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地位,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有何作用,其地位如何?笔者就个人的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现代农业要求在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下,采用现代的生产工具,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村建设城镇化。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它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突破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农艺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它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是农业机械化,农业固定资产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增机减人增收”的时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乡镇,农户的收入比较高,农机大户、专业户比普通农户收入水平高,这些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广泛运用,它既能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农业机械化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节本增效,还能解放大量劳动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增收拓展空间,同时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使农机户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产业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的实施,国家从政策扶持农机,我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这些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春、冬季在外进行机耕作业,秋季在外地进行跨区机收作业,从多渠道增收,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典型。

三、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

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关键,是农民达到生活富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力量,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机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渗透于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它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科技兴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它能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劳动强度,比如小麦、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等农机作业既抢了农时,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农业机械化还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推动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带动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节本增效,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四、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节水农业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抢收抢种、大规模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农业机械来完成。

五、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经营服务已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资源,也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机工业的振兴,取得了农工共赢的良好效果。

六、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因子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农业机械化

 

1.问题及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同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又是不平衡的,以往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农用机械的绝对拥有量的描述上的,《2005年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分析江苏农机化论文》【1】只给出了绝对的统计数据并简单的编制了一些指数,各地区的差异从中表现的并不很明显。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吉林省9个地市2005年和2009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排名分类研究。

表1 吉林省农业机械总量及增长率

 

年份

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台)

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台)

大中型机引农具(部)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台)

粮食加工机械(台)

2005

1471.30

90750

538024

171632

416968

101088

2009

2001

245162

589961

480785

469501

113467

增长率(%)

36.00

170.15

9.65

180.1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范文第3篇

我国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大都是由各级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自上而下展开工作,主要是通过已经建立起的农业机械化推广网络,全面实施开展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工作,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基层的农机现代化。农业生产存在着特殊的地域性,需要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能够依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注重与当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相联系,科学合理地选择与本地农业生产相适宜的农机与农机技术。但是在整个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各级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作为主体,直接进行具体操作,使得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存在局限性与依赖性,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局限于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推广机制,无法转变农业机械化推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粮食生产机械化逐步被多产业机械化所代替,农业生产不仅在产前、产中实现了农机化,也实现了产后的农机现代化,农机化的品种也逐步实现信息化、电气化与自动化。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制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2.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技术培训内容单一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机化不再是仅仅需要狭义上的农机,其所需要的是各类先进的科技产品,所以,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仍然需要生物技术、农业技术等的配合,这就需要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但是部分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技能不强,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利于农机的推广。同时,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所接受的培训仅局限于单一的农机维修与保养,对引进的先进农机设备只能依据设备自身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口头培训,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的指导,使得农机设备无法发挥正常水准。

3.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办公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基层政府对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一是地方政府工作重心都以工业或经济产业为主,将农业生产置于次要位置;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将财政资金大都用于工业与经济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经费逐年减少。专项用于研制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经费更少,基层农机部门引进新机具与新技术的财政支持不足,使得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难以发挥出足够的作用。农技推广经费缺乏,保障不力主要表现在县乡两级普遍面临经费不足的困扰,仪器设备和专项经费没有保障,农技推广业务活动及公益性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工作开展困难,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办公条件和推广设备落后,也影响工作效率。农技推广机构中的仪器设备不够配套齐全,部分设备老化落后,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4.基层网络信息化落后,供求信息脱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范文第4篇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地现状,指出了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村经济振兴的意义深远,随后指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相应对策。

1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现状研究

长期以来,国家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及农产品加工等农机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60年代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机械已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上考察,农业机械化都是解放农区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最有效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仍然是真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领域,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因此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

2.1 劳动力转移困难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

2.2 资金困难

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2.3 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机械的发展为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相应工程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制,仅仅考虑高效、增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环境的破坏,还要考虑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如何去补偿。要重视水、土、绿的利用伦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资源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的正常循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3 农机化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

3.1 是节约高效型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劳动力、耕作、水、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节约,发展节约型农业、节约型农村,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各种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力和畜力的投人,提供了更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将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效农业,提高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为生产要素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提供了支援和保障,推动了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桔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还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人,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肥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机械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4 以大中型农业机械化为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为主,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了,因此,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出现的农机跨地区作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其前途正无可限量。

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应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高性能、大马力农机具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显突出,以往,因其价格昂贵而很少考虑其价值,缺乏推广应用的积极性。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大马力、大型农机具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高性能,其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一般农机具,更适合大面积规模作业,是当前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方面。政策性补贴应集中在重点机具品种上,当前,应是大中型和高性能的农机具,如大中型拖拉机、深松免耕机、精量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秸秆综合利用机等。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村经济;农业技术

在汪清这块土地上生活农民,三十年前在的生产队里辛勤劳动,摸爬打滚,种田靠黄牛,用粪背背斗,风里来雨里去。流干了汗,累弯了腰。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使农民开始了‘‘联产如连心,谁种谁操心’’的经营年代。为了又快又好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农民把目光投向了农业机械化。因为农业机械化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和政府从农民的意愿出发及时出台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此农业机械化开始走向了辉煌强农的发展之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断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发挥了以下五大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了以机械代替畜力的重大转变,在农业生产的运肥、耕地、播种、打碾等的作业环节中,农业机械比畜力可提高功效10-20倍,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的大面积应用,能使收割、脱粒、筛选三项作业一次完成,与人工收割,畜力打碾相比可提高功效25-30倍。在“龙口夺粮”的秋收作业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田作业的质量,而且缩短了作业的时间,改变了过去“种一春,收一秋,打一冬”的状况,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农民开始过上了“农忙不忙,农活不累”的清闲日子。

二、农业机械化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去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农民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产量低而不稳。如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强化了农业生产力,突出表现在抗御自然灾害以及争农时,抢季节等方面。旱作机械及灌溉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植保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联合收割机的应用,做到了抢收抢打,增强了抗御雹灾及防止粮食发芽霉变,鼠吃等损失的能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抗御“沙尘暴”的能力。推土机等农业工程机械的应用,在兴修水平梯田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增加了粮食产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要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因为农业机械是经过科技人员按照先进的农业技术要求和机械原理设计制造出来的,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物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能得以大面积实施的手段和桥梁。例如旱作沟播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除具有分层施肥播种机的优点外,还有节墒保苗、调节地温、蓄水抗旱、增产显著等特点,亩节约化肥4kg左右,亩节约种子5kg左右。还有机械化蚕豆点播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马铃薯播种技术及收获技术等都具有增加粮食产量、节约成本的优点。农业生产的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应用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才能实现农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从掠夺型经营到节能环保型经营的转变。才能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劳力的目的,用较少的农业投入获得较好的产量和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四、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升值

拖拉机等农用车具有一机多用、费用较低的优点,在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农副产品向城镇的流通,繁荣了城镇农贸市场。农民驾驶自己的农用车奔跑在城乡之间,把城镇居民急需的新鲜蔬菜、瓜果、面粉、食油等农副产品及时运送到城镇,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又使农副产品在运输流通中得到了升值,卖到了好价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后,农民一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由过去的2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30多天,农民除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外,在较多的农闲时间里外出务工,特别是进城从事二、三产业。部分青壮年民工常年在外打工,家中的农活由老人或妇女托靠农机专业服务队或农机专业户来干,农机专业服务队和农机专业户的组建,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解决了很多无劳力、无机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困难。例如,在秋收大忙季节中,由农业部组织,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的全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为成千上万农民解决了秋收难题,节约了农民工返乡务农的路费等开支,延长了务工时间,使大量农民工家庭,做到了农业、副业双丰收,使他们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又成为增收的一大亮点。

党和国家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这必将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的动力。我们要千方百计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和部门协调配合,努力提高农机培训质量,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农机化高新技术,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协调、持续、环保、快速发展,为更进一步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