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 全面质量管理 新能源 产业升级

中图号】:F426.6;F273.2

我国光伏行业由产业大爆发到低迷似乎在产业发展之初已经埋下了“地雷”,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产业扩张速度远大于技术更新速度,产品质量长期处于无标准状态,包括原材料进料控制环节、关键辅助材料的进料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成品检验环节等等都无统一控制标准,甚至有些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有生产人员兼任,缺乏系统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管理意识,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使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光伏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将有助于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降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本文将结合光伏产业的现状,对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光伏产业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讨,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会助推光伏产业在现阶段集体低迷阶段寻求一种新的突破,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业由不规范走向规范的必要手段。

1 光伏产业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

上游产业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产业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产业为应用系统环节[3]。

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问题是光电转换效率的瓶颈,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是个复杂和综合的因素,硅片生产原材料中金属杂质含量的控制,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环境,硅片成品质量的控制,电池工艺,组件封装所使用原辅材料都是质量管理的重点,都是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及光伏产品寿命的关键因素。而目前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各个环节的控制都有待加强。

2011年下半年,受欧债危机及美欧双方的影响,光伏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企业纷纷出现减产,甚至倒闭的浪潮。

光伏产业除了面临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外,自身也存在方方面面问题,前几年各企业在纷纷抓住欧洲光伏市场,大搞企业规模扩张,产量至上的同时,却忽略了企业自身技术更新,新产品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曾经一度行业内出现“拥硅为王”的局面,无论产品质量如何,只要有硅料就能赚钱的局面,原材料进料检验形同虚设,企业只是单纯忙于应付订单,质量控制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2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产业发展中作用

2.1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企业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通过对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的持续改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或各类组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上游多晶硅企业,由于其技术多半来自与国外,中下游需求量的巨大缺口,使得企业无暇顾及质量管理环节,诸多产品质量纠纷频发,中下游客户投诉较多,而且终端出现较多低效产品。因此引入全面管理,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在各生产环节、质量监控环节的有效贯彻,把全面质量管理在其他行业的经验借鉴到光伏企业中,人人参与企业管理,人人加强质量意识,并有效贯彻,才能有效降低下游企业的风险,降低本企业成本,增加自身竞争力。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单晶硅片、铸造多晶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包括合格供应商的评定,在光伏市场好的时机,只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抢市场上,企业在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上有时会流于形式,在质量管理中明显存在以下误区。

(1)基层管理者或一线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仅停留在很肤浅层次,存在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无关,而且质量管理属于品质管理部门的事的误区。

(2)有些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太过沉迷于理念,以宗教般的狂热去培植它,而不注意创造成果。如过多地将精力投放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员工培训和改进过程上,而不是关注如何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没有以产品的市场和顾客接受程度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而是盲目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过程和形式。

(3)光伏企业由于属于新兴行业,生产、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各部门对于质量管理存在各司其职,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存在相互推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

(4)全面质量管理虽已在各部门 ,各个环节建立,单个部门各环节对于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理解上及应用上的偏差。

另外由于缺乏对上下游产品的了解,没有从本质上去深入研究造成电池片低少数载流子寿命、低转换效率、高光衰减等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表现为无法有效对上游原材料进行控制,究其原因固然有检测手段、检测人员的因素、检测方法不完善,无标准可依的因素,但根本性问题还是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和手段。因此到了下游光伏电站建设阶段,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都由点积累起来形成线和面,集中凸显出来,但是一旦电站建设完毕,再去考虑原材料质量的问题,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光伏产业各环节各链条的质量控制都至关重要。

2.2 全面质量管理促使光伏产业升级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光电转效率及寿命问题,属于光伏产品的核心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光伏产业链中的每个控制环节不健全不完善,都会为光伏产品的光电转效率及寿命存在直接或潜在影响,在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零差错,从这点来讲,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全员参与,全员获益,因此引入到新兴的光伏产业中,更能规范光伏企业发展的盲目性,更能提升整个产业链产品的档次,从原材料开始控制,而且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成统一的质量控制目标,以最终建设高质量,高光电转效率,高寿命的光伏发电系统为信念,就会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出厂检验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规则,最终促使光伏产业持续升级,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据介绍,超日太阳是国内最早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之一.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和销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主要产品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目前已拥有从多晶硅锭至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善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是国内重要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和出口基地。

公司设立以来,专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9年,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93.79Mw和86.68Mw,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93.08%和272.18%。2010年上半年,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销量继续大幅增长,达到88.42Mw,超过2009年全年销量的总和。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销量占全球光伏电池总装机量的比重正逐年上升。

太阳能电池片高于行业内平均转换效率

公司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平均转换率提高到平均17.5%,最高达到18.3%;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平均转换率提高到16.5%,最高达到17%。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高于行业内单品硅太阳能电池片17.2%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6.2%的平均转换效率,其中使用的几项技术均为行业内领先水平,尤其烧结工艺为业内最高水平。

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

子公司超日洛阳申报的“上海超日(洛阳)自建侧并网光伏(350KW)电站建设项目”于2009年11月被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审批为“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利用超日洛阳生产车间房顶,沿建筑物屋面方式装设公司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装机容量为350KW。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建设对推广我国太阳能应用和推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外市场享有很高声誉

根据世界领先的光伏产品电子商务公司pvXchange GmbH出具的对于超日太阳的独立第三方评价,超日太阳的品牌凭借其产品高质量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欧洲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世界主要光伏产品消费国如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等,超日太阳拥有一大批客户群体,与不同渠道经销商之间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超日太阳的产品应用于欧洲的广大电站项目。由于产品的高性价比以及质量的高稳定性,公司被欧洲知名的光伏企业Sunline AG授予五星最优供应商的称号。

拥有相对完整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从2006年的电池片实验室研究到2008年和2009年分别建成20M 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5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并投产,公司通过内部研发、工艺摸索和制造实践,借助引进的专家顾问团队力量以及与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机构合作研发方式,逐步掌握了“多晶硅锭一多晶硅片一多/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一多/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链的一整套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其中部分技术申报了技术专利。

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同时,2010年光伏装机量重回高增长期.未来十年可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光伏行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朝阳产业的现实迷局

从市场来看,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给压力。据赛迪智库光伏所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欧盟2011年9月份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我国占据超过50%的份额。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需求量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据2011年6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1-2015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因此仅当前我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2012年这一市场仍将承受价格和整合压力,一批不具备竞争力或贸然进入光伏领域的光伏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

对于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高额光伏终端补贴,许多中国企业以为掘到了无尽的宝库,一时各地对上马光伏生产线趋之若鹜,但定价权的旁落无疑埋下了价格跳水的隐患。事实证明,对所有的光伏企业来说,2011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大幅削减光伏补贴、欧债危机、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使得绝大多数光伏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破产的光伏企业更是多不胜数。此外,中国光伏企业还要面对美国政府的“双反”调查,过着心惊胆战的生活。

全球最权威的电子行业研究机构IMS Research关于光伏产业的最新季报显示,快速下跌的光伏组件价格将导致2011-2012年全球光伏行业收益萎缩。光伏组件的过度供给和剧烈的市场竞争已致使2011年组件价钱敏捷下滑。尽管组件出货量持续增加, 2011年收益仍削减了10%,2012年预计还会持续降落。我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处于中间环节,前端(核心技术)、后端(市场)在国外。内蒙古正是在这个中间环节的前端——光伏组件材料的生产环节。由于近两年以来国内光伏组件制造环节的恶性竞争,成本失控,价格过快下降。对于许多尚未形成规模的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造成生存压力。全球最大的10个光伏组件制造企业我国就占有8席。同门PK,产能过剩,我国光伏产业自酿困局(参看图1)。

行业洗牌 全产业链优势凸显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太阳能开发利用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近年来,太阳能技术、产业和应用取得了全面进步。2010年,多晶硅实际产量45000吨,自给率从2007年的10%提高到2010年的50%;自2002年以来,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均以10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2010年产量 8.7GW,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连续四年产量世界第一,商业化晶体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19%,硅基薄膜电池商业化最高效率达到8%以上,生产设备也已经从过去的全部引进到现在70%的国产化率。2009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通过光伏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带动国内太阳能发电的商业化进程和技术进步。2010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500MW,累计装机达到800MW,500kW级光伏并网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并网光伏系统开始商业化推广,光伏微网技术开发与国际基本同步。这些都为我国光伏企业打造全产业链优势提供个政策和技术前提。

根据工信部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大大提高了准入门槛,最低资本金比例、环境条件要求、项目每期规模、还原电耗等方面均有更为苛刻的要求,相对而言,一批多晶硅小企业不得不对即将出局的尴尬。从光伏产业界一度“拥硅得天下”,到多晶硅产业爆出产能严重过剩、遭遇金融危机价格惨跌,2011年多晶硅产业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逐步结束丛林混战局面。在这个行业,仅有少数的几家是大户,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其中多数都是瞅准了这几年光伏产业的火爆局面不惜重金进入这一领域的。这些企业的产能普遍在百吨规模左右,对照这次的准入条件,在规模和能耗上基本上都没法达到要求。如此一来,那些具备规模优势的一体化厂商更有可能在成本竞争中胜出。目前我国高质量的国产多晶硅依然短缺,所以“产能过剩”一说并不成立,多晶硅提纯环节仍有20%-30%的毛利润率。该次提升准入条件,令相关龙头企业直接受益。内蒙古引进的大型光伏生产企业获益更多。为了引导多晶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此次《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在能耗、环保及生产投入方面提高了门槛。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光电产业 应用发展 策略

一、光电产业的概况

(一)国外光电产业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末起,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便积极提倡“节能环保”,并依靠政府采取补贴、税收和贷款等一些优惠政策发展光电产业,进而推行阳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光电产业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光电技术和产业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所生产的单晶硅电池由以前6%的低效率快速增加到24.4%,多晶硅的实际能效也较过去增加了20.4%,非晶硅等电池的能效虽然较晶体硅电池有明显差距,但改善情况也较为显著。光电技术现以急速发展之势弥漫全世界,并扩大了商业化规模。

从产量和产值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太阳能电池产量于20世纪末便有了飞速增长。到了21世纪,全球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也已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预计在21世纪中期,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行业销售也因经济规模化、高生产率和超水平工艺而达到了720亿美元的高收入,较以前的收入水平增长了7倍之多。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光伏发电将成为世界能源的主导之势。世界联合研究中心曾大胆预测,光电电力在21世纪中至21世纪末将达到世界总电力供应的66%以上。

(二)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状况

1.光电产业发展大规模化。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的急速增加仅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已发展成为列居世界前三位的光伏电池制造国。2.光电技术快速升级。我国光伏电池的生产技术目前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多晶硅的生产工艺也已被大部分企业所掌握,并实现了高质量、高产量。同时,非多晶硅薄膜电池开始成为光电产业中的新亮点,很多国内外的大企业通过相互合作已开始着手准备发展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产业。3.光电成本减少。21世纪初,我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一直低于50元,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也仅控制在30元以内。目前,我国的光电成本不超过4元,基本上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接近一致。

二、导致我国光电产业停滞不前的原因

(一)发展规划不够成熟。光电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较为长远的发展目标,争取在21世纪中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能够有新的突破,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的装机容量也能达到一个新高点,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光电产业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光电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光电技术发展迟缓。1.工艺水平较低。目前,高纯度硅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要生产工艺,85%以上的市场都被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所占据。2.光伏电池能效达不到要求。我国的光伏电池、商业化光伏组件、一般商业电池的实际能效呈阶梯状依次降低,但国际高效聚光光伏电池的能效却稍高一些,高效平板电池的能效也仅次于此。3.薄膜太阳能电池工艺水平不高。国内缺乏关键设备,更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因而影响了我国的光电产业发展。

(三)产品出口比重大。我国95%的光电产品出口欧美国家。一旦国外市场经济出现问题,将会牵连到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也都根据本国的《再生能源法》及《能源自主和安全法案》开始采取逐步对光电产业减少补助及优惠政策的措施。政府的扶持力度一旦减小,其光电产业的发展之势也随之减小,而国际市场需求量的降低,必将增大我国光电产业的市场压力。

三、我国光电产业的应用发展策略

(一)确定发展目标。在大规模发展光电产业的前提下,满足市场要求,加大光电终端产品的生产量,实现光电终端产品的购买与建筑相结合,完成我国光电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带动技术的不断升级。根据国内外光电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的指引,争取实现近期光电的发展目标:1100万千瓦~3000万千瓦以上。并以完全掌握欧美的“改良西门子法”、硅片切割、高效电池开发后续、硅薄膜电池等技术为目标,逐步实现掌握第三代新型电池技术、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硅纳米材料电池技术、二氧化钛纳米电池技术、化合物太阳电池技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等中长期目标。

(二)争取政策扶持。我国光电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其发展和培养市场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以我国目前光电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应将暂缓扩大出口规模和借鉴国外先技术,而将国内市场的开发和技术革新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电价、财政和金融等政策。电价政策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而制定的标准电价,其电价成本已由各用户均摊。金融政策是根据开发银行或其他国家专业银行的贷款项目而制定的优惠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技术研发依靠财政补贴或财政风险投资基金的扶持;金融机构通过政策补贴扶持光电产业;光电产品的研发依靠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原则上国家对光电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应与国家对其他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相一致。

(三)鼓励技术创新。国家应鼓励光电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重视标准制定以及监测工作。政府各部门也应在光电产业的发展上各司其职,同时沟通与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国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机制,从事光电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并加强光电专业人才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时璟丽.可再生能源产业(太阳能利用)发展概览[J].阳光能源,2009(01).

[2]孙玉芳,李景明,刘耕,郑戈.国内外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比较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05).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尚德公司 光伏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太阳能发电由于具有充分的清洁性、资源的广泛性、长寿命以及较少的维护性等优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光伏产业成为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国际上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67.4GW,成为仅次于风电能和生物质能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光伏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国内发展,截止2012年,我国已经有467家从事光伏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以及组件封装的企业。作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无锡尚德公司已走在世界光伏产业的前列,并成为首个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08年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等原因,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有所减弱。在此背景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尚德,研究其从繁荣到衰弱,到如今的破产重组的短短10多年历程,对于我国其他光伏企业以及整个光伏产业有更为微观的借鉴和启示,从而具体地为日后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一、无锡尚德电力公司的发展历程

艰难起步:2001年初,留学澳大利亚的博士施正荣,积累了十多年的太阳能研究技术与经验,归国创业。但辗转辽宁、大连、上海等地,没有一处同意接受这个项目。最终在好友杨怀进的帮助下,尚德电力有限公司在无锡落户。由于创业需要巨额起步资金,无锡市政府协商了8家大型国企分摊了所需要的800万美元。许多海内外高级人才也被引进到公司内部,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石。

2001年9月尚德正式建厂。当时国内光伏产业刚刚兴起,技术尚不发达,初始资金基本全部用于从国外进口生产线。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光伏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接近此前中国光伏电池产量4年总和。然而公司刚刚起步,运营成果仍然亏损。2003年初,尚德开始外寻贷款,通过政府的帮助,以获得国有大股东的担保等方式筹集资金达15700多万元,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急速国际化成长:自成立之初,尚德公司就以建立国际公司为定位。因而尚德严格按照国际化标准运作企业,在企业生产环节,2003年就全面通过ISO9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并相继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认证,采用ERP管理系统。随着产量的增加,为打开国际市场,尚德的产品通过了IEC、YUV和CE的国际认证。由于对国内而言光伏产品价格较高,运用领域有限,国内销量持续低迷。于是尚德积极筹备参加国际性展会,获得大量订单,解决了产品的销售。当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

随后尚德看到了国际市场的潜力,大量购进先进的生产线和原料硅投产。2004年8月建成25兆瓦电池生产线。不久,德国政府出台法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政府补贴,掀起新一轮光伏热潮。在这股浪潮中,尚德公司抓住机遇,通过出口贸易、投资建子公司等方式积极扩大海外市场,一度占据了欧洲市场总销售额的90%。公司逐步形成国际市场多元化的特征。2005年,施正荣率领尚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利润暴增,危机隐现:市场的急速扩张,带来了需求的急剧增长。各国新增装机量呈爆发式上升(图1)。与此同时,产量更以超过需求之势增长。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1996到2009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44.9% ,其中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1. 3%和53. 3%。对于中国而言,大多数企业将重点聚焦在具有优势的电池生产和组装上,尚德也不例外。然而进入门槛低,大量供给一方面满足甚至超过了市场需求和合理容量,另一方面也瞬间抬高了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导致生产成本被迫不断上升。在产品价格方面,国内蜂拥的各企业为获取大量订单打起价格战,惊人的低价进一步使利润空间急剧缩小。2006年,尚德在这样的情形下为保生产,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10年的长期硅片供货合同,以期以相对低价获取竞争优势。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各国又相继陷入债务危机,国外政府对于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的补贴大幅缩水,市场萎缩。原料多晶硅的价格跌幅高达200%,尚德损失巨大。除了原料,产品价格也进一步下跌;没有了高额扶持,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尚德的负债率极高,财务出现巨额亏空。虽然由于时滞效应,国外市场的销售量保持稳定,不断吸引着各企业进入,但危机和隐患已经逐渐显现。

破产重组:过剩的产能无处消化,国内市场发展缓慢,尚德无奈只能以低价争夺海外市场,然而国外政府为促进本国宏观经济的复苏,提高劳动就业,纷纷对我国光伏产品加大监控。2011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仲裁结果,我国代表型企业中,尚德反倾销税31.73%,反补贴税14.78%。欧盟后续也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两大市场的打击,让原本危机四伏的尚德公司遭受严峻考验,并于2013年3月21日,宣布破产重组。

二、从尚德看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成因

产业发展欠健全,低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偏重高。尚德公司所从事的光伏生产,90%集中在电池的生产和组装方面,而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封装-光伏应用等多个环节。上游多晶硅提纯技术的垄断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提高了生产成本,制约着中下游环节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是光伏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目前,该环节生产技术要求高,国际上只有发达国家的少数公司掌握,它们积极实行技术封锁,严格控制技术专利;同时,该环节投资规模很大,投资风险和成本很高,单个工厂每年产能超过1000吨才能显示规模效益,至少需要投资1亿美元,这对我国各大厂商而言,是很难达到的。而下游的应用与售后环节,又由于市场的局限而难以拓展。最终,尚德的主导方向难以逃脱传统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市场发展不平衡,严重依赖外国市场。尚德公司的蓬勃发展,是基于欧美各国的大力补贴,而日后的衰落也与国外财政吃紧,被迫缩减扶持不无关系。光伏产业也不免落入一条腿走路的俗套,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2点:国内出台政策起步晚,缺乏全面性和可行性。现阶段我国的光伏政策大多是支持大型企业、政府、医院等机构使用光伏发电,或是向偏远地区供电,鲜有政策能普及到广大居民消费者,覆盖范围不广。包括《金太阳示范工程》,也需要一个周期;再者,光伏上网电价的收购政策未能落到实处,电价昂贵无法与传统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竞争。创新能力缺乏,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由于原料和产品最终都是依赖外国市场,包括中间产品设备、生产线等都是依赖国外,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造成受制于人。我国光伏企业实质上是“代工车间”。就以多晶硅提纯技术为例,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几乎都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这种方法耗电量大,生产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大约需要消耗3000~5000度电能,加之中国电价较贵,和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并不具备成本优势。

产能过剩,非理性竞争过度。作为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受到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尚德得以从早期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后来的繁荣之势,极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倾斜的影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纷纷建立起名目众多的光伏产业园,各类与光伏有关的项目不论可行性和必要性,纷纷批准上马。然而政府扶持、银行出资、企业生产的简单模式造就了大批类似或同质的公司,通过简单引进国外生产技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迅速形成巨大产能,使整个行业近似成为一个的完全竞争市场。过去的几年中,国内有20多个省份的50家企业建设、扩建、筹建多晶硅生产线,不成熟的情况下导致纯度普遍偏低,难以与外国竞争,同时还浪费了珍贵的资源。这种出于功绩心理和对名义GDP的过度热情,一经市场和补贴的刺激,便陷入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行业缺乏统一的体系标准,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对产品进行认证和监管,也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光伏产业链上的名词、设计、制造、建筑一体化标准差异较大。

三、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应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有数据显示,尚德公司从创业至今已提交专利数368件,显示出一定水平的研发能力。然而这些专利数呈现出低水平的特点,近80%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等专利,缺乏高质量的核心基础技术专利。故从光伏产业全局看,应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龙头企业必须全面提升国产技术水平。在关键领域多晶硅提纯技术方面,我国提炼纯度低,导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高于发达国家的成本,但我国硅矿石资源丰富,为进入到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以及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需加快多晶硅提纯技术的自主研发,建立产业联盟,加快企业、政府、高校之间的合作,做到知识要素的流动,联合攻关,降低能耗和产品成本,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升级。

合理制定产业政策,扶持光伏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新兴能源产业,本身就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出现的,因而其本身也应以此为标准。纵观全球,发达国家无一不以大力的国家政策扶持该产业发展。然而美、日、欧等各国皆以市场为依托,实行光伏电价上网政策,保证了光伏发电与传统发电的平等地位;出台大额补贴从企业转嫁给消费者的方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类似我国一味补贴生产者而导致的过度发展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于企业的补贴不失为少数,但政策的调整性和可预见性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如德国,上网电价在由监管部门确定之后,将维持20年不变,这可以引导德国供应者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去安排生产,及时降低经营成本,改进技术,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我国政府也可以借鉴这些策略,立足现有国情,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生产布局,促进共同发展。

打开国内市场,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尚德的破产,部分原因在于其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太多无效投资,一味地扩大产能,满足国外市场,未能为日后市场的波动巩固好根基,增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我国光伏企业而言,应该转变旧有发展模式,着眼于普通居民,拓展应用领域,除去一体化的光伏安装建筑外大力研发适用于单个消费者的小型发电设备;从政府角度,应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从产业链的中下游靠近市场的一端发起,驱动整个价值链上各方生产地调节。

参考文献:

[1]付静.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商业研究,2013,(2).

[2]苏庆义,蒋昇.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对策及启示[J].产业发展,2013,(1).

[3]左显兰.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的成因[J].经济论坛,2012,(10).

[4]王开科,黄如良,关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5]王有志;皮宗平,梅伟.江苏光伏产业在发展机遇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1,(4).

[6].转型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我国光伏产业为例[J].产业观察,2012,(34).

[7]赵艳.光伏产业低谷中寻求新的出路[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