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伏发展现状

光伏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伏发展现状

光伏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LED照明

化石能源危机的日益临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可再生能源已近在眉睫。太阳能具有储量的无限性、存在的普遍性、利用的清洁性、开发的经济型等优点而使其可能成为理想的替代能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节约能源也是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LED作为第四代光源,以其自身的优点,作为节能产品、“绿色光源”正快速进入应用。

1.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基于硅元素丰富的储量,微电子工业所积累的先进技术和硅材料太阳电池技术的飞速进展,使硅材料太阳电池在光伏产业中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

1.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目前全世界光伏工业晶体硅太阳电池所用的硅锭的投炉料,都采用半导体工业的次品硅及其单晶硅的头尾料,半导体硅碎片,经过单晶炉的复拉,生产出太阳能级的单晶硅,这种硅料的纯度大部分仍在6N到7N,以及专门为生产太阳能电池而制备的单晶硅,如中子擅变搀杂直拉硅单晶。单晶硅生长技术主要有直拉法(CZ)和悬浮区熔法。CZ法因使用石英坩埚而不可避免地引人一定量的氧,氧沉淀物是复合中心,从而降低材料少子寿命。悬浮区熔法将区熔提纯和制备单晶结合在一起,能生长出高纯无缺陷单晶。当前世界上直拉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为24.5、区熔单晶硅转换效率24.7[1、2],目前产业化的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在18-19左右。

1.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省去了生产单晶硅这道费用昂贵的工序,节约了硅材料,对原材料要求比较低,易于长成大尺寸方锭,生长时能耗低,硅片成本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太阳电池的生产成本;其缺点是有晶界、位错、空位和杂质等,对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有一定影响。多晶硅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浇铸法和电磁铸造法,德国弗赖堡太阳能系统研究院成功的用多晶硅材料制成世界上第一个转换效率超过20%的多晶硅太阳电池[3],目前产业化的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在17-18%左右。虽然效率比单晶硅的效率稍低,但由于价格上的优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在1999年就已经超过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成为硅材料太阳电池主流。

1.3带状硅太阳电池

单晶和多晶体都是块状材料,要做成太阳电池都需切割,采用内圆切割法可将硅单晶锭切成硅片,几乎有近50%的硅材料损耗,成本昂贵。通过采用多线切割工艺,可使损失降低至30%左右,但都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为了避免切割损失,研究了从熔融硅液中直接生长带硅的方法,一些已用于实际生产中。采用无需切片的带状硅作衬底,可使硅材料的利用率从20提高到80以上[4]。带状硅生长方法有定边喂膜生长法、条带生长法、在衬底上的带状生长法、粉末硅片生长法、蹼状生长法等。其中定边喂膜生长法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是目前最成熟的带硅技术,大面积(10cm×10cm)太阳电池的效率已经达l4.3%[5]。德国的Fraunhofer太阳能系统研究所采用光学加热技术,直接将硅粉熔制成薄硅带,以此作为硅电池的廉价村底,所得电池的最高效率11.2%。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班群等在低纯度SSP衬底上制备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未经过其它电池优化工艺,在初期实验的基础上转换效率达到5%~7%(电池面积1cm2)[6]。

1.4硅薄膜太阳电池

1.4.1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非晶硅薄膜电池材料是硅和氢的一种合金,在可见光的一定领域内,非晶硅的吸收系数要比单晶硅的吸收系数大10倍左右。要获得满意的吸收要求,单晶硅厚度约为100μm。而使用非晶硅仅需0.5~1.0μm厚度,大大降低材料的需求量。同时可采用集成技术在电池制备过程中一次完成组件,省去材料、器件、组件各自单独的制作过程;可采用多层技术,降低对材料品质要求等。非晶硅主要由气相沉积法制备的,气相沉积法可分为辉光放电分解法、溅射法、真空蒸发法、光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热丝法等[7],其中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已经普遍被应用。

非晶硅薄膜电池材料由于存在Staebler―Wronski效应使得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太阳光下长时间照射会产生效率的衰减,从而导致整个电池效率的降低,沉积速率低,后续加工困难等使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4.2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多晶硅薄膜是由在衬底上生长的具有不同晶粒取向的很多小晶粒组成,多晶硅薄膜电池是兼具单晶硅和多晶硅体电池的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以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材料制备工艺相对简化等优点的新一代电池。目前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低压化学气相淀积、热丝化学气相淀积、固相晶化、激光诱导晶化、金属诱导晶化等。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在提高太阳电池效率、节约能源和大幅度降低成本方面都具有极其诱人的前景。在国内,研究工作才起步,我国河北保定英利集团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电池片效率已达15%。

2.LED照明的发展现状

LED 光源也就是发光二极管(LED)为发光体的光源,属于固态光源。LED的主要优点有:发光效率高;耗电量少,在同等的照明效果下,仅为白炽灯的八分之一;使用寿命长,理论使用寿命可达10万个小时,产品的寿命一般也超过5万个小时;发光亮度高,散发热量少;响应快,呼应时间在微秒级。LED光源主要应用在:景观灯,装饰灯;背光照明;道路照明;室内照明;汽车用灯;便携灯具;投影光源等。

当前,LED照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光通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当前LED芯片的转换效率都在20-30%左右,有很大的提高空间;LED发出的光和自然光有一定的差距,LED光中有过多蓝光,由于光环效应导致不均匀色空间的产生[8],有一定的光生物安全问题;价格较高,近年来,LED正朝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其在照明领域的应用。

3.当前太阳能光伏LED照明发展中的问题

3.1核心技术与核心设备

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生产多晶硅的主要工艺,产量占当今世界总量的 70%~80%。我国企业的核心生产技术水平低,特别是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全球几个大的化工联合企业手里,国内的大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国外高10 美元/kg;国外贸易主义的抬头;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国内光伏发电发展缓慢,是造成目前中国多晶硅和光伏产业困境的主要原因[9]。

我国的企业大多集中在电池片的制造和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中间环节,造成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基础非常不稳。我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以及受到严重环境污染后,却把绿色无污染的能源输送给欧美等国家[10]。国产设备虽然占据国内一半以上市场,是因性价比而非性能指标,关键技术与国外厂商尚有一定差距。因此要不断提高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工艺能力[11]。LED芯片生产设备和技术也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3.2全球产能过剩和市场“两头在外”

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吉瓦,约占全球产量的65%;2012年,光伏电池组件出货量约23吉瓦。现在全球光伏产能是60吉瓦,而整体需求只有30吉瓦,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快速下降,行业整体毛利率不足10%。同时国内企业扩张太快,负债率过高,多数光伏企业陷入亏损。我国80%以上太阳能电池产品用于出口,国外市场依存度过高,“两头在外”的现状致使我国大部分光伏企业陷入了更大的困窘[12]。

3.3并网瓶颈与政策支持

由于太阳能的特点限制,导致光伏发电的间歇性与不确定性。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技术并未成熟,容易对现有电网造成不上的影响。

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kW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kW以上,并且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2010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半导体照明列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7月颁布的《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将我国 LED 照明产业的战略定位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国已出台了较多的扶持政策,但各政策之间缺少体系结构,落实起来也存在很多困难,要确保政策的落实,才能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13]。

4.前景

光伏产业和LED产业一定要坚持技术创新,特别是多晶硅的生产及拉晶,切片等关键设备的技术水平和LED芯片的关健生产技术。加大对新技术的攻关力度,如正在进行的准单晶技术研究,开发新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方法,物理法提纯金属硅方法的产业化,大功率LED的封装和散热问题等。国家要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和行业标准,以减少行业初始发展过程中的混乱局面,规范行业发展。要加快对行业的整合,迟早淘汰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13]。可深入研究太阳能LED照明系统,以发挥其在照明与环保两个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充分发展国内市场,同时大力发展国外的新兴市场,完全可以消化目前过剩的产能。

总之,太阳能光伏LED照明作为前景看好的产业,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成熟,成本的不断降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必然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Zhao J,Wang A,AItermatt P.and GreenM.A.24%efficient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double layer antireflection coatings and reduced resistance loss.Appl.Phys.Lett,1995,66:3636-3638.

[2]M.A.Green,Silicon SolarCells,Advance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Bridge Printery,Sydney,1995.

[3]O.Schultz,S.W.Glunz and G.P.Willeke,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exceeding 20%efficiency,Prog.Photovolt:Res.Appl,2004,12:553-558.

[4]梁宗存,许颖,公延宁等.颗粒硅带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制[J].太阳能学报,2002,23(2):45-48.

[5]R.O.Bell,M.Prince,F.V.Wald,eta1.Acomparisonofthebehaviorofsolarsihconmaterialin diferent production processes[J].So1.Energy Mater.So1.Cells 41/42,1996:71~86.

[6]班群,沈辉,王晓晶.颗粒硅带为衬底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制备工艺[J].太阳能学报,2004(2):95-98.

[7]张力,薛钰芝.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研发进展[J].太阳能,2004(2):24-26.

[8]张跃敏,乔更新.LED照明中蓝光的光生物安全问题[J].中国照明电器,2013(6):1-4.

[9]张建刚,黄春银,黄海英等.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3(12):6-8.

[10]高少锋,武蕊.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天津化工,2012(7):14-16.

[11]王定友,张绍彪.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3(1):81.

光伏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字】现状;发展趋势

一.全球光伏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9年短短15年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维持在28.8%。

欧洲、日本和美国一直是光伏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尤其是德国、西班牙和日本集中了很多知名的光伏电池生产商,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光伏产品终端消费市场。2007年之前,欧洲和日本占据了光伏电池生产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7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26.6%,一跃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0年世界光伏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2%,2040年将占总发电量的20%―28%。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到60%以上。

二.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光伏产业起步于1970年代,1990年代进入稳步增长期,2005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之后的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维持在4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已经占据了全球约50%的市场份额。

虽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发展的弱势日益突出。由于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及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终端市场缺乏话语权,尽管出口量大,却不掌握定价权,往往需要靠价格战进行低端竞争,短期内可能抢占市场,长期必将危及行业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光伏产业尚未建立全面的研发创新体系,同时缺乏高新制造产业支撑,很多精密设备、高纯度硅料依赖进口,大大提高了我国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

辩证地看待国内光伏产业的现状,市场低迷期往往也是产业调整期,在哀鸿遍野的产业危机中,也正悄然孕育着整个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当经历洗牌和换血之后,市场重归正常秩序,那些走过“寒冬”的企业,必将成为未来产业的主导者与引领者。

三.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方向

光伏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发电现状;光伏发电前景发展

1.太阳能光伏发电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逆变器、负荷以及控制器等组成,以太阳能电池阵列为核心。太阳能电池阵分为平板式和聚光式。太阳能电池用半导体材料制成,当太阳光能投射到半导体上之后,半导体会吸收太阳光能进而激发出其内部的电子和正电荷,此时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半导体内有电流流过,称为“光伏效应”。目前应用较广的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等,而近年来也出现了用硅以外的化合物材料如磷化铟、砷化镓等做成的太阳能电池。

1.2 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无需通过热过程直接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方式。它包括光伏发电、光化学发电、光感应发电和光生物发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级半导体电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辐射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的直接发电方式。可以说是当今太阳光发电的主流。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即是太阳能电池发电。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半导体p—n结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由于单个太阳能电池不能作为电源使用,而要用若干片电池组成的电池阵进行发电。

2.光伏发电方式现状

2.1 光伏发电耗能

太阳能作为一种永久性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可估量的。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据估算,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约为5×1019 kJ,约相当于1 700 亿t 标准煤的热值。和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发电方式不同,光伏发电依托太阳能得天独厚的自然存在,基本来源几乎不耗费任何经济成本。光伏发电中,因为应用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即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逆变器、负荷以及控制器等组成的系统,因此发电方只需要付出硬件的经济成本即可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光伏发电,以满足各个行业对电能日益增长的需求。

2.2 光伏发电的能效利用现状

2.2.1 光伏发电的能效利用状况

光伏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指光伏发电过程中,付出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投入所带来的经济产出量即发电量。用太阳能的转换效率来衡量光伏发电的能效利用状况。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就是电池电功率和入射光功率的比值。由于电池板的不同,不同材料的能效利用率也不同。现有情况来看,单晶硅电池板的能效利用效率在18%左右(实验室可达到22%以上),多晶硅电池板的能效利用效率在16%左右(实验室可达到20%以上)。从此数据来看,光伏发电在能效利用状况上情况不是很理想,尽管每年的光伏发电装机量逐年递增,仍应该从能源利用效率上找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2.2.2 光伏发电能效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电池板硅片未达到规模生产、生产设备及工艺落后、部分原材料需要进口、硅片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外购硅片等原因太阳能电池成本偏高,硅片生产能力不足。光伏发电市场开发的主要障碍是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偏高。太阳能电池售价的高低是影响光伏发电系统价格的关键。如果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在近期仍无较大进步的话,形势是不乐观的。

第二,硅片本身的成本问题。目前,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为整个系统成本的主要部分。降低硅材料的生产费用,是降低太阳电池成本的关键。多晶硅电池的材料成本比单晶硅电池的材料成本低,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可研究多晶硅材料制备的新技术、快速掺杂表面处理技术、提高硅片质量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的日益完善,也会为光伏发电提供更强的竞争实力。

第三,系统配套能力差。光伏发电的平衡系统包括:蓄电池、逆变器、控制器等)。由于尚未形成规模生产;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没有权威的质量监测中心;成本高,质量差;产品开发跟不上市场需求等原因,中国在专用控制器、逆变器及专用直流灯具等方面的配套能力一直很差,中国在光伏发电系统部件水平以及光伏平衡系统的效率和成本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应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改进。

第四,生产规模小。我国太阳电池制造厂的生产能力约为0.5~1兆瓦/年,比国外生产规模低一个多数量级。加之市场培育和发展迟缓,缺乏市场培育和开拓的支持政策、措施。使光伏发电的规模停留在小数量上。

3.光伏发电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国家政策下光伏发电前景展望

在未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用硅锭/硅片以及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控制部件的产业化成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太阳能是洁净无污染的巨大能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太阳能将是人类新能源利用方面的科技发展方向。随着世界能源的日趋紧张和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廉价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生产技术也日渐成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非常契合国家新能源优化发电的举措,加之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清洁、廉价等性能,未来光伏发电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3.2 光伏发电方式整体未来发展趋势

从技术的层面来说,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光伏发电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它能够实现人类向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转变。相对而言,目前这项技术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到2030年之后将会有很稳定和很高的增长率,会成为更加可行的电力供应者。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预计2030年以后发电成本会继续降低。一些技术如晶体硅、薄膜以及一些新光伏发电系统材料将会在市场上大量涌现。如果这些新举措得以成功实施,模块的转换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最终,光伏模块的转换效率将达到30%~50%,从而使太阳辐射能量可以高效的利用。安装在阳光充足地区的1m2最高效的光伏模块每年将发电1000kWh。

从应用领域来看,由于之前的光伏发电市场主要是在通信领域和边远地区。在国家和行业大力提倡光伏发电措施下,应用的范围可以随着光伏发电系统成本的降低,将向光伏水泵,海岛,工业领域以及屋顶发电系统发展。而随着常规电力日趋紧张,光伏发电必然向公共电力规模发展,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大型独立光伏电站(100kW以上),中心并网电站(100kW到1MW级电站)以及大型风光互补电站必然会在公共电力中占到更大的份额。电动汽车的发展也会给光伏发电带来新的机会,如汽车空调、太阳能快速充电系统以及光伏制氢系统等。在更远的将来,光伏发电有可能得到像沙漠电站甚至宇宙发电等更大规模的应用。

3.3 光伏发电方式在建筑构件上的重要应用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且分布范围较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的建筑物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8%,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相结合,提供建筑物自身用电需求,实现建筑物零能耗,可以大大改变我国建筑物高耗能的现状。目前,我国政府已把太阳能光伏发电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这将推动我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扩大光伏发电在建筑中的应用规模。光伏发电与建筑相结合的工程非常具有开拓性。在相关部门加强推广应用太阳能、制定相关政策和积极扶植,建筑部门加快太阳能利用的措施下,光伏发电与建筑物构件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能量,满足建筑物对电能等能源的需求,减少国家支柱发电手段的负担,使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能源短缺与需求增加的双重制约下,能源问题不仅表现在常规能源的匮乏不足,同样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国家要能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太阳能其独具的优势是国家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充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必将有效节约能源,而太阳能资源也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导能源。

参考文献:

[1]王斯成.光伏发电的前景和问题[J].国际电力,1997(04):21~23.

[2]张作宇,王景燕,李燕青.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展望[J].科技信息,2010,(17):352~353.

[3]杨忠.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与发展趋势[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01):56~58.

[4]邓赞高,胡立伟,杜长泉.浅析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的趋势[J].珠江现代建设,2009(05):29~31.

[5]李芬,陈正洪,何明琼,徐静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现状及前景[J].电能源科学,2011(12):

201~206.

[6]曹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8(03):11~15.

[7]杨军.太阳能光伏发电前景展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08):110~112.

光伏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广东

2002年开始的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目的是促使纺织产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到2012年底,全国有191个市(县、区)、镇(街道)建立了政府和纺织行业协会的试点关系。目前,产业集群试点地区遍及22个省区市,东、中、西部均有,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集中了大部分[1]。

一、产业集群的效应

波特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及经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生产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一些竞争上的优势。其原因在于:(1)外部经济效应。主要是产业的聚集有利于发挥行业整体规模经济作用。(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这里的成本主要有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市场开发、合约方面的成本。(3)学习与创新效应。企业聚集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当然也增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激励企业去创新。(4)品牌与广告效应。主要是增强产业集群地区在全国或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二、广东服装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征

(一)广东服装产业的现状

30多年来,广东服装业以粗放型方式扩张发展,成就了在全国纺织工业和广东经济以及国内外市场的突出地位,历年来生产总量和出口总额均名列全国第一。

第一,在广东服装行业的生产能力方面。2011年广东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59.80亿件,占全国总量的23.52%,其中针织服装27.87亿件,梭织服装31.92亿件。2011年广东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的72.67%。

第二,广东省服装企业的数量方面。截止2012年8月广东拥有服装企业3万多家,规模以上3000家左右。

第三,产品方面。广东服装企业生产的服装产品涵盖衬衣、西服、时装、牛仔服、休闲服、羽绒服、婚纱、晚礼服、真丝、针毛织服装、内衣系列、运动服、皮革服装、童装等十几大类。同时,形成了虎门女装、沙溪休闲装、新塘牛仔、潮州婚纱晚礼服、南海内衣、大朗毛织等27个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纺织工业的80%[2]。

(二)广东服装产业的特征

(1)经营方式为粗放式经营,企业缺乏内在的创新动力。当前,广东服装产业经营粗放型为主。直到2010年广东省才有第一家上市的服装企业,目前上市企业数目也非常少。一般的服装企业的规模小,技术装备、缺少创新人才,也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二整体看规模企业占服装企业总量的比重不足10%。大量企业的生产活动处于低技术水平。企业本身缺少创新的内在动力,这样就产生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水平低,企业的研发能力低等问题。

(2)广东服装产业的商业模式也比国内其它地区的商业模式相对落后。当前国内的其它的服装集群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纷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一些新的销售模式如网络营销和品牌的连锁营销在不断的被应用。目前广东的服装商业模式的创新比较少见。

(3)广东服装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广东服装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不多,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产业结构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广东服装企业发展压力甚至生存压力日益加剧。所以目前相关部门要完善好服装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广东服装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全球市场逐渐形成的条件下,规模经济的效益不仅表现在技术的使用,而且在采购、研发、管理、广告与销售方面的优势。广东服装行业也应该充分发挥出其在全球范围分工和协作中的竞争优势。

(二)加快产业内的结构性调整,提高服装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改善技术装备等系列措施,同时研发具有高科技含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新产品和新品种,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服装向个性化、时尚化发展。

(三)促进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有效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上存在的竞争和潜在竞争的压力,能够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能力和时间产量要相互协调。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应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规模过小的企业。

(四)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提高技术性人才在行业内的比重。新世纪的竞争,关键在人才,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企业本身要积极的引进人才,同时也要和服装类人才教育机构合作积极的培育适合自己企业和未来发展形势的人才。适时的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机构也需要做人才交流方面的引导。

参考文献

[1]侯欢真.纺织产业集群十年:规模壮观活力四射[N].中国工业报,2013-01-09.

[2]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全文)[OL].网上轻纺城网,http:///.

光伏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服务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内容,而国际服务外包则成为服务全球化中一种发展迅速的表现形式。中国服务外包业虽然起步较晚,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服务外包承接地,特别是金融危机为服务外包从印度向中国转移提供了机遇。

广州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良好的综合商务环境,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国家一类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一直以来,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就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承接了大量的国际制造业转移,但由于能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再加上金融危机令外需萎缩,低端制造业已经陷入难以为继的局面。而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广州被要求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这些都迫使广州要加快实现从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经济向低耗能、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经济转变。因此充分利用全球服务业转移的这一趋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对广州提升产业结构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州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对它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尝试着对广州服务外包业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服务外包的研究,早期是基于微观企业视角研究发包企业外包动因、外包绩效与风险、外包范围与方式等内容。如从外包动因分析,Quinn(1992)指出企业要在核心业务上进行投资,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提高竞争力;Mcivor(2000)则进一步指出,即使是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如果不具备竞争优势也可以实施外包。随着发达国家将服务外包向海外转移的趋势扩大,研究角度也转向于宏观国际经济视角即对跨国服务外包的研究。从实施离岸外包的动因分析,Yeats(2001)把影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包的重要因素归为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成本、政府的影响(租金、汇率、通讯设施、政局稳定性、良好的商业环境)、语言相似性等;Grossman 和Helpman(2002)认为接包国劳动力成本、贸易成本、制度环境、税收和投资体系、基础设施水平、劳动者技能等是决定企业是否外包及如何外包的主要因素; Qu 和Brocklehurst(2003)考察了中印两国在服务外包领域发展的差异,为研究中国服务外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国外的研究角度多以发包国为主,对承接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还缺乏深入

研究。

国内,卢锋(2007)讨论了外包、服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三个概念定义,从潜在利益与额外成本比较这一产品内分工视角考察当代服务外包发生机制;秦仪(2007)提出了服务外包价值链的构想,构建了服务外包价值链治理、驱动机制和升级等重要分析工具;江小涓(2008)从合约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外包的意义,论证了服务外包合约是人力资本市场合约与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喻美辞(2008)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模型,证明了当承接国与发包国的技术差距水平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承接离岸外包能获得较大的技术溢出效益;田毕飞(2008)提出中国企业应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通过构建学习联盟与伺机反向并购、进行深度专业化等手段有针对性地承接服务外包以实现自主创新。

三、广州市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1.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为广州发展服务外包奠定了基础

始于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给广州的外部发展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危机却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并鼓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和全国服务业占GDP比重略有下降的趋势不同,广州服务业占比是稳步上升的。 2009年广州服务业占比达到60.9%,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第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到70%,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而这一切还是在广州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15.3%下降到2009年的11.5%的背景下取得的。

此外,外商对广州服务业的投资也逐年增加。2009年除房地产外的其他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合计9.44亿美元,同比增长64.65%,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25.02%,比2008年同期提高9.19个百分点。广州服务业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为广州服务外包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

2.服务外包增长迅猛,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1)服务外包规模迅速增长。2009年,广州市登记服务外包合同额6.88亿美元,执行额4.04亿美元,其中离岸合同额5.92亿美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全国水平;离岸执行额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8%。离岸服务金额占总服务外包金额的比重从2008年的43%上升到2009年的84%。广州与香港形成了“前厂后店”的合作模式,2009年,广州离岸接包业务45%来自香港。根据毕马威中国发表的外包产业年度报告《中国服务外包城市巡览》,2009年珠三角执行国际外包合同的金额,占全国的40.1%,高于长三角的35.4%,排名第一。广东离岸接包合同金额占了全国的八分之一,其中60%来自于广州。广州还荣获了“2009年度广东省服务外包先进市”的称号。2010年1月~7月,广州市登记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同比大幅增长,两项指标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7月份单月,服务外包合同额3.53亿美元,执行额1.96亿美元,均创服务外包统计单月最高纪录。预计2010年广州市服务外包合同总额将超过150亿元人民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超过15亿美元,增长超过150%。

(2)服务外包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大幅增加。2009年广州服务外包企业新增从业人员2.45万人,同比增长45.22%,全市服务外包就业总人数增至6.21万人。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的从业人员估计将超过10万。广州目前在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系统登记在册的、从事离岸服务外包的企业有207家,而从事在岸服务外包的软件企业超过1000家,这些企业未来两年将能吸引约7万大学生

就业。

3.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业务多元化趋势明显

广州目前的主要外包业务是软件设计和开发服务,金融服务是广州快速发展的特色外包业务,而研发服务则是广州最具潜力的外包业务。在信息技术外包领域,多家知名的国内及国际软件设计和开发公司入驻广州外包示范区。在全国软件业内享有美誉的天河软件园不仅长期以来在企业总量和经济规模两方面雄踞全国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第二位(仅次于北京海淀中关村),更是华南地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市场最发达、高校最集中的软件园区。2009年广州软件业技工贸总收入725亿元,2005年~2009年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

在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广州凭借着毗邻香港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文化相通,金融市场体系成熟度较高等优势,成为港资和一些英资银行机构的外包首选地。到目前为止已有15家国际金融机构在广州承接金融外包业务。在研发外包领域,广州市的两百多家研发机构和IBM、英特尔、汤姆逊、汉高、拜耳、杜邦、安利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构成了较强的研发服务力量。广州还组建了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GZBO),迈出了拓展全球生物医药外包(CRO)的步伐。另外,以市场研究、动漫设计、影视创作等方面为重点内容的其他知识外包业务也出现了快速发展。 4.在服务外包领域,广州具综合竞争优势,但与北京、上海有差距

根据孙晓琴(2008)对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做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广州在2006年综合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属于竞争优势型,位列服务外包的第一类城市。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8》中也对示范城市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做了比较,报告将20个示范城市的核心优势分为5类,北京、上海、广州同属具综合竞争优势的城市。

从上表可以看出, 虽然同为服务外包的一类城市,但无论是广州获得CMM/CMMI(3级或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数量,还是服务外包出口额、离岸ITO/BPO的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广州都明显少于北京和上海。 广州与北京、上海虽然都具有国际化经营优势,但在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上与后两者差距不小。

四、存在问题

1.服务外包所需的专业高端人才较为匮乏

广州服务外包所需的中、高端人才不足。广州地区拥有60多所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每年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毕业生超过2万人。在南沙示范园区还大力引进培训及实训机构,推动企业和院校合作培养企业适用人才。此外每年通过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也不断引进境外信息服务业人才。但是仍然缺乏具有项目实战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和缺乏精通国际规则、熟悉国外语言及有较强国际市场拓展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2.广州本土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ITO服务外包领域,广州的外资企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9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名单中,广州只有4家企业入围,且排名都在50位之后。绝大多数广州本土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是30人到100人的中转贴于 小型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处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状态,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难以形成资金和人才集聚优势。不具备规模经济效益的本土外包企业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对外接单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因此也很难获取金额大、技术要求高的高端服务外包项目。

3.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

Sutherlin(2009)在对西方国家、印度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的比较分析中指出,海外市场认为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利甚至出现恶化的趋势。2009年广州市下决心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并将创建工作的任务分解到各个相关单位实行。由于缺乏与服务外包有关的知识产权的界定,这些任务并没有涉及到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只是强调加强动漫、创意、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

4.广州缺乏清晰的服务外包战略定位,而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国内部分示范城市根据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自身比较优势,明确提出了在全国甚至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中的战略位置。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提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战略定位。另外,在重点产业的选择上,广州所选择的重点产业没有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涵盖领域过于宽泛,特色很不鲜明,无法实现与其它城市的差异化发展目标。最后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上,缺乏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和专业交易推介平台。公共平台的信息服务很不全面,服务水平不高。

四、对策建议

发展服务外包业对促进就业、进一步优化广州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意义。为提升广州服务外包的城市竞争力,保持广州的综合竞争优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和企业都要有正确的观念

在发展服务外包业的过程中,不应该由政府来确定哪些是重点发展产业,哪些是优先发展产业。政府的作用在于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为本地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际服务外包所依赖的基础是商业伙伴之间的诚信、合同的可扩展性以及相关的信贷追索和利润分享等因素,政府应加快创造履行良好诚信的商业文化以及有助于化解利益冲突、降低风险的制度因素。服务外包企业也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要把握住全球服务业在各国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日益深化的这种趋势,企业要找准某一个细分外包行业深入发展下去,做到“大而精”而不是“小而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加强产业政策支持

首先要加强财政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外包企业参加国际展览,进行国际交流;支持外包企业承接重大项目,奖励创新成果和创新团队。这都将有利于企业提升服务品质和承接高端的外包业务。其次是金融支持,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外包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对承接重大项目或有一定创新成果的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给予那些有较强实力并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外包企业更好的金融支持。另外根据服务外包企业实际,应分别制订离岸和在岸外包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ITO、BPO、KPO业务的特点对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分类认定和扶持。

3.积极培育广州服务外包市场,提高本土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提高企业将服务外包的意识。目前在广州的外包企业业务主要是三种:外企在华公司的业务、东南亚香港的市场业务及大型企业自身的数据业务,本土企业的发包力度还不大。珠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应该有巨大的生产需求,这也为广州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基础,但由于潜在需求没有被释放,所以也影响到了广州外包市场的成长。因此政府可通过加强对本地服务的采购力度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引导本土企业对外发包,鼓励他们购买本土供应商的服务,以此培育出一批有能力的本土服务供应商。另外,积极引进国外有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争取让更多的研发总部或技术部门落户广州,这将有利于提升广州外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最终促进广州服务外包市场的繁荣。

4.加强服务外包的人才培训工作

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要积极探索与外包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调整课程设置,不仅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普及有关国际市场规则与国际文化背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开拓眼界,另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基础。对于在职培训,应该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培训体系。除了高校、政府机构、外包企业的单独或合作培训外,还应积极引进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即扩大培训规模又加强同业竞争,同时做好培训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促使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另外,还应加快服务外包人才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增强服务外包人才储备。

5.建立强有力的中介机构,提高公共平台的服务水平

行业协会应该成为企业和外包市场的桥梁,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提供建议,在广州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应该建成为一个可供业内讨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进行行业统计和调查研究、与国外重要机构合作,推介广州外包业的权威机构。此外,还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站建设,及时各类与服务服务外包相关的信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广州服务”的良好形象。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这方面,广州应该仿效杭州和无锡的做法。杭州是全国20个示范城市中第一个以立法的形式对服务外包知识产权进行规范的城市。而无锡正在努力解决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定、损害判定、竞业限制、权力滥用、技术秘密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广州也要逐步探索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项立法,逐渐完善服务外包运营支撑体系的建设,不断改善法制环境,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07)∶28-33

[2]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8[R].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8

[3]简兆权,王广发:广州业务流程外包(BPO)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06)∶79-82

[4]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03)∶151-154

[5]孙 宇:国际服务外包、结构转型与扩大就业——基于中国的现实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9(0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