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这样的一组数字之下谈中国式低碳,似乎有些沉重。
能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但我们面对的是高碳能源。因为在未来二三十年之内化石能源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不可撼动,其中煤是主导,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煤的低碳利用就是低碳能源的核心问题。如果不在煤的清洁利用上做文章,其他一切只能是空谈,低碳只是一句口号。
社会节能、总量控制、发展可再生能源都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道路,但最后必须要落实到煤的清洁利用上。根据倪维斗的划分,煤的清洁利用也属于清洁能源。他认为,新能源的概念因时因地而不同,各国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在法国核能发展了很多年,称不上新能源。而太阳能、风能古人也在几千年前就已利用了。
倪维斗表示,能源的来源、转化过程、输运过程、终端利用过程这4个环节都属于能源问题,清洁不清洁要看全生命周期。这4个环节中一个或几个有较大的变化,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效率就能称之为新能源。因此,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利用、天然气的高效利用都属于新能源。
眼睛光看着风电不行。风能虽然来自风,但也存在转化和输运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节能减排贡献不会太大。新能源的主要力量除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煤的科学、合理、高效、低污染利用应作为重点,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煤炭大国。
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尚有潜力
煤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来说尤其重要,起了顶梁柱的作用。煤保证了什么都有了,煤出了毛病问题就大了。目前我国有两大问题需要重视,一是煤的清洁利用,二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其中煤的清洁利用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80%以上的发电量来自火电。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200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燃煤排放二氧化碳51.4亿吨。在我国,每发一度电要排二氧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国一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万吨。最近几年,我国依靠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每年都能减排二氧化碳几千万吨。
专家指出,根据我国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风电、光伏、光热、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减排占总减排量的12%左右,而提高燃煤发电效率能实现15%的减排。
据悉,目前提高燃煤发电率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参数。如亚临界的发电效率在38%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超临界能达到44%。在欧洲,最先进的技术能把发电效率提高到50%。倪维斗表示,经过科学研究把温度和压力再提高,优化运行,中国的燃煤发电率还有潜力可挖。
最近几年我国实行“上大压小”的政策,2009年全国平均煤耗达到342克标准煤/度电,已经低于美国350克/度电的标准。而华能、大唐等大型企业甚至已经降低到320多克/度电。根据有关规划,2020年我国的平均燃煤单位能耗计划降低到320克/度电。
多联产技术综合效率高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加上多联产,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煤技术,它在燃烧前先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物,常规污染少,效率高,有利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能同时生产甲醇、尿素等化工产品等等。
而煤作为一种多元素的能源,很多专家都认为将其一股脑烧掉相当可惜。倪维斗就提出把发电和化工结合起来,发展以气化为基础的IGCC多联产,对煤加以综合利用。
多联产的原理很简单,将煤气化后先通过一个反应器做化工产品,剩下尾气再去燃烧发电。多联产相当于把化工和发电两个过程耦合起来,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15%,同时,化工产品增值量比较大,并且能够实现调峰。据悉,煤的气化系统很贵,如果能实现化工和发电相互调整,气化系统就能始终稳定运行,降低发电成本。
多联产的概念被很多国内外专家所认可。而对于中国这样的煤炭大国,其意义尤为特殊。最近几年,倪维斗一直在四处呼吁发展IGCC多联产。但多联产的基础——IGCC电厂却始终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据记者了解,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曾确定过两个IGCC示范项目,但最终都无疾而终。
国际上,美国还只有IGCC和制氢的联产,真正用煤制化工产品,并且实现IGCC发电的,山东兖矿集团算全球第一个。据悉,该装置是一台小规模的多联产示范装置,以甲醇为主发电为辅——20万吨甲醇辅以8万千瓦的发电,已经稳定运行了3年,经济性和二氧化碳减排效果都很好,目前正在准备发展第二代装置,进一步提高效率。
倪维斗指出,目前发展IGCC多联产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发电和化工行业结合思想阻力较大。他表示,实际上中国五大电力公司现在也在做化工产品,只不过是分开做,资源匹配程度低。
另外,国家能源局对IGCC持过度谨慎态度,目前为止只批了一个示范电厂。2009年7月,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制造并建设的IGCC电站——华能天津IGCC电站示范工程在天津开工,计划建设1台25万千瓦级发电机组。
倪维斗表示,单纯用于发电的IGCC电厂的主要问题是基础投资较贵,是一般的超临界电厂的1.5倍以上,可能要达到每千瓦上万元人民币。然而,虽然投资比较高,但是很多电力公司都有积极性,并且多联产是降低IGCC成本的方式之一。在技术层面,大部分技术都能实现自主化。燃气轮机的核心技术我们正在攻关,总归是要国产化的。IGCC和多联产为什么不开展示范呢?
多联产更适合中国国情
碳捕集与封存(CCS)中二氧化碳的捕捉是最昂贵的环节。但在我国,煤化工中已经存在大量容易收集的纯二氧化碳,如我国目前甲醇用量1200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碳3000万吨。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将来可以用作燃料,需求量很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还将增加。倪维斗说指出,这些二氧化碳是最容易收集的,基本上已经捕获,但现在都没有利用起来而放空了。
倪维斗表示,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几十亿吨的数量级,但在未来,如果加强二氧化碳利用系统的科研工作,发明新型的二氧化碳化工利用体系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会增加二氧化碳减排量。
例如,我国现在的化肥系统40年如一日没有变化,主要就是尿素加合成氨,导致田间的过度施肥成为我国一大污染源,同时耗费了大量能源。倪维斗指出,如果发展新的肥料体系,如草酸铵等都含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更多地利用二氧化碳。
这样上游发电和化工结合,下游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利用二氧化碳,便能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和减排二氧化碳。
(一)碳标签的定义
所谓碳标签(Carbon Labeling)是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碳信息。也就是说,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在英国的超市内,货架上的每件商品都有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标签显示的是生产此种商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数量。在一瓶易拉罐啤酒的外包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听啤酒的碳消耗量是120克;一盒250毫升牛奶的排碳量是360克,这就是“碳标签”。
(二)碳标签与碳足迹的关系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这个概念缘起于“生态足迹”。一是指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叫做产品碳足迹;二是仅指公司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公司碳足迹。
“碳标签”,也就是是“碳足迹计算”,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分析,企业可将其产品的碳足迹以贴上“碳标签”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的市场购买行为。所以说,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标注在产品上的碳标签也就越大;反之,碳标签就小。
二、碳标签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情况
较成熟的碳标签是由英国发起的。从2007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向英国中小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法国国民议会也于今年7月12日通过了一项名为新环保法的环境法案,其中第85条强调,应通过标记、标签、张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产品及其包装的碳含量,以及这些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该法案将于明年7月1日开始试运行,期限至少一年。亚洲方面,日本农林水产省同样于今年7月宣布将于2011年4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摆放在商店的农产品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显示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除此以外,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的国家还有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国通过推行碳标签制度表示要求公司要有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像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
具体而言,从2007年1月开始,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Tesco)就表示将来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要求加注碳标签,并已在空运的商品上加注飞机小标识,表明空运在商品的生命周期中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法国超市巨头卡西诺(Casino)采用食物里程的概念来表述碳排放量,并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时标注环境友好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标识。日本的碳标签系统会详细标示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的碳足迹。以薯片为例,从马铃薯的种植、加工、装配、运送到上架,甚至包装回收或垃圾处理过程,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说明清楚,让消费者了解到底哪些商品对环境的影响最严重,并在环保理念的驱动下做出购买低碳产品的选择。美国目前大概有20多家厂商生产的75种商品已经加注了碳标签。百事生产的Walke(文秘站:)rs奶酪洋葱薯片是最先加注碳标签的商品,GM、Dell、Home Depot等美国跨国公司都表示要在公司生产的商品上加注碳标签,体现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象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瑞典经过研究得出,瑞典25%的人均碳排放最终归因于食品生产。为此政府提出要求给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明示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台湾也已于2010年3月起启动碳标签制度,鼓励业者申请标示碳标签,以方便民众选购低碳产品。
如果这些计划得到实施,将带动商品生产供应链发生重大变化。碳标签会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巨大压力。成熟的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碳足迹较小的产品,这会迫使生产企业降低碳排放以适应市场压力,进而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形成推力。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出口方会要求对方提供其组织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碳足迹”指标,而显示碳足迹,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被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同时以上种种迹象也都表明,碳标签也正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变成一个商品的国际通行证。
三、碳标签的应用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这个通行证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我国出口商品很容易受(文秘站:)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二氧化碳排量的激增。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分析,提出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郑州市;低碳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 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GDP增长迅速,2010年郑州市GDP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1999年到2009年郑州市的城市化率从35.1%增长到了42.9% ,城市人口也由1999年的628万增长到了2009年的731.47万。短短十年间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03.47万,平均每年增长10.3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带来了能源消费增加(见图1)、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等问题,给郑州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图1
二 .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关于碳排放来源的研究。从最终用途的角度来看,碳排放的来源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3%,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8%。
2.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目前国际上主要有5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①基底低碳,是指能源供应低碳化;②结构低碳,是指产业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③形态低碳,是指进行紧凑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网络规划;④支撑低碳,是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应用低碳技术;⑤行为低碳,是指市民的消费行为低碳化。
(二)低碳城市建设经验
1.能源低碳化。碳排放与能源的使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环保税制的杠杆作用来促进节能减排。而针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更有实际意义。
2.建筑低碳化。来自建筑的碳排放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推行节能建筑,是当前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2006年4月,英国出台建筑节能新标准,规定新增建筑必须安装节能节水设施,使其能耗降低40%以上;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对节能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
3.交通低碳化。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多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来实现交通低碳化。
三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2009年,郑州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4%(见图2),且,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行业居多。对于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非常不利。
图2郑州市辖区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
(二)城市规划不符合低碳城市理念
工业园区及大学城问题。郑州市工业园区和大学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远离市区,周围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工作日期间,早晨人流从市区大量涌入工业园区,晚上人流又从工业园区涌入城市。周末时,学生大量在校区和市区间穿梭。由于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和上班族成为了增加了增加郑州市交通运输负担的主力军,极易造成拥堵,增加尾气排放。
(三)城市建筑节能问题突出
建筑能源消耗在城市的能源消耗中占用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大量的能源消耗。到2010年,郑州市的节能建筑刚达到总的建筑的15%,比例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大建筑节能对于郑州市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郑州市地处中原,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这就为郑州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郑州市是国家确定的三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有很多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商贸设备和贯通全国的商品集散市场,仅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就有三十多家,为郑州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空间布局调整
要综合考虑人流物流等因素,对郑州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尤其是工业园区与居住区,大学城与市区的规划。既要保证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又要保证交通运输中能源消耗的减少。
(三)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城市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针对郑州市目前建筑节能状况,应该在建筑节能上花大力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新开发的民用住宅中要引导并且可以强制开发商使用节能材料,对于建筑的设计要突出节能环保要求;其次,对于已有建筑,要进行节能环保改进,例如注意通风照明等;最后,要在市民中普及技能环保意识和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将节能环保理念具体化成一项指标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参考文献
[1]潘海啸,汤諹,吴锦瑜.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
[3]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4]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3)
[5]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6]林姚宇,吴佳明. 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05(1)
畜牧业对环境影响不可忽视
2015年12月,各国代表将齐聚巴黎,达成旨在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新协议。在此之前,各国政府必须解决彼此在技术和法律问题上的分歧,并对2020年以后他们愿意承诺的减排量作出规定。实际上,这一进程已经展开了。2014年10月,欧盟宣布,到2030年其减排目标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至少40%;数周后,中美联合气候变化声明称,美国计划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下降26%-28%,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碳排放峰值。
然而,就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逐渐成形时,一个漏洞正在凸显,不幸的是,这个漏洞还不小。畜牧业在全球碳排放中占比接近15%,超过全球所有汽车、卡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的总排放量,然而,国际及各国的减排策略中显然未将畜牧业考虑在内。
事实上,畜牧业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影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了一份名为《畜牧业长长的阴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的报告就指出,畜养动物是伐林的主因之一,全球70%的农地、30%无冰的地表面积用于畜牧业,并预计,如不改变当前趋势,畜牧业总量将于2050年增加一倍。
2009年,两位世界银行的环境顾问在发表于《世界观察》杂志2009年11/12月号的封面文章《畜牧业与气候变化》则指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GHGs)至少占人为排放总量的51%。
甲烷是这些气体的最重要部分,然后是黑碳和一氧化二氮。甲烷产生于反刍动物如奶牛、绵羊和山羊的消化过程,一氧化二氮产生于用来种植饲料作物的肥料和化肥之中;而转化为牧场或用来种植饲料作物的森林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所有人类活动引起的甲烷排放中,畜牧业是迄今最大来源地,排放量超过37%。按20年的平均数字,甲烷产
生的热量比二氧化碳多72倍。按5年的平均数字,甲烷将会更加强大,产生热量比二氧化碳要多100倍。同时,甲烷十年内就可脱离大气层,而二氧化碳却会使地球持续变暖数百年,乃至几千年。
这些数字都表明,要尽快阻止全球变暖,让地球降温,人类就应着重努力减少甲烷的排放量。如果到2017年,畜牧业总量能下降25%,就可以达成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这个转变还会带来其它益处,例如,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饥饿问题、能源危机和其它问题,还能减轻动物痛苦。文章认为,为了避免到达无法挽回的临界点,各国政府必须马上制定和实施将畜牧业总量于2017年降低25%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在降低畜牧业总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减排,大多数气候专家相信,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很快地降低50%,然后是80%。
素食主义拯救地球?
包括联合国环境署2010年7月的报告作者在内的环境专家都建议:减少畜产品的产量和消费对于控制国际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而且,没有任何一个畜牧业或环境专家认为畜牧业总量增长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可以单靠生产中的技术革新解决。
现今,人类对肉类和奶制品的需求意味着:目前世界上有220亿只鸡,人均三只以上;而按照重量计算,奶牛则是地球上最占优势的物种。问题在于,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一直呈上升趋势。与2005至2007年间的基准值相比,预计到2050年,全球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预计将分别上升76%和65%。近期的建模估算表明,人类饮食趋势与将温升控制在2℃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大力推行素食主义的环保人士认为,人类减少肉类摄取量的幅度越大,地球变凉爽的速度就越快。减少甲烷排放,并迅速停止并扭转全球变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人类养成以植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减少食用动物产品。根据2006年芝加哥大学的相关报告,1个人吃素1年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换开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Prius)的减排量还多。素食协会主席安妮特・平纳在英国表示:“在发达国家,个人最有效的减少对环境污染的饮食方式就是素食。”
所有的农业生产---伐林辟地、犁式草原、农田灌溉、化肥农药、拖拉机燃料等都会破坏环境,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比所有交通运输产生的总和还要多,从氮污染对土壤的侵蚀起还造成了很多其它的问题。
畜牧养殖是最具破坏性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用来喂牲畜的谷物人也可以食用。畜牧业中,仅仅10%的谷物可转化成肉、牛奶和鸡蛋,所以牲畜扩增对环境的影响迫使我们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种植更多的谷物。
粗略统计,牲畜至少消耗世界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作一个近似的估算,素食主义的世界只需要现如今耕地的三分之二。当然,这只是一方面,肉类和牛奶制造了人体每天所需热量的15%,如果素食,我们需要吃更多的食物补充这部分能量。综合估算,如果选择素食将会减少现今农业耕地的21%,大约340万平方公里----一个印度的面积。
农业的减产会大大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氮污染会导致湖泊的水体营养化,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的环境科学家阿利森利奇教授以所在大学为模型计算得出:如果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再吃肉,那么,该大学的氮足迹会降低27%,氮足迹指的是所有活动向环境释放的氮的总量。利奇教授发现如果每个人愿做更进一步的尝试---不吃乳制品和蛋类,氮足迹会下降60%。
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是氮的排放,全球的数据很难统计,但至少在美国,畜牧业对土壤的侵蚀占55%,农药使用占37%。不仅如此,抗生素有一半是用在牲畜上,往往作为正常饮食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
不仅如此,畜牧业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食草动物,例如牛、羊在消化食物DD草,会呼出一种特别的温室气体DD甲烷。砍伐森林建牧场,以及过度放牧导致土壤中碳含量的净流失等因素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2006年粮农组织的报告中显示,当把全部因素考虑在内时,你会发现18%的温室气体DD如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畜牧业。减少畜牧业无疑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重要作用。
会产生怎样不同的作用取决于用什么来替代畜牧业,土地上养殖什么。哪里的牧地变为森林(特别是像亚马逊河流域地区,70%的森林已成牧场),森林的重新生长将会大量封存碳。同样,美洲平原如果停止放牧,土壤中的碳含量也会大大提高。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减少畜养的食草动物所带来的甲烷排放的减少,都至少部分地可能会被野生食草动物和白蚁等引起的甲烷量的增加所抵消,在食物方面,这些野生食草动物和白蚁是畜养的食草动物的竞争者。国际家畜研究所农业系统研究专家菲利普桑顿说:“花时间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民间兴起“周一无肉日”运动
在环保议题上,明星所作的宣言往往更多元化且更富有感召力。
2012年,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尼曾致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执行秘书菲格蕾丝和气候变化峰会COP18的主席阿提亚,呼吁重视畜牧业对全球暖化的贡献。
时值COP18多哈峰会之前,麦卡尼在信中写道:“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全球肉食工业的增长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但COP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畜牧业对全球暖化的影响。因此,我呼吁你们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关政策和行动,诸如每周一天无肉日。”
保罗・麦卡尼是“周一无肉日”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推动者。他曾在2009年底,受邀在欧盟关于全球变暖和粮食政策的听证会上发表演讲,呼吁欧盟采取行动减少肉食消费,他说:“这(吃肉)不再是个人的选择,它将影响整个的星球”。
当年,他率先发起“周一无肉日”运动,呼吁大家用温和的方式,慢慢减少食肉量,一边吃一边做环保,并邀请他的明星朋友们,一起推广,请求大家每个星期一不吃肉。如果大家一个星期一天不吃肉,就可以降低不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长期下来,累积的环保力量,就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速度。
他这一举动,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响应,包括许多著名环保人士的支持,如美国副总统戈尔和IPCC主席帕乔里等。在过去6年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不断增长的企业、餐馆和食物供货商参与了此项活动,在许多著名的城市,如比利时的根特、德国的不来梅、美国的旧金山和洛杉矶等,都有自己的每周无肉日。美国民间成立“周一无肉日协会”,每周一赠送无肉菜单给网友,此举获多个医学院的学理支持。从纽约曼哈顿到以色列特拉维夫,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到中国台湾高雄,“周一无肉日”运动在全球无数校园、医院、餐馆内得到推广和实行,甚至在2013年11月,挪威军方表示让军队每周食素一日,以对付新敌人――气候变化。
在中国内地,为了宣传吃素能够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碳排放,歌星龙宽带头,与高圆圆、梁文道、曾黎、郑钧、后舍男生、彭坦、林志炫和一些民众一起,制作了《周一请吃素》的短片,号召大家多吃素、推广周一吃素热,投身环保;李易祥、周迅则呼吁大家从一周吃一天素做起,减少排碳。此外,黄俊鹏、张磊、唐以菲、蓝正龙、陈坤也是环保素食响应者。
技术革新能起多大作用?
虽然理论依旧充足,但“素食拯救地球”理论并没有打动所有人的心,毕竟,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远离肉类和奶制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诸多政府与决策者认为官方不应强势推广这一理念――试图改变公众的饮食结构,轻则是过于复杂的挑战,重则是干涉公众选择其生活方式的自由。
2013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通过更广泛地采用现有最佳规范和技术,畜牧部门温室气体的减排可高达30%,这份报告让我们看到了在畜牧业减排方面发生更多改善的可能性。这份题为《通过畜牧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排放与减排机遇全球评估》的报告是迄今为止就畜牧业对全球变暖的作用以及该部门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的潜力所开展的最为全面的评价。
报告指出,与畜牧业供应链相关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总计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q),或占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畜牧业每年所排放的甲烷量约等于1.44亿吨石油,足够为整个南美洲供电。畜牧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当中,有45%是生产饲料时排放,另有39%是动物排出的气体,剩余部分来自动物产品的加工和运输。报告认为,现今的减排方法如改善牲畜的餐单、选择饲养胃气较少的牛等,可减少30%的排放量,呼吁业界立即实行。
为了获得这些估算数据,粮农组织详尽分析了不同畜牧供应链多个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动物饲料的生产和运输、农场的能源使用、动物消化和粪肥腐解过程中的排放,以及屠宰后动物产品的运输、冷藏和包装等。
经过深入探究排放源和排放方式,该报告显示,畜牧生产者有望实现大规模减排。通过在饲喂、卫生和畜牧及粪便管理等方面推广使用现有最佳规范和技术以及诸如沼气发电机和节能设备等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技术,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全球畜牧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可高达30%。
粮农组织的报告认为,在所有物种、系统和地区均可实现大幅减排,其中减排潜力最大的是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生产率较低的反刍家畜系统。然而,在发达国家,虽然排放强度相对较低但因整体生产规模大而导致排放量高,即使小幅降低排放强度,累加起来亦可产生巨大效益。这方面的例子包括欧洲和北美的奶牛养殖,以及东亚的肉猪养殖。养牛业占畜牧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5%,但是其减排潜力也最大。
该议程确定了三个优先重点领域,通过改善生产方式来获取显著成效:促进更高效的做法,改善草原管理,以及改进粪便管理。
人造食物会成为新契机吗?
依靠技术创新及其在生产中的使用来减少畜牧业的碳排放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如我们前文所言,要调整普通民众的饮食结构也非易事,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出路呢?
根据最新的研究,对于那些不习惯吃素食又想减少食物对生态影响的人而言,在实验室人工培养的肉或许是一个选择,且更为环保。
这份来自牛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科学家的分析报告,通过实验室的组织培养比传统的饲养动物要减少96%的温室气体排放。无论是猪肉、牛肉还是羊肉,以这种制作方法制成的人造肉只需要传统畜牧业7%到45%的能源,1%的土地和4%的水。
除了可见的环保效益,人造肉也提供了更为廉价的营养,改善动物福利以及减少对全球耕地面积的压力。研究人员相信,在减少环境影响的情况下,人造肉还有助于养活世界上日益增长的人口。
动物蛋白在饮食中的比重正逐步增加,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正在崛起的经济体,正有着成千上万的人摆脱贫困,并能在每天的饮食中供应肉食。这种压力将成为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增加了水资源的短缺和对寻找耕地的渴望,必将导致像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通过购买较穷国家的土地来进行耕种,以致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刀耕火种”。
人造肉的制作,则是先从动物身上取下几个细胞。然后在细胞培养中将细胞分裂复制,几百万细胞变成几十亿个。然后诱导细胞产生胶原蛋白,将细胞和胶原蛋白延展片状,再把薄片一层层叠放,就像制作酥饼一样,通过短暂加工就可制成了。整个过程对于动物来说是无痛的。
论文关键词:碳关税,六重,不确定性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虽然世界上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已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拟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碳关税的不确定性,是指碳关税在合理性、合法性、征收标准、操作方法和预期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方面这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决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环境是复杂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其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碳关税实行前所设计的目标、实施速度、预期效果与世界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利益集团博弈的影响。利益集团的博弈,更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进而改变“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实施进程与实际效果。
一、征收“碳关税”是否合理的不确定性
“碳关税”纷争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认为这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必需措施国际贸易论文,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碳关税”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同时也违背了WTO关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对“碳关税”在WTO框架下的合理性提出了明确设想:认为“‘碳关税’本质上是一种增值税,是政府对市场所产生的扭曲——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一种矫正,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应该看到这一合理性而对‘碳关税’予以接纳”。但是,在国际分工的固有框架下,国家间碳关税的财富调节机制是将一部分收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在没有相应的税收反馈、调节和补偿机制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碳减排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援助,反而会因为碳关税的征收直接影响到出口部门的就业、收入等问题,从而违背了人类公平发展的基本准则,使得碳关税的合理性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争议。
二、征收“碳关税”是否合法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和《京都议定书》第10条都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肯定了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各国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小论文。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一种“奢侈排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理应负担主要的减排义务。而碳关税是不区分来源国,对未达到美国国内减排标准国家的进口产品一律征收,无视附录1缔约方和非附录1缔约方国家的区分,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另外,在WTO框架下,从GATT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来看,征收“碳关税”也有违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再看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其中(b)款要求该措施可以是“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而有些学者据此认为碳关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符合“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条件,但问题在于碳关税也符合“必需性”的措施吗?这一点现在无法证明,仍有其他合理可选择措施的存在。此外,碳关税是否适用第20条(g)款也存在争议。从以上分析可知,碳关税有不合法的理论依据,而实践中国际贸易论文,又有曾经著名的“小虾——海龟案”,当环境和贸易冲突时,在WTO法律框架下以保护环境为由而胜诉的先例,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导致了碳关税的合法性具有不确定性。
三、“碳关税”征收标准及其是否一致的不确定性
虽然美国和欧盟都没出台具体的碳关税征收方案,但文献中提到的碳关税都是直接基于进口产品的所谓“碳含量”或者“内涵排放”的标准进行征收。“内涵排放”是指产品自此上溯到各个生产阶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和。如果碳关税的征税基础是贸易产品的内涵排放,则影响内涵排放的因素很多,比如能源结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等,此相关信息需要根据各国采取的减排政策措施,定量计算出国家间政策的具体差距,这都需要获得出口国政策的大量信息,这种信息还要细分到各行业、各产品,计算其内涵排放来确定税基,同样需要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信息,需要出口国政府的大量合作。而出口国政府是否愿意配合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即使愿意配合,征收碳关税如此之高的信息要求能否真正做到也是未知之数。因此,征收标准的确定是个技术难题。最后即使碳关税合理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发达国家可能仍有权选择自己的征税标准,就像普惠制一样,可以任由发达国家自己制定不同的普惠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待遇。碳关税征收标准的实施是否也会如此,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四、“碳关税”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随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实际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去操作。不论怎样的标准,都需要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制定排放标准并计算排放成本,且进口产品的排放标准或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成本,这需要统计各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所有数据,上文提到了这样高要求的数据几乎难以获得,而且如何计量和监测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标准和方法的统一。目前碳排放的计量方法日益多样化,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大致有ISO/EC207/SC7、IEC/TC111、GHG Protocol、黄金标准、PAS 2050等等,这些标准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其核算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时效性,但是究竟选择哪种计量标准和方法能更准确地加以统计,且不会引起各国的争议国际贸易论文,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探索。
五、征收“碳关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不确定性
作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减排计划的必要保障,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看出,碳关税的目标是以征税为名达到保护气候安全之实。然而,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协议的实践中同时却会产生碳泄漏的问题,即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碳泄漏的产生主要源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构成的经济传导作用,通过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三种渠道产生,进而增加了非减排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碳关税的实施有可能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不同程度的破坏了全球减排合作机制,造成碳关税目标与预期效果的偏离。
六、利益博弈影响“碳关税”能否征收的不确定性
能否征收碳关税还取决于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博弈,首先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虽然发展中国家产业的碳密集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但这主要是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及分工的结果。而且,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和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因此,发达国家欲征碳关税,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相反会结成“反碳关税同盟”,争取国际舆论,利用有关国际贸易准则,共同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的企图,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小论文。碳关税可以成为惩罚少数不履行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国家的措施,但不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2010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12月3日,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四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东道主丹麦提出的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草案。由此可见,新一轮博弈刚刚开始。其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内部,碳关税能否征收还取决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其内部分歧主要表现在:碳关税是否是牺牲其他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保护部分行业的一种做法,征收碳关税是否显然是安抚有关利益集团的一剂良药。因此,欧盟内部少数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碳关税议题,而许多其他成员国却一直表示强烈反对。无独有偶,2009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众议院法案获得通过的消息进行评论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他说:“在当前整个世界经济仍深陷衰退之中而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贸易大幅衰减之时,我想我们对于发出任何保护主义的信号都应该非常谨慎地考虑。”“我想存在其他方式,最好有一个国际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碳关税能否最终实施仍具有不确定性。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世界经济长期来看会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稀缺资源的角逐也会促使经济走向低碳化发展的轨道。因此,“碳关税只是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解释不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沉迷的理由。碳关税将是大势所趋,尽管最终能否开征还具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外贸沿着低碳化道路发展的选择应是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贸战略仍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为此,我们应改变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模式,调整贸易政策向竞争力导向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并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