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仓储、运输环节冷冻、保鲜技术差,且物流成本较高
我国农产品物流中25%的根类和块类农产品,50%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全部的肉、鱼、蛋、奶等新鲜易腐烂食品应采取冷冻、保鲜措施。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市场范围较大,因此农副产品的流通量也很庞大,在现实的物流环节,多数农产品都是通过常温和自然物流运输。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有超出80%的生鲜食品在仓储环节都是保持常温状态。具体原因为:(1)缺乏专用的运输车辆及工具,冷冻、保鲜、冷藏设备和技术较差。(2)缺乏专用仓库,尤其是冷藏库、保鲜库、立体仓库的建设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2%-15%的粮食在产后流通环节损失,25%-32%的水果蔬菜在采摘、配送、仓储等物流环节损失。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水果蔬菜的物流损失率低于5%,而美国仅为1%-2%。我国2011年的粮食成本中仅物流成本就占了40%,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更是高达60%以上,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本低于总成本10%的水平相比相差悬殊。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物品价格中大约有10%-32%的比重为物流成本,英国物品价格中物流成本的比重大约为8%一25%,而我国货物价格中物流成本的比重却高达20%-60%。由此可看出,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已成为了影响农产品物流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国农产品在物流环节未得到有效增值
通过分析农产品产业化结构可看出,我国在农产品的生产种植环节投入比重较大,而对农产品的产后加工、流通环节未加以足够重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如果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将使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从而扩大农业经济的利润空间。例如国内出口日本的水果蔬菜,经物流公司重新加工、包装后,拆分为小包装运往超市销售,其价格高出数倍,使得出口企业的利润额大大增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经过物流环节将获得3-4倍的增值,而我国农产品的物流增值能力仅为1:1或者稍高一些。在国外,水果经过采摘、加工、仓储、运输将增值3.8倍,而我国水果的增值比例仅为1:1.8。我国的蔬菜产后仅有l%实现了商品化,在物流仓储中仅有不到20%经过了保鲜储藏,而经过加工包装的蔬菜却不足10%。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产品在销售环节大都还处于原始状态,未能在物流环节得到合理加工、包装,农产品的物流增值能力极为薄弱。
3未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
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是农产品迈向市场的桥梁,将农业经济链中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全球角度分析,荷兰靠合作社为本国蔬菜提供了75%-95%的销售市场,在日本蔬菜也都是通过农业协会统一上市后进行集中拍卖销售的,在生产环节则采取了分散方式,有超出70%的产品是由批发市场直接过渡到零售环节。美国的蔬菜销售则由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经营,各公司在世界各地又都设立了子公司,拥有先进的蔬菜加工、保鲜技术,根据全球各地的环境特点实施不同的运作方式。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基础较为薄弱,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起步于90年代,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规范性发展的时间尚短。我国拥有8亿的农业人口,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按目前的组织规模,无法有效发挥其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力量及经营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专业合作性以及农业经营效益。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借鉴
1美国农产品物流
就全球范围而言,美国的农业生产及经济贸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农产品物流规模庞大,且物流业务极为频繁。美国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高效、快捷、庞大、综合等特点。批发商规模式经营一直都是美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所遵循的理念。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培育较大规模的现代化批发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在其西部最大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洛杉矶)结集了25家大型的批发商,拥有500多种水果蔬菜品种,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均占有市场;在其东部最大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马里兰)结集了21家大型的批发商,主要经营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市场主要分布在马里兰周围的五个州。从美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可以借鉴以下经验:
(1)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农产品物流创造和谐的运营环境。美国的经济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物流业的发展更是跃居全球首位,美国政府深刻意识到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调控手段积极发展物流,在努力推进农产品科研、技术推广、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并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基础与环境。据统计,美国政府每年用于道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高达300亿美元,这为美国的物流运输设施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2)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农产品物流运输设备及基础设施。在美国,公路及铁路建设相当完善,每个家庭都有公路相通。美国的现代化物流技术体系尤为发达,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整个物流过程均采用了冷冻、保鲜技术及设备,使得农产品的耗损率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如,在美国蔬菜水果采摘后,经过预冷-供应点冷库-运输冷藏车-批发市场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柜(冰箱),全程冷冻保鲜,将物流环节的农产品耗损率控制在2%以下。
2日本农产品物流
在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与物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日本物流服务具有高效、规范、综合等特点。农产品物流更是环环紧扣,组织有序,衔接恰当,效率高超。日本同样借助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物流,不同的是,日本物流活动的法律约束力更强。日本政府为了规范物流市场,出台了《农业基本法》、《粮食管理法》、《批发市场法》、《反垄断竞争确保公平交易法》等法律法规,在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协调发展,规范市场经营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日本的农产品物流中,可以借鉴以下经验:
(1)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之所以能够有序展开并取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拥有规范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而这些则要归功于日本完善的法律制度。在严格、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市场经营、管理得以规范化,从而为经济发展营造更为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日本政府在1921年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正式将中央批发市场的设立、管理、经营提上法制轨道。1923年日本第一家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设立。1971年《中央批发市场法》更改为《批发市场法》,从此日本各地方批发市场也被推入法制轨道。此外,采取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避免了多头管理矛盾,由农业行政部门对农产品物流实行统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2)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优势。日本属于岛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少,为了降低农民个体入市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多借助于农业合作组织采取系统化服务,尽量减少分散性生产。日本农协组织充分发挥自身在加工、包装、配送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农民将自产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大大降低了入市风险和成本,为农民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依托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产品物流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依托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应进一步加大冷链农产品物流技术投入
农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鲜活性,特别是肉、蛋、奶、鱼等易腐烂产品,而仓储、运输环节的冷冻、保鲜技术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关键。应加强冷藏车、冷库等运输、仓储基本设施设备的建设,从而保证鲜活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耗损。只有加大对冷链农产品的物流技术投入才能够促进农产品物流更好地发展。目前,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薄弱,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庞大,运输难度高,产品易腐烂,同时又受到社会、自然等环境影响,具有季节性强、区域性明显、稳定性差等特点。因此,构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应从运输、保鲜、包装、加工、存储、配送、零售、批发等多环节发展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技术。《中国物流年鉴2011》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拥有保温汽车共3万辆,日本大约拥有12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我国铁路运行车辆共有33.8万辆,其中冷藏车仅有6970辆,占总车辆的2%,仅能满足25%的易腐货物运输,此运输量尚不足铁路货运总量的l%。按目前的需求量计算,我国每年要安排调运4000万t的易腐食品,然而采取冷藏运输的仅有l0%,在美国和日本则有80%~90%的易腐食品保证了冷藏运输。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易腐农产品的装运活动都是露天完成的,有八九成的水果蔬菜、肉、蛋、鱼等产品是用普通车运输,个别的采取了棉被保温,效果甚微,造成了大量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并且构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加大冷链农产品物流技术的投入。
2逐步完善物流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增值能力
农产品物流链包含了产品加工、包装、装配、运输、储存、配送等多个环节,如果只是开展某一环节的产品增值,收效甚微,然而,如果从物流链整体出发,完善各环节,创造性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增值能力,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发展经验,不难发现,有超出70%的农产品产值是经过物流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等环节实现的。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农产品的增值能力。首先,在加工环节增加农产品产值。具体可采取产业化经营模式,对于主要的生产方可实行定向式投入、服务、收购,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同盟关系,结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例如可以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或者公农贸一体化经营,既能够保证产品供应,又能降低入市风险,加速资金回笼,实现产品增值。其次,在运输环节提升农产品物流增值能力。
大量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物流耗损比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60%左右。因此,农产品物流运输过程中,应以货运安全、及时准确、保质保量、经济高效为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转运模式,缩减运输环节,选择畅通的运输网络,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最后,在存储环节提升农产品物流增值能力。大多数农产品拥有一定的保鲜性要求,对于存储环节的物流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在该环节应投入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存储设施和设备,并采用现代化的仓储管理模式,科学地对农产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储存,合理利用存储空间,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损耗,提升其增值能力。
3充分发挥物流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耕地总面积较多,在庞大的农民人口基数下,仍然面临人多地少的困境,如果农民采取单一形式进入农产品市场,将会面临市场信息闭塞、交易困难、谈判技术差、监督执行成本高等劣势,进而加大农户的市场风险,增加其交易成本,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小农户入市问题,应充分发挥农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小农户提供组织依托,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一,要鼓励并支持农民自发的建立协会组织。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及农村建设不断发展,但就整体经济而言,农民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弱势地位,特别是在市场信息获取、谈判技巧、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因此为农民提供组织依托刻不容缓。
国外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尤为重视发挥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例如在日本有八九成农产品要参与到批发市场销售,其中六成以上是由农协组织批发。第二,发展供应链合作联盟,鼓励个体运输户与民营物流企业组成企业联盟,共同发展。双方都具有灵活的经营方式,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注重企业经营效率,市场生命力旺盛,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二者在利益驱使下,容易诱发机会行为,从而产生经营风险。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法律体系,规范二者的经营行为,指导其健康发展。第三,大力开展农产品“会展经济”。目前,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展经济”在农产品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物流企业以及各配送站的农产品合作组织均加入会展经济中,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拓宽市场信息面。此外还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各地的信息资源,开展并完善农产品的网上会展,为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现代化的网络交易服务。
4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
农产品物流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引导、企业的高效运作以及中介组织的密切协调,三者在促进农产品物流稳定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农产品物流业经营与发展包含了生产、运输、销售等领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基础保障、专业的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以及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作指引,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来推动其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一是在规划方面,政府应加大农产品物流区域及中心园区的规划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摆脱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区域模式。
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区域应规划建设专门的物流配送中心或者物流园,充分发挥区域性优势,使得大型农产品产地和销售市场发展成为集农产品、物资、信息、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发展专业型、联合型配送,争取尽快发展为涵盖全球范围的营销网络以及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农产品生产体系。二是政策方面,政府应对以往不合理的政策进行更改和废除,出台一些能够促进和扶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可以督促金融机构对物流设备技术融资政策适度放宽以及土地规划部门对物流园区土地使用政策放宽等。粮食物流的政策推动作用尤为明显,例如粮食物流调控组织的设立,能够对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以及粮食销售、粮仓分布等起到规划和协调作用。总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将有利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结论
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主要品种实行最高限价。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计划内农业生产资料要严格执行国家定价。对已经下放或放开价格的农业生产资料,要结合当地情况,采取可行措施,抑制价格上涨过多。
二、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确保生产农业生产资料所需主要原材料、燃料和电力的供应。各地为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经营,在价格、税收、贷款等方面采取的优惠措施不要取消,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增加。
三、为了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对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实行计划外最高限价。
各地实行最高限价的品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不得减少。限价水平,要本着保护农民利益、兼顾企业效益和考虑市场供求的精神,按照保本微利、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的原则确定,第一步应按不高于目前市场价格掌握,第二步视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最高限价要按价格管理权限,分级制定。
国家管理价格的大化肥企业生产的计划外化肥最高出厂限价,由国家物价局制定(具体限价水平与执行限价的企业见附表),计划外最高销售限价由地方政府制定。国家管理价格以外的所有化肥的计划外最高出厂、销售限价,由地方政府制定。中央、地方以及边贸计划外进口的化肥,其国内拨交价格原则上要执行最高出厂限价,中央部门进口的执行中央限价;地方部门进口的执行地方限价。执行限价确有困难的,按照物价管理权限,报同级物价管理部门另行核批。
农药、农膜的计划外最高出厂、销售限价以及农用柴油的计划外最高销售限价,由各地人民政府按照价格管理权限,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四、中央和地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一经,各部门、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现行价格水平高于最高限价的,要降至限价以内;低于限价的,应维护现行价格水平不作变动。确需调整的,中央限价的由国家物价局核批,地方限价的由地方物价部门核批。
五、由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等涨价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成本上升,而最高限价又不能及时调整,生产企业因执行最高限价发生的亏损,按照企业隶属关系由财政部门通过减免税利或财政补贴等办法解决。
六、要加强对农业用电价格的管理,凡经过整顿,并已制定农业用电管理办法的地区,要总结经验,充实、完善管理办法;没有整顿也没有制定农业用电管理办法的地区,要结合整顿尽快制定管理办法。要坚决制止偷电漏电行为。各级物价部门要把农业用电价格执行情况作为物价检查的重点,纠正乱加价、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提高电价透明度。
七、各地物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发[]60号)的规定,切实整顿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秩序。对无照经营或越权经营者,坚决取缔并没收非法所得。对擅自提价、层层加价、不执行最高限价、倒买倒卖、牟取暴利、贩卖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行为,要严加查处。
(一)农业信息化是市场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当市场化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发展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的主体是由产生的“超小型”农户经济,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种一体化组织,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化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市场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市场连接的纽带,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产前阶段,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产中和产后阶段,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储存、运输、销售等信息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具有联动效应。比如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以其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对主导产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将增加主导产业产品的销售、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前向关联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主导产业生产资料供给量的增加、价格的下降,由此将降低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与其前向、后向关联部门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只有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核心――主导产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供应链系统中有效地流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山东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350家左右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0家左右成为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特点,它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发挥竞争优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
2 品牌农业发展迅速
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中,山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充分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制定了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名牌战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在稳定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农业。目前,山东省已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如烟台水果、寿光蔬菜、胶东海珍品等,全省拥有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1600多个,居全国前列,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1.8万件。
3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经营模式:一是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通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拳头产品人手,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一定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山东农业产业化在部分解决了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突出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农产品销路不畅,龙头企业严重开工不足: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组织成本极高等。新老问题交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对农业产业化起到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分割管理,资源利用率不商;二是网络应用水平低,缺乏相关应用软件:三是信息工作队伍不健全,信息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省、市、县各自为战,一方面资金缺乏、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始终存在,没有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实现信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应用。
三、山东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培育农业科技市场
强化政府职能,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由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规划,督促各级地方
政府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农业信息使用者和推广者的培训工作。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的开发利用。在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方面,在政策、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大扶植力度。农业科技信息部门应尽快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经营模式,主动开展诸如承接单项委托服务,为固定用户包括农村专业户提供常年专题服务,作为信息中介商以及信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二)更加圆满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立基于多种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的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要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建设和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产手中,真正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加快扫除“最初一公里”的障碍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山东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注意根据本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一是要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要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库如同大海,应当探索针对农民需求,建立“傻瓜型”信息系统,将经过处理的有用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三是要盘活现有信息资源。要发挥各级各类部门拥有的信息优势,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四)最大程度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推动力量
目前山东省很多区域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或成长阶段,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主要的推动力量和组织力量。在龙头企业加农产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大型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较易于实现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密切结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它肩负着引领分散的小农户和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双重任务。应该尽快把诸如数据挖掘这样的当今世界流行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改善和提高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五)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经济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经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使其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得到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农业经济与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匹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改革方法,要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为主要改革方向,在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收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重心,全面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分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这两个成分中又细化出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换等关系。农业经济对外展现出很强的规律性,是经济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也是农业经济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1]。随着农业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产业结构也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虽然我国农业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仍旧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业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控,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根据我国实际国情来说,农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因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产业化调整更应该得到重视,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使我国农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2.1改变农业供求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搭上了“快车”。现代农业已经开始使用高科技,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农业的供求关系得到了初步调整。由于农业市场扩大和资源不足,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受限,只有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才能促使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要想推动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就要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并尽快实施[2]。
2.2合理调配农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率
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较少,还有大部分农业用地处于干旱区域,这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提高造成了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整合农业资源,通过资源调配和资源优化达到提高农业经济的目的,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可以节省农业资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3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人民的消费趋势逐渐朝着品质化方向发展,国际市场上同样追求高质量农业产品,如果我国农产品长期处于低质量水平,会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应及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可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还可以改善传统农业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3]。
2.4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一直处于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农业已经开始融入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带来诸多挑战。纵观我国近些年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生产发展稳中向好。以河南省为例,在5年的时间内农业种植面积占比由原来的10.63%上升到11.03%;在农作物种植种类中,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较高,常年稳定在11%左右;由于地域原因,水果种植比重相对较低,但是相对稳定。林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工林和森林,河南省在2012年时森林覆盖率为22.89%左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河南省林业发展已经达到基本要求。对近几年的林产品生产率研究可以看出,除了部分林产品的出产量下降外,大多数林产品都处于上升状态,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林业技术投入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河南省的畜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通过采取科学的养殖方法让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都得到了充分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畜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畜牧市场的份额不断加大,畜牧业比例在农业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仅5年时间畜牧业产量已经上升近10倍,占农业产业总产量的30%左右。虽然畜牧业发展相对较快,但是实际还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就目前情况来看,畜牧业还没有找到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还需要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式。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
3.1通过区域化布局,提高农业产业资金使用效率
对农业产业增加资金投入可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要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寻找可以投资的方向,调整农作物品种。政府要加强相关领域投资,通过建设多种农业产业投资渠道,根据农业产业实际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业产业,使其符合农业生产速度,达到相关要求后再扩大生产,以提高农业产量为主要目标,达到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4]。资源是影响农业产业的重要因素,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改善农业产业资源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在调整农业产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以河南省为例,在资源调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人口、土地和自然环境等问题,还要在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对产业进行升级。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整,保证渔业、林业和种植业等平衡发展,使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资源分配越合理,越能保证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5-6]。
3.2建立地方特色品牌,树立品牌形象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农业产业要跟上发展的脚步,通过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将粮食作物变成多元化产品,各地要扶持品牌企业并帮助企业发展。根据当地特点创建具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要以推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地方品牌活力,并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对外销售。发展品牌农业的同时要规范当地农业的种植技术,按照标准化、统一化进行管理,保证农业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同地区在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坚持环境建设的理念,保证当地产出的农产品符合绿色、安全和卫生的要求,大力建设生态环境,树立正面的农业现代化新形象。
3.3加强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餐桌上的食品也逐渐丰富起来,对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要求极高。以河南省为例,当地可以建成专业化的畜牧养殖点,财政部门可以加强对畜牧业的投资,接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养殖,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初级产业提高产品销量,通过建设养殖场提高养殖业的产量。积极推广市场建设,不断扩展河南省内外的市场,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要平衡林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减少产业之间的差异[7-8]。
3.4完善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对自然环境要求高,如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业产量也较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水库、引水渠道、气象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对水资源进行调配,除林业可以仅依靠外界获取自然资源外,种植业和畜牧业都需要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提高产量,同时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抵御外界自然灾害。重视水利建设并强化对土地的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作,各地区还要做好农业产业技术支持工作,有针对性地带动地方经济建设。
关键词: 淮安市 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意义 路径研究
现阶段,我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必须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在我国现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唯一的途径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步建立起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
作为农业大市的淮安市,其更迫切需要尽快研究如何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合理高效配置农业资源,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界定
结构是指组成一切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联结的方式。世界上存在的所有客观事物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结构转换,解释经济增长的本质因素也是结构转换。因此,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有效地调整改变经济结构,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相反,经济结构转换过慢或转换方向无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增长。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当然也不例外。农业分为“大农业”和“小农业”,“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小农业”仅指种植业。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结构,即种植业内部结构和农、林、牧、副、渔五业之间的比例与关系。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农业改革实践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农业结构”的含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刘中一等认为,“农业结构指农业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成分、各类组织及农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国风等认为,“狭义地说,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各种资源在农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形成部门间的动态比例关系”。三是等认为,“农业结构主要是指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或经济结构及其以价值形态所表现的经济结构。具体来说,农业结构主要是指农、林、牧、副、渔各业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同时也指农业各部门内部各类产品之间的构成状态”。
笔者认为,农业产业结构就是在现代大农业观念下,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各业所占的比例及其各部门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或构成状态,同时指农村三次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二、淮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淮安是一个农业大市,实现农业现代化事关整个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调整与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淮安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在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立足淮安农业发展实际,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促进淮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竞争与合作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面对这一新形势、新趋势,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要想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洞察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新潮流,及时正确地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唯有这样,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况且,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于农产品总体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农产品“卖难”现象将会日益严重,因此,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必须尽快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淮安市也必须如此。
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解决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就是确立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促使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健康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农村二、三产业之间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密切相关。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农村二产、三产业的发展不完全依赖当地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种是农村二产、三产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当地第一产业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譬如,围绕种植某种农产品而发展起来的该农产品的加工工业、物流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从淮安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看,由于受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因素的制约,淮安市采用第一种方式来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淮安市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走第二个发展路子。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淮安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经济总量在全省一直处于下游水平,因此,农业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如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并以此推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快缩小与苏南之间的差距,为江苏“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已成为淮安市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必须对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新一轮的大调整,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从而为淮安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淮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的主要内容。
淮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我市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并提出到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规模。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中加快崛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1]。
三、淮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优化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淮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最优化,是促进淮安地区农业大发展的关键,并且刻不容缓。淮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路径主要有:
1.依据资源禀赋,突出区域农业特色,合理发展大农业。
农业自然资源和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淮安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本着各县区的农业发展实际,依据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发展本地区的特色大农业,培育具有本地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3],宜种则种,以牧则牧,宜渔则渔。种植业如淮安大米产业,“淮安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市级地理证明商标。加快洪泽、新丰等四个粮食物流园和盐河、爱特福等三个粮食产业园,以及环白马湖优质中粳稻区、淮北优质中籼稻区、淮南优质中籼稻区三大优质稻米生产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400万亩,总产量240万吨以上,水稻优质化率达90%以上,商品率达35%。畜牧业如生猪与家禽产业,苏淮猪优质品种,以淮阴、涟水、盱眙为重点,形成以南温氏、中正大、北双汇为格局的600万头,年加工200万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生猪产业规模;积极发展以淮阴、盱眙为中心的奶牛产业,洪泽、盱眙的草食畜禽产业,形成饲养奶牛3万头,出栏肉牛10万头的产业规模。加大扶持温氏、老侯食品等骨干龙头龙头企业力度,促进上规模上水平,不断增强带动能力;大力发展盱眙、淮阴、涟水的肉鸡产业,洪泽、金湖的水禽产业,楚州的蛋鸡产业,形成年出栏优质肉鸡5000万只,优质洪泽湖鹅2000万只,优质鸡蛋10万吨的特色家禽养殖基地。渔业如龙虾养殖,总面积达46万亩,河蟹无公害养殖基地20个万亩以上;特色鱼类养殖规模,在金湖、楚州建设千亩连片鳜鱼养殖基地,在楚州、洪泽建设千亩连片黄颡鱼养殖基地,在洪泽建设万亩连片斑点叉尾养殖基地,在盱眙、淮阴建设千亩连片鱼养殖基地,在金湖建设千亩以上连片龟鳖养殖基地等[1]。只有这样,才能依据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有当地特色的种植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并立足实际,合理调整这些部门的比例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依靠科技,依托龙头企业,增加农村工业比重。
充分发挥并利用好驻淮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制订农业发展规划,注重农业人才引进,强化农产品加工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与竞争力。大力支持现有龙头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扩张经营,尽快促成一批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如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户,总量达15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0户,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超过1.2:1[1]。同时,依托这些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乡镇工业,科学规划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如棉花庄食品加工、高沟食品酿造等特色工业园区,推动其整体上规模上水平。这样,促进农村工业发展,增加农村工业产值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3.凭借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淮安地区,有的田园风光好,有的自然景观优美,有的特色产业发展好,有的传统文化悠久,等等,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地区优势,发展具有“农家乐”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如淮安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建设洪泽三河健康产业园、金湖荷花荡、盱眙铁山寺等20个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发展观光农业,就可以带动这些地区的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以此提升这些地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加强与外国或外省知名企业的合作,强化农产品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加入农业发展行列,带动当地旅游、餐饮、娱乐、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从而扩大第三产业在当地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有率。
4.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营造顺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环境。
淮安市各级政府要高度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大力支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制定有效政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各级政府要从当地发展农业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切实解决好当地发展农业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如解决好农民发展农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与发展问题、龙头企业的扶持、农民技术的培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农产品的研发与精加工、观光旅游农业的开发、农产品的包装与出口、与社会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等。在这些方面,各级政府都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为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并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从而早日实现淮安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变。
参考文献:
[1]淮安市科技局,淮安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