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开发现状 概念 内涵和作用 资源储备情况 措施和建议
重庆具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资源,拥有潜力无限的生态旅游市场,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品牌。然而,旅游业作为一种资源性产业和可再生性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重庆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带动重庆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基于此,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目前,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生态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现在,就怎样挖掘、利用好生态旅游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生态旅游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在理论指导、实践论证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许多项目便匆忙上马,进行粗放式开发,从而对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造成了损害性浪费,甚至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产生了负面效应。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有22%的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因开展“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11%的生态旅游资源出现退化,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作用
1.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
“生态旅游”, 又称“绿色旅游”,最早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于1983年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会议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是说,“生态旅游通常是一种指向自然区、野生生物和传统文化的小尺度旅游,它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的前提下,既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旅游者实现旅游的审美需求,同时还是一个生态伦理道德的陶冶过程。”据此可见,生态旅游是以满足生态时代人们高层次的旅游需要,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教育的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21世纪创造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先导性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旅游是开放式旅游,资源整合度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重庆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构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大旅游;其次,从产业关联度上来说,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和向前、向后的关联效应强,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改变重庆一、二产业过重的落后的产业结构现状;再次,生态旅游还可以提高重庆的声誉,塑造重庆大都市形象,促进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重庆生态旅游资源储备情况
重庆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特殊的地理构造造就了重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地、古树、花卉、珍稀动物、古生物化石,以及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现业已探明拥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2个国家森林公园、63个国家A级景区、1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极大的潜在能量。
1.植物资源储备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有维管植物6000种以上,其中木本植物约占3000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和珍稀濒危维管植物55种,特有种和模式标本植物16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有银杉、水杉、珙桐、秃杉、桫椤等;Ⅱ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光叶珙桐、香果树、鹅掌楸、红豆杉等;Ⅲ级保护植物有黄杉、穗花杉、白桂木等。仅“川东小峨眉”缙云山就有亚热带树木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川金佛山,是重庆的天然植物园之一,有名贵树种3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树种3种),乔木1000多种,竹类17种,尤以“金山四绝”银杉、杜鹃王树、大叶茶、方竹笋闻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数量众多。
2.动物资源储备情况
重庆动物种类繁多,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金丝猴、黑叶猴、云豹、白鹤、中华鲟、长江鲟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獭、大鲵等;国家Ⅲ级保护动物有青羊、小灵猫、白腹锦鸡等。这些珍稀生物种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构成“生物基因库”,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宝贵场所。重庆饲养动物有60余种,其中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荣昌是全国著名的种猪基地,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县是全国著名的长毛兔饲养、加工和出口基地。重庆域内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3.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重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渊源流长,文物积淀相当深厚。在三千年的岁月中,重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历代的劳动人民在巴蜀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其中,古代石刻文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蜚声中外,尤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璀璨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
四、产业开发思路
1.政府主导
做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生态旅游经费的投入,将生态旅游挖掘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共产品的投入,如:策划、规划、宣传、信息、招商、营销、培训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水、电、气、通讯、宽带等,特别是接待设施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
2.立法保障
即通过立法机关立法,建立生态旅游的一整套法律体系,以保障生态旅游的正常发展。其体系组成为:宪法―生态旅游法―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生态旅游分类规章及地方性规章―生态旅游区具体管理制度。
2.狠抓宣传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社会熟知度不够,还需要广泛宣传。重庆生态旅游产品之所以缺乏知名度、忠诚度和影响力,根本上在于营销手段单一化,营销氛围不浓厚。为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在宣传上大做文章。要集中有限的宣传资金,突出做好影响深远而广泛的宣传促销,即要选择花钱不多、宣传效果好的方法,如:开展主题年活动、举办节庆活动、举办旅游推介会等。在做生态旅游宣传前,首先应做好宣传战略、制定宣传目标和阶段计划、选择宣传方式和时机,从而使旅游宣传形式与效果得到统一。
4.系统梳理,查清资源,突出特色,制定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则
首先应搞好各种生态系统的数据调查,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以便为确定旅游开发的最佳客容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投资规模等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对已经定位了的国家级、市级景区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应通过旅游局严格控制和保护,不能由区县自行改造、扩建;要改造、扩建必须由市旅游局组织各科专家讨论审定,然后由政府批准方案。其次,要突出山、江、湖、林,以及人文资源的特色,在遵循简朴、归真与自然协调原则和政府主导、原生性、保护性开发原则的同时,还要突出当代游人喜爱的保健长寿特色,制定好近、中、远期开发规划。
5.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打造精品旅游,提升旅游品位
重庆旅游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旅游大项目的拉动,没有鲜明的特色项目作为支撑,而表现为散、小、弱、差、浅,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注意大项目、精品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形成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格局。即以长江山峡、山水都市、大足石刻、乌江画廊、武陵风光“4+1”旅游精品为建设重点,以酉阳生态游,秀山生态游,巫山生态游,云阳生态游,忠县生态游,芙蓉仙女山生态游,城口巴山风情游,龙乡铜梁游,竹乡茶都永川游等周边区县旅游风景区为辐射点,构建一张立体生态旅游网,从大格局上开发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特色旅游品牌。
五、结语
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生态旅游开发所显现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彰显了开发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要做大做强做好重庆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品牌经营、项目带动、制度创新、环境优化,必须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克服困难中播种希望,实现生态旅游带来的可观效益,提升重庆实力。
参考文献:
[1] 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
[2]朱同林:《生态旅游:概念与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1998.12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起来。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旅游正在成为21世纪的旅游主题。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旅游之所以发展如此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拉近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的牵线媒介。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三、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态旅游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也存在大量问题,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不足,旅游景区经营超载等。针对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应该着力构建我国生态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以纠正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偏差。适宜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生态旅游必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2、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增强环保意识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使旅游区的安全得到保障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4、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结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旅游形式将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旅游发展研究,2007年6月.
1.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出发,生态旅游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段,那个时候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很多生存问题,我国的生态旅游通常是以生态保护区为基础发雇起来的,当前,原始的自然景观已经发展到了半人工半生态的形式。在发雇中呈现出了非常强的多样新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坯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1.1管理观念存在误区,发展思路模糊
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很多人对生豳旅游的特点和实质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恚旅游资源的优势性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影响到了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1.2旅游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和盲目利用,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兴盛,一些地方政府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通常桌用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盲目性的手段去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应该怎样去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及经济价值_没有设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旅游资源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也无法给当地的旅游产业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开发的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都不髙,所以也不能对医域之内所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合理整合,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质6
1.3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经营者当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国国营或者是事业单位,一个是农民。国营事业单位因为受到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所以在服务意识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服务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农民在经营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在经营理念方面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此外,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多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导游和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1.4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持续走高的状态,地E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其发展的科学性护额合理性,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地区在生态旅游方面都没有进行-个非常科学完善的规划,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很好的对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予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使得旅游E在规划方面出现非常大的不足。另外,经营主体也没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并不是很强。
1.5生态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匡当中也没有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的生态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旅游的所有相关行业还不能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融合贯通的状态,所以也无法很好的提供更多种类的旅游产品,这样也会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晌,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认识,理清其发展思路
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让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其本质,以克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单方面、低水平的发展以及缺乏对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特点、规律和管理理念的深层认识,理淸其发展思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培养髙素质的创新型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髙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缺乏适宜的、髙素貭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才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髙。
2.4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K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g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结束语
本文研究对象是典型的创收不高区域代表之一。但由于历史以及现实的原因,保护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旅游资源的价值未受到重视,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本文旨在探讨适宜的保护性开发策略。高效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开发活动不影响当地原始景观,并且推出具备当地特色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带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为社区群众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丽水地处浙江西南部、瓯江中上游、闽浙交界处,是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辖莲都、龙泉、缙云、青田、云和、遂昌、松阳、庆元和景宁9个县(市、区)。全市土地面积1.73万km ,人口248万,其中畲族人口7.5万。丽水以中低山地形为主,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丽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山地垂直小气候明显。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9.1%,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保存着浙江省最完整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华东最大的生态休闲旅游地”,天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目前对丽水市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万旭仙等(2015)对丽水市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构建了丽水市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指标客观赋权,最终得出丽水市当前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较低,通过分析得出应从继续降低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继续加大污染源治理的投入和提高星级饭店餐位数和床位数,加大旅游特色项目的开发等措施拟为实现丽水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王静梅等(2014)主要对丽水生态旅游的背景、发展现状及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危机分析,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预防和处理危机的方法。邱云美(2015)提出了瓯江文化与丽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文章认为瓯江文化融入丽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能促进丽水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但目前瓯江文化与丽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开发层次低和市场运作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对瓯江文化与丽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节庆活动市场运作程度、增强对经济的关联带动性,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措施,以及"瓯江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地域集中式、专题线路式和主题附会式开发模式。金海波(2015)首先肯定了浙江省丽水市具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但在践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提出了为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丽水市还应在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理念、布局、体制机制方面以及发掘本土文化和提升人员素质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吴保刚(2011)对丽水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丽水市的发展战略是围绕”生态”展开的,促使了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随着旅游业在丽水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加,生态旅游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丽水生态旅游产业仍存在诸如”单打独斗”、以开发自然生态资源为主、竞争力差、异质性不大、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不到位等劣势.本文通过对丽水现有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将丽水的本土产业纳入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注重当地居民参与性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等思路。
综上所述,目前有很多学者对丽水市发展生态旅游都做出来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丽水市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条件的,在如何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与瓯江文化相结合,如何对生态旅游进行危机管理,影响丽水市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但这些研究对如何保护性开发丽水生态旅游资源的微观层面还少有涉及,因此本研究对丽水市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内 生态旅游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53-02
1 研究背景
旅游业可能是当今潜在影响最大而且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由社会和自然科学家倡导的“生态旅游”可能是有效保护目的地社会和自然世界免遭破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开始正式出现“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直至2000年研究开始多起来。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数据来源
国内权威的旅游学术期刊数量不多,《旅游学刊》是国内创刊最早的旅游类学术期刊,亦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反映了中国旅游研究的水平和发展动向。本文的检索范围是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的《旅游学刊》,使用的检索工具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题名”作为检索项,“生态旅游”作为关键词,得到文献36篇,因本文是研究国内的生态旅游,所以排除研究国外的文章4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32篇。本文主要对这32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3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分类
笔者对得到的32篇有效文献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发展研究、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生态旅游发展方面研究最多,其次是基础性研究,而对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
3.1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主要指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特征、学科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上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宽”“泛”“乱”“浅”的局面。2007年,吴楚材、吴章文等估计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1]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这些概念的表述或层次不同,或出发点不同,或范围不同,或陈述的角度不同,或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业界基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同时,有学者提出“对生态旅游的严格定义需要使用一些可测量的参数去界定什么是生态旅游。”
3.2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经营管理、现今的开发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基于生态旅游原理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等。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瓶颈”境地。2005年,李天元认为,所谓生态旅游市场其实只是整体旅游市场当中的一个亚类或细分市场。[2]对于如何估价我国旅游业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潜力(包括入境生态旅游市场和国内生态旅游市场),到目前为止,似乎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统计和调研。例如,2004年,杨桂华认为,在生态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责任关系上,将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置于同一协调的系统,构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3]
3.3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包含生态旅游区分区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评价因素等,目前的研究不成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或者建立的标准体系无法实际开展。2006年,刘静艳以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分析生态旅游系统共生界面的结构关系和行为模式,揭示各利益相关者矛盾运动和利益冲突的焦点,在游戏规则框架下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2007年,徐红罡、杨彦锋认为,标准的权威性极端重要,现有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普遍面临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现今,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制定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其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已在世界局部地域采纳。
4 现有研究的不足
4.1 研究广泛,内容失衡
从检索到的文献去分析,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的数量来看,学术界和业界对生态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研究的文献成果数量大增,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态旅游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生态旅游资源的归类评价、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阐述过多,而对其他基础性、专业性的问题,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认证指标体系、生态资源等级评估等鲜有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02年,赵新民认为目前就是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不深。具体讲,什么旅游产品是属于生态旅游的范围?哪些资源现在可以开发,哪些资源目前还不宜开发?对能够开发的资源,应开发到什么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未能澄清,导致了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4.2 研究方法,定性偏多
从筛选得到的文献来看,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偏向定性研究,通过定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定性描述占76%,数理统计占18%,采用模型构造和3S(RS、GPS、GIS)技术的仅占6%。如2004年全华分析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方面,研究方法会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4.3 指标体系,建立困难
认证标准是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灵魂,目前流行的认证标准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表现的标准和基于过程的标准。由于制定这两类标准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标准评估模式在成本、效果以及标识授予方面的差异。对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如,2007年徐红罡指出,需要发挥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引导与规范的功能,这决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只有将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研究对象,将环境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从旅游动机、旅游目的、旅游市场出发进行研究,才能将生态旅游落到实处,才能在市场上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使生态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5 未来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仍旧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要点。目前,我国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也没有生态旅游示范点和能实际操作的认证体系。所以,对生态旅游定义、认证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等级分类标准、生态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是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