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云计算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安全;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慢慢进入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是其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如何满足新时期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网络安全技术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体系中的主要板块之一,也是中职生日后工作中应用最多的技能。针对目前中职生课程学习中的情况,提升一系列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高效率的方法。
云计算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应用模式,其是基于internet上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利用这种计算方法,可根据所需的内容为计算机或其他设备提供各项资源和信息,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同时,使用者能够依据不同需求懂得改变访问资源的数量及范围。云计算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理解,狭义是指IT基础设施的使用模式,广义就是服务的交付及使用模式,后者可以把IT、软件、互联网相互关联,其具有超大规模、安全可靠、虚拟化等优点。它的云储存、虚拟化技术很能有效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利化的网络生活。云计算主要特点如下:⑴具有安全性较高的的数据储存中心;⑵用户获取信息方便快捷,能够随时采用量化的方式购买资源;⑶无限扩展性能,云计算为各个地域的不同用户提供使用网络的无限可能性;⑷云计算各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与音乐能够共享。基于云计算发展背景下,防止因意外及人为因素导致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遭受窃取、篡改、恶意损坏,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但是,对全球开放的互联网依然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通过合理的对策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是有必要的。
2分析云计算中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2.1数据通信安全存在漏洞
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数据、传递信息的功能,其中,数据通信是其重要的环节之一。云计算环境下,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网络安全:有人在短时间内频繁发出服务请求,利用通信堵塞通道,致使正常用户发出的服务请求无法及时受理;蓄意侵入系统、删除或篡改数据;黑客入侵用户的服务器中,对数据实施破坏性改变;有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实施监听,以达到窃取他人信息的目的。
2.2网络系统自身不足
网络系统自身存在漏洞,有些黑客会运用网络渠道,对数据库系统实施攻击,导致数据库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受到巨大冲击。例如:电子邮件内出现漏洞,直接威胁存储信息的安全性。在传统网络环境内,部分数据虽也可以共享,但部分数据依然保持单机存储模式,信息安全主要依赖单个计算机自身系统的安全。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系统出现身份认证的缺陷,此时,身份认证也是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黑客利用入侵云平台管理器,非法窃取其他用户的资料和密码等资源信息,或通过网络通道植入相应的病毒,从而达到窃取用户信息的目的。
3云时代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教育必须跟随时展部分,由于云计算为日常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其获取、处理信息的速度,为中职教学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学生学习时间、考核方式也具有网络性特点,视频点播、自主学习、在线课堂等得到普及。因云计算提供海量丰富资源,整个学习变得轻松、自在,学习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传统计算机教学内容存在重视理论,如何将计算机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传授讲授方法通常是板书+讲解,计算机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直观、清晰的演示模式,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与普通课程一样,多数时间老师一直在讲台上长篇大论,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对学生来说犹如听天书,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掌握所需的知识。
4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教学的策略
网络安全作为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要课题,其涵盖丰富的内同,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密码学、通信技术等多学科领域。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课程内容处于不断更新之中。如何在云计算环境中利用短暂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网络安全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依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可教学特点,从教学形式、方法等方法进行改革。
4.1改革传统纯理论教学方法
在网络安全教学实践中,运用网络手段演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讲授隐藏技术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网络攻击手段并不了解,运用实时操作演示跳板技术,制作一级、二级等跳板,组建一个整体的跳板网络,这种方式促使入侵者攻击对方时极易隐藏起来。教师演示时,可攻击某台有漏洞的计算机并成功对其实施远程控制,学生自然认识到这种攻击方式的危害性。
4.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课教学中,部分老师一直重视增加技能、设计类的教学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展开教学。例如:在密码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一种语言编写简单的密码算法。通过对简单密码技术设计时间之手,再让学生深入学习DES、RSA等复杂密码算法,随之各自设计一种能够实现这种密码技术的方案,上述设计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复杂密码技术的原理,更好地学习密码教学的内容。
4.3推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任意课堂教学均设置有主体,紧紧围绕这个课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解网络监听这节内容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以下讨论问题:“网络监听与生活监听的区别之处?你们如何看待网络监听?一场激烈的讨论后,采用Sniffer演示获取密码的全过程。学生发现其认为黑客才能够做到的事情,原来并不那么复杂。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单让学生深入了解网络监听原理,也能加强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4.4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
网络课程对以往理论考试实施大胆的改革,具体操作如下:学生日常成绩得分占总成绩的25%,主要包含出勤、作业、课堂问答、实训等完成情况;笔试重点考试理论知识:知识和部分专业能力占学生总成绩的25%(包含密码技术、木马技术等);课程设计占总体成绩25%(密码程序编写、木马四项、安全设计);答辩占总成绩25%(主要由编写程序自评、解决问题等、网络安全实例等)。运用上述多个角度的考核方法,多数学生改变过去懒散、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部分学生改革只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检查学生改革方面的素质,防止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5结论
总之,通过深入探索云计算环境下中职网络安全教学实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艳玲.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29(7):207,209.
[2]苗林波.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之我见[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7(4):196,198.
[3]朱小平.中职计算机应用中信息技术的初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3(4):59,62.
[4]王艳玲.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2):145-146.
[5]秦爱武.慕课时代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23(11):168-169.
[6]余云.基于洋思教学模式在《网络安全所产生的威胁》课程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15(7):205-20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局域网,拓扑结构,无线网
中图分类号:TP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36-01
一、前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局域网已经成为政府系统、企业单位、以及住宅小区网络系统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的迫切需求,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地域内的局域随处可见。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改良,无疑给广大民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捷,大大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提高了各类资源、信息、政策的传播传递速度,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品质。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使用为人类信息文明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上个世纪末期中国教育教研网建成后,校园网作为一种局域网的建设逐步进入到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这种局域网的建成和使用,大大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条件,推动了高等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二、计算机局域网的概念与特征
通俗地讲,计算机网络就是指通过传输媒体连接的多部计算机组成的一个能够让登陆其上的所有用户均能够共享软硬件资源的系统,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等基本类型。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因特网属于广域网,而校园网等则属于局域网。所谓局域网,就是在同一建筑(群体)、同一校园、或者某一具体地理位置区域以内的专用网络,其内部的所有用户均可共享这个局域网中的信息资源。商业上,局域网通常用来连接公司办公室或企业内部的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以共享软、硬件资源。换言之,局域网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比如政府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小区等),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简称LAN),进而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的相互连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
根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员会的观点,计算机局域网主要具备以下具体特征:
2.1 计算机局域网在通信距离上有一定的限制,其覆盖范围一般限制在1~2Km的地域范围内(目前可以达到数公里以上)。比如,在一个办公楼大厦内部、一个学校校区里面或者一个生活小区范围内等。
2.2 计算机局域网具有较高传输率的物理通信信道,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兆比特到100兆比特/秒之间甚至更高的速度,这是局域网的一个主要特征。相比之下,在广域网中采用电话线连接的计算机一般也只有20~40Kpbs的传播速率。
2.3 计算机局域网具有始终一致的低误码率,这是因为连接线路都比较短,因此在信息的传播传递过程中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
2.4 计算机局域网便于管理,这种网络类型一般是一个单位或部门专用的,属于内部网络管理,因此管理十分直观方便。
2.5 计算机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为总线型和环,这种拓扑结构相对比较简单,而所支持连接的计算机数量也是有限的。正因为这种简单的拓扑结构,使得局域网在组网时相对很容易连接。
三、计算机局域网拓扑结构分析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而在局域网中则进一步明确为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和电缆等组成部分的连接形式。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形拓扑、星形拓扑、环形拓扑以及树形拓扑等四种基本拓扑结构。
3.1 总线形拓扑结构
在总线形拓扑结构中,所有节点都直接连接到一条公共传输媒体上(总线),任何一个节点发送的信号都沿着总线进行传播,而且能被所有其它节点接收。总线型拓扑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需要的传输介质最少;而且没有中心节点,不会因节点故障造成全网瘫痪等故障,因此可靠性比较高;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缺点在于其总线长度有限,信号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故障诊断和隔离相对比较困难,某一链路故障容易破坏该网络上所有节点的通信;分布式协议使访问控制复杂,且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
3.2 星形拓扑结构
星形拓扑结构的连接方法是将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以点对点的方式连接到某一中央设备上。每个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与中心节点连接,节点间的通信都通过中心节点进行。星型拓扑结构的优点在于: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都比较简单,协议、媒体等的访问控制方法都很简单,因此组网容易,便于管理;故障诊断和隔离比较简单,中心节点对连接线路可以逐一地隔离开来进行故障检测和定位,而且单个连接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不会影响全网;?由于各节点是独立的,所以中心节点可以方便地对各个节点提供服务,增加或减少节点也不需要中断网络。星型拓扑结构缺点在于传输介质需求较大,同时安装、维护的工作量较大;通信线路的利用率较低,各节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差,中心节点的故障可能造成全网瘫痪。
3.3 环形拓扑结构
在环形拓扑结构中,是将所有主机串联在一个封闭的环路中,所有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每个节点能够接收同一条链路传来的数据,并以同样的速率串行地将该数据沿环送到另一端链路上。环形拓扑结构的优点很多:没有路径选择问题,控制协议简单;结构简单,增加或减少节点时操作比较简单;所需的传输介质明显少于星形拓扑网络;传输时间固定,适用于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非常适合使用光纤,因此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其缺点在于:因为环上的数据传输要通过接在环上的每一个节点,因此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相对要差一些,传输效率也比较低;因其不是集中控制,故障检测需要网上各个节点参与进行,所以故障检测比较困难。
3.4 树形拓扑结构
树形拓扑可以看作是总线拓扑的扩展,形状象一棵倒置的树,顶端是树根,树根下面是分支。树根接收各节点发送的数据,然后再广播发送到全网。树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充,故障隔离比较容易。缺点在于各个节点对根节点的依赖性太大,根节点发生故障会导致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四、计算机无线局域网展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电磁波通过无线多址信道这种传输媒介来完成数据信息的交互,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计算机局域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共同发展促成了无线局域网的出现,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信号加载到在空气中传播的无线电波上实现数据传输。无线局域网具有灵活性强和移动性强、网络部署方便快捷、网络规划和重新调整简单、扩展性好、成本低的特点。未来的局域网将集成包括一整套服务器程序、客户程序、防火墙、开发工具、升级工具等,给企业向局域网转移提供一个全面解决方案。局域网将进一步加强和E-mail、群件的结合,将Web技术带入E-mail和群件,从信息为主的应用转向信息交流与协作。局域网将提供一个日益牢固的安全防卫、保障体系,局域网也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可以随时集成新的应用。随着无线局域网产品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许多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开始部署计算机无线局域网系统。学校、商场、大型游乐场所等,都开始实施无线网络,而且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了无线局域网。
五、结束语
局域网的存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自身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选择应用局域网的时候需要把局域网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结合起来已达到优选。笔者认为,在实施局域网时,实现局域网层级化,即成为同心圆式的模式将更节省能源,使信息共享更优化和便捷化!
参考文献
[1] 田云兵.浅析计算机局域网的综合布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年06期.
〔关键词〕泛在多媒体;图书馆信息服务;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69-04
学界关于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颇多。有从宏观讨论百年来图书馆服务的历史、以及今后走向的大作,也有只就某一小题作文的精品。分析这些作品,可以发现大体有以下的特点:①泛泛而论较多;②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分析基于某一方面的居多;③“自观”较多,缺乏“他观”。本文汲取前人经验,就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从3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出发,探讨信息服务的历史发展,总结出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未来发展必定是以人为本;第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目前各个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同时也在探讨图书馆信息化的未来趋势,泛在图书馆是最重要的论点;最后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人类阅读史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当下阅读的现状,探讨未来人们阅读一定是以人的感官享受为主的多媒体阅读。
1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趋势:以人为本
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经历了百余年,自从有了现代图书馆就有了读者服务。图书馆发生的一切变化无不说明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变化和时代紧密相连。
在民国初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还存在有有男女之别、收取阅览费、游览费等,这就肯定限制了部分阅读人的权利[1]。随着时展,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已经由以“藏”为主转向以“藏用”结合为主。读者也慢慢成为图书馆工作重点对象,因此取消了阅览费、书籍采用开架式借阅、废止了男女有别的限制等,还增设阅览场所、开设普通图书阅览室、参考图书阅览室和儿童图书阅览室。主动服务提上日程,重视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目的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以促进图书馆的工作。即前辈们所说:“无老无幼,无贵无贱,都一体欢迎,毫无歧视。[2]”
1949年之后,我国图书馆事业主要工作是重视图书馆的普及。面向基层,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门办馆,改变服务态度,送书上门,改革规章制度,延长开馆时间等,同时宣传图书和指导阅读。加强了为科研服务的工作,加强馆藏建设、馆际互借、馆际协作,深入文献,进行书目、索引等编纂,建立专家阅览室,做好为专家学者服务工作。在图书馆服务理论上,着重对读者工作的研究,比如,“拒借率”即是当时讨论最多的概念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开始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其技术方法、服务手段、工作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工作的核心还是以馆藏为中心(如图1所示)。从技术层面和社会需求上讲,图书馆信息服务强调“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原则。
进入21世纪,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跨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2.0即是其中能够直接为图书馆业所应用的部分[3]。图书馆2.0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很多的定义,但都包含着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鼓励用户参与、对服务的追求永无止境的内容(见图2)。
总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以人为本”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核心理念大都还遵循阮冈纳赞所言“图书馆学五定律”[4]。
2 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趋势:泛在
泛在(ubiquitous),是到处存在的、普遍存在的意思[5]。
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反映在技术上就是不断追求方便,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可以说是最小努力原则,就是人们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总是力图把所有可能付出的平均工作最小化。即一个人在解决他面临的问题时,要把这个问题放在他所估计到的、将来还会出现的整体背景中去考虑。当他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想方设法寻求一种途径,把解决面前的问题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付出的全部工作最小化。对用户而言,最小努力原则是指用户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也会有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收益的心理与行为趋向[6]。 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图书馆各项业务功能的系统,它是图书馆管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3个方面的推动:一是图书馆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二是来自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提供的技术支持;三是来自图书馆管理方面不断提出的新需求。
1960年代,美国图书馆界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馆员工作。将传统形式的文献信息转换为机读形式,使用计算机编目或交换书目数据是图书馆工作计算机化的关键一步。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MARCⅡ机读目录,并在北美广泛应用,揭示了图书馆文献形式与内容特征的卡片式馆藏目录的数字化工作进入实用阶段。这极大地提高了用户检索馆藏文献的速率和准确率。
我国图书馆计算机化大概从1974年实施“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开始,包括汉字计算机情报检索软件、汉语主题词表等研究任务。197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一些部委的图书馆、文献机构开始了国外机读目录、文献数据库的研究和使用。到1990年代初,我国已经研制了百余个图书馆专用软件系统。目前,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主要有深圳ILA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江苏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等。但在当时,汉字能不能用计算机处理引起了很多学科的激烈争论。最终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还是实现了汉化。特别国人自主开发的软件在了解国人习惯方面较他国更透彻,所以软件是符合国内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人员习惯的。这也说明了人的需求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网络、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数据库、Java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也在不断更新。199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已经引进的国际知名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有Millennium、Unicorn、Horizon、ALEPH500等。目前,这些软件己经在我国很多大型图书馆获得成功的应用,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这些软件的引进和应用缩短了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水平的差距,推动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跳跃式发展。在学习和借鉴这些自动化系统管理思想、运行模式和服务手段基础上,国内也研制或升级了一些大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江苏汇文[7]、深圳ILASⅢ[8]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主要面向知识服务,提供人们需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帮助用户搜寻和利用知识的服务体系,其核心是以整个社会信息为基础,按照用户需要来组织资源和服务。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文献载体的数字化;海量数据的存贮管理和检索使用;先进的网络通讯环境;友好的用户界面等等。数字图书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对具体馆藏的管理和服务,融入整个社会的知识管理中,成为一个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由分布式数据库组成的信息服务机构。
从用户角度看,这些系统的应用不仅使用户摆脱了手工检索图书馆信息的繁琐,使用户能利用计算机更快速便捷的利用图书馆,并能在各个分离的知识堆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关联,从而发现新知识。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成功应用,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信息服务已成为现实。国内很多图书馆已开通移动手机短信服务,部分图书馆也开通了WAP网站。更宏大的“三网融合”计划也已写进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2010年6月底,“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标志着“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9]。虽然泛在普及尚需时日,但其趋势已见端倪。
3 人类阅读的趋势: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并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技术,其实质就是通过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处理技术。一方面,多媒体技术能将各种不同的媒体信息有机地进行同步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信息;另一方面,把不同的媒体设备集成一起,形成多媒体系统。人类对信息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具有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性。
如果以传播媒介来划分和考察人类阅读史,大致经历了口头文化、书本文化到声像文化3个最基本阶段[10]。在许多发达国家中,阅读是指通过视觉及触觉对文字或其他信息载体提取、建构意义的认知过程。曼谷埃尔说“阅读活动从眼睛开始”,“我们的感官最敏锐的部位是视觉。[11]”图画对于不识字者的效用,就像文字对于识字者一样。不识字者可以从图画中看到可以学习的故事,如此一来,不识字者也可以阅读。因此,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图画等于是阅读[11]。同样,本文认为,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肢体触摸等利用人的自然躯体获得知识的过程都被称为阅读。
1984年,在叙利亚的特尔布拉克(Tell Brak)发现了两小块长方形的泥刻写板,其制造年代可能在公元前4 000年左右。这是现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书写例证之一[11]。其实,人类的阅读活动在此之前就已开始,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图画阶段、甚至在人类从猴子变成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部不断阅读的进化史。但是文字阅读只能从这两块泥板开始。之后世界上各民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比如公元前3 5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等,不过这些文字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被堙灭掉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惟有距今4 000年前形成的汉字。
中国人阅读汉字的历史大体是从朗读、默读到泛览[12]。从中不难发现,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信息量不断增加带来阅读的体验是从精读到泛读的过程。甚至在摄影术发明之后,兴起在印刷品中夹杂大量插图,影响到当下被称为读图时代。因为我们正浸润在一个文字、图像、声音等充斥的时代,各种充盈的信息环绕我们,使我们很难专注于某一固定渠道获得信息。
声音阅读可以说从大声朗读书籍给别人听开始,其目的既是娱乐,也是寓教于乐[11]。后来,1880年俄国人奥霍罗维奇研制成功用导线把剧院里的音乐节目传输出去的播音设备。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连接了700多条电话线,定时广播新闻,形成正式的有线广播。这样听众数就成几何倍数增加。1924年苏联开办有线广播,德、法国等也利用电话网传送广播节目,遂发展成能输送多套节目的有线广播网。有线广播还是受“线”的羁绊,因此人们又发明了无线广播。加拿大人费辛顿和美国人德佛斯特雷是早期试验广播电台的杰出代表。之后的1909年,在加利福利亚洲的圣何塞市,赫罗德开始播出每周一次节目,内容有音乐和新闻等。1920年4月,西屋电气公司的工程师康拉德开始试验播放自制的节目,收到良好的效果。1920年10月,负责颁发电台执照的美国商业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性电台的呼号——KDKA。1920年11月,KDKA电台利用美国大选的时机,大张旗鼓的开始了定期广播,使其成为历史记载的美国第一家正规广播电台,该日也被认为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日。之后,又实现了同时播送声音和活动图像的电视广播。贝尔德在1926年发明了黑白电视;1946年6月,贝氏公演他已发明的彩色电视机,从英国电视广播公司(BBC)播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大游行”彩色电视节目。1958年和1973年,我国先后实现了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广播[13]。著名的摩尔定律说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一年半就翻一番。本文认为这个定律至少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随着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传送方兴未艾。比如我国从1983年开始建设有线电视网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至2003年用户数突破1亿。电视的发展对传统文字阅读是颠覆性的。王雅林曾于198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的9个市镇的1 000户居民中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是城镇居民1周内平均1天用于看电视的时间是0.71小时,占闲暇活动时间首位。超过了文字阅读时间(0.36小时)近1倍[14]。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电视又相形见绌。从199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TCP/IP互联网(CERNET示范网)工程建成,到200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只用了10年时间。到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15]。互联网和单向媒介相比,用户可参与互动,增加了体验感而符合人的需求。因此人们趋之若鹜。
2009年才正式上市的3G到2011年9月末,用户数突破了1亿,达到10 245.7万户[16],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所谓3G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移动通讯技术,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数据信息。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屏上写字、绘图等,并将其传送给另一台手机或电脑,或从电脑、网络上下载信息等。3G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的融合、延伸,使人们摆脱了网线的限制,有了自由自在地、随时随地上网的方便。
3G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方兴未艾。从前面的几个方面的简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项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感官需求。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公司的iPod、iPad热遍全球的真正动力。人的阅读需求正朝着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而且是随时随地阅读,即泛在多媒体、泛在阅读。
4 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未来发展:泛在多媒体 本文所指泛在多媒体(ubiquitous multimedia),是指无处不在的多媒体阅读。
泛在多媒体存在的技术基础是泛在网和多媒体处理技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做好以下一些事情:首先,图书馆在泛在技术支撑下若干功能都被转移到了网络上,用户所需要的资源全部由终端后面的泛在网络来提供。Web2.0亦或3.0将大大增强了用户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第二,泛在网支撑的图书馆还将建立一个新的服务目标,将现今存在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重新整合,以构成最大程度的复用资源库,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数字资源存储中心,通过云服务资源的组织协同,更好地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第三,早在2001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提交美国总统的《数字图书馆:人类知识的泛在存取》报告提出,“未来数字图书馆能够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连入因特网,克服地理、语种和文化的限制,友好、多形式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17]。第四,多媒体数字资源加工将以方便用户的检索和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为目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之所以泛在多媒体是未来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首先是用户有这样的需求;然后从技术上讲,泛在多媒体已经有基础,或者说现在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泛在多媒体,但还只是雏形;传统阅读以眼为工具,当今时代,用户的阅读以身体多器官联合为工具。
参考文献
[1]徐浩.抗战前十年山东公共图书馆事业研究(1928-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08:31.
[2]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4.
[3]Michael E.Casey and Laura C.Savastinuk,Ser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Library Journal,09/01/2006.[URL]省略/article/CA6365200.html,2011-12-04.
[4](印度)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王先林,郑挺,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2-4.
[5]娄长春,杨慧,马丽娟.基于泛在信息社会/环境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J].现代情报,2010,(5):88-92.
[6]王志军.试论最小努力原则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1,(6):79-82.
[7]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官网.[URL]省略/index.php,2011-12-04.
[8]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与应用平台开发(简称ILAS Ⅲ)官网.[URL]省略,2011-12-04.
[9]孙鹏,刘剑池.三网融合格局下图书馆之未雨绸缪[J].现代情报,2011,(8):66-69.
[10]赵秀山.电视文化对传统阅读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11]阿尔维托?曼谷埃尔.阅读史[M].吴昌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33-34,121,143.
[12]王余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9:136.
[13]张冠文.大众传媒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7:218-285.
[14]王雅林.城镇居民时间预算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1,(2).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