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现代林业 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把握的一个新亮点。在生态建设中,林业是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着关键和纽带作用,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这就需要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这个共同居住的地球营造绿色的发展空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元素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林业是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除提供着社会生活与发展所需要的多种林产品外,还承担着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主要任务。如何正确处理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所有林业工作者需要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林业资源的基本状况,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影响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更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绿色纽带,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近年来国家下拨专项资金,建设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大幅度增加林业补贴资金支持造林、森林抚育和良种培育,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格局,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我国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新时期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林业发展及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属较低层次。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林业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身,是林业的特殊属性。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加快林业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抓好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是研究确定现阶段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石。

解决生态问题是林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以生态建设为主不能有丝毫动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必须首先服从和服务于生态建设的大局。加强监管与引导林业产业的发展,引导资本进入林产品的高端化领域,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竞争力,以缓解林业生态建设所承受的压力,将林业产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视野,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幅度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用生态系统的理论、方法来培育、管理、保护、开发利用森林。将生态系统观点贯穿于经营森林的全过程是发展生态林业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运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全盘谋划;以生态合理性的战略思维,对关系到林业发展和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探索;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可恢复的合理范围内,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增加经济总量的短视行为,有效地避免破坏环境、耗竭资源的现象,自觉地以自然生态规律为指导,保持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统一协调发展。

3 结语

根据生态化、市场化、工业化的要求,结合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合理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扩展林业发展空间,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实现由资源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的转变。进行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益。

在当前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前提下,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是需要不断探索与钻研的课题。现代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并提供战略支撑。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文明;经济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0705

1引言

党的十之后,生态文明被赋予了空前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五位一体”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处在核心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与其它领域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的有效融合。然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当中,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都还没有成熟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充分融合也需要开创新的模式与途径,其中之一便是十分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国民消费。

2消费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消费与投资、出口一起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充分发展的消费市场是促进经济繁荣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消费也日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抵御经济波动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出口萎缩、投资不足的不利环境下,消费往往演变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支柱。发达国家对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国民消费一直是非常鼓励,甚至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刺激和诱导国民的消费需求,主要的发达国家也无一例外地有着充分发达、成熟并且完善的国内消费市场。然而,在我国,国民消费的重要性和积极性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物质财富的创造和供给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国民的消费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受到人为限制,不仅造成国民的生活水准长期在低层次上徘徊,而且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需求的支撑,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之后,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改革开放的前二三十年我国实行的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缺乏资金、技术落后以及管理不善的时代背景下,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的唯一选择,实践已充分证明这种模式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短短几十年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国民经济的规模和结构、质量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都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开始逐步显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在技术层面十分落后,因此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基本以资源和简单加工的半成品为主,这种低附加值的出口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却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导致大量利润的外流。更为严重的是,低端的资源出口和来料加工给我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长达几十年的资源开采与出口对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破坏都是不可修复的,很多外商投资的来料加工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是十分惊人的,虽然表面上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确是国外高污染行业与产品对我国的转移。因此,我国在换取大量外汇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满目疮痍的环境代价,如果考虑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环境成本,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收益很可能是负值,我国在环境领域的欠债是迟早要还的,并且越晚偿还所付出的代价会更高。另外一方面,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的发达国家一直深陷经济疲软、通胀不止的泥潭当中,出于振兴国内市场、创造国内就业岗位的直接目的,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进口的门槛。此外,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出口领域面临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遇到的贸易壁垒层次也越来越高,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扩大国内消费的市场容量,增强国民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这种转变不仅可以明显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准,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经济发展的自,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减少资源出口量,逐步淘汰低端来料加工产业,减轻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压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证。

目前,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学术界尚缺乏权威的统一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和研究侧重点出发,对生态文明的表述或多或少地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如果我们“”地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不管哪种生态文明的概念表述当中,都蕴含着一个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生态文明,实际上是在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范畴非常广泛的命题,设计的因素也非常多,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来自多个方面。但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关注,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人类的生活福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经济建设,这也正是我国政府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经济建设过程的根本目的所在。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扬弃,生态文明和传统文明既有着明显的区别,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工业文明过分看重经济增长,忽视甚至无视环境和资源代价,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为了保护环境而放缓甚至放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的是传统文明发展的模式,而不是文明发展的终极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还是创造生态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何有效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程有机结合,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一般而言,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生产领域的融合。毋容置疑,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的依然是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因此,“生产”依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必须构建新型的生态型生产模式,以生态经济产业为主导,以新型生态技术为支撑,走生态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然而,如前所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来源于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固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但仅仅靠生产领域的“一枝独秀”还无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除去生产环节之外,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其它领域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居民消费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简单公式描述了社会大生产的循环与周转过程,由此可见,“消费”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关键结点,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生产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因此,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况且,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上层建筑的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和社会公众产生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态文明建设也亟需得到来自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而消费作为和社会公众联系程度很高的日常生活环节,可以很好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效传达给社会公众,让社会公众充分享受到生态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使得新型生态经济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过程更加顺畅,更加有效率。

3传统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背离

虽然从总体上看消费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似乎已成为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但消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不同的文明阶段,每一种文明形态都会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消费模式。在漫长的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社会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并无实质上的消费可言。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依旧十分低下,再加上社会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等,因此在农业文明阶段消费只能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还是与消费无缘。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起源于工业文明阶段,建立在技术革新和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人类社会财富的生产能力超过了保障基本生存的需要,消费行为的普及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工业革命催生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传统的世袭特权阶层被打破,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劳工阶级,在劳资双方的长期博弈中,社会大众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和利益,资产阶级为平衡和缓和社会矛盾,在社会财富的分配领域也逐渐地向社会公众倾斜。普通民众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消费行为的普及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也第一次真正走向了消费社会时代,消费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业文明催生的消费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消费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终于摆脱了财富短缺的桎梏,人类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消费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的平等程度也大大加强。然而,传统的消费模式是把双刃剑,消费在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注重的是短期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发展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极少考虑,甚至视而不见,这样一种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发生过著名的“公害事件”(另一种说法是“十大公害事件”),很好地证明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弊端。除此之外,和工业文明相匹配的传统消费模式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艾伦曾经这样描述消费社会:“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作为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者扔掉。”\[1\]究其原因,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是以生产为导向的,为保持生产的连贯性,必然要求长期保持巨大的消费能力,因此,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对国民的消费是极力鼓吹的。事实证明,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有着极其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发达国家20%的富裕人口消费支出已经占到全球私人消费支出总额的86%,与20世纪50年代比较起来,日本在80年代消费的铝、能源、钢铁、汽车分别是前期的的4倍、5倍、25倍和4倍。就总体情况而言,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消费主义扩张之后,欧洲与日本的人均资源消费已经大体和美国持平。\[2\]更为严重地是,传统的消费主义会导致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虽然从短期来看,过度膨胀的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消费模式只会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并且大量地造成资源消耗和浪费,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压力。目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这其中固然有产业结构失衡、人口无序膨胀等主要原因,但传统消费理念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当中,对后者的消费模式是竞相效仿的,殊不知这种消费模式超越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极限,最终将使得全球的经济发展提前进入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状态,“寂静的春天”一旦真的到来,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工业文明孕育下的传统消费模式是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从根本上相违背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形成相应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需求的新型消费模式。

具体到我国而言,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国民消费能力也极大增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同时,2012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为210307亿元,比2011年增长14.3%,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即便扣除通货膨胀的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也有12.1%。\[3\]与此同时,消费也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和发达国家的情况类似,我国迅速增长的国民消费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和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在急剧地上升。同样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比2011年增长3.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2.5%;原油消费量增长6.0%;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0.2%;电力消费量增长5.5%。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已有的57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2.4%。近岸海域现有的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在长期监测的316个城市中,轻度污染的占20.3%,中度污染的占0.3%。\[3\]究其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走的依旧是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看重的仍是“扩大生产、促进消费”,由于人口总量和资源分布的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却很少。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淡水拥有量、人均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32%、27.4%和12.8%,其它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的资源消耗量却保持在很高的层次,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消费环节产生的。例如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占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在体积上甚至达到了1/2,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450亿双,相当于消耗了166万m3的木材。\[4\]建立在庞大人口基数基础之上的传统消费模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重,我国现在已经是多种资源的第一进口大国,这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传统消费模式滋生出的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显像化,并且助推了盲目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对我国传统的社会公德和伦理造成了腐蚀和破坏。传统消费模式带来的这些弊端都是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必须及时地加以改进和修正。

4新型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途径

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消费模式虽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但因为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要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型消费模式。和传统的消费模式比较起来,生态消费是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宗旨,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品为媒介,以生态消费伦理为指引。新型的生态消费模式强调的是消费的合理性和持久性,生态消费要求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长久的推动作用,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充分融合的有效途径,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与推广,对生态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管控。尽管从一般意义上看,消费属于个人行为,政府似乎不应该干涉,但个人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系统天然的整体性和公共性决定了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选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无效使用,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例如我国社会现阶段少数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不仅极大程度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使得因收入差距过大形成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彰显,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政府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在宣传和动员机制方面的优势,对国民消费模式进行及时的引导,促使全社会尽早形成生态消费的理念,倡导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对奢侈消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限制,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规范全社会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将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其实,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对国民消费也会有所调控,这一点从西方国家政府对消费者环境义务的法律规定中可以明显看出,例如日本《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第5条规定:“消费者为适应经济社会之发展,须自行修得有关消费生活之必要的知识,并有采取自主的、合理的行动,以积极的促使消费生活安定及改善之任务。”韩国《消费者保护法》第4条第2款规定:“消费者主动吸引专业知识来维护权益,并采取合理、自主的行为来促进消费者生活水准的提高。\[5\]而我国现阶段在法律层面对消费者环境义务和责任的规范还很少,即使涉及到的部分操作性也不够强,留下了很多漏洞,值得我们反思。

生态消费产业的形成,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消费虽然是国民的个体选择,但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不会凭空产生,相反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这就是消费的对象――商品,商品是生态消费模式的载体,是生态消费理念的物化。因此,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是以大量的生态型商品为前提的,生态商品的生产是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物质基础,离开生态商品的支撑,生态消费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的主体,企业是绝大部分商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这就要求企业在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成为生态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主要中间渠道。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承担着更为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和职能。除传统的经济型组织色彩之外,企业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企业重新塑造自身的生态人格,树立生态管理、生态生产、生态营销的新型企业伦理和文化,从商品的最初设计、原材料采购、商品生产、渠道选择、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采取生态化的理念和模式,促进生态经济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此,企业应抛弃传统的以生产为主导,以消费为核心的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理念和经营模式,重新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审视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生态伦理,通过自身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创新构造,提供大量的生态型消费商品,为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态消费理念的推行,需要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政府宏观层面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动用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行,势必要求构建多样化的参与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政府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必须获得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通过消费领域和环节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使社会成员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福祉。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每一个公民都应从自身的消费环节入手,形成理性的个体化生态消费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型的消费理念并不是限制社会成员的消费,更不是降低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生态消费模式提倡的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这和传统消费模式鼓吹的“大量消费、奢侈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事实已经证明传统消费模式超越了地球资源和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态消费是通过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为人类社会整体的长远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环境支撑。社会个体生态消费理念的塑造与普及,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理想细化到社会个体成员的现实生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地扩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为广泛的微观基础。

除以上几个主要环节之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还需开创更多的实现路径。譬如,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需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我国现阶段的传统消费模式是由西方国家传入的,这其中既有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同时也有发达国家的有意为之。实际上,西方国家对自身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形成的传统消费模式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且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整体富裕与繁荣之后,西方社会对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有着深刻的反思,西方社会总体层面的消费理念在日趋成熟,国民消费逐步在回归理性。然而,发达国家自身消费模式的改良并不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同步调整,传统的产业模式和商品生产依旧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发达国家急于将传统商品向外倾销,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对传统商品的需求维持着巨大的市场容量,理所当然地成为发达国家传统商品出口的首选。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二者一拍即合,造就了发达国家传统消费理念和模式在当代中国的盛行,中国成为许多国外传统商品,尤其是高档奢侈品市场的最大救星。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传统消费模式弊端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转移,不仅造成了我国财富的大量外流,而且源于西方的传统消费模式给我国的环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根本上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国要构建新型的生态消费模式,就必须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与传统发达国家展开深度的合作与博弈,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的规则,寻求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的国际产业分工,减少传统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大量进口,吸引发达国家增加与我国在生态产业领域的投资合作力度,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生态商品的研发技术与运营管理模式,敦促发达国家增加生态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量,逐步减轻传统消费商品对我国环境的不利影响。此外,生态消费模式在我国的有效构建,还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NGO、NPO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能够起到巨大的监督作用,民间组织也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力量。和政府、企业等传统的社会组织比较起来,民间组织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独立的第三方人格,有着相对独立的建立和运行模式,正是由于非官方的背景和非盈利的宗旨,民间组织较少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限制和干扰,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义。目前,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和建立,我国的民间组织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时期,虽然在规模和层次上与国外比较起来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契机与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周期恰好吻合,因此我国的民间组织有着更多的历史机遇,我国民间组织也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到消费环节,实际上我国民间组织在生态消费观念的倡导和宣传方面正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近几年由我国民间组织倡导的“26℃空调节能行动”、“光盘行动”就是从最细微、最根本的日常生活消费环节入手,向广大社会公众宣扬生态消费的理念和行为,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民间组织的参与,将对我国民众生态消费模式的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消费领域着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切实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包庆德,刘源. 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非本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9.

[2]尹小明. 消费社会的环境代价与治理[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R].北京:国家统计局,2013.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小型工业企业 环境监察

一、前言

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微观的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落实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及一些参考资料,总结了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二、环境监察的重要性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环境监察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起到攻坚克难的作用。

(1)加强环境监察,既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

(2)当前环境监察执法的形势十分严峻,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环境危害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和监察,不仅要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更要建一方净土,才能促进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

三、小型工业企业的特点

我县小型工业企业以街道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业为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小、点源多、覆盖面广,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缺乏污染治理设施,严重影响我县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 与生活居住区混杂,管理相对混乱,环保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3)生产缺乏稳定性、连续性、规模性。这些小型工业的生产都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而给监察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小型企业环境监察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落后,因此我县工业发展前景很好,后劲十足,但是在工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以下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普遍存在滞后现象。

(2)立项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实际建设内容不一致。

(3)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环境知识。

(4)个别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

四、环境监察的应对之策

针对小型企业存在的特点,笔者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监察机构。这种措施已在中国许多乡镇、街道企业发达的地区推广,如山东省菏泽市政府率先在所有的乡镇成立环境保护所,对整个辖区内进行环境监察工作全覆盖。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2)严格监督街道和乡镇的工业布局。依据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发展乡镇企业要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使乡镇企业在地域上逐步实现相对集中,有计划地建设向着工业小区集中,便于污染集中控制和治理,从而减少面源污染。

(3)严格监督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对于那些不具备治理条件、资源利用率极低,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有着难以克服的严重影响的小型企业,有关部门要果断采取取缔及关停措施。

(4)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环境监察人员通过定期检查,监督新、改、扩建的乡镇企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同时针对环境监察工作中发现小型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切实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环境监察的法律法规和环境监察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环保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企业环境管理提供专业的指导或指导企业如何做好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减少企业的负担。

(2)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执法机制、做好企业管理人员的环境知识培训。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构建多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环境知识培训。

(3)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性监察。加强建设项目审批之后的中后期管理、加强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关键环节。

(4)提前环境监察的切入点。切入点提前,有助于环境监察人员为企业提供正确的环境管理指导,利于企业的日后环境管理。

五、结语

环境监察是环境主管部门执法的主题,作为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我们有必要提供专业的环境管理指导,使小型工业企业依法办事,有效避免企业的不必要损失,也有利于企业的日后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毛应准,刘定慧.工业污染源现场检查执法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社,2003.

[2]杜俊峰《浅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内蒙古环境保护,1995.

[3]张立辰《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中的不足及对策》,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

[4]吴、田贵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上海环境科学,199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摘要:虽然农业经济上的进步让人们生活变得富足,农业生产的环境却因为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出现恶化的状况。为了让农业生产上的环境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治理,技术管理上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将废弃物产生的污染问题进行源头上的防治,将环境进行净化管理。

关键词:农药废弃物;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但是环境问题的出现让经济发展的长远性被打破,为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产业中的农药与化肥等促进经济效益的消耗品应该得到专业化管理,让这些废弃物的使用可以更加科学与环保。

1农药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农药的使用

最本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科技手段将农业生产的亩产量进行提升,已达到丰收的效果,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但是这种化学制品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科学的管理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危害,通过生态循环模式的运转还会间接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影响。首先,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严格的管理,使用过后的农药包装被随意丢弃,如果是玻璃材质的一旦在常年累月的风化中破损,产生的玻璃碎片不仅会给人们的农事活动带来身体上的危害,也可能让从事农业生产上的农机效率带来阻碍。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可能会让耕地周边的河流、小溪等水资源受到污染,不仅可能河流中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污染河流中的水生物,严重的可能让河流中的水生物出现死亡的情况。最后是对土地资源上的污染影响,这些农药的化学毒素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渗到地下,污染地下水。

2加强对农药废弃物管理的重要策略和措施

2.1将废弃物管理办法上的规范进行完善。这些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只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安置,才能让污染的范围得到缩小。但是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在知识文化上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化学制剂的滥用与乱扔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怎样大的危害,所以此时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根据环境的污染程度,制定出一套较为妥善的管理方法,对农药的使用进行科学管理,依此来对农民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实行效果。无论是农民还是种植上的工作人员,只有得到严格的办法执行,才有可能对农药废弃物的使用进行重视,同时加深对环境污染的概念进行了解。

2.2建立奖励与惩罚机制,提升管理效果。一套完整的管理对策执行,还无法将环保意识深深植入人心,需要通过一些实际性措施将这些管理办法上的效果进行强化,为了激发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有效促进工作人员将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此同时,奖惩措施的制定可以在工作人员中形成较为高效的竞争机制,也能提高群众对工作人员的监督意识。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来对一些农业生产企业进行鼓励,尤其是生产和经营农业的企业范围。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农药的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而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检测制度,我们能够更好的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使其意识到保护管理农药废弃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意识上的建立要比规定与强制性的管理更为有效,因为管理上的制度强制执行可能会收获相反的作用,不仅不能治理滥用行为的出现,可能还会导致问题进一步扩大。这种手段的使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药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力。

2.3加强对农药安全使用的倡导。农药的安全与正确使用意识对农药的监管工作开展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农药的主要使用人员是农民,在环保知识的认识上水平较低,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农药使用意识上的引导,让群众可以对农药对环境与人体的危害进行了解,同时在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与普及时,尽量选择群众容易听懂的方式,例如较为直观的图片或是动画,让农民群众更为深刻的将工作人员传达的环保意识进行理解。加强这些环保意识上的传授,可以从源头上治理农药废弃物的滥用与乱扔。

2.4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任何想法在落实到行动上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应。为此,政府部门要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应该做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农药废弃物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减少农药残留物对于环境污染的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具体措施来帮助人们加强对农药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农药废弃池,组织人们对农药和包装物进行搜集。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对相关废品回收站的合作,对农药包装品进行回收,然后交给部门去进行统一的处理。在这样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福利补贴,只要农民能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对农药废弃物处理,就给及其相应的补助。这样就能够有效解决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重要问题。

2.5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农村受于经济因素和地域环境的影响,无法进行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使得很多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非常落后,使得部分农民的思想无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这样就对整个的环保建设工作造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和阻碍。为此,相关的部门还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对农民的思想进行影响,使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保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为便利的条件。

3结论

农药废弃物的管理是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农药废弃物,就会对农村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让环境自净能力减弱,甚至是丧失。为此,相关的人员要加强对农药废弃物的处理和重视。有效的采取合理的措施和策略去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农药废弃物的管理法规及企业激励奖惩机制;加强对农药安全使用的倡导;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充分的起到引导作用,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的教育等多种途径及对农药废弃物的管理力度,有效的保护环境,为社会的长期和稳定发展创造更多积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高庆燕.浅谈现阶段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7):142.

[2]创新机制,联手行动,共同应对农药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15(1):39.

[3]严佳.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整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J].吉林农业,2016(7):81.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摘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推广环境会计迫在眉睫。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距离环境会计广泛运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是缩短这个距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环境污染;环境会计;途径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自然资源破坏、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生活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实施环境会计条件日趋成熟

1.理论研究成果为环境会计推进奠定基础

在中国知网上,以环境会计为主题的论文从1993 年的3 篇,到2013 年已逐步增加到374篇。如果再以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审计、绿色会计等为主题进一步检索,成果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在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理论界日益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研究方法日渐精细和成熟,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实践。

2.环保意识的增强为环境会计推进提供保障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背景下,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比如,鞍山钢铁、上海宝钢等注意遵守环保法规,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相关的环境及环境成本信息。这些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在当前情况下,任何一个漠视环境问题的企业都难以做大做强。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主动履行环境责任,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企业只有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生产经营中,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才能既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又促进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真正实现双赢。

3.环境保护法律为企业推行环境会计制度打下基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中央治污的决心: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家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惩治力度,并从法律层面对企业行为予以规范。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20多年间,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若干部;包括大气环境标准、声环境标准、水环境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地方政府制定的环保立法和环保标准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为让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环境会计的尽快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基础。

二、环境会计推行的主要障碍

1.企业缺乏推行环境会计的动力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应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成为环境治理及环境会计的主体。但一直以来的资源过度开发、低效利用和超标浪费,已完全超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即便如此,企业也不需要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一些企业看来,做好做坏一个样,环保不会受到奖励,污染也不会承担多大责任。其结果必然导致一些企业对实行环境会计、环境成本核算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也有一些企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代价并不重视,他们认为:在环境保护上和环境建设上要投资,实行环境会计会导致发生传统成本之外的额外成本,成为企业的“额外负担”,比如,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外脑聘请、内部培训等费用,而这些支出短期内企业看不到回报,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推行环境会计的动力。

2.环境会计核算的一些技术问题难以突破

实行环境会计后,需要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效益等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由于大部分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不能以交易价格作为环境会计计量的唯一属性,所以,对两者如何进行计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另外,像空气、粉尘、水、噪音等的计量,会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的技术指标。虽然目前环境会计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企业对环境成本识别到什么程度、环境成本与企业决策之间的联系、环境成本计量的模糊性等问题都未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由于环境成本的计量对象日益复杂,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中一些环境成本存在的形态也不规范,分类模糊,要进行准确计量非常困难。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各方大力探讨的问题。

3.缺少推行环境会计的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若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行为,但缺少环境会计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像传统会计有国际准则和国内准则可供参考一样,环境会计的推行也需要有制度作为保障。现有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但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这就使得环境会计的推行缺乏统一的可供遵循的制度标准和规范。比如,环境会计要素应该划分为六要素?五要素?还是四要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在传统报表中统一披露还是另设专项披露?是否要编制专门的环境会计报表?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在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中进行统一规定。

三、环境会计不断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

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重点、将环境会计应用于实践,是当前理论界、实务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加强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虽然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实践基础。如何真正使环境会计由理论走向实践,还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环境成本的准确确认、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税征收、环境会计制度与准则制定等。需要理论界、实务界共同努力,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将理论研究与实务推进有机结合,以期为环境会计的推行奠定更加丰厚的理论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趋同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研究成果。比如,德国采用环境成本和传统成本并行核算的模式,环境报表独立于财务报表之外;再如,欧洲的成功做法是在实行环境会计之初,只设置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两大会计要素,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逐步完善设置新的会计要素。学习借鉴这些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思路,使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也为环境会计真正走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以制度建设夯实推行环境会计的实践基础

由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环境成本的核算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可遵循,当前国内有些企业只能摸索着尝试环境会计的应用。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立法,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环境会计的内容和要求。

⑴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这些原则性强、概括性强的法规,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政府需要在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日益完善的法规体系,会形成实施环境会计的强大外在压力,避免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成为环境信息公开的阴暗角落。

⑵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在环境会计准则中,可以规定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以及环境会计核算办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等具体事项。当前,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增加一项新的具体准则,即在现有会计准则基础上,财政部可出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二是制定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即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之外,制定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这是环境会计发展的最理想状态,而其前提是会计准则体系完备成熟。如果有了环境会计准则,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方式,都会使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操作趋于规范化、统一化,而且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便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以及公众监督,可以为环境会计的全面推行提供制度基础。

3.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实施有序推进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的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渐近的过程。目前来看,“以点带面,逐步实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先搞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国普遍推广。具体做法是:由国家确定环境会计的试点省份。然后,再由试点的各省份选择试点的企业。试点的企业要有代表性,在当前我国环境会计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钢铁、化工、发电、石油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可以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对于那些会计系统健全、实力雄厚、人员素质高的大型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现行会计体系之外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用以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和收益。反之,对那些会计系统不怎么健全、实力和人员素质都比较弱的中小企业,为避免建立独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高成本,采取在现行会计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会计体系进行修正,以满足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和提供环境会计信息需求这一做法更为可行。

在环境会计试点过程中,有关各方要结合环境会计的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试行的环境会计体系。试点一段时间之后,等条件成熟时,逐渐扩大环境会计的实施范围,最终达到在全国全面推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杰岚.浅谈构建符合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J].当代经济,2008(9).

[2]马千惠.台湾环境会计制度的发展经验与借鉴[J].统计与咨询,2010(6).

[3]姚素媛,张杰.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推进环境会计[J].市场论坛,2011(09).

[4]李军.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体系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