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气体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装饰施工企业现场管理;原则;途径;措施;目标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50-01
一、现场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合理原则:装饰施工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装饰施工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恰当,现场布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能量都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2.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装饰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地协调施工生产活动的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管理,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效率,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现场施工秩序。
3.经济效益原则:装饰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而不计成本的错误观念,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经理部应在优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加强成本核算的控制,采取正确,合理的节约措施,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二、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1.以人为主,优化施工现场员工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显示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企业只有主动关心员工的所需所想,了解掌握员工不安定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施工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
2.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装饰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保证。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施工班组的工作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问题。
3.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效益;工程的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成本控制是以最低的总成本来实现用户要求的产品必要质量标准和功能,它是评价建筑产品技术经济效果的一项科学管理技术。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控制与现场管理、节约措施是紧密相联的。
三、现场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施工现场的过程控制
(1)对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要求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查结果存入工程档案之中。
(2)对施工材料的控制;装饰材料品种繁多,档次及质量相差悬殊,装饰工程所用的材料又会受到业主的客观影响,因此,装饰施工材料的控制比较麻烦。所以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向业主报验,待业主同意的材料实样一式两份材样保证,一份留项目部,一份留业主处,在材料进场后,按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先经项目部质检员验收合格,报监理部和甲方验收,待层层验收均合格后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和手续,保证所采购材料一次合格。
(3)对施工机具的控制:首先考虑施工机具的配备,施工机具的配备必须根据施工现场,工程施工的需要。原则是:①贯彻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机具结合的方针,重点配备中、小型机具和手持动力机具。②充分发挥现场所有机具设备的能力根据具体变化的需要,合理调整设备结构。③优先配备能保证质量与进度的、代替劳动强度大的、作业条件差的机具设备。④根据施工的要求,配备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机具设备,以保证质量为原则,能降低施工成本。
施工机具设备配查后,就要对施工机具进行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负责为原则,操作人员在领用机具时要向库管员说明机具的使用目的。库管员按照机具使用要求发放机具、并要求保证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对于工人手持工具,由项目部按工种不同列出必备工具明细,入场前检查各工种自备工具是否齐全,保养是否良好,如用于玻璃胶的专用工具,贴防火板专用工具,安装修边角及不锈钢机条的专用工具等。
(4)对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有好的施工工艺,能使操作人员通过施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为了保证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施工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试验,然后将成熟的施工工艺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并下发至各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指导施工操作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书面交底和现场操作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施工工艺交底还应包括工具及材料准备、施工技术要点、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5)对施工环境的控制。施工现场管理中环境对装饰工程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油漆工程,在进行油漆施工时,现场不得有灰尘,天气必须晴朗,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控制好施工环境,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在进行工序安排时要合理,避免施工污染,同时保证各工序所需环境的要求,如室温要求,基体干燥要求,空气清洁要求等。因此一般结构方面的施工先进行,饰面施工后进行;顶面施工先进行,顶面以下施工后进行;隐蔽施工先进行,包封面层施工后进行;水电管线施工先进行,灯具、开关、插座、洁具、五金配件安装施工后进行,易受污染或贵重保养不易的材料如:玻璃制品,镜面、壁纸、面料、地毯等施工应放最后再做。如果冬季施工时,室内强度达不到要求,则要制定相应的保温、升温措施。夏季施工时,则要制定防暑降温的措施,雨季施工时,则要制定防潮除湿措施。同时还要做好防火措施。
2.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培养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各工序施工完成后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人员,对本工序进行自检、互检,在自检中发现的问题由班组自行处理并填写自检记录,班组自检记录应填写完善,自检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正后方可由项目质检员进行验收。
(2)认真开展交接检活动。上一道工序完成后,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者,由质检员组织上下工序施工班组长进行交接检,由下道工序班组长检查上道工序质量,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并填写交接检记录,质检员督促上道工序人员进行修正后,下道工序人员方可进行施工。通过此项活动增强了工人本身的质量意识,加强了工人的责任心,从而在操作人员中形成从管质量,处处有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
(3)专职检查,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项目质检员要对各班组长的各道工序进行检查,从严要求,对不合格的要立即处理,查清原因后,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视情况严重程度应采取处罚措施,并及时向操作人员讲明处罚理由,使工人理解“松是害,严是爱”的道理。
关键词:人才 现状分析 对策探讨
一、我国人才问题的现状
一是观念误区,重学历不重能力。许多单位对此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调动、提干、晋级等,将达到某一级的学历作为硬件。不可否认,学历与能力一般来说成正比例,在高学历的人群中,人才的数量比其他群体要多。但绝对不能走极端,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优秀的普通劳动者,也可能成为人才。有的人具有较高的学历,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因协作能力不强,导致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二是重外轻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对人才的认同上,一般认为只有外国留学归来,或外单位调进来的人才是人才。三是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有的领导只信任亲朋好友,以及那些对自己唯唯喏喏、惟命是从的人,对提意见者、哪怕提的意见是对的也会心怀不满。
与此同时,人才短缺、流失问题愈加严重。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在北京中关村一带,国外大公司建立研究院,到高校和研究所招人。一旦发现技术超群者,则对他们大开绿灯,将其移居本国。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趋势下,以帮助获取急需人才为业的各种“猎头”公司应运而生,生意兴隆。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认识到这一点,并着手研究和制定合理的人才对策,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随时展而不断更新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人才问题的对策
首先,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念。众所周知的“钱学森之问”,在不断地拷量着我们的创新性人才问题。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在当今形势下的创新,首先表现在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因此,我们在人才观上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策略。要注重总体规划与组织实施,充分考虑到科学性、一致性,认识到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过程。同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在认定人才的时候,强调实际能力,不唯学历、资历、亲疏,坚持和体现人才问题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宽容性。强调科技人才,但不能忽视人文社科人才,反之亦然。我们既不提倡把社科人才置于国家、社会的中心地位,也不提倡科技万能主义、唯技术主义。在选材上不拘一格,只要是德才兼备,不论是国内人才,还是国外留学归来人才,都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其次,形成科学的人才标准和指导原则。要引进人才,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德才兼备,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人才规划。所谓的“德”,主要指道德品质;所谓的“才”,主要指才能和智慧。鉴于此,我们在实践中,判断人才的标准,有三点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新世纪形势下,作为人才必具备的素质。只有创新性的人才,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潜心研究,才能开拓新产品、新工艺。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人,不能担负起开创新局面的繁重任务,自然也就不能被视为人才。二是要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否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衡量是否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要全面而历史地评测人才,要把学历、成绩,同工作经历、工作成绩一样作为重要的依据。三是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是为了将本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调动起来,提高工作效益。只有工作热情而没有专业知识,就不会做出应有的成绩。不懂业务,外行领导内行,就会给事业带来危害。
关键词:市场现状 市场问题 发展方向
我国期货市场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相较于国外市场而言国内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历了超常规发展的初创期,也经历了问题迭出的整顿期,现在我国期货市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过数年的整顿,我国市场又开始了新的放量增长,而且是在一个更加规范更加理性的市场体系中。站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的期货市场。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期货市场的理论准备与初步试验阶段(1988-1991);期货市场的试点发展阶段(1992-1994);期货市场的规范与调整阶段(1994.5-2001);期货市场的恢复与发展阶段(2002-现在)。
我国期货市场演进历程表明:我国期货市场的成长具有明显的超常规发展特征。从时间跨度来看,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期货市场跨越西方期货市场百年发展历程,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从期货市场成长的起始点考察,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国际期货市场演进的一般规律有些背离,不是从传统的农产品,而是从非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交易开始的。期货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一方面迅速弥补了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缺陷,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隐忧。
政府推动是我国期货市场成长的又一显著特征。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由现货交易商和行业协会自发组织建立期货交易所的模式不同,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是国家高层管理机构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解决经济运行过程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由上至下地推动期货市场的组建与发展。政府出面组建期货市场,有助于节约组织成本,但也极易助长政府对期货市场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从而使我国期货市场呈现较强的行政性特征。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均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固然要认真借鉴国际期货市场成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否则,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挫折,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我国期货市场的成就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年来的治理与整顿;逐步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期货市场硬件设施实现了现代化,期货市场软件设施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期货交易所为核心的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经过十余年的试点与发展,尤其是经过1994年以来的清理整顿,我国的期货市场由分散建设逐步趋向集中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期货交易所是核心,已上市期货品种的交易基本稳定,由期货经纪公司会员形成的网络基本可以覆盖整个市场。
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期货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人才队伍。我国的期货市场作为新兴的行业,吸引了大批的年轻的人才。这批人才学历高,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专业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年轻的专业型人才是期货市场的财富。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规范,又有一批早期从事期货理论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进入期货业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期货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一批有相当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群体,构成了期货行业的人才基础。
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初步显现和发挥。铜、铝、大豆、小麦等期货品种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较为密切。国内有相当数量的生产经营企业参与铜、铝、大豆、小麦等期货的交易,他们从期货交易中不仅免受三角债之苦,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发现价格、指导生产、调节供求的作用。经过1994年以来的清理整顿,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的期货市场进入了规范有序快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2003年交易额达到了近11万个亿。
十年发展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监管与自律体系。在我国期货市场组织机制日趋完善的基础上,我国期货市场的正向功能亦得以发挥。
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易品种不足
我国现有的三家交易所真正交易的品种只有七个,分别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天然橡胶,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硬麦和强麦。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品种如线材、石油以及玉米、棉花到现在都还没有上市或者恢复上市。这就使我们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少定价权,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二)投机成分过重
期货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功能,是使各种生产者和工商业者能够通过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从而安心于现货市场的经营。期货市场要实现这种功能必须要有投机者的参与,投机者在寻求风险利润的同时,也承接了市场风险,因此一个正常的期货市场上投机者是必须和必要的。但如果一个市场投机者占了绝对支配地位,这时非但期货市场的积极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反倒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干扰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在我们的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参与者在交易的过程中,投机的心理往往占了上风。甚至在需要参与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中,也有不少做投机交易的,比如有些粮油加工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却成为了空方的大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价格的炒作便成了唯一的主题。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期货市场是属于“不完全市场”的范畴。在这种市场,商品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远远脱离了这种商品的现时基础价值,从而可能导致了价格“越买越贵”或“越抛越跌”的正反馈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价格往极端发展的风险。
(三)市场参与者不够成熟
由于目前我国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和专业的经纪人队伍还没有建立和规范起来,所以实际的投资大部分还得依靠投资者自己来完成,其投资行为必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要想降低期货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促进其走向成熟是一条必经之路。
(四)市场的弱有效性
技术分析的三个基本假定之一讲到: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即影响市场价格的所有因素最后必定要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整个市场要处于有效市场理论的情况下。而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是一个弱有效的市场,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将使市场的参与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社会交易成本,这样就降低了期货市场这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潜力和方向
(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潜力
国内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已经大大加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其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1.我国大规模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潜力与需求巨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大宗商品的集散地,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发现功能是在国外相关期货市场的带动下完成的。当我们在购入大宗商品时,定价权却掌握在国外政府或卖方手里。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不仅损害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也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地位降低。从这点考虑,我国大规模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潜力与需求是巨大的。
2.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潜力与需求巨大。期货市场的最终发展离不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但在发生了类似“3•27国债”事件之后,金融衍生品在我国成为历史。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单一的市场交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控制风险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投资机构呼唤对冲机制的形成。
3.维护国家利益要求大力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由于期货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尽管许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我们期货市场的价格功能在国际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情况下必须参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进行交易,每年不仅使国家损失大量外汇,也使得商品竞争能力下降。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需求考虑,我们也必须发展我国期货市场。
(二)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
1.期货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创新功能将得到加强,进而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市场。期货市场的产生、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必然在创新中不断前进。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新品种将不断被开发,各个交易所在自身核心品种的研究和创新方面也会不断努力,并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期货公司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不断探索,以期能够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通过期货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努力,必将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注重理性投资的专业化市场。
2.随着我国市场化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商品市场的标价中心之一。随着我国作为商品集散地功能的不断扩大,不仅是我国的企业,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对于将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商品市场标价中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在我国市场化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我国期货市场作为全球商品市场标价中心的趋势将成为必然。
3.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以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为核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使我国金融体系逐渐完善。这是市场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资本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化程度加大的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明白期货市场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作用,并迫切需要利用期货市场锁定风险,扩大投资规模来创造社会财富。另外,在快速发展的我国国际贸易中,企业也存在巨大的化解外汇波动风险的需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步伐,设计并提供有效的金融衍生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新思路要求金融衍生品市场超常规发展。周小川关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中提到需要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伴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壮大,对于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提高股票现货市场的效率、透明度与流通性。保险机构的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利损差”问题,银行的改革进程中也直接面对利率风险,问题的长年堆积甚至会导致社会风险。这些也要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超常规发展来逐渐化解日益扩大的风险积累。
参考文献:
1.中国期货业协会编.期货市场教程[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2.约翰•墨菲著,丁圣元译.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3.中国期货业协会编.期货市场品种介绍[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4.聂正邦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粮食状况[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关键词:长春市;汽车产业;跨国公司
汽车产业作为长春市的支柱产业,其发展不但可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分析长春市汽车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发展特点,掌握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完善产业政策,促进长春市汽车产业向国际化发展,对促进长春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整车生产能力在全国居领先地位。2004年,一汽集团取得4项全国第一:销售总量全国第一、轿车销量全国第一、载货汽车销量全国第一、整车出口全国第一。近年来,一汽集团整车中轿车的比重在不断扩大,载货车不断向专用车方向发展。轿车系列三大品牌奥迪、大众、红旗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轿车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二位,中重型车占有率连续3年保持国内第一,轻微型车进入同行业前五名。
(二)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截止到2005年,长春市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310家,已形成生产改装车5万辆、摩托车50万辆及发动机80万台的生产能力。零部件企业合资步伐不断加快:一汽丰田V6发动机有限公司、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都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合资、独资企业在2003年销售收入均超过5亿元。
(三)长春市政府对汽车产业支持力度较大。具体措施有:第一,把汽车产业做大,形成整车与零部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集群优势。第二,积极发展汽车贸易和服务业。在搞好汽车及零部件国内贸易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境外办厂。支持发展汽车信用消费,积极发展汽车租赁和二手车市场,推动汽车消费。第三,支持长春建立汽车物流中心,使长春成为国内汽车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把汽车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网络建立起来。第四,建立长春国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出口资源,吸引聚集一批优势出口企业,迅速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五,建立汽车工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以一汽和地方共建的方式,建立面向国内和国际的汽车、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信息网络,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第六,长春市政府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满足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汽车工业的政策支持,等等。
二、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核心生产技术及自主开发能力。除一汽集团外,绝大部分汽车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从产品来看,除解放系列载重车外,轿车技术主要依赖国外,自主品牌产品尚在培育之中。零部件企业的配套产品开发仍依赖主机厂或购买国外技术,开发手段落后,周期较长。一汽集团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通用、大众和丰田等跨国公司,2003年,一汽集团研发投入为1.64亿美元,与通用公司的50亿美元相比,其研发投入仅为通用的3.2%,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大大低于世界三大汽车集团,研发投入比过低是一汽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之间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二)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跟不上整车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汽车产业内部,由于长期存在“重整车、轻配件”的倾向,零部件工业处于比整车生产更落后的局面,这已成为长春汽车工业发展的软肋。第二,多数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系统集成和模块供货的能力。
(三)核心企业与跨国集团相比实力较弱。近年来,一汽集团的产销量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无论是产量、销量还是销售收入都与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与世界汽车产业三大集团中产量、市场份额、销量等指标最低的丰田公司相比,2004年,一汽集团在产量上仅是丰田公司的16.0%,市场份额为其16.1%,销量为其15%,销售收入为其10%。在各项比较结果中,一汽的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丰田公司的20%。
(四)专用车品种少,技术水平低。长春市生产专用车的企业生产能力分散,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产品水平及附加值较低。长春市大部分专用车企业从事低水平的汽车改装,雷同现象严重,缺乏自身产品特色。长春市在专用车领域仍处于落后地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待于调整,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各类资源亟需整合。
三、促进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目前,我国卡车和大型客车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绝大多数企业有了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轿车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尽管目前很多自主品牌不如国外品牌知名,但绝不能否认我国汽车工业在引进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的基础来看,已具备建立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汽车产业的基础。随着汽车大量进入家庭,自主品牌汽车拥有很好的市场时机,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不能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会错过汽车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时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合同管理 存在问题 提升策略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明确了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的责权利关系,是合同主体相互间行为的法律依据和履行准则。施工企业要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确保合同权益,就必须要强力推进施工合同管理,紧紧围绕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和成本等关键要素和环节,把施工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主线,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然而,在工程建设实践中,不重视施工合同管理、合同执行不力或执行“两张皮”等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对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日益健全,这些问题增加了施工企业的项目管控难度,加大了工程建设风险,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本。
本文结合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主要从施工企业视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施工企业如何加快提升施工合同管理水平。
一、施工企业加强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提高项目管控水平、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需要。施工合同对工程项目的价格、付款方式、工期、安全、质量等要素进行了明确规定。施工企业只有按照施工合同的内容和要求来履行,才能确保项目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总体目标,才能保证项目的进度、安全、质量、成本和费用等环节受控,从而形成管理合力,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特别是针对石油化工工程具有投资大、要求高、风险大、易燃易爆等特点,施工企业更需要通过强化合同管理来确保实现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二是提高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保障企业权益的需要。在工程建设实际中,因施工企业合同签订不慎、违约或不懂利用合同保护企业利益等原因造成企业面临巨大风险的事件层出不穷。施工合同中制定了对合同主体相互间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的权利与责任条款。通过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并严格执行,有利于防范违约风险,确保施工企业工程款支付、签证索赔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三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实力、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以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行业为例,自加入WTO后我国石油化工建设市场已经全面放开。随着国外承包商进入国内和国内施工企业走出“国门”, 施工企业如果不及时适应国际规则,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特别是对FIDIC施工合同条款、国际惯例等认知和经验不足,及易丧失国际市场机遇或严重违约,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
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施工合同管理的意识方面。一些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及相关管理人员缺少有关合同管理法律法规知识,法治意识、合同意识不足,对加强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针对施工管理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依照合同条款去遵守和执行,而是按照传统观念和习惯去处理;一些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对施工合同内容不学习、不熟悉,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屑一顾,甚至工程结束时都未认真看过合同。
2.施工合同评审、签订方面。一些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方时不重视施工合同相关方的资格预审,对于存在资质挂靠、借用等现象不闻不问;合同评审流于形式,评审意见不执行;仍然存在先干后签的“事后合同”和签订真假两种合同的“阴阳合同”等违规现象;在签订合同时,不按招标文件和投标书内容签订;不采用合同标准文本,一些条款不严谨、有漏洞,缺乏可操性,给项目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风险。
3.施工合同履约执行方面。施工合同管理与项目进度、质量、安全、财务、材料物资等管理实际脱节,缺乏有效衔接,合同条款形同虚设;合同调整、变更时,没有及时签订补充协议,甚至缺乏变更意识,只是通过口头协商,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应当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手续,埋下纠纷隐患;合同履约保证金、安全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风险保证金等在合同中虽有规定,但没实际收取、交纳,削弱了对施工合同相关方的约束力。
4.合同基础管理方面。不熟悉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定,未了解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情况,没掌握市场人工、设备、材料价格等相关信息;合同基础资料管理不规范,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见证资料管理混乱、缺失,导致施工索赔举证难、竣工资料移交难、工程竣工结算难。
5.违约索赔方面。缺乏索赔意识和方法,不知道依据施工合同主张索赔权利;在工程建设实际中,由于受到发包方压力、见证资料缺失等诸多内在外在的原因,施工企业不敢索赔、不会索赔、不能索赔;或者应当追偿的权利过了索赔时效,从而无法得到赔偿。
三、施工企业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和途径
通过强化培训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一方面,施工企业应紧密结合所在行业特点,组织项目领导及合同、经营、财务、物资、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相关专业管理人员,通过集中学、自学和外培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与工程施工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合同法律实务方面的培训。通过学习,增强对加强施工合同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其合同管理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后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施工合同的学习、交底,使其熟悉、掌握合同的相关内容、条款,了解合同履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在项目管理中出现争议和纠纷时“心里有数、对症下药”。
通过强化体系建设,提升合同管理水平。施工企业需要强化企业的合同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管道通畅。在合同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企业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及时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合同洽谈、草拟、评审、签订、学习交底、责任分解、过程跟踪、变更与中止、解除与终止等各个管理环节;在合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企业要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专、兼职的合同管理组织机构,确保合同管理范围要覆盖企业从机关总部到项目部的各个管理层级。要明确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把合同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通过强化流程执行,提升合同管理效力。健全的制度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执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要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有效载体,从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评审、签订、执行、变更等各个阶段,都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特别是资格、授权委托的审查、评审意见的落实、合同标准文本的采用、履约金的交纳、工程款的拨付、补充协议的签订、竣工结算的开展等关键环节,更需要把好关口、执行到位,从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二是要把合同管理融入项目管理全过程,加强合同履约的动态管理。在对项目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合同内容交底的基础上,要把具体的合同目标、责任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同时,要求各职能部门、人员落实动态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将所负责专业领域的工作情况及时反馈项目合同管理部门,确保合同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三是要推行合同管理问责机制。通过健全奖罚制度,采取以提醒为主的事前问责、以督促为主的事中问责、以警示为主的事后问责,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工作的压力和动力,确保合同管理执行有力、执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