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 模式 工业工程 专业建设

1 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

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它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一致,也为4年,但其内涵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包括一年在企业的实习期,三年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也称为“3+1”学制。在依法办学的条件下,通过法律保证一年的企业实习期,有力保证企业实习期的教学质量。

在为实现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目标和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按照“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思维,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使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都面向实践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基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学生毕业之后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受到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广泛欢迎。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出现是企业需求驱动的结果。大学与企业密切联系,共同培养人才。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依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并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而进行调整。大学设置在企业周围,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或者实际的生产岗位,为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举办依赖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该大学所聘请的所有教授都必须满足他们严格的要求,其规定所有的教授都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有超过五年的职业实践,其中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的至少三年,还需要在有关的一些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如此一来,这些拥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有效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师资队伍还承担着应用型科研与技术转让的重要任务和教学需要。因此,现在应用科技大学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1-3]。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面向应用、面向实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师资水映了它的成功经验。对发展我国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2 工业工程专业

2.1 工业工程定义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它是一门交叉型综合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是参照国际工业工程学会的标准来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很多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比如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说明、预测和评价。

2.2 工业工程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在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等的建议下,工业工程由原先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见表1),地位的提升为工业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已加入中国应用科技大学联盟的广东白云学院全力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的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视为必然。

2.3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2.3.1 定位不清。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机电学院,简单地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管理学院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这两种培养模式,均使工业工程的定位变得模糊,使学生感觉工业工程专业像是“大杂烩”。这两种模式只是简单的机械加管理或者是管理加机械,不能够和其他的一些学科的专门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比如计算机、电子、材料、能源等,如果是这样,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这样的人才也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差距大。工业工程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所有的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的制定都是通过不断的进行试验,然后收集出各项实验数据,最后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来的。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离,教师们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启发式、综合应用性教学。

2.3.2 对社会的宣传不够。在工业工程专业得到发展的近20年里,我国都只是注重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上,对加强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一方面缺乏重视,导致社会上的很多用人单位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偶有耳闻的也不知道该专业是做什么的。这让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变得十分艰难,从而对IE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4]。

3 应用科技大学背景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建设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各州政府,而各州政府办学校的目的就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所以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是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应用实践能力。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5]教授认为,要想使工业工程专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自身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解决工业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在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中产生的新学科,所以,工业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并且这些学科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为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提出更多的挑战。

应用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加的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在进程上,会把更多的时间安排给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在系统上,基础课程不要求系统,但要求体现出专业优先的原则;在实践中,必须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以实践促进理论的掌握,以理论保证实践的有效性。

在广东白云学院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大背景的前提下,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学制。优化课程体系,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量的整合后的专业知识,包括生产系统现场工作研究、人机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质量管理、计算机仿真等。采用“3+1”教学模式不会单纯的压缩课时,反而会增加课时。学生要在3年之内学完原来4年要学的内容,普遍感到学习任务紧张,适度的紧张会促进学生们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最后一年深入企业实践,从企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使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

4 基于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珠三角制造业的地方特色,围绕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如下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重基础,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坚实的掌握自然科学基础、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及扎实的专业基础;重综合,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工程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又系统掌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既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相邻学科知识,既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掌握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等;重能力,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又具备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多种复杂问题的能力。重意识,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工业工程意识,即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整体和全局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创新意识[6]。

4.1 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

确定该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工程为背景。重点强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工业工程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工程技术教育,具备基本的工程与制造技术知识,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的放矢。

为实现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①工业工程核心模块,包括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②生产制造类模块,包括生产服务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工程制图等;③经管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学等;④数理类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等。

精选教学内容,为避免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协同审核教学大纲,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

4.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素质,构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思路,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引进具有实际工业工程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担任教师。

4.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多形式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体企业,参观学习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 强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

因为工业工程具有很明显的工程属性,所以,一个优秀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的能力,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实际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困难,更复杂,一些能力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锻炼,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以融合[7]。

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努力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室操作、金工实习与电工实习等多种方式。校外实践需要深入到实际生产一线从基层做起,从操作工做起,通过轮岗了解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4.5 大量开发校外实践基地

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协同培养,学生们在完成理论学习之后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进入企业实践不是做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企业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教学的质量会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同一专业的学生不能超过五位学生到同一个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校企合作部门开发大量的校外实践基地。

5 结语

在分析应用科技大学模式下,浅析现阶段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实践进行了探讨。“3+1”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刚刚开始,至于培养的效果如何,需要接受企业和社会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92-95.

[2]王群珉,李康康,翁震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41-44.

[3]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41-44.

[4]陈世平,廖林清,侯智.国内外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50-153.

[5]郭位,谭芙蓉译.前瞻工业工程的定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1-3.

[6]周跃进.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J].工业工程,2008(7): 140-143.

[7]黄丽,李泽蓉.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6):98-100.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 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 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 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 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

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 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庆军,杨立冬.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0):65-66.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工厂自动化;途径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与管理。而单纯依靠工厂自动化技术来发展,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将其与现代工业工程技术结合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改善效果。

一、现代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的概述

(一)工业工程的定义

工业工程在20世纪初产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融合了工程、自然、管理、社会科学等。由于其随着市场变化发展,对自身的不断丰富完善,一直没有完整的定义[1]。在1955年时,将其统一定义为:工业工程是针对人、物资、设备、能源及信息的系统整合设计,借助数学、物理、社会科学等知识,进行了工程设计的分析探讨,最终构建成综合性评估的学科。

(二)现代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

我国对于工业工程应用,大多是从技术角度来促进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因此必须要拥有自身的技术体系来作为支持。而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工业工程的技术支持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因此,工业工程所包含的技术体系表现为:1.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除了一般的技术要求外,还会对其整体管理提出要求。同时,设计是整个制造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在生产企业的管理上,实行整体的分析与决策,尤其是面临工程经济,工程的系统质量问题,以及生产市场预测和人力资源管理上,都能够通过工程工业来进行整体管理,提高整体效益。3、在对制造企业进行设计管理过程中,重点强调其控制技术。尤其是对于生产成本的绝对控制,是实现效率、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2]。

(三)工厂自动化的概念及技术支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工厂自动化概念也打破了传统的车间大型机器自动化生产过程,逐步扩展到制造企业的管理层面。它们在不断改进完善过程中,构成了新的工程自动化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工厂自动化技术以制造执行系统技术(MES)、网络化控制技术以及专用装备技术三部分为主要的技术支持[3]。MES是进行制造业革新发展的主要技术,它基本上承载了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设计、管理、决策与控制,将车间的所有信息传递给企业上层管理处,用各种有用的数据信息来实现对制造业改善的技术支持。

而网络化控制技术与专业装备技术都是其相关的技术体系,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所进行的具体实践操作。从根源上带来新的技术支持,无论是理论还是具体实践都是最有利的技术保障。同时由于三大技术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工厂自动化技术支持体系,如图2所示:

二、现代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下,工厂自动化技术也不能全方面的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出现了各方面的困难障碍,尤其是制造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难题。因此,单纯依靠工厂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不行的,还要从管理技术上着手。只有将二者技术不断磨合,才能从技术、管理上实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结合我国制造企业来讲,管理水平是阻碍发展的重要问题,造成了缺乏创新能力,成本过高,质量水平低,资金短缺等现状。因此,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技术来改善管理水平,再结合工厂自动化技术从底层技术进行改革,应经成为迫在眉睫局势。它们共同构成的制造业发展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一)重点强调工业工程的优势作用,从最基础的企业环节开始进行改善管理,无论是设计、决策、管理还是控制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这样才能逐步的将制造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进而促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二)在进行工业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改善过程中,还要利用相关条件,促进工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革新,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管理,二者共同实现制造业发展技术革新;(三)在进行制造业的发展推进过程中,还要采用各种技术与手段,最大程度的降低其风险系数,确保改善的绝对成功。

三、结语

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将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技术完美结合,从管理上进行创新才是正确之道。因此,加强对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言.工业工程及其应用[J].北京: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8):13-14.

[2]段芬,孙传家,潘广德.浅谈我国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J].北京:电子制作,2012(11):91-93.

[3]齐二石,霍艳芳,李钢.现代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J].北京:机械工人(冷加工),2003(2):4-5.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生产线;优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4.037

0前言

工业工程技术在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流水线作业环境及成本投入量,为此,为了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逐步提高自身工业工程技术应用意识,且依据具体的工作标准对生产线作业进行合理化配置,最终由此达到高效率生产状态,并规范相关工作人员操作行为。以下就是对工业工程在生产线优化中应用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企业生产线的不断改善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完善自身操作方法。

1生产线概述

1.1指标计算

基于工业产品加工的基础上作业耗时较长的工序影响着整体流水线作业质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作业状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该工序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即以产量=工作时间/周期时间(CT)的公式获取生产线产能信息,达到最佳的作业状态。例如,F公司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则基于工作时间、周期时间分别为35400、19.6的基础上展开了指标计算行为,最终由此获取自身实际产量为1798,与预期2400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即呈现出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F公司在实践产品加工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继而由此来迎合市场发展条件。此外,在指标计算过程中结合节拍=客户实际需求/总时间的公式来获取节拍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1]。

1.2不合理生产现象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生产线在实践作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生产线规划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例如,G公司基于产品加工的过程中在生产线为20m的情境下仅安排30人/班对生产线进行操控,最终致使该生产线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后半段生产线过长而影响到了整体产品加工质量,并凸显出作业效率较低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生产线配置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第二,部分企业在产品加工过程中选择以人工的形式完成UV炉烘干工序,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危险事故因素,并就此影响到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工业工程在生产线优化中的具体运用

2.1在制造流水线领域的运用

2.1.1改善过程基于传统生产线模式下工位瓶颈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将工业工程技术融入到其中,并将其运用于制造流水线领域,最终由此实现任务的重新分配,同时缩短作业时间。例如,F公司在笔记本电脑加工过程中则基于生产线不规范的基础上利用ECRS对生产线产量进行改善,同时将CP1、CP2、CP3的CT分别控制为37.2、37.5、38.1,继而由此满足了产品生产条件,且达到了生产线改善目的。此外,在企业产品加工过程中亦可将工业工程技术应用于平衡率改善领域,继而由此提升整体生产效率,达到最佳的作业状态。2.1.2改善效果F公司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得知自身生产线作业领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即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因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强调了对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继而经过两次改善流程,将自身日产能由原有的703提升至785(PCS),最终由此达到了良好的生产线改善状态。此外,基于工业工程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流水线平衡损失率被降至11%,继而由此满足了具体的作业条件,且基于人员配置合理的基础上改善了后半段流水线较长的问题,同时就此达到高效率作业状态。另外,F公司经过工业工程二次改善,其节拍问题也得到了优化,即增产约82PCS。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应着重提高自身工业工程技术应用意识,继而基于人员配置改善等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流水线操作状态,且就此提升整体生产水平[2]。

2.2在平衡生产线领域的运用

工业工程技术在平衡生产线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部分生产线过长等问题的影响下,要求当代企业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应注重利用工业工程技术,且结合ECRS原则将部分工作站进行合并处理,且改善人员配置形式,继而由此来提升整体利用率。同时,在平衡生产线优化过程中为了确保作业工序,应将作业比对职责交付于检验人员,并要求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测试贴拉带,继而由此来缩短工时,同时减少总体成本投入量;第二,在平衡生产线优化过程中应严格遵从工业工程应用原则以目视工序人员操作放端子于治具上的配置形来节省工序时间,且满足客户需求。例如,某公司在利用工业工程优化平衡生产线过程中即通过此种方式将作业时间控制为13s,最终由此达到了良好的作业状态[3]。

3结论

综上可知,部分生产企业在产品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人员配置不合理、生产线过长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生产能力,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当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强调将工业工程技术应用于平衡生产线、流水线作业等领域中,继而由此来改善传统作业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作业状态,并由此消除瓶颈工序,满足客户需求。此外,基于生产线操控的基础上强调安全问题亦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卢海洋,栗继祖.工业工程在F公司生产线平衡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4,12(03):295-299.

[2]田力军,张峰,程钧谟等.实验设计(DOE)在生产线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以M工站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05):44-48.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现代工业工程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专业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提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技术支持体系。如果没有IE,管理和技术是相分离的,技术和设备所能达到的最大生产力不能得以充分地实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代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工业工程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学科知识和高新技术,如信息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优化理论和仿真技术等,从而使得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现代工业工程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IE的核心与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追求系统的整体优化和最佳的整体效益。如今,现代IE已扩展到整个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IE不仅在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灵捷制造、MRP―Ⅱ、ERP等,在服务性行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金融工程、Logistic, Supply chain等方面的应用,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等通讯技术,把生产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和用户联结成一个网络,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系统来研究。

现代IE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广泛采用计算机强化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智能性制造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做到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达到强化企业维持竞争优势或者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

现代工业工程重视人的作用,注重研究人与机器的最佳配合。现代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的核心要素是人,人是这一复杂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和智力资源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21世纪,现代工业工程将结合生命科学,着眼于研究大幅度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和准确性,提高科学技术工作的创造力和改善科技人员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

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产生了新的行业和新的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否跟得上这一步伐,提供数量上足额、质量上合格的各种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此外,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也造成现有一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濒临经营上的危机,固守老技术、老产品的企业将被淘汰,造成人员的失业。这样可能出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不足,不需要的人力资源过剩,人力资源得不到相对的平衡。结果造成社会的“震荡”、企业的不稳定和破产。在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环境下,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均衡的要求给人力资源在开发和管理上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工业工程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强调信息化建设,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新的现代生产系统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布局从原来的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多层递阶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业工程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经营策略和信息化程度是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而决定这一切的是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着向信息经济领域输送各种人力资源的艰巨任务。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业工程应用中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忽视人的作用,过分强调技术,必然导致企业失败。例如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三大支柱,即全面质量管理(TQC)、全面预防维修制度和准时化生产制(JIT),都强调全员参与,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丰田生产方式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建立了一支素质优异、技艺精良、有高度主人翁感、能在各种岗位自觉地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职工队伍。因此,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当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时起时落,甚至大起大落,其原因就在于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未能开发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现有许多产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甚至整条生产线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企业往往只追求引进技术和设备,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忽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技术创新缓慢,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差,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产品滞销,就导致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闲置,巨额贷款无力偿还,给企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基于现代工业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

当代全球竞争的热点已由硬资源(物质资源)转向软资源,即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争夺的焦点不仅是占有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这是现代工业工程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它强调对人、事以及人事配合的系统分析,注重每一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根本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就是人与事的配合,人力资源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最适当的人干最适当的工作”。

下面,本文将探讨在现代工业工程应用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

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的思想,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使得现代生产系统从市场定制产品到产品设计以及产品的制造都呈现自动化的趋势,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响应能力。譬如采用了新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都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发生变化。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目标来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包括人力资源补充计划、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减员计划和人力资源的使用计划等等,做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有效地开发人才资源

对于一个大型公司来说,面对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名员工的管理,使用传统的人工收集、处理信息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为了减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量,企业需要一套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人事档案、人事的考核与评价以及薪金计算纳税申报等等内容全部纳入这一系统中来统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譬如,在人力资源规划阶段,通过各类表格或相关记录获取员工的背景知识及经验(如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将所有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可以为今后提供合格的候选人名单、确定员工的培训内容或发展项目、评价目前不同种类员工的供应状况以及帮助员工确定职业生涯计划与职业途径等等。

实施人本管理,进行员工的长期教育与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代工业工程的应用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企业员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尽管在员工招聘选择时,对员工素质有了一定要求,企业仍然要持续投入力量开发职工的技能、挖掘潜力,实行培训终生化,以便有足够能力对付外部的各种挑战。实际上现代工业工程把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也当作生产经营系统中的一个工艺过程,而且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回报将是巨大的。

企业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工业工程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这也正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现代工业工程思想,必然对企业的管理改革和发展以及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大有裨益。

参考资料:

1.汪应洛,新世纪我国工业工程发展的战略思考[J],工业工程,1999

2.汪应洛、袁治平主编,工业工程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金勇,工业工程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湖北工学院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