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第1篇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水平先进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理念教学。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各章节原则上安排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背景的教员授课,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尽力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及时总结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热点领域的进展综述和研发动态,并实时将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必要的介绍,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学基础部分,对近期研究热点植物化学物及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其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机制,我们做了最新综述和讲解;在特殊人群营养部分对高寒、湿热、低照度等特殊作业人员营养保障问题做了最新国内外研究概述;同时注重对本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将本室长期从事的科研及取得的优秀成果恰当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如脂肪酸与乳腺癌、牛磺酸与视觉保护、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效应、特殊环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业等)下的营养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也增强了教学的特色性。 

三、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优化组合,各知识点要顺序展开,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的作用,要求教员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启迪学员的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与日常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例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竭力避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着重于启发式教学。在每章节授课前应设置“导课”环节,以近期热点问题或生活中鲜明的事例为引线,引发学员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讲授各知识点过程中尽量引导学员发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主,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员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讲蛋白质含量测定时,我们以三鹿奶粉掺假三聚氰胺事件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员来分析讨论这种化工试剂为何添加进了奶粉里?传统的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现实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讲授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抛出曾经叫嚣一时的“牛奶有毒”、“红薯排毒”、“绿豆治病”论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盲从和无主见,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争论,引导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证据支持,教员只作为其中平等一员参与讨论,不做是非判断,引导学员学会辩证的、批判的思考问题,能够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能够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片面的、极端的思维观。在学习平衡膳食内容时,要求学员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应用,在周围同学中开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动和膳食营养调查工作。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向萍, 李革, 杨德海,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杨立军. 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贾建丽.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2): 102-105. 

[4]谢和平.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创高校教育教学新局面[j].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5(1): 1-3.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肠外营养;临床营养;营养教育;多学科培养;医学生;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1多学科参与肠外营养基础课程的建设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临床营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现有医护人员缺乏临床营养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较普遍[4]。调研显示全国90多所医学院校中开设临床营养学专业的不足10%,且未设置临床营养学的必修课程[5],大多数营养学基础课程由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承担。由于缺乏临床工作经历,公卫师资只能以公共营养课程教育为主,一旦涉及临床营养尤其是肠外营养相关课程便难以胜任。此外,大多数医院仍然缺乏规范的营养管理制度和流程,大部分医学生也并未关注营养知识和操作技能[6]。因此,有必要把富有肠外营养经验的临床医生、营养医师、药剂师等多学科人员纳入到临床营养基础教育中,把他们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参与教材编写和授课。同时,应该把肠外营养的课程设置为临床、营养、药学及护理等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为今后进入医院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HACCP为导向的院内多学科培养模式

HACCP最初是用于食品生产的各环节以保障食品安全[7],但有研究表明[3],HACCP的管理模式在肠外营养治疗中应用同样可以保障医疗治疗质量和安全。因此,对于医学生教育,也可以参照HACCP模式,在“临床使用指征、营养师计算、药剂师审方、营养液配制”等连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临床医学、营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连续培养,让医学生熟悉肠外营养治疗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今后医疗中工作因知识结构不对等的引起的沟通问题,减少医疗误差,提高医疗效率。

2.1教育关键环节一:肠外营养应用指征合理化的临床教育

临床各专科是患者治疗的前线,在大多数医院,患者是否应用肠外营养都由专科医生决定。因此,专科医生对肠外营养的应用指征掌握是否合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上建议以中国医师协会2017年最新出版的《临床营养学》和《临床营养诊疗技术》等为基础,结合各专业的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重点学习肠外营养应用和停用指征、输注途径、并发症的监测等,尤其是要涵盖“如何规避肠外营养高风险的患者”“过度肠外营养的危害”等,避免胃肠功能恢复时过度使用肠外营养。各专科老师也可以根据专科特点,把需要肠外营养的重点病种(如胃肠道切除术后、肠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肠道排异反应等)作为专科重点内容介绍,尤其是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等,与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密切相关的遗传代谢病[8]。在教学形式上,建议把肠外营养的内容加入日常查房、教学查房、科内培训、病例讨论中,并请营养师、药剂师共同参与到临床教学环节中,给予医学生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

2.2教育关键环节二:肠外营养配方个性化的营养科教育

临床营养科医师具有较强的营养学背景,对于如何进行合理的营养素配比、能量供应等专科能力较强。随着三甲复审对“临床营养持续改进”的要求,全国临床营养水平迅速提高,大多数三甲医院的营养科医生都参与肠外营养的会诊、处方设计、营养查房等,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因此,医学生也应该到临床营养科进行轮转和学习。为了确保学生有所收获,临床营养科应该严格控制师生比,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9]。教学内容重点应该有别于临床专科,主要涵盖“营养学基础、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价、不同疾病的营养需求特点、肠外营养处方的计算和调整方法、患者相关营养指标的监测等”;肠外营养会诊后,营养医师要根据病情变化和生化指标及时调整处方等,与医生、患者沟通协调时都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故对专科医生的使用规范化术语和对患者使用的通俗化表达应并重。此外,教学形式上应以日常会诊和查房为基础,同时定期进行科内讲座和病例讨论,肠外营养处方设计和病历书写可以作为教学实践内容。

2.3教育关键环节三:肠外营养配制安全性的药学部教育

药学部是执行肠外营养处方最重要环节,优秀的药剂师可以识别不合理的肠外营养处方,辨识不合规配制完成的肠外营养液,促进药物合理使用[10]。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为降低临床不合格肠外营养医嘱比例,医学生在药学部进行轮转和学习也必不可少。药学部的教学内容主药涵盖“处方审核”和“规范化使用肠外营养”两部分。处方审核:重点一,规范药物选择:药品使用的适应证、品种、规格、给药途径、用法、浓度及配伍的适宜性,警惕二价阳离子浓度超标[11]。其二,参考标准给予剂量:药学部按常规给出不同公斤体重患者适合的能量、各类营养素的范围,但有营养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则需结合营养科会诊意见、医生意见等给出最适宜的处方。其三,与临床有效沟通:当药师审核到欠合理医嘱时会及时电话联系病区处方医生或主班护士,医护人员须核对后再重新开具处方。规范化使用肠外营养:重点一,建立医疗工作者在肠外营养使用中对无菌操作的意识。重点二,及时识别液体异常:在输液前、输液中,发现有异物、沉淀、变色等异常现象不得使用,输液袋有破损、泄露、无标签或标签不清的也不得使用。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药学查房、药学病例书写、课内小讲座、出科考试等,为增强操作能力,也可以在专业药师指导下进行配液实习操作。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27-2

《食品卫生检验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和卫生检验问题,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食用者安全、健康的科学,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食品卫生检验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寄生虫病学、生理学、解剖学、公共卫生学等作为自己的基础学科,对食品中各门工艺学起着监督与指导的作用。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特点是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联系紧密。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和卫生质量检验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借助于资料从事已学和未学内容的食品检测工作。

1 教学特点及难点

《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是本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是食品专业教学中最后一门具有分析检测内容的课程,它是一系列化学基础课、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后续课,因此搞好与这些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极为重要。本课程各章节之间内容联系较少,知识点较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抽象,死记硬背,缺少实践性内容。本人根据自己讲授的《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经历,针对食品专业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尝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改革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强调基础及素质能力的培养。在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中着重增加了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和丰富知识面的内容,重点讲授食品卫生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如食品污染与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机理、食品有害物质残留、食物中毒防治等。强调生产实践知识,食品原料卫生、加工卫生监督、各类食品的卫生检验等。加强学生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同时将食品卫生法规标准与专业知识结合讲授,突出食品卫生的技术执法特点。为满足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卫生管理,掌握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和食品安全控制的技术与技能,增设专业课实验或实习环节与之匹配,达到了本课程培养的要求。

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建设,对食品卫生检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纲、教学日历进行了规范,教学大纲完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突出,课程教案规范,教学内容涵盖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专业知识面和前沿性上又有所完善与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案完备,并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卫生检验教学实习、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等为中心的教学工作。例如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和管理工作已全部规范化。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论,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在采取讲授、讨论、案例等教学模式和方法中,切实贯彻各种启发式,每位教师需要在教的方面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主体地位,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要求引起了教师的普遍重视,教师备课认真,课堂内容丰富。教学中注意与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所举事例准确贴切。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涉及食品加工、生产现场等食品卫生问题及监督管理的内容,我们采用到现场实践教学的方法,带学生到食品企业参观,让学生自己画出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找出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教学方法继续改革的同时,我们也重视教学手段改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采用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更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而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模式。授课采用了多媒体及幻灯片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的状况,采用高清晰度的图片,提高视频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动画设计使文字和图片按不同要求出现,使讲授技巧化,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4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由理论课教学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而《食品卫生检验学》实验是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增加实验、实习内容。《食品卫生检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出食品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现有的实验学时不能够满足需要,另外,就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要了解在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检验哪些指标,在食品质量检验部门经常检验哪些内容,在不同的食品生产追踪要执行哪些生产规范和哪些卫生要求。这就需要有较多的教学实习和参观。

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教学实验多为综合性实验,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目的[5-6]。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食品检验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场所完全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具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本专业学生充分开放实验室,不限制时间,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不超过5个,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形成完整、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制度。而且,我们还增加了1周教学实习,带领学生去吉林清真皓月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广泽食品有限公司、长春市质量监督检察院等董事会单位参观实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

5 结语

总之,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对于《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肩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改革教学,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观点,深入理解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民营养,预防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以提高健康水平,增进人民体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该专业食品卫生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凤宽,刘学军,袁旭.食品卫生检验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牛春艳,张传军,李延辉.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化工,2009,38(12):927-928.

[3] 杨振泉,方维明.《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99-100.

[4] 张拥军,李佳,朱丽云.食品卫生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148-149.

[5] 张玲,侯玉泽,李道敏等.食品卫生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2):64-65.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第5篇

所有营养素都是从食物中获得的。食物品种不同,提供的营养素也有所差异,人们的日常饮食如仅选用数种食物,并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事实证明,偏食、过多或过少地摄取营养物质均会损害机体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最近研讨的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迁结果显示,我们吃的肉类比40年前多了10倍,膳食越来越油,吃进去的脂肪越来越多,我国城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类为人体所提供的能量比率,由1992年的15.2%增加到2002年的19.2%。随之而来的是,10年来,我国18岁以上的居民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而人们吃的水果、蔬菜越来越少,每天吃的水果、蔬菜远远低于合理营养的要求,城市居民每人每天的水果消费量由1992年的80.1克下降到2002年的69.3克,蔬菜则由319.3克下降为251.9克。另外,居民消费的糖类也越来越多,使膳食变得越来越甜。

这种膳食结构模式的变迁使得我国居民的人均寿命延长,营养不良人群减少,居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儿童生长发育得到了促进。1992~2002年10年间,中国0~6岁儿童身高男童增加2厘米,尤其是4.5岁组增加了3.1厘米,女童增加1厘米,尤其是5岁女童增加2.7厘米;在体重方面,1岁前儿童增加0.5千克,1岁后增加1.5千克。

这种膳食结构模式的变迁在给人们健康带来促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营养问题。目前,整个人群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仍有4.7%,6岁以下营养不良占1.9%,低体重为13.6%。而营养过剩性疾病近年来大幅度增加。在1980年前的20年间,全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50%;而1980年后,仅10年就升高了50%;2002年,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8.8%。1979年,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2002年已达2.6%。1982年,我国成年人体重超标的占6.6%,到1992年上升到20.7%,2002年则达22.8%,肥胖则为7.1%。

目前,营养学专家普遍认为,国人存在有十大营养问题,即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热能过剩、缺铁、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缺钙、肿瘤、膳食纤维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营养知识缺乏、膳食选择不正确、膳食结构不合理。

由此可见,在中国,目前面临着既有营养缺乏性疾病,又有营养过剩性疾病共存的局面。而要促进健康,没有正确的营养指导是难以实现的。营养,是通往健康的重要途径。

如何进行合理营养,这是国人关注的话题,也是营养工作者开展营养工作的重点所在。笔者认为,要进行合理营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营养政策,这是合理营养的保障。国务院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颁布了中国食物发展纲要,另外,还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学生营养奶、大豆行动计划、学生营养午餐、营养配餐员的推广政策等,对改善人群的营养,尤其是促进学生的营养与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营养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可预期的将来,中国将要进行营养立法以及制定营养师准入制度等相关法规,这将对中国的营养改善与促进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应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摄取各种营养素,它是进行合理营养的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向人们提出了保证合理营养与健康,每日应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的种类与数量的参考值及高限值。是人们制定个人或群体营养膳食的可靠依据,也是评价个体与群体营养状况的主要参考。

(3)在当前,营养工作者要开展营养宣传与教育工作,它是人们进行合理营养的驱动机。在这一系列宣传工作中,主要包括:①营养学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营养素的生理作用、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等,让人们了解自身的营养需要,科学地选择食物,辅以科学的加工,使食物的营养价值能够得以实现。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是合理营养的行动指南。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们应贯彻“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的指导思想,科学指导自己的营养与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还应参照“调整(调整进食顺序即先水果后主食)、维持(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控制(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摄入)”的膳食调整,对自己的营养结构进行科学的设计。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这是合理营养具体的操作。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通过形象的中国传统宝塔,将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食物种类、数量及之间的比例与要求展示在居民的眼前,使合理营养的知识更加具体化,使合理营养不再停留在字面上,而尽量贯彻在行动中。居民可根据自己所要摄取的食物在宝塔中的层次,对食物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使从膳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尽可能符合健康的要求。

目前,各种营养宣传报道层出不穷,有功利性的,也有义务性的。作为具有真正意义的营养知识的普及,应是客观、科学的,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营养知识普及的最终目的,不是出几个专家或名人,而是将正确的、可操作的营养知识传播给大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为了健康,根据合理营养的要求,形成良好的食物选择习惯与饮食习惯,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