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月21日,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两项地方标准,并于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和报告编写指南等系列地方标准,这在全国省市尚属首次。
据了解,该系列标准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和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及企业社会责任考评的先行先试开发区及企业联合起草。指标体系采用基本指标和进步指标相结合的模式,包括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58项三级指标、119项评估内容;指南标准包括报告编写的内容要求、质量要求、报告结构等,并辅以翔实的指标解读。
标准化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包括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社会责任倡议、行业的社会责任指引、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规范、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行为守则等国际标准正在成为国际通用的新的商业语言,逐步影响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品质和方向。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编制社会责任中国标准,将从宏观层面推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介绍,目前正在制定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包括社会责任指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和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三项。
山东省顺应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出现的标准化趋势以及国家社会责任标准的建设,在中国地方政府层面,率先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地方系列标准)等地方标准,以标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意义,并体现出地方区域特征。
基础与深化
据了解,自从2008年以来,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在山东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着力推进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其中重要的工作就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建设等。省内数百家企业参与了该项工作,为标准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此次的地方标准具有很好的实践基础。
上述地方系列标准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一次重大提升与深化,呈现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标志着山东省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上迈上了新台阶,进入到新阶段。
规范与引导
标准具有基本规范的作用,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则是企业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工具和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适应性。山东省地方系列标准在设定基本指标的同时,设立了进步指标,即向企业提出了履行社会责任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企业做得更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标准中的基本指标和进步指标充分体现出社会责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该标准不仅可以应用于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可指导、可操作的标准。因此,该系列标准对于推动山东省乃至其他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山东省质监局副巡视员王光辉认为,标准的实施将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通过企业社会综合测评等促进政府管理企业方式的转变,并规范第三方社会责任的评价组织,保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本刊主编于志宏表示,“总体来说,此次通报的标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发生的重大标志性行动,对于推动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以及推动山东省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应用
作为始终关注并倡导社会责任的先锋媒体,本刊见证并报道了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起步和发展,传播了国家电网山东电力公司等部分优秀企业的理念和实践案例。本刊率先在国内提出责任竞争力理念,倡导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提升企业、区域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并建立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评估体系、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
在该地方系列标准之后,如何推进应用值得思考。首先应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让企业、政府、社会充分认识到系列标准的价值以及与自身的关系,形成积极推动企业应用标准、社会运用标准的氛围。
同时,强化对于重点企业实施标准的指导。如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黎燕指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当多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知之甚少,或理解偏门。因此,在标准宣传贯彻的前期,重点引导一些意愿较强、基础较好的企业积极应用标准将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74-02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随着经济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也在全球企业界展开,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今年来中小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社会责任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人们对企业责任的思考,政府、企业、学界也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我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通过对抚州市中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分析,影响中小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以期为中小型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提出建议。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定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基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社会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环境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国内对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国外比较零碎,侧重点不同,未形成系统性眼看就。大都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出发,并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之中。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整合,利用企业资源与企业经济、法律、道德等责任,达到社会、经济双赢的管理过程。
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三、抚州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9.6% ,2009年,抚州市中小企业总户数为69721个,占抚州地区企业总数的约95%。从客观现实来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已取得一定的进步。尽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但社会责任意识已有所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重视社会责任的知名企业,但在中小型企业中还存在意识薄弱现象,企业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在社会责任管理中如何处理经济、社会、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不清。
(一)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造成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不但关系到当代人类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一种典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作为对环境和资源的直接影响者,应当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要承担治理企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的环境污染的费用。据国家环保局统计,我国中小企业中,80%以上的工业生产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占我国污染资源的60%。
在调查的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很多企业也存在问题,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5%的企业,特别是工业生产企业存在环保设备简陋,这些企业环境保护水平低下,缺乏专门环保人才。一些企业不光消耗大量资源,而且在生产中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如被调查的一个水泥厂,其污染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已经使用了除尘设备,但企业门前的马路上还是覆满了灰尘。
(二)企业缺失诚信,忽略消费者责任
企业对消费者责任是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品种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其各种不同的需求,并重视消费者与社会期福利,致力于社会效率的提高。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利益应,唯有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中小企业中存在欺诈消费者和客户、合同履行率等现象,期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是中小企业责任缺失的典型代表。
在调查的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多数企业产品销售辐射面都较为小,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各地区,以及抚州周边县乡,产品影响力较小,市场都有待扩展。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建立时间较短,没有更强的影响力,而更多企业建立时间虽然比较长,但生产设备老化,长期未能引进新型技术,导致产品性能落后,未能带动更打的消费需求。还有小部分企业因缺乏对产品应有的检验程序,未按国家的质检要求履行质量承保,导致因为质量问题与客户发送纠纷和安全事故。
(三)履行员工权益不完全,效果缺乏保障
许多中小企业以追求企业低成本来追求企业发展,而这种企业发展大都建立在损害员工权益的基础上。在被调查的抚州中小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且签订集体合同的现象就更少;企业缺乏安全文化意识培养,生产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造成很大程度的安全隐患;80%的企业中员工工作时间长,拖欠工作现象严重;许多企业违反劳动法等法律跪地要求相当严重,社会保险覆盖率很低。
(四)社会责任理念易树立,员工思想易转变
虽然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存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但作为中小型企业本身具有一些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一系列优势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组织关系和机构相对简单,企业内部的人员关系相对简单,因此在企业容易中容易树立相关理念并得以实施。在调查的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大多是为民营企业,企业产权相对清晰。企业家一旦清楚认识并在企业中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很容易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实践。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管理的效果也会体现较快,效果较好,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和向心力亦较快得到实现。
四、抚州地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利益的关系认识不清
中小型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然而,中小型企业的一大特点是淘汰率偏高,据调查,我国中小型企业淘汰率近70%。因此,面临生存问题,许多中小型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缺乏主动性。
此外,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企业利益的减少,把在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所支出的成本和资源与追求企业利润看做两种对立的行为,也就无法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为企业带来的长远效应。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由于对自己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不清楚,对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不够,就形成了企业在日常的管理经营中忽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导致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问题。
(二)政府的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指标往往多停留在经济层面,同时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因经济利益诱惑而放松对企业的监督和管制。地方的GDP指标是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许多中小型企业不惜牺牲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压榨员工的权益来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维护和推动企业生产为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条件,也给企业的这些做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致于企业忽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五、完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管理的主体地位
企业社会责任种种不良现象出现的根源之一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主体的混乱或缺失。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中担负着第一角色,必须清楚认识到企业是社会责任管理的主体,特别要理解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其本质是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双赢。管理者要超越传统企业目标的边界,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利润的取得以及自身的发展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要努力服务于社会,通过实现其社会价值而取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着眼于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在内的各项社会责任,并最求各责任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保障机制
调查中笔者发现,在中小型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中多停留于形式,即使有些企业有相关管理部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相关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应在一定的企业自身机制中得以实现,即在一定的框架下进行,也就是企业要提供实行社会责任管理的保障机制,也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一企业管理机制为保障,包括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相对应的组织机构、企业文化、企业家思想等。
(三)政府要加大指导和规范,提供有效的监督机制
近几年我国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约束企业的不良行为,在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政府工作不应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政府应依据这些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规范和指导作用,通过强制性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使之履行社会责任。
除法律规范外,也要利用相关政策激励企业,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政府应采取诱导的方式,如实行税收优惠和实行企业诚信记录等。正如一些地方通过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六、结语
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社会良知的呼唤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实际上,更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外包形成的全球生产体系催生的必然结果。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不承担社会责任就会付出很大代价。同时也认识到不仅要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中小企业还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的社会形象,才能够更多地赢得顾客的青睐和消费者的满意。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维文.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诸说及评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月刊.2007,155-158.
[2]侯俊军,张冬梅.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本位解释[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48-52.
[3]张国建,朱立龙.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72-79.
[4]张晨.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沙漠种土豆环境和原料一箭双雕[J].WTO经济导刊.2006,15-16.
[5]邱明星.从企业自身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盈利目标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8,120-124.
[6]朱瑞雪,郭京福.社会责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28-30.
[7]王富华,杨东.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角度之思考[J].改革探索.2008,9-11.
[8]SimonZadek.责任竞争力:使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市场中具有重大意义.省略 ,2007.
[9]邓子刚.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的研究.2008,87-90.
[10]雷杰,李蕾蕾,何存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M].2008,104-108.
【关键词】 社会责任; 房地产企业; 评价体系
一、引言
自2009年初房价开始飙升至今,虽然国家和政府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调控,但是涨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买房难仍然是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房地产市场所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1年2月27日,总理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时曾说过,“在这里我想说一点对房地产商的话,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所谓“道德的血液”,就是要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根据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特点,结合国际标准和时代特色,选取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引导和督促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和合理的房地产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为此,本文结合当前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利益相关者和三重底线理论为基础构建出一个适合房地产企业特点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二、理论基础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是由各个相关利益者构成的“契约联合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活动的目标就是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该理论提及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当地居民、社区、媒体等压力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等企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在1997年最早提出的“三重底线”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而,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为促进全球对社会责任的共同理解,提供一个可以践行的社会责任框架,ISO成功开发了ISO26000并于2010年对外公布。该标准体系主要对组织七大重要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包含了组织管理这一方面。因此,本文在构建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时,不仅包含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还包含了管理层面。
三、现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
1.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 DJSI)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于1999年颁布实施,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以投资的角度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体系包含两类指标,通用指标和特定产业相关指标,两类指标的权重分别占50%。在上述三个方面,社会方面占的权重最大,为45%;其次是经济方面,为35%;最后是环境方面,为20%。企业可持续发展总分值是将每个问题的得分乘以问题的权重和问题所属指标的权重,然后加总后得到。
2.多米尼400社会指数(Domini 400 Social Index)
多米尼400社会指数是由Kinder、Lydenberg和Domini& Co. Inc.(KLD)于1990年设计应用的。该评价体系以环境绩效、劳工关系、多样性、公民义务和产品相关议题几个方面作为评估基础。
3.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环境负责经济体联盟(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le Economic Systems, CERES)和特勒斯研究所(Tellus Institute)于1997年共同创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GRI除了提供通用标准以外,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还有补充报告和评价体系。GRI所提供的评价体系涉及基本信息披露情况和对效益指标的评价。基本信息披露情况主要是一些定性指标,反映企业对公司治理的情况;效益指标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类,其中社会又包含了劳工实践和适当工作、人权、社会以及产品响应度等方面。
(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
1.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是由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根据社会责任理论和国内外典型的评价体系,结合中国实际特点构建的。该指数分别对中国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一级指标主要有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各个板块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认,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初始得分为各个板块的权重乘以各个责任板块的得分来确认,然后加上调整项得分得到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最终得分。调整项主要是对相关奖励、惩罚的处理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创新实践的特别加分。
2.杭州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杭州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由杭州市总工会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编制的,该体系在借鉴国内外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主要从市场责任、环境责任、用工责任和公益责任四个板块进行评价,社会评价作为调整项。该评价体系的总分为1 000分,市场责任占240分,环境责任占300分,用工责任占330分,公益责任占130分。除此之外,根据企业获得的荣誉和惩戒对初始总分进行调整得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终分数。
[关键词] 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本质内涵;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021-03
[作者简介] 陈冬林,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学和公共事业管理;
李燕凌,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湖南 长沙 410128)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及其评估体系,不仅要求企业投资者与供应商、债权人、消费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还应当包括企业投资者、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利益共享、实现“多赢”。因此,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内涵,以及构建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估认证体系的基本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内涵
社会学家J・H・特纳认为,人类有三种交换活动,即“市场交换”、“互惠交换”和“再分配交换”。根据J・H・特纳教授的“交换理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民(消费者)、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互惠交换”,即企业为取得自己所希望得到的社会认同,进行的无法量化的“社会价值”交换。一切交换活动,从本质上讲都应以“等价交换”为基础。“互惠交换”也要遵循这一价值规律,只不过,这里所讲的“价值”是社会价值而已。在长期以互惠交换稀缺社会资源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中,凝结在社会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表现为以社会成员长期努力逐渐形成的进步的、积极的、美善的共同社会意识或行为规范等,这就是社会互惠交换中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价值目标多元化的社会行为特征。那些在企业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进步的、积极的、美善的共同社会意识或行为规范,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
首先,它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共同生存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企业社会行为存在共同价值标准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保卫自身生存权。保卫自身生存权是保护企业共同生存权的基础。企业在社会行为活动中,立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维生存空间”,在实现社会价值“互惠交换”的同时,必须追求合理的、有效率的经济利益,必须严格服从政治及法律规范。只有每个企业都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生存权,全社会企业的共同生存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2005年发生的“苏丹红”事件,给人们以深刻教训。许多产品完全合格的食品生产厂家,因不法企业缺失社会责任诚信,致使全社会范围内消费者都不敢吃熟食产品,合法企业被“殃及池鱼”。究其终因,就在于合法企业缺乏“自身生存权”保卫意识,全社会也缺少以此行为规范为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当然,我们说保护企业共同生存,并不否定企业“优胜劣汰”为原则。但是,它排斥无序竞争、禁止恶意竞争、反对非道德竞争。
其次,它是一种能够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讲过,“正义否认某个人失去自由会由于别人享有更大的利益而变得理所当然起来。它不承认强加给少数人的牺牲可以由于许多人享有更大利益而变得无足轻重”。罗尔斯提出的正义原则,类似于经济学上的“正义”帕累托最优,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社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地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借用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这本著作的名称,提出了“作为公正的发展”新概念。他认为,没有公正的发展,根本算不上发展,在某种状况下,它极可能是“反发展”、“负发展”。所以,“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遵循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原则,当然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学意义上的“正义”帕累托最优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从根本意义上讲,作为企业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责任标准,所要求的“公正”与“公平”,本质上是要求能够建立一种“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实现的机制,而这种机制的根本前提则是维护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正常秩序(或称自然秩序)”。如果没有这种“正常秩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乱套,会发生“企业战争”,有些企业会被无秩序的混乱所消灭,而这并不是“适者生存”进化论的应有结果,恰恰是因为违背进化论的一种无序状态所造成的悲哀。
第三,它是一种能够保持民族先进文化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这种民族的先进文化,应当是在保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基础上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企业社会行为领域内所存在的一切共同价值标准,并不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消灭”,相反,它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存续,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多民族优秀文化融合的过程。唯如此,人们才能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形成共同的、科学的认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对人名的称呼上,中文称“张三”,英文却称“三张”,这已经形成了两种文化习惯。从中也可以体现两种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前者反映中华民族秉承父姓(姓氏、性格与性情)、长幼有序的特点,后者反映西方民族个性张扬、独立发展的开拓精神。你能说哪一种文化更优秀、更先进、更具有生命力呢?
第四,它必须是能够不断创造和谐社会建设新动力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企业社会行为存在共同价值标准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诚如我们前面所论及,不同企业在社会领域里的“互惠交换”虽以价值为基础,但极难找出它的价格或价格表现形式。这种社会交换活动虽以“互惠”为目标,但却很难真正衡量企业自身在交换活动中的“惠得惠失”。所以,社会领域内企业交换的效用,形式上大多体现为企业对其社会行为的“幸福感觉”。最明显的一个事例是,禁渔期的实施。当一个湖(或江河)里的渔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两个企业的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对抗性”,我捕的鱼多,意味着你捕的鱼必定会少,但我们还是能找到共同的行为价值目标取向,即共同保护好湖里的渔业资源,共同禁渔成为我们“互惠交换”的价值均衡点。这既是我们现实的共同福祉所在,也是我们未来幸福的共同愿景。所以,两个企业选择了共同社会行为,实施禁渔期禁渔。这种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行为规范,成为推动和谐发展的新动力。
二、构建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估认证体系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已不再只是一个动听的口号。一些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不少欧美国家甚至开始实行包括SA8000在内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标准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管理方法,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一场管理范式革命。我们并不主张不加“消化”地将国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标准(如SA8000)照搬照抄过来,而是主张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精神,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并遵循6项基本原则,尽快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估认证体系。
第一,承认差异原则(或称“差异客观性原则”)。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民族文化或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目标价值取向,客观上存在差异性。保留企业价值目标的这种差异性,有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加拿大朋友周英和(中译名)说过一件事,在他居住的蒙特利尔市某英语社区,2005年1月,有一家“沃尔玛超市”的员工以罢工形式争取成立企业工会,但结果是美国老板关闭了该超市,员工全部失业了。又如,日本实行典型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企业不靠“高薪”留人,甚至埋没员工“个性”,要求员工用一生的“灭私奉公”来培育共有的企业团队文化。当然,日本企业建立了丰厚的福利制度,甚至有企业承诺员工死后由公司提供一等土地建墓地,以此回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这样,日本企业与员工间形成了一种超长期的“集体”命运共同体概念。而欧美等国企业则一般采取高工资和高保险基金等“即时”(或称“短期”)措施,来保护企业员工权益。在日本企业,“缺乏(东方人)伦理道德的、带有浓重市场万能主义色彩的美国式思考方式(即安哥拉・美国标准)”,显然是不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
第二,协商性原则(或称“非强制性”原则)。与强制性执行的企业技术法规与产品标准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一般不宜采用强制性。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一项基本原则。桑德斯理论和松浦四郎理论,都高度重视标准化的社会活动属性。标准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其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难以大量使用带明显强制性的标准。桑德斯在1972年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就曾写道,“国家标准以法律形式实施,应根据标准的性质、社会工业化程度、现行法律情况等慎重考虑”。松浦四郎也在1972年出版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中主张,“制定标准的方法应以全体一致同意为基础。对于有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标准,依法实施是必要的。其他以法律形式实施的标准要考虑标准的性质和社会工业化水平等”。
第三,通用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强调通用性原则,主要是因为社会责任范围广大,不同企业由于所处社会背景差异,无法在所有领域都达成共识。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应该适应于不同层次、不同民族、不同所有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准则的责任主体的共同要求,所以该原则我们又称之为共同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通用性原则要求,反映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行为价值目标多元化的认可,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与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只有那些在一定条件下,依据一定范围内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共同认识,才可以制定适应于该范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超越此范围的企业,有权不适用该标准。不过,这种确定“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通用性原则的另一方面含义是,非此范围内的企业,可能因不实行该标准而失去标准调整范围内的“秩序效益”。例如,“北美自由经济区”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就属于一个暂时不开放的标准体系。非“北美”地区的企业不受该标准约束,但同时也不可享受“北美”地区企业的自由贸易待遇。不过,我们必须慎重对待企业社会责任通用性原则。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各企业间的磋商,通过增进“沟通”和“协商”,收到企业社会责任“通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效果。
第四,适度让步原则。企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刚性,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执行过程中,则普遍强调“适度让步”。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作为一个“指针”,具有强约束功能,企业一旦承诺实施社会责任标准,就意味着企业自觉接受此标准约束或认证。另一方面,更应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体现“适度让步原则”的要求。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贸易伙伴企业之间,可以实施让步原则。有企业执行该标准,并有权要求关联企业亦实施该标准。也有企业申明保留权力,赞成贸易伙伴实施该标准,而自身则不执行该标准,或者有条件地执行该标准。贸易伙伴之间坚持通过谈判、沟通的方式,对标准实施采取“适度让步原则”。二是在贸易伙伴集团内部,对同一标准不同企业实施步骤、实施程度、实施效果等的规定或评价,实行“适度让步原则”。当某企业宣布或承诺实施某一标准时,允许企业分阶段实施,也允许企业逐项有选择性实施。遵循“适度让步原则”,并非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约束力弱化,而是强调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过程中,加强谈判和协商,使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行为的管理,不构成“强制”但集聚“压力”,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推广实施,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最大范围、最大规模、最大(数)量的交换秩序优化和最大程度的获取(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综合效益。
第五,开放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开放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是一个面向所有贸易伙伴的开放性标准,任何非缔约的第三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领域,要求加入标准化进程,都是受欢迎的;二是指任何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基本立场、精神和规定(条款),都是可以磋商、修正和调整的,这种标准本身的改变,只能通过合作各方或缔约各方,以谈判方式来形成共识,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倾向;三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本身所坚持的“非贸易壁垒”精神,一般以“第三方认证”作为其保障措施。制定或推广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目的,在于企业交换活动的“扩大”、“统一”和“简化”。因此,不应当以主观“贸易壁垒”措施作为标准条款。考虑到同一标准的不同使用者,在理解、解释和采用标准方面的不同状况,所以我们强调“第三方认证”的重要意义。
第六,时间表原则。当我们在全社会范围内基本建成了某种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之后,有的体现为企业自律倡议,有的体现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信任程度评估报告制度,更完善的则体现为标准,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承担这些规则所要求的“责任”。“责任是什么?责任是义务。而作为义务的责任,是需要努力去实践或实现的”。早在2000多年前,十分推崇社会责任自律的孔子,虽然视“克己复礼”为悠悠万事中“唯此为大”者,但他也不得不强调,“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如果“礼”实在行不通的时候,不用一定规矩制度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标准,远没有法律法规具有强硬约束力,“劣币驱逐良币”或“搭便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那些法律约束乏力的企业,社会可以孤立他,消费者可以抵制他,企业员工可以离开他,中小投资者可以不信任他,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抛弃他。正如孟子所说,“不仁者,可与言哉?”当然不可与言,直至这样的企业求善为仁时止。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时间表原则”。
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J・H・特纳,著.范伟达,译.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中译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指企业为反映和衡量企业整体、内部组织和员工个人,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影响的效果和效率而设置的标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试图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用以反映和评价组织与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效果。当前,尽管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国内外一流企业构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但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都是“经验式”方法,它们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某种方式来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然而,对于某一具体企业来说,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一般性思考逻辑是什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搭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仍然是目前让企业管理者和社会责任推进工作者感到无比困惑的难题。
五大维度构建企业社会
责任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对于某一企业来说,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各级指标的选择与设计应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框架。而按照通常的方法,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会遵循从一级指标――中间层级指标――末级指标的构建思路。这样,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就需要先行确定一级指标的逻辑框架――中间层级指标的逻辑框架――末级指标的逻辑框架。按照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工作部署需要,总结国内外一流企业的已有实践,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图的五维逻辑框架模型。
从一级指标来看,逻辑框架构建可以依据纬度的不同而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按照利益相关方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投资者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商业伙伴责任等;第二类是按照责任内容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法律、慈善等责任,具体包括的指标依据不同内容结构模型而有所差别;第三类是按照指标功能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社会责任管理指标、社会责任沟通指标和社会责任考核指标等;第四类是按照组织层级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岗位社会责任指标等。
从中间层级指标来看,逻辑框架构建可以采用套用模式,即某一中间层级指标可以采用前几级指标尚没有使用的纬度,比如:如果某一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按照组织层级划分为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岗位社会责任指标,那么其二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利益相关方纬度、内容纬度和功能纬度三种方法进行划分,假如采用功能纬度,那么其三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利益相关方纬度和内容纬度两种方法进行划分,假如采用利益相关方纬度,那么其四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内容纬度进行划分。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五维逻辑框架模型
从末级指标来看,要全面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现,既要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也要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绩效,同时还要衡量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制度建设情况。因此,企业设计和选择社会责任具体指标时,必须根据作用属性这一纬度进行全面考虑,衡量指标既要包括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性指标,还应包括过程性指标以及制度保障性指标。
对于某一具体企业而言,上述每一层级的指标逻辑框架选择并没有统一的要求,而应该根据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指标的目标予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统计体系等已有管理体系的兼容和匹配。
利益相关方纬度:确立共同责任和特定责任
企业对每一类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依赖于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和期望,以及企业自身特点。其中,利益相关方的权利是使用各种资源使某事件发生或确保获得一个需要的结果的能力。利益相关方期望是在利益相关方权力基础上产生的利益期望,这些期望可能构成了企业对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尽管如此,企业在根据利益相关方期望确定履行社会责任内容时,还应该将行业性质、所有制、经营属性等企业自身特点作为重要依据。
进一步分析来看,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应该履行的责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要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共同责任,包括实现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遵循企业发展普遍规律、激发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潜能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等四个方面;另一类是企业要针对利益相关方的独有特点,对不同利益相关方要承担不同的特定责任。对于每一类利益相关方的特定责任可以细分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自愿履行的合作共赢责任和自愿履行的激发价值创造潜能责任等四个方面。
责任内容纬度:四大模型皆可确定内容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每一层级指标都可以采用责任内容纬度划分的逻辑框架进行设计。根据不同学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包含内容的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模型包括“同心圆”模型、“金字塔”模型、“三重底线”模型和“维恩图”模型等。对于某一企业来说,可以既按照这些模型确定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也可以借鉴这些模型建立反映企业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内容框架。
功能纬度:确立沟通、管理、考核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另一种思路是根据构建目的进行分类设计,即按照指标体系应该发挥的功能纬度进行设计。对于企业来说,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管理功能和考核功能,以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更加有效地沟通,营造更加浓厚的履责氛围,推进企业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以上的构建目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就可以根据功能纬度划分为社会责任沟通指标、社会责任管理指标、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对于沟通功能来说,企业应按照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需要,探索建立一套包括员工沟通指标、用户沟通指标、政府沟通指标、伙伴沟通指标、社区沟通指标等在内的逻辑清晰、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把它作为企业与各关键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对于管理功能来说,企业应将需要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成为部门、业务单元和员工社会责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为此,企业应通过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这种层层分解,形成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标体系。对于考核功能来说,企业应根据切实保障各层级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建立包括各岗位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各部门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和各业务单元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组织层级纬度:确立整体、部门、岗位指标
按照钱德勒的观点,拥有不同的部门是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从现代公司的发展实践来看,层级制是几乎所有公司采取的组织结构模式。对于现代公司的不同层级来说,由于它们所拥有的权利范围和承担的责任范围不同,因此它们所关注的利益相关方范畴、责任内容是不一样的。对于现代公司每一层级来说,要保证自身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加有效地评价自身履行社会责任表现,就有必要针对性地建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即针对每一层级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这样,根据现代公司组织层级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就可一般性地划分为: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以及岗位社会责任指标。
其中,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是全面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和绩效。部门社会责任指标是反映企业各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和绩效。部门所负责的社会责任指标,既包括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的分解指标,也包括本部门为加强社会责任工作而设置的特定指标。岗位社会责任指标是反映企业各岗位每一位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和绩效。岗位社会责任指标,是员工所负责的企业、部门社会责任指标的岗位分解指标。
作用属性纬度:确立结果性、过程性和制度保障性指标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真正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企业实践中并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通过制度化形式明确各层级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对各层级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的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企业各层级履行社会责任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唯有健全的制度标准和规范的行为过程才可能保证良好的履责绩效结果。因此,无论是加强管理需要还是出于考核需要,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都必然要对履责的结果绩效、过程表现和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衡量。这就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制度保障性指标。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所有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不但希望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如何,而且非常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是否满足要求。与此同时,他们还想确定企业当前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结果绩效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还是由于一系列制度因素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为了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也应该确保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全面涵盖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制度保障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