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信用风险一旦产生,也就意味着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按量收回,直接对企业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如果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过长,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就会变大,如果企业同时进行多个工程项目,垫资情况严重,若融资渠道不顺畅,将会引发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如何对国际承包工程的商业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保证项目应收账款安全、及时、足额的收回,已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
虽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商业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业主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企业自身管理层的不重视、管控职能的缺失也会诱发商业信用风险。
(一)外部因素 商业信用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指业主拖欠账款的风险。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境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之项目的发包方建设资金紧张,业主有意或者无意拖欠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工程款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款项不能及时回收,应收账款金额逐年攀升,建设工程的项目垫资金额巨大。虽然应收账款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形式为资产,是企业的债权,表面上无法看出风险所在,但在应收账款确认的当时,潜在亏损的风险已经产生。
一是不能收回产生坏账,直接影响企业利润;二是即使一两年后能够收回,但应收账款逾期收回所带来的资金成本以及收账费用也由企业负担,降低了项目的收益;另外,国际承包工程大多采用外币结算方式,账款回收时间过长,汇率变动带来的汇兑损益也会影响企业利润。这些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工程承包合同中账款回收条款不明确;业主经营不善,无力按期支付工程款;业主故意占用承包方资金;蓄意欺诈等。
(二)内部因素 商业信用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层面的不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缺失以及没有应收账款管控措施。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企业能够进行有效地信用管控工作,有八成的坏账是可以避免或者成功追回的。对于对外工程施工企业更是如此,企业整体的关注点都在工程的招投标和建设中,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仅限于催收,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环境下企业对于商业信用管理的需要。这些内部因素具体表现在:管理层对信用风险关注度不够、整个企业都没有树立起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对业主信息掌握不全,对客户信用判断不准;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控人才和技术力量;结算方式不当,信用政策不完善,对拖欠的工程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等。
二、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控机制构建
资金的顺畅流转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而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的收回则是保证企业现金流入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个部门、一种方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构建企业信用风险管控体系。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必须要改变工程企业一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当前纷繁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
商务部研究院提出的中国出口企业“3+1”信用管理模式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信用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也适用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信用风险管控,本文尝试在借鉴此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机制。
在市场化残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商业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海外失利的案例层出不穷。因此,从企业的管理层开始就务必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能够深刻认识到商业信用风险的危害性和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培育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全员参与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力度。优良的管控环境,是管控机制有效运作的基础,必须从总经理到各级分管领导、施工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握各个环节,从签约、洽谈、组织施工到确认工作量单、账单确认、结汇收汇等,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将信用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
(一)管控部门——独立的信用管控机构 在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大都利用业务部门或者项目施工负责人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这容易导致施工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也会导致信用风险,形成“滞后”管理;再者由于业务部门的经营目标、施工部门的项目进度和施工要求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不一致,在缺乏相应信用管控技术的条件下,业务部门或者施工部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会在不同目标的激励下形成更大的商业信用风险。
只要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手段,那在在获得益处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这个工作不可能单纯依靠某个部门来完成。因为商业信用管理所牵涉的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必须设立信用管控部门来专门进行商业信用的管理,包括在多个有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技术上对商业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散和规避,对应收账款实施及时的催收、制定和执行相关信用政策等。
(二)事前控制——业主信用风险调查和评估 企业必须在合同签订之前,通过多种途径对业主的财务情况、主业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历程等进行了解审查,保证在正式确定合作关系之前,完成对该客户的资信调查、分析和评级,建立资信管理档案。尤其是对于新的合作伙伴,有必要时还应该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信用调查,目前国际上对企业信用评级有很多方法,如:5C 、5P、5W、4F 等方法。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建立正式的业务往来之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估方法,对国外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分析。
经过信用评估之后,对于信用评级较高、信用状况优良的业主,可以与其进行正常合作洽谈以促成项目成功;而对于信用等级较差、信用不良的客户,即使与其继续合作关系,也要采取更为严格的信用政策,否则必须终止业务往来。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工程企业,由于业务量较小,对于这种专业的信息管理、分析评估工作没有能力和必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这项工作的,也可以将部分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这也是国际上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事中控制——工程进行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把握 承包合同一旦签订,信用风险防范的重点就要转移到工程施工过程的内部监管、债权的确认、应收账款风险的转移上。在合同中必须明确业主支付工程款的条件、收汇方式、授信条件、信用政策、违约条款、纠纷解决办法等。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来拟定合同条款,选择不同的收汇方式,如电汇、票汇、托收、信用证等。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同时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建立严格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制。
各个工作环节和流程都必须按照明确的制度、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来执行,并接受定期或随机的监督检查。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导致应收账款的确认与其他企业不同,一般来说业主根据施工进度,确认施工单位申报的工作量量单。经过审批的工作量单与工程账单在双方确认之后,施工单位即可确认收入,相应地形成应收账款,业主根据合同确定的付款条件和商业信用政策支付工程款。在整个工程进行过程中,信用管控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福费廷业务、银行保函、要求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来转移商业信用风险。
(四)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 事后控制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收汇损失,主要就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追收,建立、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跟踪管理制度,防范工程款拖欠的风险。管控部门指导业务部门和施工部门要随时与业主保持联系,及时与业主确认量单,督促业主按照合同要求付款,在账款逾期的早期积极自行追讨。若账款拖欠时间较长,应及时与业主沟通,若沟通无法解决问题,必要时应通过法律途径来降低可能的损失。
信用管控部门还要根据应收账款的具体情况,通过债务分析技术评估确定应该采取的欠款追收方式,采用诸如自己追讨、委托专业商账公司追讨、诉诸仲裁或诉讼等手段,力争将商业信用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控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为控制国际工程承包商业信用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强化信用管控,企业必须从源头开始,加强对潜在合作方的资信调查和评估,建立健全客户信用资料库,而这些工作需要企业制定标准的、规范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进行指导。
首先,要确立信用管控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保证信用管控部门在实施风险控制时能够得到各部门的配合,并设置信息搜集、档案管理、资信分析等的具体岗位,明确岗位职责;
其次,要对资信档案库的构成要素、信息的储存方式、档案库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第三,充分挖掘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制定出一个较为通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上,应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财务和非财务、历史和未来、静态和动态、正向和反向等多个角度评估信用风险,以体现信用风险评估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
第四,根据搜集到的指标数据和资料,确定企业使用的信用评估的模型,保证分析人员在进行信用评级时能够较为便捷的确定公平、合理的评价结果。
此外,还需要设置一个定期检查和更新资料库信息和评估结果的自我调整的机制,让客户信息资料库跟随外部环境而随时更新,才能满足企业信用风险管控的要求。
信用管控部门还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于最初搜集到的客户信息,要不断更新、检查在库业主的信用信息,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客户资信档案积极的进行管理;另外,制定科学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宏观环境和行业状况进行更新,同时不断学习科学的、适用的信用评估模型,增强客户商业信用评估的准确性。
(二)采用风险转移方式 我国跨国工程承包企业一般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的方式对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加以转移。一般选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规避对外承包工程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与一般保险公司不同,中信保是国内唯一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保险公司,它表面上是对由债务人原因导致的无法支付的工程款进行承保,更为本质的是为企业提供了风险防范和损失赔偿的机制。风险一旦转化为损失,该损失不完全由企业承担,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给予企业承包范围内大部分的经济补偿,企业亏损将大大减少。
此外,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有更为专业的技术和人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提前风险预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风控力度。国际保理是指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向保理商转让应收账款的业务活动。当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获得业主确认的工作量量单和工程款账单,保理商买断债权后,企业就能够从保理商那里得到支付的工程款,提高了资金的回笼率和周转率。由于债权的转让,使企业不再承担由此债权产生的风险,大大降低了企业债权管理费用,还可以及时的进行外汇的核销和出口退税手续,保证了工程正常施工所需的资金需求。
(三)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制度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也是指导信用管控部门保证收款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包含信用限额制度、内部准备金制度、账龄分析方法、欠款催收制度等。信用管控部门根据信用评估模型的评级结论,确定该项工程对于业主是否采取商业信用工具,即是否给予授信。
若允许授信,确定对该客户采用何种信用政策、给予多大的信用额度。企业在具备了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信用政策制度外,还应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学习,在企业内部设置准备金制度。因为造成客户违约的原因除了客户自身的内部原因,如财务危机等,还有不可抗的外部原因,不确定性极大。
当企业客户大量违约时,如果企业没有一定的准备金,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资金流严重缺乏,企业将会面临极大的破产风险。账龄分析虽然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已经被许多企业所用,但是在粗放式管理的工程承包企业中仍没有作为一个日常管理的方法。账龄分析能够检验企业信用管控工作的成效,信用管控部门将账款逾期情况录入客户资信档案中,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催收,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另一方面作为以后合作授信额度的考虑因素。
通过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成因的分析,了解到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不到位。因此,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内部首先应设立独立的信用管控部门,这样才能解决业务部门、施工部门、财务部门在赊销中分工不清、受利益驱使而忽视风险的现象。其次,应针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控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必须采用系统的、规范的作法来构建客户资信资料库。再次,在客户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保证企业在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风险最小,并且在业主违约的情况下不会因现金流不足而被迫破产。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才能使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降低信用风险,增加商业信用利用程度,帮助企业现金健康快速流转。
参考文献:
[1]林均跃:《企业信用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钟朋荣:《中国企业留心十大陷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戴彬:《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27期。
客户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其对企业的货款形成的惯性拖欠和坏账上。客户是造成企业的信用风险损失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以下几类客户是企业风险的主要来源:
(一)经营实力较弱、偿付能力不足的客户。企业一旦向这类客户提供赊销业务,产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
(二)以往付款记录较差的客户。这类客户已经形成惯性拖欠,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利息损失,该项损失通常要远远高于坏账损失;
(三)大额订单客户。一些大客户以大额订单为条件,获取更优惠的信用条件,然而在付款时却不遵守合同约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客户一旦拒付货款,将给企业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
(四)新客户或一次性客户。对这类客户由于缺乏了解,如果贸然采取远期信用结算方式,往往给企业带来“欺诈性风险”损失。
二、规范客户资信管理,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
(一)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
1.搜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用状况是对客户授信的前提。客户信息管理和信用分析主要工作是指及时收集、更新客户信息,建立评估客户信用等级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所收集的信息评价其信用等级。
在收集客户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考察客户的5C系统:品德(Character,指客户愿意履行其付款承诺的可能性),能力(Capacity,指客户的支付能力或者偿还货款的能力),资本(Capital,指客户的财务状况,包括全部净资产和无形资产净值),抵押(Collateral,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用作抵押的资产),情况(Condition,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客户的偿付能力产生的影响)。
2.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满足各级管理决策人员的需要。
3.企业还应对重要客户或高风险客户进行专门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当业务人员获得的信息不充分时,必须进行资信调查,以发现和防范这些客户有可能产生的较大风险。
4.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应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如标准化的信用信息搜集表格和数据库的分类标准。事实证明,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是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对客户进行统一的信用风险评级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信用评级,其好处在于使企业上下便于识别和管理客户、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也许有的企业销售部门已经对客户进行了分类,然而这些分类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只按销售额大小或按产品进行的分类,忽视了该客户以往的交易付款的速度及客户目前的资金状况,根本无法识别客户的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程度。因此,企业要实行信用风险管理,必须重新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支付能力综合评分,将现有的客户分成A/B/C/D等不同等级,分别给以不同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和支付方式。
(三)以科学的信用分析方法,预测和防范客户信用风险
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通过专业的信用分析,可以帮助业务人员有效地识别和选择客户,在销售利益和风险成本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信用分析将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大大降低,节约收账成本。
企业在开展信用分析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不能仅靠一些经验性的方法。必须使用一些成熟、适用的信用分析模型,这些方法包括以综合性分析客户信用风险为主的“特征分析模型”和分析客户财务能力为主的“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等。
现以“特征分析模型”为例说明:该模型把企业信用特征分成3组指标,共18项。第1组是客户自身特征,反映客户表面化的客观现象,包括以下6项指标:表面印象、组织管理、产品和市场、市场竞争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第2组是客户优先性特征,指企业在挑选客户时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体现与该客户交易的价值,包括:交易利润率、对产品的要求、对市场吸引力的影响、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担保条件、可替代性6项指标。第3组是信用及财务特征,主要指能够直接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因素,包括以下6项指标:付款记录、银行信用、获利能力、资产负债表评估、偿债能力、资本总额。
这3组指标中,财务信息是最不好取得的,尤其在小的批发商和个体户,财务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或者是假账。我们对每一个指标赋予权数,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按1~10的等级赋分,权数乘以所赋的分值,就得到该客户的评分,权数乘以10得到最大评分,用客户评分除以最大评分所得的百分比则表示该客户的综合资信水平。百分比越高,客户的资信度就越高。
三、信用政策的执行与应收账款的管理
信用政策是根据客户资信等级评价的结果,对不同等级资信的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赊销条件的确定,有时还包括鼓励回款的现金折扣。信用政策的制定既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如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等;又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资金实力、人员储备。
(一)信用政策的执行
信用管理需要通过审批制度实现集权控制,严格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对应的信用政策执行。当然,并非每一笔交易都须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可将部分权限下放到销售部门。在销售客户没有超出信用额度时,各个销售部门可以灵活处理。在执行信用政策过程中,必须考虑企业的全盘销售策略、客户的实际情况等等。因为仅从企业内部信用记录推断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是不可靠的,还要借助外部更为专业和广泛的资源,来验证客户的信用问题。因此,信用额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销售客户常规的信用额度通常保持3~6个月,根据表现,进行上下调整。如果客户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签了大单,却发现信用额度用完,这时候可以通过“特单”的申请流程,销售客户可获得特批的信用额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上确保严格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对应的信用政策执行。
(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企业销售业务应实行合同管理制度,授权有关人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对于金额重大的销售合同应当通过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审核把关。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随意签订销售合同。企业应认真开展合同评审工作,对客户提出的标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进行认真审查,并决定是否接受定单。一旦接受,企业要按合同要求组织生产与交货,确保全面履行合同。
2.实行货款回笼业绩考核,明确清收责任
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没有量化指标的考核是无效的考核。企业应当按“谁销售,谁收款”的原则将货款回笼分解到每个销售人员身上,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每月根据货款回笼计划的完成情况对销售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励与惩罚。
3.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加强催收力度
首先,企业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名称进行明细核算,定期统计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信用部门也要经常计算账款回收期、账龄结构、逾期账款率、坏账率等指标,并将结果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为评估、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信用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总情况。
其次,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对账单应由双方供销当事人和财务人员确认无误并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对于逾期拖欠的应收账款应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账龄分析,并加紧催收。
最后,信用管理部门在账龄分析表的基础上,将逾期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应收账款应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催收。借助财务工具控制应收账款。如采用应收票据方式,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就能使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借助金融产品控制应收账款。如开展“保理”业务,企业将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给银行,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并负责管理、催收应收账款和坏账担保等业务,企业可借此收回账款,加快资金周转。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比较普遍的风险评估含义是指管理部门对于不同风险进行识别和计量,一方面,包含对于业务风险状况做出的判断估计,另一方面,包含借助于现代风险计量方法与模型做出的准确计量风险水平,由客户评级和项目风险评价二部分组成。
客户评级,也称客户风险评价。是指风险管理部门采取统一、标准的评级办法,定量和定性分析客户在一定经营期间内的偿债能力和愿望,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评判其信用等级。
项目风险评价,主要用于投资额比较大的建设项目,常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客户评级相比,项目风险评价要求较高的专业知识,更加依赖专家经验。一般采取定量测算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二、建立健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一)健全风险限额管理机构与岗位
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渐调整信贷业务的管理机构。应该设立专门制定和完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的风险限额管理部门,同时,设立专业岗位,组建与调动专门风险限额管理人员,以便于集中审查大额融资客户及跨区域关联客户风险限额方案。其中,风险限额岗位必须按照审贷分离及前后台分离原则进行设置,一般来说,根据审批流程,可以设立以下四个岗位:调查、审查、审议与审批。
这种机构与岗位设置模式具有部门职能独立、岗位职责清晰、业务流程明确的特点。这种职责清晰、流程明确、职能独立的机构与岗位设置模式为风险限额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控制公司客户的融资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人员和机制保障。
(二)研究开发科学的风险限额测算方案
授信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风险限额测算模型突出反映了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建立风险限额测算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合理负债上限和银行承担的融资风险进行量化,避免风险限额的随意化。
三、严格执行信贷业务授权管理
(一)建立分类指导授信权限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依照风险管理需要以及分类管理原则,有针对性的制定区别对待的授信授权方案,针对不同单位及不同分支机构,采取差别化授权管理。一般来讲,具体参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客户资源、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以及地区环境等划分为不同类别,单独逐一进行具体授权。
(二)制定严格明确转授权规定
为了避免商业银行只专注于进行市场的开拓以及经营目标的完成,对于风险控制疏于管理,同时,防范道德风险规出现,因此,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对需要授信的项目法人客户、集团关联客户统一集中在省一级机构进行审查,不再允许转授授信权限。
(三)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个性化授权
随着各主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建立,大中客户的信贷业务授权逐渐被上收成为一种趋势。由于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金额小、频率高、融资期限短的特点,如果对小企业实行与大客户一样的授权模式,则会因为授权上收而严重影响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效率。因此,在借鉴国际商业银行普遍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应陆续以城市为中心,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实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个性化的授权试点。
四、合理进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
(一)确定分类影响因素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意见,同时,参考国际惯例关于信贷资产风险的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采取多级分类体系,分为两个方面:客户层面、债项层面。
首先,客户层面主要考虑的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效率、生产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借款人信用等级、宏观经济、市场和行业状况等。
其次,债项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有:债务的担保、债项期限、债项用途、法律责任等,同时,还涉及到各项债务之间的关系。
(二)采用科学分类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遵照国际《巴塞尔新资产协议》中关于“两维评级”要求,并借鉴了众多国外银行惯例,对于我国的信贷资产多级,进行了两部分类:客户分类与债项调整。
第一,通过对借款人的客户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设定不同的权重计算,最后得出客户分类结果;第二,在客户分类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担保、贷款重组情况、还款记录、展期情况等各种因素,不断地调整客户分类结果;第三,综合比较不同因素的交易调整情况,分析得出信贷资产分类结果。
(宁夏骏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1)
摘 要:现今的经济贸易环境以信用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也直接影响着外贸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所以,企业必须有一套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它关乎着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08-02
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买方市场占据主动地位的,所以买方必须向买方展示较高的信用,这不仅是为了扩展贸易市场也是为了使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市场占有份额更加稳定。可是由于坏账及货款拖欠的不利影响,信用服务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外贸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未知风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进步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必须明确现今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怎样掌握好各式各样的信用风险并能尽快的收回顾客的欠款。
一、我国外贸出口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风险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
据商务部下属机构统计,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二)大多欠款由老客户造成
由于开辟新市场和发展新客户,企业都比较谨慎,即使发生损失,只会产生局部、暂时和较小的影响。而这些老客户、大客户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使企业几年来的经营成果化为乌有,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买家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是建立在商业利益上的,而非交易历史上。因此,对出口商来说,双方的交易历史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作为一种防范坏账风险的手段。
二、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这些年来,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在思想方面及制度体系的建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较之以前的水平有很大的改观,可是分析总体形势不难发现,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很多根本性问题依然未能得到高效的解决,通常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未能高效的处理好顾客拖欠货款这一主要问题
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该项工作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质量高低。现今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应收款项的方式和制度,一般为事先警示、事中控制、事后弥补,并且在各个步骤都有很多的制度和流程。可是,由于风险观念较差、经营战略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使不良账款的总额在日益增加,清收完这部分的同时又有新的欠款产生,应收账款的工作质量很低,“软、硬”间较多的大企业所面临的处境比小企业更加窘迫。
(二)客户信用管理有待加强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本是极高的,而现今我国大多数的出口利润都较低,在这种现状下,企业自然不愿意在这方面有支出。和老顾客进行贸易往来工作时,总觉得自己已拥有了对方足够多的信息,所以就未给予信用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可是,现今国际贸易环境是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的,这使得顾客的状况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便产生了很多老顾客违约的实例。所以,仅仅依靠旧有的经验,不及时的更新信息管理体系必然会使企业承受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新客户开展业务时,企业也可能因缺少材料积累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为占据海外市场而忽视资信调查工作。此外,对于顾客的某些已知信息,企业各机构间也未及时进行沟通,这使得管理人员对顾客做出的评价及认识很不客观。
(三)信用风险管理与贸易额扩大的矛盾日趋突显
这些年来,为处理好信用风险问题,外贸企业出台了很多制度,比如限制业务、明确资金管理权限、增加进口保证金等,这些举措使逾期账款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可是我们需要认识到,避免接受风险较高的业务,再加上企业的交易方式不够灵活多样,会使企业失去很多的给予。两者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使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很差,对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占据海外市场份额也是极其不利的。
(四)缺乏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所以信用管理者和信用管理经理都必须有很高的专业能力。信用管理人员既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但现今我国的各大高校并没有设立信用管理专业,企业自己培养信用管理人员的难度也是很大的,所以许多专业知识较低的人员被安排到了信用管理的工作岗位上,这大大削减了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三、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一)规范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建立集团统一客户信息系统,明确职能部门和经营单位职责,弥补应收账款保障机制。
1.要设立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及综合性,所以必须安排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这一工作。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要进行许多的调查、管理和专业程度较高的管理、控制工作,所以外贸企业必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客户。
2.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
业务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管理部门的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外签约;即使是信用证下的贸易,也必须结果信用管理机构的审查之后才能进行备货、发货工作。
(二)在内部责任制中加大对信用风险责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设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风险的防范责任
企业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人员、财会人员等相关的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和经济手段来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2.合理确定考核指标
在对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考核中,应设置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如应收帐款周转率、逾期应收帐款控制比例。
3.试行内部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
对信用风险承担者收人中超过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亦可另行确定一个适当的基数)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进的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其所有权不变。
(三)注重风险报酬,完誓信用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
外贸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企业的风险承担者不仅面临着经济责任的压力,在精神上、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外贸企业在制订内部分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外贸企业的特点,对风险承担者给予必要的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对企业的风险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与信用管理相关的其他管理人员如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可采用结构工资的形式予以体现,即将这些人员的工资分解为若千部分,风险报酬则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且比重不宜过低,而这一部分报酬的实际取得则应根据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的考核结果加以确定。又如对直接从事购销业务的人员采用见利提成分配办法的,可将交易事项按其信用风险程度分为几个档次,其信用风险程度愈高,则分成比例愈高。
(四)建立内容全面反应灵敏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
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可包括若干子系统,但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与事前控制相关的信息,如客户资信情况资料、客户所在国家(地区)的相关信息、有关中间机构的相关信息、与本企业主营商品相关的国际及国内市场行情等;二是与事中控制相关的信息,如业务进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状况、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客户及相关中间机构等方面的最新动态等;三是与事后控制相关的信息,如人的财务状况变化情况、债权特征的变化情况、债务追讨的进展情况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俊.从一则案例谈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J].国际商务财会,2014(9).
[2]王盛恩.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防范措施研究——信用评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6).
一、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作为银行重要客群的各类企业,从大型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到一般小微型企业,均不同程度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场有效需求萎缩,财务指标质量下降。作为零售业务主要客户的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艰难考验,它们相较大型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市场、资金等诸多方面受到钳制。随时间推移,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被不断挤出,导致小企业贷款和个人商务贷款风险持续释放难以遏制。
(二)行业风险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零售业务贷款客户行业分布广泛,客群不可避免地涵盖了从事风险行业的客户;二是从贷款投向看,部分贷款仍然是投入到了风险行业或领域中,存量贷款难以迅速退出;三是部分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阶段风险集中爆发,如制造业、批发零售?I、酒店餐饮业等,存量和新增不良贷款表现出明显的行业集征;四是受国家去产能等政策影响,钢铁、煤炭行业风险不断释放,产业链风险持续发酵,并在小微客户端快速爆发。
(三)区域风险不容忽视
从贷款风险爆况看,部分区域贷款逾期和不良集中并加速爆发,贷款逾期风险的区域集中性显著上升。一是部分地区信用环境遭到破坏,短期内无法修复,在这样的区域开展贷款业务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二是零售业务客户众多,本身具有地域集中性,一旦经济环境等情况变动,容易发生连锁反应。
(四)客户个人原因
零售类客户经营活动受到的合规性约束较少,且经营活动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主个人。从贷款逾期案例中总结原因不难发现,客户经营转型失败、盲目投资、挪用贷款、涉赌、涉毒、参与民间融资等导致无法正常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客群素质问题正在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深刻影响。
(五)内部管理问题
一是部分经营机构缺乏风险意识,坚持重发展、轻管理的经营理念,给后期信用风险的爆发埋下重大隐患。二是从已暴露风险的贷款倒追问题发现,前期业务发展不规范,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到位等均是导致贷款信用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三是逾期贷款催收不利,部分经营单位不善于把握逾期前期的最佳催收时机,反应迟滞导致逾期贷款快速向不良迁徙。四是部分产品或还款期限设计存在问题,如产品设计让客户存在投机余地、期限设计与客户还款能力不匹配等,容易导致贷款逾期发生。
二、应对措施及对策
(一)提高信用风险预警和识别能力
建立起覆盖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将信用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针对信用风险成因、传染路径的特点和规律,完善自身的风险策略、风控体系、信贷规则,实现对风险的全流程管理。
1.限额控制,严把准入。一是形成总体信用风险限额控制业务风险整体水平,并将风险限额细分至各个贷种及经营单位,充分发挥抓手作用,引导各经营单位形成风险约束,将业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二是树立风险前置观念,把好客户准入关,从源头上管控风险,为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存量高风险行业客户适度压缩额度,必要情况下果断退出。
2.强化贷后管理。将贷后管理作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促进贷后管理在风险识别与化解方面的效能发挥,通过对客户情况的动态监测,全面系统地掌握客户现时状况,及时识别风险隐患,防范客户风险向信贷资产逾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