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17-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亲情的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对我校24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有70.1%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7.3%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9%,甚至有16.5%与父母没有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留守儿童也很少能够直接与父母通话。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248名留守儿童中,有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有恐惧感的占24.5%、易怒的占22.7%。
2.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对248名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过失、说谎、偷窃、攻击以及破坏行为的,分别占57.6%、35.2%、7.4%、30.6%和41.3%。另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248名留守儿童中,有40%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38.7%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3.监护权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目前农村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经常光顾此类场所。
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从几年的学校德育及对学生思想教育经验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儿童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儿童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2.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尤为突出。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发现,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条件下,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定期向所在地乡镇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制度、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等,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优化教育内容,增加生存技能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鼓励、支持团队中的核心角色与留守儿童深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抚慰他们的心灵和感情,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3.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春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J].教坛聚焦,2010(17)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06(8)
[3]周小骥.成都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D].四川大学MPA学位论文。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我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存在问题
*是经济大省,但*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经济发达的苏南而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历史长、规模大。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较突出。截至2007年底,我省8市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5市有400402人。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233536人,占40.93%;小学生336936人,占59.05%;未入学的106人,占0.02%。留守儿童总数中由祖辈监护的347820人,占60.96%;寄宿学校的143749人,占25.19%;托其他亲友的67865人,占11.89%;“社会妈妈”监护的11034人,占1.93%;无人监护的110人,占0.02%。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
总体来説,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2、行为上缺少监管。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
4、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内心有说不出的苦闷,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5、安全上缺少保护。由于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是肤浅的,再加上儿童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使得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目前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因为家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到位,给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过早的自理自立压力,体现不成熟的心理障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已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2、过快的求学求钱速度,显现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过窄的生活生存空间,呈现不和谐的人生人格。近几年,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这些错误思想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的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5、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县区政府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有效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以父母的稳定收入,促进子女的长期教育。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资,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图书馆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扫除不良习俗,实现农村观念革新和善风良俗的重建。使农村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气,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6、拓展网络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4、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典型宣传,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励志教育,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让典型教育人,让典型感染人,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强自立,奋发有为。
3、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城打工来改善家庭生活状态。然而受到客观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子女都智能留守农村交由上一辈抚养。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照顾的环境下,缺乏关心与爱护十分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1. 留守儿童概述
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独立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无法与父母一同生活,被留守在农村与祖父辈一同成长的儿童;2)完全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由父母交托他人寄养的儿童;3)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儿童由另一方坚守生活的。总体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其户籍以外区域谋生,被留置在原户籍地6-16周岁的未成年子女。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1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偏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急剧下降,价值观与人生观出现严重偏离。留守儿童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等恶性事件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补偿,无法给予心灵上的抚慰,更无法进行正常的价值观教育[1]。
2.2性格缺陷与心理障碍
2.2.1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交由祖父辈或其他亲戚监管,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相比亲戚是种有种距离。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变得无助柔弱,不愿意与他人倾诉,导致性格内向,沟通能力差。就学校学校状态而已,儿童十分容易出现互相攀比的情况,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其十分容易产生自卑感,导致无心学习,内向自卑。
2.2.2盲目反抗,安全感低。由于内心的情感无法充分的释放或寄托,留守儿童的心理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总会觉得他人在欺侮他。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敌意强烈,对教师、监护人等指导与批评十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祖父辈抚养的留守儿童会严重缺失安全感,由其他亲戚抚养的留守儿童会严重缺失归属感。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家庭环境与氛围,会让其变得郁郁寡欢,性格沉闷。当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帮助,就十分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
2.2.3寂寞无助,怨恨父母。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儿童在平常学习与生活中都会觉得十分寂寞无助,心理十分容易出现空虚的情况,进而进一步出现心理躁动、抑郁,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象征,对父母的工作十分不理解,甚至出现仇恨的情况。但是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孩子内心缺乏父爱母爱。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3.1社会方面
3.1.1政府承担责任。出现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其父母才需要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来源。因此政府要尽力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尽快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改善农民的就业状况,那么留守儿童将不再留守,有父母在身边得到关怀。政府可以尽快建立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打破城乡在就业、保险、医疗方面的壁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农村孩子能够与城市孩子享受相同的教育待遇[3]。
3.1.2高校志愿活动。高校学生一般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都相对较高,其与留守儿童更加容易沟通。有很多的大学生其自己也是从留守儿童成长过来的,因此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加了解。因此高校要更多的鼓励、支持大学生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2学校方面
3.2.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着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即使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要用爱与关怀来打动他们。另外,教师还要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以便随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2.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加以区别对待与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加联系,掌握孩子在家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3家庭方面
3.3.1加强与孩子沟通。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联系孩子,与孩子多加沟通。就目前情况来看,有很多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频率很低,经常一个月也难得通一次电话,还时常不知道说什么,使得亲情关系逐渐疏远。父母虽然外出打工,但是依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系,不能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为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心。
3.3.2提升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留守儿童的一种成长学习方式。只有当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父母可以与孩子商量,一同设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孩子跟着奋斗目标的激励可以将主观能动性转化为学习动机,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4. 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是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会、家庭、学校是妥善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支柱。家庭教育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来自内心的关怀,学校教育能够儿童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教育能够作为关怀的补充与延续。只有三者一同对留守儿童加以关注,才能够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雪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考试周刊, 2013, (28):17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摸向城市迁移,在城市务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自卑与焦虑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焦虑心理。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2.任性与自我中心
儿童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
3.学习滑坡、厌学逃学
远离父母,由于临时监护不够,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与伙伴嬉戏,甚至沉迷于录像、网吧、电子游戏,学业几近荒废,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疏漏,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业成绩。另外,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个方面由于祖辈的骄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很多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良
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责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地选择留守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 ,承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留守儿童”的祖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教育上。
2.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3.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班级应成立“留守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我管理。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生活上的求助给予解决,对心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如:设立“留守儿童办公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知识的老师负责接待。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危及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起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心理学,2008-4,3-7
[2]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3]一张.留守儿童,t望,1994,45
[4]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学,2008-4,15-18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心理学,2005-5,63-70
[6]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对策,心理学,2008-4,19-24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的西南部,一直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经济比四川省其他地区落后许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搞活,人们的思想意识越来越解放,很所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彝族群众纷纷外出打工,但随之出现的就是大量的留守儿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发展必须从孩子的教育抓起,因此,对彝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1 彝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在大凉山彝族聚居的地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父母的离开使得很多的孩子不能由父母直接进行监护,从而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没时间给与更多的照顾,以及学校教育没有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们出现了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感教育方面的问题
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只有孩子和老人,这些老人很多都没有文化同时又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作,因此当孩子遇到情感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很难给出建议和指明方向。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的第一为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此外,较少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冷漠,有和辟甚至是偏激。
1.2 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地方偏远,生活环境恶劣,因此在彝区农村师资队伍较弱。民办教师大量存在,同时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很难留住教师。现在在彝区艰苦地区还有很多学校依靠支教自愿者做临时教师。当这就使得教师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这会使得学校无法对留守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现在的学校主要是负责上课时间孩子的管理,在课后基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所以这些孩子放学后就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对于有些自觉性较差的孩子,很难自觉在课后认真学习,这就使得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滞后。
1.3 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但是留守儿童大多跟随老人们生活,而这些老人因为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溺爱和纵容过多,这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懵懂无知和好奇,就催生了他们凡事都想试试的心理,在这种时候,没有父母为其把关的话,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误入歧途。此外,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应试教育,因此,学校在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不开设这类型的课程。同时,留守儿童因为在家里面缺少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关注,在学校也为得到相关的指引,这很容易让孩子在迷茫期的时候不知所措。
2 解决彝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建议
2.1 完善相关法律的修改
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没有对留守儿童作出特殊的规定,随着这类群体的日益增多,笔者建议应当在这两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
此外,中国实行多年的户籍二元管理模式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应用法律制度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扫除障碍。同时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加入关于剥夺不合格父母和监护人监护权的立法,严格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同时依法赋予政法机关对留守儿童父母的追究权,严格执行《刑法》和《民法》,对那些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和教唆儿童违法犯罪的人依法严惩,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
2.2 完善监护制度
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加强对其子女的监护力度。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不单单是给他们提供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给予足够的关爱以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此,父母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履行监护职责,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心里以及生活需求,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当然,在父母外出打工而实在没有条件带上孩子时,则要选择适当的监护人。同时,还要及时与与子女以及学校进行积极地沟通。其次,加强社会力量援助。目前,政府虽然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不断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状况,但政府资源还是有限的,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条件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在社区或学校的组织下,以民间的捐献、志愿者的参与为主体,逐步推行留守儿童的集体监护。 而且集体监护也正好为社会大众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提供一个平台。
2.3 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
在农村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平等,所以应该修改相关法律,调整相关政策。尽快制定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条例。与此同时,提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户籍外的地区入学的机会,给予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充足的教育资源。此外,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每学期都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教育和托管情况以及父母的打工地点和联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及时与学校协商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