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8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49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给义务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初中生的必修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对政治教材也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修订新课程标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改变都为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改革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发挥初中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政治新教材的知识讲得更加透彻和明了,引导初中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对初中政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善于及时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政治新教材,按照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版块。那么,如何向初中生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呢?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步的向初中生渗透法律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初中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使初中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紧贴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并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为了让初中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政治教师应该适当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初中生易感染不良嗜好。对此,政治教师应该以初中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困惑为突破口,将“讲授道理”转变为“探寻道路”,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教材中包含“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环节,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学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四、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的现状,更加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政治教师必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我国的法治更加鲜活地表述出来,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初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必须要掌握法律知识,将权利意识和现代法治理念植入心中,为使初中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青年奠定基础。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政治课程要引导初中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和全球意识。还要教会初中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认同中华文化。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着眼于初中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初中生的畏难情绪,使初中生乐于上政治课。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结合一线实际教学实际,对新教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教学思考

很长一段时g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都被一些老师和学生当作副科,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很少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这门课。这跟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关系,教师上课采用生硬的说教来灌输知识,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任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这一不和谐的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学是比较重要的方法,能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情感教学很有必要。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是教育者,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受教育者。教学是促使学生向培养目标发展,这就必然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活动的双方是人,是有情感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那么什么是情感教学呢?“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样,在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和谐。其实从现实来看,情感教学能够矫正传统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这样一种不合理现象。所以,情感教学是从知情统一的“情感”角度分析教学现象,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二)情感教学的特征

1.兴趣性

兴趣性特征是指运用情感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兴趣性特征并不是一味迎合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而是那些与学习有关的,对个体、社会进步起作用的兴趣才能够发展。

2.成功性

成功性特征是指运用情感教学要创造条件,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包括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也能变得越来越自信。

3.创造性

情感教学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遵循,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待,这就体现了创造性。二是指学生方面的创造性,运用情感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实现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目的是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更有意义地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四有公民。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顺应新课改的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前列,是基于情感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特殊价值。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有些呆板,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情感教学是由学生的情感入手,以情动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己的人生提供理论价值,有意识地约束自己不当的行为,更好地实现它的实用价值,这样既有利于塑造人,又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经笔者实践发现,枯燥无味地朗读课本,给学生画重点让其背诵,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被强制会背诵,但是并不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失败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并不是教学目的。笔者在课堂上采用情感教学法,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情感沟通更容易隐形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更愿意接受,比较贴切的一句话就是学生们说这节课不知不觉上完了,其实是他们投入了这节课,真的用心听课了。情感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内化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与其他课程存在很大不同,其他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它主要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都很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实施教学,使学生有内在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并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主体性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而且能在实际行动中反思,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情感被激发,体验探究的热情更高,从而体会到行动的快乐,真正实现在体验中内化自己的思想品德。这就体现了体验性的重要,也就是要带着情感,有感情地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三、情感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空气、清水和面包,让孩子拥有情感体验,用情感引导孩子的行为,很是必要。情感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力争“触景生情”。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情境呢?首先,教师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其次,教师要投入情感,有感染力,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笔者在实践中采用最多的是问题法,创设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刺激模式,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会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笔者上七年级下册《青春萌动》一课,首先展示情境小梅的苦恼:“以前我看到男生就烦,从这学期开始,我忽然变得愿意和男生说话了,在各种活动中有男生在场才觉得有趣,总想显示自己,引起男生注意,这是怎么了,我是坏女孩吗?我很害怕。”然后抛出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你有过类似的苦恼吗?这个情境材料的选取是紧扣学生实际的,是学生最有感触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师寓教于乐,做到“以乐激情”。

寓教于乐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操纵着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处于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状态。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写道:“在纠正学生的过失时,既不能讽刺挖苦,也不应该辱骂,有些教师在指责学生的过失时好像是在嫌恶学生,这就会损伤学生勤劳学习的积极性。”从这可以看出,寓教于乐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这里所表达的寓教于乐有三点:第一,寓教于乐中的“乐”,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是快乐的,还有学生学习之前是带着兴趣学的,这个快乐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的。第二,由于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在上课开始前,学生的心情可能是忧伤的、低落的,也可能是兴奋的、激昂的,不管是哪种心情,教师都可以利用教学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与老师互动。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情状态是有层次的,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因为满足了娱乐需要而快乐,也可能因为得到新知识,满足了探究需要而快乐,这种快乐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寓教于乐就是把这种快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由乐中学转化为学中乐。

(三)师生情感交融,做到“以情传情”。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影响一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换,因为一切个人必须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情感加入自己的社会。师生共建的情感体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感受与体验,对学生学习、个性和心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纲》中提出了三种方法,其中第三种就是关系构建法,师生之间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要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二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感悟。两者统一,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温暖、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师生间才会擦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鲜的事物。所以,师生间充满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情感环境。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很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课,这就是一种理解和信任。平时教师讲课站到讲台上,好像教师高高在上,充满神秘感。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提问,学生低头不语,生怕被老师提问到,长期如此就会形成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这样学生才敢于乐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做朋友,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比如笔者在某中学实习期间就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谈心,做游戏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困难和欢乐的事都会找老师倾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这样,教师放下架子,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还要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优点,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陈雯轩.心理情感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朱小蔓.情感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小蔓.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德;情感体验;情境;有效性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趋势之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而引发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其中由于道德问题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从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不仅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对社会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点,主要是通过德育课,而这一课程主要集中于小学与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希望从小开始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得到全面性发展。

二、德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6年开始,原先存在于小学一年级课程体系中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的教材内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这两大内容,由此可见,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不重视德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我国教育机制大背景的影响,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分数成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成为划分学生学习高低的标准,因此,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专业学习的课程为主,对于其他的副课并没有过多的重视,相对应的,学生学习也是以主要科目为主,忽视对其余课程的学习,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认真听讲,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考取更好的成绩,不仅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也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在以“道德与法治”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还未成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陈旧与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以提升。同时,教师太过于依赖教材,基本是带着学生去阅读教材,不能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无法真正掌握教材内容。

(三)家庭教育的忽视,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的教育,由于家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现如今的教育还是以分数为主,家长过于关注学生语、数、英等主要课程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同时学校也没有与家长建立这一方面的联系,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创设有效的真实情境的意义与作用

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为有效的途骄褪谴瓷枵媸登榫常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促进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尽管书本中的内容都是根据长期教学发展所总结的精华,但是如果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有效理解的话,则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空间和机会,通过真实的生活经历或事件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体系中的知识点,促进自身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以往的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解与记忆上,忽视学生自我情感需求。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空洞的说教向生动化的演练进行转变,用真实的情境来触发学生心中的所想所感,有效提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模式时,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以更好的面貌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之中,并且在其中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感悟,不仅对于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时也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创设有效的真实情境策略探讨

在德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始终要围绕教材内容,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在遵循一定基础之上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为例,针对如何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有效教学情境的实施,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呈现,在德育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白这一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着眼于情感、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又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来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自身要做好本职工作,立足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其次,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之外就是教师,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合适的语言、动作来吸引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有效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二)运用案例创设真实情境,小组合作促进发展

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加入真实、具体的案例,以案例为基础来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或意见,从而在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一方面,教师选用的案例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经典的案例,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在让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小组的形式来划分学生,并且通过竞赛、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存在开小差、私下讲话的现象,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上“快乐过新年”这节课时,在讲解完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活动之后,由于春节也是危险事故频发的时期,教师可以选用典型的新年鞭炮火灾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过新年是否该随意放鞭炮为论点,进行小组和小组的竞赛讨论,在加深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以问题、活动为主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活动探究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具体的问题、活动为载体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自己所有。为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应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变得多样化,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在上有关交通规则这节课程时,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上学路,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住在哪里,每天是如何上学的,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等等;其次,在学生讲完之后,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有关上学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过马路的时候,遇到红绿灯应该怎么办?”,以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慧琰.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J].职业,2011(9).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 德育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62-01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最北部,世居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地区总人口的56%,其中哈萨克族占87.92%。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全疆唯一一所以汉哈两种语言授课的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在校生为78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7%,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哈族占98%。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积极收集、整理,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取得实效的“三三”模式。

1 系统地构建中职少数民族德育教育体系

1.1紧扣中职学生“四个特点”,突出中职思想教育特色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不同于大学和高职的德育教育工作,也不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延续。要根据中职学生年龄小和年龄差距大的特点,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抓吃苦耐劳品质教育;根据学生心智特点,抓实践育人;根据未成年人教育规律特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拓宽思想教育领域。

1.2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解决专业与德育教育脱节问题

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困难。

1.3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积极收集、整理,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取得实效的学生德育教育。

1.4优化校园环境,以境育人

环境育人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促使人的心灵美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学生不断奋发向上。

1.5加强德育研究,丰富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

德育研究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做好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先导。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才能体现时代性、富有实效性,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2 “三三”模式的构建及运行

2.1以“三三”职业理想教育平台为抓手,实施“三大素质”教育

积极创新“三三”职业理想教育模式,即学校领导、企业和行业人士、班主任三层次,专业、年级、班级三对象职业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职业,了解社会,使他们的职业理想逐步系统化、科学化。

2.1.1道德素质教育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和“五观”、 道德与法治、劳动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七大”教育。

2.1.2专业文化素质教育

注重德育课教学,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自治区教育厅规定,开设德育课程。2009年起,学校通过学习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模式,增强了德育实效性,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规律。

2.1.3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2011年,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阿勒泰市2位知名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干预。到2013年,学校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专职老师已达3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2建设 “三支” 精干高效德育教育工作队伍

2.2.1党政团工作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分层递进的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校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保卫科、总务科、团委通力协作,开拓创新,共同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2.2教职员工队伍建设

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把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习实训等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评估。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既懂职业教育规律,又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职员工队伍。

2.2.3“双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有效解决中职辅导员专职岗位设置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专门研究确定每位中层党员干部和党员高级讲师担任各班级的政治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各班级专业辅导员。校党委在“双辅导员”选配上严格把关,要求政治辅导员,政治上强,宣讲有力;专业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强,学生信服,指导有力。2012、2013年安排科级以上干部30人次担任班级的政治辅导员,安排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40人次担任专业辅导员。

2.3环境建设“三加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2.3.1加强自然环境建设

重视德育工作软硬件条件建设,从物质保障、环境保障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学校硬件环境建设,逐步完善生活设施,添置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长廊,开辟校园广播;改进生活设施,添置文化设施,丰富校园广播内容。

2.3.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校训、校歌、校史的丰富内涵,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和空间。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中职校园,在校内建立企业文化展示场馆;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校通过现身说法,讲述岗位成才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成立师生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团,采用喜闻乐见的阿肯弹唱形式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人格教育等。形成一支由师生组成的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团,专项宣传,录制碟片。

3 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