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能源效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运用线性规划和对偶理论构建观测数据的非参数分段曲面或前沿,通过比较决策单元与DEA前沿面的距离来评价它们相对有效性的一种方法。根据规模报酬是否可变的不同假设,DEA发展成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假设决策单位都处于固定规模效率,该方法计算出的技术效率被称为综合效率,BCC模型假设规模报酬可变(递增或递减),该方法计算的技术效率被称为纯技术效率,以及两者的比值即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反映在现有管理和技术等因素下行业的投入产出水平,规模效率衡量企业是否处于最适度规模,综合效率衡量生产单元是否达到了技术与规模同时有效。Tone(2001)提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有效的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到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对效率的评价当中来,这种包含非期望产出在内的产出与能源及其他要素投入之间的综合效率被称为能源效率。对于有n个决策单元的评价系统,假设有m种类型的投入,记作X=(x1,x2,…,xn)∈Rm*n且xi>0;s种类型的产出,其中,s1种期望产出yg∈Rs1,Yg=(y1g,y2g,…,ygn)∈Rs1*n,s2种非期望产出yb∈Rs2,Yb=(y1b,y2b,…,ybn)∈Rs2*n,且ygi>0,ybi>0,包含非期望产出的生产可能性集为P=({x,yg,yb)|x≥xλ,yg≤ygλ,yb≥ybλ,L≤eλ≤u,λ≥0},非径向非角度的SBM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式中,s-、sb分别为投入和非期望产出的冗余,sg是期望产出的不足。Ρ*为要计算的能源效率,取值区间为[0,1]。当Ρ*=1,i.e.,s-、sg、s-全部等于0时,表明决策单元有效;当Ρ*≤1时,表示生产单元存在效率损失,可以通过优化投入量和产出量来改善能源效率。
(二)样本、变量和数据
本文选取中国工业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14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饮料烟草加工、纺织业、造纸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橡胶与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金及压延、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因为这14个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占2003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1%和2011年的92%。并以工业行业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以及能源消费总量为投入指标,工业产出为期望产出指标,污染排放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样本期间为2003-2011年。资本存量数据由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来度量,使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2003年为基期对各期数据进行平减;劳动力投入数据,以工业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度量;能源投入指标将各行业消费的煤炭、油品和电力等折算成标准煤数量来度量。期望产出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使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2003年为基期对各期数据进行平减。非期望产出指标选取工业废气排放量来度量。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三)能源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UndesirableDEA模型的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运用DEAsolverpro5.0软件,对考虑能源投入和非期望产出的工业能源效率进行了估算,测算结果如表1。表12003-2011年工业各行业平均能源效率及其分解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2011年间中国工业14个行业的平均能源效率为0.45,总体工业能源效率较低,距离前沿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工业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且科技和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从行业细分来看各行业的差异较大,14个行业中能源效率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食品饮料烟草加工、金属冶金和压延,能源效率最低的五个行业分别是:煤炭采选业、造纸业、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与塑料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高低与我国的行业结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大都为清洁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具有高技术、低污染、低能耗,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特点,而能源效率低的行业是过度依赖高能源投入增长的污染密集型行业,生产投入冗余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能源效率的下降。比较能源效率增长的分解指标,各行业纯技术效率变动的幅度范围要大于规模效率的变动,说明纯技术效率在推动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变动差异中占主导地位,即纯技术效率解释了清洁密集型行业与污染密集型行业能源效率之间的差异大部分原因,清洁密集型行业能源效率高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贡献,这与该行业技术高,能耗少的特点相符合。中国工业能源效率主要是由规模效率决定,2008年之前工业能源效率逐步提高,主要的拉动力来自于纯技术效率;2008年之后其能源效率的停滞则是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的下降导致。究其原因,中国工业是典型的以高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工业规模较短时间内扩张,但又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及受激励机制驱动产生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生存和获利能力,会使用行政手段限制本地禀赋丰裕的能源流出,造成资源配置扭曲使得能源效率受损。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国内市场严重分割的现象加剧,严重扭曲了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原则,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拉低了我国工业能源效率。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SBM-DEA模型从能源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工业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总体上来讲,我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大多数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还处于DEA的非有效阶段,且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在样本期间内,纯技术效率较规模效率变动的幅度范围较大,较好解释了目前各行业能源效率的差异来源,能源效率较低的污染密集型的行业应以提高能源的纯技术效率为改善能源效率的主要方法,2008后能源效率的下降源自于规模效率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分割管理,地方保护主义的加剧。因此,具体探寻工业各行业DEA无效的原因,针对性制定各行业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措施。
(一)从总体上而言要以市场为主导
积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技术标准,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并且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清洁技术的科研投入并运用多种手段促进能源技术的进步。
(二)污染密集型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
要从改善纯技术效率入手,通过调整能源投入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有效利用市场配置资源降低能源的无谓浪费,增强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使用效率。
(三)打破各地区的行政垄断
关键词:产品责任保险法律缺陷完善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产品责任保险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我国尚无产品责任保险法,有关规范产品责任保险的法律主要分散在产品责任法和保险法中,其立法分散,实践中难以操作。这样一来,既不能对合法产品经营者进行应有的保护,也不能对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炮制者实施有力度的制裁,更不能对消费者给予充分的保护。因此,对我国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完善实践意义重大。
一、我国产品责任保险法的缺陷
1.产品责任法关于产品责任的缺陷
我国尚无统一的产品责任法,其主要分散于《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中。这些法律对产品责任的规定存在以下不足(1)产品范围界定不明确。现有法律对产品的界定显得有些混乱,民法通则》未对产品作出任何界定,《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是“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这一概念并未明确产品范围易让人产生分歧。(2)产品缺陷标准不清。衡量产品缺陷有两个标准:不合理危险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实践中后者优于前者。但是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产品并不排除其具有危险性,这种缺陷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规制到产品所具有的潜在危险性。(3)对经营者处罚较轻。根据损害赔偿理念,产品责任以补偿被害人的实际损失为限。而且,我国没有设立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也不成熟从而对经营者处罚较轻。因此,有必要从调节利益入手,加大对经营者处罚力度,减少进而制止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
2.保险法关于产品责任保险的缺陷
保险法中对产品责任保险没有直接规定,仅笼统地规定责任保险的内容。因此,法律对产品责任保险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1)未明确保险人的抗辩义务:保险法中未明确规定保险人的抗辩义务,保险人若对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进行抗辩将从本身的利益加以考虑,极少顾及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对被保险人不利,尤其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责任‘利益发生冲突时,被保险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2)未确立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保险实务上,通常不允许第三人直接向保险人要求给付保险赔偿金的。为确保第三人利益在一定条件下确立第三人对保险人享有保险赔偿金直接给付请求权是产品责任保险法的发展方向。(3)责任保险条款不规范。产品责任保险作为地方性险种在保险责任、索赔事项等方面存在漏洞。
二、完善我国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是经营者转移其不确定产品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的需要,也是安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完善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可从以下人手:
1.完善产品责任法中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
(1)扩大产品的范围。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为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应对产品“作扩大化解释是必要的根据需要可考虑以下产品,如初级农产品、电及其他无形工业品、人体组织及血液血液制品等。(2)完善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在产品缺陷认定标准的选择上,确立”不合理危险为基本标准。…不合理危险“如何衡量,实践中采用生产者制造产品的预期用途标准,即一个合理谨慎的生产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产品的危险时,不会将其投入市场。同时,国家行业标准只能作为方便消费者索赔时的一个辅助标准,绝不能凌驾于不合理危险标准之上。(3)明确严格责任原则。现有法律对生产者适用严格责任、销售者适用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相结合原则。这显然不利于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对销售者也适用严格责任,将更加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4)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确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产品责任保险中,精神损害应当列入赔偿范围。但基于美国责任保险危机所体现出高额精神损害赔偿所造成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确定限额。此外,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弥补受害方的损失之外对加害方判处额外的赔偿金。其主要是目的是加大对加害人的惩罚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论文摘要】早期工业化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中国史研究的热点,江南早期工业化作为一个区域性的问题研究是从李伯重先生开始的,且已硕果双累。本文从宏观入手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对“江南早期工业化”概念作一概述,抵制“萌芽说”和“西方中心主义史观”.从与英国模式的对比中重.点阐述其发生发展的前景,并最终得出结论,即江南早期工业化在再生产理论的普遍规律下不可能走向近代工业化。
早期工业化指的是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发展使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直至超过农业所占的地位。由于这种变化发生在工业化之前,因此又被称为“工业化前的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beforeIn-dustrialization),以区别于近代工业化。而一般所说的工业化,指的只是近代工业化,其含义是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经济变革,因此,作为近代工业化标志的工业革命,通常被视为“把人类历史分开的分水岭”。由于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头等的重要性”。所以,对早期工业化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也理应占有特殊地位。
一
工业化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过程,不是凭空发生的。工业化最初出现在西欧,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展逐渐波及世界各地。在工业化由欧洲向世界各地扩散的过程中,西方的确起了重大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只是被动地等待着西方的“冲击”而后作出“回应”,其工业化进程开始的基础并非一片空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非西方地区的工业化,绝非完全由西方所创造。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工业化,主要取决于内因而非外因。因此,工业化不能“克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否实现工业化,主要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以往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基础。
“江南早期工业化”的观点最早由李伯重提出酗,这里,“江南”的地域范围指的是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太仓直隶州所组成的地区。这一地区亦称为长江三角洲或太湖流域,总面积大约4.3万平方公里,在地理、水文、自然生态以及经济联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首先,这个地区同属于太湖水系,纵横交错的水路网络将此八府一州连成一整体。其次,明清时期,这个地区已具有几个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在这些城市中,苏州处于突出地位。它不仅位于太湖水系中央,而且也处于此地区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江南运河的中段,成为江南水路交通网的中心。最后,明清时该八府一州已形成了一种具有核心—边缘关系的地域分化结构。苏州不仅是江南最大的商业城市,而且是最大的工业城市,其人口和财富的集中程度在当时的中国城市中无与伦比。在其周围,由南京、杭州、松江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核心区。此核心区内集中了这八府一州的大多数城镇、人口与工商业。而在此核心区外的其他部分(主要是太湖西的宁镇丘陵和浙西山地)在城市化、人口密度和工商业繁荣程度等方面均逊于核心区内的部分,并在经济上依附于后者,属于边缘地带。而且,这个经济区辐射功能远不止于该地区,以苏州为例:作为最大的商业城市,苏州及其近郊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稻米、棉布、丝绸、木材等市场,其商业辐射到全国大多数地方。无怪施坚雅认为苏州是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惟一拥有全国性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其经济腹地可以说延伸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事实上,不仅这些大城市,就是江南一些专业化的市镇,贸易范围也往往越过上述边界。
综上所述,早期工业化是一个地区性的历史现象,必须以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某些工业部门虽然也有可能发展起来并达到相当的规模(如闽广沿海一些地方的造船业),但这个发展就不一定能使该地区出现早期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江南地区,由于其内部经济联系极为紧密,又最早接触工业化,因此,对其发展前景作一番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江南近代工业化发生于19世纪后期,最早的近代工业,是洋务派在中模仿西方建立起来的军火工业和少数民用工业。这些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也即江南新的经济中心。虽然此时的近代工业规模很小,但从工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却有重要意义。江南近代工业化的真正进程,实际也是肇端于此。此外,就江南经济的发展而言,1850年是一分界线。在1850年以后,江南成为战争的主战场。多年战乱使江南人口减少过半,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也受到空前巨大的打击。因此,就把江南早期工业化研究的下限放在战乱前的1850年。其始发时期,按照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大致是明朝嘉靖、万历时期。网也就是说,江南早期工业化大约始于明嘉靖中后期,终于清道光年间,约300年。这300年,也是许多学者历来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二
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江南的早期工业化,是否会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化?
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很奇怪。因为在许多人心目中,这是一个毋庸讨论的问题。持萌芽说的学者都相信明清江南工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与近代早期西欧相似的发展道路,所以才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且像西欧国家一样,最终发展到近代工业化。中国没有走上该道路,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导致了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中断。这种看法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再讨论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前景,对于许多学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可这个问题却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以英国模式作为参照,因为它成功体现了工业革命从早期工业化向近代工业化转变的过程。早期工业化向近代工业化转变的实质,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即生产资料的生产迅速扩大(表现为重工业的快速成长),导致它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在英国,以煤铁工业为主干的重工业急剧发展,使得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最重要的产业部门。而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情况,与英国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形成了一种“超轻结构”。随着江南工业的发展,这种畸形结构还日益加剧。可见,以往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江南就可以和英国一样朝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的道路前进,显然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与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那些普遍规律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
在明清工业研究中,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江南工业发展前景的问题。在这里,涉及到对它的评价。李伯重曾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情结,当然,不能否认,“萌芽说”研究打破了自黑格尔以来盛行于西方的“中国停滞”论及其变种(如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出现的所谓“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是超稳定系统”之说等),和上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流行的“冲击—反应”模式的束缚,使得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过去的历史,并把研究重心放到中国自身,而不是将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归之于外部因素。但这是一种先验性的研究方法,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是从英国模式出发来研究明清江南工业的发展,以证明明清江南工业发展必然像英国那样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由于该理论是把江南工业发展的前景视为英国经验在江南土地上的重复,就会忽视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真正特点。过去认为英国模式表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即早期资本主义必定导致近代的资本主义,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说:“任何对工业革命原因的探索都是徒劳的,因为它没有一个简单的和主要的原因。……单单用经济因素不能说明这个或其他任何历史事件。这里没有超乎相互依赖的可变因素之上的其他独立的不变因素。这里只有相互联结的可变因素,其复杂性深不可测。”两闪可见,把工业革命的发生视为历史的必然是不对的。三
既然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并非明清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其前景究竟是什么?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受到什么制约?是否有极限?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推动力量也不止一种,但是最主要的,应当是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这种推动力量,因为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很好的总结,因此也被称为“斯密动力”(theSmithianDynamies)。这种推动作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变化,就是指国内市场贸易。据证实,在明清时期,中国国内市场不仅在绝对规模上,而且在扩大的速度上,都是惊人的。与英国相比,至少在绝对规模上,明清国内市场比英国及其殖民地所形成的大英帝国市场要更大。不仅如此,由于明清江南是大一统的明清帝国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个帝国中占有最佳交通位置,因而江南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从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中获得地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近代早期的英国则为强邻虎视,大部分殖民地又远在万里之外,为保卫本土与争夺殖民地,不得不一次次地与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强敌血战。因此,英国在从殖民市场获得重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为保卫这个市场付出代价。从此意义上来说,虽然江南没有殖民地,但是江南从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中所能享受到的地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可能更大,也更有保证。此外,明清时期东亚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的形成。而在这个贸易圈中,江南也处于中心地位。由于这种地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地区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江南逐渐成为附加值高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心。由于东亚地区此时正处于一个经济加速成长的时代,因此到了清代中期,由地区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推动的江南早期工业化,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远未达到其发展的极限。
那么,如果没有西方人侵,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就必定不会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化了吗?答案是“机会很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斯密动力无法导致工业革命。欧洲发现了新大陆,便获得了一笔横财,而英国人则得到了其中最好的北美,这笔横财使英国推迟了斯密所说的“经济增长极限”的到来。但英国不仅仅依靠它,而且靠世界史上空前的矿物能源的大开发。相反江南由于缺乏煤铁资源,也就无法出现能源革命以及材料革命,因此也就无法发展到近代工业化。
江南在早期工业化方面曾有出色的表现,从而使江南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地区之一。这个早期工业化虽没有导致自发的近代工业化,但是它毕竟为后来的近代工业化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到了20世纪30年代,江南已是亚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在整个20世纪,它一直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如今中国经济腾飞引起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它又站在大潮前沿,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江南工业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表现,虽与其在明清时期的经历有天渊之别,但若仔细寻去,仍能看到二者间的承继关系。
参考文献:
[1]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6).
[4]G.W·施坚雅.市场系统与区域经济:其结构和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第三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工程 采矿法经济
论文正文:
工程原理采矿法运用
1、盈亏平衡点法
通常是在2种方案之中进行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在一组条件下可能更为经济,而另一个方案在另一组条件下可能更为经济。通过变换在该组条件下的某一变量值,并使2方案之间的所有其他不同点保持不变,就可为该变量找到一个使得2个方案经济上相同的值,这个值就称之为盈亏平衡点。在采矿方法选择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种采矿方法矿石的损失和贫化率低,但矿石的成本高,另一种采矿方法矿石成本低,但矿石损失和贫化率大。这时可以用每吨工业矿量的收益作为经济效果指标,确定出采矿方法的使用界限临界品位。大于临界品位的矿段,可以使用高成本、低损失贫化率的采矿方法,小于临界品位的矿段,应使用低成本高损失贫化率的采矿方法。
2、价值工程法
价值工程法在采矿方法选择中应用的实质,是把参加比较的各种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价值工程法,评定出各指标的功能重要程度,求出无量纲的功能数值,得出各采矿方法的功能分值,再按各采矿方法价值系数高低,排列出采矿方法的优劣顺序,选出最优方案。下面以某铜矿床为例,说明价值工程法的实质和应用步骤。
(1)矿床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该矿床为一厚大缓倾斜矿床,赋存于矽卡岩和硅角岩中。矿体厚度8~50m,倾角为20,矿石致密坚硬,f=12,矿岩均稳,矿体埋藏较深,地表不许陷落。
(2)采矿方法初选。由于地表不许陷落,不能采用崩落法,而选用空场法嗣后充填采空区。矿房宽15m,矿柱宽8m,段高35m。初选的方法有分层回采的房柱法、分段凿岩的阶段矿房法及垂直深孔落矿的阶段矿房法。
(3)确定参与比较的项目。该矿是在厚大矿体中回采矿房,故各采矿方法的损失贫化指标相差较小,可以不参与比较。选取参与比较的指标为安全程度、矿房生产能力、采场工人劳动生产率、炸药消耗、采准工作量、施工难易程度、通风条件及采矿成本等8项。
(4)定性指标的量化。安全程度、施工难易程度及通风条件等定性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对初选的3个方法方案的优劣度,按10分制进行评分,汇总后取其平均值。该矿定性指标的评分汇总。
(5)确定技术经济指标。通过计算或按类似条件的矿山资料,确定各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
(6)确定比较项目的重要程度。上述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可请专家按0,1评分法对参与比较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评比,即以一个项目对其他各个项目一一对比,在2个项目中认为重要的得1分,不重要的得0分,不能在两个对比项目中都得1分或都得0分,只能在0与1中选取。每位专家填写一张如表3所示的评分表。将各功能分数相加后,最重要功能得最高分,但最不重要的功能合计值不能得0分,如得0分,则每个功能分别增加1分。然后,再将全体参加评价人员的评分表中的评价值gi汇总于表4中。从表4得出各项功能的平均评价值-gi。
(7)计算参与比较的采矿方法功能分值。在初选3种采矿方法中,任选一种方法作为对比的基准,例如,以深孔阶段矿房法作为基准,即以表4中的平均评价值-gi为该法的基准指标,与另2种采矿方法的相应指标对比计算。对于数值大的指标为好者(正比关系),基准指标作为分母;对于数值小的指标为好者(反比关系),基准指标作为分子,所得出的比值再乘以基准方法相对应的平均评价值,即得出所对比采矿方法的该项指标的功能值。
(8)采矿方法的功能评价。根据某采矿方法各项的累计功能分值,得出所有采矿方法的功能分值总和,据此求出各采矿方法的功能评价系数(Fi),成本系数(Ci)和价值系数(Vi),从而完成采矿方法评价工作。
3、结论
在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回收地下资源,并达到尽可能高的采矿强度,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应是采矿方法选择的总体原则。目前,多数矿山仍沿用多年的三大步选择法,
目前,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橡塑机械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围绕“精密、节能、高效”的要求,在橡塑机械组合结构、专用化、系列化、标准化、微型化、大型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开发出多种新装置与新设备。例如:东华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出了新一代全电机注塑机,该机型采用国内首创伺服混合动力油膜增压锁模,将全电机和直压机的优点融合于一身,具有锁模力闭环精密控制,超稳定及超高响应速度,节能效果好等优点;威猛巴顿菲尔机械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开发出的MicroP-ower15/10微型注塑机能够生产一种仅重0.003g的医疗用夹子;震雄集团开发的SU-PERMASTER超霸二板大型注塑机,突破了传统“二板半”的设计方案,实现了“真二板”设计,可大幅减少钢材用量,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钢材从矿石到冶炼,再到零件加工成型等一系列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阿博格ALLROUNDERS系列注塑机采用模块化与标准化的结构可同每个注塑任务精确的匹配,通过多个可选的液压和电动扩展级别、多种带有精确级别划分的锁模和注塑单元来实现个性化、经济性的配置。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在落实GB/T25157国家标准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中国塑机产品安全性能,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同时也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在CHINAPLAS2013中国国际橡塑展上,各种和安全便捷生产相关的新技术,比如机器人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可视化操作技术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成为业界展示的热点技术。自动化技术可以确保机器的各种安全功能可靠执行,使人员远离危险状态。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以保障机械安全是一个发展方向,是机械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机械设备在安全方面还是主要采用简单的机械式防护,随着安全标准的推进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将会有更大发展。
2标准化促进竞争力提升
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标准作为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研究制定了本国的标准化战略,标准化由日常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主要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的核心是控制争夺国际标准战略制高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公益、高技术、制造业、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以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和加拿大战略为例,依据他们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的重点领域(见表3)来分析他们的战略定位。通过表3可以看出,他们重视公益领域的标准化,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高技术领域的标准化,确保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争取有利竞争条件;寻找竞争空白点,先声夺人。通过以上分析,又可以归纳出标准化战略的目的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橡塑机械行业与标准化战略紧密相联,加大了市场的开拓,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国内注塑机的生产厂家已超过2000家,产量占到全球的60%,2011年我国注塑机等主要塑机产品进口数量13704台,同比减少8%,出口数量达51665台,同比增长16%,出口金额约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8%。2011年以来设备出口呈现许多可喜的现象,以往的靠低价取胜、出口模式单一等问题,正在全面改进;以标准化为保障,向国际标准接轨,突破了国际贸易壁垒;由过去增加塑机出口数量的方式,向提高塑料机械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经济效益转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塑料机械产品增多,具有高效节能优势的产品增多。在国内市场由于中国注塑机行业在高端、精密机型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注塑机自给能力得到加强,进口量有所下降,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增加。国内青岛海尔集团等多家家电企业都曾表示由于国内注塑机技术发展较快,近几年主要针对国内注塑机企业进行招标。
由此可见,标准与标准化虽没有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等那样直观,但标准化“软”因素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企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企业赢得产品定位和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点是大多数地方主管部门和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尚未认识到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一些企业执行标准不到位,出现“上热下凉”的状况。在执行标准方面,东华机械有限公司走在了前面。2009年初,公司最高决策层不惜投入大量资源确立要达到“双标”的开发目标:行业内率先全面采用国家GB22530—2008《橡胶塑料注射成型机安全要求》,率先全面通过《塑料注射成型机能耗检测和等级评定的规范》。2010年1月~3月,国家塑料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组对东华机械有限公司注塑机产品按“双标”检测。经检测,东华机械有限公司所有系列的注塑机产品均符合国家GB22530,“Se绿箭系列伺服节能注塑机”2800T以下各型号产品达到国家一级能耗标准。东华机械因此也成为塑机行业内第一家全面采用强标,及全行业系列化(Se)最大吨位范围(60T~2800T)注塑机获得一级能耗认证(亦是惟一一家能在2000T以上获得一级能耗认证)的企业。在2013年,东华机械有限公司3050JSe~4000JSe及以下机型均也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能耗水平,进一步扩大了系列范围。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