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纪录片;问卷调查;教学改革;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2-02
资源环境类课程是农业院校多数专业的必修和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概括性,很多知识点仅靠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视频资料作为理论授课的补充。纪录片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描述,具有集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特征。优秀的科学纪录片可以从多视角直观、生动地讲述科学知识,启发观众的创新思维。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电视台都拍摄了大量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科学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科学严谨、制作精良,为资源环境类课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视频教学素材。
本课题组选取《森林生态学》课程开展了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学生对教改实施的反馈信息。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教改效果,总结技术要点,为推广纪录片辅助资源环境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合理建议。
一、调查方法
1.问卷对象。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13级学习《森林生态学》课程的所有学生47人。
2.问卷调查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纪录片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评价、纪录片播放技术要点三个方面共10项指标。
3.实施过程。在学期期末最后一次课结束后立即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7份,回收问卷47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全者共得到有效问卷46份。
4.资料统计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将数据输入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经整理统计后,得出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记录片的喜爱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平时非常喜欢观看纪录片,在电影院、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观看过植物私生活、鸟的迁徙、森林之歌、帝企鹅日记、海洋、地球脉动、生命、微观世界等国内外知名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大部分学生对纪录片兴趣浓厚,认为纪录片影音效果精美绝伦,解说词流畅生动,能为观看者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不但能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培养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对纪录片较喜爱并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是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并受到欢迎的基础。
(二)学习效果评价
100%的学生认为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与普通教学模式相比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其中59%的学生认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93%的学生认为纪录片有助于学习、理解本课程的重点,其中54%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96%的学生认为应用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对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其中6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调查数据说明纪录片辅助资源环境类课堂教学与普通授课模式相比,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次教学改革对授课模式进行了调整,利用纪录片结合相关知识点辅助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正确,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纪录片播放技术要点
1.播放时刻。56%的学生认为应课上先讲对应知识点再播放视频,42%的学生认为应课上先播放视频再讲对应知识点,2%的学生认为应教师指定纪录片内容学生课前自己观看。调查结果表明:纪录片片段应以在课堂上播放为主,教师备课过程中根据知识点内容选择合适的纪录片剪辑合成,课上讲授完知识点后播放对应的纪录片视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时间与数量。对于播放总时长(以一次课90分钟为例),45%的学生认为纪录片播放时间总长度在15~20分钟为宜,39%的学生认为纪录片播放时间总长度在10~15分钟为宜;68%的学生认为单个视频片段在3~5分钟较合适,20%的学生认为单个视频片段在5~10分钟较合适。调查结果表明:一次课90分钟里,纪录片合理的播放长度为10~20分钟为宜,单个视频片段播放时间为3~5分钟较合适,折算下来为每节课播放2~4个片段为宜。学生反馈与教师课堂观察基本一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个3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片段就能成为一个课堂亮点,每节课安排2~3个片段就能有效调动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过多、过长则容易产生疲劳感,学生注意力分散。
3.地区与语言。71%的学生表示较喜欢欧美地区制作的自然科学纪录片,其次是亚洲地区占18%,国产纪录片占11%,这可能与欧美自然科学纪录片起步早、资金投入大有关。在解说与字幕方面,按学生接受程度依次为英音中字(74%)、中音中字(48%)、中音英字(22%)、英音英字(15%)。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大多数学生能接受英文解说配中文字幕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也能帮助学生多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四、结论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这次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相关知识点与自然科学纪录片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得到了学生的积极支持与肯定。学生普遍表示纪录片可以从多视角直观、生动的讲述科学知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习积极性,他们希望能在其他资源环境类课程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对纪录片辅助教学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根据知识点选择经典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剪辑合成为视频片段,语言最好为英文解说中文字幕;课上讲授完知识点后,播放对应的纪录片视频片段对知识点作以解释和扩展;纪录片不宜过多过长,每节课播放2~4个片段,每个片段3~5分钟为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改进纪录片辅助资源环境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莲英.浅议环保纪录片在高校环境教育课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88.
[2]高健,张文昭.科普纪录片在天文通识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2013,(07):55-58.
[3]黄景,陈中凯,曾影.《美丽中国》纪录片的地理教学价值探析[J].地理教学,2013,(24):44-45.
[4]陈玲.BBC纪录片《冰冻星球》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14,(04):48-49.
[5]冯也倪.对生态文明的倡导与赞歌——《森林之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60-61.
[6]高峰,冷冶夫,张越.国际优秀纪录片的创新理念与特点[J].电视研究,2007,(12):36-38.
关键词:树状结构;存在问题;运用形式;效果体现
复习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都要实施的一个教学环节,理想化的目标是把零碎、散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更加有序,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重组。小学科学不仅有着其知识范围大、面广、独立性强的特点,而且科学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常识密切相关,更有着学以致用的要求,这就使得科学高效的复习对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据了解,常见的复习方式是“线性结构”,每节课、每单元、每册书的内容一一复习,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造成了复习时间紧张,学生兴趣低落,知识掌握凌乱、“碎片化”、复习效果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寻找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复习效果,已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共识。
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主题。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体验,发现运用“树状结构”于科学复习中有着知识脉络清晰、贯穿性强、覆盖面广、节点可灵活调整等优势,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更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一、“树状结构”的认知
1.“树状结构”简介
“树状结构”的定义:树状结构是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它满足:(1)有一个根节点。(2)有众多的子节点,每个子节点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新的“树状结构”。(3)节点代表某项资料,边连接节点。
2.“树状结构”的应用
“树状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企业各部门的组织架构,课件的制作等方面。以本人制作的《水的三态变化》课件制作为例:课题《水的三态变化》相当于“根节点”,菜单中的内容相当于“子节点”。借助于超链接的方式,课件会自动转向相应的分支,极大地提高了灵活性。同样“树状结构”的组织架构形式也可应用于小学科学不同形式的复习之中。
二、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梳理
1.按系统性梳理
小学科学三到六年级,共32单元内容。按从大的知识来分,可分为三大板块: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板块又可作为“根节点”展开形成“树状”。具体的“树状结构”及所涵括的年级与课时如下:
生命科学:《植物》S37、《动物》S37、《我们的身体》S47、《生物与环境》S57、《生物的多样性》S67;《植物的生长》X37、《动物的生命周期》X37、《新的生命》X47、《环境和我们》X67。
物质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S37、《水和空气》S37、《溶解》S47、《声音》S47、《我们关心天气》S47、《光》S57、《运动和力》S57、《工具和机械》S67、《形状和结构》S67、《能量》S67;《温度和水的变化》X37、《磁铁》X37、《电路》X47、《食物》X47、《岩石和矿物》X47、《沉和浮》X57、《时间》X57、《热》X57、《微小世界》X67、《物质的变化》X67。
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S57;《地球的运动》X57、《宇宙》X67。
(注:S37指的是三年级上册共七课时,X57指的是五年级下册共七课时。)
2.按具体性梳理
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知识板块展开,还可以再继续细化,这样能满足一课时完成一个板块知识的复习,以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复习方法的巩固。
具体的板块知识可分为:植物、动物、磁铁、能量、电学、简单机械、浮力、空气、材料、时间测量、天文、地理、光、运动和力、形状与结构、微小世界、环境保护、物质变化、测量仪器等。
三、小学科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科学知识系统的独特性致使复习低效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类比,小学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系统结构。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知识的建构上是典型的“螺旋上升”,六年级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去复习一年级的拼音字母、加减法。而科学学科的知识之间却是“板块式”平行结构,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有四个单元,每单元的知识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却贯串不同的年级,这样容易造成知识记忆上的“碎片化”,这也是科学复习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小学科学知识内容的多样性致使复习费时
小学科学包罗万象,涉猎范围极其宽广,既有学生很感兴趣的动植物,也有学生见之畏难的电学、天文、机械等知识;既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又有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既有仪器使用的方法掌握,又有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等等。详细具体地梳理后就会发现科学知识内容多达二十多种,各板块之间互不关联的,而且每册、每单元内容独立性强、跳跃性大,其中实验的内容及方法数量尤其可观。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之广、复习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庞杂的知识,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甚至总复习时都觉得非常不易。若无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而用传统的“线性结构”复习法,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复习无疑是费时费力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四、“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
1.“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及优势
“树状结构”就是运用结构法建立知识的系统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不同类别形成系统,编制成网,转化为准确、清晰的知识架构来进行复习,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还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之处:
(1)贯串性强。以某个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把多个年级(如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相应知识贯串到一起,编织成网。例如,从三年级的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出现了一幅大树。那么在复习植物的知识时就可以以“大树”作为“根节点”展开,通过知识梳理,把相关联的三上、三下、四下、五上的有关植物的知识贯串在一起,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棵“知识树”,实际教学中显示的是PPT图片。
(2)覆盖面广。“树状结构”的分支度大,各分支在科学复习中容易交集,能达到重难点知识多重复习的效果。如,在复习茎的运输水分、矿物质和养料的实验时,如何能清晰地观察到茎的导管,就会复习到六下《微小世界》单元里的放大镜和显微镜,甚至可以以它们为“根节点”展开,又会长成一棵“知识树”,这样就能相互交集,形成网络状。
(3)灵活性强。以根节点为起点,可灵活复习任何一个子节点,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复习法中的每册每课分散复习的刻板,防止了知识复习的凌乱,有利于相同知识的整合。如,以“植物”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灵活选择在植物的结构、作用方面子节点展开,也可在六上的《生物多样性》单元中的植物分类子节点中展开,这样就囊括了三至六年级的植物内容的知识。
(4)根节点的知识点可大可小。即知识整理可从大的知识板块为起点,也可从小的知识点为起点,可随实际课时要求灵活调整。如:复习时间有连续两课时以上,可从“植物的结构、作用”为根节点展开;只有一课时的那可从“植物的分类”为根节点开始。
2.在复习课中的具体运用
我在尝试“树状结构”引入植物知识复习时,提前布置学生尽量带齐三上、三下、四下、五上、六上各册科学书,提前布置学生课前自行复习相应内容。同时在上课时制作课件,课后下发每节课的板块复习汇总资料,真正落实“学有所得”的教学理念。
3.高效复习效果的体现
“树状结构”复习方法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带来的知识板块中各年级相关联知识的松散,能高度集合同一板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板块内知识的建构和认知。其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复习的省时性。教师对整个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结构作了解后,就能合理安排各知识板块的复习时间,避免了以往复习的随意性,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的高效性。科学的复习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比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最早学过的科学知识已经过去了四年,曾经学过的内容已经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系统的复习来清晰、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树状结构”复习方法犹如一张网,能网尽所有的基础知识,甚至能交集,做到无一遗漏。学生能轻松整合同一板块的知识内容,并能对板块内知识的拓展变化作了解。在多年的科学复习教学中本人发现运用“树状结构”方法复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惯性,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极高。通过每节点的展开,结合相应的课本与练习,学生记忆中曾经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进而得到了巩固加强。同时结合自己编写的各板块复习资料作为学生复习练习作业,从而构建合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学生复习过程轻松、成效显著。
(3)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能根据复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缩小板块中的知识点,也就是调整“根节点”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再结合相应的练习,达到突破难题的目的。
(4)科学高效复习方法的传授。“树状结构”独有的架构模式能在复习中形成由点到面,最后形成覆盖全面的网络。在教学中极易从一个节点的知识触发学生的记忆,容易引起学生抢答,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这样就能逐步养成从知识的认知到学法的提炼。“树状结构”在课堂上的多次运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运用这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理清复习线索,节时、高效地自我复习,这也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知识掌握的最初阶段遗忘是比较快的,以后会逐渐变慢,这表明高效复习是很必要的。“树状结构”架构是一种很高效的复习方法,既可运用于总复习中,也可运用于各单元、各册之中。这样,在科学知识复习整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裴毓华.运用模型方法解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2).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1-0060-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进行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材的使用、教法学法的改进、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上进行创新,才能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思想熏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每一册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而科学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1.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找出各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式的迁移教学。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磁铁和磁性知识;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回顾以前学过的物体浮和沉的知识。这样使前后册的知识有机地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掌握。
2.在同一册知识中,找出各课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教学。在科学课中,特别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中,知识联系相当紧密,教学时找准其中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
3.同一节课的不同知识点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抓住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组合,根据需要对不同的知识点有所侧重,教学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如在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教材中先通过一个卵石形成的模拟实验,再让学生与自然界中的卵石形成现象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科学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再讨论其成因,最后用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突破常规,科学选择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不妨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动物和环境》一课中,常规方法是按照书上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找”蚯蚓,让学生说出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后引导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小范围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参观、采集等。这样通过多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在学法上指导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学生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如我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中,让学生设问,自己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自然设计的实验(教师提出实验依据,给出实验器材、进行简单提示)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这种激励学生自主探求的学法指导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的多种弊端。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善于抓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并将系统知识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个突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生活化
课改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课程也应该回归生活,用生活的实际例子结合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知和生活经验更加具体、直接的理解科学知识.
一、教材运用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结构是固定的,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灵活的.对于不变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结合身边的教学条件,生活环境,学生类型调整对教材的运用方式和教学方法.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上,要学会把教材的内容生活化,用生活中鲜活、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教材概念具体化.
案例1:教学“植物的类型”一课.
在教学植物类型一课,因为教材上涉及的植物类型比较多,但是很多植物学生可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一味照本宣科把所有植物的特点介绍一遍,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没有真正的掌握各种植物的特点,甚至没记住任何一种植物的特点,并且过多陌生的、抽象的知识容易让学生对科学课感到枯燥和厌烦.但是如果教师利用校园中有的植物,具体的给学生解说各种植物的特点,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更直接的理解知识.在这样更直接的、更具体的教学例子中,学生更容易掌握到科学知识,也更会激起自己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具体化的教学,吸引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发现,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到知识.
二、生活情景化教学
初中科学中很多知识点与很多生活细节可以结合起来,但是面对繁杂的生活现象,教师如何选择一个更契合教材知识的生活例子进行教学,这就考验到教师选材和对教学情景的设计.作为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之外要注意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例子,并精心的设计出生活例子与教学知识的结合点.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生活中出现过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氛围中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知识点.
案例2:教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课.
这一节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油遇水的反应,并了解油的溶解性.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创造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场景,让学生在这个场景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从而更直观的接受到知识.首先,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发现沾了油的衣服,用水清洗的时候很难清洗干净?大家思考看看这是为什么呢”?提问之后,教师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就在课堂上拿出一件衣服,直接在衣服上滴上油.当学生为此举动感到惊奇的时候,教师随机拿一块沾了水的抹布去擦拭衣服上的油渍,经过湿抹布擦拭后的油渍变成了一大摊浅黄色的油迹.紧接着,教师再提问:“大家都发现了水不能擦拭掉油,那么油是否能溶于水中呢”?当学生回答否定之后,教师继续问:“大家想想家里买的洗衣液能洗掉油渍吗?为什么”?一系列问题提出后,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让学生参与进了课堂之中.最后,教师再拿出一小瓶汽油,然后把汽油滴在衣服的油渍处,用抹布一擦油渍瞬间消失了.课堂实验结束后,学生恍然大悟似的讨论油的溶解性,最后得出“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别的溶剂之中”.通过在课堂上创造一个生活场景似的教学情境,教师成功的吸引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并且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经过这样的参与式互动,教师也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作业的布置
课堂教学质量的实现除了高校的课堂教学外,还要结合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消化知识来完成.所以,如果想要实现教学生活化,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要结合实际生活,回归社会生活实践,由此学生才能在做题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掌握知识,理解科学的内涵和作用,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比如,上完“明天天气怎样”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让学生去观察天气的作用,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天气知识分析自己看到的天气现象.
总之,初中科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课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从教材的运用再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最后到学生课后的作业布置,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知识感悟生活,生活发现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认真的学习科学课.
参考文献:
[1] 王新录;试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关键词:创设情境;复习课;初中科学
有效复习是实施“轻负高质”的重要策略。科学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整理+练习”,不是对原有教材知识的简单重现,更不是仅仅局限于以知识为立意的查漏补缺。科学复习要“温故”,更要“知新”,其中“温故”的对象在于相关的科学知识内容,而“知新”就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内容了,“知新”的内容也要达到相关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精心设计课堂,创设有效的复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分析科学问题,促进知识、方法、思维和情感的提升,使复习课焕发勃勃生机,最终达到提高科学复习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情境教学可以做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而如何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进行有效复习,是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整合教材要素,构建体验情境
复习课存在知识点多、乱、烦的问题。要达成科学复习课的“三维目标”,已经没有了现成的教材,现有的教材是新授课的蓝本与教学资源,已经使用过了,如果再重复使用,就有“炒冷饭”的感觉,这不是学生所希望看到了,更不是学生喜欢的。如果要体现科学复习课的“新”,让学生不是重复地“温故”而又无“新”可“知”,教师则必须进行教材的“再编”(即所谓的“课程资源开发”),构建学生体验情境。
情境1:《快乐水分子,欢乐人体行》――人体的新陈代谢复习
同学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导游――“水分子”,一会儿我们将和水分子导游一起进行一次神奇之旅。
首先咱们先看看水分子的导游证:水分子,构成细胞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成分之一,生物体内的养分和废物只有与水分子结成友好关系,才方便运输。
旅行团其他成员介绍:淀粉先生、维生素女士、蛋白质小子……
旅游线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
重组教材是这节课中给我们呈现的一大亮点。教师通过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整个章节知识的整合,形成了章节知识体系,并整理出了知识主线:食物中的七大营养素,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一部分合成人体所需物质,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其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而这一知识体系可以用水分子的独特作用来贯穿始终,因此创设了以水分子的角度看人体的新陈代谢,带给学生一次神奇之旅。本节复习中的“教材资源”是教师创造的结果,而这种创造不仅仅考虑知识本身的蕴涵与覆盖问题,更要考虑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教材资源”时是否能“温故”,是否有“知新”的愿望与热情,是否有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可能。
复习课的目的不但要“查漏补缺”,还要在新的教材情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复习课的教材再编写与原有教材编写有很大的不同,原有的教材呈现的知识是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未知”为前提,即教材中提供的知识是学生未知的,学生通过这部分教材的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科学素养,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复习课的教材再编写与知识的呈现是以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已知”为前提的,即学生已经“学过了”这部分内容。通过对章节教材知识点先后顺序的适当调整,对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与补充,对教材重难点的实施处理,用渐进思维对知识网络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全新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呈现出来。这样的情境复习课,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应用知识。
二、挖掘实验内涵,创设探究情境
精心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去分析实验现象,这是对已有知识的尝试应用,学生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进行组织,以用来尝试解释的目的,这个过程本身是知识从形象(呈现的实验现象)到抽象(科学知识的概括,如可溶性碱的共性的概括)的过程,同时也有从抽象到形象的对知识应用的过程。所以,实验情境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复习模式,从而使得动中有思,思中有获。
情境2:《探索物质的变化》1-4节复习
师:同学们,你们的桌子上有六瓶无标签药品,分别为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晶体、碳酸钠粉末,若无任何仪器的帮助可以鉴别吗?
生:可以观察颜色和状态来鉴别硫酸铜晶体、碳酸钠粉末。
师:除了硫酸铜晶体,还有哪些固体有颜色?
复习盐的种类和通性……
师:剩下四瓶液体该如何区分?
生1:借助酸碱指示剂,通过实验鉴别。
生2:也可以用活泼金属来做实验。
生3:还可以用碳酸盐来做实验。
师:那就赶快动手吧,记得要及时记录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说出鉴别的原理哦!
复习酸和碱的通性……
……
一个精心设计的鉴别实验,使复习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鼓舞,也值得每位科学教师深思。我们常常受到复课的禁锢,冷落了实验在复习课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力学、电学、密度、压强、物态变化、化学变化实验等,在复习课中的有效应用,在能力的提升上起到了显著作用,不可小觑。如果一节复习课仅仅是让学生“回顾”旧知识,这节复习课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自学来代替了,没有必要进行组织复习了。本节科学复习课让学生设计的鉴别实验,对已学知识进行重构,让学生在实验情境中尝试应用知识,从而进一步从感性的科学实例、现象中体验科学知识的内涵,使科学知识在具体的实例中得到内化。
以往复习课上学生动手不多,偏重接受,课堂气氛较沉闷,创新思维得不到激发。而实施科学探究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有利于唤醒求知意识。一个人只有在有意识地挑战自己已知的局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采取创新行动。科学家就是经常寻找局限与界线,寻找自己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探究过程从设置情境开始,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与他们的已有知识相冲突形成问题,随后经过各阶段的探究活动,弄明白疑问的原因所在,或者认识到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甚至根本没有答案,再把所得结果应用到新情境的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以至产生新的探究兴趣,如此循环。
三、联系生活实际,展示趣味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只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建构有关的科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科学复习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深挖教材内容,以身边的物质为切入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问题,引入复习课,让学生倍感亲切,觉得科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互动,步入科学的殿堂,从而认识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情境3:《生活中的水》6-8节
情境:小雪生病好几天了,同学们都很想念她.于是霜霜和小冰等几位同学就来到小雪家看望她,顺便帮她补习功课。好客的小雪妈妈拿出了各种饮料:咖啡、牛奶、雪碧、豆浆、白糖水……
同学们给小雪复习讲解悬浊液和乳浊液,细心的小雪发现白糖水底部还有少许白糖,同学们便给小雪复习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
一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情境,让枯燥乏味的溶液相关知识联系到了生活,回归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学得有趣,感觉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储备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发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如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设计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感受和经验,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复习效率。
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或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科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科学与新材料”“科学与新能源”“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生命科学”“科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巧借新旧冲突,发掘矛盾情境
学生复习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复习要么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引申和重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悬念产生于学生想急于解决问题,而问题看上去不是很复杂,但凭已有知识和方法又无法解决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把握学生求知的动机。
情境4:《空气和氧气》一章4-7节的复习
师:先请同学们看投影,这是曾经困扰美国情报机构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
投影:兰州为何突然消失?80年代,美国的情报机构在对卫星拍摄的我国照片进行分析后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兰州找不到了,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没有了这座城市。这使美国的情报机构非常吃惊,他们怀疑我们国家研究成功了战略目标新伪装技术。于是美国的情报机构千方百计地到处搜集这方面的情报,但总是没有什么收获。
有关空气污染方面的内容并不太好讲。因为学生平时通过电视和报纸等了解了一些空气污染方面的知识,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地像新课一样讲解可能会使学生满不在乎,没有什么好奇心。兰州为何突然消失了呢?(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集中,其探求未知的心理得到挖掘,激发了好奇心)学生所读的书、所看的现象、所想的问题、所接触的事物、所面对的生活等有很多都充满着问号,充满着神奇,其中有许多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去回答。教师可设法利用一些生活现象创设激疑情境,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结构与客观事实的冲突与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通过激发认知矛盾调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认知矛盾的解决和认知误区的突破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自己探索出答案,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地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好奇心不完全决定于一个东西的物理特性,而要看它和主体的过去经验如何。学生对新颖的、能够与原有经验联系得上的内容总是最具有好奇心。教师在运用激疑法时,应注意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情境的难度。情境过难,则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好奇心有可能被情境扼杀,情境过易则激发不起来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创设激疑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尽可能使情境具有层次感,难易适中,有难有易,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复习课要开发课程资源,根据课程及学生心理特征重组教材,创设有效的复习情境,改变传统复习课“知识整理+练习”的局面。这就需要通过整合教材要素,充分挖掘实验功能,联系实际生活,巧借新旧冲突等途径巧设有效情境,让复习课堂充满活力,真正达到“轻负高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泽华.如何进行初中科学情境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