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中和的原因

碳中和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中和的原因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媒体信息越来越发达,每一起重大火灾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火灾形势也随着社会财富积累的迅速积累而愈显严峻,火灾防控问题已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重点。建筑重大火灾隐患极大地增加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有效控制和消除,但是对建筑重大火灾隐患的科学判定,进而及时得到整改,一直是消防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分析了重大火灾隐患的特性,总结出重大火灾隐患的形成原因和整治方法。

二、重大火灾隐患的特性

(一)危害性

重大火灾隐患的危害性显然比一般火灾隐患更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的群死群伤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已作了具体的定性表述,即“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并由此可能造成重大或特大重大火灾事故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

(二)不确定性

重大火灾隐患会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它的产生、存在和消除是个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种现象,一是技术规范修订后,防火要求提高;二是随着场所规模的逐步扩大,要求增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设施而未及时配套;三是改变场所的使用功能,降低火灾危险等级,火灾隐患有时可随之消除。

(三)复杂性

主要是指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整改的涉及面广,产权多家,协调工作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甚至有重大火灾隐患一旦形成就很难整改到位。

三、重大火灾隐患的成因

火灾隐患的形成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剖析每一处重大火灾隐患的成因,“对症下药”才是有效整改隐患的根本途径。

(一)部分建筑消防安全“先天不足”,存在火灾隐患硬伤。随着社会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量增多,加上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现状,使得部分老式建筑仍在继续使用。“老建筑”由于建设年代早,设计存在缺陷等原因,与现行规范技术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常表现为耐火极限、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不能达到要求。上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的边设计、边施工、边营业的“三边工程”建筑,此外有部分地区招商引资过程的时候,由于考虑不周和措施不力,致使建筑及场所在消防安全方面“先天不足”。同时,随着部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转租,原有非经营性质发生改变,被用作公众聚集场所,而安全设施却没有相应增设,平时聚集的人员较多,增加了致灾因素。

(二)部分单位责任意识不强,存在酿成大灾的风险。一些单位的领导不能正确看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没有给与消防安全工作足够的重视,消防设施投入不足,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组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很多地方在出现明显的火灾隐患后,仍旧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致使隐患进一步发展扩大,加上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宣传面相对狭窄,加之社会消防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公益宣传载体有限等多方面原因,致使一些场所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

(三)消防监督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存在隐患督促整改难问题。目前在工作中,消防警力严重不足,派出所民警日常工作繁杂,消防业务水平有限,易在消防执法中出现查不全隐患现象。同时,“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等消防行政处罚难,当事人拒不执行后强制执行难,社会影响广,执法压力大,使隐患整改一拖再拖。

(四)消防设施建设达不到规范要求,存在防火灭火功能缺陷。自《消防法》颁布实施后,城市消防规划逐年完善,但无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更为滞后。而城市中的违反规划、违法建设等大量存在,设计施工人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抢夺业务而妥协于建设单位的“无理要求”,往规范最低标准靠,导致工程建设时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固定消防设施存在缺陷。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在后期维护不足,建筑出现防灭火功能丧失问题;加上消防产品市场无序竞争,假冒消防产品进入市场,对火灾事故的防范也增加了风险。

(五)现行法律法规体系惩治操作性不强,存在强制执行难问题。重大火灾隐患因其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重大政治影响,区别于一般火灾隐患。在消防监督检查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重大火灾隐患需要综合判定,定性需要一定的检查、调查和集体讨论时间。其次,对同一种火灾隐患,由于存在的环境、场所不同,最终定性也不同,即使定性为重大火灾隐患,它的产生、存在和消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有许多重大火灾隐患存在于多产权建筑,整改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经费分摊难度大,整改责任不落实,如果强制执行关停,社会影响大,实际操作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火灾隐患整治措施

(一)火灾隐患整改的法律措施

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执法既是其职责也是消除火灾隐患的法律手段。强化隐患整改的法律手段,首先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同时应对法律规定的处罚种类、处罚程序等方面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固定的、长期有效、便于操作的隐患治理手段。

(二)采用消防安全评价机制

采用消防安全评价机制,解决社会单位消防责任制不落实的问题。多年来,单位的消防意识薄弱是火灾隐患大量存在一个主要方面。借鉴易燃易爆单位的安全评价机制的经验,我们可以将消防安全评价机制纳入到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整改程序中来。这样一是可以实现隐患判定客观准确;二是可以使隐患整改有效及时;三是有助于实施责任追究机制。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是能否落实隐患整改最主要因素。整改火灾隐患的资金投入是一项隐性投资,无直接经济效益可言,造成一些需要大额投入和经济效益较差单位的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专项基金、单位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目前,最具操作性的方法还是由各业主单位按使用面积进行平均筹集。

(四)加强督导、落实责任

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由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的负责制,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部门进行联合督办指导,隐患单位所在街道具体落实整改的机制。责任部门定期对隐患单位所属街道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街道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整治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通过县级以上政府挂牌,上级政府督促下级政府的办法,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定期通报整治进程,狠抓隐患整治工作落实,确保如期完成整治任务。

碳中和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典籍; 吟诵原理; 声乐技巧

中图分类号: H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57-01

中国传统典籍分为三类,即所谓的三教,道、释、儒三家。其中儒家的经典诞生最早,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中所占的地位最高,影响深远;而佛家典籍的数量最为庞大,影响力也最广泛。道家的经典虽然有对前二者的模仿和借鉴痕迹,但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念和养生哲理不容小觑。

我们知道,所有的中国早期典籍文字,甚至包括四书五经这样在上古和中古时代,知识分子人人熟识的必要读物,有很大一部分,只要是韵文形式的,都包含着相当程度的音乐元素,这也符合人类叙事方式的演化过程。在古代的文化构成中,音乐起到的最关键作用,其实就是伦理作用,也就是所谓的礼。所以才有诗书礼乐之说。一般意义上,总是认为礼乐这个东西,和上层的关系比较密切,其实它真正的土壤还是在民间。

民间对于韵文的重视,从来没有停止过。由于中国民间的文化水准,和上层是不一样的,文字,特别是千年不变的文言文,在民间已经没有任何生命力,平头百姓交流沟通都是使用鲜活的白话文字,而对于传统故事和逸闻趣事的辗转流传,就要使用到韵文,更不用说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宗教仪轨,诸如此类。韵文,肯定不是用朗读的形式,才会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一定就是一个字,唱。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吟诵。吟诵风俗,至今在民间仍时有所见,和地方戏曲并行不悖,互相影响。所以,在上层建筑和社会中下层都仰赖韵文和吟诵的文化环境下,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孕育出了特殊的音乐发展轨迹和声乐技巧技能,成为中国民乐最根本的原动力和初始代码。

在吟诵中最广泛为人熟知的,当属佛教典籍,这里有很多客观原因,尤其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完全解除高高在上的儒学经典,使得这一块,照看寻常人的心灵归属,就成为佛教迅速进入中国文化的契机。佛教虽然早在东汉就已经被引进到中国,但是其本土化工作一直非常漫长艰辛。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进行了大规模的首次翻译佛教经典的工作。在中国文字传统中,有两大类是可以唱得,也就是可以吟诵的,分别是诗歌和骈文,也即韵文和骈文。韵文就是佛教经典翻译的重要方向,因为本来佛经在印度,也是以传唱的形式流布开来。用韵文,或者俗话称作偈子的文字方式来进行翻译,本身就说明了做这项工作的僧人,对经书文字的理解程度和价值期许。

纵观中国文学史,散文,就是无法吟诵的文字,其实占得比例相当小,有点接近于水墨文人画在整个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地位,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影响比较大,但是放在历史长河里,实在显得太渺小了。我们可以整理如下,一般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包括歌颂王权和修炼自身的各类诗歌和骈文,从汉代大赋到明清两朝应试的八股文,都是以一比较雅致舒缓的方式,在上层社会中传播,其吟诵方式有点接近于演奏古琴,等于是把自己作为了一件礼器,也是乐器,体现出的是知识阶级对世界的教养和认知。以六经的注疏和解释来分析,《乐记》中有六声这一说,这个说法是从情绪上去分类:其衰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就是一种特定的情绪,就有特定的音乐技巧和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情动于中,故形与声。

由于儒教典籍都是具有道德伦理的规范功能,所以一般来说,情绪上总是比较平和的,也即是“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和“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为主,这些情绪上的表达,将会对吟诵方式和声乐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佛道两教,因为从一开始它们就是民间产物,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血统,所以这两种典籍的吟诵方式明显和地方戏曲和民歌民谣的关系更为密切。佛教中咏佛经,称为“转读”,即吟诵,字句据佛经原文,接近口语。佛经编成有韵律、有节奏的唱词,称为“唱赞”,亦称“梵呗”“颂赞”“偈赞”,后来道教参考了佛教的吟诵方式,不过其中夹杂了仪式、道情、宝卷、散曲、戏曲等各种民间音乐形式。这里要介绍一个在历史上有关键转型作用的时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南齐永明年间的所谓经呗新声。其实,佛教对中国音韵学,中国音乐史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呗赞、转读,而是通过佛经翻译体现出来的。永明年间,佛教歌辞已经历从翻译佛偈到创作佛偈的转变,进入民间底层文人和僧侣共同合作参与的阶段。经呗新声和永明诗歌具有同样的创作宗旨和创作方式,是同一时期并驾齐驱的两大文化运动。经呗新声对永明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手段方面,即确立了吴地佛经吟诵方式的官方地位,从而推动了同样以吴地方音为语音基础的、新的诗歌吟诵方式的形成。

中国的传统戏曲,民间歌曲,当然也涵盖诗歌吟诵和典籍吟诵这一类韵文的表达方式,他们在发声咬字等等诸多声乐领域,与标准的西方,特别是意大利元音结尾的方式完全不同,我国地不论南北,都有一个阴阳上去入的音韵问题,这一问题在西方是不存在的,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印度语写成的佛经在进入中国时,进行韵文翻译的很多手法,今天看起来很朴拙,其实都和吟诵方法大有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梵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西方语种,它单字单音,元音结尾,与纯粹以元音结尾的拉丁语系中的意大利语,在吐字咬字和发声方面有接近之处,这一类语言是无需考虑在吟诵时的吃掉字根的问题,每一个词都可以饱满圆润的唱出来;但是中文,特别是以吴语为主的佛经吟诵体系,那么就需要用另外一套办法来进行声乐表现,所以我们直至今天,听到的佛唱还是慢悠悠的,第一感觉就是那么悠远绵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字发声时,主要是在口腔的前半部分发声,就不如西方文字元音没有弱化,口腔共鸣可以充分打开,我们如果完全借用西方的那套发声原理,一定会造成多字的含混不清,中国传统的方式只好采用了一种特别细腻的手段,就是把一个字的发生,拆解成“字头”、“字腹”和“字尾”,水磨细腻,一个字要转好几次腔,这样才能完整清晰的把一个字音充分地有声乐魅力达出来。

碳中和的原因范文第3篇

摘要陕西宝鸡的凤翔彩绘泥塑和中国画在造型语言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传统的中国画理法在凤翔彩绘泥塑上得到充分体现。1、造型上,凤翔彩绘泥塑和中国画都有着概括、夸张、拟人化、添加等特点。2、二者传统文化观念具有一致性:(1)凤翔泥塑和中国画同根同源,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3)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凤翔 彩绘泥塑 中国画 姻缘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风翔彩绘泥塑是至今我国保存最古老、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盛行于陕西省西府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

凤翔,夏称雍州,西周故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的发祥地,也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风翔彩绘泥塑是其中代表之一。据考证,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大约有3000多年。如今,凤翔泥塑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用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也是儿童的主要玩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8年6月,笔者专门对凤翔彩绘泥塑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联系中国画的理论,我发现凤翔彩绘泥塑和中国画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造型观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许多传统中国画的理法都体现在这种泥塑上,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学习中国画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 凤翔民间泥塑和中国画的姻缘关系

1 造型上的共同特点:概括、夸张、拟人化、添加

(1)“概括夸张”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造型的第一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造型的首要特征是:粗犷夸张、简练概括、浑圆古朴、有大汉之风,在造型上汲取和保留了汉代石刻和陶俑的造型特点。试想在中国画中,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山人的大写意及花鸟又何尝不是极具夸张和概括呢?齐白石的花鸟本身就是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营养,他在题画中写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是强调画家在刻画物象时,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夸张。中国画遵循的造型规则就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凤翔泥塑正是遵循了这一造型法则。

(2)“拟人化”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造型的第二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的另一个造型特点是拟人化。为了适合儿童玩耍,凤翔泥塑在造型上进行了极富童趣的处理,其造型鲜活生动。眼睛大而传神,有点像儿童动画的造型,因此凤翔泥塑又称“耍货”、“泥玩”。十二生肖“泥玩”摆在一起就像12个淘气而又活波可爱的小孩,被他们的父母(老艺人)打扮得花姿招展。以猴子为例,其神态机灵顽皮,手和尾巴处理得十分巧妙,造型浑圆而整体,眼圈是倒置的红寿桃,对比醒目而寓意深刻。再如泥老虎,则更像一个勇敢健壮的男孩,浑厚、朴实。还有淳朴憨厚的卧牛、憨态可掬的小猪、仰天长鸣的花公鸡……

对中国写意画来说,拟人化表现是一个重要特点。在山水画中,山水画的风格就是人的个性,当代画家石鲁说:“山水画就是人物画”。看到雄伟的大山,画家想到那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看到行云流水,画家想到那是柔情多姿的女人;看到一组杂树,画家想到那是一群互相交谈、神采飞扬的人,顾盼呼应,老幼相携;看到大石头中有小石头,画家认为那是“如母抱子”,大石头周围堆满小石头,画家认为那是“如老携幼”;看到青松,画家看到那是威武不屈的英雄;看到河边随风飘动的柳树,画家看到那是在河边洗发的美丽女子……。可见,把自然物象拟人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3)“添加”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造型的第三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另一个造型特点是“添加”。凤翔泥塑许多造型观念可以上溯到西周的青铜器,青铜器是在塑像的基础上“添加”雕刻装饰纹样以求美观,凤翔泥塑也是在泥塑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些装饰纹样和彩绘,并在主体物上“添加”一些小饰件泥塑,这是凤翔泥塑的主要特点,也是我们民族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与西方雕塑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小饰件泥塑,如各种花样和蝴蝶,用小弹簧接在主体泥塑上,有动感,就像给小姑娘带上头饰,又如给小男孩颈上挂上铃铛一样,生动而活泼。在泥塑上“添加”彩绘就像给他(她)们穿上小花袄,用色大方朴素,有原始意味。彩绘的装饰纹样多以牡丹、钱贯、五毒为主,表达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凤翔泥塑的这种“添加”造型手法,不以写实为目的,主观性非常强烈,借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愿望,反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添加”这种民族特有的造型方式不仅表现在“泥玩”上,反映在中国画上更是如此,画家在表现对象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总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物象去表现,给对象“添加”上主观的东西,使得作品更完美,理想。

在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为了表现武将的凶猛,人物在夸张变形的基础上,面部牙齿上“添加”獠牙,耳朵上“添加”耳环,耳朵背后“添加”竖立的狮毛,更有甚者“添加”头和手使人变成三头六臂,还有龙王、十二宫神、众星宿的面相,都是在人物的面相基础上“添加”动物的头型特点变形而成。

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中,青松添加上雄鹰名曰凌云,梅花添加上喜鹊名曰喜上眉(梅)梢,灵猴添加上仙桃名曰献寿图;龙和风添加在一起名曰龙凤呈祥……。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不同画家总是在客观自然美的基础上“添加”各自一些主观的审美内容,即“胸中的山水”。这就出现了表现同一个地方,不同时代的画家、不同情感的画家创作出的作品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画黄山,活跃于清初画的坛、有着家仇国恨的渐江和石涛却是表现出“不同心情”的黄山。渐江超然出世,画面“添加”的是冷峻、孤傲的松树;石涛积极入世,其画面“添加”的松树则是充满激情的、生机盎然的。在山水画点景中,画家“添加”上仙鹤、隐士、梅花鹿、神仙等,落款时“添加”上诗词等,都是表达画家主观情感的需要。

(4)“程式化”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第四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在制好素胎的基础上,往往要进行勾线和彩绘。勾线完全采用程式化的处理方法,如动物的眼睛、羽毛、花卉等,将复杂的对象程式化、秩序化,这些表现方法也同样体现在中国画中。

程式化表现是中国画一个重要的方法,在传统人物画中,人物面部表现基本都有一套程式化的方法。如戏剧脸谱,不同的人物面相不同。表现武将的是剑眉、鹰眼、豹眼、鹰鼻、垂耳,表现玉女的是柳眉、凤眼、樱桃小口。在人物线描上有线描十八法,如兰叶描、游丝描、铁线描、乱柴描等。

在山水画中,树杆完露,树叶采用夹叶或点叶技法进行程式化的处理,如点、鼠足点、大混点等;水采用鱼纹网状做程式化处理;各种复杂地貌特点归纳为程式化的皴法,如披麻皴、折带皴、荷叶皴、雨点皴、斧劈皴等……;齐白石的花鸟中大多数程式化技法来自民间艺术,其程式化技法和凤翔泥塑表现技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2 传统文化观念的一致性

(1)凤翔泥塑和中国画同根同源,它们共同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这里所谓“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2000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凤翔泥塑中,最感人的就数12生肖,老艺人把他们浓厚淳朴的感情倾注于每一件泥塑上,手中做的是生肖,心中想的是可爱的孩子。因此每个生肖彩塑就像天真的小孩,它是感情物化的结晶,这种把动物人性化的表现,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内涵就是: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互谐相处;动物也是有思想和灵魂的,人的情感表现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借动物来传达人的思想感情。

中国画的最高精神就是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在人和大自然和睦共处,溶为一体。人的情感无处不在,寄托在万物之中。当画家创作时,要以“物我两忘”的高度境界投入创作,通过作品传达出画家的品味和思想情感,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审美趣味及文化修养。

(2)“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凤翔泥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挂虎,老艺人在造型时舍去了虎身,仅以虎头代替老虎,这种以局部主要特征代表整体的表现方法,就是中国画“以小见大”的观念。

在中国画中,抓住树叶的特征做程式化的处理,强化其特征。有时一棵树上仅挂几朵花,或几片树叶,通过花或叶的特征表现树的特征,这样既表现了对象的特征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在花鸟画中,折枝的梅花常常不见树干,或以几片竹叶代表竹子,或见燕而知春归,见落叶而知金秋,见大雁南飞而知冬至……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绘画“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

借物传情是凤翔泥塑最典型的表现手法,在白色的素胎上绘有彩色的莲花、石榴、蝴蝶等图案,这些都具有象征寓意的。莲花,寓意连年有余;石榴,寓意多福多子;艾草,寓意去毒辟邪;蝴蝶,寓意多福;牡丹,寓意富贵;贯钱,寓意财源滚滚。以挂蟾为例,背上彩绘有阴阳图案、花及钱贯,还有去毒避邪的蛇、蝎子、蜈蚣、蟾蜍、蜘蛛的五毒,蟾蜍主体周边挂有花、蝴蝶之类的小饰件,这些都密切联系着劳动人民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也同样体现在中国画里。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经常画一些乌龟、仙鹤、青松、寿桃这些表示长寿的体裁,如倒挂蝙蝠就寓意着福到了。……可见凤翔泥塑和中国画文化观念相同,同根同源,只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

二 研究凤翔泥塑和中国画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总是为一些文人雅士所不屑一顾,称民间艺人是匠人,总认为中国画是雅文化,民间艺术是俗文化。然而事实证明,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那些粗犷、充满激情和泥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最具有生命力、艺术感染力的,对发展中国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他就是出身民间的艺人,他的画作雅俗共赏,深为人们所喜爱。可见雅俗不在文野间,大俗则大雅。

研究凤翔泥塑和中国画之间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艺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像凤翔泥塑这样的民间艺术越来越衰落了,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渐渐地淡忘了……,许多追求艺术的青年,一开始就接受的是西方的造型观念,特别是艺术学院的招生制度,完全以西方造型为主,把西方的素描和色彩作为造型基础,艺术教育早已背离了张子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向,我们的艺术被“奴化”了。这种导向使传统文化艺术被一代代地抛弃,传统文化原有的氛围也渐渐丧失了,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搞懂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完全被“西化”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因此,抢救和挖掘民间艺术刻不容缓,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注:本文系院级科研立项,立项编号:05SXYK241。

参考文献:

[1] 齐白石:《题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2] 梁鑫哲:《石鲁谈中国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碳中和的原因范文第4篇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打哈欠、抽搐、便意、头晕、神志淡漠等均高度提示低血压开始或已产生,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绝大多数快速输入5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减慢血泵转速和超滤量均可缓解。

血透患者产生低血压常见的因素有如下几种:⑴容量过度急剧下降。可见于:①未使用超滤控制装置;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快,超滤率增加;③过度超滤,透后体重小于干体重;④不适当使用低钠透析液。⑵管收缩不良。可见于:①使用醋酸盐透析液;②使用正常温度透析液;③透析过程中进食、组织缺血;④服用降压药物;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⑶有心脏疾患,易出现低血压。⑷血压少见的原因:如心肌梗死、心包填塞、隐性内脏出血、败血症、透析器反应、溶血、空气栓塞等。超滤液过快,过多,心血管顺应性下降,服用过量的降压药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透析液钠过低,透析液温度偏高,肝素应用不当造成出血,严重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血容量下降(如洗胃、出汗、腹泻、出血等)。

从临床观察总结发现:发生低血压主要原因为超滤液过多过快;心肌顺应性下降所致。

人体血浆容量占体重的5%,以60kg成人计算,血浆总量应为2500ml左右,人体细胞液总量占体重的40%,占体液量约70%。正常人体血管容量靠胶体渗透压和晶体压维持。在血液净化中,我们超滤的水分为血管内,但在整个超滤过程中需要细胞内外液不断补充至血管内维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失调加上心血管反应低下,低血压迅速产生。

在血液透析中产生低血压的患者多为老年人,长期血透和透析不充分患者,提示老年人动脉硬化,心肌左心室肥大,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病,心输出量下降以及交感神经及心肺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降低等诸因素为发病基础,在超量脱水情况下,诱发低血压发生。

因此血透脱水量应有一个适度,一般要求在两次透析期间体重不宜超过干体重或上次下机时体重的4%~5%。以60kg患者为例,每次血透4小时内不应>3kg,如果体重超量过多,应增加一次血透为宜。另外在尿毒症患者首次血透时间不应常规4~5小时血透,给予2~3次的诱导透析适应期,每次2~3小时,否则过多代谢物质超滤。也易产生低血压或失衡综合征,其机理是血管内液体反渗走向高渗的细胞内。

所以在碳酸氢盐透析过程中要做好低血压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①使用有超滤控制的装置。②透析间期严格限制体重增长,每天增长速度

透析低血压可分两种:透析中发作型低血压和慢性持续性低血压。前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后者多见于无肾或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血透患者在控制超滤量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情况下,血浆晶体渗透压便是一个重要因素。血管内晶体压钠离子浓度在血液透析液中低于或等于血管外体液,将影响血管的再灌注。基于这个基础如何稳定血管内晶体压,也就可以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常规处理有:⑴让患者平卧,头低位。⑵停止超滤,减慢血流速至100ml/分左右。⑶寻找原因,对症处理。⑷快速静脉注入50%葡萄糖60ml或生理盐水100~200ml,如有可能可给予输血、血浆或白蛋白。如输液量超过500ml,血压仍未回升,可酌情应用升压药,如仍无效,应停止血透。对于心功能不全或老年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建议其改做血液滤过或腹膜透析。另外,目前临床采用几种方法:均以提高血钠即晶体压为主,又避免长期高钠引起口干,喉痛和干体重增加:①血透中可调钠的调剂;②单超血透序贯透析;③血液滤过;④碳酸氢钠输入法;⑤强心,升压药物的应用。

可调钠的调制为两种:①超滤中钠曲线模式,开始血透时,将血透透析液钠浓度调至150mmol/L,以后每小时降5mmol/L至135mmol/L。②开始将透析液钠离子调至150mmol/L,血透2~3小时左右,透析结束前2~3小时降至135mmol/L。这两种方法可使低血压发生率下降70%,肌肉痉挛下降88%,透析中心衰下降65%。

单超血透序贯透析:常用于透析间歇体重增加3kg以上患者,先采用单超增加3kg以上的体液一般在2~3kg,时间45分钟左右,超滤率30ml/(kg・小时)。然后再正常血透,可使低血压发生率下降60%以上。其原理单超同步清除水分和电解质以及毒素、溶质不发生变化,胶体渗透压上升,使细胞内组织间液水分流向血管,使血管充盈。

血液滤过:其适应证和机理同上。

碳中和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经常项目顺差 外汇储备 浮动汇率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和现状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世界经济就已经存在持续的失衡状态。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的严重后果,是世界经济领域的新问题。所谓的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美国长期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贸易争端和冲突经常发生。西方政府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在于亚洲国家低估了其货币价值。试图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从而为缓解自身经济压力,摆脱赤字危机争取空间,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以美元为最,大多以美国政府债券形式存在,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美元的相对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必然缩水,美国因此可以逃脱大量的债务负担避免危机的发生。美国不断地给中国政府施压,人民币升值趋势较为明显。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话题。

人民币汇率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急切的棘手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它对我国的贸易收支、外汇储备和国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待人民币汇率问题需谨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不断完善,但是还不能灵活变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2002年起,国际上兴起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并且大量国际游资向中国转移,以期待能在中国未来升值中获利。迫于国内外各种压力,2005年7月,人民币有了小幅升值,与此同时,人民币不再实行盯住美元的做法,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汇率,但由于美元在篮子中所占比重不确定所以有一定弹性。直到2008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幅达17%,但仍未能根本解决这种压力。2010年3月5日,指出“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1]这说明了目前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才符合时展。学术界针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争议声此起彼伏,各执一词,如何在众说纷纭,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混乱形势下找到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方法显得急切而艰巨。2008年美联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开始。美联储2010年11月4日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热钱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抵抗措施。在2011年十月份到2012年七月份这段时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即期汇率相对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出现了长时间跨度,较大幅度的贬值,然而在2012年九月份,美联储继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又推出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声称无期限延续下去,加上国内的种种因素,人民币又走上升值趋势。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了支持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美国史无前例的大力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需要依照美国进行调整。如果中国不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步调一致,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热钱流入。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美国从1995年到2002年间一直依靠自己的美元霸权地位对外实施强势美元政策,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都不断增长。这项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美国带来了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但是也使美国产生了大量经常项目逆差。根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Bergsten的观点,美元升值一个百分点所造成的经常项目逆差可达到100亿。连续的美元升值所造成的经常项目逆差是巨大的。在这一巨大赤字压力下,美国政府开始调整策略,从2002年开始美元贬值。直到2003年美国依旧没能将经常项目逆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与此同时相对应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迅猛,出口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资源源源不断的向中国涌来,这势必让美国这个经济大国感到担忧。美国想尽快摆脱贸易赤字,除了从国内政策调整以外还想从国际方面下手做到双管齐下。美国于是声称贸易赤字和国内失业率上升是因为中国产品抢占国内市场压制美国本土经济所致。最先是日本针对中国提出了“中国”。它认为日本国内的物价下跌是因为中国廉价产品挤占了国内市场,中国应承担输出通货紧缩责任。[3]因而日本始作俑者要求人民币升值。于是2003年的5月份,美国在G8财长会议上,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失业增加特别是制造业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对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减少造成的。[2]这是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开端。至此,人民币面临来自国际多方面的升值压力。

其实,外汇储备的急剧扩张是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直接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出口导向性经济发展战略,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扩大出口产量,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国际投资资本也大量流入国门。市场的灵敏反应决定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所以,中国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依靠出口带动经济的策略,转而依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才能在本质上解决问题。

2007年以来,英美国家不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中国则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国内外的利率相差较大,导致国际投机资本瞄准中国市场,将之视为未来有利可图的沃土,国内物价较高,通货膨胀率也很高,外汇参与者因此达成了央行近期会上调基准利率的共识,正是这种预期加速了资本流入,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国已有近十年没有调整人民币汇率,这些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今非昔比,因此国际机构普遍认为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了。这也是当今人民币升值压力骤增的影响因素。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凡事都是有好有弊的,我们只有在利弊中权衡才能知道该如何选择。因此,探究对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充分考虑升值后可能引起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

在1994年到2005年7月期间,人民币汇率总体来说是基本稳定的。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相对安全。汇率的稳定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对增加中国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也很有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稳定的汇率也是有负面影响的,中国出口贸易快速发展是以过度消耗能源,高污染环境作为代价的。出口产品的优势不在自主知识产权,不在高科技,主要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出口产品结构简单,说明了在未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贸易增长是不能长期持续下去的。也正是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在国外很有市场,中国经常与部分国家产生贸易摩擦。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已经成为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4]2005年央行改变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生成机制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人民币升值了2%。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升值压力,并且升值力度温和,经济不会因此受到大幅波动,然而这也主张了部分国家的气焰,他们认为中国在国际压力下定会做出妥协让步,普遍声称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加之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很大影响,债台高筑,财政问题短期很难解决,对中国施压更大。

经过多重分析总结,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方面具体体现在:第一,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的成本就会相对降低,产品价格能够控制在稳定合理价位上。未来人民币升值对初级产品的进口的促进作用较工业制成品更为明显,有利于我国进口国外资源能源类商品。[5]第二,人民币升值后,国内技术含量较低的廉价商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会减弱,国内出口产业会被迫进行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为拥有国外市场,出口商会通过产品技术革新,发展民族品牌,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措施来适应环境,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业整体水平。第三,人民币升值,国民手中拥有的财富增加。第四,人民币升值,预示人民币坚挺,中国经济地位提升,经济发展有很好的前景,外资在华投资增加,带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中国市场繁荣,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国外购买中国产品要花更高的代价,而中国产品本来是以便宜领先市场的,这就迫使国外寻求其他国家的低价产品来替代,中国产业若不思变将会失去国外市场。以2007年为例,因人民币汇率升值所造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估计达到140.1亿元。[6]第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会使热钱流入,中国是一个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的国家,热钱却通过不同伪装进入中国,增加管理的难度。而且其数量也未可知。热钱大部分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热钱的大出大进的不确定性会对资金链产生较大冲击,若在使市场充满很多“泡沫”之后突然撤离,会导致股市和房地产业崩塌。

四、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预测

人民币实行严格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虽然近年来有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但在改革开放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的冲击和检验中显得微不足道。人民币汇率似乎不能完全有效的将国际经济对人民币的供需关系反映出来。人民币长期对美元保持基本不变的汇率显然不合理,所以人民币汇率应该更改的争议不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要探讨人民币汇率是否会变动,朝什么方向变动,首先应当掌握汇率的生成机制,从根本上理解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根据哪种机制传导出来的,才能更有把握预测人民币升值趋势。汇率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之比。两国货币的价值比是有两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货币的供求取决于两国间的国际收支活动。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大类,这是决定货币汇率的主要因素。所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变动是我们研究汇率变动时所要重点关注的。经常项目又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四个子项目。经常项目的逆顺差不仅受购买力平价因素的影响,还受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标准、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7]而根据大量数据研究指出现在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经常项目,分析影响资本项目变动的因素对研究汇率波动更为重要。近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呈增长之势,所以人民币是有升值压力的。

美国不断推出一波一波的量化宽松政策,而且还要将无限期的低利率实施下去,这些信息说明了美元的疲软走势和人民币坚挺的格局还将持续下去,这也为我们大胆猜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还是会继续升值提供了依据。不可逆转的趋势,说明未来对汇率波动范围的干预和管理任务很艰巨。中国不能再完全坚持过去的严格固定汇率制度,应当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逐步缓慢的放宽汇率市场机制,充分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加强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上的弹性。当然我们不能在恶势力面前妥协,不能盲目的在外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放弃货币政策自,应当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要求,最大程度保证中国利益。

目前美国也在尝试从各个方面解决自身的赤字问题,美国的多项减税等刺激经济的政策和自动支出消减机制使美国的财政赤字急剧下降,即所谓的“财政悬崖”,有资料预测2013年美国财政赤字将会减少502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3.9%。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财政悬崖问题势必影响全球经济,冲击国际货币体系,干扰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也会对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带来不利,中国作为一个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外贸依存度还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要时刻做好准备,以便能够对时局动荡做好充分快速的反应。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人民币是无法撼动美元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处于统治地位的格局不会发生实质改变,所以中国的货币战略绝不是致力于改变货币体系的,但是要维护中国利益,有效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而加强在货币市场上的抗冲击能力。这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但在这之前中国必须调整汇率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1]林楠.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70.

[2][美]里奇·米勒,彼德·恩卡迪奥·美国人失业不是中国的错[J].商业周刊,2003,(10):13.

[3]董力为等.人民币汇率现实问题的争论与探讨:兼谈汇率波动原理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

[4]赵庆明.中国汇率改革:问题与思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54.

[5]张正荣,顾国达.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结构优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13.

[6]谢辉.汇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极其传导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1.

相关期刊更多

土壤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土壤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硬质合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