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的认识

生态文明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的认识

生态文明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城市发展规划;确认

前 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逐渐形成的统一认知,旨在促进人与自认、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促进环境、经济、自然与人的协调平衡,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城市的规划建设时,要妥善处理和解决其中的负面问题,不断的优化和改善生存环境,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状态良好的运行系统。

1. 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1.1社会实践是生态文明观第一块基石

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离开自然一刻也不能生存。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即将新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与客观达到统一。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却打破了旧唯物主义那种僵死的客体性原则,它使主客体相联系,人与自然相统一。劳动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人类发展到今天,地球上的自然物质大多数已经打上了人的烙印。

1.2唯物史观是生态文明观的另一块基石

马克思认为,人是以类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以群体同自然相联系,而不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然,个人也同自然发生联系,但由于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只能作为人类一分子同自然发生关系。与人类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存在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二是价值观的革命。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三是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其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四是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和约束作用。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要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3.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

3.1确立生态文明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一种机械的自然观,它把自然理解为一部机器,认为这部机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机械的,而对这部机器的总体认识是可以通过对它的各个部分的认识来实现的。与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不同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自然观。在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看来,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而且自然界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并且是动态发展的,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人类在自然面前应保持理性的、谦卑的态度,不应再简单地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3.2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并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传统的工业文明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体,只有人具有价值而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只是对象或工具,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也就成为人类肆意征服的对象。这就是工业社会"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它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严重对立,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所以,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并与其他生命体共享一个地球。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也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3.3确立生态文明发展观

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结 语:生态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科学谋划、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所有学者的共同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13.

[2]席端平.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J].沧桑,2008,06:69-70+145.

[3]崔向红.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生态文明的认识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口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将生态文明分解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二者兼容性这三个要素,探索了人口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的角度研究了素质对生态和经济兼容性的贡献。本文的结论是:人口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对生态文明建设各有裨益,两者须均衡发展,才能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释放出智慧和道德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口素质 思想素质 文化素质

研究背景

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迎来了第三次文明,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指以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为核心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作为在全球资源基本被瓜分完毕后才逐渐崛起的国家,中国对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的选择有其特殊紧迫性。环境质量下降促使人们反思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方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要求。

人口问题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人口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构成人口问题的三个方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已有一定的探索,但对人口素质如何影响生态文明的研究则尚存空白。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研究成果,以生态文明的定义为基准,以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将人口素质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将生态文明分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二者的兼容性,探索了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及协调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描述了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从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的角度论证了人口素质对提高经济生态兼容性的贡献。另外,以往对人口与生态关系的研究集中于“生产者”的角色,本文在探讨人口素质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及其与经济兼容性时引入“消费者”的角色,从而在完整的人口学视角下进行研究。

人口素质各要素影响生态文明的传导机制

本文将人口素质对生态文明的影响分解为人口的思想素质及文化素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和生态兼容性的影响,从而全面地探索该作用的传导机制。

(一)人口素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作为人口素质的两个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有促进作用。人们的文化素质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创新对环境保护有所助益,道德素质则决定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另外,二者的发展还需协调、均衡,才能使生态得到保护和改善。

人口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从宏观角度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们更易产生制度创新,从而解决生态恶化的外部性问题,例如美国通过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改善了碳排放问题。从微观角度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也要以较高的文化素质为基础。人口的道德素质是环保意识的重要基础。横向而言,较高的道德素质能使人推己及人地关怀他人,不愿为一己之私占用他人资源,从而减少公众资源的浪费。纵向而言,道德素质较高的人口则更易接受“代际公平”的理念,将资源留给后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致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而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

环境保护过程中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如同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讲究配比一样,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协调对环保也有决定性作用。首先,我国人口飞速提高的文化素质需要有相应的道德水平来辅助协调。从生产角度看,技术进步是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但新技术、新产品的污染具有显露上的滞后性,当结果被知晓时,损害已成事实。譬如,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智慧的结晶,而该方法使公地的悲剧在企业的资源战中愈加凸显;另外,贴现方法导致了资源过度开采,因为现在的资源比未来的资源更有价值(Eric A.Davidson,2003)。因此,知识在缺乏思想道德约束时可能会成为毁坏生态系统的利器。唯有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才能控制这一“双刃剑”的负面作用。从消费角度来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往往占有更多财富,从而有能力消耗更多环境物质并产生相应的生态足迹。Friedrich Schmidt-Bleek(2003)谈到:典型的过度消费者是北美人。他们每天的物质消耗相当于自身的重量。这意味着一个北美人的消费等价于34个孟加拉人。按此意义计算,相当于美国有70亿孟加拉国的人口,而孟加拉国有大约500万美国人。所以对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而言,道德水平对挥霍型生活的约束尤为重要。其次,思想素质较高的人要拥有恰当的环保意识,也离不开文化素质的支持。自然知识不足容易导致“人口中心论”,即“把人视为宇宙的中心实体或目的”(余谋昌,2000)。如果认为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人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那么人口的思想素质越高,越迫切期望改进自己和同伴的福利,对自然的索取就越多,因为其决策的约束条件只有财富、时间和精力,并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

因此,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思想素质作保障,思想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文化素质,只有二者均衡发展,才能使人们创造出环境友好型技术,接受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原则,从而对自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二)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学界已成共识。在现实社会中,穷国和富国的“俱乐部收敛”就是例证。

从横向的角度比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对产出贡献较大。马克思在论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时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人口素质和劳动的复杂程度紧密相联,高质量人力资本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有更高的回报率,从而直接增加经济的总产出。

从纵向的角度比较,人口素质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外部性,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诸多研究也证实了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三)人口素质对生态与经济兼容度的影响

Eric A. Davidson在《生态经济大未来》一书中用图形展示了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从而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的兼容度问题。生态学家认为自然环境中的能源和物质流动如同金字塔一般。位居金字塔宽阔基层的是土壤,植物可从中获取养分、水和生长据点。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在数量上少于植物,肉食性动物的数量则更为稀少,因此金字塔的宽度随着食物链的上移而变窄。荤素不忌的人类,由于不太可能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位于最上层(图1)。新古典经济学家的金字塔中,每一层的宽度都由该阶层所生产和消费的商品之金钱价值决定。因而,其金字塔随着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逐层变宽,和生态学家的金字塔形状恰恰相反(图2)。

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于经济学金字塔不能超过生态学金字塔的容纳范围,此即生态与经济的兼容问题。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在经济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生态足迹,即压缩经济学金字塔的面积,还能保持福利并改变消费层次的比例,使其“上大下小”的形状有所改善,从而更容易纳入生态学的金字塔中。

从生产者角度看,高素质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是从物质形态为“原材料――消费品――垃圾” 的“牛仔经济”转变为物质循环利用的“太空船经济”的过程。文化素质提升使人们逐渐掌握循环生产技术,道德素质的提高则利于人们对生活和生产废弃品的正确投放和处理。在这种部件的再使用和材料的二次使用过程中,人们用“人工循环工程”来弥补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和生产能力,减少向生态系统的排污和索取,同时保持消费水平的稳定,因而增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目标的兼容性。

从消费者角度看,人口高素质对绿色消费的普及大有裨益。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自觉地选择耗能小、污染小的消费品,并对已用过的物品稍做清理后进行重复使用或用于别的目的。文化素质让人得以分析日常习惯,归纳出环保的方法并修正行为。这两种途径都使经济学金字塔更易嵌入生态学金字塔中。

结论和政策含义

现有人口学角度的生态文明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数量,而本文论证了人口素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表明:人口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对生态文明建设各有裨益,两者须均衡发展,才能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释放出智慧和道德应有的力量。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与生态兼容性而言,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主要表现为替代性,即高素质总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兼容。

“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中国的基本人口政策,对改善中国人口状况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口工作一直都把“稳定的生育率水平” 作为绝对重点,即主要关注人口数量和结构。当前,我国人口处于绝对量上升伴随增长率下降的阶段,这恰为人口政策重点从“数量”转向“素质”提供了条件。本文论证了人口素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重视人口素质的必要性,这也是人口总量巨大和老龄化趋势并存背景下解决数量和结构间矛盾的可行方法。

人口素质自然发展的结果,常表现为文化素质的领先和道德素质的相对滞后。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其内生规律,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是它的强大动力。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较量中,科技总是最终的胜利者(李晶,2007)。人口素质发展的不均衡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加大力度提升道德素质,当属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的外延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领域,并非单一学科所能全面覆盖。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物质成果,而对精神和制度领域的分析尚有待补充。另外,进一步的研究可构建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并量化它与人口素质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细致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周刊. 打好“十一五”环保决胜战[EB/OL].省略/news/gncj/201003/t2860676.htm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Eric A. Davidson.生态经济大未来[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4.Friedrich Schmidt-Bleek.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学的有效尺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余谋昌.生态哲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李晶.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D].山东大学,2007

作者简介:

生态文明的认识范文第3篇

1.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将直接影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上,选择“一般了解的”占59.56%,同第一次调查相比(以下简称“同比”)上升38.4%“;听说过的”占31.16%,同比下降27.38%;“完全不清楚的”占10.1%,同比下降10.2%;可见,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理解有所提高。在回答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自身利益的关系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自身利益的关系密切。只有2.03%认为其与自身的利益无关,同比下降5.10%。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对于人类走出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

大学生对环保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则是衡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程度提升的一个鲜明的标志。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栏”、“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途径获取环保知识”的占50%以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形成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被问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能够正确回答是“6月5日”的占63.46%,同比上升34.1%;选择其它时间或选择“不知道”的占37.44%,同比下降32.43%。当被问及“您认为下面哪一项是工业‘三废’”。选择“废水、废气、废渣”占88.71%;选择“废电池、废家具、废家电”占3.25%;选择“废电视机、废电脑、废冰箱”占4.70%;选择“废铜、废铁、废钢”的占2.25%。由此说明,大学生对工业污染现象比较关注,大部分学生对工业中的“三废”现象比较了解。当调查,“您是如何利用分类垃圾箱的”?其中有33.76%的学生选择“知道分类标准并能严格遵守”;39.95%的学生选择“大致了解但并不经常遵守”;19.12%的学生选择“稍微知道点分类标准,但不区分对待”;还有617%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分类的标准”。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有少数学生还不知道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基础知识也愈来愈深入学生的心灵。

3“.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逐渐形成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大学生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认知状况,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被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时,选择“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利用自然资源天经地义”占5.63%,同比下降14.02%;选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应顺应自然”占19.89%,同比上升1.03%;选择“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体”占84.48%,同比上升22.95%。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视自然为朋友,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在树立。当被问及“您认为物种的多样化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关系”?选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占71.4%,同比上升18.46%;选择“关系不大”占5.12%,同比下降6.83%。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已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受益的绝非仅仅是环境,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自身。当被问及“您认为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时,选择“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占42.63%;选择“人类给子孙多遗留一些自然资源”的占15.47%;选择“人类能更持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占34.07%;只有7.83%的调查对象选择“为人类以后彻底征服自然服务”。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观念正在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4.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外化和集中体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他们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生态环保类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日常环保行为。绿色消费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重要的助推力。当被问及“对于餐馆提供一次性木筷,您的看法是……”?选择“是我经常性的选择”占16.5%,同比下降21.53%;选择“我偶尔选择”占21.46%,同比下降9.21%;;选择“方便,但破坏境,我不常用”占31.05%,同比上升19.12;认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必然破坏森林,我坚决不用”占27.19%,同比上升11.62%。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自觉参加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是高职大学生生态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主要标志之一。当被问及能够“经常参加校或社会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活动”时,选择“经常”占25.95%,同比上升15.98%;选择“偶尔参加”的占35.4%,同比下降4.4%;选择“从没参加”的占38.62%,同比下降10.52%。表明大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当调查“假如您在公共场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没有垃圾桶会怎样”?时,调查对象中只有6.34%的学生选择“看周围没人,就随地扔了”,同比下降10.13%当调查“看到有人将垃圾随手扔掉,您会怎么办”?调查对象中选择“会上去劝阻他们”占18.36%,同比上升5.15%;选择“不赞成那样做,但不会上去劝阻”占68.46%,同比下降2.86%;选择12.1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占12.18%,同比下降316%。由此可见,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尤为可喜的。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被问及“您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备购物袋吗?”,选择“经常自备”的占32.31%;同比上升3.09%;选择“从不自备”的占13.52%,同比下降2.8%。当被问及“宿舍水房里一同学大开着水冲衣服,这时您会怎样做”?选择“自己过去帮他关掉”占46.23%,同比上升4.41%。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逐步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小,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二、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1.丰富教学内容,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众星捧月”是指各专业、各类课程都应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同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努力。一是设置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如《生态伦理》课,通过生态伦理课的教学,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二是向其他课程适当渗透,如“两课”教学中,在思想教育部分可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引导,注重价值引导与价值认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奠定正确的思想意识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可向学生渗透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大学语文》课中,发掘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学作品,从中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赋予人类的意义,更深层次地理解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打破一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局限于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单一局面。

2.以学生校内外活动为依托,营造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大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校内外各项生态环保活动中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一个重要标志。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是学校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形成的重要保障。学校学生工作处以及校团委应高度重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的营造,发挥各自的潜力和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环保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回顾勤俭历史实现中国梦”、“公寓熄灯一小时我为节能尽份力”、“旧物改造手工艺品展示”、“生活社区跳蚤市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的身边事’校园DV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投身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态现状,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的“喉舌”作用

利用校报、校园宣传和网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对校报和校园网及校园广播,精心设计、编排,为师生打造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平台。比如,在校园广播、校报中开辟“生态文明窗口”、“生态校园”专栏,发表与生态文明教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文章,对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进行报导等。充分利用校园网,链接各类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聚集生态文明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接受多样化的指导,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搭建起一条健康、全面、快捷的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学生访问、学习,是学生宣传和表达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使网络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载体和生力军。

4.与“学术”联手,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量身定做相对应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专题讲座内容。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组织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专题讲座;结合党的“十”报告精神对生态文明知识进行专题辅导“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等多场专题讲座。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术活动的联手,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开展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三、结语

生态文明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为了尽早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针对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认识偏差采访了几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请他们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答疑解惑”。

误解一“生态文明建设是领导和政府份内的事,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

当代贵州:谈起生态文明建设,不少人都认为主要是领导和政府份内的“建设工程”,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各位嘉宾怎么看?

袁 周:是的,这种观点挺常见,2007年贵阳市刚开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口号时,就有这样的声音传入我们耳朵。其实,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关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利益,更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绝不只是领导和政府的事情,全社会、全体市民都应共同为之努力,共同为之奋斗。2007底,我们在《贵阳日报》头版刊登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向全体市民征求意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后来群众的反响来看,通过宣传,许许多多老百姓还是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是攸关他们自身利益的。

金颖若: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从每一个人做起。比如在我的办公室,你会发现所有材料都双面打印,只打印了一面的纸张都会被收集起来再次利用。这样一来,我一个人就可以节约不少纸张。而我女儿在五岁的时候就知道:“少用一张纸,就能少砍一棵树。”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

蒋高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主要是领导者的事,实际上,它与老百姓的关系更密切。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首先是对国家、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老百姓有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安全……这些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来支持、配合和监督领导机关。许多领导可能几年后就换工作岗位,或调离某个地区,但老百姓却一直生长在他们“生于斯,养于斯”的故土。提倡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引领社会进步,还可以约束一些领导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

祝德光:广大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举个例子吧,威宁自治县著名景区草海由于排污系统不很顺畅,加上历史上一度受到污染,每年秋天水面上常出现一种被称为“满江红”的浮萍,并且呈蔓延之势。每到这时,草海周边农户就会自动组织起来,把自家的船开进草海打捞浮萍,有时水面上的船有上百条之多。

草海曾经出现过几个问题,一是人与海争地,周边农户为了耕地,排干草海或者逐渐侵蚀草海;二是由于鸟会啄食周边农户的洋芋或蔬菜,人与鸟的关系一度很紧张。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好草海不但能保护好当地的整个生态,而且通过发展旅游,能够给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大的效益;一旦草海被破坏,自己也将失去收益。所以到现在为止,草海周边农户保护鸟类的意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一些城镇居民。

误解二“贵州现在建设生态文明为时尚早”。

当代贵州:如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有这样一种疑惑:贵州省的工业总体上还不大发达,现在提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是有点早?这样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祝德光:从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果一旦因工业污染造成整个生态破坏,再进行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往往为时已晚,我们的生态保护应该“提前”,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污染是长期形成的,等到已经非常严重了再去治理,往往会花费更大的代价。所以,贵州应该考虑既保住青山绿水,又发展经济,让两者得到协调。

金颖若:有人总认为:符合生态文明的方式就不能发展,应先解决温饱问题,再建设生态文明。实际并非如此,很多事情在贵州现在的发展阶段也能做到。比如,能否发展节水农业?能否将煤矿开采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进行矿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其实,治污本身也能产生效益。当然,我们不能理想化地认为有一种完美的方式:既满足发展需求,又对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如果现在的发展破坏了以后长期发展的根基,那还不如不发展,因为它带来的灾害可能比不发展更沉重。此外,采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政绩考评机制十分重要。

袁 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并行不悖的。并不是说一定要搞完工业文明,才能搞生态文明。我们可以同时迈进两个门槛,一个是工业文明的门槛,一个是生态文明的门槛。其实,现代工业文明是采用信息化手段的新型文明,和生态文明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我认为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完全不矛盾,可以相互协调,同时进行。例如,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把第三产业做大,做优。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并驾齐驱。

蒋高明: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停步不前、简单机械地回归自然,而是用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转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目标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并不是限制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谐发展。

金颖若:在贵州现在的发展阶段如果能跨越式地引进一些先进工艺,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污染。比如贵州有很多山地,风力资源丰富,可以探索进行风力发电,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总之,在现阶段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可以找到很多办法的。

祝德光:威宁自治县下一步就要准备进行风力发电试点,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搜集和可能性调查。这个项目不仅环保,而且一旦成功,可以并入国家或南方电网,会带动全县整个经济的发展。

蒋高明:尽管贵州工业相对不发达,但这个相对落后却造就了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区域优势。最近我到黔东南自治州讲课,沿途发现公路两旁还是山青水秀的,这在其它工业相对发达的地方是见不到的。贵州的少数民族村落非常有特色,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名片。贵州各级政府应抓住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机遇,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旅游观光消费。另外,贵州生态保护好了,国家的各种生态补偿费用也会向这里倾斜。这些都源于贵州在生态上的优势。

误解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植树种草”。

当代贵州:在很多人眼中,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绿化、美化环境,大搞爱国卫生运动。这种方面的认识如何纠偏?

袁 周: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的理念,也是一种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几棵树、几块草坪,而是一种综合理念,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总合。它既以发达、良好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又以先进的政治文明作为保障,然后以具体的精神文明作为其承载体。三者合为一体,这才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的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从“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它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课题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的基本精神,大面积地提高高职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讨论的话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

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尤为密切,我们的学生正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近几年学校通过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加上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逐步将生态文明教育渗入到人才培养中去。学校不仅注重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更注重于培养有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来提升当代高职生的生态文明观,使我们的学生能牢牢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早些年就给予了重视。生态教育(亦称作教育生态化、生态化教育、教育生态学化、绿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苏联学者提出来,它的内涵是要引导人们将生态教育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中来,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中,促使人们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部门,他们对生态文明教育也十分重视,很早就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同时在中小学、中专等技术学校也开设了有关生态学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普及课程。而美国它在普及高校公共基础课生态教育的同时,还重视建设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课程和专业;俄罗斯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它都设有生态学专业,同时,它还将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现在,在俄罗斯的大学中它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引导学生。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生态教育,他们都已成为规范化系统化,使得生态文明教育能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甚至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

中国的生态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办过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但是,由于我们对生态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生态教育也仅仅被认为是生态学、生物学等工作者的任务,它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因此,生态教育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普遍开展教育。

目前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与十精神、与时展不相跟进之处。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非生态、生物专业常规性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仅占到很小的比例,同时还缺乏统一的生态文明教材,我们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教育的最终目标、师资力量、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环节等都还十分薄弱。与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方面还比较滞后,要形成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2 调研概况

在我国,对于当前的高职生来说,普遍存在着欠缺生态文明观的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利用了一系列的教育手段(理论教育、公众参与、环境熏陶、实践养成等),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等生态文明观教育中,融入了相应的生态主题活动,进一步帮助在校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12月,所调研对象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通过网上问卷方式,共回收857份,剔除作答明显不认真和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保留了847份,有效回收率为98.8%。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6.51%,城镇的占18.3%,市辖区的占4.25%,省会城市的占0.94%。其中女生占77.45%,男生占22.55%。

从结果比较可知,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有多方面。性别方面,根据样本显示,在生态文明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女性表现比较好,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户籍方面,在生态文明的知情意行等方面,样本群体中来自农村、市辖区、城镇、省会的学生表现并不统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渠道上,在校高职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方面,高职生可以利用的途径及所占比例分别为:电视电脑占90.44%,报纸杂志占73.08%,学校宣传占77.45%,其他占41.09%。

①您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了解得怎么样?选择对其内涵比较熟悉的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16.88%。

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取选项“十七大”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77.1%。

③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取选项“共同的责任”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87.37%。

④您觉得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吗?取选项“重要”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88.78%。

⑤看到别人踩草坪,能从行动上反对的有50.53%;问及在校吃饭的习惯时,选择每次都能吃完的占44.98%;当问及需要丢垃圾,而周围无垃圾桶时你会怎样做?回答为先自己拿着再丢到垃圾桶中的占94.1%。

我们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学生在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对待生态文明的行为,具有非常端正的态度。但是,自觉对待生态文明行为的程度,对于我们的高职学生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认识不够、贪图方便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不利于生态文明的行为。最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高职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的表现:知不易行更难,心已动而行却缓。

3 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策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长环境和教师这三方面是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进一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知情意行的统一,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共同努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其一,高职院校生态文明课堂教育研究。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在全校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不断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确立、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中,平时不断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标准。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制度,不断输送新生力量,研究出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重点与难点,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其二,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当前,高职院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感也不够强烈,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这将严重制约服务的水平与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强舆论宣导,调查研究出高职生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其原因,以人为本,重视开展以提升全体师生以低碳素养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其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①利用节日氛围来组织举办主题日活动。比如借助“环保日”、“地球日”、“植树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来举办一系列关于绿色环保,关于爱的活动,来不断加

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让同学们丰富和感受生态文化知识。

②开展 “美化教室”和“美丽寝室”评比等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利用好教室、学生宿舍七个社区的资源,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运用文字、图片、模型等形式多视角来展示生态文化。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介绍草原、森林、湿地等等生态功能以及作用。以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为切入点,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们云和的木制文化、庆元的竹林文化、景宁的油茶文化等三大生态文化。

③由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浙江林校,学校办有生态环保专业,有着实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团队,校内绿树成荫、草木葱茂,并有着自己的大型盆景园。校园有银杏、红豆杉、水杉等多种珍稀树种,整个校园已成为一个树木园,环境优美。这也为学生在认识树种、学习生态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天然的学习条件。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环保专业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同学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熏陶,向更多的在校生宣传环保知识、倡导学生过低碳生活。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来提升同学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郝苗苗.主流媒体在环境保护新闻宣传中的引导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2).

[2]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李心.高职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4]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66.

[5]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6]林锦莲,陈益华.论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2).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证研究――以浙西南高职院校为例”(课题编号:Y20132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