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理论;耐久跑;情境;问题;分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44-2
“跑步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这是我上完“耐久跑”后向学生发出的总结和倡议,引自于古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岩壁上的一段体育格言。学生听了之后,异常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概:原来体育课也可以上到这个境界!听课教师也普遍认为,这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真正是一堂生态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课,教师理运用生态理念组织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态理论组织教学呢?下面,本文就以这节“耐久跑”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之。
一、创设美好情境,激发学生对“耐久跑”活动的兴趣认同
生态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本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必须保持“生态平衡”;课堂教学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信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将生态理念迁移到体育课堂教学领域,其实就是恢复体育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体育课堂不只为锻炼身体而教、而学,更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完善与提升。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耐久跑教学是有很大难度的,为激发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我尝试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篮球场作为耐久跑教学的场地。篮球之于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就像奶粉之于断掉母乳的婴儿,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喜欢玩篮球就得先学会耐久跑,这既是心理暗示,也是情境营造。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在篮球场进行耐力跑教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参与热情比较高,整个课堂紧凑、活泼、有序。既然学生不喜欢田径场,我们为什么还赖在上面不走呢?
生态课堂要求,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它要求以学生的合理需要作为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生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其次,它要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产生新的知识。最后,它要求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我认为,在篮球场上进行耐久跑教学完全符合生态的体育教学。
二、设计切实问题,激发学生对“耐久跑”活动的自我架构
促进师生的有效合作是教与学的永恒主题。没有教师的教,就不能称为体育教学;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机制和意义。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学生的未来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学生具体的发展方向,而应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真实的自主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由于高中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在课堂上更要注意教和学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探索、真实的框架下,进行自主创新的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真实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耐久跑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将学生分成两路纵队,然后带领学生围绕篮球场的边线作匀速跑步运动,与此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注意跑步的过程及自身的感受,最好能有心灵的记录,以便积累经验,或查找不足,争取下次耐久跑,有所进步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跑完5分钟后,教师要围绕耐久跑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忆、巩固、提升。之后,学生则形成四路横队集合,教师抛出问题:在跑步的过程中,你是几步一吸,几步一呼的。学生说出各自的答案,教师进行总结,亮出正常跑步步频和呼吸的方法。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原地做步频与呼吸的方法,体会正确的动作。通过交流学习,个体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在体育生态教学下,关键是教师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结合我的耐久跑教学的成功经验,我觉得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爱学,有一种好学上进的精神;二是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一切事情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从而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困难的磨砺下去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三、实施分组教学,真正提高“耐久跑”活动的教学实效
生态的体育课堂就是在体育课堂上充分尊重与敬畏学生的生命,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感悟、体验、合作与探究,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学会真正的分组教学。
在耐久跑教学中,科学的分组应是这样的两种形式:一是生生分组。教师推选一名学生在队伍前面带领学生跑步,要求同学们体会在途中跑的步频和呼吸的配合,教师全程指导,并不断通过语言提示法,让学生体会三步或两步一吸以及三步或两步一呼。跑完6分钟后,学生成散点式集合,教师组织学生测试自己1分钟的脉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每分钟心率,同时讲解心率和靶心率的知识,让学生算出自己的靶心率,从而达到科学有效的锻炼,同时介绍耐久跑过程中出现的“极点”和“二次呼吸”的处理方法。二是男女分组。男生带男生跑步,女生带女生跑步。这是由男、女生的运动水平差异所决定的,也是有效锻炼的科学依据。在同一片篮球场上进行练习,难免有两组相遇而出现混乱的现象。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场景:假设篮球场的各条线是城市的各条道路,两组学生是道路上的车队,在道路上行驶。在跑步时两路车队的行驶规则采用道路交通法,在行驶的过程中靠右走,主动避让,有序进行。事实证明,学生在交通规则的指引下,能愉快地完成耐久跑活动。这种将交通法规引进到耐久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体育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
需要提醒的是,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课堂气氛。领头学生可以带领大家喊出激励本组的口号,在两组相遇时相互击掌打招呼,表示友好。教师要巡回指导,提示学生途中跑时步频与呼吸的方法,出现“极点”后的处理方法,减轻学生耐久跑的心理障碍。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展到生态文明的阶段,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特别是引进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体育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我们应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能力和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李 莉
在声乐学习的漫漫长路中,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技能和技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调整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好心理问题,技能和技巧方面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1 声乐学习初期,学生演唱技巧尚未成熟,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歌唱水平缺乏自信心,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向的学生,不太喜欢表现自己,表演的欲望较弱,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态度,调动其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劲头,自信心也随之增强,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有所不同,声乐教师要针对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帮助学生随着环境和具体学习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调整心理状态,
2 通过一段时间的声乐技能训练后,学生对歌唱方法的认识常会出现新的偏差,有些学生把歌唱的方法想得太多、太复杂,从而背上了技术、技巧的包袱,在演唱时不能正常地发挥。比如,在演唱高音时,气息是深的,而不应只强调向下用气。假如只是刻意地去做,总是想着高音前面要用劲向下,快到高音时,就容易紧张,气息往上提,高音反而上不去,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得了高音恐惧症,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用“心”去歌唱的习惯,将对技术的过度关注转移到情感的表现上,并以情感的表现带动技术的提高,
声乐学习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教师应遵循科学的心理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重视,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心态,使他们早日成为优秀的歌唱者。
音乐课还需要发声练习吗?
许炜强
在老教材中,发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教材中几乎每一课课后的综合训练中都有“发声练习”这一内容,这是因为当时的音乐教材是以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为中心来编排的,强调音乐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演唱演奏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掌握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方法是当时音乐课重点训练的一个内容,因此,发声练习在原来的音乐教材和音乐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音乐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审美为核心了。因此,音乐教材的编排体系也转变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了,现在的音乐课少见发声训练也就可以理解了。
关键词:语文信息;培养;自学能力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把握信息,谁就能拥有成功。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对各种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再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那么,如何借助语文信息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相信其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意志主动努力的状态,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一)以博激趣
教师渊博的课外知识和幽默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要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另外,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博,涉及古今中外,同类知识更是纵横交错。如在教《背影》时,我搜集了歌曲刘和刚的《父亲》、韦唯的《爱的奉献》、作者朱自清的图片、生平介绍、课文音频朗读等等;教《中国石拱桥》时,也搜集了有关石拱桥建筑的介绍、古今中外桥的图片。学习古诗时,我指导学生回忆了描写同样意境的诗歌,或作者的其他诗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知识是多么博大精深,在看、听、忆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渴望自我搜集的意识。
(二)以图激趣
五彩缤纷的图片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苏州园林》《故乡》等课文时,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此同时,我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努力,动手搜集更多的资料,丰富自己的阅历。
二、信息搜集的指导策略
信息收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外收集和筛选与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并在收集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搜集信息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技能,必须讲究目的方法,才能保证质量。
(一)信息收集的要求
“该搜集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大前提,所以在学生收集资料前,教师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如预习课文后,有哪些疑问在课文中不能找到答案,可以借助网络或者是课外书籍进行查找。在学生收集资料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对于本课的学习有帮助的资料可以保存下来。
(二)搜集信息的途径
当今社会学生接触面较广,所以搜集信息的途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从学科教材中获取。中学语文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课文背景相同或相似,而且从课文内容上说往往又互为背景。对此,可抓住相似点,引导学生对相关课文进行对比联系理解。同时也可以抓住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从其他学科中获取相关信息。
2.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进行课外阅读,可拓展学生的信息空间,以促进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可在自己熟悉的读物上搜集信息,教师也可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己搜集。
3.可以从网络上获取。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成为跨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中心”,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到许多信息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里上网查资料,如果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教师可以单设信息课帮助学生上网查资料。
4.可以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生活处处皆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观察、聆听、动手动脑等形式来完成信息的获取。
(三)处理信息的方法
为避免学生的参与空洞、肤浅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教师在布置类似的作业时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搜集到的信息很多,但并不是都有价值。那么,如何让课外搜集资料变得更有实效,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呢?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小资料库的形式分类别保存下来,让小资料库做为一个小小的收容站,到需要时再提取。同时,小资料库不仅体现学生的巨大收获,还能锻炼学生的编辑能力。另外,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课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
三、在输出信息中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搜集信息外,还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学生能利用信息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完成;如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力求学生自学完成,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另外,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信息,并对好的信息进行肯定、表扬,让每个学生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树立自学的信心,同时使成功的乐趣成为学生自学的动力。
四、培养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自学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将问题带出课堂,向课外延伸,到课外寻找答案,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需要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总之,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自然、遨游于信息的海洋之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学生会真正地融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窑炉设计与实际生产过程结合紧密,课堂上难以深入讲解窑炉工程设计过程。本文介绍了借助大学生创新平台,运用计算机绘制了窑炉立体结构和流体动画,制作了窑炉实物模型并进行了新型流体模拟液试验。学生们在此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工程观念、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窑炉设计计算机制图模型制作流体模拟创新平台卓越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的重点改革项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工程教育的重大举措。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是工科类大学高等教育的重要教改内容,也是难点之一。窑炉设计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工程能力之一,与毕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密切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工程观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我校培养本科生卓越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做该类项目的学生可以来自不同专业,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等,他们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组成一个高效的研究团队。另外还有一年半的研究时间、经费和实验设备以改进和完成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验内容,同时师生间、团队组员间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时间。围绕提升学生卓越能力,借助大学生创新平台,我们开展了窑炉设计、模型制作与流体模拟的全工程过程探索性实验。
1.窑炉模型的三维设计与动画制作
由于高温窑炉结构的复杂性,仅靠课堂PPT讲解和公式计算,加之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即使有限时间内去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实际的高温生产线导致学生仅能从窑炉外部结构进行观察,不能深入理解窑炉内部结构和窑内流体流动的全过程,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就激发不起来,更难培养创造性和工程能力。
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相关项目的国内外研究背景、目前本行业的需求和设计的主要专业知识等,启发学生从环保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考虑课题内容的出发点。学生们利用已学的文献检索知识和专业知识,查阅了多篇国内外专业文献并去企业现场调研,了解到许多高性能光学玻璃和水晶玻璃会用到铅玻璃和硼硅酸盐玻璃。由于这类玻璃所用原料有高挥发的缺点,现有的传统火焰窑炉用于生产这种玻璃会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产品质量也不稳定。全电熔窑是解决这种污染主要窑型的窑炉,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使用上同国外相比,国内目前还有不小的差距。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学生们先以玻璃生产实际窑炉为参考,找出体积熔化率、电极材料和布置方式、电源功率等关键参数,简化后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考虑到窑炉结构较复杂,利用计算结果先运用AutoCAD和3dxsMAX等软件,绘成二维平面图。然后根据平面图再绘制了其结构的三维彩色立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最后以实际生产流体流动的过程为依据,设计了流体流动的动画,如图2所示(黑点表示粉料固体,白点表示粉料分解出的气体上升成气泡,白色细短线表示粉料熔融为液体)。学生们在设计和制作窑炉三维立体结构图过程中,对工程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明显提高,对窑炉整体结构有了很深的印象,在工程设计中必须的运用计算机设计和制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工程学习的综合能力,拓展和活跃了工程过程思维。
图1窑炉彩色立体结构图
图2窑炉内粉体到熔融体流动过程图
2.物理模型制作
物理模型模拟研究是高温窑炉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窑炉立体结构和动画显示的基础上选出重点结构,学生们再对设计的模型进行物理实物模型制作,其过程中并不能全部照搬 计算机设计的结果,如模型材料需考虑力学强度和热学性能等;设计尺寸与加工尺寸的公差及实际加工精度、难度;配套的控制设备功率以及测量仪器精量与量程的选择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如模型出现了液体渗漏的问题,经过师生多次研讨,对窑炉结构细节和密封材料进行反复改进,最后完成了仿真物理实物模型的制作,如图3所示。
图3具有固液转变模拟液的全电熔窑模拟物理模型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对窑炉的内在结构和细节间连接关系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也体会到结构细节决定工程过程成败的含义。每一个结构细节来不得半点马虎,都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实验结果是在不足与完善的多次改进过程取得的。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能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到自己完成的实验成果,学生的成功快乐感油然而生,也提高了学生对工程研究的实践能力。
3.流体动态模拟
在静态的物理模型构成后,需模拟实际高温流体在窑炉中的液流过程,其中合适模拟液的选择是重要的前提。传统的窑炉流体全过程模拟液只用甘油与淀粉糖浆混合物这一种液态,与实际玻璃熔制过程不同:即从固态粉体熔融为液态,再由液态凝固成型为固态。指导教师启发学生去寻找熔点在40℃~80℃的不挥发的有机物,且在室温固态的无毒混合物。学生们分工协作,查找了十余种相关有机物的理化性能,经过多次熔融和凝固实验,比较了它们熔点、凝固点和凝固速度快慢,终于从中挑选出较理想混合物。然后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混合物各物质含量因子对其熔融温度、电导率和粘度这些指标的影响以寻找最佳配方。经过反复试验测试,得到了符合相似条件、具有液固转换的新型物理仿真用模拟液。另外为了加快这种新型模拟液的凝固速度,缩短实验时间提高效率,学生们还自创了成型用冰块冷冻快速降温新方法。在寻找合适模拟液的过程中,不少想法超出原有课堂讲授的专业知识范围,学生们的创造力被大大激发起来,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他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窑炉物理模型内液体的流动全过程,从而更易理解高温熔体的流动规律。
借助大学生创新平台,学生们通过对窑炉工程实验全过程的研究,对抽象复杂的窑炉结构和设计的理解有了显著地加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攻关的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将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在实习现场也能更快理解企业指导人员讲解的内容和熟悉生产流程,为毕业设计和在相关企业从事生产和设计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婕,齐鸣斋,刘田.强化工程观点 培育卓越能力.化工高等教育, 2012, 2: 1-3, 33
[2]万胜男,盛欣,万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质量.化工高等教育, 2004, 4, 69-71
[3]王洪淼. 3ds Max 9中文版实例教程[M].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关键词:膝关节;交叉韧带;腓骨长肌腱;生物力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eroneus longus tendon and hamstring tendon(gracilis tendon,semitendinosus)anatomic morphology an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proof of the peroneus longus tendon can be used as a single strand and reconstruction of ACL,PCL,(ACL,PCL)ideal graft. Methods 16 cases of 19 to 56 years of age for some reason thigh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amputation of fresh specimens,take the tendon to remove the fibular long tendon, hamstring tendon (femur tendon, semitendinosus tendon)ACL,PCL,measuring the length of the tendon,with 0.02 precision vernier caliper width,thickness.Tendon at both ends of the stitching,each with 3 threads,suture length of 3 cm,tensile testing machine test.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ata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hamstring tendon(femur tendon,semitendinosus tendon),peroneus longus tendon length,width,thickness an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the hamstring tendon(the femoral tendon and the semitendinosus tendon),the maximal tendon of the peroneus and the maximal deformation data.Conclusion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of the peroneus longus tendon single strand,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and hamstring tendon,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It shows that the single strand of the long peroneal tendon can be cut off from the middle and can serve as an ideal graft for the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ACL and PCL.
Key words:Knee joint;Cruciate ligament;Long peroneal tendon;Biomechanics;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损伤多用N绳肌腱、骨-髌腱-骨(B-PT-B)、同种异体肌腱等材料进行重建[1]。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报道较少。从1988年陈展辉采用腓骨长肌腱转位重建交叉韧带以来,许多学者[2]对腓骨长肌腱的形态、血液供应、生物力学进行了报道,但目前仍缺乏腓骨长肌腱与ACL、PCL在解剖形态与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本文对16例大腿中下段以上截肢的新鲜标本进行研究,为腓骨长腱移植同时重建ACL、PCL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6例19~56岁因不同原因行大腿中下段以上截肢的标本,取腱器取下腓骨长肌腱、N绳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前后交叉韧带,进行分析对比。
1.2方法
1.2.1解剖学形态测量
1.2.1.1N绳肌腱按以下方法测量 股薄肌、半腱肌长度:肌腹长度:测量肌腹实际长度。肌腹宽:测量肌块上中1/3相交处横径。肌腹厚:在测量肌腹宽的中点处用直角规测量。肌腱长度:测量下端肌腱实际长。肌腱宽:测量肌腱最宽处横径。肌腱厚:在肌腱最宽处中点用直角规测量。N绳肌腱:半腱肌和股薄肌编织缝合后二者合并测量。
1.2.1.2腓骨长肌腱按以下方法测量 腓骨长肌腱:解剖出腓骨长、短肌腱,在近端切口拉动两肌腱,观察远端切口肌腱连带滑动情况,浅侧粗大者为腓骨长肌腱,取出其近端,远端在距离第五跖骨基底(因为临床手术只需解剖到此位置即可,这样把损伤减少到最小)1 cm。
1.2.1.3交叉韧带按以下方法测量 交叉韧带的测量:用精度0.02的游标卡尺测出ACL、PCL中心线在膝关节屈曲90°的长度和韧带中点的宽度、厚度。
1.2.2生物力学的测试 肌腱两端锁边缝合,每端用3根丝线,缝合长度为3 cm,拉力试验机测试。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数据均用(x±s)表示,显著差异用t检验。
2结果
前后交叉韧带、N绳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腓骨长肌腱长度、宽度、厚度、极限拉伸强度、最大变形与前后交叉韧带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讨论
交叉韧带断裂后不能愈合,需重建手术,N绳肌腱、髌韧带是常用的移植物,但它们均在患膝关节周围,而且是构成膝关节稳定结构的重要结构,切取后对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3-4],当膝关节ACP、PCL同时断裂进行重建手术时,切取单侧的上述移植物不能满足ACL、PCL同时重建的需要,而取健侧膝关节的组织,又会对健侧的膝关节产生不良的影响。
腓骨长肌腱作为移植物不会影响膝关节力学平衡,特别是对于ACL损伤伴有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患者,如果再从同侧膝关节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很容易影响膝关节稳定性,而保留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对膝关节内侧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鹅足区有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亦无法切取N绳肌腱[5-8]。
N绳肌腱的长度可以只重建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但不能同时重建ACL、PCL。腓骨长肌腱有效长度一般为28 cm,将肌腱平均分为两部分,每段长度14 cm,能同时重建ACL、PCL。腓骨长肌腱的上段的极限拉伸强度与最大变形与后交叉韧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腓骨长肌腱的下段的极限拉伸强度与最大变形与前交叉韧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以,腓骨长肌腱是同时重建ACL、PCL的理想移植物,为临床上把单股腓骨长肌腱作为同时重建ACL、PCL的自体移植物提供了解剖及生物力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畅,刘玉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6(1):54-58.
[2]魏学磊,郝建学,解敏坤,等.应用自体和异体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后移植物血供[J].中华研究外科杂志,2011,28(6):953.
[3]廖全明,马亮,陈燕,等.关节镜下横穿钉与Intrafix系统固定N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J].中华研究外科杂志,2011,28(12):22-33.
[4]张勇,史福东,王雪臣,等.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对比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5,14(11):1162-1165.
[5]窦永峰,耿晓鹏,陈百成,等.磁共振成像评价不同材料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和关节镜再观察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2):2253-2256.
[6]陈益果,丁晶,杨军,等.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9):791-793.
[7]杨艳玲,左立新,高雁卿,等.内侧小切口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8):1575-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