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发新能源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能源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农村新能源建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认真探讨农村新能源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的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新能源;建设;节能减排;意义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48

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涵盖包括农业在内的诸多领域。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研究,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保护农村生态意义重大。

1 农村新能源建设对节能减排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由此也带来了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各种恶劣气候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号召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做好农村新能源建设不仅对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且能很好的促进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对促进节能减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促进清洁优质能源的供应

农村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诸如家畜家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具有较高的可利用价值。在农村稳步推进新能源建设,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尤其注重普及太阳能、生物能源利用知识,建设相关的能源运用设施,在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使村民用上清洁优质的能源。例如,部分农村利用家畜家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得了良好节能减排效果。

1.2 可有效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部分农村不注重对新能源的利用,焚烧秸秆、人畜粪便随意堆放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污染。而注重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尤其发酵人畜粪便,在利用产生沼气能源的同时,能够除去粪便中的有害病菌。另外,积极推广生物质炉,减少焚烧造成的能源浪费的同时,有效降低因此给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

1.3 促进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农村中加强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可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例如,利用人畜粪便发酵后的沼液、沼渣不仅可以重新喂养家畜家禽,而且还能用作肥料,实现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沼气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问题分析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无论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还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实现并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激励机制落实困难

众所周知,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需要相关政策、激励机制支撑,为推动农村新能源发展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制定促进农村新能源发展的相关举措。然而受各种综合因素影响,实际落实时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利用的太阳能产品并未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更是如此。这种激励机制落实性差,无法很好的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2.2 新能源开发投资少

农村新能源的开发需大量资金投入,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周期较长,产品的商业化进程缓慢,长期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工作缓慢。另外,新能源开发完成后,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宣传、培训等工作,见到成效的时间较为漫长,一定程度上阻碍新能源开发在农村区域的推广。

3 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优化对策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现实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实施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结合辖区农村新能源利用状况,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优化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3.1 认真落实相关激励机制

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实现需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以及新能源产品提供商的积极性,尤其围绕国家出台的政策,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完善与落实相关激励机制。

加强国家新能源利用政策的学习。国家出台的新能源利用政策,高瞻远瞩,是对能源利用的长远规划,因此,要求基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政策精神,为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更好的实施,制定相关对策,尤其在可行性上加以充分论证。分析激励机制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农村调查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状况,掌握一手资料,及时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农村新能源建设工作会议,分析农村新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鼓励各负责人积极发言,找到阻碍农村新能源推进工作的因素,加强对后期工作的科学部署。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相关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关系着村民及新能源产品提供商的切身利益,因此,应与其他部门积极协调,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制定完善的补贴方案,明确补贴政策实施的主要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确定补贴政策监督目标,定期召开农村新能源补贴落实总结会议,督促相关责任人认真落实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村新能源建设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3.2 增加农村新能源的开发投入

为促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家应重视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村新能源利用不断提供新的技术,以满足农村各种新能源利用率。

增加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国家相关部门在全面部署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应付出实际行动,成立专门的农村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拨付专门款项支持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增加农村新能源利用宣传投入。为提高农村村民利用农村新能源意识,做好新能源宣传工作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新能源利用的重大意义,积极配合新能源的推广。

3.3 注重农村新能源建设人才培养

毋庸置疑,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需要人才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做好新能源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为新能源在农村中的普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成立专门的新能源建设工作小组。相关部门应以村为单位,组织村中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成立新能源建设工作小组,定期下派专业技术人员为其进行新能源利用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新能源运用技术,以点带面,逐渐在整个村中推广新能源建设工作。同时,还可定期评选出村中新能源利用先进个人,给以相关的表彰,调动农村新能源利用工作积极性;加强新能源建设人才的引进。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农村新能源建设人才的引进,通过严格的选拔、培训,使其掌握农村新能源利用的专业知识,定期下派到各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解决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现。

4 结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对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与节能减排的意义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农村新能源建设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尤其可为农村提供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减少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存在激励机制落实不足、新能源开发投入少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实际,从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倪慎军,张国强,王海兵,罗诗峰,于乐.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8(4):22-26.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意识形态资源 开发 启示

意识形态在构筑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确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普遍信仰。

一、建国初期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意识形态领域,既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也有落后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上的、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的多元性倾向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牢固的合法性基础,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进一步维护与开发了意识形态资源。

(一)改造旧的社会意识形态

首先是肃清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人民政府先是在各主要城市禁止外国通讯社及外国记者的活动,然后是收回教育,对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予以有效的规范和限制。其次是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思想主要是结合和镇压反革命运动,通过在农村广泛的思想动员,沉重打击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余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教育领域清除统治时期遗留的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毒素,并结合婚姻制度改革,打击封建宗法思想意识以及解放妇女等。

(二)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各级党委宣传部的职能首先是领导或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宣传(包括爱国主义的宣传)等。为了使高、中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系统化、长期化、制度化,各地仿照马列学院和后来的中央党校,逐步建立自己的党校,负责该地各级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的任务。1954年12月,中共中央还确立了干部轮训和学习制度。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工作。在党外,建国伊始,中央就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号召。在1951年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刘少奇代表中央郑重宣布:要“真正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来宣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教育人民,提高全国人民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打下思想基础。”根据中央的部署,这一时期的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都开展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运动。

(三)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倾向

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主体,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1951年9月,主持研究确定了知识分子学习改造的内容、目的、方法,并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与此同时,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对于纠正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国初期意识形态资源开发的成效

建国初期党对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为政治主体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

建国后,被喻为“传递真理之火”的马列主义著作编译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大推动了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另外,党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宣传工作,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文化学术等领域也得到普及,文艺创作、学校教育、社会风俗等都和以前迥然不同。原本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了整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了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信仰。中国共产党以其独创性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推动了经济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

意识形态有助于人们的社会观念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从而使各种不同的团体有效地凝聚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为经济的发展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建国初期意识形态的宣传不仅调动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而且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不仅、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等的政治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短短的七年间,就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辉煌成就,党和人民政府的凝聚力愈来愈强。

(三)构建了社会认同,奠定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共同体的一致认可和接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各级理论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全国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学习运动,增强了社会大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共产党的支持。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活动,革命后的中共政权得到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支持和认同。据统计,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积极拥护共产党和政府、积极拥护社会主义、积极为人民服务的进步分子约40%左右;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般能够完成任务,但在政治上不够积极的中间分子也约40%左右;这两部分占80%。[2]到1956年左右,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现政权,使中共的合法性基础达到了最稳固的阶段之一。

三、建国初期意识形态资源开发的局限性

建国初期,党对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建国初期巨大绩效的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负效应,这些负面影响在以后的历史阶段成倍地释放出来,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

(一)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要求“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在1951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力图严格区分党内和党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要求,“反对宣传不合乎于实际”和“不准备变为实际的东西”。刘少奇同志也根据我国新民主主义国情,提出必须从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出发,既坚持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地位和发展方向,又照顾允许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合法存在的现状。但令人遗憾的是,原定的意识形态改造原则并没有在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改造与宣传中得到贯彻与坚持。建国初期,党开展的一系列变革旧社会意识形态、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运动,存在着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出发试图以之取代一切的倾向,将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视为伪科学甚至毒素,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缺乏客观的全面评价。这样,意识形态领域求急、求纯、求同的“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增长,将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扩大照搬于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也与日俱增,理想化、单一化、公式化现象逐步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出现整一化态势,文化心态渐趋保守和僵化,当代中国的思想创新能力与社会活力受到束缚与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错失了许多本该抓住的发展良机。

(二)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热情

“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用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3]建国初期党对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基本上沿袭了革命战争年动群众的做法,根据党和领袖发出的指示或通知开展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带有简单化的倾向,对一些问题缺乏全面的分析。如在对电影《武训传》等文艺作品的批判斗争中,扣上了反动宣传、反动电影的大帽子,将电影上纲到反对、反对镇压反革命、反对抗美援朝的高度,文艺作品变成了政治斗争的靶子,平等商讨、各抒己见的文艺批评变成了刀光剑影的政治运动。这种把学术思想批判与政治批判混同起来的做法,不但导致矛盾升级,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而且致使涉及面过宽,许多同志受到了错误的处理,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接二连三的大规模思想批判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后来的“”及中国社会几十年的曲折发展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三)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合适地突出领袖的个人作用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领袖的宣传,为加强领导权威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对个人魅力的宣传远远超出了其应有的“度”,其结果是“革命的成功和作为无可争议的国家领导人的地位则进一步把他高高置于其同事之上”[4]。个人魅力的普遍社会化,一方面导致了群众对个人的政治威望和人格魅力偶像化,将之视为真理的化身;另一方面,盲目的个人崇拜使得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发展,过多地信赖以往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经验,把马列著作中的某些观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逐渐背离了历来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

四、建国初期意识形态资源开发的现实启示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维护,建国初期党对意识形态资源开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坚持多样性与主导性相统一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时展,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交流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使思想领域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质疑。面对价值与信仰多样化的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保持主流与主导的地位,必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不能用斗争、排斥的态度来对待其他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导与百家争鸣相结合,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协调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只有这样才能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人民群众在思想和心理上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能用急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的方法解决。建国初期,党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把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当作阶级斗争来抓,给社会造成了严重伤害。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党既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选派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好的干部从事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密切结合自我教育的方式,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一支精通管理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充分利用网络可读可感可视的优点,使理论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坚持针对性与真实性相统一

意识形态认同是人们心理上的自觉认同与服从,不能依靠外力强制性获得。意识形态要深入人心,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必须符合和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意识形态才能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一方面要密切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对当前急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干部群众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增强人们对党与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心。

(四)坚持意识形态建设与执政绩效相统一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合理、适度的意识形态策略的运用,可以为统治秩序提供有效的道义诠释。但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的认同,最根本最有效的条件是执政的绩效性。建国初期,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复苏,群众对党的认同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它的先进性就会丧失,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也会动摇。新时期,要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既不能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建设,也不能只抓经济建设,忽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使中国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N].1951―10―24(1).

[2]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3.

[3]吴建国等.当代意识形态风云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17.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党;系统;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D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0)04-0024-04

从系统论角度来说,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任何系统都要和环境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但是,环境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一方面必须积极地去适应环境,同时对于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言,它不仅要面对整个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还要面对其他的子系统环境变化。

从政党组织系统来看,政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从外部环境汲取各种资源,它要求政党一方面要对组织系统之外的环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以制定正确的资源开发的政策、采用合理的资源开发方式;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开发执政资源的策略,使政党组织系统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动,以及由此可能导致部分资源流失的情况下,能够找到新的“替代性”资源,其实政党执政资源开发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流失”与“开发”的交替中进行,从而使自身能够始终拥有足够的资源以维持自身的执政地位。

一、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制定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以促进资源储量的增加

在政党组织系统中,政党要进行有效资源的开发就要求它对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判断。对国际环境的判断主要涉及的是国家安全问题;对国内环境的判断主要是对本国国情的认识。执政党能否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制定执政资源开发的战略举措。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无论是对于党所处于的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在国际环境上,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笫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1955年5月,在会见印尼领导人的谈话中也指出:“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仗总是不好的,特别是对西方国家没有好结果的。”此后,及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多次谈话、讲话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并指出中国的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但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建立起了针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6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升级、美苏争霸的加剧及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陈兵百万于我国的北部边境。一系列严峻的事实使得不能不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来考虑,不能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把很多的财力、物力用在国防和外援上。再加上我们从50年代后期起,党内“左”的指导思想占了上风,在“”期间,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又回归到“革命与战争”,坚持“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的思维。虽然等中央领导人在主观动机上是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革命发展的良好愿望出发的,但由于在战争危险和世界革命形势估计上发生失误,导致在实践上做出了一些“过火”的反应,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上,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任弼时就指出:“单有军事上、政治上的条件,没有经济上的条件,没有工业的发展,要想转向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1955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也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也由于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和“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巨大成绩,和党中央在“凯歌行进”中对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判断开始出现偏差,没有认清中国的现实国情,从而产生了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情绪,实施了“化”运动和“超英赶美战略”。20世纪60年代初,党对经济建设的方针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但是,恰恰在此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的大论战,国内的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这些国内外动态都对和党的主要领导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思索,造成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力图通过“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解决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力图通过“抓革命,促生产”的手段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由于对党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判断的双重失误,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由原本以经济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开发逐步偏向以意识形态资源为重点的开发。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结果不仅没有把人民带入共产主义的理想王国,还使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受到很大的损害。“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上,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也就必定要求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改造、斗私批修、灵魂革命,来形成一种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价值,使人超然于世俗物欲之外,不为衣、食、住、行所拘。很显然,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客观实际,走向了空想和错误。”这既给党执政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布局造成冲击,也有损于执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以后,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我们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犯错误,一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二是因为我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缺乏科学判断,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党所处的国际环境上,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就把和平与发展确定为当代世界的主题,要求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在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上,1979年,邓小平是这样论述的:“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

来直到去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为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指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随着全面改革的展开,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依据,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等问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样在党的十三大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并以此为立论基础,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建设的基本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在实践上电为党执政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依据环境变化.创新资源的开发以保证旧资源流失的同时获得新的替代

对一个国家而言,在当前世界资源不断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能够开发出新的能源,以保证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党也不例外,由于执政党所面对的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政党某些传统资源的失效或者流失,执政党要拥有足够资源,就必须不断创新资源的开发,以保证旧资源流失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新兴资源的替代。唯有如此执政党生命系统的新陈代谢才能得到良性运行,否则就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严重的可能会威胁执政党的生命。政党执政资源开发的创新要求做到两点:

第一,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党执政资源开发战略的适度调整。“”使党执政资源流失严重,某些资源要素可能陷于枯竭的境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执政资源的重点转移到经济资源的开发上,实现了党执政资源开发重点的重要转移。当然这种资源开发战略调整的动力既来源于民众的迫切要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深刻历史教训的总结。事实证明这种调整无论对于丰富党的执政资源还是提高党的威望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此十七大的概括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1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发展到5%以上,由世界第11位跃升到世界第4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增长105倍,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发展到8%,由世界第32位跃升到世界第3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52万亿美元,增长2101倍,由世界第40位跃升到世界第一位。30年间,我国吸收和利用的外资总额从1978年的几乎为零增为目前的8100多亿美元,年均增速10%以上,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由于在政党执政资源系统中,各个资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换的。在一定条件下资源产品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以此弥补某一资源的缺陷。党执政开发战略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开发的重点的转移,不仅使经济资源自身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弥补了其他资源要素开发的不足,使民众对党的认同度也得以增强。

第二,执政资源系统内各资源要素自身开发方式的适度转变。就执政资源系统的各要素资源而言,它不仅需要面对整个政党组织系统所面对大环境的改变,还要面对其他环境的改变。双重的“环境”变化对执政资源各要素的进行“弹性化”开发的要求更高,如果各资源要求不能够随着整个大环境和局面环境的改变而对自身开发资源的方式作出适当调整,不仅会影响自身功能的发挥,而且会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形成制约。

以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为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意识形态资源开发的方式上,不是采取规范的调控和引导的方式,而主要采取宣传或者思想批判的方式展开的。这种方式可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效的。一是党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即党的权威高。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扩充党自身组织容量、价值理念上的宣传等,重组了基层社会,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认识和认同党的过程,也是党的权威不断生成和拓展的过程。同时也正因为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得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人民心目中的权威得到极大的提高,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二是整个社会呈同质化、整体化的特征,社会分化程度低。1949年后逐渐形成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社会被国家吞噬,从而使整个社会呈同质化、整体化的特征;三是社会信息化程度低,人们精神需求匮乏。与社会被高度政治化相呼应的是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底,人们对外界信息几乎处于闭塞的状态,加上意识形态的极端狂热和对领袖高度的个人崇拜,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呈现高度一体化的状态。但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政党组织系统和意识形态资源要素所面对的其他要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给党的执政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进而影响到党的权威,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也必然会解构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生活单一化、利益主体同质化的局面,代之以社会生活多元化、经济利益分殊化、利益主体异质化的局面。市场的力量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过去“政治社会”的“市场社会”。这一深度的社会转型进一步促进信息的开放,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使党原有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方式亟待转型。应该说明的是,经济资源开发的业绩固然可以弥补其他资源要素开发的不足,但其自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因为政绩不一定带来普遍的合法性,也很难赢得普遍的认同和支持,可以说骄人的业绩不一定能带来社会满意度的普遍上升。另一方面,政绩的取得和维持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如果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风险或者社会福利的增进出现消减的趋势,都会动摇党的合法性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就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同,过去

理所当然为民众所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就会面临被广泛置疑的危险。因此,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方式势在必行,否则不仅会使意识形态显得苍白无力,也必然会从整体上影响党执政资源开发的效应。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有企业; 能源环境审计; 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前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科学发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南,而搞好低碳经济时代国有煤碳企业能源环境审计,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的约束性目标。而国有煤炭企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国有煤炭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工作,对推进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现代经济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经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已经成为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煤炭资源是整个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资源普遍匮乏这一大前提下,相应的煤炭资源也呈现出其稀缺的一面,因此节约型社会要求节约型企业文化,节约型企业文化同时也呼唤着节约型企业。建设节约型企业,促进煤炭国有企业和谐发展是煤炭国有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审计,构建节约型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是构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结束语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范文第5篇

8月13日,大有能源再次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义煤集团于2013年8月12日收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省政府国资委关于将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转至河南煤化集团的通知》。根据通知,河南省国资委将持有义煤集团的220490590股(持股比例为65.79%)无偿划转至河南煤化工持有。

至此,河南煤化工对义煤集团的重组逐渐拉开了序幕。虽然此次整合稍显突然,但对于疲软的河南煤炭行业不失为一针强心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在行业内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河南煤化工与义煤集团而言,双方有望在此基础上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国内第三大煤炭集团诞生

据相关媒体报道,两大集团战略重组工作将分重组整合和内部深度融合两个阶段进行。河南省国资委将在河南煤化工成为义煤集团控股股东后对其更名,组建新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预计9月正式挂牌成立。新集团为国有独资企业,由省政府授权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届时集团资产规模约2700亿元,年销售收入约2500亿元,预计2013年年底煤炭产量将超过1亿吨。这意味着新集团不仅将成为国内第8家年度煤炭产量过亿吨的企业,还将在产量方面跻身行业前三甲,仅次于中国神华和中煤能源。

河南煤化工成立于2008年,是河南省在第一批煤企整合中,在省委、省政府批准下,由原永煤集团、焦煤集团、鹤煤集团、中原大化集团、河南煤气集团5家企业重组而来。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河南煤化成为河南省唯一上榜企业,以2012年营业收入1806.77亿元排名第404位。当时进行合并的还有平煤集团与神马集团,即现在的平煤神马集团。

虽然义煤集团也曾是组建河南煤化工的公司之一,但最终选择退出。继组建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河南煤化集团两大煤化工航母后,河南第三家特大型煤炭企业也一度成为关注点,义煤、郑煤等大型集团的兼并重组在当时被认为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

虽然义煤与郑煤也曾有合并意向,但随着2011年义煤集团借壳欣网视讯上市,使得筹划近三年之久的义煤与郑煤合并方案告吹。

对于义煤集团两次退出整合,有报道称:时任义煤集团董事长的武予鲁一直有独立运营的想法,这点和政府主导的统筹全局思想显然不一致。而在整合的浪潮中,武予鲁更希望义煤集团成为整合的主导者,而非被兼并一方。

7月29日,大有能源公告称武予鲁被河南省纪委,在仅仅过去两周后便传出了义煤集团被河南煤化工兼并的消息,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对此河南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战略重组早几年就在运作了,与义煤董事长被没有关系,可能就是一种巧合。这是强强联合,具体举措将会在9月底以前明朗化,河南煤企重组工作将来还会推动。”

在河南煤化工和义煤集团重组敏感时刻,河南省新任副省长张维宁于8月14日到义煤集团调研,这也是其出任副省长一个多星期后走访的第一家企业。

推动煤炭资源整体上市

随着河南煤化工和义煤集团重组进行,大有能源将成为新集团唯一煤炭业务上市平台,受此影响,大有能源股票也水涨船高。

有分析师表示,重组的新集团未来将借助大有能源实现煤炭业务整体上市,大有能源也将受益于河南煤化集团所掌控的超大煤炭资源量,中长期成长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大有能源未来资产注入值得期待。”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河南煤化集团重组义煤集团,并承诺未来将公司作为煤炭业务的资本运作平台,公司平台价值显著提升。未来新集团的资产注入预期更强。

其实早在2011年,银鸽投资成为河南煤化集团旗下公司后不久,就传出了河南煤化借该公司“壳”上市的消息,借壳上市失败后,又传出其欲通过IPO的方式上市,但最终不了了之。

目前,组建的新集团只有大有能源一个上市平台。根据公告,合并后的企业将加快资产和业务整合,尽快形成产业和产品优势。其中煤炭板块以上市公司为平台,通过增发等形式,逐步实现煤炭业务整体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就在众人一致看好大有能源股份的同时,河南煤化旗下另一家公司永煤股份却遭遇了沉重一击。8月16日,证监会网站《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及申报企业情况》,在终止审查企业名单中,“永煤股份”赫然在列,终止审查日期为2013年6月7日。

这就意味着从2007年开始冲击IPO的永煤股份,在努力6年之后,最终梦断IPO。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永煤股份被终止审查的真正原因是河南煤化工重组义煤集团完成后,其与义煤集团旗下大有能源在煤炭业务上存在同业竞争问题。而此次重组也预示着永煤股份单独上市已无可能。

虽然如此,但对于身处河南煤化工之下的永煤股份来说,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却并非完全没有。

河南某上市公司高管表示:“河南煤化工重组大有能源,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包括永煤、鹤煤、焦煤在内的河南煤化工旗下的煤炭类资源会划至大有能源旗下,届时,大有能源将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煤炭类上市企业。”

8月15日晚间,大有能源收购报告书摘要称,此次收购尚需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的审核批准后实施。

优势互补

在这次战略重组中,河南煤化工业务多样,具有整体上市需求,但旗下上市平台寥寥,而义煤集团旗下大有能源的最新定位,亦正好替河南煤化工寻觅到了煤炭业务的上市平台。

相对于大有能源而言,河南煤化工同样带来了意外惊喜。有关研究报告指出,重组后新集团总资源储量将达450亿吨左右,为目前大有能源9 亿吨储量的50倍。

除此之外,大有能源还将受益于多元化的煤种。河南煤化工本省的煤炭资源中,永成矿区和焦作矿区均出产无烟煤,鹤壁矿区以喷吹煤为主,在贵州和新疆的资源,分别主要为无烟煤和瘦精煤。而目前义煤旗下的煤炭资源,动力煤占比约70%,焦煤约25%,剩余为无烟煤。重组后,大有能源预计将优先获得河南煤化工的优质焦煤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利润率水平。

相关专家表示,煤炭行业疲态尽显,未来几年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煤企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转型。从产业整合角度来看,义煤集团和河南煤化工的合体对双方而言都是巨大利好,战略重组后或能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煤炭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脱离困境还遥遥无期,河南煤化工的煤制气公司和义煤集团旗下的开祥化工同处于义马市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因此,有分析师认为,两公司合并后,煤化工业务或将是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