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双碳的理解

对双碳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双碳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双碳的理解

对双碳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对双碳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碳合金相图;行为导向;综合能力

“ Moving”,“ gold material class” is also wonderful tobacco ――How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iron carbon alloy phase diagram

Ma Shao-chun,Xing Qing-gui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ron carbon alloy phase diagram teaching, using the behavior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the breakthrough teaching difficulty,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complete mastery of iron carbon diagram, and applied to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students acquire the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are improved.

【Key words】 Iron carbon alloy phase diagram; Behavior; Comprehensive ability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是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研究的是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及热处理方法。材料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而是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从而达到改变性能,实现用途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用正确的热处理加工工艺和方法获取优质的工件。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再加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生觉得该课程难学,老师也觉得该课程难教。要改变这种“学生难,老师也难”的“两难”境地,笔者以为,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特别是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有关能力培养方面密切相关的行为导向法可以取得预期效果。

行为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或者行动导向,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关注学生和接受培训者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学生参与进来,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识的传输最优化。

下面以整本教材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铁碳合金相图为例进行阐述。

1. 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的第三章第3节“铁碳合金相图” 作为知识点载体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理由如下:

首先,内容很适合本次探究。学生参与的最大亮点是要互动,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该段内容易上手,好“动”、能“动”;对于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而言该段内容易操作,以点带面、以图解理、以理画图,以动带静、活跃而有序。

其次,内容的特殊性。此教学内容既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铁碳状态图上的碳钢和铸铁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是铁和碳组成的合金。不同成分的碳钢和铸铁其组织和性能也不同。在研究和使用钢铁材料,制定其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以及分析工艺废品的原因时,都需要应用铁碳合金相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从实验中亲自绘出相图,对其理解起来较难。

再次,内容的直观性。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图上展开解读出来,且易总结归纳,如:“两平、三垂、九星、五弧,十二面”等等,便于学生把握住学习重点。

2. 确立如何引导学生的“行为”

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任务,教师并不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其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确保所有学生都要有兴趣积极参与互动。学生好比演员,教师就是导演,如何才能“演出”一场精彩的“戏”?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明确重难点、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课程推进步骤。

步骤1,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提出学生学习的两个层次:一是表面理解的课本知识,二是深层次的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提升。

步骤2,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现自己,用加平时分、发小礼品等手段鼓励学生上台。

步骤3,以教室每列的座位为小组单位,激发学生潜在的团队意识,进而突破自我,敢于上台大胆表现。

步骤4,鼓励个别爱表现的学生在下面积极向“临时老师”提问,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行动导向教学的效果。

3. 具体实施过程(2课时)

(第1课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上堂课学习的铁碳合金中的五种成分,包括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综合性能。在黑板画上表格,名称、符号、定义、性能为四列的标题,学生上台来,将表内的空格填上,一次性最多填一种成分的名称、符号、特点、性能,当然也可以填一个空,比如符号、名称等。老师则拿好名单和笔准备加分,学生十分踊跃,最后还有学生主动上台来修改前面学生写的错误。整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座位上可以看书,上黑板不能带书”。这样的复习巩固持续了10分钟,掌握的效果和预期很接近。 最后老师总结:上述五种基本组织中,铁素体、奥氏体和渗碳体都是单相组织称为碳合金的基本相;珠光体和莱氏体则是由基本相混合组成的多相组织。

其次,新课教学,教师在黑板上演示“铁碳合金相图”的画法,顺着关键知识点的思路“含碳量、温度、两平、三垂、九星闪耀、五弧、十二面”逐个讲解,学生在下面一起跟着画图,用时20分钟。

再次,巩固新课,鼓励勇敢的学生上台来接受老师或学生的提问,比如:“S点”是什么点,在这一点上发生了什么转变,含碳量为多少?PSK线是什么线,对应温度值是多少?等等,这个步骤持续到下课,用时10分钟左右。学生从开始犹豫不决的“是否上台接受挑战”到你争我抢的争相上来,教师适时有效的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2课时) 本节课重点是加强对“铁碳合金相图”的识记和理解。

首先,回顾“铁碳合金相图”,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来复习巩固对图的理解和记忆。此时教师抽空在黑板上画上六幅(任教班级教室座位有六列)空白的坐标系。

然后,告诉学生“比赛”规则:每组派“选手”上台将空白的图面补充完整,一个学生完不成,归座后本组其他学生继续上去补充,直到补充完整为止,小组间要比用时的多少、比画图质量高低、比内容的正确与否、比图画美观程度等等。

其次,各组学生踊跃上台,整个场面十分活跃。几个场景笔者记忆深刻,一是全班每个学生至少上去过一次,有的学生上上下下十分活跃;二是有两个学生勇敢的擦去了前面同学基本快完成的图,从头开始画。整个过程用时20分钟。

再次,自评和互评。由学生来点评,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十分严肃的指出“竞争对手”的不足之处,这个环节同样也十分热闹,个别学生观察十分仔细,老师没有发现的问题,由他上台指出。老师在边上需要把握好评判的尺度,维护学生这种高昂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给大家公认的那组学生,逐个加分。(用时10-15分钟)

最后,课堂总结。两课时,学生已基本掌握铁碳合金相图的画法,包括不同含碳量所对应的组织成分,以及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含碳量多少、温度高低对组织、成分、性能的不同影响。

4. 课堂教学反思

(1)整个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负责制,转变为个人负责和组内负责,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两节课上学生做到了全员参与,全班没有学生“趴座”、开小差等。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次的上台的机会,因为将知识捆绑在一起后,学生面对的问题有复杂也有简单,只要有勇气就可以展示自我。

(2)教师要用自己形成的教学理念去感染学生,用轻松诙谐的课堂氛围去激活学生挑战自我的意识;切忌急于求成,在没有学生上台时要鼓励他们,其实说对说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敢于从座位上勇敢站起来,走上讲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关键看课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一般情况是,教师在备课是把教学重点、难点等提炼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小问题,上课时将这些问题一一展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学习,前期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需要学生上台来认领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讲完后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

5.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中注意点

(1)课堂上出现的诸多情况不是老师事先能设计好的,有许多“意外”发生,这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临场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课堂控制能力等都是一种综合挑战。

(2)要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比如引入学生喜欢的抽签、摸彩方式;小礼品的选择很有艺术,不在于价值而在于学生是否需要;加分也很带劲。老师可以根据现场学生上台的表现,由下面的学生通过举手表决来决定加多少分。当然也要提防个别捣乱分子,老师要把好关,避免打击学生积极性。

(3)受实践少的影响而不适应,缺少企业的工作经验,原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尚还可以,但现在学生提及的问题多半面向现实,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老师来说,确实很难回答。因而行为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需要与其相配套的教师队伍,特别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综合的职业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职业教育者,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向“双师型”教师看齐,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

总之,课堂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能重点解决一至两个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学会或领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技巧。通过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综合知识的获得,是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相信随着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这将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2] 陈志毅.铁谈合金相图教学点滴.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教学参考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对双碳的理解范文第3篇

如何用艺术构建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促进作用。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教学的切身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体现教学艺术

一堂化学课的效果优劣,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师生双边活动的情况等因素,其中教学设计是主要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改变知识的呈现和构建方式,激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情感,积极构求知、探究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中:1.课堂主线:①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科学史话】门捷列夫的预言,引发本课的“发现之旅”。②交流探讨,通过分组讨论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论证,验证假说。③合作竞争、小组汇报。④巩固提高、深化理解: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⑤归纳小结、拓展引申。

2.课堂演练设置:小试牛刀趁热打铁大显身手。

3.对课堂学生的评价:用激励鼓励措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如“这个办法妙!”“鼓掌”等。

二、提炼教学语言增加教学艺术

语言是教师的武器,语言艺术是课堂魅力的展现。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饱满的激情,你的眼神、声音的变化、目光接触、头部动作和手势及身体的移动、面目表情、自身修养,都会感染学生,激发和点燃学生

教师语言艺术体现在:

1.抑扬顿挫的声音和巧妙的肢体语言的结合。

2.语言精炼,具有科学性: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则用:浮、熔、游、声、红。

3.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总结盐类的水解原理时采用编顺口溜: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4.活泼形象,具有启发性:在H2还原CuO的实验操作上采用:H2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5.传神生趣,具有幽默性:在讲烯烃与氯化氢和水加成的主要产物时,氢原子的加在炭的位置采用:“锦上添花”。对于醇的消去反应(在加热和浓硫酸作用下碳上—OH与邻位碳上的—H消去生成烯烃的反应)的主要产物采用:“雪上加霜”。

语言的艺术会使课堂妙笔生花,课堂循循善诱,增加课堂趣味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对双碳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北省;GDP;碳排放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232

1引言

人类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从局部范围扩展至全球程度,人们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全球变暖、自然灾害、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气候频频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对收入差距进行研究时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增长先逐渐增大,后逐渐缩小,即收入差距和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描述这一关系的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此基础上将环境污染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相联系进行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阶段,由于经济活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水平也相应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消耗超过资源再生,环境情况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技术更加进步,环保意识加强,治理力度加强,环境问题得到改善,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倒“U”形曲线,此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该文将在此处基础上选取人均碳排放量作为污染指标,研究河北省是否存在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该曲线的形状与特点。

2河北省经济增长和碳排放情况分析

21GDP总量与人均GDP

河北省是中原大省,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腹地,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展经济,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主要是看此地区的GDP水平以及人均GDP水平。

河北省1995―2011年生产总值以及人均GDP(GDP单位:亿元; 人均GDP单位:元)

如上图可知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经济总量实现连续增长,由1995年的28495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51576亿元,是1995年的860倍,2005年GDP总值为1001211亿元,突破了万亿元大关。1995年至2002年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但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近几年GDP总值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并且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人均GDP的增长趋势大致与生产总值的走势一致,由1995年的4444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33969元,是1995年的764倍。2003年人均GDP为10251元,首次突破万元,并且自此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22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无法从统计年鉴中直接得到,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提供的内容,本文选定采用根据化石燃料燃烧的数量以及平均排放因子的方法对河北省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根据河北省的能源消费情况本文选定了煤炭、原油和天然气这三种燃料。

计算公式为:

碳排放总量=各种能源的碳排放量=转换后的消费量×排放系数/氧化率/44/12

根据河北省1995―2011年碳排放量估算结果来看,能源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2037754万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5794287万吨,增加了3756533万吨,是1995年的2843倍。1995年至2002年碳排放总量缓慢增长,2002年之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呈同方向、同速度增长。从20000万吨增长到30000万吨用了9年的时间,而从30000万吨增长到40000万吨仅用了3年的时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由于煤炭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1999年为8993%与2000年为8959%外均在90%以上,说明煤炭消费是引起河北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详见表1。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

本文将采取一元二次曲线来描述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选取人均碳排放量来表示环境指标。用y来表示人均碳排放量作为因变量,用x来表示人均GDP作为自变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Y=α+β1X+β2X2 ,在此基础上对等式两边分别取对数得到模型LnY=α+β1LnX+β2(LnX)2+μ ,其中α是截距项,β1和β2分别是LnX、(LnX)2的估计系数。

32数据来源和处理

人均GDP来源于《河北经济统计年鉴》,并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无法直接得到,按照本文所采用的二氧化碳估算方法,需要用到河北省的煤炭、原油、天然气共三种能源消费量数据。本文所采用的能源消费数据均来自历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除以人口总量所得,单位为吨/人。其中人口总量源自《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33回归结果

对模型第一次的回归结果为LnY=8.982-2.648LnX+0.220(LnX)2

继而对此结果进行如下检验,首先进行“Histogram-Normality Test”得到其“Jarque-Bera”项的伴随概率“Probability”的值为0565大于005表明随即干扰项是正态的假设成立。“White Heteroskedasticity”检验得“Obs*R-squared”项后面对应的概率为0596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一阶时的“Obs*R-squared”项后面的伴随概率为0005明显小于005,说明存在一阶自相关。

为了消除模型中的一阶自相关问题,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调整。从OLS估计结果中提取DW统计量的值为060,根据DW检验的原理ρ=1-[SX(]DW[]2[SX)]计算出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ρ=1.7,说明残差序列存在正的自相关。利用计算出的自相关系数ρ对原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广义差分变换,利用生成的广义差分序列对原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结果见表2。

得到模型为:

GLnY=-12.737-5.187GLnX+0.394G(LnX)2

由表2可知模型的判定系数和校正后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906;0965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DW值为19302,经查表该值在合理区间,说明方程序列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并且各解释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表示各解释变量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

该模型β2的值为正,根据抛物线的性质,此回归曲线的开口向上,说明河北省存在正“U”形的人均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根据拐点理论计算得出在e6即人均GDP为109265时处于拐点位置。也就是说河北省在1998年达到人均碳排放量的最低值,而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碳排放量也不断增加。

4结论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增长也会伴随着碳排放,但尚在环境的承载范围内,自然系统可以自行消化吸收,因而经济增长不会带来碳排放量的急速增加;然而随着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迅猛增加超过了自然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就会出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同方向增加的情况;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级别的阶段时,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会出现经济不断增长和碳排放量下降的双赢局面。

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正“U”形,但是自1998年起已经过了碳排放量处于最低值的拐点,也可以理解为现阶段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量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还未达到碳排放量最大值的拐点,处于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同方向增加的阶段,尚未出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双赢局面。该种情况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上质的转变。河北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于GDP增长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欲望要远远大于对环境保护的期待。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钢铁、建材、机械等重化工业,产业结构偏重不合理。能源消费也是以碳排放系数较大的煤炭为主,相对清洁的非化石燃料消费量占很小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较单一。虽然这些问题导致了河北省位于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但若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加工转换率等措施还是可以改变该省的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提早到达碳排放量最高的拐点的,这就需要河北省政府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经济水平平稳增长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实现经济的循环增长。

参考文献:

[1]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

[2]谷蕾,马建华,王广华河南省1985―2006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8)

[3]李玉文,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

[4]吴开亚,等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6):9-11

对双碳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碳金融;金融机构;清洁发展机制;碳金融业务

一、引言

在全球变暖的境遇下,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中初次明确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便得到了各国广泛认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更是引起各国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加快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国内外专家在理论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碳金融理论体系逐步完善。Crocker与Dales(19世纪60年代)提出了可交易的排放权,后经Montgomery(19世纪70年代)用理论证明可交易的排放权是具有成本有效性的政策工具;史密斯、斯威舍与阿乌哈(1993)将碳排放权所遵循的公平原则划分为两类,即基于累积人均排放的责任指数和支付能力;Folmer(1995)表明若用可交易的碳许可证来替代碳税,这样各国在碳金融市场上交易碳许可证的同时,每一单位碳所产生的减排成本也会随之趋于一致,从而得到碳排放量的最优成本一效率分布曲线;肖特嘉、菲格等人(2000)发现了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投资随公司业绩的提升而增加;Uhrig及Wagner(2006)提出若在碳交易过程中使用期权,其套期保值的作用必会保证交易者的高收益;斯特恩(2008)说明了治理温室气体的长期目标与各国的治理分担量。以上这些有关碳金融的理论只是国外学者提出的冰山一角。而我国学者在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还较少,曾刚,万志宏(2009)简述了国际碳金融业务的市场构造、参与者和交易工具,意识到了碳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成本及市场的划分;孙力军(2010)根据探究我国碳信用的发展情况及碳金融产品的设计运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涂永前(2012)则从国际公法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在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同时应该加快推进碳金融国际公法的建立;曹原(2014)认为我国应加强建设自上而下的碳金融市场监管制度,并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碳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的有机结合等。碳金融的发展需金融机构来带动,金融机构的潜力需政策支持和新的理论来激发。虽然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让经济向节能、减排、低碳、绿色转型,但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过程中仍出现了类似于该怎样通过机构自身来促进碳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等诸多难题。

二、碳金融的起源与内涵

(一)碳金融的起源

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无节制的消耗导致排放量逐年递增,全球普遍变暖。为了保证各国在低碳发展的同时能有效地处理好全球变暖问题,两项国际公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成为“碳金融”发展的源头。在150个国家的协商下于1992年6月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承诺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会减少50%。1997年,作为UNFCCC补充条款的《京都议定书》也得到了通过。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中明确规定了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三种互补的市场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IET)是指《公约》附录一中的发达国家根据合约中对本国碳排放指标的限定来进行的针对配额排放单位的交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是指《公约》附录一中的发达国家与东欧转轨国家进行的碳排放单位的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公约》附录一中的发达国家和非附录一国家之间开展的直接投资或直接买卖碳排放单位的交易机制。在这三种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易便逐渐演变成了“碳交易”。同时,碳交易市场的迅速成长也增加了各国人们的金融需求,“碳金融”便应肘而生。

(二)碳金融的内涵

由于碳金融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各方面都相对不成熟,因此迄今为止对于碳金融还没有一个统二的定义。广义上讲,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活动;狭义上讲,碳金融是指对与碳排放有关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进行的交易或投资,包括与碳排放权有关的期权、期货、基金的交易、绿色信贷等等。本文所指的碳金融是把碳金融转化为对有形商品的交易,即把温室气体(主要是COs)作为一种可以进行买卖、投资、交易的特殊商品,通过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或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交易的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最终促进经济低碳发展的金融活动。

三、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

(一)银行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将主要财力与人力用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融资项目和绿色信贷业务。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上,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的方式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引入陕西水电项目;招商银行推出CDN融资解决方案及有关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并通过了注册。在绿色信贷方面,信贷规模逐年扩大,兴业银行以及浦发银行在这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和领先。2006-2013年,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总计贷出了六千三百多亿元的企业绿色信贷。

此外,部分银行也推出了与碳金融有关的金融中介服务和金融理财产品,如:有关碳金融本外币的理财产品、绿色文明生态理财产品等等。某些银行也不断创新,开发出了低碳信用卡,即持卡者用此卡进行消费结算,卡中的消费额按一定标准转化为碳排放量后,持卡者就需要到商业银行买卖碳排放量来抵消消费额,通过此方式来增强人们低碳环保的意识。

(二)碳排放权交易所

从碳金融在证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早在2011年11月,中央就已经确定北京、上海、深圳等七地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点。不久之后,重庆地区也建设了碳排放交易试点。2014年12月24日,除上海以外的七个交易试点均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到2015年3月31日为止,各交易试点的交易量共计2000万吨,累计交易额近13亿元,预计2020年,每年碳排放许可所产生的市场价值约600-4000亿。

浦发银行为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开拓碳金融市场,与广和风电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推出了首单附加碳收益的中期绿色债券,并在碳金融交易市场上成功发行。2015年3月9日,国内第一单由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龙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的CCER(即“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线上交易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碳所)完成。这不仅弥补了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和CCER方面的空白,还标志着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多元化发展和CCER与配额市场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我国在碳排放配额回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2014年12月30日,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华运意通热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的国内首笔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协议在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这也是一个新的飞跃。

(三)保险业

从我国保险市场领域来看,已经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保险公司数占保险公司总数的比例少之又少。再加上面临着“碳保险”产品品种单一、风险大、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限制了保险业在此领域的发展。

2010年以来,_些保险公司推出了低碳保险项目,但市场反应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碳保险项目有:碳信用交付担保保险,即企业间相互交易未用完的碳信用时会产生交易风险,而对这种风险进行规避的保险就是碳信用交付担保保险;光伏产品质量保险,是指投保方对光伏产品质量进行投保,将日后发生的质量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太阳能电站营业收入保证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太阳能电站营业收入进行投保,当年收人低于预期的90%时,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与碳保险有关的法律方面也仅有《保险法》和2012年的《农业保险条例》,因此无法高效高质量解决在碳保险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

(四)信托业

国际上碳金融在信托业领域上逐步发展,这一良好的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信托公司的目光。国内首单碳信托――“中建投信托一涌泉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2015年由中建投信托推出,其对外的发售也开启了国内碳信托的大门。随后,我国首个碳信托基金在武汉正式启动。

四、金融机构在发展碳金融过程中面临的机遇

一是我国目前碳排放资源巨大,与别国相比有潜在的上升空间。到2006年,我国的排放量约62亿公吨,已成为拥有碳排放资源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11年2月,我国CERs已突破了3亿吨,同期,全球核证年减排量为5亿吨,获得的CERs占世界总量的60%左右,给国际碳金融市场供应了较大比重的减排权。如此大的碳排放资源再加上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二是作槿〈《京都议定书》的气候协议,《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初步达成了全球气候的新治理框架。巴黎协定包含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等各要素,呼吁各国共同应对气候的变化,把工业化前的气温作为基准,使目前气温变化幅动范围控制在2℃以内,努力将升温调控在1.5℃以内。2016年10月5日,欧盟批准《巴黎协定》后,该文件达成"55个缔约国加入协定,且涵盖全球55%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生效条件。如今,《巴黎协定》已于11月4日正式生效。相信这必会激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现有业务,扩大服务范围,更好地发展碳金融。

三是国际上相对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了诸多经验进行借鉴。这会激励金融机构学习国外的理念与技术,并将其进行合理调整,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机制与碳金融产品。

四是目前我国政府、企业、公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只要做好碳金融方面的宣传,企业和公民便会积极响应号召,减少的排放、引进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用低碳方式经营或生活。

五、金融机构在发展碳金融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及挑战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金融机构在开展和创新碳金融业务时常面临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监管。并且,相比于金融机构提供的传统业务,碳金融业务会面临类似于信用、法律、交易风险等诸多风险,而恰恰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这会打消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政府在碳金融领域的扶持力度不够,也缺乏减税、对风险的担保与赔偿等优惠政策,使金融机构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面临着高风险、高成本的问题。因此,国家对碳金融的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政策上的扶持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介市场发展不全面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排放额有较强的涉外性,被严苛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机制、繁琐的开发程序所制约。在国外,都是由中介机构来完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评估及交易,而我国能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较少,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不具有这方面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难以开发和消化大量项目。

(三)认知度不够,相关人才建设滞后且质量不高

碳金融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业务,传播时间较短,多数金融机构对其认知度不强、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业务人员也常常有数量没质量,都是宽度的了解而不是深度的认知。

对碳金融这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新兴行业,要想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对于高素质、高质量、综合性强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而国内对该领域人才的建设与培养还相对滞后,这必会阻碍和限制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的前进步伐。

(四)基础建设不够成熟,碳金融产品创新不够

虽然自2008年起,我国成立了最早的碳交易平台:上海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并且随着碳金融逐渐推广,武汉等地的环境能源交易所也随之成立,但是国内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中心来将碳金融的交易平台规范、将碳金融的交易机制和交易方式统一。且对于碳金融交易机制,交易体系、交易平台的建设都不够成熟,不但使消费者不敢也不愿承担风险,而且限制了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业务的创新。所以,才导致了我国金融机构在发展碳金融领域的创新较少且滞后,碳金融产品局限性大,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上消费者的需求、难以拓宽国际市场等问题。

(五)缺少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

一国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虽然我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资源国,在国际上提供的碳减排量占国际市场的1/3左右,CDM项目数量常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起步晚,各方面都不够成熟,使金融机构在国际交易上受到了诸多方面的限制。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从国际上的安排,没有定价权只能以低价销售碳排放权(国际成交价格是我国碳排放价格的二倍),使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收益大大降低,在碳金融领域处于被动的局面。

六、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的相关建议

(一)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政府、企业、公民的支持度

金融机构应强化与碳金融有关的咨询、预算、风险测评、审计等中间服务的建立,形成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可以先把上海等一些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定为实验基地成立碳金融投资公司,开始为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一条龙服务,再逐步将碳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遍布到各个省市区。

政府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来为节能减排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例如:给予适当的补贴、降低贷款的利率、减少对他们的税收、建立专项基金、增加对技术专利的奖励等等。鼓励低碳企业到证券市场上去发行债券、股票等来融资以扩大企业规模。公民对这类企业发行的债券和股票也应给予支持,通过增加需求来带动供给,激发企业扩大市场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市场主体进入碳金融市场。

(二)增强对碳金融的认知度以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目前,国家高级政府层面对低碳经济下的碳金融认识还是比较充分的,但地方及地方以下的政府及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还未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改变固有思维与偏好,将低碳金融理念传人每一个个体脑中,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同时,引进与培养碳金融领域的高针对性人才是金融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的重要前提之一。高针对性的人才不仅可以提出在碳金融领域的创新,还能通过研究出该领域的先进技术来获得更多的减排单位。一方面,可以对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员进行碳金融领域的专业培训,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碳金融发展较好的国家去学习或者聘请在该领域的专家或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将碳金融引入高校或研究所,让高校或研究所的学生在未走人社会前就学习这一领域的知识,增加人才的供应。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将人才组成专业的团队,团队人员集思广益会带来更好的创新与飞跃。

(三)完善碳金融交易平台、交易机制及交易制度

就目前来看,国内有关的交易机制、交易平台、法政策还不健全,没有一个完整规范的体系,这必然加大了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风险与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可以引进国外的成功案例,完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制定出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金融领域制度体系,增加交易市场的透明度,为相关机构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可以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用等级评估系统,即对客户每一次碳金融交易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来确定其贷款的利率或提供的碳金融产品的种类。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面临的风险、明确碳排放权的产权,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买卖,确保碳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看任何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是否有话语权与定价权,关键是看这个国家在此领域是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只有让碳金融领域的发展领先于国际发展的速度,才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拥有话语权,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只有加强我国在碳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创新、监管与支持,才能使金融机构推出的碳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国际上的需求,更好地巩固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只有让本国货币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才能让人民币拥有定价权,成为碳金融的计价和结算的货币,化被动为主动。

(五)对碳金融产品不断进行创新

1.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金融机构可以尝试推出与低碳有机农业有关的保险与信贷,将碳金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可以推出与森林防火防砍伐有关的保险、将树木所吸收的转化为减排单位在碳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政府发行债券来为低碳有机农业提供发展的资金等等。

2.在信贷方面,可以将信贷利率和信贷期限与信用和技术相联系,即实行利率一期限一信用和利率一期限一技术的双挂钩模式。各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的信用和节能环保技术来分出不同的级别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系统,对信用良好的、有节能低碳环保的技术或专利的、有发展前景的大中小型企业提供低利率、期限长的贷款;对于信用较差的、风险较大且发展前景不好的大中小型企业实施高利率、期限短的贷款。

3.可以建立与碳金融领域相关的、因气象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基金和期权,如洪水、地震等。为那些普遍金融机构都不愿提供的保险险种如自然灾害损失,提供套期保值,减少造成的损失。为引起损失相对不大的类似于干旱、虫灾等的自然灾害提供相应的保险。

4.开发与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节能能源相关的碳排放交易项目,尝试并研发之前不敢涉猎领域的碳基金、碳证券、碳信贷、碳保险等衍生品。最终,保证所有种类的标的都有相应的碳金融产品,以此形成低碳、节能、环保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