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规划使用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字】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关系

在时代的发展下,对于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来说就显得更加的有必要,特别是在城市化的影响下,城市用地资源的紧张稀缺性越来越凸显,使得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两者间的矛盾不断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的,因此,就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1.城市规划实施的体系结构分析

从城市规划的地位来讲,它是属于一个相对独立且较为完整的体系,从它的管理主体来说它的管理主体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其所制定的规划方案中,规划的内容设置需要依据于实际的状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在规划方案的制定工作完成后,还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和鉴定,确保它的实施是具有很高的实施价值的,可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简单的来说,城乡规划的实施一定要依据于城市的具体实际来进行,不能脱离现实。

2.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1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它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在,对国有土地进行固化的过程中,实现在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范畴之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在土地规划管理的作用下,不仅可以维持现有的土地使用面积,而且还可以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相一致的,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对经济发展结构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

2.2对土地资源的具体使用起到有效的管控

我国的地域面积辽阔,但是可以用来作为直接使用的面积却十分的有限,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土地规划管理体制下,可以实现有限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对于土地的具体使用能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区分,对不同的使用性质又适合的归类,并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使用策略。这样的分类可以给土地的使用提供一个明确的导向,使之更具有目的性,使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有了新的追求,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就更多的关注在建设、保护、环保三者的均衡点,起到多收益的效果。

2.3有利于土地规划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从大量的实践证明,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周期性的工作,具有较长的时间,它的规划效果是否高效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提现出来的,因此,就需要在具体的规划实施前,做好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对受到外界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根据这些因素的实际状况来保证规划方案的合理。还可以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对规划进行合理的检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这样可以给后续使用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3.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自古以来,土地的使用规范问题都是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管理者也对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各项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不断增大,造成土地资源的紧缺,国家针对这一状况,也出台了很多的指导性文件,有效的协调了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两者之间的关系。

3.1强化土地管理的核心地位,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乡镇建设用地规划作为常用的模式是增减挂钩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对于推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可以使农村土地的利用更为高效,有利于农村居民向集中用地的方向发展,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进一步的调整城乡结构和布局,在耕地供给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使城乡发展矛盾缓和。

从政策的实施执行来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于民意违背的现象,导致用地矛盾的紧张,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强化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政策,进一步明确增减挂钩的政策效用,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土地利用目的的合理定位,尽可能的减少农田的占用面积,以确保其实施性的增强。

3.2建设用地计划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扩大

我国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很多的城市开始对旧的地区进行改造扩建,同时也在进行着新区的发展规划,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当前土地规划的模式,对于这两者模式需要进行合理化、协调化的引导发展,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的节省土地资源。具体的来说就是,在一些小城镇或者是新的经济开发区,可以借助于新区建设的方式来进行城乡规划,这些是较为适合于规模不大的城市,而对于规模基础相对较大的城市来说,则需要对土地的使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把新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确保有序健康。

从实施的具体措施上来看,需要把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具体的调整模式有:在对建设用地有良好的控制基础上进行当前城乡发展状况的全面详细的调查工作,并重点对规划方案中的经济结构和土地的使用布局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在土地的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对用地的具体类型和侧重点进行合理的区分和应用,并积极的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多模式并用、产业集中等等实施方案的高效执行。

3.3加深土地规划的深度,采用先进的管理体系

上述提到,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力的,因此,要确保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不断改善,就需要充分的发挥土地储备的调控作用和引导作用,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周期性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强宏观层面的土地调控,对土地的规划进行严格的细化区分,确保其用途的明确,从而推动城市规划的实施性增强。另外,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城建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因此,在土地的规划中就需要规划人员及时的完善自身素质,加大对新的规划体系的引导作用,增强城乡规划的可执行性,从而起到降低投入成本的作用,进而使土地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良好。

4.结 语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城市用地建设不断的增多,这就需要管理者制定良好的、符合实际状况的土地规划方案,降低投入资金的额度,从而发挥出土地规划最大的作用价值,使两者的关系更加的合理科学,推动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维娟,殷毅.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2013,(10):34-38.

[2]竺豪杰.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中国农业信息,2014,(03):202.

[3]赵维威.浅谈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4,(25):309.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土地规划;执法监察;

1、信息化测绘技术及其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以下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以下简称GPS)为代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传统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任务是由人工土地利用调查来完成的。人工土地利用调查费时、费力、耗资、效率低下。当今,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与日益成熟,充分利用“3S”技术集成,对土地资源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已成为可能并为人 们所共识,在此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RS)快速获取地面宏观信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 感影像快速发现变化图斑; 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外业数据检查,对土地利用监测现场调查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 存储、 编辑、查询、分析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属性数据,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可根据查询与分析将 信息真实、 图文并茂地展示在用户面前,也可以将分析决策模型处理结果提交各级管理部门作决策参考。

2、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运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成果,采用新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达到土地利用的图件、数据、现状一致,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打好基础。

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其技术流程如下: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土地信息涵盖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及其价值等重要信息。在规划设计前,要做好与土地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这些信息的处理,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可使用用地和不可使用用地;确定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在土地规划设计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的、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GIS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无论是外业前端数据采集,还是内业图形数据处理,均可广泛采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工作中,可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内业工作中,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能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能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4.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被动的了解变化,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信息化测绘技术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RS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第二,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第三,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如郑泽忠等利用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验证并更新解译的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达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

2.5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核查、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汇总上报等工作,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其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园区中心,在日常动态巡查中是难以发现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成功用于土地执法监察,有助于形成“天上有眼睛、地上有巡查”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监督。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协调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建设用地越来越多,因此,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控作用。但现时二者往往存在一定矛盾,应予以协调。这有利于优化土地及空间资源的配置,遏制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的势头,切实保护好珍贵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节约每一寸土地,为城乡居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美化居住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

1 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差异

1.1规划的指导思想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在控制,其主要思想是从资源总量出发,是按计划编制规划的,所以,其指导思想是“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城市规划从社会、经济、历史、产业政策、人文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需求编制规划,因而指导思想是从需要和方便生活出发,重在发展。

1.2 规划主体目标的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包括规划期耕地及其他主要农用地保有量,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及占用耕地数量,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规模,土地利用布局要求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主要目标等。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拟定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1.3规划部门职能的差异。我国土地规划的主要是由国土资源部门完成,而城市规划是由规划建设部门完成,两者所属的机构部门不同。我国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土地无偿使用转变到有偿使用之后,各部门在土地使用上直接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体现,客观上造成了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1.4 规划时间、层次不合理加剧了相互间矛。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规划用地应做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三保环境”。而现在恰恰相反,许多城市先有了城市规划,后才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反而要服从城市规划的要求,这肯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不统一,相互矛盾的结果。

1.5 规划用地分类和评价系统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构成而确定,共分为8大类。城镇规划中城镇用地的分类主要按土地的使用性质来确定,共分为9大类,用地方式主要为建设用地。土地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的,由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级―土地限制型三级组成。城镇规划中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则是根据是否适宜建设分为三类: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的用地;二类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1.6 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也造成规划的不同结果。城市人口统计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计生部门,一个是公安部门。统计的范围也有差异,有的以行政区域为界,或指城市所在区镇的市区人口或镇域人口,或指城市现状建成区的人口,另外也有以非农业人口为依据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等。这种差异使得全市城市人口预测结果有所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城市规划“以地定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人圈地”的不同行为,必然产生不同的矛盾结果。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2.1 规划空间和地位具有从属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性的,它是对行政区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作出的安排。而城镇规划则属于局部性,它着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安排。所以,城镇用地只是土地利用的一种类型,它们之间为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所有土地作出的全局性规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城镇规划仅是一个部门用地规划,是从属和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入。

2.2 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质上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一种综合部署,其中心任务是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无论是城镇体系规划,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重点都是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选择和用地分类及布局等。在用地上也是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为核心。

2.3 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不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城镇规划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以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同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的土地和城镇在规划时就必须遵循一些相同的规律和理论:如土地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增理论、土地利用区位理论,生态经济学的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经济规律,以及价值规律、景观学理论、系统论等。在分析方法上二者一般都采用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矛盾关系协调与统一的思路

3.1 两种规划均应服从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它确定了地区经济总量的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未来城市规模、形态布局的特点。一个合理的合乎当地实际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不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和指南,还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3.2 科学合理地预测环境承载量。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两大主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关系是确保发展的前提。土地资源又是人类生产生活最不可缺少的根本,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离不开土地。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可以说,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离不开对土地的研究。

4 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的措施

4.1 加强土地管理部门与城镇建设规划部门的协作,做好“两个规划”的衔接工作。两部门要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统一管理,严格审批制度,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4.2 城镇发展用地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调整为依据。城镇规划所制定的发展用地规模和控制范围,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用地的控制指标。城镇建设用地应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4.3 走“内涵挖潜”的城镇建设道路。当前,城镇规划应转变思想,改变以外延扩张为主的“摊大饼”式的粗放的城镇建设方式,转到节约用地,充分发挥城镇空间效益的“内涵挖潜”的集约型建设道路上来。

结语: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其生产能力亦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这要求我们在加强城镇规划与土地规划协作的同时,还要坚持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0~25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人才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5-02

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

目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调研目的与基本思路

调查目的 使我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距离,实现与用人单位岗位“零距离”对接,了解省内外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对我系专业设置的意见及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及需求量;了解省内外各地区、各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了解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及用人单位对我院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能力评价;了解其他同类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情况及教学管理模式。

调研时间及地点 在2010年度的专业调研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调研目的,获取更多的调研资料,我院主要选择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土行业企业以及国土局来进行调查,全面覆盖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拟定的调研范围,采取分时段、分地点进行的方式。

调查对象 用人单位及近几届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毕业生。

调查方法(方式) 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走访、会议交流座谈、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

参与调研的企业 湖北省国土测绘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测绘院、荆州市长江勘察设计院、荆州鑫地源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松滋市国土资源局、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广西苍梧县国土局等。

调查方案(内容)设计 (1)企事业单位对现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2)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3)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4)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态度、知识与能力的期望及现实感受。

(二)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企事业单位对现有地籍测绘与

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

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公司在全国业务量较大,对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反映良好。

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有关土地整理设计项目。公司反映我院2007届毕业生通过在公司两年多的磨炼,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公司技术骨干,部分毕业生已经可以独立带队做规划修编项目以及做土地整理的相关工作。

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毕业生在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和绘图相关技术工作,用人单位反映也比较好。公司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也对我们有所启示,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很重要,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广西苍梧县国土局:通过对进入国土局“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研,毕业生主要从事地籍管理、绘图、土地整理等相关技术工作,单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有敬业精神,目前在广西苍梧县国土局“顶岗实习”的20多位毕业生,该局准备全部留用。

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毕业生在该公司主要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以及土地规划工程设计相关技术工作。单位建议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各种绘图软件的认识与熟悉,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公司以后还会大量招聘房产测量员、数据处理员、土地整理设计人员、项目经理等。因此,调研认为该专业要从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着手,以适应市场需求。

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

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国家“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战略的指导下,全国企业和国土系统急需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以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专门人才。这部分毕业生主要在国土资源系统就职,主要从事地籍管理。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熟悉相关土地法律法规,熟练掌握确权发证的依据和步骤。(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地籍测绘、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以及土地估价等相关工作。

企业在招聘时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期望 (1)专门技术能力:具有对地籍图和地形图判图的能力;具有一般地形测绘的能力;具有地籍测量的能力;具有房产测绘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测量绘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能力。(2)关键能力:具有献身测绘行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行业精神;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3)职业延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管理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估价与交易方面的能力。(4)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创新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高职人才所需的人文和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核心职业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测绘仪器操作能力。分别有90%的人力资源主管和90%的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加大了学生在校实习与参与实践的力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由以前的2∶1调整为1∶1,缩短企业再培训的时间,为企业直接输送上岗员工提供条件。

(二)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土、城建、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的地籍测绘单位从事地籍测绘行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国土局、土管所、规划设计院以及房地产估价部门从事土地调查、土地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及地籍管理等相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地籍测绘和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测绘和管理的相关方法及原理,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从事地籍测绘和地籍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

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依托行业,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搞好继续教育 通过本年度专业调研,对促进我院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对本专业以后的办学思路、教学模式、招生就业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技能型”为主旨,整合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以实用性、技能性为特点,删除陈旧课程,合并重复课程,适当精简必修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遥感、土地信息系统等课程;突出现代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特色,设立AotoCAD、MAPGIS、ARCGIS、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等类课程,补充新兴科技发展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工作的影响和要求等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由以前的2∶1调整为1∶1,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着眼于对学生五种素质和三种能力的培养。五种素质是指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三种能力,一是语言能力;二是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敬业、奉献、诚实、可靠,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探索多证多能教学模式 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精心设计课程实训、实习、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从事土地管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进入土地管理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在专业实践体系中,使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人文素养、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人际交往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事)业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尽力为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更好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提供依据和建议。尽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的调研工作存在着局限性,在思考分析中会出现一些偏差,但我们相信,这些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调查研究成果,定会促进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刘仁钊,杨德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

[2]徐文,刘仁钊,杨德全.加强宏观规划和政策扶持是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7(3).

土地规划使用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土地规划

城乡边缘带,也称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是指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城乡边缘带是一种全新的地域组织单元,这一地带的出现使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为三元结构,即城市、城乡边缘带及乡村。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土地需求日趋旺盛,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利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空间交错,用地矛盾突出

城乡边缘带邻近大中城市,“具有显著的城乡功能相互渗透的空间结构特征”[2],土地使用性质表现出与城市距离相关的空间过渡性,即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非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农业用地递增。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本有序的梯度推移逐步演化为无序的空间推进,加之城市具有沿通达性较好的道路系统和城市“飞地”的形式扩展,[3]土地的利用结构表现为农业用地不断转换为非农业用地,使得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在城乡边缘带形成犬牙交错的空间布局,引发了突出的用地矛盾。

2.人口流动频繁,耕地迅速减少

我国城市的空间扩张形式主要表现为圈层式的无序蔓延以及沿交通线路的扇型辐射,城市的快速扩张必然带来人口的加速流动。一方面,城市内部的老城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大批城市人口动迁到城乡边缘带;另一方面,大量乡村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因城镇化的推进以及自身对城市的向往而纷纷走向城市,但是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地价昂贵,外来人口收入不高,于是在城乡边缘带聚集。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城乡边缘带成为人口增长幅度、人口流量最大的地区,引起非农业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需求大增,农用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3.土地乱占乱用,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空间正逐步受到城市蔓延的压缩,是一种“被动式”的增长,国内研究更多的将目光投向城市,片面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造城运动”,表现在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利用方面就是城市不断的扩张,鲸吞着乡村的农用土地。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由于管理与规划的滞后,大批的农用土地征而不用,征而乱用,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工农产品巨大的剪刀差,城乡边缘带居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大量资金、劳动力开始投向非农产业,引起耕地大面积的闲置荒芜,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4.土地利用方式复杂多样,污染严重

城乡边缘带因处于城乡交接的地带,所以一、二、三产业兼而有之,但产业发展又呈现无序的特征,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现为类型复杂多样,用地方式极不稳定,并且具有较大的自发性。

第一,作为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地,由于长期使用化肥,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影响了土地的长期生产率。

第二,城乡边缘带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导致空间布局上极为分散,规模小而占地量又非常大,多与居民点、畜禽养殖场相互混杂,而且乡镇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手段非常落后,污染严重。

二、解决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问题的可行途径

1.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土地单位面积投入,不断挖掘土地潜力,逐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城乡边缘带的非农用土地大部分是由农用土地转化过来的,因此,为了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只有走集约利用的途径,才能为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资源。土地的集约利用一方面要求在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在空间上统筹分配、合理安排各项用地,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另一方面还要求遵循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限制对土地的盲目投入,过度的利用,以免用地结构失衡,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

2.运用先进技术,建立动态的土地利用机制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城市的蔓延,城乡边缘带的土地也不断由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旧的城乡边缘带逐渐融入城市,新的城乡边缘带又不断产生。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手段落后,传统的刚性土地利用规划思维已无法满足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土地利用变化中的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综合因素迫切要求编制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土地利用弹性机制,建立起适应城乡边缘带环境变化的应变系统,并不断完善。这就需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定性、定量、定期对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并及时反馈给有关土地规划部门,建立土地利用监控的长效机制。

3.控制人口流量,严格保护耕地

针对城乡边缘带因人口急剧增长而带来的土地超载问题,应采取相关措施,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一方面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城乡边缘带的自然人口增长率,另一方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减少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时,对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用法律的手段严格保护耕地,杜绝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以供出租现象。此外,还应对城乡边缘带的居民进行集中化的社区居住管理,加强宣传培养居民保护耕地,珍惜土地的思想意识。

4.明确土地权属,综合整治环境污染

一直以来,城乡边缘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地权属不一,城市与乡村的相关管理部门权责不明晰,逐渐沦为“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的区域,造成了土地管理混乱,土地污染严重的后果。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应联合加大管理力度,明确不同土地地块的权属,运用法律的手段综合整治土地的污染。

第一,针对土地肥力下降的趋势,应倡导合理施肥,减少土地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料。

第二,优先发展无污染项目,对星罗棋布的乡镇企业采取集中化管理,对某些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采取严格的“关、停、并、转”等整改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结束语:

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应该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当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超越土地城市化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城市拥挤不堪、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反之则会出现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土地闲置浪费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资金不足与土地财政的问题、真正做到城市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就能在人多地少的约束条件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平稳推进。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城乡边缘带以及经济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2:59.

[2] 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09.

[3] 陶 陶.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