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46-1
种子是所有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本,示范并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是提高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办法。国内各个扶农政策的不断落实与国内市场经济在持续发展,国内农民的科技观也在持续地提升,其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需求也更加急切。所以,增强新、优、名、特等各种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增加新品种的转化使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充分挖掘农作物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效果。在当前社会情况下,客观认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从而研究适合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策略,这对保障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1 目前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非常多的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与一些农业研发部门根据国内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推出了适应不同地方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以及相关的种植技术,促进了国内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2]。然而,在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进程中,存在着缺少统筹协调与农业技术推广彼此分离的情况。一是因为目前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对应的推广工作人员缺乏推广意识与合理的推广方法,产业链和科技链缺少有机的结合,致使农业科研机构研发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无法在第一时间转变为农业产量;二是农产品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一套互相交流沟通的体系,这就导致推广与科研之间无法有效地衔接,导致推广工作效率过低。种种的情况约束了国内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同时也是导致国内种子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 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措施
2.1 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示范的力度
试验示范是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基础。要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工作,首先是要政府以及相关农业机构增加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的资金,从而构建优良品种引进与示范制度,减少农作物品种的更替周期;其次是要种子管理部门多与种子经营公司进行合作,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制度共同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再者,针对一些引种失败的公司,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给予对应的补偿;最后,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力度,不但要邀请相关的领导观看,同时还需要组织安排农民、科技人员、以及种子工作人员到场观看,从而提升优良品种的知名度。
2.2 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上市前的备案工作
做好优良品种的备案工作,能够预防出现擅自夸大适合区域、夸张宣传、种子包装混乱、超范围示范以及未审先推等种种不法情况。而优良品种的备案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作,相关机构必须给实施这项工作的部门配备必须的装备以及具备专业知识的档案人员。种子管理部门必须要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把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优良品种拒之门外。
2.3 强化培训力度,提升良种推广参与者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强化培训种子机构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对应的管理能力。其次,强化培训种子经营公司的销售人员,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销售技巧,指引销售人员科学合理的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最后,强化培训使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农民,提高农民辨别品种的能力以及维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正确选择优良品种的能力,从而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4 积极创新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新模式
努力争取政府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支持,努力创新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新模式。首先,在国家良种补贴的基础之上,积极研究分析全新的两种补贴方法。其次,努力争取政府在财政方面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以及推广方面的支持。再者,采取合作推广、项目、订单生产等模式来推广优良品种;最后,设立政府的奖励资金、推广成果奖金等延后补贴的模式来奖励对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工作有贡献的公司与个人。
3 结语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为了防止盲目引种造成农业生产方面的损失,当地农业以及种子管理机构要积极做好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工作,挑选出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应性好的新品种,并且充分利用各个宣传媒体向广大社会群众公布效果良好的推广良品,警示一些需要谨慎使用的品种,以及公布已经停用的农业产物品种,同时仔细做好宏观布局与产品搭配,指引广大农民群众实施科学选择,从而逐渐构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肖家雄.科学认识、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J].农业科技通讯.2007(01).
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及意义。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把土壤、农作物、肥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比例,因此应该:
(1)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农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在农业生产中由肥料、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都存在在土壤,最终由土壤直接供给农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但是,由于田间土壤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化验分析的条件限制,有时没有办法根据土壤的分析结果来施肥。那该怎么办哪?在不能进行测土施肥时,可以根据以前的施肥状况和目前的土壤地力情况来考虑肥料用量。一般肥力高的土壤,可以适当降低肥料用量,而对肥力低的土壤,应该增加肥料用量。对土壤比较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一次肥料用量可以稍大一些,而对土壤较砂,保水、保肥能力弱的土壤,则一次肥料用量不能过多另外,由于土壤中的养分还包括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因此还要根据它们带入的养分状况,来考虑肥料用量。
(2)了解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施肥,要知道作物需要什么肥料?需要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作物需要什么肥料?一般来说,所有作物都需要17种营养元素,也称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们是:碳(c)、氢(H)、氧(0)、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锌(zn)、硼(B)、铬(M0)、锰(Mn)、氯(cl)根据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农作物的需求状况,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壤里相对含量较少,农作物吸收利用较多的氮、磷、钾,叫做大量元素。第二类是土壤含量相对较多可是农作物需要却较少,像钙、镁、硫等,叫做中量元素。第三类是土壤里含量很少、农作物需要的也很少,主要是铜、硼、锰、锌、钼等,叫做微量元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通常把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或肥料三要素。但是,由于作物种类不同,它们对这些营养元素的需求上也明显不同。如小麦、玉米对氮、磷、钾需求较多,而花生、大豆对、磷、钾需求较多,食用叶片的蔬菜、茶、桑等需要较多的氮,油菜需要较多的硼,地瓜需要较多的钾。这就要求在生产中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特点选择不同的肥料种类。
作物需要多少肥料,就相当于一个人一顿得吃多少饭一样,少了他没吃饱,但多了也不行。一般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取决于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一般在蔬菜、果树上的肥料用量要大于粮食作物,产量水平高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要大于产量水平低的作物。,那么,在施肥时就可以根据近两年的产量水平估算今年的产量状况,然后估算肥料用量。
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营养,但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就是施肥的最佳时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植物对养分浓度比较敏感的时期,多为植物生长的前期。这一时期对养分需要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多,但很迫切,如果此时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或元素间的不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且后期难以弥补和纠正的时期。如磷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玉米在出苗后1周,;小麦在分蘖始期。氮的临界期比磷稍晚一些,一般在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过渡时期,小麦的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玉米在幼穗分化期;植物营养临界期的养分供应主要靠基肥或种肥供应。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植物吸收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最多,如能及时满足此时期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如玉米的喇叭口期,小麦的拔节-孕穗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施肥是以追肥的方式施入的。
(3)根据肥料种类和性质选择适宜的肥料。肥料依据不同的目的,肥料可分为不同类型、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学肥料、绿肥、生物肥料。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 、复合肥料。按肥料的状态分为:固体肥料、液体肥料、气态肥、按肥料中养分的形态或溶解性可分为:速效肥料、缓效肥料、长效肥料、按肥料施用后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可分为:生理酸性、生理中性、生理碱性肥料、肥料的施用方式施用方式:基肥(底肥)、追肥 、种肥 。施用方法:撒施、条施、沟施、冲施、叶面喷施、灌溉(滴灌、喷灌)施肥。肥料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施肥可归还由于作物收获所带走和其它原因而损失的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但是,如果肥料施用不当,还可以污染环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1)过量施用氮肥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引起农产品硝酸盐累积。2)磷肥加工过程中的氟污染,施用时的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引起水体富营养化。3)肥料施用不当,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抗倒伏、抗干旱能力下降,导致产量减少和品质变差。
关键词:良种繁育;农作物;良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S5038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吉林省农作物良种繁育发展基础差、起步晚,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还缺少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农作物现代育种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足,科研条件还较差,育种原始创新水平较低,高新技术研究应用能力薄弱:龙头企业还很少,集聚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科研育种与种子生产经营脱节,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作物种子繁育基础较弱,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标准低,缺少抗灾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尚未建成集中稳固的良种繁育基地;市场监管力度还不够到位,种子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还不健全,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品种权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并不断加强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新建和完善一批种子质量检验室,完善检测手段,配备先进的种子检测仪器设备,全面提高种子质量检测水平。加大省级种子检验室投入,尽快开展品种真实性鉴定、转基因品种等检测项目。形成以省级种子检测中心为龙头,省辖市种子检测分中心为骨干,重点县(市、区)种子检测室为基础的种子质量检测网络,确保农业用种安全。鼓励和支持种子检测中心、分中心向社会提供检测服务。
因此,良种繁育是种子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种工作的继续。在研究良种的繁育和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和提高其种性,加速良种种子生产,以获得大量优质种子。良种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上只有选用优良品种及同质量的种子,采用适合品种特性的栽培条件,才能发挥其增产作用,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满足生产上对良种种子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必须加强良种繁育工作,尽快地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优质种子应用于生产,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质量标准化。
良种繁育就是对育成、引进和现存良种及杂交亲本,采用优良栽培条件和选种技术繁殖优良种子,配制优良的杂交种。在优质的基础上,生产足够数量的种子。通过培育和选择,防止混杂退化,保持其优良种性,为生产提供数量足、质量好、成本低的种子,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生产优质种子,实行品种更换、更新。良种繁育的主要工作是迅速繁殖经审定合格、对良种的需要,以替换生产上价值低的原品种,实行品种更换。或提纯复壮,生产原种。经过繁殖替换同品种质量较差的种子,实行品种更新;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的种性。良种在繁育和生产应用过程中,由于不利栽培条件的影响,以及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等原因,会发生混杂退化,降低品种的纯度和种性的现象。所以在种子生产过程中,除采用良好的生产和栽培条件外,还应在熟悉品种的特征特性上,加强纯度鉴定,分期观察选择,进行种子检验,以防止种子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延长使用年限。
良种繁育首先要按照农作物品种不同的区域适应性和市场需要,合理安排品种的布局,在一个自然区域内,选用最适宜的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建立专门的种子生产基地,配备技术人员和必需的设备,按照一定的操作技术规程,专门生产种子以满足各种作物生产用种的需要。在种子的加工方面,对种子进行干燥、清理、精选、分级及拌药消毒等过程,全部采用机械加工处理。种子质量标准就是供应的原种种子及大田生产用种,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使这些种子符合国家对原种、良种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在农业生产上,优良的品种必须有优良的种子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为了确保和提高种子质量,严格控制用不良种子播种,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优质种子,应该普遍开展种子检验工作。
种子检验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产种子质量进行细致的分析、鉴定的技术。种子检验是对种子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鉴定。品种品质是指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播种品质是指种子净度、发芽率、生活力、千粒重、含水量和病虫害感染率等方面。种子检验分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田间检验是在作物生长期间,到良种繁育田内进行取样检验,检验项目以品种纯度为主,其次为病虫害、杂草及生育情况等。室内检验是种子收获脱粒后到晒场、收购现场或仓库进行抽样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净度、纯度、发芽力、千粒重、水分、病虫害等。通过田间和室内两方面检验结果,予以综合评定。
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检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种子真实性是指一批种子所标明的品种名称性状与品种说明书是否相同,是否名副其实。品种纯度是指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即在一批种子中本品种的种子中供检作物样品数的百分率。
1 农机、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1.1 农业机器的使用对环境污染严重
农业机械对于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它的废气排放量也是难以想象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农用机具的废气排放对农村的环境尤其是空气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2 农作物秸秆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在对环境污染原因的调查得出,很大部分污染源是来源于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大量的秸秆燃烧,会产生数量众多的温室气体,污染空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1.3 化学农药的使用对水源等自然生态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剩余的都流失到环境中去,对地下水、大气等造成污染。并且残留在作物上的农药对生物、人体有着很大的伤害。
1.4 牲畜,家禽的不合理放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市场对肉类、蛋需求的增加,农村规模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这虽然解决了人们的物品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牲畜、家禽的粪便未能合理利用,随处排放,对水体、土壤等污染极大。
2 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2.1 积极发展、推广节能的新农机具
“我国在节能的新农机具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油意识;建立健全农机废弃更新管理机制;提升农机的相关设备装置;建设农村低碳农业机械服务公共组织。
2.2 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农作物秸秆其实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不一定要通过焚烧将它们处理掉,我们可以变废为宝,把它改造为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这样可以起到一举双全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可以有以下做法:
2.2.1 秸秆作物回归土壤
秸秆作物机械化回归土壤是秸秆利用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果并且花费最小的一种利用途径。这也是土壤培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2.2.2 发展秸秆沼气、气化的技术以及设备
这种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主要是针对秸秆的,它采用秸秆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对于这种技术,应该要积极研发和推广。
2.2.3 秸秆作物转化为饲料的技术装备
国家应该大力扶助秸秆饲料的加工业发展,结合牲畜、家禽等养殖业,充分发展饲料饲养,加快发展和推广秸秆青储、氨化等技术装备。
2.3 发展更节约的农业机械化
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可持续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着手,应该大力发展节水、节能、低碳型农业机械化。
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节种的农机。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应该重点推广农机水稻插秧、小麦精量播种、玉米单粒点播、蔬菜大棚幼苗移栽等技术。另外,要积极使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装备。
采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集中精力投入保护性农业机械化的研发、推广以及使用,建立保护性的农业耕作体系。”把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理念融入进农业耕作中去。
2.4 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发展能量循环低碳农业
“牲畜、家禽的粪便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质资源。”应该重点强化对其的无害化处理,这样既可以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保护环境,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利用肥料化、能源化这2种方法进行解决。
一、农业生产中对于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农业生产中对于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应用微生物肥,可以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显著的提升,而且?能过大幅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并且降低病虫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同时还能够调整土壤的团粒结构,通过对微生物肥料的长期使用,能过恢复原本因为过度使用化学肥料而被破坏的土壤团粒结构,解决一直存在的土壤板结问题,使得土壤更加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二、当前微生物肥料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研究不够先进。
当前微生物菌株选育以及大田实验增产原因分析依然是我国微生物肥料领域的主要研究目标,并且尚未能够明确了解微生物肥料的肥效时长、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阻碍微生物肥料产生作用的原因。
(二)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
当前我国农业施肥体系与微生物肥料的应用需求之间并不匹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例,其在根瘤菌接种方面掌握先进技术,并且在大豆种植方面已经将根瘤菌接种作为常规的耕种措施,但是我国大豆根瘤菌的接种率却少于10%。而且在水稻及玉米方面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忽略使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可见当前相关配套体系依然需要予以完善。
(三)微生物菌种纯度较低,且没有足够针对性。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作物种类以及不同的耕作方式对于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只有按照对应的情况确定最适应的功能菌种,才能够达到最合适的作用效果。但是就目前而言,几乎所有的微生物肥料企业对于菌种的选育依然是使用传统育种和分离筛选相关技术,导致其无法获得适应性强、针对性强的微生物肥料,严重影响微生物肥料的实际效果。
(四)微生物肥料很难保证稳定的肥效。
由于微生物肥料本身含有大量的活性菌株,所以菌种的种类、活性、含量等都属于影响肥效的因素。而且土壤酸碱度、土壤温度及湿度、微生物肥料的底物浓度等也都是影响微生物肥料肥效的重要因素。并且,由于微生物菌株本身存在一定寿命,所以在生产、储存和运输环节,微生物含量会明显下降,进而导致肥效不稳定的情况出现。
三、针对微生物肥料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对微生物肥料相关理论的研究。
在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开发方面,要积极增加立项,引导相关科学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微生物肥料的基本情况和应用技术,弄清微生物与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促进微生物肥料在未来健康稳定发展。
(二)微生物肥料科学技术成果向实体转化的主体就是企业,所以在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其发展的关键之处就是提高行业对于微生物肥料的自主创新以及转化科学技术成果。所以微生物肥料企业需要加强与行业内其他企业以及科研所与高校的合作工作,并且积极结合目标销售地区的气候条件、主要栽培作物以及土壤类型等培养筛选最为合适的微生物品种,确定最合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所以对于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而言,未来发展的工作重心是加强创新工作和加快对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从法律层面加强对微生物肥料行业得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民开展相关内容的宣传工作。
当前微生物肥料行业良莠不齐,所以需要从法律层面加强执法力度,在提高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的同时,还加强对生产质量以及市场流通的监管工作,通过完善的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体系,对假冒伪劣产品严格控制管理,确保进入市场的微生物肥料都是优质肥料。而且还需要向农民加强微生物肥料方面知识的普及工作,帮助农民客观了解微生物肥料对于农作物及土壤与环境的好处,但是在宣传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实事求是,而不是进行夸大宣传,例如对农民宣称微生物肥料能够完全替代有机肥和化肥等错误理论,以免让农民面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注重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创新和推广工作。
要加强对微生物肥料的创新研发工作,确保培养出优秀的菌株,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除创新技术之外,还需要在推广体系、营销措施、营销渠道、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充分结合当前的大数据以及互联网优势,加强对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工作。微生物肥料的产品质量是决定其使用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作为微生物肥料企业,还需要提高产品自身的适应性与针对性,要积极集合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地区的气候状况、作物种类、耕作方式、施用方法、土壤类型以及施用量等确定最为合适的剂型与菌种,确定不同阶段的微生物肥料施用方法,尽可能实现最佳的肥效,进而逐渐增加微生物肥料的使用面积。微生物肥料对于我国土壤品质的改良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对于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正在不断加强,所以在此情形下,需要注重提高菌种的纯度、有效性和针对性,深入研发新的复配技术,生产多功能复合型微生物肥料,增加肥料的作用与能力。并且注重微生物肥料与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加强开发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使得化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