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任务型阅读教学 反思

英语习得和构建主义理论强调,注重优化学习者的阅读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能够形成有效的阅读学习方式和正确学习思维。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倡导的任务型阅读教学则是使得阅读教学更加具体和量化。此教学模式的有效则是我们应该予以反思的。从阅读教学目标、过程、拓展等方面进行反思教学,更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1)反思教学目标实现,引导好阅读教学方向。(2)反思阅读理解学习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运用能力。(3)反思阅读发展创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1.反思任务阅读目标科学性设计,注重把握整体教学方向。

反思任务阅读目标科学性,就是要在注意整体设计和发展提高上,注重任务阅读目标设计的全面性,以此为学生明确整体理解感悟的方向。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突出知识的结构要领,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尤其应该体现整体互动探究的过程,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明确一定的目标任务。

科学性的设计是体现课程教学知识要点的有效方法,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引导和保障。对此,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如下几方面:(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整体性原则,即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概括学习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围绕文章题目、中心语句等概括文章的语言表达大意。(2)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性,即能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综合发展运用,依据不同类型学生设计教学目标,以此体现共性和个性,满足学习发展需要。(3)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即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理解按照任务目标进行有效学习运用,增强整体理解感悟的能力。

反思教学目标设计,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必要的量化参考依据,明确课程教学的方向。像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下同)8A Unit 5 Bird 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就教学目标的设计反思,我们可运用如下方法:首先,设计整体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从“What do you know about birds in Zhalong?”整体理解感悟文章表达主题。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词汇短语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就“How to protect birds?”进行综合表达交流。

2.反思任务阅读感悟多元化表达,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

在反思了教学目标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更应该反思阅读感悟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使用技能。反思教学阅读学习过程,能够更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综合思辨能力。

在反思任务阅读感悟过程中,应该注意体现“主体性”和“互动性”,即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感悟的过程注意适当的优化组合,让学生真正从阅读感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注意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同桌、小组、角色等多种学习载体力量进行学习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和认知感悟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用,更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反思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语言表达运用,学生能够让学习体验过程更为丰富多彩。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Unit 6 Fashion的“Reading A The fashion show”阅读教学过程,通过反思课程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化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词汇短语概括文章的表达主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整体概括运用能力。可要求学生就“What do we should do in a fashion show?”进行思考探究,以此增强理解感悟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任务探究过程中,可建议学生根据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3.反思任务阅读升华拓展性运用,提高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等方式进行有机运用,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也为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奠定基础。

反思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反思学习的过程中,对阅读学习进行综合整理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发展创新。建议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改编、扩写等方式领略其中的文本表达内涵,以此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提高发展创新能力。

综上所言,对任务阅读教学的反思,能够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理解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方法的反思,更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明芳.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2]卢琼.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1,(60).

[3]邱秋红.任务型阅读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与反思――以“牛津英语”8A Unit 4“Wild Animals”(Reading1)课堂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1,(8).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感氛围,激发思维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一)美化教学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教师运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意的语言、精辟的言辞、警醒的故事……不仅能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营造出课堂的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对一个学习任务(阶段)进行总结时,采用的语言也极为重要,教师要极力营造充满诗意的语境,师生从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课前,我听说两位同学闹矛盾打架。于是在上新课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语:“听说上节课班上有两位同学闹了一点矛盾,以致动手打架。”我停顿了一会,同学们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然而,我却接着说:“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有矛盾。可以说,闹矛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小插曲。闹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解决矛盾的方法,让矛盾在我们的心里留下阴影。同学们知道怎么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羚羊木雕》,看看文中‘我’与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该怎样为他们解决这个矛盾。”在一紧一松、一放一收的处理后,全班同学在经过疑惑、明悟的心理过程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台阶》的导入语:“为了得到尊重,有人以荒诞搞怪的言行吸引别人的注意,博取别人一笑。然而,笑过之后,却是更深的鄙夷。有人滥用权势,高压威逼,强迫别人的尊重。然而,事过境迁,却收获更多的唾骂。只有一种方式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方式就是诚实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阶》,认识文中这位父亲,了解这位父亲是如何通过诚实劳作获得别人的尊重的。”

(二)激情朗读,激感共鸣。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感共鸣。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感已是水到渠成。

(三)换位体验,激感转化。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人物、作者的情感,与课文人物、作者同喜共悲,激发学生情感转化。如教授辛弃疾《西江月》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或学生代表用轻松愉悦、欢欣鼓舞的语言朗读原文和译文。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和作者一起漫步黄沙道中,充分领略乡村夜晚的宁静祥和,以及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完成换位体验。

当然,营造情景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调动文化积累、以旧带新;利用地方风情文化,挖掘生活的体验,间接补充感受;利用音乐、故事等等。

二、科学质疑设问,诱发学生思考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以“问题”为主线,即“质疑提问”。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学习,但不是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疑问,而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众所周知,随意提出一个问题并不困难,然而要提出一个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却不容易。这个问题应具备以下特点:对课文阅读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是文本所独有的,话题的表达易为学生所理解,并且具备科学性、开放性、启发性和时代性。这样的问题才是语文阅读学习的突破点。 如果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说话欲和表现欲,他们在合适的问题情境里,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心理上处于愤悱状态,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故事和知识着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以针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而提出,而且可以针对一些字、词、句而设计,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赏析。如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一个贯穿全文的大问题:文中写了几个时期的紫藤萝花,在不同的时期,作者面对紫藤萝花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文本对话能轻松地找出来。再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一些小问题,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目的。

三、构架对话桥梁,促成三位一体

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的精辟概括。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对话的形式: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虽然,新课标提出“以现代对话理论构建崭新的阅读教学”到现在的两年多教学实践证明,“对话理论”仍存在不少潜在的难题,但笔者认为,在指导语文阅读方面,它仍有可取的地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真正完成阅读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与学生对话是学生之间的切磋交流,即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与教师对话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即导读活动。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的重要意义,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人人争当交往的主人,做讨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使讨论交流开展得切实有效而不走过场。

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要自动走下权威的宝座,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讨论交流中捕捉智慧的火花,开发动态的学习资源。尊重和鼓励独到的见解,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同时针对学生理解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准确、精当、巧妙,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使学习得到升华,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的心理过程,对学生的读书活动从宏观上给予必要的监控,保证学生科学地经历阅读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了解并自觉地沿着教师清晰的导渎思路,逐步学会独立阅读。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阅读的目的是收获知识,而收获知识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是把阅读学习孤立起来,学生只是为阅读而阅读,理论上是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却对知识的本质一无所知,以至于在读完之后,不知道文章的真正含义,没有进入文本的世界中。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但是,在此基础上,学生必须要学以致用,也就是要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奥秘之处,并能够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观点。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归结出了“读写结合,以写带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动笔写作来加深阅读的收获。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组织:第一,可以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在写的过程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能够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第二,以模仿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格式进行创作。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皇帝的新装》中,说实话的小孩的出现,就是文章的转折点,因为小孩的出场,才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并达到,而初中学生写作的不足之处,就在于行文平淡,没有起伏,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喜悦感。这样的训练,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二.立体阅读,培养能力

    一般来说,我们说到阅读,想到的就是文本的阅读。的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主要是指书籍的阅读。但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阅读是一种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行为。我们阅读书籍,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还需要阅读绘画、阅读雕刻、阅读音乐,还有,阅读人。尽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抛开文本进行阅读,毕竟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书籍的阅读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而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例如实物阅读。

    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张羚羊木雕的图片,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就这一张图片进行观察阅读,并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观物”而“观情”,带着阅读的期待进入文本,这能够更好的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根据学生的性格,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正如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毕竟,初中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内阅读,还需要课外阅读来构建。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之下,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必须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正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初中学生对图书的选择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候会“择书不当”,这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 英语阅读 反思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载体。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在整体教学时间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从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阅读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高中英语阅读a课文教学的模式相对僵化,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语法能力及词汇积累量的要求,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及整体性把握。

从教学内容上看,高中英语课本的更新速度较慢,这使得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是脱节的。多数英语课文中强化了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并将一些考试中常见的句型和语法知识融入到课程当中。这样的授课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环境,整体实用性价值偏低,已经无法适用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从教学效果来看,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效率整体偏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将英语阅读课文教学视作一种常规性教学任务,在课程设计环节没有给予其充分的重视,这使得阅读教学的目标性、针对味性严重不足。

2、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2.1转变教学理念

要将英语阅读课本教学真正落实到高中英语课程中来,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授课理念,让他们能真正认识到阅读课文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在英语课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授课重心放在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来,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有时间对话的内容进行全面理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2.2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课文教学都秉持着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陌生单词、语法知识、文章大意让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程改革环境下,应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兴趣入手,丰富现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在趣味性强的课堂上充分发掘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提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到情景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面,借助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一定教育意义及文化内涵的,难度适中的英语电影、纪录片、英文歌曲等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并将课本内容与图片、声音及影像结合起来,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2.3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这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有用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获取阅读内容,并从文章重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

由于阅读在高中英语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文章核心的内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能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并养成正确的知识积累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技巧的掌握不仅适用于应试,同时也适用于阅读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只有将技巧与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阅读能力乃至英语水平的提升。

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必须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课文,以此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向与阅读难度的适中性。此时,教师必须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把握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程进行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阅读与讨论的空间。此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一些英语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中进行阅读和讨论,并由小组中英语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进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实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教学内容中的两个,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视觉通道输入信息,而写作则是通过文字输出信息。在实际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读与写上,阅读课与写作课是现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学中正常开设的课程。应当说这样的理解与实施自然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有浮于表面的成分。笔者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结论的得出都是从自己的直觉得出的判断,而由于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所限,我们的直觉水平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直觉作出的判断自然难免浮于表面;二是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还是专门对阅读与写作提出的种种判断,可能都还存在没有吃透的成分,因此阅读与写作是不是就是简单的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随着我们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随着我们对小学语文界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分析与吸收,我们对包括阅读与写作在内的许多教学理念都会有新的理解。尤其是随着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发展――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小学生与以前的小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说,以前的学生几年都可能是一个样子,而现在的学生是一年一个样子――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作出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这样才能跟上语文教学发展的时代潮流。笔者就阅读与写作作一些新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历史与现状

在笔者看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离不开对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因为这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离开了这个基础,很难说我们的研究是有效的,因为离开了这个基础,我们就无法寻找到有益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因而也就会出现研究断层的现象。而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历史与现状,对于笔者自身而言,最好的素材可能就是自己曾经接受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以及初登讲台到现在这段时间自己实施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记得笔者曾经是学生时,接受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形:语文老师到了教室,简简单单地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几页的内容,待会儿我要提问题”。在这样的阅读要求下,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事实上这些文章往往事前都读过,也都凭直觉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因此在课堂上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重复。或许这正是语文老师当时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教学理念。待老师问问题时,大多数同学是回答不上来的,于是老师会给我们提供答案,最后还不忘友情提醒:考试时有可能考得到。而写作,一般也是作文题目一布置,如“今天写‘我的老师’,注意啊,要写生动点”。至于怎样才是生动,一般也没有多少讲解,但最后会挑选中写得比较好的同学的作文当成范文读一下,于是从其中我们大概可以感觉到生动是什么意思。但以后基本上也没有直接模仿的机会,因为下次就不写这个作文了。毕竟,重复写一个题目的机会是很少的。

三、对小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的再思考

上述描述基本上是一个真实的过程,但随着反思意识的逐步增强(这是新课程标准给笔者带来的最大收获之一),于是逐步就有了反思甚至是批判自己的意识,希望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反思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怎样教才有效?写作教学看似与阅读教学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但两者之间肯定又是存在一些相通的地方的。哪些地方相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有效?哪些地方不同?各自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成为驱动自己不断思考的动力。通过学习与研究,笔者逐步意识到一些问题,并形成了一些收获。

比如说阅读教学中,我们实际上期望学生能够生成服务于表达(写作即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的技能,而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的技能又是不一样的,作为语言表达,其往往是直觉的,有时靠模仿即可获得;而作为写作,则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再往细节里考虑,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标点符号等。而这种技能不是靠模仿就能达成的,既需要学生的感悟――悟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过渡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阅读,逐步形成对字、词、句、段、文的感悟,才能形成运用能力,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知道不同的字词有着什么样的运用规则。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规则的运用属于技能范畴,需要在领悟之后通过运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意识,而这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学生的学习机制内部,我们还会发现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容与数量也很重要。内容自不必说,数量却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记忆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原因在于学生作为生物人,其记忆容量是受到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的。那记忆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如何才能迅速地产生写作规则的积累?笔者采取的策略是精挑文章组织架构相似的让学生阅读,以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归纳即可获得对文本结构的认识,由于文本是精选的,所以不至于出现容量过大的情形,由于文本结构相似,学生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形成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