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58-02
1.引言
《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指出:“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时候,人类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人居建设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体面、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体面生活”。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向在此被明确,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以研究探讨“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2.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性思想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是建立在将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的。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以下简称道氏)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个宽泛而模糊的解释,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为人类聚居地,不论其定位、结构、形态、尺度如何,也不论其设施配套、各层级物质配建如何。总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道氏理论的特点就是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人手来考虑我们的生活系统”,因此,只注意病状,而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只把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分开来考虑,就事论事,穷于应付。我们应该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考虑”。
提出整体观的研究思想的同时,道氏理论同样认为,在建筑与城市科学中,应有意识地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引入多学科理论方法去从事城市研究。
通过对目前人居科学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学科我们可以发现,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因此,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贯、综合、集成”。
3.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规划编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划体制存在着规划决策与规划实施合一,规划实施随意性大;规划职能被肢解,综合调控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工作思维定式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是“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学术的分析和认识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应用层面却并非如此。
人类在某一阶段对某些事物的认识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人为地将事物割裂开来,使人们不能够全面的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缺乏将事物内在联系整体思考的能力。而且,所需认识的事物越复杂,该类割裂程度就越深,形成了不断割裂,不断分解的恶性循环。
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巨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3.2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
受工作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学科细至十余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研究的学科越分越细,造成了学科间的各种交叉或断层。对所研究对象的整体研究目标不统一,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不同,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其综合协调效果大打折扣,使城市规划陷入了仅有针对性没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工作状态。
3.3规划过程的简单化
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是由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一手包办,中间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征求意见,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内容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真正成为全社会尤其政府各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规划的权威性不高。个别城市领导,在编制问题上不讲科学,最好是他今天刚提出要求,明天就能按他的意图做好规划,从而导致规划质量的低劣。
3.4规划内容的技术化
城市规划应当既是城市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并且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趋近目标。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张蓝图,还必须包括实现蓝图采取的政策步骤。而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在对象上仅限于物质要素的层面,在手段上仅限于技术领域。
4.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的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发展。
4.1理论构建
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较长时间,各学科自成体系,内容丰富,需要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观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各学科进行组织串联,形成整体性强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这其中可以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合为一体,以构建城市规划中的核心理论体系,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乏固有的内在联系,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将三大学科合为一体就是糅合其主干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基点。
同时将综合型城市规划理论定为目标,在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规划为主的综合型规划中,确立综合型规划理论体系的首要性,以现代城市系统的发展整体利益为主线,确立综合性规划的主导地位。最后根据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
系的要求,加强各学科见的同步协作,形成广泛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4.2规划实践
在规划实践的过程中,从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融贯、综合、集成”的角度入手,提高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时的整体思考、综合协调和动态应变的能力,使城市可持续地发展。
4.2.1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整体性的思考能力,对城市进行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基础调查,调查内容必须包括城市系统组成的各个要素,考虑城市规划过程中将会影响的各个城市领域,并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对城市规划区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证和检验,甚至对该区域的历史形成进行研究,以求现状调查成果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
4.2.2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分析方法进行确定,选择一定数量的已有方法,以涉及面广,典型适用为基本原则,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选择和修正,争取在整合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4.2.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从分析结果中找寻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路径中突出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合作,在规划行为中实现城市系统组成要素的优化,最终完成一整套城市规划项目的实践行为。
4.2.4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力度。从保证城市整体利益为前提,确立适度超越政府的规划决策机构,明确规划审批机制,改变目前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合二为一的体制,增加规划调整的难度和透明度。同时加快推进规划成果的法制化。改变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随意现象。
4.3方法和途径
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即以人为本,讲求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生活和城市,根据城市居民和整个城市社会的心理、生理需求,以加强公众参与和树立评价体系为基本途径,提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3.1公众和社会参与是体现居民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公共决策模式的转变,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势在必行。有序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和保障。但我国传统的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公众参与能力的缺乏等诸多现实障碍阻碍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因此,我国应该采取转变决策理念、建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措施,努力推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
4.3.2城市规划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施评价可以全面评估规划项目的实施,有效的监测、监督既定规划项目的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信息的反馈,从而作为政策设计和规划运作制度的架构提出修正调整的建议,使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城市规划领域而言,揭示和剖析自身实施运作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实践检验理论的真伪,将促进其不断的进行自身的调整完善,从而有助于规划项目实施的至真至美,确立、巩固和提高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准确的衡量城市规划项目本身的实施效果,客观公正的评说城市规划项目的成功与失败,对城市规划项目的整体实施运作过程加以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将有助于规划的决策和实施管理者评判自身工作的得失,找寻既定规划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以此作为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人居环境;薛录镇;村落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046-03
1薛录镇概况
1.1薛录镇的起源与发展(图1,2,3)
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县,下辖城关、薛录等16镇、1个中心和8个社区。
薛录镇地处乾县东南方,东临礼泉县史德镇,西靠乾县姜村镇,南接马连镇,北邻大墙镇。辖16个村,总人口31280人,耕地面积40919.3亩,是乾县主要的果业强镇、生态大镇和农业重镇。全镇有高中,初中各1所,完小7所,小学10所。医院、文化站、邮政、电信、粮站等服务设施配套,门类齐全,交通便利,乾兴公路穿境而过,实现了村村通沙石路。镇域内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
薛录镇下辖:薛禄村,新兴村,大马村,马兰寨村,北田果村,小马村,马相村,昙子坊村,薛仵村,薛梅坊村,薛宅村,盘州村,高墙村和东小章村。
据地方志记载,薛录镇乃大唐重要边塞军镇,为薛仁贵驻守之地,当时下辖88村,即现在薛录镇,马连镇,大强乡和阳洪乡的部分村,老城隍庙的碑文有记录,现已修成新城隍庙。
据新旧《唐书》《通史》及方志载:薜仁贵(约645-742),绛州龙门人(山西河津),世以农耕为业,自幼英武,气度不凡,力大骁勇,机敏好武,素有亦胆报国之志。为表彰具战功诏赐薛仁贵正二品平郡公,并封邑为奉天南之薛录,食邑2千户。今之薛录镇东西堡是他的封邑府第,大城门上分别雕有“唐授薛采”和“汉唐古镇”。薛宅为其家宅住处,薛梅坊是其花园,薛忤(“武”之谐音)为其游猎习武之地,盘州村为其家兵府役的营盘。
而到今天,这个“薛”姓已经从指示符号(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薛仁贵当时驻军在此处)演变为图像符号(以薛来命名村庄),甚至是象征符号,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关系,见图4,人们都知道乾县与礼泉的交界处有个薛录镇,至于为何如此,却鲜有人去联想与探究了。
1.2村落居住建筑形式空间变化(图5~8)
薛宅村,唐朝为薛仁贵封地之游览之地。如今全村实现水泥路面道路和房屋建设田字形规范建设。礼泉县农村住宅布局的形式是在长期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口增长,土地制度的变革和农村经济的兴衰,都程度不同地在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中显示出来。建国前,全县的建筑区域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一边倒”厢房,北部多以窑庄为主,通风、日照条件差。建国后,农村住宅经历几个发展过程。1953~1978年,北部的农晟逐步由地窑改为房庄(最早的是土坯房,后来改为砖),南部建房也由土木结构逐渐改变为砖木结构,建筑和结构形式也不断更新。1978~1990年,农民的住房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少农民盖起了二层以上的楼房。全县有62002户农民新建或改建了住宅。在此期间,群体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住宅基地尺寸为9 m×20 m,方向正南正北,家家户户住宅基地接基地,所以东西向无法采光,为了避免室内出现黑房间,所以依靠中间走廊顶上的天窗采光;由于当地的农民多为果农,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的苹果需要堆放,所以有很多的储藏间;种田需要施肥,而且由于排污管道露明(其实就是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水沟),厕所还不可以安在室内,采用便捷的方式使用,但是洗脸池、淋浴已经走进家家户户的生活了,使用非常方便,而且采用太阳能,绿色环保、节省能源、高效利用。(此住宅基地尺寸为9m×(20+N)m,方向也为正南正北,其中Ⅳ为后院进深,视情况而定。)
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下村落人居环境的发展
2.1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设计时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乡融入大自然;而“乡愁”则是特色文化、人本及乡土气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要靠科学的规划、管理和理念。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受古代哲学宇宙观的影响,在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时,会将人居环境秩序化,把宇宙观具体落实到空间的层面。从而使得古代村落人居环境有了强烈的人伦属性,将人伦纲常与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宇宙观融会贯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有着深刻的影响。古代村落人居环境具有教化的功能,通过匾额、雕刻、壁画等阐述人伦纲常,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
2.2重视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村落历来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脉与文化遗产,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村落自身的文化环境缺乏有效的保护,有时更是遭到破坏。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城市文化、西方文明,它们的强势入侵,而本土文化的失落使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缺乏人文关怀,村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正在逐渐消失。许多村落原有的重要庙宇建筑,现在都己被拆除,原有的习俗也正被遗忘,落所特有的地域特色及地方文化已经被现代文明所同化。这也使得传统村落逐渐走向消亡。
村落在满足村民日常基本生活所需的同时,尽可能给村民便于的交往机会。并且这些交往空间通常都有着宜人的尺度感,富有人情味。开放空间与村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是交通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村民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这些开放空间也是村落整体空间中的一些过渡或是连接要素。开放空间自形成之初,就是方便村民的交往需求,它与周围的建筑、院落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给人亲切感。开放空间可以是重要建筑前的小广场,也可能是街巷交错的开阔地,有时就是住宅院落与外部环境相连接的空间,这些空间都是以人的步行活动作为空间尺度的标准,因而更具亲和力。
2.3旅游产业带动现代村落人居环境的发展
南岭水库可以垂钓、休憩,农家乐饭菜,盘龙系列木雕、葫芦雕、刺绣、字画等民间工艺,红仙桃示范园可以提供春季赏花、夏季采摘等活动,为村镇增加经济收入。(下图为各种依附果业发展及乡镇扶持的旅游产业)
【论文关键词】环境理论垂直绿化生态环境风水理论生态建筑学整合生态气候建筑理论
垂直绿化是与地面垂直相对应,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建筑物的檐、墙、杆、栏等处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和垂吊植物,以达到防护、绿化和美化等效果。它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在居住区绿化建设中,精心设计各种垂直绿化小品,如藤廊、拱门、篱笆、棚架、吊篮等,可使整个住宅更有立体感,既增强了住宅的生态效果,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的品质。近年来,由于全球呼吁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这个耗能大行业的改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而占据建筑大半的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当务之急。在我国,住宅建筑中平地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因此进行垂直绿化势在必行。
1理论基础
1.1中国风水论
风水是中国古代产生流传的一种朴素的环境观。它在很长时间内指导人们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顺应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以便达到人和环境相协调的境界。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风水的产生是与人们择地而居密不可分的,有“先民定而风水生”的说法。风水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在人类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从先民的定居而来,与人居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从风水术中的地理层面来讨论人居环境是必要的。在风水术的核心理论中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大致有三个,即:地形、地貌理论;山水城市理论;建筑的朝向、藏风聚气理论。在这三个核心理论中,地形、地貌理论总揽了人居环境。
1.2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同中国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有着根本的一致。所谓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或称建筑生态学(Are—ology),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换句话说,就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根据现代科技的成就,生态建筑学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人工生态系统过程中,应实现能量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当代生态建筑学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实施手段,更以当代科学技术的物质条件为重,来实现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下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以其间的具体的、物质的交流,争取达到最优关系。
1.3整合生态气候建筑理论
由于不同的地区气候不同,建筑的生物气候学应用方法亦各异,但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方法还是有很大共性。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的建筑师J·巴尔巴便是生物气候建筑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整合生态气候建筑”又可以称为可持续建筑。从建筑哲学的观点来看,建筑物及其有关能源的使用和视觉的污染,可以说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愈加严重。“生物气候建筑”不仅在结构形式上,而且在功能上体现生物的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功能,从而带给人们舒适、安全、高效的栖息环境;在设计上他结合自然、遵从仿生学的原理、具有生态学的经济;在景观上他融入环境而对环境无害。另外,生物气候建筑在为人类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关注健康的营造。总之,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省能源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
2住宅的垂直绿化研究
基于以上的三大理论,在进行住宅环境设计研究中,居住区应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面积和空间进行垂直绿化,增加绿化的空间层次和绿色量,改善和提高居住区小气候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形成地方特色,创造出四季景观,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住宅生态环境,实现住宅建筑的可持续性。本文主要从地面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和屋顶绿化四个方面进行改善研究,达到建筑与环境浑然。
2.1地面绿化
我国居住区设计规范规定绿地面积应不少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30%~40%。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全靠叶面来完成。因此生态效益与叶面积成正比。住宅环境绿化应以乔木、灌木、草本的立体绿化模式为主,这种栽植方式叶面积最大,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单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要多栽大树。据科学测算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1000m。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释放氧气12t,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阴下的气温比草坪温度低5~C左右,配植结构合理的绿地空气湿度可增加54%。即使在绿化覆盖率很高的国家,乔灌草配植的绿地的比例比纯草坪也要高出5倍多。所以要充分发挥居住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立体绿化模式,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的以草坪取胜。
2.2墙面绿化
居住区建筑的墙面绿化对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尤为重要。墙面绿化是一种占地面积少而绿化覆盖面积大的绿化形式,其绿化面积为栽植占地面积的几十倍以上。住宅建筑的立面绿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植物的生长过程明显的改善着小气候。实测表明,墙面绿化植物可以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热的70%左右。另外,墙面绿化还可减弱城市噪声,当噪声声波通过浓密的藤叶时,约有26%的声波被吸收掉。攀援植物叶片多有绒毛或凹凸的脉纹,能吸附大量的飘尘,起到过滤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墙面本身的构造决定了绿化的技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种植培栽体,要考虑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因在立面上气候环境比平面的变化更剧烈。另外还要考虑美观性,及栽培载体的轻便性,还要充分考虑到管理的方便性。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种壁面绿化技术,一种是利用壁面的基部种植攀援植物,让其沿垂面爬蔓生长,大多选茎节上有吸盘或强攀援性的藤蔓植物;第二种是利用帆布作为载体,在其上按一定距离缝制袋状容器进行轻型基质栽培;第三种是,在壁面上按几何图形整齐地安装轻型基质块,进行养液循环栽培。墙面绿化要根据居住区的自然条件、墙面材料、墙面朝向和建筑高度等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及种植方法。
2.3室内绿化
充分利用空问,大力发展阳台和棚架绿化。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室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阳台和棚架绿化,不但能满足人们屋内摆花的需求,改善居室空间环境,还能美化建筑物立面。阳台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选择亦很广泛。只要掌握安全和实用这两个原则就可以了。目前,居室摆花与阳台绿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时尚。选择常绿耐荫的温室观叶花卉,如文竹、龟背竹、吊兰、花叶常春藤等等,都能很好的改善居室环境。另外,现在国内外居住建筑越来越多的设计入口花园以及空中庭院来改善住宅室内环境(热、声、光环境和空气品质),长沙市的香墅美地楼盘便是很好的例证。
2.4屋顶绿化
屋顶的绿化种植总面积应占屋顶总面积50%以上。可改善屋面温度2~C~5~C左右,而且还可以使屋顶雨水的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雨水蓄存在屋顶上。通过屋顶绿化,能够改善小环境的生态效应。屋顶绿化能够帮助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烟雾以及有害物质。通过屋顶绿化能够降低噪声约3dB,并且能增强隔音约8dB。实用、精美和安全是营造屋顶花园的三要素,而“安全”是屋顶花园的保证。屋顶的承重能力和防漏处理则是保证屋顶花园的安全的关键。屋顶绿化设计须进行以下方面的处理。荷载(承重、负荷)处理:设计活荷载大于3.5kN/m的屋顶,根据荷载大小,除种植地被、花灌木外,可以适当选择种植小乔木;设计活荷载为2.0~3.5kN/m的屋顶,根据荷载大小,栽植地被、花灌木;设计活荷载2.0kN/m以下的屋顶不宜进行屋顶绿化。
防水处理:在进行屋顶绿化施工时,首先在原屋面增加一层柔性防水层,且按相关技术规范操作。屋面进行两次闭水试验以确保防水质量,第一次在屋顶绿化施工前进行,第二次在绿化种植前,每次闭水时问不小于72小时。排水处理: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种植层下必须设置过滤层、排水层(见图1),种植面层应保持排水的坡度,保证排水畅通。砌筑花台不能利用女儿墙为其边,应根据排水槽宽度间隔一定距离,一般间隔距离大于20cm,材料应选用轻质材料。
种植床:种植床结构包括种植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为满足植物根系生长需要,种植土要30cm至40cm厚,局部可设汁成60cm至80cm。种植床厚度应根据屋顶设计活荷载数值确定,各层总重度应小于1000kg/m。养护管理及灌溉:预留水桩和其它供水设施确保灌溉。定期检查构筑附着物的安全性,疏通排水管道。
修枝整形,控制植物生长过大、过密、过高。施肥宜用复合型有机肥,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确保植物正常生长。注意检查和防治病虫害。植物材料一般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喜光的花、草、地被植物、灌木,藤本和小乔木。
一、思想工作情况
(一)思想学习方面。作为一位镇主要领导干部,我重视加强理论学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在干中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加强了自身修养。作为一名基层的领导干部,把握好、运用好政策是开展农村牧区工作的前提,为此我在加强了关于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探讨,力争做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此外,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注重向实践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工作作风方面。在工作中我时刻注意摆正位置、选准角度,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从严要求自己,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在政府工作的实践中,坚决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政府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使政府工作人员既当主角,又当配角,相互补台,同唱一台戏。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我始终坚持总揽工作大局,但不包揽一切,放手更放心地让各位分管领导抓好本职工作,做到通力合作不分家,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努力在班子内部形成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团结共事的和谐局面。
(三)廉洁自律方面。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廉洁从政、防腐拒变,反对和克服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的行为,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在各种不良社会风气面前,能够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能够保持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工作履职方面。 本人自担任镇长以来,按照市、区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本镇实际,发挥优势,突出抓好工作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中精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是学习不够深入,对一些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特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存在以干代学的思想倾向。
二是在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方面有差距。对照新形势的需要,作为镇领导班子主要成员之一,自己的政治敏锐性、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还不够强,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工作布置多亲自检查少。主持政府工作,我总觉得有许多事要办,对下面要求多,加之自时强调办事质量。自已往往把工作布置下去之后,交给分管副职负责,亲自督促检查力度还不够,对工作没有做到全面渗透的掌握。
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下一步我将加强改进,努力克服。具体讲: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自觉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做法,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标准、重点和程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严于律已,发挥表率作用。在待人接物等方面,本着能省即省,一切从简原则,尽量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上。
短短3天时间,参与此次全区领导干部学习会。先后系统学习了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外包、环境维护与节能减排、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通过学习培训,感到获益匪浅,既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作水平,也有利于在广大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任何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引领,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通过培训,不只系统学习了乡村管理的理论知识,解了当今世界乡村发展的最新动态,感悟了国内、国际乡村建设的胜利经验,也看到区、街道乡村化建设水平与国内领先乡村、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值得借鉴。学习培训是借鉴先进理论、胜利经验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培训,二是拓宽了乡村发展的视野。国内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胜利的地方不胜枚举。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掌握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提高了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了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信心。
只有不时加强学习,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才干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才干在动态中体现与时俱进,才干在发展中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座各位带头学习,就会带动一大批,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能达到不时学习、不时提高的目的
拓宽发展视野也好,四是提升了科学的工作水平。积累理论知识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工作水平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工作的效果中。相信通过培训,对城市发展的思路将更清晰、决策将更科学、举措将更扎实,乡村化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将更高。
学习培训的落脚点在于运用。街道作为主城区和市城市规划的副中心,学以致用。理应成为我区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全区乡村建设的表率。通过学习培训,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强和改进乡村规划、乡村管理工作,以下是初步的构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古人说:法乎其上,城乡规划是乡村建设的龙头”提升乡村品位的有效途径。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才干高水平、高品位。当前,正处于乡村化加速期,进入了以乡村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乡村规划,着力提升乡村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已实现了全覆盖,为我做深做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打下了基础,发明了条件。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只有这样的科学规划才干有长久的生命力,才干确保乡村可持续性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乡村规划中,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高层次运作、高水平管理,坚持富规划、强建设,细规划、快建设,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保障。要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好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更高层次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规划、次分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要按地块功能谋划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以具体项目对上争取,赢得支持,努力使隐性的发展资源变成显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功能性、服务性。
提升激进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攻目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以路、路、路所合围的主要商业圈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抓好社区地块的功能定位和前期规划。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社区睦邻中心的开工建设,加紧实施社区商贸中心二期的建设,做好和社区睦邻中心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设良好的地理优势、便当的交通优势、有利的商业优势等;一手抓软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咨询等,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