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护士

新生儿期是一个正常胎儿的延续,同时又是人类发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新生儿的各项生理功能会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调节、适应能力欠成熟,机体抵抗力较低、不能对疾病的症状进行主述,极易诱发相关疾病,特别是早产儿比新生儿更易发生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措施,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婴儿131例,其中男71例,女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6例,其中男36例(54.55%),女30例(45.45%);对照组65例,其中男35例(53.85%),女30例(46.15%)。组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妇产科医师和护士总共17人(其中医师7人,护士10人),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妇产科医务人员固定变化。

1.2护理 方法分析护理中的风险,根据结果,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1.2.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 d脐炎会彻底消失。

1.2.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 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2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1.2.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1-2]。

1.2.5医院领导在对妇产科护士进行绩效考核时给予政策倾斜,因为妇产科护士对新生儿的护理是高风险、低回报的护理,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但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增加护士的经济收入能够有效提高妇产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2.6医院领导在对妇产科护士进行晋升职称考评时把患者家属对妇产科护士的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χ2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以及新生儿被护理风险伤害的情况,见表1。

2.2医师、护士自评对新生儿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显示 观察组医师、护士自评对新生儿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新生儿护理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②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③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

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由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护理风险防范是前瞻性的,可以控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起到预防为主消除隐患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新生儿室的卫生工作,做好空气和物品的消毒工作,例如新生儿的衣物和奶瓶等;在消毒时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并且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P重要;强化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周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明显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因而新生儿受到的风险降低。新生儿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中存在很多风险。在医院的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当重视这些风险,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采取适宜的、可行的、科学的手段避免这类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月医院收治的16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3~32岁,其中初产妇99例,经产妇65例;顺产126例,剖宫产38例。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实验组,年龄24~35岁,其中初产妇128例,经产妇72例;顺产149例,剖宫产51例。所有产妇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分娩过程顺利,无产后出血等并发症,新生儿均为单胎足月、体重2500~4000g,无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无畸形以及相关遗传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总结对照组新生儿出现的护理问题,实验组根据对照组的护理问题提出防范对策并进行规范护理管理,问卷形式评估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新生儿情况、产妇精神状况与新生儿护理能力情况。

1.2.1护理问题

1.2.1.1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

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及时,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消毒不严格,来往看望探视人员增多,接触新生儿未洗手,室内空气污浊、通风较差,容易造成新生儿感染。另外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监护管理措施不到位,自身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手卫生观念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1.2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护理操作流程不重视,巡视时间间隔延长或者不巡视,对待家属问题不耐心,敷衍回答,导致对新生儿发生的变化处理不及时,防范意识缺乏,容易诱发安全事故,造成护理差错的发生,威胁新生儿的安全。一些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不严格,专业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对新生儿和产妇生理、心理变化了解的不够深入,无法对病情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1.2.1.3产妇育儿经验不足

产妇大多数是初产妇,且有地区差异、文化差异,对育儿方法不清楚,老人对育儿过多干预,继续进行以往传统不科学的育儿方法等,均可对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造成影响。如不了解产后初乳和如何避免乳汁淤积,产妇哺乳姿势不当易致新生儿窒息,更换尿布不及时可因排泄物刺激致臀红、皮肤破溃,脐部护理等知识缺乏,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为实施母婴同室、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带来困难。

1.2.1.4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目前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与患者比例不当,护士工作量繁重,压力巨大,导致观察新生儿时间不够、次数减少,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不够全面,发生情况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不良后果。

1.2.2防范措施

1.2.2.1加强管理

病室环境要保持整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限制探视时间和人员,按照院方陪侍制度的要求执行,病区门口由专人看管,防止院外推销人员或犯罪分子进入。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常接触多名新生儿,在护理完新生儿后应严格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重视手卫生管理,防止新生儿之间交叉感染。

1.2.2.2定期培训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进行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医德医风的理念教育,进行新生儿护理和孕妇产后护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护理安全制度及风险防范预案、规范技能操作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耐心的“三心护士”,避免发生抱错新生儿、烫伤、割伤、摔伤新生儿等意外伤害事件。

1.2.2.3传授育婴知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新生儿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无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护理人员要教育其改变传统的育儿方法,可通过健康教育公开课及宣传手册等手段途径,正确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教会产妇观察新生儿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和脐带、皮肤的护理,并宣传婴儿抚摸、按摩、游泳的好处。使产妇能有效掌握育儿方法,适应角色变换,避免因不适应、缺乏知识经验导致的紧张焦虑心理状态。

1.2.2.4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到位

增加产科护理人员,根据病室床位数和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执行弹性排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过劳、过累,护士长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障护理人员能够对母婴同室病房中的产妇和新生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母婴同室新生儿情况、产妇精神状况与新生儿护理能力情况

实验组发生新生儿识别错误、新生儿意外伤害、产妇紧张焦虑情绪、母亲角色适应和产妇对新生儿的哺乳、沐浴、穿衣、更换尿布等护理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眼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爱婴区;新生儿护理;安全

安全护理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护理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从2009 年9 月至2010 年9 月分娩总数960 人次,与以前同期分娩人数相比较,产妇及家属对爱婴区新生儿护理满意率从原来的85%上升到98.5%,新生儿护理差错事故及新生儿护理投诉为零。

1 影响安全护理因素

1.1 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1.2 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新护士、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隐范,发生护理差错。

1.3 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

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管理层的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2 安全护理的措施

2.1 对新生儿密切观察

初为人父母者常沉浸于小生命诞生所带来的喜悦而忽略了许多必须关注的问题,又因育儿知识的缺乏而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要求产科护士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由于胎儿糖原储备不多,新生儿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护士应在12 h内多次指导并帮助产妇及时喂哺新生儿,尤其在寒冷季节,夜间,产妇熟睡等情况下,更应加强巡视,防止新生儿低血糖症状发生。因新生儿食管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发育不完全,新生儿常有溢乳。溢乳、喂哺过多、喂哺后即平卧,易致新生儿窒息。护士要勤于观察,发现异常及时翻身拍背,必要时用吸管吸出呕吐物,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2.2 加强新生儿护理

在护理新生儿时他们常会哭闹,惊慌及拥抱反射等,需护士动作轻柔敏捷,注意保暖,降低新生儿的恐惧,增加其安全感,使新生儿舒适。新生儿必须母乳喂养,护士应指导正确的喂哺姿势,督促喂哺。脐部应每日数次用95%的乙醇擦其根部以助其干燥。大小便排泄后,以温水清洗拭干,更换一次性尿布。预防接种时应向家长解释清楚,以免不必要的惊慌和恐惧。新生儿沐浴时,观察任何异常和产时损伤,及早发现与治疗。沐浴水温用温度计测量为38~40 ℃左右,室温为26~28 ℃,以防烫伤或着凉。爱婴区新生儿常规进行抚触,婴儿抚触被认为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最自然的一种医疗技术,护士给予新生儿简单,系统的抚触能加强新生儿的免疫和应激能力,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加快排泄,增加进食。采用标准的婴儿抚触操作,在室温28~30 ℃下,新生儿沐浴后在婴儿浴室中进行,并邀请新生儿父母及家属在旁观看。我院派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游泳专项培训后,开展了新生儿游泳训练。在经培训后的专职人员一对一全程监控护理下,选择新生儿安静觉醒精神状态时进行游泳,以健壮新生儿体格,开发智力。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 外周动脉采血 应用价值

新生儿群体是一个在医学护理殊的群体,而新生儿护理工作长期以来都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挑战,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医院同家属之间的医护纠纷问题[1]。在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面临诸多困难,如新生儿出血速率慢,凝血速度快、出血量少以及需要反复穿刺抽血等问题。如何克服新生儿因静脉血管细小、血管充盈度差所带来的新生儿采血困难的问题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一大挑战。临床实践证明静脉穿刺采血的技术难度大,且容易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疼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本院106例新生儿的对比采血发现,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较静脉穿刺采血具有诸多的优点,不仅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和可靠,同时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106例,在征求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对106例新生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53例。①观察组:男婴27例,女婴26例,平均出生体重(2620±150)g;年龄12~21天,平均(13.1±6.5)天;胎龄36~40周,平均(37.6±2.7)周;其中肺炎患儿20例,缺氧性脑病13例,败血症16例,其他疾病4例;②观察组:男婴25例,女婴28例,平均出生体重(2635±150)g;年龄12~21天,平均(12.8±6.7)天;胎龄37~41周,平均(38.2±2.9)周;其中肺炎患儿21例,缺氧性脑病15例,败血症14例,其他疾病3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胎龄以及出生体重等差异性不大,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分别采取外周动脉采血和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具体医疗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将新生儿保持平卧姿势,左手掌面托住婴儿的肘关节,令穿刺侧手放直,拇指绷紧肘关节下方5cm处的前臂,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右手指腹触摸肱动脉走向,并轻压痕迹作为进针的标记。因新生儿的特殊性,一般采用5ml注射器在搏动最为明显的地方连接5号头皮针进行采血,完成后应加压5分钟用于止血,以免防止缺血现象的发生。其次,在桡动脉穿刺时,令新生儿平卧,医护人员左手握紧新生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在腕关节上用食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拇指固定新生儿的手掌,通常以右手持针,以15~30°角度扎入最强的脉动处,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完成后应加压5分钟用于止血。

指标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采血一次成功率,通过VAS疼痛评分标准评定患儿的疼痛度:其中以时间划分,0~3分钟轻度疼痛,4~6分钟中度疼痛,7~10分钟重度疼痛,此外利用标本溶血、标本凝血以及血肿和呼吸暂停等指标衡量记录新生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注意事项:外周动脉采血要求较高,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做到安全可靠,医护人员严格按照穿刺技术要求,保障在无菌情况下对新生儿进行采血,其中采血设备必须做到安全、消毒。医护人员应以娴熟的操作技术,尽量避免二次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避免在同一地方多次穿刺,防止出现局部血肿等情况的发生[1]。压迫止血必须注意新生儿血液的循环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SPSS软件分析,通过X2进行计数资料的检验,结果显示,P

结 果

一次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8.1%,显著高于对照组81.1%的成功率,此外,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9%,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6%,两组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新生儿因其特殊性,血液分部较为集中,其中以躯干、内脏为主,而对于采血处的四肢而言分部较少。此外,新生儿的血管较小,且充盈度较差。常规应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而言,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新生儿股静脉和股动脉以及神经并行分部,由此,采用股静脉穿刺容易破坏动脉和神经。对于大血管股静脉而言,如果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易造成血肿,而多次穿刺采血又会导致血管损伤而产生血栓。总而言之,股静脉穿刺采血增加了新生儿采血的风险性[2]。对于外周动脉采血而言则表现出了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以及高操作性等特点。通过本次的研究不难发现,外周动脉采血在一次采血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疼痛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均优于股静脉穿刺采血。研究发现外周动脉采血能够满足不同临床新生儿采血的处理需求,在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的同时,也避免了采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血样本凝血、样本溶血、血肿和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总之,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具有安全、可靠和适用性,在医学临床推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与12起护理纠纷患儿的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确认其需要,找出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不满意的地方。结果:通过与新生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了护理纠纷;结论:加强新生儿病房护士的“慎独”修养是减少纠纷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纠纷;护理对策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相对独立、家长不陪护的病区。患儿从住院时起医方就行使临时的监护人责任,家长缺乏“眼见为实”的第一手资料。家长探视,医生只谈疾病本身,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谈得很少,使患儿家长心存疑虑,甚至猜忌,而缺乏信任往往是形成纠纷的基础。现将我科12起护理纠纷的发生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发生护理纠纷的新生儿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0 min~30天。平均住院7天,均临床好转出院。护理纠纷发生在家属探视或出院时、出院后4小时,12例护理纠纷分别表现在:3例不遵守探视时间和探视规定,要多人一起探视或一天探视多次;2例因分娩方式与产科纠纷转入新生儿病房;1例诉输液刮头发太多影响新生儿形象;2例诉输液部位发红或有渗漏现象;1例患儿在沐浴时烫伤;1例出院时结账费用大新生儿家属怀疑乱收费;1例诉患儿脸上有抓痕,1例出院后4小时发现患儿有红臀。

2 原因分析

2.1 新生儿发病病程为10 min~2 d,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快,难以预测。护理较难,常常容易发生意外。

2.2 新生儿病房人手紧张,护士缺编,人员配置不够。有限的护士在新生儿病房里每天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感到非常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的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2.3 护士缺乏责任心,缺乏“慎独”精神。如明知输液部位发红、渗漏也不拔针,反而调慢速度,等到下一班人员再来处理,导致新生患儿的愈后不良。

2.4 护士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的缺乏,容易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1]。

2.5 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薄弱。如护士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水平低下,导致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

2.6 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缺少与家属的交流。一旦病情的发展与患儿家长的心理预期形成反差时,服务态度问题常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导火索。

2.7 护理观念陈旧。整体护理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树立患者至上的服务意识[1]。

2.8 护士对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影响新生儿的护理和治疗效果,引发纠纷。

3 对策

3.1 加强防范,进行自我保护。对患儿家属说明疾病的程度和预后。站在他们的角度,耐心解释他们提出的疑问,避免造成家属疑虑、误解而引起纠纷。

3.2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因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

3.3 加强新生儿病房护士的“慎独”修养。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3]经常巡视患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4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3.5 重视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努力学习,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心理,社会,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4]。

3.6 提高职业道德,保证护理质量。“换位思考”,杜绝纠纷,提升信誉度。

3.7 改变观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地改进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3.8 提高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和健康教育质量。应遵循“十字原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5]。

4 小结

通过以上新生儿病房护理中的纠纷分析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系列防范对策。才能提高新生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儿及其家属,减少或杜绝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章美华.浅谈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中国乡村医药,2007;14(9):8

[2] 于秀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华北煤炭医学学报,2005,7(2):240-241

[3] 杨丽皿.浅谈手术室护士慎独修养的形成.西南军医,2006,8(6):56-57.

[4] 刘小静.新生儿监护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措施.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