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第1篇

1.1评价内容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是评价主体以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及标准,根据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未来的要求,对全国或者某个指定地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寻找评价对象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公路运输节能减排,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1.2评价目的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目的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结果能够帮助了解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平,是制定公路运输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政策的重要依据。②评价过程有助于发展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减排主要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③不同时段的评价可以了解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轨迹,帮助判断是否在接近或者原理期望的减排目标,以便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及规划,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④不同区域间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有助于了解区域间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情况,发现本区域的减排优势和劣势,通过加强化区域间的合作,减少整体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

2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是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的集合,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组成有机的体系。该体系是对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评价、制定和实施减排策略的重要手段。具有评价、描述、监测预警、规划决策等功能。(1)评价功能:衡量不同区域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并利用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模型方法,确定减排的障碍性因素。(2)描述功能:通过该体系可以从多层次反映公路运输的现状、结构和运营情况等。(3)监测预警功能:是描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当这些指标给出明确的发展目标时,指标体系的运行就可以进行监测。(4)规划决策功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体系设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排放现状的评价,不断调控其中各指标的运行状况,指导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2.2指标体系的选择思路

该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发展低碳交通,实施节能减排的思路。根据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本文认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以CO2排放水平作为最主要的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考虑基础设施水平、运输服务水平、燃料结构以及管理政策和信息技术水平对排放水平的影响,从5个方面共同构成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上反映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1)CO2排放水平:是评价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子目标,通过对排放量的测算,总体把握评价对象的排放情况,是最直接的量化指标。通过测算客货的千人和百吨公里CO2排放量来体现。(2)运输服务水平:提高公路基础设施水平来降低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需要公路运输行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从运输效率水平、运输装备水平以及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等三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3)燃料消耗结构:此项指标是反映公路运输新型及替代能源的使用情况,反映行业客货运输的排放情况以及能源综合利用情况。(4)基础设施水平: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公路运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硬件基础,要求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促进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下降。优化公路基础设施结构,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效率,保障车辆经济运行速度,降低车辆的Co2排放;加快公路信息化网络建设,提高高速公路ETC覆盖率,提高运输效率,发挥网络效益。(5)管理政策与信息技术:随着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减排保障措施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在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高运输效率,进而降低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评价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也越来越体现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管理政策与信息技术水平可进一步由减排保障措施、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

3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以现有交通统计数据指标为基础,提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体系由四个层级构成,分别是目标层、子目标层、准则层和测度层构成。(1)目标层A: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评价作为目标层的综合指数,在总体上反映排放的状况和趋势。(2)子目标层B:由5个子目标构成,具体为排放水平(B1)、运输服务水平(B2)、燃料结构(B3)、基础设施水平(B4)、管理政策与信息技术水平(B5)。(3)准侧层C:一共由8个部分构成,排放水平由CO2排放水平(C1)表示;运输服务水平由运输效率(C2)、运输装备水平(C3)以及公共交通发展水平(C4)构成;燃料结构以能源消费结构表示(C5);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是指公路网服务水平(C6);管理政策和信息技术水平由减排保障措施(C7)和信息化水平(C8)构成。

4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方法

4.1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依照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模型。模型重点要体现与公路温室气体排放直接相关的因素。

4.2评价指标属性值的无量纲化方法分析

在本次评价中,指标主要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基础统计数据直接查询或者计算得出指标值,而定性指标相对就难以量化。为了在本次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中对定性指标有相对准确的评价,因此,首先对定性的指标以明确的定义,再根据定义和实际情况对具体指标进行打分,对不同等级规定评分值,可结合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技术参数等情况,人为定量化,定量化的标准使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1)定量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对于本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首先要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统一到一个可比较的区间范围内,本次评价选择的范围为[0,100]的区间,即指标的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根据本指标体系的实际情况,考虑采用直线型来进行标准化处理。(2)定性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对于定性指标的评价,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量化模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常综合使用多种方法。针对本文中所提出的定性指标,即减排保障措施,本文拟给出指标的评价内容,根据满足的内容的不同,对指标进行分级。

4.3减排保障措施

根据省市自身特点,制定关于管理、资金保障、技术应用推广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4.4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秸秆还田;免耕;固碳;净排放;成本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034-04

正确的农田管理措施能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耕地为种子萌发、定植和生长提供合适的土壤环境条件,但是频繁耕地会降低土壤质量[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作为燃料的用量减少,而且运输成本高等,这些因素使农户选择焚烧或废弃秸秆,我国每年废弃焚烧秸秆总量约2.15亿吨[2]。焚烧将秸秆固定的碳重新释放并产生N2O等气体,危害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3]。

保护性耕作能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形式包括不翻耕、少耕、深松、覆盖耕作、免耕等[4]。许多研究证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养分[5]、提高有机碳含量[6]和改善作物品质[7]。少免耕减少团聚体破坏,秸秆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团聚体的增加能保护有机物不被分解[8]。保护性耕作减少耕作次数和强度,降低燃料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山东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模式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目前保护性耕作已经推广了6亿公顷。由于滕州和兖州尚处于玉米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推广阶段,新旧技术同时存在,因此通过该调查可以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固碳、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成本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区域和调查方法

滕州市处于鲁中南山区的西南麓延伸地带,属于黄淮平原,兖州市处于山东泰沂蒙山前冲积平原。两地都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3.6℃,四季冷热分明。年均降水量分别为733 mm和773.1mm,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季,全年无霜期210~240天。两地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本研究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数据来自入户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滕州和兖州随机选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取3个自然村,有效问卷总数32份,其中滕州15份,兖州17份。

本研究中半量还田指还田量50%~70%,全量还田指还田量≥90%,传统耕地指1次翻耕+2次旋耕或2~3次旋耕,免耕指一次性完成播种行旋耕、施基肥、播种、起畦等作业[9]。

1.2计算方法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采用的方法和公式来自Lu等(2009, 2010)[6,10]。固碳速率考虑免耕的固碳效应、秸秆还田的固碳效应以及还田的替代氮肥的效应,因为氮肥生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秸秆还田减少氮肥用量同时促进减排。温室气体排放考虑耕地的燃油消耗、秸秆焚烧不完全释放产生CH4和N2O。

1.2.1固碳速率①免耕条件下的固碳速率:SCSRNT=157 kgC/(hm2・a),其它耕作方式设定为零。

②秸秆还田的固碳速率:根据公式(1)计算:SCSRs=0.0406∑(PiriRi)+181.9(1)

式中SCSRs:秸秆还田的固碳速率,单位kgC/(hm2・a);P:作物产量,单位kg/(hm2・a),i代表小麦或玉米(下同);系数r:草谷比,小麦1.366,玉米2[11];R:作物秸秆还田比例。

③秸秆还田的氮肥替代减排效应:

MNS=∑(ePiriRiFNiDMFi)(2)

式中MNS:氮肥替代减排效应,kgCe/(hm2・a);e为氮肥生产的排放系数,为1.748 kgCe/(hm2・a)[13];P、r、R和i代表意义与公式(1)相同;FN:秸秆的干物质含氮量,小麦为0.65%,玉米0.92%;DMF:干物质含量,小麦为0.85,玉米0.78。

根据公式(3)计算土壤总固碳速率SCSR,单位为kgCe/(hm2・a):

SCSR=SCSRNT+SCSRs+MNS (3)

1.2.2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将玉米秸秆分为还田和焚烧两种用途。由于旱地吸收和氧化CH4[13],而且秸秆干物质的含N量不到1%[10],因此本研究不考虑还田对CH4和N2O产生的影响。

①耕地温室气体排放:根据Lu等(2010)[10],每次翻耕或旋耕消耗燃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为15.57 kgCe/(hm2・a),根据耕地次数计算温室气体排放ED[kgCe/(hm2・a)]。

②秸秆焚烧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根据公式(4)计算100年为尺度的全球增温趋势,将秸秆不完全焚烧产生的CH4和N2O折算为CO2-C当量并求和:

EB=(0.005FC×16112×25+0.007FN×44128×298)×Pr(1-R)×DMF(4)

式中EB:玉米秸秆焚烧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kgCe/(hm2・a);FC、FN:玉米秸秆的干物质含碳量和含氮量,分别为44.4%和0.92%;P、r、R和DMF代表意义与公式(1)、(2)相同。

耕地和秸秆焚烧发生的总碳泄漏通过公式(5)计算:

EM=ED+EB(5)

保护性耕作产生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通过公式(6)进行计算:

NMR=SCSR-EM(6)

式中NMR、SCSR、EM分别指净减排、土壤总固碳速率、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均为kgCe/(hm2・a)。

1.2.3经济成本本研究中的经济成本指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小麦耕种成本,单位为CNY/(hm2・a)。由于玉米秸秆还田导致耕地次数增加,因此成本也增加,但采取免耕播种的方式,一次性完成播种行旋耕、施基肥、播种、起畦等作业,耕种成本下降。

2结果与分析

2.1保护性耕作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滕州和兖州的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玉米秸秆在兖州的所有调查农户中全量还田,滕州67%农户进行还田,而且还田量不同(表1)。与不还田农户相比,还田农户的耕地次数增加,以便把粉碎秸秆彻底翻到土壤里面。由于技术推广,兖州有24%农户采用免耕措施。

2.2净减排效应

保护性耕作措施中,秸秆还田和免耕都能促进土壤固碳(图1)。滕州只还田小麦秸秆的方式,固碳速率达到503 kgC/(hm2・a);还田量增加导致固碳速率增大,当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固碳速率增加了100%。由于产量差异不大,因此在不同地区或不同耕地方式下,秸秆全量还田下的固碳速率没有差异。兖州少量农户采取免耕的方式,固碳速率增加了157 kgC/(hm2・a)。秸秆还田的氮肥替代减排作用的变化趋势与固碳效应相同,在只有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替代减排效应为76 kgCe/(hm2・a),当玉米秸秆也全量还田时,替代减排效应大约为240 kgCe/(hm2・a)。

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秸秆焚烧和耕地燃油消耗(图1)。玉米秸秆全部焚烧的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约866 kgCe/(hm2・a),随着还田量的增加和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秸秆还田导致耕地次数增加,每增加一次耕地,排放量大约增加15.57 kgCe/(hm2・a)。由于传统耕地一般为2~3次,因此排放范围一般是30~45 kgCe/(hm2・a)。免耕则减少了这部分温室气体排放。

在小麦秸秆全还田、玉米秸秆全部焚烧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18 kgCe/(hm2・a)。当玉米秸秆一半还田一半焚烧时,土壤由源变为汇,固定温室气体622 kgCe/(hm2・a)。当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吸收固定的温室气体净减排比半量还田增加了1倍。当全量还田结合免耕措施可以吸收温室气体1 459 kgCe/(hm2・a)。

传耕不还:传统耕地+秸秆不还田;传耕半还:传统耕地+秸秆半量还田;传统全还:传统耕地+秸秆全量还田;免耕全还: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此处还田指玉米秸秆还田情况,小麦秸秆在所有农户全量还田。下图同。

2.3经济成本

保护性耕作措施中不同耕地方式导致耕地成本发生变化。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耕地次数增加,成本也上升(图2)。在传统耕地条件下,玉米秸秆不还田时,小麦耕种成本为1 110 CNY/(hm2・a)。滕州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时的成本分别增加8%和34%。兖州农户采取免耕全还措施时,与当地采取传耕全还的农户相比,成本下降了32%,为1 050 CNY/(hm2・a)。

3结论与讨论

滕州和兖州的保护性耕作主要模式是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100%),次之是玉米秸秆还田耕地播种小麦(72%),采用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小麦的农户最少(13%),这与汤秋香等

图2滕州和兖州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耕种成本

(2008)[14]对华北平原的调查结果一致。保护性耕作要求秸秆还田并减少对土壤扰动,然而调查发现为了减少秸秆还田对播种质量和种子萌芽的影响,农户增加耕地次数和强度,这表明只有保证作物产量才能促进少免耕的推广[15]。

保护性耕作的目标在于减少作业次数,提高养分含量和节约经济成本[18]。本研究两地区秸秆还田促进耕地次数和强度的增加,这导致耕地成本增大,违背了保护性耕作的原则。因此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可以激励农户采取秸秆还田结合少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19]。

合适的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6]。秸秆还田能直接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5],秸秆含有氮素可替代化学氮肥,这样就减少了氮肥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11]。免耕一方面通过减少土壤扰动和微生物的分解,发挥固碳作用[1],另一方面减少了燃料的消耗,意味着减少了燃油的温室气体的排放[17]。

本研究表明,在玉米秸秆全部焚烧和进行传统耕地条件下,农田表现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而在全量还田结合免耕条件下,农田可以吸收固定温室气体1 459 kgCe/(hm2・a),而且成本降低了32%,因此全量还田和免耕相互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一项经济且环境友好的管理措施。

致谢:本研究在调查期间,得到了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马尚宇博士的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Kahlon M S, Lal R, Ann-Varughese, M. Twenty two years of tillage and mulching impacts on soi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entral Ohio[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13, 126: 151-158.

[2]农业部.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J].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1(2):2-5.

[3]曹国良, 张小曳, 王亚强,等. 中国区域农田秸秆露天焚烧排放量的估算[J]. 科学通报, 2007, 52(15): 1826-1831.

[4]Abdalla M, Osborne B, Lanigan G, et al.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 a review of its consequence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13, 29(2): 199-209.

[5]韩传晓, 刘树堂, 王圣健, 等. 生物秸秆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5): 78-81.

[6]Lu F, Wang X, Han B, et al.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s by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traw return and no-tillage in China's cropland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9, 15(2): 281-305.

[7]张锋, , 张凤云, 等. 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3):30-32,36.

[8]Six J, Bossuyt H, Degryze S, et al.. A history of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 (micro)aggregates, soil biot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4, 79(1): 7-31.

[9]褚鹏飞, 于振文, 王东, 等. 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6): 1051-1061.

[10]Lu F, Wang X, Han B, et al. Net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straw return to Chinese cropland: estimation with a full greenhouse gas budget model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10, 20(3): 634-647.

[11]李京京, 美国能源部项目专家组. 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得性评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12]逯非, 王效科, 韩冰, 等. 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10): 2239-2250.

[13]孙善彬, 李俊, 陆佩玲, 等. 小麦植株在麦田CH4交换中的作用及光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3): 495-499.

[14]汤秋香, 李少昆, 谢瑞芝, 等. 保护性耕作农户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 作物杂志, 2008, 42(2): 88-89.

[15]戴晓琴, 李运生, 欧阳竹. 华北平原农户对免耕种植小麦的认知及态度 [J]. 耕作与栽培, 2009(1):53-54.

[16]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J]. Science, 2004, 304(5677):1623-1627.

[17]West T O, Marland G.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91(1/2/3):217-232.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碳审计 审计方法 审计标准 审计流程

一、引言

碳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在审计准则的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的碳排放进行的审查。碳审计的方法研究,能对企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审计提供指导,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低碳经营的必经之路。同时,研究碳审计的方法,也能让企业有机会看到自己在生产经营中对能源使用存在的浪费现象,由此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制定合理的政策,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二、文献综述

麦金农从供应链入手分析碳审计,他指出,应该从整体着手,由始至终,从原材料取得到排放阶段,包括原材料的取得,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最后废弃,以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确认的整个生命周期。何雪峰主要有如下研究:对碳审计的程序概括为四点,第一,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通过对业务的掌握,了解其薄弱的环节,并将其列为审计的目标。第二,收集相关信息,制定审计计划,并突出其核心部分。第三,认真落实具体的程序,包括审计取证和工作文件的准备。张彩平以生命周期为视角,研究了产品由始至终的碳排放过程,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废弃,同时,分析在此过程中的风险,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以便在实行碳审计的时候进行借鉴。

三、国内碳审计的现状

由我国的现状看来,碳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项目,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正式开展,仅仅是一种概念状态。从我国碳审计目前的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碳审计仅仅还是概念状态,并未从制度层面建立碳审计的框架体系,没有相应的政策的约束,在实际的操作方面,碳审计并未真正开展,只是一种规划状态。其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不完善。我国碳审计正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方法都只处于试运行阶段,并未真正建立,开展碳审计显然有些“无章可循”。最后,碳审计的人才缺乏。审计机构的人员目前主要进行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没有开展碳审计,所以也没有针对碳审计进行的培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待建立。

四、基于审计流程的碳审计方法体系

我国的碳审计工作可以分成国家、民间和内部审计,随着对低碳的越来越多关注,相关人员更加关心的是企业的低碳责任的实施状况。因此,审计机构进行的碳审计应该成为本研究的主体。

碳审计的流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碳审计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一)准备阶段

首先,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审计机构应该进行可行性测试,对委托方的行业及资质进行评估并正式签订协议。其次,定碳审计目标。碳审计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实施阶段

碳审计机构应该向企业索要相关的资料,审计机构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对报告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然后制定审计计划。同时,审计机构应进行现场访问,并且制定合理的计划,包括访问对象、内容等方面。如果需要抽样的话,抽样的规模应和相似总数的平方根相等。现场访问应该采取多样有效的方法,例如查看审核文件,对企业相关方面的人员进行约谈,对一些指标进行监测等。

图1 碳审计的流程图

1.碳审计内容。碳审计的作用对象包括企业运营过程中从战略规划到生产然后再到管理等方面的所有信息。第三方审计机构检验的是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报告,所以企业自身在接受碳审计之前就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信息准备。

在企业自身公开披露的碳排放信息的基础上,审计机构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碳排放行为进行审计,其审计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审计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低碳政策,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过程进行审计,经营程序是否合理并且符合规章制度。

第二,审计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包括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的直接和间接的在报告中的记录。

第三,对产品进行审计。在有低碳产品的情况下或者是发生了低碳行为的情况下,才会有税收的减免和补贴,需要对这些活动进行确认。

2.量化方法。碳排放量的计算是对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进行计算,同时减去特殊的排放量。

第一,确定范围。首先,对企业而言,开展碳审计的前提是要先确定好具体的审计范围。从公司的组织层面来看,企业的范围应该对公司的整体进行把握,需要将母公司、子公司、有合资关系等的一系列机构包含进去。从公司的运营层面来看,审计范围就是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有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有关的二氧化碳等的GHG排放。

第二,基准年的确定。在确定了范围之后,企业应该确定好基准年。有了基准年,企业就可以将温室气体与基准值进行监测与对比。对于基准年的选择,应该参照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历时记录,如企业缺少这方面的数据,也可以将第一次编制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第一年的数据作为基准值。如果企业的所有权发生变更,或者企业对温室气体的计算方法有改变的时候,应该同时调整基准值使之与企业当前的情形相适应。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01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3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能源资源消费的增加,人类排向大气中的以二氧化碳(CO2)为主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权威研究报告[1],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总排放的78%左右,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放比重正在增加。今天,全球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2]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未来的20年中,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空间中。城市的发展速度、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以及产业结构都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发展的关注重点。城市政府通过能源供给和管理、交通、土地利用及废弃物管理等措施,积极推动向低碳转型,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探索低碳发展的路径,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不仅符合全球“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国家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据中国科学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3],中国虽然已跨越碳排放强度高峰,但还需跨越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两个高峰。中国必须立足实际,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如何将低碳城市理念真正落实到城市的战略规划制订、规划实施、建设管理、监测与评价等过程,是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如何科学合理地制订及确保实施。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和方法设计,研究探索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内涵和功能,为城市走低碳道路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1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

路线图源自英语词汇(Road Map),根据韦伯(Merriam-Webster)词典的解释,路线图有三种定义:①用于表明路线特别是机动车路线的地图;②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用以引领发展或进步的一个详细的计划,如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巴厘岛路线图等。③一个详细的说明。而维京百科词典则除了以上定义外,还将路线图定义为一种管理和预测工具或指南,如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

笔者将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定义为:是城市为实现低碳发展而制订的战略、规划 和详细的计划、方案,以及对城市制订低碳城市战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和实施规划以及监测评估等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和制度设计。

1.1 国际地方环境理事会的经验

近年来,在推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帮助制定气候变化方案和计划方面,国外一些城市和国际机构都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益做法和经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国际地方环境理事会(ICLEI)开展的城市气候保护行动(City Climate Change Protection, CCP)。

1993年3月,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ICLEI在阿姆斯特丹组织召开了欧洲气候城市变化会议,83个来自23个欧洲国家主要城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正式启动了欧洲城市气候保护行动(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 Europe campaign,CCP)。作为CCP的重要工作成果,ICLEI组织开发了城市气候保护的系列工具和指南,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发了“城市气候变化五步法”指南。

城市气候保护五步流程包括:

潘晓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0期第一步:制订基准排放清单和预测。按照城市能源消费和废弃物的产生量,计算城市基准年和预测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个排放清单和预测可以为城市评估减排进展提供一个对标(benchmark)。

第二步:设定城市减排目标。为城市设定一个减排目标,包括凝聚和形成城市的政治意愿,为城市制订减排规划和措施提供指引。

第三步:制订地方行动计划。通过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制订城市行动计划,包括城市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大多数包括时间表、筹资机制以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工作人员、提高公众意识和教育工作。

第四步:实施政策和措施。在CCP成员城市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城市能源效率,如提高建筑和水处理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路灯改造、改善公共交通、安装可再生能源装置、从废弃物中获取甲烷等。

第五步:监测与结果核查。监测与核查温室气体控制的政策与措施的执行情况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政策和措施开始执行,监测与核实就开始,并在执行过程中提供信息反馈以推动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完善。

以上五个环节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可以适用于不同城市的实际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比较实用、便于推广的指导城市气候保护的创新性的指南。同时,ICLEI还开发了一系列的规划工具,包括编制城市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 放清单的管理软件,如CACP(Clean Air and Climate Protection Software)。

ICLEI开发的城市气候变化指南和相关的软件,是国际上目前用于指导城市层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比较权威和实用的指南和工具,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城市得到了应用,反映了国际城市低碳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先进水平。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与中国城市的实际相去甚远。一是在城市的气候变化行动设计中更多强调了城市的自治性,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央政府对于城市的影响力。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必须符合中央政府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必须是在中央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城市与国外城市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城市的重要区别。二是在步骤设计上,忽视了城市气候变化或低碳发展战略的制订,重点放在城市碳排放清单编制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制订上。中国城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必须制订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体现城市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共识。 另外,CCP行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如以上提到的相关指南和软件,ICLEI仅为其会员或伙伴机构提供。

1.2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功能

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涉及到城市发展理念、规划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推动城市从战略到规划、从体制到机制、从理念到行动等方面形成共识,并对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方式有系统全面的设计。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功能在于:为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系统化、实用化的路径和过程设计、战略和规划指导,提供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确定行动方案和重点项目安排,提供监测评估。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与低碳城市规划的区别在于:①定位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是指导低碳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反映的是城市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其中包括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而低碳城市规划是指导低碳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本,主要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内容、具体措施和重点项目等。②要求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制订没有十分严格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作出一定的调整;但低碳城市规划则必须遵循比较明确、严格的体例和要求制订。③针对的对象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主要用于指导、协调低碳城市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行为;而低碳城市规划则面向城市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

2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框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有二个方面的含义和功能: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计划和方案,这主要是文本意义上的定义;二是低碳城市开展制订低碳城市战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和实施规划以及监测评估等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和制度设计,这主要是从过程意义上的定义。意味着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真正意义在于指导城市开展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城市政治经济架构、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了解水平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城市相比情况迥异。因此,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城市的市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

(1)提升意识,凝聚共识。增进城市社会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了解,提升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要提升城市权力机构和行政机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部门和单位)的观念和意识,使城市的领导层、决策层和行政执行层对建设低碳城市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达成广泛认同和共识。

(2)合理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与汇的现状,搜集和获取相关的详细数据,为科学分析提供基础。

(3)科学分析,支撑决策。开展城市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的SWOT分析,找准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不足、机遇和挑战;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情景分析,预测人口变化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变化,产业发展预测、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提出基准情景(BAU)、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等。

(4)提出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城市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表明城市低碳发展的政治意愿。同时,根据城市发展实际, 科学合理地设定量化的减碳目标,并分解到各主要领域,制订各主要领域的减碳实施方案,落实政策及资金匹配的措施,安排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

(5)实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包括组织实施部门和行业专项行动,实施重大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开发合适的低碳商业模式,通过学校教育、公共活动等提高低碳意识等,将目标落到实处。

(6)跟踪评价和监督规划实施。科学评估规划目标的实施进展和成效,有效激励监督规划 的实施。

3 合理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3.1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City GHG Inventory),是指以城市为单位,核查和计算该城市范围内各个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形成的清单。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开展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情景预测、制定城市低碳城市战略、规划和行动,以及制定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基础。依据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要采取一切措施确保所有量化数据尽可能地接近实际排放量和所有不确定因素在实际统计中能尽可能地减少。

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也多是学习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缺乏系统、规范、符合我国实际的城市温室气体研究方法和操作流程,目前还没有任何官方的核算方法和体系可供采用。因此,制约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缺乏中国特色的城市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3.2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原则

参考2006年IPCC关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要求,结合中国城市实际,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透明性原则。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必须具有充分、清楚的文件来支撑,不仅编写者自己理解清单是如何编制的,其他机构的人员也可以理解。

(2)完整性原则。对温室气体的评估必须涵盖所有的碳源和碳汇,以及各种温室气体。如果某种要素欠缺,必须清楚地说明欠缺的理由。

(3)连贯性原则。编制不同年份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必须是尽可能用相同的方法和数据源计算出来的,能够反映温室气体排放的年度变化。

(4)可比性原则。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必须能用来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要使用相同的指南、图表、定义以及分类来反映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排放减少的情况。

(5)准确性原则。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必须使用精确的测算和评估结果,可以进行核实,尽一切可能减少评估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6)简便性原则。考虑到中国城市工作经验、人员素质、专家资源等方面的实际,要数据可得、方法易行、测算简便、方便操作,也便于领导决 策时采用。

3.3 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包括五个核心工作:

(1)理清重点:明确什么是最相关的核心行动;

(2)完整核查:核查所有可查的温室气体排放;

(3)数据可比:在不同年份的核算口径上保持一致,以便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4)准确计算:尽可能用最精确的计算结果;

(5)科学分析:使用计算或做出重要预想等方式,使制订碳排放清单的过程明晰、清楚。

3.4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包括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烃(HFCs)、全氟碳(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五氟化硫三氟化碳(SF5CF3)、卤化醚(如C4F9OC2H5, CHF2OCF2OC2F4OCHF2, CHF2OCF2OCHF2)。

《蒙特利尔议定书》未涵盖的其他卤烃,包括CF3I, CH2Br2 ,CHCl3, CH3Cl, CH2Cl

24 。

《2006年指南》还就下列前体物(Precursor)的报告提供了相关信息,不过没有提供估算这些气体排放量的方法,它们是:氮氧化合物(NOx)、氨气(NH3)、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硫。

大气中的许多温室气体是完全人为的,如卤化碳和其它含氯和溴的物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s)这六种温室气体应该是关于温室效应的最重要的人为气体。不同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通常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例如氧化亚氮(N2O)是二氧化碳的310倍。

3.5 清单年份和时间跨度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包含有关向(或从)大气中的排放(或清除)出现的日历年的估计值。如果缺失符合这一原则的适当数据,可以利用来自其他年份的数据,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如求平均值、内推法和外推法等,来进行估算排放/清除量。年度温室气体清单估计值的数列(如1990到2000年每年的估计值)称作时间序列。由于长期跟踪排放趋势很重要,各国应确保估计值的时间序列尽可能具有一致性。

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包括一套标准的报告表,涵盖所有相关气体、类别和年份,还包括一份书面报告,以文件的形式说明编制估算所使用的方法学和数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了标准化的报告表,但应开发适用于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表。

3.6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部门划分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部门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居住、商业、公共机构、工业部门等部门、机构所使用或消耗的电力,天然气,燃料油和蒸汽;

交通运输部门:城市运输系统所使用的柴油和电力,以及城市道路机动车辆使用的汽油和柴油;

固体废弃物:居民、商业和建筑拆迁部门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和组成成分。

航空业:飞机所消耗的燃料。

水路运输:往返于城市船运所消耗的燃料。

3.7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一般计算方法

在《199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中,最常用的简单方程式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结合起来。这些系数称作“排放因子”(EF)。因此,基本的方程是:

二氧化碳排放量= AD•EF(IPCC 2006)(1)

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是一个排放因子。有些情况下,可以对基本方程进行修改,以便纳入除估算因子外的其他估算参数。能源部门的二氧化碳碳排放方程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Σ能源i的消费量×能源i的排放系数(i为能源种类)(2)

3.8 城市低碳情景分析预测

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是国际通行的规划制订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基于某一对分析对象在不同年份、不同变量和参数的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用以指导制订规划目标和行动。对城市在不同情形下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效以及成本进行分析预测,是编制城市气体排放清单出发点之一,也是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真正服务于城市领导层进行规划和决策的价值所在。

一般而言,城市低碳情景分析包括以下三种情景:

(1)基准情景(BAU)。以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并包括当前针对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政策承诺,仅反映目前现状下的结果。

(2)优化情景。这一情景是基准情景的优化与改善。包含由增加的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以及污染的减少等所产生的效应;政策还包括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重工业自身的提高。

(3)低碳情景。该情景则包括制订和执行低碳规划和政策,加大对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为代表的绿色低碳技术以及碳汇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加大相应的配套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力度。

3.9 制定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制定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评估、检测与考核的依据,一旦制订并执行,将对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制订城市的减排目标应遵循几项重要的原则:

(1)以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作为出发点。低碳城市规划制订的目标一定要围绕国家目标,目标执行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同时,也尽量与国家目标的口径相一致,便于考核与评估,体现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

(2)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做到量力而行。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实质有深刻的认识,清醒认识执行低碳目标的影响和成本因素。因此,制订低碳城市目标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务实,切忌偏高或偏低。

(3)将城市二氧化碳减排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专项目标中。除了制订总的碳减排目标外,还要有具体的专项目标进行匹配,才能真正将低碳城市的目标落到实处。

4 制订低碳城市规划

在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时应先做好前期准备,主要包括:分析城市碳排放源、城市碳排放量以及城市碳排放驱动因子,明确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及城市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列出城市碳排放清单;分析城市未来碳排放情景,为城市实施二氧化碳减排提供决策依据;确定城市低碳发展目标,根据驱动因子分析以及情景分析,确定城市减排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可行性。

4.1 将减碳目标分解到各主要领域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分不同领域进行推进。根据情景分析,将城市减碳目标分解到各主要领域和具体的行业之中,制定各行业和各领域分阶段减碳计划。在产业领域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加大重点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管理。在建筑节能领域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新兴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年限,加快供给体制改革,推行区域热电联产。在交通领域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轨道交通。加快淘汰老旧的运输设备,逐步实行公路甩挂运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各类运输工具的能耗。具体落实到各个行业中时,应确定主管部门,将减排目标分解到城市各个行业之中去,比如钢铁、水泥、汽车等各个行业协会都应该有节能减碳分解指标。

4.2 政策及资金支持

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必须加强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建设低碳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低碳城市建设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城市相关部门,增进低碳城市工作推进力度。

(2)加强资金保障。在城市现有财政各项专项资金中,对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区域试点、零碳农业示范产业园、低碳工业示范产业园、零碳旅游示范产业园、低碳示范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免费自行车”行动、公益林固碳补偿、节能奖励等项目予以倾斜支持。

(3)纳入目标管理。将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责任主体,并纳入目标管理,对降低万元产值能耗、碳排放强度等目标纳入考核体系。

4.3 制订低碳城市规划的法定程序

制定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落实到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规划的实施和落实,需要由相应的法定程序来保障规划的权威性。低碳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1)确定规划制定的主体。确定制定规划的主体才能保证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低碳城市规划制定的主体应是城市的行政或立法机构。

(2)确定规划实施的对象,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其行为。

(3)确定规划执行的主体。低碳城市规划制定之后,应该由一定的机构来实施,从而确保规划落实到实施层面。低碳城市的执行主体不仅限于城市政府机构,还包括城市市民。

(4)确定规划执行的监督机构。实施低碳城市规划,应有相关的监督机构来保障低碳城市规划实施的力度和规划的执行程度,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如由城市人大对规划进行 监督。

5 实施低碳城市规划

5.1 识别和实施重大项目

制定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对重大项目进行识别和实施。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优先项目和重点项目,并编制重大项目表。

以纽约市能源节约计划(ENCORE)为例。能量节约计划(ENCORE)为城市公共设施提供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项目。该项目始于1995年,是基于城市电力管理局(NYPA)、城市市政管理服务局(DCAS)、城市州立大学(CUNY)和城市健康和医院公司(HHC)之间的合同。城市市政管理服务局的节能办公室代表市机构实施ENCORE项目。

ENCORE项目通过两种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城市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和采用能清洁能源。到2006年底,有超过350个不同水平(准备、勘察、设计、施工和完成)的ENCORE项目得以开展。如果所有项目按计划实施,将会形成每年节约近155 000 MWh的电力,878 000 MMBtu(百万英式热量单位)的蒸汽,3 000 t煤,或者1 520万加仑的石油。因为ENCORE项目的一项内容是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清洁能源改造,由此,城市每年天然气的用量增加近2千万千卡。综合起来,这一项目到2006年减少了总共约176 000 t CO2当量的排放量。

5.2 推进低碳发展市场化机制与企业参与

低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和企业的参与,发展低碳城市既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政府行为,而是公共治理的三方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过程。低碳行动需要政府、企业、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行政机制体现着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社会机制可以促进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的努力,市场机制则可以发挥出赢利性组织横向的努力。这三套机制和三种政策工具在激励政府、企业和社会三类主体的积极性、发挥 作用的领域明显不同。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企业、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上的有机整合。建立环境交易所,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交易等,加大市场调节在发展低碳城市中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参与。

5.3 开发合适的商业模式推进各行业的减碳

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是从产品设计理念到提供服务的方式,再到用户观念的更新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改进。以房地产为例,从前人们买房时都会看有没有装空调的位置,之后会看空调有没有装好,再后来是看有没有中央空调。低碳经济时代,住宅甚至不再需要安装中央空调就可以保持室内恒温。其原理是利用热水管道在房屋内不同位置铺设,通过热水反复流动把热量传送过去,这样冬天时热水就起到了保暖作用,而到了夏天,冷水就起到了降温作用。这既节省了电费,也节省了买空调的费用。同样的房子,因为有这项技术,可以卖到更高的价钱,获得更好的回报。这就是低碳经济下新型商业模式的典型案例。

5.4 通过学校教育、公共活动等提高低碳意识

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和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编写日常消费品生产销售过程的碳清单和碳排放量,鼓励消费者选择碳排放量少的产品和服务。如中国21世纪议程 管理中心等单位组织研究编制的《低碳生活指南》,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低碳消费指南。如近距离日常出行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远距离日常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务出差尽量乘坐火车等低碳交通工具、照明灯具使用节能产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洗衣采用自然晾干等[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NicholasSter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AmericanEcono micReview:2008[2]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和谐城市.[UN habi tat. State of World Cities Report-Harmonious Cities(2008/2009)]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第5篇

一、CDM项目的巨大商机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之外,还可以通过联合履约(JI)、排放权贸易(ET)和开展CDM项目合作,来履行减排承诺。由于发达国家已经采用较高的环保标准和技术,企业在国内实现减排成本高、收益低,而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方面起点较低,减排成本较低,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对当地CDM项目进行投资和技术转让,以较低的成本就能获得排放额度。例如,在日本实现减排1吨二氧化碳,成本为54—81美元,而通过进行CDM项目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再购买这些减排量,每吨只需要10—20美元。

发达国家通过国内减排努力可完成一半的减排义务,另外一半则要通过排放贸易和CDM实现。例如,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荷兰要实现减排6%的目标,减排量约为2亿吨二氧化碳,在国内和国外各完成一半,其中国外部分的2/3要通过CDM项目实现;日本要完成6%的减排义务,必须至少从外部获得1/3温室气体排放额度。据测算,发达国家为完成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承诺,在2008—2012年的5年时间里,每年将需要通过CDM项目购买约2亿—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这将需要开展大量的CDM项目才能够满足需要。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将可以提供世界清洁发展机制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约合1亿—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这也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二、我国扩大CDM项目合作吸收外资的前景和现状

CDM的风起云涌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收益,也将带来实质的经济利润。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1990-200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净增8.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量的27%。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能耗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预计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也使我国成为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据世界银行研究,通过进行CDM项目合作和其他减排努力,我国具有每年减排1亿至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的潜力,可为全球提供一半以上的CDM项目。按10美元/吨的价格估算,我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所产生减排额度的潜在市场价值高达10—20亿美元。如果落实为CDM项目,将为我国带来大量高质量的外资和技术流入。

我国已连续10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跨国公司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国,吸引CDM项目投资前景广阔。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已在培育中国CDM市场,如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均以培训、研讨、论坛等形式,对中国企业进行CDM启蒙;世界银行、亚洲银行也在中国参与投资和设计了若干个CDM项目。到今年6月为止,全世界在国际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共216个,其中我国有12个项目已经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成功注册。国内共有68个CDM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68个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约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批准,将产生近2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三、CDM将为我省有效利用外资带来机会

江西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与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的能源、交通、住宅等基础设施及部分高耗能工业部门都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因此,无论是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还是提高现有的能源使用效率,都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的落后设备,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这也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后发者优势”,无疑也为CDM项目提供了潜在的广阔空间。而相比一些较为发达省市,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相对超前,更新改造周期长,置换费用较高,一般而言削减成本也相应较高。可以看出,此时的江西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如果CDM能够在我省得到很好的利用,将成为吸引技术含量高、结构更加合理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新渠道,从而促进江西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有利于提高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利用《京都议定书》提供的机会,扩大与发达国家在CDM项目上的合作,是利用外资的一个互惠双赢的新领域。对我省来说,引进“清洁”的外资和环保技术,可以提升我省的环保技术水平,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

二是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开放水平。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技术环境。我省抓住这个机遇,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