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明红
有幸参加了2018年湖北省对口帮扶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题培训,在为期十天的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湖北省各位专家老师们的精彩的辅导报告,亲自参观了武汉市三店学校,学习了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发展历程和经验,也深入地与来自新疆和湖北的各位学员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这些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历程有了系统的了解,也接触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名人、研究者和书籍。对各种情绪和学生的不同行为也有了科学的认识,并获得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使我印象深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我一定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开花,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
其次,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情,更和谐的与他人相处,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心情。我认识到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是人的本能,但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本领。我们应该让健康的人更幸福,生活更充实。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育龄妇女;生殖健康;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走向城市,对生殖健康的需求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在农村生活的育龄妇女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生殖健康的了解较少。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内容,对我们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教材及经验可以借鉴。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以育龄群众的需求为目的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为长期居住在农村的育龄妇女,并且能独立回答自己的所需。工作人员是能够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保健服务的技术人员。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资料来源在河口区长期居住的农村育龄妇女,自2010.01―2012.01在服务站接受健康查体的21-49岁的农村育龄妇女。随意抽取512人(平均年龄35岁)21-35岁占65.7%,36-49岁占34.3%。小学以上文化占69.3%,小学文化占22.9%,文盲占7.8%。发放调查问卷512份,收回508份。参与面对面咨询的212人占41.4%。
1.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育龄群众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生育子女数、夫妻性生活是否和谐、对妇科疾病的认识、男性参与生殖保健是否有必要等16个问题。为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资料的可靠性。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调查前的说明,把涉及的内容讲解清楚。尤其涉及夫妻性生活方面的知识,技术人员为其解释。在本站填写的调查问卷工作人员统一收回。(其中四人自己拿走没有收回)参与咨询的人员,由技术人员认真、详细、如实填写。
1.3结果
1.3.1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识从调查结果分析,①52.5%的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知识持有模糊的认识,对生殖健康的意义不明白。②16.1%的育龄妇女认为生殖健康就是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不明白生殖与生育的概念。③对生殖健康男性参与72.4%的育龄妇女不明白,认为生殖就是女性的问题,与男性无关。
1.3.2对生殖保健知识认可的态度以及获得途径在调查的对象中希望了解生殖保健知识436人,占85.2%;无所谓的56人,占10.9%;不需要的人,占3.9%;认为男性参与生殖健康的141人占27.6%,认为男性无需参加的296人占57.8%,无所谓的74人占14.6%;认为通过医务人员获取的236人,占46.1%,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体获得276人,占53.9%。
1.3.3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对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同在所调查的育龄群众中,选择了21-4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岁。文化水平不同所需及了解的生殖健康知识不同,高中以上(含高中)116人,占22.7%,小学以上文化(含有小学)311人占60.7%,不认字85人占16.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及所需健康知识,包括男性知识及优生优育知识,并且希望妇科方面的预防保健知识,小学以上文化者所需的内容少,对男性的参与很多的是不理解,对优生知识的需求很低。
1.4相关的分析
1.4.1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水准,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和需求不同,而且年龄在43-49岁的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的了解极少,需求不高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对男性的参与不理解,而对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更少,文化水平较高、年龄较小者对生殖健康的需求较高而且面广。可以看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的需求也高,生殖保健知识不断增加,但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者,对生殖健康的需求较低。
1.4.2育龄群众希望得到生殖保健知识的内容生殖保健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育龄群众的需求会因年龄、地区的发展、文化程度的不同而需求不同。21-35岁处于生育期的育龄妇女不仅希望得到妇科疾病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较大,对男性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而且希望得到技术人员的指导,对于35-49岁的育龄妇女对优生优育的需求较低,对男性知识的需求甚少,但希望得到一定的妇科疾病的防治知识。但获得途径不是很明显。
1.4.3育龄群众对生殖保健在农村推广的认识75.6%的育龄群众认为有必要,意义很大;22.2%的认为注意自己保健,推广的意义不是很大;2.2%认为没有必要。为什么进行生殖保健,72.3%的认为利于优生,利于自身的健康,19.6%的认为是防治疾病,8.1%认为生殖健康与自身的健康关系不大。
2对策与建议
2.1重点加强技术力量,同时搞好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村级计生专职主任及小组长的业务培训,选一批文凭高,素质高的青年加入到计生队伍中。集中培训考试上岗,做到管理人员懂生殖保健,技术人员懂咨询,指导育龄群众掌握好生殖保健知识。
2.2提高思想认识生殖保健是一个新的课题,首先管理人员认识到位,到育龄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让育龄群众认识到位。我们的工作态度发生质的转变,由被动的服务变为主动的服务,主动讲解,主动宣传,让育龄群众在被动接受中主动参与。利于生殖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搞好宣传一是编辑服务手册,采用易懂的图文集中在手册中,发放到育龄群众手中;二是充分利用村级人口学校,农闲时间对育龄群众进行讲解、播放VCD、纪录片等形式,对育龄群众进行灌输和强化;三是实例讲解,在各种形式的宣教中,配合实物模型,进行示范讲解。可以增强育龄群众的直观感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此次调查的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来自城区及不能自立的育龄群众,但从调查中看到农村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意识差,需求是有而且各异,知识面小,层次低,因此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育龄妇女特有的需求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让育龄妇女满意,达到她们的需求,是我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班主任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受挫、学习成绩下降等等心理问题。我们要多学习有关心理教育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有准确、客观、全面的认识。班主任只有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才能具备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作为班主任,我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积极贯彻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做一个民主的管理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的建设相结合。建立班集体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要求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形成班级凝聚力。
要树立健康的班级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健康的班级舆论是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标志,班风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平时在思想教育的时候,利用晨会、班会、队会对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对待身边的事情,形成正确、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尽情宣泄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他们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日记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关键词:健身锻炼;健康认识;锻炼方式;场地时间
健康长寿、幸福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人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魂,这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共同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健康的价值,健身锻炼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体育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很多人通过步行、慢跑、健美操、打球、游泳、自行车等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这些都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但通过对群众性健身锻炼的调查了解发现,健身活动中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有的人现在没病就不注重身体锻炼;有的由于锻炼项目的选择、时间安排、锻炼方法不合理,锻炼效果不佳;有的参加锻炼一头热,坚持不下来。针对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了解、分析,得出影响身体锻炼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下面就对健身锻炼中的这些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并为健身活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健身者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往往取决于他对“身体健康”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认识到健康的意义和重要,以及体育锻炼的益处,他就会积极要求参加锻炼,自觉锻炼。只有理解和认识到位,才会发自内心的去进行健身活动,激发参与体育健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将体育锻炼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了解、理解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一般来讲,老年人比青年人、病人比健康者、知识面广的人比知识面窄的人更能体会到健康的价值和对健康有着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追求健康的意识更强烈,更能看到健康的可贵。这些思想认识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人在无病无疼时,就很少会感受得到身体健康是多么的幸福。20岁左右的一些年轻人,由于年轻,身体状况还处于旺盛阶段,即使几年不参加身体锻炼,他也可能不会生病,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所以往往感受不到健康的重要。但他就可能理解不到,他不像中年人、老年人一样的多病,是因为他还年轻,身体抵抗力还很强。随着年龄的增大,内脏器官机能逐渐衰退下降,才会表现出一些问题。因此年轻时的锻炼并不是没有必要,健康时通过锻炼则可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机体的机能,为老年后的身体奠定好更坚实的基础,老年生病的机率就会降低。同时,通过锻炼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总之必须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增强身体素质、改变精神状态的作用。有健康才会有长寿,有健康才会有幸福,有健康才会有效的工作,才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2.锻炼方式、运动项目的选择
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很多人通过步行、慢跑、健美操、打球、游泳、自行车等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投入了不少的时间、精力、财力来进行体育活动,这固然很好。但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不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场地设备条件、可利用的业余时间来选择项目的现象,结果就是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跟什么,流行打网球就去打网球;流行骑自行车就骑自行车;流行健美操就跳健美操等。这些都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的选择。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要综合的考虑场地条件、爱好、身体条件、项目特点等因素来选择,不要随大流,跟着社会流行走。现代体育、民族体育、体育游戏、生活方式锻炼等项目和方式都可考虑,都可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如:有球场就参加一些游泳、篮球、足球、软式排球、气排球、沙滩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等运动;无场地就参加一些快走、武术、室外的健美训练、健美操、跳绳、踢毽子等活动。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一些非体育运动项目,也就是适当的生产、生活劳动也是一种身体活动,运用得合理,同样也可以锻炼身体,起到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而且即锻炼了身体,又有劳动的收获,对身心都有益处,简便易行,不需要去找专门的锻炼场地和时间。如:买菜做饭、上班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少座车和开车;上楼少乘电梯,多步行上下楼梯;多参与一些劈柴、担水的搬运工作;适当的做一些洗衣、拖地,养花浇水的家务劳动;或做一些带体力的手工劳动;等等。只是要注意单一姿势的工作时间不要过长,应多变换身体姿势和动作,量力而行,注意休息,轻松劳动,防止局部肌肉负担过重和疲劳。
3.锻炼地点的选择
在锻炼场地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各种场地、器材进行锻炼。因为各地区、各单位之间,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条件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宜的运动场地。运动场、公园、社区空地、道路、室内、楼梯、阳台,都可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处处都可锻炼。要充分利用生活和工作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锻炼,有运动场地的就利用体育场地,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的就利用公园、社区空地、道路、树林开展活动。甚至办公室、教室、宿舍、走道、阳台都可进行一些徒手操、力量练习、柔韧练习等。总之只要有健身锻炼的意识,处处都可锻炼,运动场就在你身边。
4.锻炼时间的安排
锻炼要本着灵活多样的原则,时时都可锻炼的态度来参与体育活动。2个小时的时间可以锻炼,3分钟的时间也可以进行锻炼,锻炼的时间可根据学习和工作特点来安排。有些人总认为,只有用整段的时间,和到专门的运动场上才能进行身体锻炼,结果就以没时间等理由不能参加锻炼。其实不然,只要有锻炼的愿望,再短的时间都可以进行身体活动和锻炼。如:课间休息的5~10分钟就可以在教室、台阶上、走道上、空地上进行一些手扶高物的俯卧撑、踢腿、转肩转腰、原地跳跃、踝关节和小腿的蹬伸等活动。5~10分钟在办公室、家里、等车、等人、看电视等场所的沙发上、凳子上、桌子边做一些仰卧起座、跳台阶、徒手操等活动。当然最好每周锻炼不少于3次以上,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更好。整段的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因为下班后时间也充足,下午环境温度和人体温度较高,锻炼后也不影响工作。
5.运动强度、运动量的控制
健身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量与运动训练不同,竞技运动追求的是最好的运动效果和成绩,目的是不断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而健身锻炼目的只是健身,主要是追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所以在运动量上要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素质状况、工作特点来安排。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一工种的健身者运动量都不一定相同。运动量过小,对机体的影响不大,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不明显,锻炼效果不好。运动量过大,身体又会有不适、不良反应,甚至损害健康,引起运动性疾病,因此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要与自身条件相适应。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段运动量也不一样,一般早上宜小些,以身体稍热不出汗为宜,过大的运动量会影响上午的工作和学习,下午的运动量可大些,下班后也可有充分的休息。
运动负荷一般可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来判断:
⑴客观评价:采用运动后立即测每分钟心跳次数(心率)的方法,适宜的心率一般采用心率百分数来确定,即有氧锻炼,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0%的强度为宜;无氧锻炼以本人最高心率的90%的强度为宜进行锻炼。老年人、体弱者略减。
最高心率一般为:(220―年龄)次/每分钟
⑵主观评价:根据运动时或运动后自身的轻松程度、气喘程度、出汗多少、运动时说话的轻松程度、运动后的疲痨感来判断。反应越大、越明显,说明运动量越大。运动时和运动后不宜有胸闷、恶心、头晕、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等症状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努力,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生生对话等系列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就避免了以往的“考试得高分的乖学生、乖孩子缺少主见、缺少创新、缺少能力,结果社会不认可”的怪现象。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在此,我想根据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些思考:
一、教师“个性化的教”
在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仍起着科学的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时做好个性化的“四读”。
(一)个性化的“读学生”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同时,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
(二)个性化的“读教材”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读教材的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因为“教参”包办了一切,“教参”对教材的解读先入为主的占据了教师的阅读空间。但是新课程的实践中,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对教材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结合自己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教材及课文。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阅读理解,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读出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没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学生的。
(三)个性化的“读自己”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其实有过“个性化的读教材、读学生”,但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是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语文、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读”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向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否则,语文教学将失去底气,甚至于装腔作势,让学生从心底就瞧不起语文课。
(四)个性化的“读教学”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应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注意:1、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发展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的服务者;2、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作些个性化的组合与创新。 3、提供良好、宽松的学习条件,适宜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的发展;4、创造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充分的展现各自的特长。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激情的学习。作为教师,在引导、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化学习习惯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以及语文素养、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让其从内心需要的基础上投入学习;第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学好语文,从思想、兴趣等方面告诉学生学好语文的可能性,让其乐意学习语文;第三、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其自由的学习语文。
在语文教学的实际活动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主要表现在个性化的阅读和个性化的表达两个方面:其一、所谓的“个性化的阅读”主要是指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独立自主的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时,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品味、理解文学作品,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不能预设好结论,牵着学生钻,甚至干脆用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或用学生的共性淹没个性,反过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其二、所谓的“个性化表达”主要是指学生在表达“观点”、陈述理解的时候,是真实的、自由的、健康的和创新的,是学生内心深处个人对外物的认识的如实和独特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