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质量;外部的形象与意象;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交通与停车

1 概 念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一门介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Urban Plan)之间的学科,国外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并研究,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齐康院士为首涉入此领域,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就是指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即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加以调节,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路・康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三维设计,注重邻里,广场等空间的塑造及心理感受。城市规划(Urban Plan)是二维设计,注重功能分区,而建筑设计是功能与空间要求的室内室外交接处,建筑立面是建筑外壳与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三者的区别。

城市设计所指城市空间分为四类:

(1)环境质量;

(2)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3)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4)交通与停车。

以下,从这些方面解读扬州市职业大学新校区城市设计。

2 解 读

扬州市职业大学新址地处扬州市贾七路以西、文昌西路延伸段以北、赵家之沟及其延伸段以东、扬冶路南北的地域之间,属于规划设计中的体育文化中心区,西面与拟建的扬州市体育中心毗邻。主校区在扬冶路以南,为教学行政区,约517亩;辅校区在扬冶路以北,为学生生活区,约200亩。

一个适应将来发展需要的,一个人们乐于学习和工作的大学校园,除了要满足学习与生活等基本条件之外,还必须提供两种场所,一种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场所,一种是人与人发生交流的场所。于是设计一个园林化、生态化、具有多层次交流空间的校园街区、开放空间成为我们构思的切入点。

2.1 环境质量(环境景观)

2.1.1 借鉴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强化新校区的园林特征

我们在营造一个现代大学校园的同时把江南园林的意匠用到新校园的规划中。江南园林讲究:巧于因借,曲折通达,疏密有致,精在体宜,层楼耸阁,理水理景。本方案根据用地形状的特点来组织建筑布局,建筑相互退让,形成阶梯状的界面,既围合了中心公共空间又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空间,中心公共空间向图书馆和教学楼开放,并且各个建筑之间的庭院与中心的公共空间相互借景。在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之中,空间的尺度最重要的一环。小尺度的院落构成了园林空间的独特肌理,不同主题的院落又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在本校园规划的方案中,建筑群的组织便运用了这种院落组合的空间组织方式。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各种形式的院落重重相联,开合收放有度,既方便联系又保持了人性化的校园尺度和富有园林意味的空间肌理。江南传统园林除了造景之外,也格外留意营造多层次的观景空间。溪岸旁、柳阴下、敞廊中、楼阁上,各种不同的休憩空间引入驻足停留。本方案中借鉴了江南传统园林的这一特色,结合校园特点,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交往空间。通过建筑连廊、屋顶花园平台、小庭园、滨水步行道、绿岛游园、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将整个校园处处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心得,指导学术的第二课堂,以适应现代教育地展的最新需求。

2.1.2 传统园林特征的现代再现

(1)借鉴传统园林营造中“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巧于因借的特点,营造中央景观生态带,环绕中心绿地的各个楼群皆能对其借景。

(2)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对比的处理方式,巧妙组织建筑外部空间关系,形成园林空间机理中的疏与密、开与合的对比关系。

(3)借鉴传统园林“绮亭巧榭,层阁丛楼”的多层次景观空间的处理手法,通过建筑外廊,屋顶花园,庭院,滨水步行道,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构建多层次的园区景观同赏空间。

(4)借鉴“卜筑贵从水面”的观念,适当开挖水面,配以绿化,形成中心绿化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

(5)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使空间环境具有从内到外的延续性,同时也使人工与自然相互渗透的设计思想落到实处。

整个新校区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以校前广场、中心绿化休闲区――“绿核”、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绿带”为主体,并通过其他道路绿化,将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独特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新校区内适当安排小池塘和绿地,利用各种植物组成多种图案,采用园林手法设计亭、阁、雕塑、小品、喷泉等,此外,在各建筑物周围、公共绿地及路旁、河边,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绿化设计,栽植常绿灌木或种植花圃及草坪,道路两旁设置路灯、坐凳。

2.2 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建筑形态具有文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通常,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作出贡献。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瑞研究城市集结和融会情况后,用一个公式总结他对城市生活的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从这说明“个性大于总体之和”。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从城市地域和大学校园自身的功能要求来考虑,如何呼应体育文化中心的城市轴线,如何形成良好的城市街道界面,以及如何使建筑的布局和高度的控制符合城市空间形态的要求是我们另一个重点思考的问题。由此得出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城市将来发展的需要,而且合理地规划各功能分区,使城市―校园―各功能区形成良好的整体系统,使校园融于城市,与城市对话。

我们把功能分为宿舍区、教学区和运动区三个部分,并且结合用地形状的特点,把几个功能部分组成“品”字的结构关系,很好地满足各区之间高效便捷的联系。学生宿舍区独立地放在北边的用地,并通过一条天桥来连接主校区。

单体建筑采用水平构图,平行展开,最多为五层,利用连廊形成自由的线形建筑群。图书馆是校园的焦点与标志,采用垂直,构图高十一层,吸收校园建筑元素、符号,使之既统一于校园,又统领校园。整体式教学楼群为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经济布线提供了方便,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教师的交往氛围,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3 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2.3.1 空间组织

(1)多层次交流空间

以生态带为主导:两条联系轴组成第一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并从中生出由教学楼及居住单位组成的大组团间的第二层次的公共空间,然后再生成建筑单体内部的第三层次半公共空间,从而形成树干式的丰富的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

(2)多渠道的交流环境

结合建筑与环境,塑造了多种交往空间:中心绿化带的多层次交往空间;滨水步行道,临水广场等功能区与中心绿化带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各功能区中的步行广场,休息庭院等交往空间;建筑连廊,临水平台等建筑与外环境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建筑内部中庭,休息廊等交往空间。

(3)空间序列

从贾七路入口开始的轴线空间序列为校前区广场――景柜式的建筑――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11层高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前广场。从文昌西路开始的轴线的空间序列为――入口广场――林荫大道――教学楼前广场――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其中11层的图书馆是统领整个中心公共空间的元素和视觉焦点。

(4)多样复合

①尺度与氛围的对比――学术轴形式规整,体现学术范畴的理性和秩序;生活交往轴则或亲水平台,或临水亭榭,或小桥流水,尺度亲切宜人。生态区如自然的山野公园,处处湖光山色,绿树成林,浪漫动人。

②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

2.3.2 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规划设计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为核心,组织空间与景观,突出学校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创造融规划、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优美教书育人环境。园内一泓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沿岸葱郁的树林,小桥上、树木间、广场里穿梭着同学们活跃的身影,林荫间掩映着典雅的校舍――这就是我们最求的绿树碧水、佳气溢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意境,也是校园景观的主题。

第一层次园林空间(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

校园整体大环境布局采用“人家尽枕河”的中国经典扬州、苏州环境意象。利用原有水面体现大气、流畅的自然滨水景色,建立完整的主附水体。以水面作为主体,结合驳岸和绿岛布置附水体,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群体间的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

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同时,借鉴江南水乡古镇的街道空间处理手法,利用相似的街道尺度和收放节奏,营造与江南水乡意境相配合的诗意环境,强调地域特色景观。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皇家园林的主轴线处理手法,以校门、入口、广场、景观长堤、主教学楼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单体围合的庭院):

山、水、建筑、小品及植物景观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关系,形成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滨水校园特色。以亭、廊等造园元素,营造尽可能多近人尺度的灰空间,为实验实习、学术研究等提供清净、幽雅而富于生趣的理想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机会。

2.4 交通与停车

交通:

良好的交通是形成优秀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保证之一。我们在交通规划中运用“步行优先”和“邻里单位”的设计理念,使内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区域,免受汽车穿越的干扰,给行车的效率和安静的学习以各得其所的最优发展机会,并根据基地地形和生态特点规划交通系统:

路――沿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设置主环路,形成畅通的车行路线,高效便捷地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街、开放空间――学术轴和生活交往轴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内部组织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互相联系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网络。街、开放空间是校园的中心与聚会场所。设计中在环道处布置停车区域。学生采用步行到达各功能区域,行人与娱乐活动都会增加,为校园平添了魅力,也为同学创造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交流提供机会。熙熙琅琅的学子穿流于街区和开放空间,或停或动,欣赏宜人的建筑尺度与精致的环境景观,感受着校园与城市文化。

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采用集中停放的方式,在校园主要出入口附近及对外功能为主的建筑周边设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的底层架空和集中停放来解决。

3 小 结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 教育建筑; 景观校园

Abstract: 21st century education constructions have its specific disposition,processes the good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theterrain relations is extremely important.This article throughreaches the university light young tiger institute plan design to thecedar the analysis, combs, elaborates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fully to carry on the construction creation using the constructionbase characteristic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Topographical condition,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he education constructs, Landscape campus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6-03

收稿日期:2005-12-06

作者简介:徐仁林,上海远东建筑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李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硕士

地形与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最大潜在力。在本方案中我们通过对地域自然条件及场地环境资源的理性分析,应学院独特的建设基地,结合基地条件进行空间布局与建筑设计,注重地形特异点的活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融合。

建筑与自然地形应该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杉达大学光彪学院两面临水,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处理好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本案致力于营造庭院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以及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 基地特征与因地制宜

杉达大学于199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部分教授发起创办,1994年正式建校,是上海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大学。校区总占地420亩,拟兴建148,000m2的建筑,总体规划还需考虑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馆一个。

基地内县城污水干管南北贯穿基地东部,设计时两侧各退避10m。此外,位于基地南侧原有的高压走廊须保留。

基于场地特征的分析,校园空间序列主轴与市政污水干管方向一致。图书馆的设计便是我们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要求而拟定的,在其平面布局上,为了避让埋深5~6m、管径1.2m的地下污水干管,我们把主要的建筑体量划分为两个部分。东翼一共6层,容纳图书馆的主要功能,西翼一共9层,以研究用房为主。东西两翼通过位于5-6层的跨越空间联系。

图书馆在总体校园建筑形态中处于中心和统领全局的作用,具有极为突出的标志性。我们把属于研究生用房的约7000m2的研究用房与图书馆统一考虑,在建筑形体上一起进行研究,而在内部功能划分上则相对独立。这样一方面使图书馆在建筑体量上相应增大,高度上得以提高,其中心地位更加容易突出。

2 教育建筑的布局与空间形态

教育建筑是一个受到诸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综合体,自然、地域、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之产生不同作用,其规划设计已从早期建筑单体的简单组合,发展到21世纪以空间环境设计为重点,着眼于建筑与自然、与地形的结合,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从周边环境、基地特征和校园内部功能构成出发,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

校前区位于基地北端,结合主入口,两侧分别安排行政办公楼与科学实验楼;教学区位于基地中央,相对远离城市干道,便于形成安静的教学、科研环境;生活服务区位于基地东南端;体育运动区靠近体育场南侧布置,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结合规划布局,学校的空间形态处理有两个重点: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这是光彪学院总体校园形象构成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建筑形态上,我们以单纯的几何形体和大体量凸现图书馆的主导地位。总体上由一圆柱体切割而成,从而在校园内各个角度都有比较一致和显著的良好视觉效果。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大面积玻璃的图书馆大楼更是晶莹剔透,成为整个校园最为光彩夺目的建筑。特色鲜明、形象突出、充满朝气的建筑形象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人文气氛的外部空间序列共同创造了学院深具感染力的整体空间形态。

光彪学院的实体建筑形态结合主要功能分区,形成三个建筑群体形态中心,分别是入口建筑群、教育建筑群与生活建筑群。入口广场一角的钟塔是入口建筑群的制高点,从空间上丰富了形态变化,成为重要的视觉焦点和标志物。教育建筑群处于整个校园的中央部位。图书馆与教学楼在总体布局、平面构图和三维形态上对比鲜明,使其成为整个校园的形态中心。

一系列的外部空间节点组成了校园空间序列。入口广场是整个校园的门户区域,主要强调对人流的引导和庄重、大气的空间氛围的塑造。图书馆之间的开放空间建立了建筑内部空间同校园外部空间之间的关联,同时在意向上隐喻了“知识空间”向整个学校的渗透和蔓延。统一的校园空间序列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建筑群体布局和空间布局的内在秩序和逻辑性,创造富于变化、促进交流的场所。

3 园林化景观校园的设计理念

环境与建筑一体化是本案的重要理念,我们从一开始就将环境设计园林化、生态化纳入整个设计体系,引入自然、营造庭院的概念贯穿始终。因为环境与建筑是无法割裂的,环境不仅是建筑的背景,它与建筑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叠加,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建筑群坐落于美丽的园林之中,师生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与自然相沟通,体味天地间永恒的秩序。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高品质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的校园,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它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使学习、工作的紧张疲劳得到缓解消除。我们通过绿化、水体与广场的景观规划,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体现出“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建筑组群中最富于空间意趣的就是庭院部分,它使得建筑与自然之间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庭院意境的开拓能造就宇宙自然的缩影,使人“观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意。本案中学校的公共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掩映在庭院中高耸树木的绿叶浓荫之下,生活于此的师生们在庭院中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然小天地,感知四季花木更迭,晴雨晨昏变化。

舒适、宜人的庭院空间是杉达大学光彪学院外部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幢教学楼围绕图书馆围合出五个既独立又相连通的教学区庭院;学生宿舍区内的各个庭院则更强调休闲与宜人的特征。在庭院空间的塑造中,我们既注重研究这些空间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强调庭院空间同校园空间序列之间相互穿插渗透的关系,从而建立各种不同的校园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师在庭院中用可触及的事物――花、草、水、石,去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并试图传达如诗般的感受。这种精致的庭院小环境比之大片绿地与人的尺度关系更加协调,能够营造愉悦赏心的气氛。环境的人情味将影响人的行为,使师生们在其间自由放松地交流、沟通、自习、休憩,形成文明的校园风气。

种类繁多的植物将给人以多种质感,使硬实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建筑造型得以打破它的单调感。本案的绿化景观设计将不只局限于地面,更有“空中园林”的塑造。校园东侧的阶梯教室以及教学楼弧形屋盖下的部分屋面均有绿化的延伸,透光屋顶下的空间成了彼此沟通与辩论的平台。研究生宿舍的建筑屋顶也考虑布置成屋顶花园,以方便学生进行室外休憩。有了这些空中花园,当居住者凭窗外眺时,映入眼帘的尽是美丽的绿色环境。

4 环境景观与建筑的借景构境

我们以校园空间系列为主要骨架,设立了一系列的环境景观节点,这样不但创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也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总体品质。

入口广场景观节点,通过丰富的建筑造型、多种造景要素的综合处理,塑造富有特色和标志性的校园入口景观。图书馆前广场景观节点是从校前广场进入校园核心区的过渡和前奏,因此在景观处理上强调通过对矮墙、花坛、地面铺装的整合运用,引导人的视线和步行行为。图书馆之间的景观节点通过各种造景手法,结合雕塑和休憩设施的配置,扩大和延伸了图书馆的学习、交流空间,同时成为空间序列上南北两个方向的视觉焦点。

生活服务区开放空间则不同于上述景观节点的秩序感,它是散点式的,如同随意洒落在地面的片片绿色宝石,或隆起或下沉,由一条源自图书馆的彩带串联起来。

此外,在教学建筑区内还有着室外幽静自学区。教学楼间自学区以草坪为主,嵌以或长或短的石板条和若隐若现的卵石,配合高低有致的树木栽种,形成柔软亲切的氛围。图书馆西侧自学区则为一系列波浪起伏的草坡,中间穿插小路,安置庭院家具,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营造幽静的自学环境。

由古而今,中国人讲究顺应自然,对自然敬之爱之。这一思想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及布局经营中,就是想方设法去接引无穷的宇宙自然。我国的传统建筑一向善于利用门窗来借景构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使人在建筑中也能与自然取得联系,通过门窗将自然景象浓缩成一幅天然画卷。

本案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法,将室外景色引入建筑内部。如图书馆建筑大量运用了玻璃材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欣赏领略到窗外的自然天趣,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室外绿化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玻璃幕墙反映着周围的天光云影、树木花草,不同季节的植物色彩变换着玻璃墙面的景色,而且当光线透入建筑内部时,具有极其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独特的室内空间气氛。

5 融入环境的建筑设计

处于优雅迷人的绿色园林景观之中,光彪学院的建筑群体设计力求与当代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在建筑风格上体现现代、简洁、精致的总体特征。立面设计强调逻辑与韵律,建筑色彩以浅色为基调,色调明快。

科学实验楼的空间位置非常重要。首先它相对靠近城市道路,有着塑造城市界面的功能;其次,它位于入口广场一侧,需要在东面完成对广场的围合;第三,它对整个校园建筑布局起平衡作用,形态必须比较完整,没有过多的形体变化。我们最终选择了倾斜的错位梭形就是整合以上要求的必然结果。连续和富有韵律感的弧面完成了城市界面到校园入口广场界面的自然过渡,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体量上的差异、梭形所具有的明确方向性以及错位所带来的形体变化,又使它不会挑战图书馆的主导地位。

教学楼东向临河是节奏鲜明的大空间阶梯教室、通透的楼梯间、层层连廊和一根根立柱撑起的屋顶。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东北面主入口三片巨大的弧形墙面将学子引入知识的殿堂,透光屋顶把阳光引入其下的平台,使之成为社交与沟通的场所。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式;园林;色彩

一、中式园林设计风格

传统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准侧,追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在构图上以曲线为主,讲究曲径通幽的布局形式。庭院多以假山、花木、流水等共同组成,以木质的亭台、廊柱和水榭为主。传统中式园林通常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来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设计效果。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天人合一”

在中式园林造景中,十分注重天人合一设计效果。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师们倡导以自然为主题来造景,增强人对自然的认识,在设计中通过自然美来增强园林的艺术性。

(二)“因、借”的造园思想

中式园林通过借助自然山水把隐喻、借景等描法巧妙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这样周边的景物和园林中的景物就会相互结合相互映衬相互渗透,达到统一的整体,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效果。

(三)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书画艺术流传已久。在中式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们同样注重建筑和景物的艺术性,对具有诗情画意的设计风格十分追求。在园林设计中,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山水设计以及对建筑的造型和意境的创设,给人突出一种寄情山水的闲雅风情。

二、中式园林设计要点

在中式园林设计上,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达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融,以意念中式的现代建造传承传统文化在有效的景观规划空间,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以庭院造景方式围合、层进、回转、错落营造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

(一)园林选址与布局

选择要适当。园林位置力求适中,居民使用都方便。园林如果布置在小区中心,其服务半径以下不超过三百米为宜。如果沿街布置,应尽量利用街角、街边,特别是道路弯转处的两侧或反弓的外侧,可兼顾化解因道路反弓带来的风水煞气,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充分利用原有绿地、水面、冲沟、回填地、坟场、废庙址等不宜建筑的地段。同时,兼顾与城市总体绿化体系相联系,形成一个绿化体系。园林如果偏向一边、一角,则宜适当分开设置,以利于便民。

布置要合理。居住区园林,应按主要服务对象布置。儿童活动区与成人活动区应当分开布置,避免干扰。中间可用植物分隔。在不佳景观(形煞)方向(如烟囱、远处可见的墓碑、医院存尸房、对面大楼、屋脊角射等处)应植密林或置假山石加以屏障(障景)。在优美景观方向(远处山林、水面、亭阁等处)应适当留出视廊或置园林小品加以框景(借景)。

(二)色彩运用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即所谓的“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及现代中式的表情定位,还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黑色,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的表情,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现代中式景观空间。中国红、琉璃黄一般用于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等景观建筑上,突显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长城灰主要用于地面铺装、景墙贴面、景观建筑、座椅等小品上,来突显景观宁静、典雅的氛围;玉脂白主要用于景墙饰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景观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的选择,以绿色为主,点缀一些开花植物,为营造宁静、优雅的氛围做好铺垫;黑色常用于铺装、小品、廊架、亭等,营造沉稳、内敛的空间氛围;木原色是体现自然的色彩,与灰色、白色等搭配通常用铺装、临水栏杆、小品构架等,体现现代中式景观设计沿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特点。

(三)山石水体设计

以再现山水为设计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不是模仿,而是“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起来,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成为设计的重点。设计手法千变万化,这里仅讲叠山理水。 中式园林不论南北、大小,凡有园,必有山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嘛 山石除了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点缀空间外,通常可借山石把单一空间分割为若干较小空间,被分割的空间多相互连绵、延伸、渗透,而不流于空旷、单调。山石可遮挡视线为何空间。以及堆叠成各式的蹬道。

水要素:水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情态上有动,有静。集中而静的水多在中小庭院。以水池为核心其四周环列建筑。形成相信内聚的格局。大的庭院,虽然也集中水,但水池偏于庭院一侧。在园林里,涓涓细流是对自然界溪流的艺术描写。一般忌宽而求窄,忌直而求曲,此外还要宽窄对比忽开忽合。山石结合营造深邃藏幽的情趣。

(四)中国传统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十二干支纪法;有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云、水、太极、金乌等;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某住宅区园林内用抽象的窗花图案镶挂于实墙上与漏窗形成虚实强烈对比;西安曲江华府在入户的门头悬挂饰有福禄寿等文字的灯笼及入户铺装上采用蝙蝠、寿及祥云纹样,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及祈盼。奥运村四个区域分别用不同的窗花图案出现在座凳、屏风、草坪灯等小品上,来体现四个区域各自的特色,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迹。

(五)风水的运用

风水的宗旨就是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现代风水学,要将传统风水中的朴素真理与其合理的科学理论成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互相衔接,诠释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山清水秀,避风向阳,会让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环境景观对人类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效应。这一切会使我们身心更加健康,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创造灵感格外活跃。因此,园林风水亦愈来愈受人们重视,亦受到众多建筑开发商认可与推崇。

运用风水进行园林设计要通过利用园林造景,包括水景方位、大小、流势走向,山景培砂,植物培植,林木生旺位,林木树种,植物五行生旺,园区道路分布走向等,达到风水学中山水得位得体,山水交融,以合乎生态自然宇宙气机规律,而起到和谐协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参考文献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规划原则、总平面布置、单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四川省仁寿县是一个17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又是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县之一。仁寿县职业教育中心属于灾后重建项目,由澳门基金会和阿联酋等多家机构捐资兴建。该项目对该县众多群众摆脱贫困,达至小康和促进国家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笔者有幸参加了该职业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结合大学校园规划经验和部分职业教育学校规划的经验与总结,初步探讨职业教育学校规划设计的心得。

二、工程概况

仁寿县职教中心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位于仁寿县城东北部。南临城北大道,东靠城市规划干道。项目总用地20公顷,基地南部场地平整,北部原为农田、鱼塘,场地中北部为一座植被良好的山丘(如图1)。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后全校学生10000人,其中8000名全日制学生,2000名在职培训生,教职工800人。

图1 总平面规划图

三、规划原则及设计构思

(1)结合原有总图规划设计,学校用地需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的合理布局与形态。

(2)充分发掘基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3)尽量集合规划区内景观资源。规划以充分利用山体、山谷、水域的现有资源,建筑总体布局用该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体育运动场地可相应集中,便于社区共享使用,学校使用面向楼盘业主,同时也应兼顾外来适龄儿童,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

(4)加强学校环保和节能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1)注重环境保护,力求环境不受污染。2)设计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到安全、节能。

四、总平面规划与布置

4.1平面结构规划

本学校的平面结构规划主要采用“一轴、一山、一环”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突出仁寿县的文化特色,合理的空间布置和绿化环境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学习。

(1)“一轴”是在教学区建立明显的主轴关系,以强调教学区在整个校园中的主导地位;

(2)“一山”是希望在规划中对原有生态山体的保留。保留的生态山体不仅在规划中为校园提供了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地,也增加园区景深和空间层次,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新校园设计中对原有场地和生态环境的尊重;

(3)“一环”则是力求通过简单有效的车行流线组织来联系所有的功能分区,为校园提供安全、怡人的步行环境。

4.2功能分区

校园分区依照“全盘考虑,相对独立,集中布局,方便联系”的原则,从南到北将校园分为两大分区。地块南、东面临市政路,西、北侧较为安静。校园规划采用较为理想的 “三角”布置原则。即划分为教学行政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1)教学行政区。教学行政区以一条主轴线贯穿,南接市政路城北大道,北止于生态保留山体。沿城北大道北侧布置对外关系较为密切的行政管理中心和实训楼,并由此拉开中轴线的序幕。行政管理中心靠外,较好的处理了业主所提出的“二个职能机构”分别设立出入口,以及“社会教育机构出入口面向城北大道”的设计要求。实训楼是体现职教中心教育特点的主要建筑之一,把它放在校园主要城市界面上可以起到良好的展示宣传效果,同时也减少了部分实训劳作活动校园的噪音影响。主轴线向校园延伸,进入主教学区。通过对轴线两侧的教学楼单元的调整,使中轴线上塑造出一系列尺度变化的广场,结合水池、树列、广场铺地等景观设计使中轴线的视觉观感变得生动亲切,也丰富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2)生活区。生活区总体考虑了包括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的布置关系以及分期建设的要求。在规划布局中我们将生活区沿地块西侧布置,教工宿舍置于最北,离西北角次入口最近,既安静又方便。食堂与学生宿舍成组布置,方便师生就餐。一、二期各设置一个食堂,以配合分期开发的要求。

(3)运动区。运动区含400m环形跑道的标准足球场,并尽可能的集中布置篮、排球场,减少运动时对校区的干扰。少量球场安排在西区,方便教工使用。风雨操场靠近运动区,流线最短,功能关系合理。

4.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校园交通组织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舒适、宜人、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车行系统:设计上合理的安排了办公、生活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车行流线,使其互不干扰。主要车行道沿教学区布置,实现教学区内的人车分流,打造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

(2)人行系统:通过沿车道两侧布置人行道,同时结合步行广场,将各个功能区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

(3)停车系统:在校园入口的行政办公及教职工生活区域的机动车道旁边设置就近停车位场,并考虑了预留发展的可能。

4.4 竖向设计

(1)规划顺应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依据原有地形,采用不同台地布置建筑和运动场地,对局部山体进行合理的整治,保证用地内土方基本平衡。

(2)因为场地现状基本为农田,较为平坦,所以我们的场地设计为西北高,东南低,主要考虑场地向南侧及东侧的市政管网排水,场地最小排水坡度为3‰,满足国标要求。

4.5绿化景观系统

整个用地按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校园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临近道路交通噪音的干扰。校区内集中绿地是区内老师与学生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区内的集中绿地分五处设置,分别位于主要建筑周围。以绿化景观中心为主要元素,并通过道路绿化,与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1)体现以山体为大背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整体上塑造一个风景式校园。在自然景观风景上主要保留基地中部的山体和中间的水渠,形成校园的主要景观绿化带,确立整体上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同时注意保持一个主要控制点之间的视线通廊,形成环境的整体感。

(2)在人工景观上主要注重层次感和多样性,形成从重要的广场公共开放空间到沿复合功能带延伸的步行系统,再到建筑组团空间,然后进入建筑空间的清晰的序列性。

(3)沿主入口轴线为礼仪型景观空间,教学区为秩序型景观空间,宿舍区为生活交往型景观空间,体育区为运动、集散型景观空间。

五、建筑单体设计

5.1行政管理中心

(1)流线独立,分区明确,实用灵活。本设计不仅巧妙的解决了社会教学机构和职教中心办公出入口分立的要求;同时,二层通高的门厅设计,使二个出入口都显得气派宽敞。

(2)“U”型布局,内含半开敞中庭,强化建筑室内、外的融和,营造舒适雅致的办公环境(见图2)。

图2行政管理中心及实验楼

5.2 实训楼

(1)规划布局将实训楼靠外布置,减少实践教学活动一系列进出流线对校园的干扰和影响。

(2)针对实训项目的不同分类,在实训楼内部上下分区。首层大进深、大空间,安排机械类、车床类的实训活动。30米大进深的类厂房式设计,为校方提供了灵活调整各种实训项目的可能性,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二~五层安排服装、金融、电子类实训教学内容。上、下区通过二层封闭楼板有效隔绝噪音。为改善上区的室内通风、采光条件,在大楼中部还设计了采光通廊,沿其南、北两侧设教室。既减少了教室的进深,又为二~五层内部空间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

5.3 教学楼

教学楼为师生主要学习、活动场所,是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所有教室沿南北向布置。采光通风良好,间距足够,保证教学场所的空间品质。

(2)半围合式的教学单元,是对传统书院的传承和改进。南北向布置教舍,东西侧设通廊并组织竖向交通,既充分利用朝向的优劣,又使教学楼单元内部流线更为顺畅方便。半围合庭院宽敞舒适,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二次交往空间。底层局部架空,以及东西侧通廊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内庭院的向心性和安定感,也有效的减少了传统围合式书院的封闭感(见图3)。

图3教学楼

5.4 图书馆

图书馆是职教中心的信息枢纽。配合校园的整体规划结构,图书馆采用集中式布局和方正的体量,形象单纯明确,整体感强,成为校园内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观赏的标志性建筑。为减少管理成本和提高使用效率,将书库和办公管理用房集中布置。

(1)图书馆中心部位设内庭,以减少各层阅览室进深,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效果。围绕内庭组织水平及垂直交通,并布置衍生功能空间,如休息廊等,为师生交流提供更为自然的场所。

(2)图书馆借阅及管理流线分别独立,师生借阅流线通过室外宽敞踏步进入二层的借阅大厅,而图书入库及管理的流线则安排在一层西侧,互不干扰。一层同时安排可独立开放的多功能报告厅,减少对上层阅览室的影响。

(3)图书馆内外景致交融:一层局部架空,结合内院、水庭、平台,为师生提供了惬意方便的交往休息场所。中庭上下贯通,“U”字型开口,向北面生态保留山体敞开,使山景与内景在中庭里相映成趣,并为建筑内部带来良好的通风采光环境(如图4)。

图4图书馆

5.5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采用院落式模块化设计。传统内廊行列式学生宿舍内部通风采光欠佳,室外空间单调匀质。本次设计在传统行列式的基础上经过巧妙的拆分改形,建筑形象整体感加强,并形成由三面单廊式宿舍楼围合的宿舍院落。将原来的楼间空地变为具有向心性和凝聚力的院落空间,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和课余活动。单廊宿舍单元具有良好通风采光效果。东西向设开敞式楼梯间,底层局部架空,更保证了庭院内的通透感及良好通风。

5.6 千人会堂

千人会堂通过加设楼座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观众厅容纳人数较多与音效、视觉效果的关系,舞台设计标准相应提高,为多功能的活动、演出(报告、汇演、及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满足业主的功能要求。

六、结束语

总之,对于职业学校规划方案设计,应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成为建筑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建筑总体布局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并能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实现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另外,还要加强建筑的环保和节能设计,实现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设计要素;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65-02

一、研究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住区建设的大量增长,环境景观设计已跟不上住区建设的步伐。人们的居住需求从满足于居住面积的大小转向追求生态型、舒适型的居住环境。当下景观设计仍重视平面规划设计,追求片面的风格形式,重视人工打造忽略自然切合,重视景物单个的塑造形态而忽略塑造整体形态与环境的平衡。因此研究住宅庭院景观设计势不容缓。

二、住宅区环境的景观特征与变迁

(一)传统民居

古代人们在营造住宅前会先对周遭环境进行考察,讲究环境、风水的好坏,对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生态、植被、景观等进行选择,这些充分证实其对自家居住环境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及人生历程的重视程度。

我国传统民居包含着丰富多样又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组织,此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设计体现在民居建筑中,遵循“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适居性”,加上极具美感与韵律的空间环境使其具有充盈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民居“合院式”也因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成为典型。

(二)近代民居

近代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国发现了西方许多先进科技的好处并致力于学习其各方面技术。于是,在住宅庭院环境的设计建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出现了“洋房”。

“洋”具体表现为:楼房增加层数、弱化传统的院落层次、将木结构与砖结构有序结合、集中处理住宅的内部空间问题。这些“洋房”有的是里弄宅区形式,有的是单幢住宅形式,前者影响较大,即低层联排式住宅。这些住宅所形成的街巷空间则是“里弄”。相较于中国传统民居,里弄住宅的集约化更适应近代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而住宅内部结构的功能集中化成为了这之后中国工业化住宅内部设计的先锋。

上世纪50~70年代所兴起的“多层住宅”和“福利型房屋”仅仅是因为政局动荡和资金不足为解决广大工人阶层居住问题提出的,只解决了场所问题谈不上任何舒适性。

(三)现代民居

商品住宅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区的开发历经了福利房到商品房的阶段,此历程同西方住宅区发展有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才真正进入开发商品住宅区的行列,也正因为这短暂的时间,住宅区发展水平与房地产业已高度成熟的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最开始的居住区开发,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内部沿河道、街道开发的商业居住混合使用房,即楼下为店面出售商品,楼上是住房用于居住。

2.继商品化住宅后出现的是早期雏形的商业型住宅区。这使住宅区整体形态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商业和居住两个功能开始分离,城市区域划分也发生变化,出现商业区和住宅区,楼型户型也随之变化。

3.纯粹的商业住宅区域开发的出现,让开发商意识到商机,他们注意到综合性开发的优势,将住宅景观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融合进设计理念中,通过设计师的合理规划设计,使住宅区包括居住、商业、办公、教育、体育、绿化、交通等各项功能,方便人们的生活。

三、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及分类

(一)住宅小区环境构成要素

居住是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用地的大比重成分,作为构成城市居住条件的基本用地单元。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及市容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另外,居住区除了为人们提供居住场所还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担负着一部分社会功能。

住宅区环境的基本评价标准是居住环境的好坏。人们对住宅区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是否充分实现,更加注重舒适、安全、自然、便捷、卫生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分为光环境、声环境、通风环境、温湿度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

好的光环境需要良好的采光环境、较少的光污染及适宜的灯光强度;声环境则包括噪声污染程度低、舒适好听的背景音乐;优质的通风环境则由良好的自然通风、有意识的疏导自然气流、调节好住宅区内部的通风排浊系统及优质的大气质量构成;温湿度环境则要求北方保温、南方降温,湿度保持在30%~60%之间;良好的视觉环境则要求设计者通过景观元素创造宜人的观赏效果,达到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提升整个环境景观价值;嗅觉环境是通过远离废弃物避免其发出异味,同时引进散发芬香的绿色植物,摒弃对人体有害的不良植物;令人称赞的建筑环境除了拥有鲜亮、淡雅、明快的色彩外,还需良好的建筑材质做支撑及整个建筑显著的立体感,彰显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中对人文环境的要求则是保留当地原有文化、文明古迹、古建筑等文物古迹,重视保护古树名树,且能在原本的人文环境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

(二)景观设计的分类

景观设计分类是根据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及居住功能特征进行划分的。其中,组成住宅庭院景观的素材是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分为园艺类、功能类、表象类元素,它们与绿化种植景观、场所景观、道路景观、水景景观、硬质景观、照明景观、模拟景观、庇护景观、高视点景观等九类设计一起构成了住宅庭院的景观环境。

1.绿化种植景观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植物配置、隔离绿地、宅旁绿地、架空层绿地、屋顶绿地、平台绿地、古树名树保护、绿篱设置等。

2.场所景观大部分是功能类元素构成,包括休闲广场、游乐场、健身运动场等。

3.道路景观则由步行道、机动车道、路缘、缆柱、车挡等功能类元素组成。

4.水景景观包括功能元素和园艺类元素两大类,功能元素有自然水景(栈道、景观桥)、景观用水、泳池水景,园艺类元素则有装饰水景(倒影池、喷泉)、庭院水景(溪流、瀑布、生态水池)。

5.硬质景观也由园艺类元素和功能类元素构成,园艺类元素即雕塑小品等,功能类元素的硬质景观包括信息标志、便民设施、围栏、扶手、台阶、坡道、挡土墙、入口造型、种植容器等。

6.照明景观则是由功能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构成,有人行照明、车行照明、安全照明、场地照明等功能类元素,还有装饰照明和特写照明等表象类元素。

7.模拟景观全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假山、假石、枯水、人造草坪、人造树木。

8.庇护景观则都是功能元素,有亭、廊、棚架、膜结构。

9.高视点景观则为表象类元素,包括图案、屋顶、色块、色彩、密度、层次、轮廓、阴影等元素。

四、国内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现状

1.轻视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师往往太过看重形式,着重研究住宅环境的风格、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为追求有力的视觉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营建舒适有亲和力的活动空间,没能从功能方面考虑其空间的合理开放及隐蔽,出现过于单调、空旷的小空间。没有达到居民环境规划同时适应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的人开展活动的需要。

2.不注重环境与风格的协调。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应尊重周边环境状况和地域文化背景,考察住宅区类住户的工作性质。但近年来,由于向国外学习,草坪风、欧陆风、各色西方风的住宅涌入国内,与国内某些地域特征并不符合。诚然,适当地引进国外住宅景观特点,在本国特色基础上融入国外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审美需求,丰富住宅区形态。但当它成为一种“风气”和“盲从的时尚”时已走入误区。

3.没有体现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自草坪风盛起,住宅区的绿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乔木、灌木等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环境绿化区单一的绿化结构和低下的生态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贵的草坪保养费。

4.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种选择单一,风格形式极易过时,缺乏持续性;有的设计公司选择速生树种,影响树木的群落发展;过度追求珍稀树种和花卉,劳民伤财又没考虑到因地制宜。

5.缺乏人性化设计。设计者没有充分调查居民意愿,没有与居民进行良性沟通。很多安全性、舒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预防水灾、火灾等灾害;设置盲道、绿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设计不贴近人群,缺乏亲和力。

五、景观设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群众心理,使环境景观设计更富于艺术感召力,强化居民归属感,共建美好社区文化及文明的社区环境,增进人与人间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居民居住行为心理,促进社会交往,携手创建和谐社会。

2.经济性原则。寻求效益最大化,根据地域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提倡朴实简约,根据市场需求和长期效益定位,合理利用资源。

3.生态性原则。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有的土地、河流、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自然改造。

4.整体协调性原则。景观设计注重整体效果,从整体上确认景观的特点,构造住宅区整体形象,并通过设计主题展现出住宅建设的灵魂。同时还要求协调有序,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创造有序空间,另外,人与建筑也应协调,从而达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美。

六、结语

“居移气,养移体”这句话道出了居住环境与人的气质的培养的联系。中国自古重视居住环境,创造和谐环境的前提下培育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在社会发展迅速,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关注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创造更具感染力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