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协整检验
一、前言
文化产业是以利益增长为目的,以产业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学属性,另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人文属性的双重学科属性,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直观反映。近年来,文化产业水平与居民文化消费行为逐渐成为当下经济物质增长的背景下学术界关注的另一要点,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具有相当潜力的学科之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的属性特点,划分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经营性活动两大类。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价值体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上,即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精神层面需求。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是主体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活动。
二、居民文化消费指标分析
为衡量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状况,选取11个统计指标构成指标体系,涵盖了文化产业投入、文化产业供给、文化产业需求以及文化产业贡献等四个方面。在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下,对11个指标的初始值进行统计分析,选取3个公共因子得累计方差贡献率84.821%。将各公共因子命名如下:
F1规模因子:生产总值增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电视台节目播出时间、天津市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受教育平均水平、电影放映场次。F2效益因子:增加值增量、文化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贡献率。F3行为因子: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总得分F计算公式如下:
F =(52.363 * F1 + 20.366 * F2 + 12.091 * F3 )/ 84.820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居民文化消费行为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 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居民收入也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增加居民收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及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逐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加强税收征管,完善所得税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政府应确保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居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如可增设低收入补助金、失业群体补助金等。(2) 价格水平对文化消费起着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因此,为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应使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价格更为合理化。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图显示其价格不仅较高,而且波动较大,与收入水平不匹配。因此,在优化产业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大众型文化产业的投入,如电影业、电视业等,同时实行文化产品价格优惠政策,对文化创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文化成本,继而平衡文化产品服务价格。(3) 政府应大力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优化产业链结构,为居民提供良好、便捷的文化消费环境。近年来,虽然江西省政府已增加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设施,但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并不能满足江西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需求。政府可以考虑以社区或街道为单位,建立小型图书馆、文化馆等,创造更为痕好的文化消费体制环境。同时,在人流量多的场所建立大型文化广场、娱乐中心等活动中心,为江西省居民营造一个精神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4) 培养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倾向。对于文化消费意识,可扩散效应,如通过公益宣传、媒体播报、学校教育、家庭培养等诸多措施,使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以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同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组织并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娱乐文化活动,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作用、创新
当前,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任务是顺应当前形势提出的,其完成需要文化建设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
一、民族音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厚,地方特色分明,虽然民族音乐是文化建设的分支并受其制约,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着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对其产生了推动的作用。
首先,民族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都代表了创作者的思想,它对人思想和情感的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于无形中鼓舞民族斗志,提升民族凝聚力。当前中国十三亿人口,庞大的人口数字更是加大了对于民族凝聚力的需求。同时,民族音乐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国人爱国情怀的有利助推点。民族音乐是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和乐曲,因此人民群众更加容易充满愉悦感的接受,在无形中引导民众的行为。
其次,民族音乐是新时代构筑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音乐来源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产物,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表现一个民族生活地域、方式、经济形态和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同时,民族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时代的变更必然诞生新的民族先进文化形式,新的民族先进文化形式要靠民族音乐的创新来推动,新的时代的发展也就靠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点滴贡献而不断的进步。
再次,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形成国民的心理文化结构,促进学生和人们智力结构的完善、并形成对民族音乐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肯定。
鉴于此,民族音乐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与巨大作用深深地融合到文化建设的大潮中,通过民族音乐的创新,来打破文化建设中的种种瓶颈。
二、文化建设瓶颈与民族音乐的创新途径
尽管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瓶颈就在于民众对文化建设的内涵及重大意义没有明确的认识,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仍然不到位,民众在日常生活很难将文化建设与自身生活、工作、学习相联系,因此不能够很好的利用身边文化建设成果来为自身发展服务,也忽视了自身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首先,端正思想上的认识,坚定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我国民族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唱一些民族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从而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其次,是通过民族音乐的语言将文化建设的主流趋势口号唱响,唱入人心,人人传唱。文化建设欠缺什么,瓶颈在哪里,民族音乐的创作便可以此为契机来宣传什么,通过词曲的力量与演唱者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达到让民众在无形中付诸行动的目的。然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创业创先创优、争先领先率先”这句豪迈、“高调”的话,却被命名为“新时期江苏精神”,在江苏大地到处传扬。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时,代表们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兴趣:难道,江苏人改变性格了吗?[1]笔者认为:所谓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前提就是大胆创新,大胆尝试。
再次,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创作人可以随性由心而创。当前在新闻工作者中普及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一创新途径取得了实质效果,一件件鲜活的事件报道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因此这一方式同样值得音乐创作人借鉴。音乐的创作,尤其是民族音乐的创作需借助对人民生活的的现实关注和与人民生活的充分融合来完成。人民生活是取材的源泉与灵感所在。正如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座谈会中指出的 “对政府工作了解感触最深的是人民群众”[2]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万物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民族音乐的创作要充分吸收流行元素与先进科技技术。过去,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如今,流行成为时尚的象征,流行音乐已然充斥了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和心灵,流行歌曲的创作速度之快和其与现实生活的切实联系更加速了其传播的广度。然而,流行音乐的消遣作用太明显,教育作用缺失。鉴于优秀民族音乐的巨大作用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特点,新形势下民族音乐的创作需要创作者们在深入群众生活的同时,坚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用文化的意识形态构建着国民的民族心理和个人素质,不断的完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把每一个创新的契机投入到建设的浪潮中,是推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永法 刘景丽.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3期
[2]刘丽娟.浅谈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28期
[关键字]广场 文化 群众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面向群众的多种多样公益文化活动,实现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广场文化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一、广场文化的特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广场文化是在以广场为主体的室外场所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场歌咏、秧歌、腰鼓、舞龙舞狮、舞蹈、演奏、表演、绘画等。
(一)广场文化的特征
广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1、开放性。开放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群众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城乡公共文化集中开展的场所。广场文化活动由于其场所宽敞,零门槛,都对群众开放,因此,广场文化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这就决定广场文化必须走平民化道路,服务群众。
2、广泛的群众性。综观所有广场,我们都可以看到,每天早晚广场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寻求自己的娱乐方式,或唱歌,或跳健身舞,或吹拉弹唱,以释放生活压力,放松身心,展示才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活动都无法相比的。广场文化的主体是群众,广场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就变得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
3、节庆性。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是广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广场宽敞、场地大,使得广场多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包括各种文化活动,这就决定了广场文化带有节日喜庆热闹的特点。
4、自娱自乐性。每天早晚,广场里人山人海,有唱歌的,扭秧歌的、跳扇舞的、跳健身舞的,有吹拉弹唱的,有下棋打牌的,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陶醉其中,自娱自乐,有的还展示文艺才能,展示自我。广场文化活动完全是一种群众自由参加的自娱自乐活动。
(二)广场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不断要求有自娱自乐场所、休闲娱乐的空间,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活动中自娱自乐、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广场当然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自娱自乐的自由空间,广场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丰富。一是节庆性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每逢“五一”、国庆、中秋、元旦、春节,都举办广场文艺晚会,很多地方还根据本地实际举办一些节庆活动,如河源市还举办“客家文化节”、“旅游文化节”等。二是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天天开展。人们每天在各种广场扭秧歌、跳健身舞、交谊舞、吹拉弹唱等。三是群众自发的演出。群众自己组织艺术团、乐队等也常常在文化广场表演。四是商家开展的文化活动。商家为搞好营销,以“文化搭台、经营唱戏”,举办商业性广场文化活动。如企业、商场、宾馆的开业庆典、周年庆典等举办的文化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商业性文化活动也快速发展。
广场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设备不健全、不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设备比城镇好,但城市社区小广场也比较少,老城区基本没有。广场的灯光音响也比较缺乏。城镇特别是农村设施缺乏,设备更是欠缺。城镇方便群众活动小广场十分少,有的甚至没有,农村几乎没有小广场。二是投入不足。有的政府对广场文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广场文化的投入少,对广场建设投入缺乏,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没有保障。有的重硬件轻软件,只重视广场建设,对广场活动开展不重视,没有经费。有的只重视搞一场大型活动,对日常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不重视。三是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有的地方只有春节有文化活动,甚至连春节都没有文化活动。小城市城镇的广场大部分只有跳健身舞的活动,活动形式较少。由于活动较少,城镇、农村群众的娱乐方式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四是辅导服务队伍薄弱。小城市、县城的文化馆人员少,而且有专业辅导服务能力的没有几个,业余辅导队伍很少,很多健身舞组织者、教师和民间艺术团的指导、教师都是业余爱好者。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更少,很多是非专业人员。
二、大力推动广场文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广场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发展广场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人们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去愉悦身心,去表演、去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广场文化具有开放性、群众性、零门槛的特点,群众最乐于参与。广场文艺演出、广场歌咏、广场健身舞、广场乐队等,参与的群众最广泛,吸引力最强,广大群众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强身健体、自娱自乐,广场文化活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广场文化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度,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发展广场文化是文化惠民,实施文化民生的重要手段。举办广场演出和广场文化活动,让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歌咏、广场健身舞等活动,群众非常欢迎、积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深受群众喜爱。
广场文化活动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广场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使人民群众和谐相处。人民群众素质提高,和谐相处,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因此,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广场文化活动,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设备,加强组织引导,搞好人才队伍建设,给予经费保障。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要全力组织,开展好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场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民群众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发展广场文化活动,设施是基础,没有设施,活动就没地方开展。因此,要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一要科学规划。城市在规划时,要规划好广场设置,不但要有中心广场和区域广场公园,而且要有社区广场。县城要规划中心广场和社区小广场。城市、县城在老城改造时要规划建设广场。镇村都要有方便群众活动的小广场。同时要做好广场的设计,舞台、活动场地要规划设计好。二是舍得投入建设广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筹集资金,建好广场,既要绿化美化好,又要建好舞台、活动场,还要配备好灯光音响,使广场既美观又实用,便于开展活动。
(三)创新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
发展广场文化,核心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要政府主导、部门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
1、办好节庆文化活动。在重大节日、庆典时,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办大型文化活动,以营造喜庆氛围。在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大餐,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同时还要根据自身实际,发挥优势举办节日、比赛文化活动。如河源市举办客家文化节、旅游文化节、山歌大赛、群众健身舞大赛。
2、开展跳排舞、健康舞等广场舞活动。广场舞也叫排舞,具体划分又有排舞、健康舞、健身舞等。广场舞不受年龄限制,动作简单、舞步重复,不受场地限制,简单易学、时尚、互动性强。跳舞不但可以健身,还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广场舞具有自娱自乐性,跳广场舞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因此广场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风靡大中小城市和镇村,深受群众喜爱。大力推广普及省文化厅推广的广场排舞和全国文联推广的百姓健康舞,挑选培训骨干,组建骨干队伍,以骨干带动辅导建立广场舞队伍,组织市、县广场舞展演比赛,同时把活动延伸到镇和社区,把广场舞普及到各个社区、镇。
3、组建民间艺术团队。文化部门引导、扶持、辅导,组织业余文艺爱好者建立民间艺术团队,如中老年艺术团、合唱团,青少年艺术团、合唱团,舞龙队、舞狮队等,同时对他们经常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水平。
4、开展欢乐广场群众演出。落实经费,培养队伍,定期不定期在市区、县城中心广场举办群众演员的演出。开展好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演出到农村。举办群众歌咏活动,开展广场大家唱,组织群众唱红歌,唱流行歌,唱山歌。组织企业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发动企业赞助,筹集经费,举办广场演出。企业、商场、宾馆在开业庆典、周年庆典时举办广场演出,充分发挥企业通过文化活动宣传自己推广自己的积极性。
(四)抓好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广场文化队伍。人才是开展好广场文化活动决定性因素。市县文化馆镇文化站要增加人员,要公开吸收一些文艺专业水平较高、组织文化活动能力好的人进入文化馆站,吸收有文艺专业特长人员、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作为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选派文化馆(站)的专业人员到艺术院校培训,要经常对文化馆(站)工作人员、民间业余艺术团演员、农村社区文艺骨干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民间文艺队伍,扶持民间业余艺术团队,建成一支业余文艺队伍,挑选一批社区、农村文艺骨干,形成一支文艺骨干队伍。从而形成以文化馆(站)工作人员为主力军、民间业余演员、社区农村文艺骨干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照一.试谈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233网校论文中心,2009年07月;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到了极大保障,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满足群众的视听享受,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基础。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从群众需求出发,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诉求。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我国的群众文化底蕴浓厚,对于人民群众发挥良好的文化服务功能。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践行群众文化的功能,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
第一,服务功能。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从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通过成人教育、博物馆等机构建设、群众技术培训等,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二是通过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民间艺术活动等,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第二,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容渗透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在保障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视听享受,同时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第三,审美功能。群众文化活动宣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理念,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在正确审美观的指导下,不断领悟文化精髓,同时摒弃腐朽落后思想。
(二)发挥群众文化的服务作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首先,解放人们的思想,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和竞争意识,从而发挥更大引导作用,促使人们以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投身于改革工作。其次,提高群众文化的科技含量。在信息化时代,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结合现代新技术创新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增加科技含量,从而为培养群众的科技意识作出贡献。
二、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
一是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积极建立专门针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公共财政支持模式,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特别有必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设立专项资金,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二是重视文化工作结构的队伍建设,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加强对年轻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解决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同时要注重群众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可以通过比赛、开展活动等多种途径来挖掘文化人才,以使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得到必要的补充。
(二)搭建群众文化设施与活动平台
基础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除了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基本场所外,还要加强多功能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扩大群众文化活动范围,同时,还要定期对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尽量减少因设备不完善或破损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文化实施的价值,按照“弘扬主旋律”的要求和就近、方便的原则,广泛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人文化等日常群众文化活动,通过人民群众喜欢的形式,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从而增强群众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要想更好的组织和开展,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方面。首先,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精髓,以民俗节日、重大节庆日和重大活动为载体,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或者让群众自发组织一些诸如秧歌、健美操等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其次,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实现网络化目标,比如,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群众文化业态,鼓励网络群众文化产品的创作,开发群众文化数据处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我国群众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四)提升活动影响力,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群众文化活动要想使自身影响力得以提高,进行品牌文化打造是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不仅有利于群众在活动参与中对活动特色有更为深入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群众活动组织者文化素养,进而对活动内涵有更好的把握,可以有效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性、长期性。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品牌打造,需要组织者整合群众文化活动资源,如引入某些专业技巧、技能等,以有效给群众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也可以创设市场运作平台、加大开发具有独特内涵资源的力度,力求将把活动中的精神和物质进行双向性发展,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得以提升,进而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不管是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还是开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其作用得以发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新时期,各级文化组织机构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慧军.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科技与企业,2014.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繁荣本地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曾经是一个长期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却跃居汉中地区之首,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的县之一。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这几年南郑县新开辟了一个南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村寨农舍,过去多是低矮简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这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过去与经商无缘的农民,现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大财。1988年该镇储蓄达418万元,成了有名的万元户镇。旅游业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如欧美一些大部市、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等,旅游业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对从事国内旅游业的旅行社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个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档次提高一档,多购物一百元。通过工作,1992年上半年国内游客在沪逗留时间达2一3天。大部分住进了二星宾馆,少数还住进了三星宾馆,在沪购物人均达900元。如果进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过工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将会是上百亿的消费,这对上海商业、轻纺工业等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第五,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人们在旅游方面多消费,将会给国家、社会实现更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功能,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作用更为明显。按照我国目前国内旅游一年3亿人次的规模,以1991年对赴京旅游者调查测算,以每次旅游消费606元来计算,国内旅游收入则可达1818亿元,约等于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的10.45%,按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计算,每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产生3.03元的总经济效益,那么1818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将产生5508.5的总经济效益,可见,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确实是一项具有积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第六,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利于国民文化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出门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发展国内旅游业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旅游者游览祖国锦绣山河和名胜古迹,对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扩大信息交流,增强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旅游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过去开展的“夏令营”学习周等活动,寓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于旅游之中,使青少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青少年振兴中华的热情,这些形式可以为发展国内旅游所惜鉴。再次,发展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这些信息、观念、思维、生活方式的传播,可以起着打破当地封闭保守思想、引发思维观念更新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塞、愚昧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强化人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更新思想观念,其意义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得多。至于国内旅游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认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准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综上所述,国内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行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界的充分重视。
二、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
发展国内旅游业,除了要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
人类旅游行为是由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大部分构成的。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国内旅游。在这里只要侧重分析一下国内旅游业与整个旅游业的关系,它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国内旅游业是旅游业的先导。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首先是从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旅游行为,从出游的方向和范围来看,首先是从中短途旅游即国内旅游开始的。当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开始转向国际旅游和长途旅游。尽管我国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道路,以达到刺激经济吸纳外币的目的。但国内旅游的先导作用仍然是不能抹煞的。其次,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体。据世界旅游组织近几年的统计,国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人数的90%以上,其收入也将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90%。美国每年出国旅游人次与国内旅游人次之比为1:100;英国在80年代中期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次,也占全国当年出游人次总量的86%。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1990年来华入境人数2100万,创汇109亿元,而同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旅客达2.8亿人次,回笼货币170亿元。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上升到3811,5万人,外汇收入39.4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3亿人次,回笼货币252亿元。因此,无论是考察旅游的供求,旅游服务设施的硬件、软件,还是比较旅游人数和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充分证明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导。再次,国内旅游还是调节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季节性的原因而产生波动。国内旅游则可在国际旅游市场发生波动时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注意利用国内旅游的调节手段,可以防止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的局面。再就是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美国过去旅游逆差较为突出,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热爱纽约活动,并利用建国20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本国人在国内旅游。瑞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提出了“还是在本国度假更方便妥当”的口号。
据以上分析,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国内旅游,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整个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界曾认为,国内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和条件,不宜大力提倡和发展。近十年过去了,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国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就产生了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340美元,虽仅仅是越过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界限,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闽粤、江浙一带以及其他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显著些。这些地区的国内旅游需求比其他地区必定会强些。同时,从全国的储蓄余额看,至199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9100多亿元,已经具备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基本经济条件。这些情况证明,客观上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其次,我国丰富的
旅游资源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条件。再次,我国带薪假期和每周44小时工作制度的实施,为发展国内旅游提供了闲假时间的条件。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茶件之一,是人们要有足够的闲瑕时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实行了带薪假期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拥有较多的法定节日,使国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为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再有,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足够的发展旅游的设备条件。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拥有涉外饭店已2354座,客房35.10万间,床位73.77万张,这些设施为1985年的3,3倍。此外,交通运输方面,到1989年底止,全国运输客运量为791373万人,其中铁路113805万人,公路644508万人,水运31778万人,航空128300万人。通讯方面,1989年全国范围共有载波电报机5306台,电传打字机33379台,传真机2600台,电话交换机容量17-037481门,电话机1083275部。这些硬件,除交通仍为“瓶颈”外,其它方面已经比以前大大改善。许多旅游接待点已经出现了旅游设施过剩和淡季吃不饱的现象。这些设备的接待能力与数量更为庞大的国内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将形成更大的接待能力。最后,经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客人数剧增,说明国内有组织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国家旅游局对全国2456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二、三旅行社的统计,1992年共组级接待国内游客2821万人,是上年的6.66倍,与当年全国有组织地接待海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都大大超过了。这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业已从过去基本上自发旅游的状况转向了通过旅行社有组织地旅游,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我国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本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很可能要提前三年实现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早作准备,保证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深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后虽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有关部门对国内旅游的需求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计划和切实的指导。今后,应当利用理论研讨会、报刊宣传等形式,宣传国内旅游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等,使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切实把国内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在具体政策上,要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修复以及重要旅游商品的生产,在信贷、资金、利率、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创造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条件。
第二,确立适度发展国内旅游业和加强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实现国内旅游的均衡发展。国内旅游需要大发展,但又受到交通能力的制约,以铁路为例,全国有2万多公里的线路“带病”运作;有200O多辆30年代制造的客车仍在超期服役。大部分通往旅游热点城市的铁路超负荷50%运行。交通瓶颈制约的情况还十分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内旅游的发展要与交通状况相适应。近期内应提倡短线旅游,适当组织长线旅游。另一方面,又要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对短线产业应当采取积极发展的方式加以平衡。
第三,加强宏观管理,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国内、国际旅游的矛盾。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既是统一的又有矛盾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境外旅游者涌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内旅游亦呈上升趋势,有的旅游热点国内游人与境外游人之比高达70:1,因而产生了一些矛盾。对这个矛盾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管理,主动实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结合、协调和分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景点和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提倡近距旅游及新旅游路线,减少旅游热点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