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的基本知识

生物的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的基本知识

生物的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个人家庭理财讲起。如果有人问你,截止到今天你个人的财务状况怎么样?他到底是想了解什么呢?是想问你截止到今天你到底有多少钱,还是有没有欠别人的钱?如果欠别人的钱,把所有的钱减掉欠别人的钱,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以家庭为例,来搞个家庭财产调查。我们把家里所有财产像房子、汽车、家电、家具、锅碗瓢盆等事无巨细列在左边;把家里欠的钱,像按揭贷款、未交的电话费、水电费列在右边,两大数据的差额也列在右边,这就是你家里的资产负债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10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50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右边“负债合计”10万元,加上“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元,正好等于左边资产合计,会计中叫平衡。从上面数据得知,这位同学家里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欠别人10万元(即负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50万元(即所有者权益),说明财务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73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13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这位同学家里也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60万元)。但是欠别人73万元,(即负债是73万)。如果债主讨债,即使家里所有的钱60万元用来还债以后,还欠别人13万元,这个家已是资不抵债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企业,这个企业事实上已破产了,财务状况恶劣,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意义。每个家庭都能列出这么一张财产调查表,但一般普通家庭并不列报表,可作为企业公司如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物资,有多少债务,真正拥有多少钱,则根本谈不上合理、科学地管理,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本质含义。

如果把企业赚到的钱(即收入),用掉的钱(即费用)列出来,可得到一张利润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24万

②利润 6万

第一位同学生产经营一段时间赚了30万元,花掉成本费用24万元,净赚了6万元,说明经营成果还可以。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43万

②利润 -13万

生物的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存在误区 原因探究

一、前言

学分制的实行,使得大学无论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与学年制迥然不同了。学分制给以学生更多的自由和自。这使得学生更不容易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地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案。面对学分制下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很多高校纷纷采取本科生导师制,以保证学分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现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导”的误区

1.指导频度偏低

指导频度是指导师在一定的时期内指导学生的次数。指导频度的高低影响导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笔者对湖南文理学院调查结果显示:与导师见面机会很少或几乎没见面的占68%;从浙江大学调查数据来看:有65位导师与学生是零接触;从中南大学调查数据看:有65.9%的同学认为与导师见面的次数太少;从沈阳体育学院来看:制度中明确要求每位导师每月辅导学生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的时间。而真正按照学院要求执行职责的导师仅占5.6%,大部分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每学期见1次或每学年见1次的占57.4%。更有甚者,导师与学生从未见过面。虽然笔者不可能对所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都进行统计,但从这些调查数据也可对导师的指导频度略见一斑,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频度普遍偏低。

2.指导内容偏重于宏观指导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导师制限于粗略、宏观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设计,与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地指导学生的学业、品行、思想和生活的导师制差距很大。“你最希望得到老师指导的内容”调查显示:65%希望得到选课、学习方法的指导,71.2%希望得到心理问题指导和人生规划指导;而在对导师进行的调查中,“你对学生最了解的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最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分别占80%、45%、43%、65%,这些结果显示导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方面的事情掌握了不少,而对学生的思想、生活、特长、弱项和兴趣了解得不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导师能够发挥“导课”的作用。但能够全面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仅占三分之一。部分教师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方法,调查中也发现:95%的学生希望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40%的学生参加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很多导师没有让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而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中,多数只是做一些低层次、重复性劳动,学生充当的只是一种不需要具备多高能力的廉价劳动力,对于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作用。这种名不副其实的“导”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违背了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

3.指导方式单一

在确定了学生与导师互动的基本频度和内容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是通过何种方式互动。是直接面对面的,还是通过媒介的?是一对一式的个体间双向互动,还是一对多的互动'因为不同的方式其作用效果是不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中,集体性指导方式居多,占55.8%,其次为电话联系,占23.1%,个别指导较少,只占11.1%。而且集体性指导的场所基本是学生宿舍、教研室。由于学生与指导教师互动频率低,而且是一对多的形式,导致了导师对学生了解的有限性和学生接受指导的实际效益不高的现象。部分学生反映个别导师根本或不能全部认识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陌生、淡漠的。在指导方法和形式上,既要有集体辅导,也要有个别辅导,通过教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用教师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在指导途径上,既可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通讯手段加强沟通。应该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三、深层原因探究

1.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束缚

任何一种制度的实行必然是在一定的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才能胜利地实施,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在推行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制约就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事实表明,不少教师习惯于自己固守旧有的“安全“或“舒适”地带,对改革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挑战或潜在“威胁”心存顾虑、担忧或恐惧。某种角度上,教师可能成为对改革自觉或不自觉的直接抵制者或阻抗力。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师道尊严”的思想,习惯于学生服从教师,不管教师对不对,都要听从。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学生对教师一般持有一种敬畏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的占98%,而现实情况是,学生与教师一般没有交往或关系淡漠的占62.3%,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教师没有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学生成为了消费者:而且,学分制的实行必然带来学分收费制度的产生,我国已有一部分高校采用了学分收费制。学生交费上学和选课,学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市场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高等学校也要努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和强化教育服务意识,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及教学过程。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大力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正是要求教育者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的体现。

2.市场经济的冲击

经济领域的变化,会带给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利用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通过自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开始主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追求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从市场经济和个人角度讲是无可厚非的。有的教师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忽视了自己的学习与修养,忘记了自己的育人职责。很多教师有时问从事第二职业,却没有时间来指导自己的学生。他们不愿意担任本科生导师,因为导师津贴太低,这导致了教师的角色异化。如今。认为“自己上完课就完成了自己的职责,育人的职责应该是政工人员的事”的教师大有人在,这种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其实,教书与育人是对教师的本质要求。大学教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并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3.缺乏制度的约束

制度对人们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现实的工作目标,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个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优化的建设机制,使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本科生导师制中,主要是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及具体的评价体系,致使导师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不利于调动教师担任导师和导师工作的积极性。调查显示:65.7%的教师认为当前本科生导师制的障碍因素是制度不健全。任何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都要尽量堵塞漏洞。提高效率。对导师进行监督与激励是本科生导师制良性运行的保证,它有利于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也有利于导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因此,既要建立与本科生导师制相配套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又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因为仅有激励机制而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的作用将发挥不出来。为了监督的有效性,还要构建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与教师的相关利益挂钩。

4.导师资源不足

首先,从导师数量上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偏紧。随着近年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教师队伍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据统计,1999-2001年,与我国普通高校增长近一倍的发展速度相比,教师总量仅增长了31%。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的生师比平均达到16.3:1,2001年平均达到18.2:1。目前有的高校甚至超过35:1。按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15:1计算。教师队伍缺口达11万。同时教师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专业性结构短缺问题,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其次,从导师的质量上来看,我国高校很多教师都是学年制下培养出来的,缺乏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对于专业的前沿知识也不是很了解,而且,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受过师范教育和培训,缺乏教育经验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对于他们指导学生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由此看来,要真正实现学分制下的导师制,导师资源的缺乏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生物的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五年制师范类大专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很重要,但是,怎样有效获得这些教学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本文作者就怎样获得这些技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技能;获得;训练

近几年,我院对五年制师范类学生都加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尤其在毕业前夕,每一届毕业生都进行了微格教学活动。从考上特岗的、通过招教的、在各私立小学见习的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我们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的路子是对的。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下面就结合我院五年制师范类大专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情况,总结一下我们在对我院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时我们坚持的训练原则。

第一、分项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基本教学技能被分成了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等多个子技能。这些技能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只能用针对性的方法去习得。比如板书技能和解说技能的练习方法就不同。在粉笔板书练习中,主要靠手拿粉笔在黑板上练习,板书设计的理论讲解只起到点睛的作用;而解说技能就可以在练习本上反复写作讲解的思路、方法、内容,到讲台上讲解只起到点睛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练习各项教学技能时,要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去练习。练习板书技能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粉笔在教室里的黑板上认真练习。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的习惯表现在板书上就是设计草率,字体潦草。这些毛病老师平常是见不到的,只有集中训练检查时,老师才能看到。这时老师就要针对黑板上的字体和板书设计进行讲评,对优点进行表扬、对不足给出建议、对毛病进行批评,做到有褒有贬,奖罚有据。针对学生书写毛病的批评,学生没有理由去狡辩。黑板上的字体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容不得推诿。

第二、平时一般性训练和毕业前集中强化训练相结合。平时的一般性训练只是一个能力的逐步积累过程,要想进一步提升还要有一个能力的提炼升华过程,这个提炼升华过程,就是在学生毕业前我们学院开展的微格教学活动。它是学生教学技能提高的点睛之笔,它可以使学生在实习教学中更好地练习使用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解说技能、板书技能等这些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到的基本技能。有责任的师范院校基本都开展了这项活动,它对教法课中的教学技能培训任务进行了有效地强化。这样做就能松紧结合,学考结合,效果很好。因为能力的取得通常需要日积月累,一个练书法的人不能一日练成书法家。但是平时慢慢地训练,对于学时有限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是学生就有毕业的时候,毕业后就要找工作,现在的学校招老师或教育局招老师都要求试讲或面试,试讲或面试都涉及到教学能力的考核。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好坏,对他们找工作影响极大。教学能力是有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两部分组成的。平时的一般性训练积累不足以满足毕业生找工作的需求,必须对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的集中强化。有了平时训练的积累,又在毕业前开展了微格教学活动,这些准毕业生的教学技能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满足试讲或面试的需要。

第三、单个辅导和集体训练相结合。学生是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为教师进行有差异的单个辅导提供了客观依据。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人能从优质环境中学习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创设良好环境,进行集体训练,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提高,这也成了老师该做的事情。例如对提问技能的训练,老师可以在课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识、能力、性格状况,设置不同的问题,研究出不同的提问方式。 是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还是开展游戏时的集体提问法。性格开朗的学生讲课时用一种提问方法;性格比较含蓄的学生上台讲课时又要用另外不同方法。同样一种提问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会有不同的效果。恰当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选择恰当的人来回答是对提问者的基本要求。当你要检查新课预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时,你又不能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方法。这时你就要选择随意抽查的方式进行提问,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们注意老师的要求,督促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提问一个,警示一片。这种提问方式又是有技巧的,需要老师进行单独辅导

第四、个人的努力和老师的要求相结合。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了要想学会一门技术,只靠师傅的单方面努力,或者学生自己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最佳效果。但是,如何做才能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呢?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生的刻苦努力。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就当今的教育状况来说,引导学生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在学生的学习上、技能的掌握上、心灵的发育上做好引导工作,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技能的掌握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方法进行引导,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要求。对于老师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刻苦的努力,争取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当然老师也不能变成卖老族,什么事都要提要求,什么样的作业都布置。抓住关键,恰到好处,是老师引导学生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学生个人努力也要知道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每个学生的天资都不同,接受的能力和方式也有差异。就拿语言技能来说吧!老师要求学生经常使用普通话,或者标准英语,一字一板地清晰说话。学着把自己明白了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逻辑,给别人解释清楚。不能说半截话或者说话吞吐,逻辑混乱,让听者听不清、听不懂。

生物的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课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13-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相继有一大批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高校,而且这种进程还在进行着。这既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现实需要,因为产业升级、结构提升相应必然需要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然而与竞相升本形成对照的是,大部分新升本院校在内涵发展、特色形成上并没有多大突破,以至于学校发展遇到了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新升本院校学生就业率排在985、211高校,高职院校,老本科院校之后,居于末尾。究其原因,相当多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发展定位不明确,盲目照搬老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导致专业特色不鲜明,培养的学生不能“适销对路”,造成就业难,甚至招生都成了问题。这也给刚刚升为本科院校的学校敲响了警钟,只有找准自己发展的路子,尽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避免走其他升本院校的老路,迈好发展征途上的第一步,才能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新升本院校自身发展条件所决定的。大多数该类高校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几个特色专业早发展、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学校的竞争优势,以图学校的更大发展。

具体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刚刚由成人高校改建升为普通本科高校的学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自己的不足,发挥多年在农业教育方面的优势,重点建设几个特色优势专业,立足于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服务,加快转型发展。在“新建期”我们必须下好三步棋:确定新的发展起点――将办学自觉地纳入本科教育的发展轨道;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建设一所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新的发展路径――突出自身特色,走特色立校之路。

何为特色专业。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特色专业应具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与国内、省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相比特有的优势与特色。具体体现在:⑴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上的特色;⑵在专业教育上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特色;⑶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⑷在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⑸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特色。如何发挥既有优势,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找准重点,少走弯路,应从下面几项工作入手。

一、立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搞好特色建设顶层设计

为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首先应做好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特色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此,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我们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论证。认真听取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教职工结合我院的客观实际发掘优势找差距,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继续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形成并不断完善学校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形成了“师生为本,发展为要,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学生、老师、学院三者一家,关心、教育、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和“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共识管理理念。以主动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类型定位为应用型普通本科工程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优质专科教育。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山东。发展目标定位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把学校建设成为涉农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在山东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二、巩固现有特色专业的优势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引领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特色专业建设以培养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以突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作为一所长期从事农业干部培训和高职教育的成人高校,我院在以往长期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培育了几个特色专业,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国土资源管理、食品营养、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

国土资源管理专业2001年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土地估价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国土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2年,建设用地管理能力课程群(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被评为“院级重点专业”,地籍测绘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院级教学团队”,“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群”(4门课程)、“工程造价”等5门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土地管理专业的国土资源管理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坚持“项目带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参与教师科研”等实践教学模式。这些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更大的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就业率高。我们必须巩固既有优势特色专业,把它们保护好、发展好,将它们好的做法嫁接到新上专业上。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审慎确定新上专业

未来几年将是我院新上专业的高峰期,应当立足于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谋划新上专业。这既是学校定位的要求,也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前景考虑。另外还应当正视山东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已有两所老牌农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与这两所在全国都有良好影响的老牌高校相比,我院确为小老弟,无论是学校底蕴还是教学管理抑或是师资水平都有较大差距。我们只有错位发展,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抓住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大好机遇,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找准经济圈的产业优势,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谋划新上专业。如基于济南发达的现代交通发展起来的物流产业下一步必将得到更大发展,我院新上了物流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新上专业既要考虑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面对学校自身师资水平、实验实训条件的许可。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升本院校不顾学校自身条件许可盲目扩张专业,不注重内涵提升,这势必会影响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四、把发展转型的突破口放在课改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山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标准也要求: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新世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有了明确的定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工作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课堂教学,一句话,高等教育本科转型的中心问题还是课改。

(一)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从整体看,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最显著的问题是:理论课偏重于一类本科院校,实践课偏重于高职高专院校;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相互脱节的趋向。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应是既有系统理论基础又掌握实践技能的复合人才,而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在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上做得显然不够。一些新升本院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要么偏重于知识理论的系统性,要么像高职院校那样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内容体系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是教学内容“模块化”,不是说“模块化”不好,而是应当在实行“模块化”教学时尽量保持好内容的衔接,不仅仅为应景而搞“模块化”。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训练能适应多岗位的通用能力,尽量不要过早做得太专,这对将来的就业会带来困难。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应遵循:既有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能体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体现一般本科教育的普遍性,又能体现院校特色的特殊性。课程设置时,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应主要体现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以稍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的要求为宜。专业课设置应注重强化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应高于高职院校。除着眼于培养就业岗位要求的普遍通用能力外,为体现学校特色,基于学校实验实训条件,还可适当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三)开发几门校本课程

在首先满足国家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我院优势和特色的形成开发几门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着力发展都市型、城郊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我们应立足于农业工程院校的现实和优势,做好调研,逐步开发几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做到人无我有。

(四)高素质的师资是课改的保障

课改的实施由合格的教师队伍来完成。就现有教师队伍的状况来看实施新课改有难度,必须抓紧进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应避免片面追求高学历,不是所有具有博士学位的都是我们适用的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那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爱。

五、逐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形成需要高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山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标准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有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能够经常性地对社会需求和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要做到:(1)建立健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政策、制度与措施。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本专业骨干教师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2)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研究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学校、教学单位、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应梳理以往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制度,对照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废止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不相符的部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把各项工作的重心转到为教学工作服务上来,为特色专业的建设保驾护航,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下大气力,与学校的内涵提升同步进行。它应当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良好社会声誉的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崔斌.在特色和互动中实现学校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

[3]常汉东.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

[5]山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标准[S].鲁教高字〔2013〕.

生物的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I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