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贸易差额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京都时代 隐含碳 碳排放

一、引言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9年提出碳关税概念,即对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我国作为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贸易和环境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Sanford J.Grossman & Krueger(1991),他们首次发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创立了贸易与环境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部分;Weber(2008)结合中国的情况,研究发现碳泄漏和碳出口是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的两大原因,“污染天堂假说”适用于中国。本文选取后京都时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研究的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他可能的研究的方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展望。

二、中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一)中国贸易与碳排放理论经验研究

从理论与经验研究来看,马艳和李真(2010)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不平等交换的视角来分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碳”不平等交换的问题。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交换活动中,除了直接体现在商品价值方面的不平等交换之外,由于生产技术的差异和人为单方面制定的碳排放标准导致了“碳”的不平等交换,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是不平等交换的重要原因。王文举和向其凤(2011)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的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测算,提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汇率效应的碳排放应该由消费者来承担,纯技术效应部分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姜鸿、梅雪松和张艺影(2012)利用中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6~2008年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碳排放权价格,评估中美贸易利益。结果表明,中国无偿为美国排放了二氧化碳,考虑到碳排放权价值之后,中方贸易利益减小,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价格出口模式不可持续,外贸政策有待调整。李丽(2014)从低碳经济对贸易规则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产品清单的谈判,并关注区域及双边贸易协定中低碳规则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低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更大程度上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从实证研究来看,李斌、彭星(2011)在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三大效应的基础上引入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GMM法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贸易影响中国碳排放的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碳排放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贸易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及融入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最大;碳排放效应分析中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的曲线,中国碳排放不存在“污染避难所假说”。吴献金、邓杰(2011)从规模、结构和技术三个角度,对1995~2007年期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存在碳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代表结构效应的资本劳动比和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贸易自由化的总效应会增加我国碳排放量,“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王正明、温桂梅(2013)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基于SYS-GMM方法的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期及滞后一期的出口加剧了国内碳排放,当期及滞后一期的进口对碳排放有积极效应;滞后二期的FDI起到优化碳环境的作用;OFDI也降低了国内的碳排放。我国应该实施绿色FDI引进战略和新型“走出去”战略,转变出口贸易结构。

(三)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

一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进出口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还包括其中隐含的碳排放。在全球都在关注和提倡“低碳”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的碳排放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减排任务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以网文献来看,计算生产产品的碳排放量主要使用的是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其中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的使用最为广泛。其基本假定是进口产品与国内生产技术相同,在核算上表现为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具有相同的隐含碳排放系数,基于此计算的进口隐含碳排放有可能高估或者低估进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具体到计算公式上,虽然学者们采用的字母符号有所差异,但是都是依据扩展的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推导出碳排放的计算公式:

其中,C是碳排放总量,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S表示i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表示各类能源的排放系数,即消费单位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如果进口产品的排放系数采用进口来源国的技术。则可以明显提高碳排放测算的准确度,这一处理方法是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多区域模型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对于数据要求较高,周新(2010)采用了多区域产出投入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2000年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美国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最大(464Mt),中国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顺差最大(452Mt)。

在二氧化碳来源的上,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次能源,大多数学者使用这三种能源的消耗来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除此之外,学者杜立民(2010)①估算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左右。李子豪和代迪尔(2011)根据IPCC(2006)提供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燃料油、柴油、汽油和焦炭七种燃料的净发热值和排放系数,处理后得到各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从而求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四)碳排放责任的认定

根据以往文献,在核算一个国家碳排放量上,目前存在三种标准:生产者负担原则、消费者负担核算原则和生产者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生产者负担原则指一个国家全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消费者负担原则指根据最终消费使用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行二氧化碳核算,生产者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是以前两种原则为基础,将碳排放责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一直以来,国际社会以及OECD国家基本上都采用生产者负担原则作为环境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按照生产者负担原则核算每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有利于净进口隐含碳的国家,不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公平的核算方法很可能会对气候协议效力的执行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因此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高碳排放和高能耗产品,通过“碳泄漏”完成其减排任务,全球碳排放可能因此不减反增。

三、结论及研究展望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气候科学家们表示要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之间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在面对全球碳减排的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世界普遍使用的碳排放生产者负担原则高估了我国的碳排放水平,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我国“碳泄漏”的发生。为了确保我国能在一个公平合理的框架下确定其碳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我国应该坚持主张碳排放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的原则,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同时更加有效地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碳减排。

关于我国国际贸易和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最近几年开始增多,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前文有提及的加工贸易产品的碳排放问题。加工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方式剔除进口中间产品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第二,我国学者对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核算时,大多是采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精准度更高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使用较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碳排放测度。第三,关于世界性气候谈判、世界性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谈判的动向对碳排放权和减排任务方面的影响上的研究不多,准确分析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做好充足的调研和理论准备,会让我国在参与这些协议谈判时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第四,关于中国国际贸易和碳排放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结构分析分解考察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考察各种类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未来可以在这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为国家进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注释

①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20-33。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研究,2014(11).

[2]王正明,温桂梅.国际贸易和投资因素的动态碳排放效应[J].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5).

[3]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3(3).

[4]袁鹏,程施,刘海洋.国际贸易对我国CO?排放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研究,2012(4).

[5]姜鸿,梅雪松,张艺影.基于碳排放权价值的中美贸易利益评估[J].财贸经济,2012(3).

[6]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2(2).

[7]李子豪,代迪尔.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12).

[8]杜运苏.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贸易研究,2011(12).

[9]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J].国际贸易研究,2011(9).

[10]李斌,彭星.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

[11]高秋杰,田明华、吴红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5).

[12]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

[13]马艳,李真.国际贸易中的“碳”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研究,2010(12).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认为学风建设有必要加强,而学风建设需要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PBL教学法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管理模式。PBL的学习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PBL已被证实为一种经济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国际贸易等经管类课程可以尝试采用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改善学习效果。采用PBL教学法需要满足具有实际问题、建立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的路径、具备合理的考评机制等条件。论文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为例,简要说明了在单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时的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BL);以学生为中心

1、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

笔者从事教师职业均已超过十年。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的不同。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是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基本上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外界新生事物多,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比较活跃。但也因此而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对待学习不专注。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多,即使人在课堂七,认真听课的也不多,老师讲课时学生在下面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老师提问时却三缄其口。对待作业不认真,笔者曾经教过3个班的课程,结果发现提交上来的作业一个班一个版本,甚至错别字都一样。

这些现象绝不是一所学校的个别情况,甚至在一些知名大学也不鲜见,否则就不会有东北财经大学某学生只改地名和数据整体复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的论文抄袭情况出现。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更有教育系统以至整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要想使学生学习状况有所改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革。那么,作为教师目前能够做到的不是无谓的抱怨、简单的指责,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效果。2008年寒假期间,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我校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举办的双语教学培训,对该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对该校在电子工程等专业使用的PBL虚雯学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PBL教学法简介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ra—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自那以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工程教育、商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与此同时,也开始渗透至中小学教育中。它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比较见表1。

也就是说PBL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一般由4—6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由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学习活动。PBL学习过程见图l。由于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使学生对所涉及到的各学科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而不是孤立的为学而学。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要选出团队组长,组长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讨论,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语言表达、书面写作、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等各项能力。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选用图2所示的解决途径。

以维多利亚大学采用PBL教学方法的电子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开课之前会得到一份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将课程所用教材、参考书、教学目的、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每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上课地点、特别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成绩评定方法、评定标准等等内容详细告知学生。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可能有上百人参加)、专题讨论(二、三十人参与)和小组研讨(一般5个学生一组)等方式。其评定方法很有特色。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要提交包括个人思想日记、同学评议、团队方案(每人要阐述自己对团队工作的贡献)、技能检查结果、个人成绩等级建议等内容的一揽子文件,作为确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客观、更全面的对一个学生的各项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在电子工程专业,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PBL的教学模式相配套,包括PBL多功能教室和实验室及焊接车间。PBL多功能教室被隔断成一间间工作室,可供学生召开小组会议。每个工作室有一张方桌子,桌子上有电脑,还配有白板,供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使用。另外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壁柜,供学生存放私人物品,这样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方便,能够吸引他们经常在这里参加学习和讨论。实验室和焊接车间,可全天24/小时供学生进行实验和练习操作,并自行进行技能测试。

3、PBL教学法国内外应用现状

近年来,PBL的学习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从院校或系科层面的大规模推行到单门课程的小范围采用,多种层次并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PBI科研所副主任杜翔云撰文谈到,研究显示,PBL的成效取决于其推行程度,但即使只在单门课程中采用,也有证据显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技能方面的发展。尽管多数情况下推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院校层面上,但小规模的教育创新对于积累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经验尤为重要。丹麦教育质量的几项评估显示,与丹麦的其他高校相比,在院校层面采用PBL教学的奥尔堡大学是学生流失率最低的学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按时完成学业率最高的学校之一。

整体上,在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方面,采用PBL的院校往往排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院校之前。并且,学校的毕业生如奥尔堡大学在丹麦企业的各项评估中被评为最有创新力、最能学以致用、最受雇主欢迎的。从长远规划的角度看,PBL已被证实为一种经济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自杨耀防等在《西北医学教育》1994年第l期《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至今,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PBL的研究和使用已历经15年。但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查阅结果显示,我国对PBL教学法的研究和使用多集中在医学,少量应用在计算机、机械基础、物流管理、体育、思想政治、数学、数控加工实训、研究生信息检索、生物学、化学、高等旅游教育、工程力学、远程教育等的教学。有关经济管理类PBL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仅见黄永斌、谭福和、鞠芳辉等发表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第6期的《基于情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文。该文详细介绍了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做法,对同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PBL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

4.1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它包括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内容。我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大纲规定在32课时的教学时间中要完成以下13章的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贸易措施、区域一体化、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术语、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与包装、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支付、商品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合同的协商与签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内容特点如下。首先,国际贸易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在讲授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时候要与实际密切联系,运用当时最新的统计数据与发生的国际贸易事件来说明有关概念与理论,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国际贸易的磋商、如何商订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其内容与实际更是密不可分。其次,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杂。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13章的内容,每章内容都相对比较独立,也就是说要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每章都需要使用至少2个课时的时间去讲授主要内容的话,至少需要26个课时,这还不包括课堂讨论的时问,而且有些重要章节2个课时远远不够,比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款的支付、合同的协商与签订等。显然,要在课堂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32个课时确实不够。而且,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只讲主要知识,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虽然国际贸易与现代企业经营关系很近,但之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毕竟还是不如上网聊天那么有吸引力,所以,要在32个课时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上述13章的内容就显得困难重重。第三,虽然国际贸易内容繁杂,但多数内容都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自学有关内容,难点并不多。所以,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产生自己学的兴趣和动力。这样,课堂上的32学时如果不够用,他们也会在课下找时间去学。

4.2采用PBL教学法的条件

要想达到4.1所讲的让学生自己找时间自己学的状态,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如前文所说,PBL是以学生为导向,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然而,要使PBL教学法达到预想的目的,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是要有实际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要使用到主要的周际贸易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个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层次,具体分类见表2。随着所谓的实际问题的层次的提高,实现的难度及需要的经费也逐步增加。那么可以先从较低层次开始做起。

其次,要建立起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的路径。除了学校、学院的图书馆、公共网上的资源外,教师要有固定的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要建立学习团队,选出组长负责制定、督促执行学习计划;建立习题库,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以达到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学习效果的目的。

4.3“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的教学设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共32个学时的课程,可用4个课时进行全班授课,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意义、主要学习任务、方法等,并发放详细学习计划,其余的课时由学生分组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计划,最好每个组有固定的指导教师。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含义及区别;贸易差额的含义及影响;贸易量的含义;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含义及研究它的简单意义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含义及研究它的简单意义;出口和进VJ的含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的含义;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含义。

(2)掌握: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的含义及区别。

(3)了解: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和计算;(净)贸易条件的含义和计算;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的其他分类。

如果按照一般的课堂讲授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会感觉专业术语较多,而且对于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采用给出一些媒体上有关贸易状况的描述文字,通过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章的学习不那么枯燥乏味。

具体做法是:1、从WTO官方网站上世界贸易年度报告中选取几段阐述世界贸易状况的文字,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翻译成汉语、找出有关的国际贸易专业术语、分工查阅资料去理解其含义、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的任务。2、分组分析中国前一年或若干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完成对外贸易状况报告。3、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报告,包括收获和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研究;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入,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两者相辅相成,国际贸易为市场营销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而市场营销反过来为经济贸易提供更加坚实的贸易保障。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和轨迹。两者都是围绕着国际市场这个核心的概念来发展和相互影响的。当然,国际经济贸易涉及的范围和深度比国际市场营销更加广泛。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同时还包含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市场营销更多的是表现在商品的销售行为上。

1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国际间的经济贸易还是为促进交易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从本质上来说,市场营销活动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其目的都是对已经存在的市场活动进行市场分析和挖掘。在营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营销策略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潜在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营销的手段,国际经济市场营销主要体现的是企业作为一个国际化市场上的个体为了发挥自身的价值而开展的一系列的促进商品交易活动的过程,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和公平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对于贸易的规定不尽相同,国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这也决定了国际贸易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发展的整体形象,同时国际贸易中往往也伴随着一个国家的政治色彩,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和市场营销之间的一个主要的区别。企业希望在国际的竞争市场中具备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维持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和价值回报,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树立全球化竞争的市场营销观念,国际贸易为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市场营销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推进发展和壮大的有效助推器,使得国际间的资源得到更好地分配,在客户需求和企业发展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意义,同时也利于促进和提高国家的对外贸易服务水平。

2当前国际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国内的商品市场还是国际间的贸易,市场营销活动都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一种常用的手段,尤其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开发和扩大市场的必然选择,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产品和市场。以物流企业为例,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实际的市场活动中,企业只有将产品和市场以及营销策略,三者之间合理地配合,企业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首先是按定制化生产的要求突出,消费者需求更加趋向于个性化

个性化的生产和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积极的发展带来的是世界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商品化生产时代,社会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的稀缺性变得不再那么明显,因此,彰显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生产需求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消费者也愿意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能否快速响应消费者的临时性定制化的要求。

2.2电子商务贸易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信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跨越式的改变,当前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颠覆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同时对于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带来全新的视角。随着电子商务等虚拟贸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虚拟贸易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在国际间的贸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买卖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贸易障碍,这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交易平台,买方在虚拟的购物平台上具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卖方也具备更多的发掘潜在客户需求的机会。这是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竞争实力的良好机遇,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

2.3无形价值和软实力在市场营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相比较于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中,产品本身的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于舶来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了解并不清楚,而且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可以通过流程的优化和设备的更新而实现升级。但是在国际贸易中,无形的企业价值,尤其是企业的品牌价值具有更加明显的战略意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的被聚焦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上。

3国际贸易实务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从当前的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国际市场占据了市场营销的重点。但是国际贸易所面临和针对的对象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在国际贸易中,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经济体,或者不同的经济制度,要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贸易规则。在开展营销活动时,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营销方式,从而确保贸易顺畅。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的现状,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深入了解,从而量身定制出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市场营销策略。

3.1确立当前国际市场营销理念

只有制定出符合当前发展的营销理念,才能确保企业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局势指导实际开展的贸易行为,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从全局出发,对整个企业的运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国内的物流企业发挥出自身的关键性作用。由于早期国内的经济贸易形势较好,因此这些企业的重点就放在国内贸易的扩展。但是随着当前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因此就要改变以往的固有思想,从而扩大企业对市场的定位,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需要以世界市场为目标,从而不断地推动企业的综合发展,实现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对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处置。

3.2政府合理引导推动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引导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角色,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市场中,需要多国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需要适当给出指令,及时对当前的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调整。当企业在与外方贸易往来中出现问题时,政府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保障企业能够渡过难关。一旦企业与国际贸易市场有所冲突,政府也能及时地对其进行协调。每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将不同的企业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创建高质量的营销方针,来加大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政府进行综合考虑,对其帮助、扶持,从而确保企业彼此之间达成共识,来共同促进国际市场的扩建。这对于提升整个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国内的企业不断地创造对外合作的机会,同时构建出和谐稳定的贸易环境。

3.3促进国际贸易市场建立

当前需要不断地加大国际贸易市场,从而不断地提升营销观念,通过实践贸易实务来提升我国贸易市场地位。由于我国的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西方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际营销理念相比,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规模较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的企业都是主要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来引导贸易活动的开展。但是这种方式已经逐渐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不断地创建新型理念,发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地位,积极地引领需求,适当地做出调整,并且结合国际市场发展,制定与时俱进的市场营销策略。

3.4增强品牌效应

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品牌效应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才能促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物流行业为例,客户对物流的速度、运转方式和服务等尤为重视,因此需要具体完善细节化处理,从而不断地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公司不断地关注自身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才能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品牌效应。这也是物流行业中最隐形的服务品牌效应。在国际贸易中,口碑较佳的企业,更容易开展贸易往来,因此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了企业得到认可的关键性因素。不管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中,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手段,来扩大消费群体,从而不断地完善细节工作,走好品牌战略这条路,将其看作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

4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互相学习,可以不断地促进当前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例如法律、贸易纠纷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人才培养方针,从各方面提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总体实力。企业与政府之间相互合作,企业之间互利互赢,从而不断地加强国际贸易实务建设,促进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巍,吴鹏飞.外贸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08(1):178-179.

[2]陈梅.浅谈文化环境对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32-33.

[3]杜玉平.从国际营销视角探讨中国外贸出口型企业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5(5):110-113.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5篇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