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即“顾客至上”、“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出发,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要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以及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精华三大策略。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高校 学生 事务管理 顾客至上
质量管理理论在经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保证”和“全员质量保证”等阶段后,现在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这一新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将管理效能最大化,产生庞大经济效益。本文探讨的是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它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的启示。
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但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被我国高等学校校本管理借鉴,为了改进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校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认证。
1.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尚未得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①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强调管理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
1.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
从上述定义出发,将其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顾客至上”是将客户作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创造价值,顾客满意是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贯穿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全员参与”不同于传统的“参与式管理”,在“全员参与”中,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员工的创造性、合作性、积极性能被充分发挥出来。②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也很重要,以某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其参与管理过程,组织以“顾客导向”为共同准则,共同努力。“全过程参与”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人的作用被放在组织管理中第一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还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与激励。让组织每位成员,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各司其责,产品的最终质量受到其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原理应用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是否合适,以下几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一定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活动过程。③
2.2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人工系统组织特征是高校和企业所共同的。这种特征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人工系统组织规律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和高校。随着社会变化、时代环境的变化,会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具有适应环境性、关连性、集成性。学生事务管理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在内容上有类似,而且高校管理和企业一样,本质是在有限资源下的选择最优。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企业行动模式(PDCA)和教育管理行动模式一致,都面临着财政管理、危机管理和人事管理等问题。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令消费者满意,从而更多地实现产品价值。此目的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的,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满足高校“顾客”——学生需求不谋而合。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普适性。很多服务业公司取成功的原因是将“伞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其管理的过程中,而这一模式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如英同马莎百货、联邦速递等,都将此理论应用于其管理过程中。该理论模式不仅适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等工商业机构,也适用于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机构。
3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3.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诸如取消年龄限制、成绩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改革措施也使这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自2005年9月我国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各大高校据此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上述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但传统的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不能完全适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拓宽和加快,学生受各种思想文化大爆炸的冲击使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新鲜思想愈发活跃,但他们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还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和正确选择。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僵化。我国高校学校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隶属关系。④作为单向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高校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学生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增强的趋势下,弊端逐步显露。第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管理绩效是管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打破行政管理“黑箱”。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传统上同一化、单维度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绩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3.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缺失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学生本应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行政化管理方式,充当长者角色,训导说教,重管理,轻育人,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高校渐渐失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初心。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上的乏力是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面对当今变动的社会和学生群体,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事业归属、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都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管理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这也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能偏低。另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优化上的不足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管理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既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管理硬环境支撑管理转型,软环境帮助适应转型,还包括相应政策、投资、设施等。
4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策略
4.1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彰显服务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由企业管理中“顾客至上”原理转化而来。此原理认为“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创造价值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的直接“客户”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体现在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首先,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但非正式制度的确立也不容小觑。在非正式制度上加以改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形成组织的非制度文化,利用非制度文化启迪学生管理者。另外,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理清高校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改变现行制度化学生管理模式中形成的单向性、服从性和不平等性。
4.2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彰显民主性
“全员参与”是将所有满足顾客需要所涉及的内部及外部人员都囊括到企业服务中,特别是在内部人员中,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让其参与到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主要是指管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多管理主体素质提高的全员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政治领导特征浓厚,工作意识上仍倾向“管人”而非“管事”,对学生校园生活采取干预式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应扩大管理主体,从高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作为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意见,并依托校学生组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
4.3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的精华,彰显合理性
在企业中,“全过程参与”原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动态都要进行把握。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中,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从绩效评价目的确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绩效评价资料收集、绩效评价资料整理分析解释到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全过程。
作者:鲁青青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②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顾客至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80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trategy under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erspective
LU Qingqing
Abstract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odalitie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that is the core principle of "customer first" and "full particip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starting on problems arise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proposes to innov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de of establishing a "student-oriented" concept,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reform process in the highlight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notation of "full participation" absorb "the entire process involved" three strategies.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customer first
质量管理理论在经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保证”和“全员质量保证”等阶段后,现在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这一新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将管理效能最大化,产生庞大经济效益。本文探讨的是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它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的启示。
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但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被我国高等学校校本管理借鉴,为了改进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校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认证。
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尚未得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①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强调管理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
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
从上述定义出发,将其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顾客至上”是将客户作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创造价值,顾客满意是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贯穿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全员参与”不同于传统的“参与式管理”,在“全员参与”中,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员工的创造性、合作性、积极性能被充分发挥出来。②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也很重要,以某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其参与管理过程,组织以“顾客导向”为共同准则,共同努力。
“全过程参与”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人的作用被放在组织管理中第一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还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与激励。让组织每位成员,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各司其责,产品的最终质量受到其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原理应用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是否合适,以下几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一定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活动过程。③
2.2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人工系统组织特征是高校和企业所共同的。这种特征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人工系统组织规律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和高校。随着社会变化、时代环境的变化,会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具有适应环境性、关连性、集成性。学生事务管理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在内容上有类似,而且高校管理和企业一样,本质是在有限资源下的选择最优。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企业行动模式(PDCA)和教育管理行动模式一致,都面临着财政管理、危机管理和人事管理等问题。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令消费者满意,从而更多地实现产品价值。此目的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的,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满足高校“顾客”――学生需求不谋而合。
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普适性。很多服务业公司取成功的原因是将“伞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其管理的过程中,而这一模式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如英同马莎百货、联邦速递等,都将此理论应用于其管理过程中。该理论模式不仅适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等工商业机构,也适用于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机构。
3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诸如取消年龄限制、成绩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改革措施也使这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自2005年9月我国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各大高校据此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上述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但传统的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不能完全适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拓宽和加快,学生受各种思想文化大爆炸的冲击使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新鲜思想愈发活跃,但他们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还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和正确选择。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僵化。我国高校学校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隶属关系。④作为单向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高校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学生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增强的趋势下,弊端逐步显露。第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管理绩效是管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打破行政管理“黑箱”。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传统上同一化、单维度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绩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3.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缺失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学生本应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行政化管理方式,充当长者角色,训导说教,重管理,轻育人,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高校渐渐失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初心。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上的乏力是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面对当今变动的社会和学生群体,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事业归属、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都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管理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这也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能偏低。
另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优化上的不足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管理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既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管理硬环境支撑管理转型,软环境帮助适应转型,还包括相应政策、投资、设施等。
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策略
4.1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彰显服务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由企业管理中“顾客至上”原理转化而来。此原理认为“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创造价值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的直接“客户”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体现在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首先,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但非正式制度的确立也不容小觑。在非正式制度上加以改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形成组织的非制度文化,利用非制度文化启迪学生管理者。另外,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理清高校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改变现行制度化学生管理模式中形成的单向性、服从性和不平等性。
4.2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彰显民主性
“全员参与”是将所有满足顾客需要所涉及的内部及外部人员都囊括到企业服务中,特别是在内部人员中,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让其参与到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主要是指管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多管理主体素质提高的全员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政治领导特征浓厚,工作意识上仍倾向“管人”而非“管事”,对学生校园生活采取干预式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应扩大管理主体,从高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作为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意见,并依托校学生组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
4.3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的精华,彰显合理性
在企业中,“全过程参与”原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动态都要进行把握。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中,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从绩效评价目的确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绩效评价资料收集、绩效评价资料整理分析解释到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全过程。
注释
①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② 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关键词:学校 管理 办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208-01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的农村完全小学,流动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学生的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不尽完善,这给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解决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我校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易于操作、便于管理、涵盖面广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在师生中形成“严谨、细致、负责”的学校文化。
1 教师管理精细化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爱岗的工作作风。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首先要健全教师学习制度,把教书育人列入教师岗位职责内容,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评聘教师职务,表彰、奖励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业务学习的培训,提高每位教师精细化管理的认知的水平,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目标,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格的示范者,发展的促进者和心理的支持者”。这样,才能切实把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 学生管理精细化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良好校风的形成。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是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比较枯燥,一般不受学生欢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尽量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的思想和社会实际,避免灌输式教学和空洞的说课。二是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在进行其他课程的讲授时也可以随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力求把德育教育看做各科教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注重对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风及意志品格的培养。三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层单位,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领导者,更加便于在日常额的工作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班主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还要注意协调本班各科教师的教育工作以及做好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工作。四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时学生一出生首先接受的教育。他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执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纺、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等众多形式密切的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状况,争取家长和学校教育积极配合,共同教育。
(1)优化校园内容和外部环境。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充分利用校报、黑板报、广播、阅览室等校内的有限资源,尽可能多的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充分发挥校会、班会、升降国旗和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努力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有小结,利用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层次的有效评价。如,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卫生、纪律活动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进而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对班务日志、校务日志的检查评比力度。做到评比内容全面,要求细致,管理规范。从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各方面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并利用升降国旗,评选校园之星,星级班级等,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抓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通过操行评语和等级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而促使德育精细化。
3 教学管理精细化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关键在于他的管理意识、管理能力、管理方式方法和具体的管理措施是否完善。
(1)要向“管”字要质量。首先严把备课关。制定集体备课活动流程,加大集体备课的过程检查,突出一个“细字”。
(2)严把教学关。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建立课堂教学监控机制,突出一个“新”字。
(3)严把作业批、评关。作业要精选、精编、精练,认真批改,评价到位,建立错题档案,抓实错题纠正,保证堂堂清,突出一个“严”字。
(4)严把辅导关。要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两不误,突出一个“勤”字。
(5)在“教”字上下功夫。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是否用心和认真程度。一节课要想高效,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课前充分备课。②课中讲授做到“清、准、透、活”。③授课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15~ 20分钟之间。④有良好的课堂纪律。⑤在课堂上有规范严谨的言行举止。其次就是学校的配合。学校要定期组织评教活动,对评教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平时了解并掌握到的问题限期解决。
4 安全管理精细化
安全涉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校内外安全、交通安全、体育课安全、食堂、后勤安全、各类活动安全等。
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应急预案,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安全防范设施,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安全台帐。定期对校舍、消防、食品卫生、周边环境等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加强安全工作“六落实”即:工作班子落实,工作队伍落实,宣传教育落实,安全责任落实,上下齐管落实,责任区域落实,消除安全隐患落实。
加强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做到活动有计划,有预案。组织严密,责任到人,应急能力强。
总之,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核心工程,它可以规范学校的日常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学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我们希望通过学校精细化管理,真正促进学校管理更趋科学规范,从而使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论文提要】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以学生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有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迅猛发展,招生总量持续增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数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暴露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佳,尤其是一些新建的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还缺乏明确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引起了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广泛关注。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引入高职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关键因素是质量。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因素很多,它涉及学校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必须从单一的毕业生质量扩展到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来认识。因此,需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1.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一个过程,即学校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学校的每项教学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一执行(d0)一检查(check)一处理(action)”四阶段的循环方式。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二是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三是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四是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指的是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优质的人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只有保证人才“生产”全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大体包括:高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一设置相应专业一制定招生计划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宣传一招生一在校教育、能力培养一毕业考核一毕业生就业一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在准确地确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专业调研,开发专业,防止盲目跟风导致设置的专业不符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不适合市场需要,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一要体现时展的要求,二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三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则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即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从社会市场凋研开始的。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要紧紧跟上市场需求,要经常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主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来自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其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根据有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紧跟技术进步的形势,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从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先预防”,要从管理最终的结果变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指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做到人人有责。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靠领导,而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要贴近市场,全方位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对市场进行调研要靠教师;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需要靠教师去探索;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学校的质量风险机制应该是全员分担的机制,人人都是质量的责任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有权力参与管理,管理者要设法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当中去。只有把各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要从教育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全体教职工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全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强调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为用户服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要求进行正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人才。二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的满意,保障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促使组织健康发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质量追求“持续不断地改进”。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1.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高职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随着社会对实用技术要求的提高,其市场发展越来越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首先是“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质量决定生存;其次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竞争,技术性、技能性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得到重视;再次是来自民办高校的压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市场定位与高职教育基本相当。
2.全面质量管理: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的。学校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调查人才市场的供求差,必须了解正在形成哪些新职业和工作机会,以及掌握当前能胜任这些工作的技术人才有多少。这样,才能正确地设置专业,使它的规格要求、口径宽窄能符合社会需求。现实情况也表明,专业对路则学校兴旺,否则就衰落。所以,专业设置应有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而市场调研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3.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为了提高院校身在社会上的信誉,就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关于2l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中所指出的——质量还必须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国际间的知识交流、互动网络、师生流动、合作研究项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和提高竞争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看,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1.树立一个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管理改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和潜在的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顾客的观念,从而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做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者和忠诚执行者,为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积极工作。
2.突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是决定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要把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注重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要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一定比例的管理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有教学科研经历、又有较强管理工作能力,且热心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充实到学校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选拔评价机制。责、权、利挂钩,职、岗、贴相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队伍。
3.追求一个目标:引入IS09000族标准
关键词:成人高校 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 监控体系 探索与实践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高等学校要按照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管,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MQ)是指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以达到生产者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目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理念: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领域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近年来,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高校如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即使国外也主要是一些与市场变化非常紧密的职业院校,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丰富。本文结合我校成人教育的工作实际,就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框架
(一)质量监控理念。所谓质量观念,是指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由于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质量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同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不仅指产品和服务,还包括过程、环境和人员。就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规定的需要”,主要包括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文件等,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河北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检查指标体系》等。而“潜在的需要”则是指那些未明确提出但却实际存在或现实尚未显露而在未来将会显现的需要。“过程、环境和人员”在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教学人员从根本上来保证或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的实现。
(二)质量监控标准。现代教育要求成人高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以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全面提高的状况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即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为此,各成人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①培养目标标准。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和实训大纲;②课程建设标准:包括重点建设课程及优秀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③试卷、毕业论文标准:考核组织管理、命题与试题管理、成绩评定记载、考场与监考规则等;④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⑤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包括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选用与评价的有关规定。
2.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①实验室工作规程: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等;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标准,包括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办法等;③生产实习标准:包括生产(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教学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内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④毕业论文(设计)标准: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要求等。
(三)全程质量监控。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过程的质量管理、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条件的质量管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就业指导过程的质量管理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检验,师德建设等各个环节设立质量监控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提高。
(四)全员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把教学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下移到每一个教师,使教师从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全员的质量管理要制订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在明确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对于质量做出相应的承诺。
(五)学校的管理责任。学校各教学管理层次都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应制订出全校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与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学校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
鉴于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特殊性,要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1.领导决策体系高效。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指挥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中枢,因此,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领导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要建立各教学管理部门齐抓共管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议事和领导决策。
2.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但还要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建立不同层级的质量管理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管理。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管理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系)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3.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设立的一些制约,它是组织运行的规则或准则。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成人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师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环节的管理。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师德规范、学生守则、管理干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行为。
4.信息反馈体系合理。教学信息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保证,是决策机构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校领导联系院(系)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督导组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务处工作例会制度等。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员提供的各种教学信息,从学生角度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对课堂讲授、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即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上,根据评估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做出判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做出鉴定。
5.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主要是对全面质量管理人员的考核,旨在督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人的行为,考核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织内的全体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及表现,要突出业绩。学生的业绩主要是学业成绩、能力和素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考查与鉴定等。教师、干部的业绩是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考核要制度化,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成立考核领导机构,加强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考核的办法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要简便易行。考核结果应纳入晋职、提薪和用人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可见,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信息反馈、过程监控、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面向21世纪的高校管理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J], 高等建筑教育,1999(03)
[2] 刘凡丰,反思美国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