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病房临床见习的90位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其临床见习时,所采用教学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0,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方法)和对照组(n=50,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同学分别为20位、20位与25位、25位;年龄分别为(22.4±2.2)岁与(22.4±2.3)岁;临床见习前临床操作技能成绩分别为(63.2±3.2)分与(63.3±3.1)分。2组留学生性别构成比及年龄、临床见习前临床操作技能成绩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传统教学方法与微课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以带习教师为中心,由带习教师在临床见习当天,于患者床旁介绍患者情况,并归纳、总结该病患者特点,这种教学方法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微课教学方法:每节微课的视频内容,仅针对1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与演示。首先,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内容。然后,学生在带习教师指导下,操作一定的设备和器材,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观察受试对象的特征、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训练临床操作技能的方法。微课内容包括对女性内外生殖器检查操作,正常分娩、剖宫产术、人工终止妊娠术等操作技能培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微课教学方法,让研究组留学生扫描微课平台二维码加入微课平台,将剪辑好的微课视频,通过微信平台上传至微信群和微课平台,要求每位留学生在线学习,带习教师通过微信群或微课平台在线解答留学生的疑问;同时于妇产科病房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由带习教师传授妇产科临床见习知识。对照组留学生仅于妇产科病房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由带习教师传授妇产科临床见习知识。
1.2.2观察指标
由带习教师根据妇产科学教学大纲要求,设计临床操作技能考题,主要内容包括查体和临床操作技能知识。2组留学生于本院妇产科病房见习前与见习后,均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考试,并由本院妇产科教研室未参与带习教师,根据2组留学生对患者的临床操作技能情况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临床操作技能越高,评分越低,则表示临床操作技能越低。考题设计、监考及成绩统计教师,均未参与本课题设计。临床见习结束后,2组留学生均采用同组匿名形式,填写由本研究自行设计的《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评价反馈调查表》(以下简称为《调查表》),对2种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
1.2.3微课平台建立
通过向腾讯公司提交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建立微课的微信公众平台(图1A)。微课平台管理员可在微课平台手机端图文消息,可在电脑端上传已制作好的音频、视频课件(视频大小<1G)。本研究微课平台。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size软件,计算满足本研究统计检验的最小样本量。对于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2组留学生年龄与临床见习前与见习后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等,采用珚x±s表示,2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如对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采用百分比(%)表示,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学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留学生见习前与见习后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2组留学生见习前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见习后,研究组留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留学生于妇产科病房临床见习与见习后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2.22组留学生对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留学生对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留学生对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比较。
在“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被部分削弱。因此,如何在“双轨合一”模式下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分析“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实施中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探索。虽然“双轨合一”模式解决了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也凸显了一些新的问题: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选题也必须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并使研究结果能够用于临床上,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刊物的档次,如增加篇数,要求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等。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设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基金,积极鼓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课题和参与科研;此外,还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专题讲座,并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听取足够场次的讲座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医院也应当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加强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对带教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励,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录用后,的版面费可以报销,带教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容易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需要,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不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关嵩,齐德广,钱频,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196-199
[2]蒋秋燕,蒋桂秀,唐乾利,等.对广西中医学院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12-114
[3]赵宏伟.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7-20
[4]LiddellPW,HeuertzRM.Studentsasvitalparticipantsinresearchprojects[J].ClinLabSci,2011,24(2):66-70
[5]石春蕊,唐宇宁,赵丽,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897-901
[6]陈旻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传统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23-125
[7]经纬,陈樱,沈洪兴,等.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21-22,46
[8]羌建峰,王晓冬,戴正庆,等.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2010,31(17):74-75
[9]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7):526-528
[10]王健,韩忠燕.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0):960-961
[11]王雅杰,董成亚,李昊文,等.科研型实验室在研究型医院研究工作主体人员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76-78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
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54-02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1.1独特的艺术专业招生制度,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设计艺术专业招生特色,延续传统的选拔制度,主要以素描,色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由于考生生源的原因,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并不以创新思维为特点作选取依据;另一问题,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的差异,在思维的创新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艺术招生问题制约着专业人才素质的形成。
1.2根据我国教育培养特色,艺术专业大学生习惯性思维问题
针对我国小学、中学、高中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应试能力远远高于创新能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往往在做一些创新设计作品时,难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提炼创意。产生此问题的原因:“a,经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困惑;b,难以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创新问题;c,如何发挥个人长处去创新设计等问题。”面对着这些思维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体系,对于文化产业,高等院校,学生都有着明显的益处,这也正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根据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在每项设计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类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列举出很多不利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被打入就业“冷宫”。根据沈阳新闻网2014/10/14日的报道中了解,“辽宁省各高校7个专业就业老大难其中5个艺术类专业分别是: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其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大学生自身――“不懂得设计创新”。根据教学反馈,各院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创新”。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应根据教学特色,建立有特点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设计创新上的思维局限。
2创新思维在国外教育的重视情况
2.1创新思维体系在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一类的课程,不仅在大学开设,就连中学,小学都有相关课程。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有可能因为先进技术的出现而遭到淘汰,知识有可能因为不断爆炸而变得老化,唯有充满创意头脑永远不会枯竭,忠实地为我们出谋划策。”例如,1936年,美国通用公司为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1953年奥斯本提出《创造性想象》轰动全球;随后60年代以后,出现几十个创造,创意研究中心。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造发明活动,对美国的经济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2.2日本对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为重视
日本不仅针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培训,并且在幼儿园课程中,也加入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例如,1974年,小林由树子女士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致力于幼儿的创意技能,创造性开发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日本培养21世纪具有高智力、高创造力的高级优秀人才。
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根据《2013-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阐述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智慧,知识,创意和灵感在特定的行业的物化表现”。针对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创新思维体系”凸显重要。它是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拓展问题和创意提炼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创意方法可为文化产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3.2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在高等艺术学院的重要性
创意思维也称作创造性思维,人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对问题新颖的阐述。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败。
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实际教学反馈,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忽略设计前期调研”、“设计目的不明确”、“不会对主题进行创新性创作”等问题。学生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创作,但这样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不利的想象?如何提高大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高等艺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点,建立独特的创意思维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找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3.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满足文化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创新”是每项工作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财富。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以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充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范围,改良学生固有思维模式。
4.创新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思路
4.1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1.1创新思维前期准备阶段――理性分析设计题材内容,明确设计创作目的。
大学生可以通过章节训练明确创作方向,寻找适合的创意表达切入点,避免设计创意作品与设计需求不符合;另一方面,通过此阶段,改善大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点对点”思维模式。(备注:此阶段专业教师要避免学生加入个人观点,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设计需求。)
4.1.2创新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完成“感性思维的清晰性”和“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感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想法”多元化为主,专业教师应限定时间,启发学生思维联想,训练大学生对“创新想法”的敏感度,逼迫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下阶段的训练内容提供丰富的创意依据;理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思维”逻辑性为主,并以明确的“设计目的”为参照,深入分析的创意是否与“设计目的”相吻合(备注:专业教师应对学生讲授“创新想法与创新思维的区别-想法是感性的,创意是理性的”)。
4.1.3解决创新思维困惑阶段――针对第二阶段内容对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增添设计作品亮点。
解决创新思维困惑是课题的难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解决能力;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突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从而达到创新能的提升。”
4.1.4创新思维最终验证阶段――验证最终创意成果,是否准确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
验证阶段是创新思维体系的亮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创意进行好坏的甄别,使大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进行反复的考虑才能够实现。
4.2以“大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实践群体,使创新思维体系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艺术院校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学期,主要接触专业基础课。正式创新思维体系课程介入的最佳时机,故选择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实践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艺术院校可依据专业的培养方向,有目的性地加入学科特色。如:“环境设计方向可加入空间思维领域;视觉传达方向可以加入图形创作思维领域;产品设计方向可加入仿生学思维领域等”。
5创意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方法
5.1创意思维前期准备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1.1明确设计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设计题目的理解,准确掌握设计作品目的。避免学生产生思维误区,错误制定目的方向。
5.1.2根据设计目的,寻找设计切入点。根据设计目的理解,找到最佳有效信息传达方式。此阶段教师应避免学生的设计切入点过于单一,应多元化。
5.1.3有目的性的借鉴作品,根据已完成“设计目的和切入点”,此章节让学生大量寻找可借鉴的设计作品,争取让学生产生创意兴奋点,为下一阶段作下感性铺垫。
5.2创意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2.1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
需要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对设计目的感性理解,在特定时间内发散联想并记录所有内容。(备注: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化进行联想,避免联想内容相似)。
5.2.2根据联想内容进行有目的性取舍和提炼。
此环节以“设计目的和创意切入点”为依据,教师要求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并发掘最佳创意表达方式。
5.2.3根据已提炼的创意,进行从“文字语言”到“视觉语言”的转换。
此环节应指导学生,多样性地表达视觉语言。如:“摄影,手绘表现,电脑制图等”。避免学生只选取同一种表达方式,失去创意思维体系多样性特点。
5.3解决创意思维困惑研究方法。
此阶段作为创意思维体系难点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创意思维进行提炼时,往往会遇到创意思维困惑。主要现象为:“a.无论怎样努力创新,最终都不会得到满意的创意表达方式;b.运用很长时间进行深入创意,但始终无法突破思维局限。”针对此现象,教师应果断提醒学生把思维方式返回原点,回想最初分析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记入的创新想法和理性的创意提炼。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回顾创意初衷,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5.4创意思维最终验证研究方法
学生要分析:“创意是否清晰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是否准确,巧妙”。以提问的方式验证创意思维的合理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分析;教学改革
0前言
目前我国医院系统对一方面对医师需求的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大量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和低年资医师缺少必要的培训而难以胜任高水平医疗工作的需求。传统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投入大,培养周期长,于是在医师紧缺的背景下降低培养对象学术能力要求的专业学位培养便应运而生。但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来说,实难让人满意。本论文站在卫生和教育管理部门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总结,并给出具体对策。另外为了提升论文的实用价值,笔者还给出了利用夜间或者周末针对部分有兴趣和余力的学生提供科研培训的建议[1]。
1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现状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包括了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临床医生。其培养过程通常是以住院医师身份进行2年半左右的临床各学科轮转,专科培训仅3个月至半年,科研培训则极度简化。显而易见,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过程存在以下几点弊端:
1.1通科培训沦为临床文书工作
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本是为了提升我国医学职业高层专门人才而专门设定,需要学员拥有五年的从业经验,后来又针对全日制医学专业本科生打开大门,由我医学院校来负责培养。一直以来,这些院校在培养医学专业学位硕士都是将研究生直接下放到临床科室通过轮转进行通科培训。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疗对于培养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无疑是必须的,但实际实践中2年半的时间分解到每一科只有1-2个月时间,这个时间仅比本科实习医师长一倍左右,往往还未熟悉轮转科室的常见病诊疗便需要出科。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学位的硕士往往仅忙于病历书写和临床上打杂性质的工作,临床通科培训成为空谈。
1.2专科培训时间过短导致学生事实上没有专业
笔者了解到的信息显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求学的两年时间里,专科培训时间总计不超过半年,甚至有的学校只有3个月时间。而且在这么短时间里,还不能针对每位学生学习目标提供详细到位的学习计划和指导,这使得学生专科基础极差,对其未来临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基础学科知识不牢固限制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的基础学科并非是低端通科,而是和学生要专门特培的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等等。导致学生基础学科知识不牢固的原因有二:第一,因为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前,拥有五年甚至于更多的职业生涯,导致学生对基础学习不感兴趣。第二,学校对于基础学习缺乏监督和评价,使得学生和教师对基础学习重视不足。第三,专业学会研究生一般由导师带领学习,但是导师大量的时间都被各种项目所占据,根本对其基础学习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指导。
1.4科研培训缺陷
因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倾向于技能型培训,自然而然对科研培训比较薄弱。然而从事医生行业,没有较高水平科研能力,在自己领域就难以有更多的成果,所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还是需要增强科研培训力度。而追根揭底是因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科研意识薄弱,创新意识不足,加上相应的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强,最终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你研究生培训过程中,科研型教学安排较少。另外,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希望通过专业学校学习获得相应的职称,对科研型教学本身就感觉陌生,学校如果想要使其重视科研型学习内容,还需要专门做思想工作。这就使得教师感觉教学压力增大,主观上也就省略了科研型教学内容。即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科研型教学内容自然无从落实[2]。
2改善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的策略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制度是有很大弊端的,最好能够将研究生培训和住院医师培训剥离,做到“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在现有条件下医师培训难以投入更多资源,培养满足于“能够使用”的医师应急有一定的合理性。改善现阶段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制度,主要可从现代因人施教、构建基础理论技术课程、提升专业学习、增加科研培训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告别以往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学习模式,打造学生专长,确保其未来能够带领我国临床医疗队伍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
2.1通科培训做到因人施教
不管是全日制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还是在职深造的医生,其基本的技术、理论以及一些常见疾病病理、机理都比较丰富,可能存在一少部分人通科学习不佳。在这样基础上如果全面进行低端通科培训,显然是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所以建议面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将摸底成绩予以总结分析,分成若干组,每一组有相同的不足,如此实现分组教学。分组教学便是现代的因人施教,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节省了教师宝贵的时间,使其可以集中精力去创新教学,从其他方面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实现技术上真正的突破。或者学校提供低端通科教材,由学生自我学习为主,这样便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对于未来临床也有很好的帮助。
2.2增加专业培训打造专业人才
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学校有必要在专业学习方面针对性增加培训时间或者培训手段,使得每个来接收培养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较全科医生更深的了解。另外,目前流行病学方面的深度研究,或者一些特有疾病的临床研究,也要有必要出现在专业培训计划当中,只有这样的专业性培训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能够凭借雄厚的理论、技术和经验,特别是自己精专的病种来为患者减轻病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3建立综合学习计划夯实基础构筑专业水平
在学校学习时间里,学生不仅要在本科室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要和相关科室进行相关专业轮转学习,这样使得本专业学习走马观花,“样样通样样松”不利于打造专业人才。所以,需要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主专业学习计划,并匹配专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技术予以切实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学习方案。
2.4增加科研培训确保学生拥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培训学校的办学思想,要积极地认识到现如今医疗队伍不仅需要技术性人才也需要研发型人才,培养集二者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是保证我国医疗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3]。另外,要积极地提升师资力量,建立现代学习平台,和国外医学科研机构建立链接,提升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发能力。或者对导师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使其能够多带学生实现项目教学,保证高精端人才规模得到扩大,从而带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总体实力。再者,面对生源中拥有资格证书的医生,扭转其之前求学深造观念,选拔出专业理论精深、技术过关的人才,使其向科研型人才转变。最后鉴于科研型教学内容比较占学生宝贵时间,笔者建议针对那些对科研型内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夜间进行相关培养,这样能为这部分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多少打下一点基础。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