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异同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异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异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异同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异同范文第1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在编写时本身就具有一种比较的眼光。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好地体现了经典性、时代性和流派的传承性,具有“世界文学”的眼光。编排作品体例则遵循了跨民族、跨文化的原则,同一板块内常常将主题、体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中西文章相互搭配。比如必修三“祖国土”专题“颂歌的变奏”板块中选择了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和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四首中外抒情诗,都是带着深深的悲剧感和忧患意识抒发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深刻的爱。“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选择了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和杨绛的散文《老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底层普通劳动者的高尚品格。“殉道者之歌”板块则用三首中外名诗《离骚》《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展现了屈原、十二月党人和林肯在历史重大事件中的人格追求。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下“执子之手”中就选择了《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中一外、一离一聚、一悲一喜两个戏剧选段,对应了爱情这一人文话题。“旧日时光”则选了彭斯的《旧日的时光》、朗费罗的《箭与歌》和冯至的《别离》三首抒情诗歌,传达友情这个人文话题。“直面人生”专题“苦难的尊严”中则选编了培根的《论厄运》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两篇充满人生智慧的论说文,探讨了如何面对逆境的话题,在读本的相应板块内又选择了丁大同的《庸人》和王蒙的《人生三境》对人生中的顺境、俗境进行探讨。

外国文学实质上是翻译文学,是经过译者第二次创作的作品,译作不可避免地打上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不同的译本所呈现的文学样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外国文学作品的这一特征也带来了一种必然的比较,即译本的比较。当然我们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式的去评判译文孰优孰劣,是否准确,而是应该从语文学习的目的出发,有效地利用对不同译文的比较,加深对原作的理解,进一步去体会原作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如《鸟啼》的教学可以引进马澜的译文与苏教版于晓丹的译文进行比较阅读。有一句于晓丹译为“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马澜译为“慢慢地,呆板地,一声不停歇地咕咕咕低语”,“笨拙”与“呆板”相比多含一份可爱天真,“不间断”和“一声不停歇”相较多了一种连绵而柔弱的意味,更形象地写出了弱小生命中蕴含的生机,更突显以死为背景的更为顽强的生。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教材中所选的胡赵译文和比较常见的郑译文,在句式、语气和用词上有不少差异,前者更为忠实,而后者文学色彩更浓,可以让学生借此比较进一步来领会作者的观点。《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类原文较为浅近的作品也可以将原文、教材译本和通行译本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原作形式、内容等多方面的妙处,甚至可以采用必修五《箭与歌》的课后文本研习中所提供的方法,即让学生尝试自己翻译原文,来展示学生对这些作品的个人化解读。二、 教学设计中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每每到了高三复习,遇到与前两年所学内容相似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曾在何时何处学过,只有极少数人还能记起,大多数已是一脸茫然,老师们大多很是无奈。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学科课程依照内在的逻辑要求,被拆分成若干专题、板块,并最终借由单个课堂组成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学生需要从局部到整体归纳、建构知识体系。繁重芜杂的学习内容,对整体知识体系的一无所知,从一开始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带有先天的盲目性和松散性,想要依靠单个的课堂串联起三年学习生活的记忆,实在强人所难。“比较”可以更高效地串联起松散的教学片断,由点及面地不断将新知与旧识相勾连,让学生融会贯通。而外国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异中有同和同中有异的文学相似性,而这些异同常常就是各个民族不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反映。用一种宏观的比较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文学现象,一方面寻找某些具有共性的文学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感受各民族、各文化的不同面貌,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应对能力。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1. 平行研究的方法

平行研究是指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平行的比较。

同母题、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挖掘作品内涵,展现不同的文学风貌。“殉道者之歌”三首诗的比较可以反映同一母题下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重点和基调,《离骚》的自信、忧虑与昂扬,《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的深情、哀痛与悲壮,《致西伯利亚囚徒》的高亢,豪迈与奔放。戏剧选修中的《悭吝人》的教学设计则可以将阿巴贡、初中教材中的夏洛克和名著阅读中的葛朗台进行比较,使学生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对同一母题的不同处理而显示出的不同艺术风格和各国社会历史风貌,而且通过这几个人物形象可看到一幅粗略的欧洲近代文学地图——其背后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三大文学主流及其重大代表作家及作品。

同审美趣味、艺术技巧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将陌生转化为熟悉,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比如把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王维的诗歌和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加以比较,就会让学生发现看似陌生的日本写景作品虽然和中国借景抒“人事”情怀、展现人心的传统写景作品不同,但那种不含人世间烟火味,将自我内在之情移入外在自然,个体融入了宇宙万物获得至高的精神愉悦的“静美”和“禅意”实质上与盛唐的山水诗,特别是王维的诗是一脉相承的。

而同文体的作品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展审美视野,更好地掌握文体特征。在教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在最后让学生将它和板块中的《长亭送别》从戏剧形式、意象及语言风格方面比较差异。《长》以唱词为主,全套曲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具有一种意境美;选择的景物意象,带着浓浓的愁绪,情由于景的渲染烘托而表现得更突出;语言深沉内敛,表达含蓄优雅,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不写实的极致抒情的优美的审美趣味。《罗》则更多的采用感情浓烈、富有诗意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展示人物性格,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色彩;意象不是为了构成意境,而只是优美巧妙的比喻;语句直白大胆,句式反复排比,多感叹句,构成莎氏特有的气势,表现炽烈爱情,表现人物在悲剧面前的生命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爱情剧的异同,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大多表现为“悲—欢—离—亡”的公式,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大多表现为“悲—欢—离—合(大团圆)”的公式;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比较《茶馆》与《俄狄浦斯王》的不同之处,实质上是对戏剧结构特点的理性概括,是“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闭合式”戏剧结构的比较。

2. 影响研究的方法

影响研究是指比较研究跨越语境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雷雨》和《俄狄浦斯王》,我们会发现的《雷雨》从取材上看,明显受到西方戏剧传统的影响,即反映的是关于人的命运的悲剧,这样才能较为深入和准确地看到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揭示了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才能发现《俄狄浦斯王》中所使用的“发现”和“突转”手法在后世大量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比如《雷雨》《玩偶之家》,比如“欧·亨利式结尾”。通过影响研究,学生才能了解意识流的《墙上的斑点》、荒诞派的《等待戈多》实质上都是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他们看似迷乱晦涩的形式下实际是对内心生活的真实表现,这种注重内心心理的描摹我们也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老人与海》中可以看到。运用影响研究,我们了解了冯至深受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诗人在作品中自觉而深刻地对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探求,他的作品中含有浓郁的中古罗曼风味,在教学中可以比较《别离》和中国传统别离诗表现主题与写作手法的不同,实质上就是对东西方思维习惯与审美方式的比较。东方以形象思维见长,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以意象的串联构建全诗,描情状物,营造一种意境之美,强调“言之有味”,主题侧重抒发个人情感,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也是建立在对自我经历的关照之上的;西方以抽象哲学思维见长,西方诗歌创作强调“言之有理”,思辨色彩浓厚,具有理性之美,主题向思想的纵深处开掘,进行人生、存在、意义等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思索。这样的比较研究很好地将文学、文化、审美的视野加以拓展,丰富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3. 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本质上就是生活,而在今天的文化高速发展融合的背景下,学科的界限也更为模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当有意识地注意跨学科研究。比如哲学思潮会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就像前文所说的《等待戈多》和《墙上的斑点》。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会与其所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肖邦故园》的课后练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题目:“《肖邦故园》有许多地方对肖邦的音乐进行了文学化的再现和诠释。请仔细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乐转换为文字的,并从肖邦的音乐作品中选择一些曲目(如《a小调玛祖卡舞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等)进行欣赏,写下你的感想,与肖邦促膝谈心。”这显然是用跨学科研究的思路,从专题人文内涵理解入手,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和审美感受表达出来,用音乐关照文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