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物学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下展示的就是这样一节复习课。
1课的展示
这是扬州市教育局举办的青年教师“成长杯”大赛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课题为《金属与矿物的复习》。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进行常规复习课中必备的那种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而是在上课伊始,抛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材料名称中都是“金”字偏旁或含有“金”这个字?
(2)是不是含“金”字偏旁或含有“金”这个字的都是金属材料呢?
问题2
现有五种常见物质:Fe、Cu、Fe2O3、CaCO3、CaO
(1)请任意找出一种物质,说出它与众不同的理由;
(2)请任意找出二种物质,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问题3
如何区别黄铜和黄金?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了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探究:
1.1探究生石灰干燥剂久置空气后的成份
问题来源:
教师出示一食品包装中的生石灰干燥剂,提问:它为什么可以起干燥作用?久置空气后的干燥剂中可能存在哪些物质?
学生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分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久置空气后的干燥剂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可能含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两者都含有。
在学生从上面的探究获得了感性知识后,教师进行了知识拓展:
氧化钙久置于空气中会变质,那么实验室常用的“碱石灰”久置于空气中又如何呢?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I:没有变质, “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II:已完全变质, “碱石灰”全部变成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实验]
如下图所示:
(3)[判断]
a. 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II_____(填:成立、不成立)
b.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I_____(填:成立、不成立)。
c. 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_____。(填“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
(4)[总结]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_____保存;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探究结果:
(3)[判断]
a. 不成立; (猜想II为: “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b. Na2CO3;不成立;c. 部分变质;CaCO3、Na2CO3;CaO和NaOH必含其一或两者都含有、Ca(OH)2。
(4)[总结]
密封保存;过滤时引流,以防液体溅出。
1.2探究铁的腐蚀条件及铁锈的组成
问题来源1:
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非常可惜!我们应该采取什么防锈措施呢?
问题1: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及应用
课本实验中,铁生锈所需要时间较长,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改进实验。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装置,_____,将C导管接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微热甲装置,说明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分钟后观察:A处铁丝依然光亮,B处铁丝表面灰暗,D处铁丝依然光亮。该实验说明铁生锈主要与______和________有关。B、D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______。除此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铁生锈_________。
探究结果:
(1)滴入H2O2溶液;C导管口有气泡;(2)氧气和水;氧气的浓度;食盐、酸等外界环境。
学生讨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启发思考:
铁的锈蚀要防止,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它的这一过程的时候呢?
问题来源2:
教师出示一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它的成分及作用与刚才探究的生石灰干燥剂有何不同?
组织探究:
学生打开包装袋,看到“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其中还夹杂着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
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测:
①灰黑色粉末为氧化铜,红色粉末是铜。
②灰黑色粉末为铁粉,红色粉末主要是氧化铁、氢氧化铁等。
③灰黑色粉末是活性炭,红色粉末主要是氧化铁、氢氧化铁等。
联系前面的探究以及该脱氧剂的作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猜想②更加合乎情理。如何验证该同学的猜想呢?
设计实验:
(1)探究铁粉的存在:
①用磁铁吸引,如果能被吸引,则说明主要成分为铁粉(注:虽然四氧化三铁也能被磁铁吸引,但不具备除氧的性质,所以不可能大量存在)。
②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如果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则说明主要成分为铁粉。
③取样,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如果固体变红,一段时间后蓝色溶液渐渐变为浅绿色,则说明主要成分为铁粉。
(2)探究氧化铁、氢氧化铁等的存在:
取样,用磁铁反复吸去黑色粉末,将剩余的红色粉末置于足量的稀盐酸中,如果溶液变为黄色,则说明红色粉末确实主要为氧化铁、氢氧化铁等。
实验及结论:主要成分确实如猜想②。
拓展:已知1 g铁粉可将1500 mL空气中的氧气完全脱除。现要吸收8.6 g的氧气,需要铁粉_____g(氧气的密度是1.43 g・L-1)(答案:20 g)
交流讨论:
①为何食品袋中的脱氧剂锈蚀的速度较快(即能达到较好的脱氧效果)?
②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铁锈蚀的原理?
课外探究(作为课后作业,这个探究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调研市场出售的冬天取暖的“热宝”的成分,设计一份探究计划。
问题2:测定铁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可知,铁的生锈过程为: Fe Fe(OH)3Fe2O3・nH2O
(1)请写出Fe转化为Fe(O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2)假设铁锈中只有两种成分(Fe2O3・nH2O和Fe),为测定铁锈的组成, 某同学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CO来还原铁锈中的Fe2O3, 反应方程式如下:
H2C2O4 CO+CO2+H2O
将草酸分解后产生的混合气体通入A中(假设每一步化学反应都完全):
A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C装置玻璃管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测定方法如下:称量样品的质量为10.0 g,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9.16 g,求铁锈中Fe2O3・nH2O的质量?(用n表示,不用化简)
(3)仅有上述实验数据,无法计算出n的值,若在C、D之间增加一套装置即可,则装置名称和药品为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改进后,m(H2O)=0.36 g, 则n的值为_____。
探究结果:
(1)4Fe+3O2+6H2O 4Fe(OH)3; (2)除去CO2、Fe2O3+3CO 2Fe+3CO2(条件为:高温)、 Fe2O3・nH2O的质量为: (160+18 n)×0.84/(48+18 n); (3)洗气瓶、浓硫酸; (4)2。
2课的亮点所在
2.1“引入”设计独具匠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课的引入从问题1“测字”游戏开始,首先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接着,教师将一组看似不太相关的物质抛出:Fe、Fe2O3、CaCO3、CaO、Cu,通过“任意找出一种物质,说出它与众不同的理由”,以达到全面回顾这些物质特有的性质和用途的目的。再通过“任意找出二种物质,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构建本章知识网络体系的目的。经过以上系列问题的回旋,学生不仅理顺了本章的知识脉络,同时也勾勒出了本章的两大主线:
(1)金属与金属矿物主线:
(2)石灰主线:CaOCa(OH)2CaCO3CaO
巧妙的问题设计由学生自己在不经意间就为下面的复习成功地拉开了序幕。这种形式的知识体系构建不仅新颖脱俗,还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然要比教师单纯的知识网络的机械展现智慧深刻得多,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下面的探究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2.2“探究”设计精致巧妙
首先,本课探究主题切入巧妙。教师很好地选择了学生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和食品“脱氧剂”这两个看似相同,本质却大相径庭的物质作为探究的载体,深刻而精彩地演绎了本章的两大知识主线,并将这两条知识主线自然地融为了一体。
其次,两上探究开口都很小,却都起到了纲举目张之功效。
第一个探究,起始于最基础的CaO变质情况的分析。随着碱石灰变质情况的讨论,自然地贯穿了CaO、NaOH等一系列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灵活应用,其中既有故知的重温,又有新知的拓展,既探究了有关石灰的这条知识主线却又不拘泥于这条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且探究手法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第二个探究,则不仅研究了铁生锈的条件、影响快慢的因素以及氧化铁的还原等一系列书本涉及到的知识,还将探究视角从关注物质性质延伸到关注其用途,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如铁粉脱氧,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探究铁的生锈条件和影响因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钢铁的锈蚀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我们也会将对人类不利的一面转化为有利的一面,经常也会利用铁的生锈来服务于人类,从而养成学生一分为二看事物的思维方式。最后,将定性研究引向了定量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这两个探究是一个很好的开拓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都有很大作用。
3课给我们的启迪
为了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英语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我对初中八年级五班六班7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
1、像卢思妤,李媛媛,崔晓岩,高丽莹等这样在班里英语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预习,并且完成得非常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像郝春雨,于洋,申月竹,刘士嘉你这样成绩在中下游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很好的预习。
2、喜欢预习的学生只有40%,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预习,没有形成预习习惯。
3.80%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新课学习有一些帮助。
4、60%的学生认为预习后,听课效果更好;40%的学生通过预习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
5、在不喜欢预习的原因中:40%的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20%的学生看不懂。
6、70%的学生是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30%的学生自己主动预习。
矿物学矿物加工专业教学体会矿物学是矿物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了晶体化学、结晶学、地质岩石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门类的知识。学好矿物学,对矿物加工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如物理选矿、非金属矿加工与利用、界面分选等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矿物加工或相关的工作、科研都大有益处。但要学生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却又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门课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对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很抽象枯燥。而且由于专业设置问题,这门课的学时比地质类专业要少得多、没有相关的实验课,学生在学习矿物学各论时也往往是纸上谈兵、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
所以,如何在相对较少的学时、缺少相关实验课的条件下,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矿物学这门课的知识,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给矿物加工专业本科生讲授矿物学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矿物学的主动性
平心而论,矿物学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的同学都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接受、背书,主动思考的意愿不强。这样的状态,其学习效果也就不会太好。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授课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宏观方面出发,认识矿物学的重要性
矿物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对于矿物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矿物资源品种繁多,许多矿物资源都是具有重要的战略物资,但中国的大多数矿物都是品位低、储量低,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矿物资源如稀土、优质炼焦煤都面临过度开采、日趋枯竭的危险,掌握好矿物学知识、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珍贵的矿物资源是矿物加工专业的同学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结合专业特点,认识矿物学的重要性
矿物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矿物加工专业息息相关,对于矿物加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掌握好矿物学的知识,了解矿物的构成、理化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矿物加工工艺的本质和特点、对矿物加工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全面。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矿物加工课程举一些相关的例子,如在介绍矿物的解理时可以结合矿物加工中矿物的破碎来讲解。
3.成立学习小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需,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不同的阶段,根据每个小组的兴趣,给学生分配一些(或学生自己提出)与矿物学、矿物加工都有关的小专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可予以指导),在适当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简单的汇报,由授课教师作点评。笔者的经验表明,这样做可使课堂授课内容不枯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做好课堂授课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授课教师除了要对所授知识全面掌握、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矿物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一些逼真的三维动画,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各晶系晶体的发育等。现在的授课课件大都以PPT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都是把自己的讲义照抄的课件上,课件显得文字内容过多,无形中教师会加快授课速度,学生对许多内容来不及消化。许多教师的经验表明,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各讲的知识点为骨架,注意各知识点的承上启下关系,图片、动画等应占多数篇幅,结论性的文字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出现,需要重点强调内容可由教师板书,详细的解释和其他枝叶性的内容教师口述即可。
2.适量的课堂提问
现在的课堂中通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每堂课都有近10次或以上的当堂提问,而且有的提问都是有相当深度的,教师会认为多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提问过多学生有时会产生厌烦情绪,尤其碰到有深度的提问又不会回答时,那种心情可想而知;有的教师几乎不提问,认为把要讲的内容讲解完就可以了,几乎不提问,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经验表明这两种情况都应避免。个人认为,教师每堂课的提问以4~5次为宜,提问的深度和难度中等即可,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分散,又不至于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一些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最好以思考题和作业的方式留给学生,由教师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讲解。
3.认真批阅课后作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后作业是一种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模式大改革的今天,这种手段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教师可以通过评阅学生的作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存在误解。现阶段,一门课的听课学生动辄100人左右,批阅这么多的作业确实很辛苦,这需要同行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心血。
三、充分利用实习机会
矿物加工专业三年级的学生都要在学年末进行一次生产实习,这也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矿物学知识理解的好机会。
1.矿物学知识与现场实际相结合
笔者基本上每年都要带队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将矿物学知识与现场矿物加工工艺结合起来,学生根据生产单位所加工的矿物的种类、性质来了解生产工艺,既能提高学生的实习深度,又加深了对矿物学知识的理解。
2.创造与现场生产人员交流的机会
在矿物加工行业,许多生产单位都存在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操作工人们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但理论知识比较少,只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根据这种情况,可与生产单位协商,让学生们分组与生产工人进行技术交流,学生们可以结合生产单位所加工的矿物的种类、性质对生产工艺进行讲解,工人师傅可以把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互相促进。笔者进行过几次这样的尝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矿物加工专业来讲,矿物学是一门融合了多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该专业的本科生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有巨大的帮助作用。良好有效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心愿。
参考文献:
在晶体化学部分减少了一些“普通化学”中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内容,如化学键、原子(离子)半径、晶体场理论等内容。重点通过球体最紧密堆积原理、离子类型、配位数及配位多面体等了解晶体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的关系,避免了内容繁杂,重点及中心不突出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晶体和矿物的形成与变化部分,删除了“普通地质学”中已经学过的形成矿物地质作用的内容,突出了成因矿物学的基本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为简洁明晰。
在矿物学各论部分,突出各大类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与其形态及物理性质的关系,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各大类矿物为什么具有特定的形态及物理性质的原因,便于学生掌握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对于与本课程相关的科学技术新进展和新成果,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之中。
低学时专业“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内容调整
(1)基于专业要求及学时数的限制,在结晶学部分,重点讲述晶体的概念、晶体的基本性质、晶体的对称及分类,删除了晶体的定向、聚形分析及单形符号等难度较大的内容。
(2)删除了晶体和矿物的形成与变化部分的教学内容,因为该部分内容属于矿物学的一个分支—成因矿物学,从专业角度看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3)加强了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部分的教学内容,观察和描述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是鉴定矿物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并用正确的专业术语描述这些性质及特征,掌握鉴定矿物的基本方法。
(4)重点总结几十种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要让学生记住每一个矿物的所有鉴定特征难度很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如将相同颜色的矿物罗列在一起,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样学生易于掌握。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教学建设改革
1.教学建设目标
本课程目前为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目标为三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2010年已出版了低学时专业教材《矿物学简明教程》,争取在3年时间内补充和完善高学时专业多媒体课件内容,充实课程资源,不断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课件中。把“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水平和广泛示范辐射作用的省级精品课程。2.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自高校扩招以来,教师教学任务很重,疏于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经常或定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开展教学法研究,互相交流教学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心得和体会,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课程发展动态,总结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
3.加强培养青年教师
给每个青年教师指定1~2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在主讲“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前,至少应给指导教师助课2~3次,指导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予无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自身也要努力钻研。对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可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听课,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4.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探索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由教师单向注入式教学向师生互动式教学转变;由仅适应粉笔授课向适应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的教学方法转变;由仅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
5.加强实验教学建设
加强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在实验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修编不同学时数的实验教学指导书,补充实习矿物标本,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便于学生在课外也能经常进行复习,搭建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基础。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分为结晶学和矿物学两大部分,结晶学部分理论性强、抽象,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矿物学部分则内容繁多,死记硬背不容易,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实施全方位、多视角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图像形象化等优点,但学生做笔记困难,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切忌照搬教材,而是要将授课内容组合得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一些难点内容则用板书讲解,并结合教具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如晶体对称型国际符号为4/mmm,讲解时以一个四方晶系晶体模型(如锆石、锡石)为例,首先进行晶体定向,确定X、Y、Z轴,国际符号中第一位4/m表示Z轴为L4,垂直L4有一个对称面P;第二位m为X、Y轴方向的对称要素,表明平行X、Y均有对称面,计有两个P;第三位m为X、Y轴角平分线方向的对称要素,表明平行X、Y轴角平分线方向均有对称面,计有两个P,总计5个对称面,其中四个直立,一个水平,它们有四条水平交线,根据对称要素组合定理,这四条交线为L2,故国际符号4/mmm对应的对称型为L44L25PC,如此讲解,学生就易于理解和掌握。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启发式”、“提问式”、“小结式”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加强互动过程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多思考,多问为什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同质多象变体”与“异种”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前者是指成分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几种矿物,后者是指成分结构相同,但在形态和物理性质上有所差异的几个矿物。授课时,先采用“提问式”,如提问“石英与燧石”、“立方体黄铁矿与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石墨与金刚石”等是同质多象变体还是异种,让学生思考,然后采用“启发式”,分析上述矿物的不同处是什么,最后进行“小结式”讲解结论,这样,学生便会很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
(2)多举例、多示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抽象难懂,如果常规地按教材讲授,便会流于死板,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适时举例,活跃课堂气氛,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讲授同质多象变体转变时,举一个“人老珠黄”的例子,以珍珠由文石转变为方解石为例来说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易于理解。此外,对一些教材上描述不明确的难懂术语,可以举一些形象化的例子来解释,如对矿物毒砂的颜色,教材上描述为“锡白色”,90后学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颜色,讲述时举例为“一元硬币之色”,学生立刻就明白了。
(3)鼓励学生多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授课内容多提问,上课时没有时间,可在下课后或实习课上进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恰当处理,耐心解答。此外,在考试前要专门安排答疑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督促学生学习自觉性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应加强考核机制,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实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是学生每次实习报告成绩,教师要直接给在作业本上,与学生见面,此举能有效督促学生学习。实验考试在最后一次实习课进行,由学生进行未知矿物标本鉴定,检验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期末考试是对本课程知识的全面和综合测试。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能有效督促学生学习自觉性,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严把实验教学关,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
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应简明扼要地讲解并示范实习的步骤及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切忌将理论课上的内容大量重复,占用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导致完不成实习内容。实习课后,教师要逐一批改学生的实习报告,给出成绩,记录下存在的共同性的问题,并在下次实习课上进行统一讲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决定定期举行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活动,对参赛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和学习兴趣。参赛项目中有“岩矿鉴定”一项,因此,教师应根据竞赛规则和特点,指导学生针对性的复习,以便取得好成绩。2010年成都理工大学成功承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我校参赛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该项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引导学生高度重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3.加强实验课与理论课的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要为实验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实验课要达到验证理论课知识的目的。理论课教师要参加实验课教学,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在实习中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后应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如对矿物的形态,在教材上描述为“细长柱状、针状、纤维状矿物密集平行排列,即形成纤维状集合体”,实验课时学生就不明白“纤维状”到底是矿物单体还是集合体,此时,就要向学生明确解释“纤维状”应是矿物集合体而非单体。
[关键词]结晶学与矿物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71-01
《结晶学与矿物学》一直是地质学科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之一,与其他地质课程密切相关,是岩石学、矿床学、矿产勘查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等专业课的先行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反映结晶学抽象难懂,矿物学庞杂难记,特别是对相似矿物模棱两可,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情绪。为了改变现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在“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课程目标,突出核心内容
《结晶学与矿物学》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晶体微观生长规律、宏观形态对称和晶体各对称要素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矿物的化学成分、形态、物理化学性质、成因、产状等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为学生毕业从事地质矿产工作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中了解到,对于高职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教学来讲,应该把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野外实践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近几年,由于高校改革的要求,课程的课时量也减少了不少。针对各种实际情况,笔者对该课程重新进行了定位,明确课程的主要目标:(1)掌握必要的结晶学和矿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在教学中突出野外实践能力;(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进的着眼点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情地获取老师传授的知识,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老师一个人讲,同学们记笔记,不能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针对《结晶学与矿物学》的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载体或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每遇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进行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包括只需快速随机口头回答的简单问题和需要几分钟计算和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课后进入实验室,在与标本接触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过去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准确形容千姿百态的矿物不足,为这门古老了学科增添了活力。《结晶学与矿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内容,非常适合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将课堂上需要的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放在计算机上,课堂上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和显示相应内容,而不必每节课都带上一堆的幻灯片和挂图,也不需要在黑板上大量的进行板书。比如以前只能通过想象晶体、矿物的形成过程,现在可以通过形的一些画面来展示晶体质点的生长、排列,矿物冷凝、结晶的过程,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灵活多样。这种形象、逼真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辅助了课堂教学,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师的授课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主要是面向野外地质队而培养,对于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设有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院校都是由过去中专转制而来,在传统课程大纲中对于理论知识要求都偏高,制约了实践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非常必要。如将50%的学时定为实验学时,实验和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质学中抽象的概念,同时对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操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一)增设一周的矿物综合鉴定实习。除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验课以外,在《结晶学与矿物学》的课程结束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开设一周的矿物综合鉴定实习。至少摆出六套各60种标本及部分对应的薄片,全班分成六组,每组鉴定一套。让学生按照先单矿物,再到组合矿物,先肉眼观察,再到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最后使用简单化学试验的程序进行。重点放在肉眼鉴定上,用肉眼鉴定矿物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习矿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当学生从事实际鉴定未知矿物时,如果能利用肉眼首先确定它所属的大类,那么就能进一步根据该大类的族种、鉴别特征进行快速鉴定出其名称。鉴定的步骤可以先光泽再硬度,然后结合颜色和形态等特征进行。如金属光泽的矿物可能为自然元素、硫化物或氧化物等,不会为硅酸盐,再根据硬度大小划分出大于小刀还是小于小刀(也可配合指甲刻划)。如果大于小刀就可能以复硫化物为主,小于小刀则以单硫化物为主。小于小刀且是铜黄色调块状的,就应该进一步锁定范围为黄铜矿、雌黄铁矿或者斑铜矿,然后再根据色调深浅和表面有无锖色进行确定。
(二)开放实验室。很多设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院校该专业都是个历史悠久的专业,专业实验室多,标本齐全,利用这一优势,应该定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看标本,使用实验器材,有问题可以及时从值班的实验老师那里得到解决。
四、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既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班级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故建立行之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一门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标本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实习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标本考试成绩占30%。标本考试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考试形式为对不同种类的部分未知矿物进行鉴定,填写鉴定报告;同时口试1~2个小问题。理论考试成绩占50%。考试的内容从大纲所规定的知识中提炼,课程教学小组根据大纲要求建立理论考试试题库,逐渐形成了题量大、覆盖面广、分析型问题多、死记硬背内容少的理论试题库。理论考试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考试时从试题库中不同题型进行随机抽取组合而成。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以上《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得毕业生的野外矿物岩石鉴别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当然,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在不断的改革中不断的完善,《结晶学与矿物学》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的改革,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