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1篇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材,尽管新课改后重新编写了历史教材,但主要从宏观上介绍了世界文明及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现行高中各种版本教材涵盖性强、包容性突出,史料的丰富程度还不够,教材内容很多为现成的结论,这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有些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证明,进而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乡土历史作为补充史料是个不错的选择。乡土史是历史发展的缩影,教材中的描述远没有身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那样印象深刻,近距离接触又会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让乡土史内容喧宾夺主,要在充分认清乡土史资源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历史教材为重点,分类选择以达到优化配置,不能代替历史教材,将乡土史作为补充内容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足,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历史概念和教材,两者可谓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历史教育目的。

2.乡土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要适时、适度、有效

中国是文明古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对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又对自己没听过和了解不深入的乡土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合理的运用乡土史会减缓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慎重考虑适合的方式、链接的内容、插入的时机等,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不能显得牵强附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让乡土历史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乡土历史的内容庞杂,可能有些内容在当时的作用值得肯定,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资源,并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理性认识家乡的历史。乡土史的运用应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教学任务重,教材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总之,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历史教师必须以有效性为目标,始终做到有效优质。

3.乡土史课程资源的选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性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土历史;教学作用;直观教材;实施场所;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5-01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长河中的支流,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历史名人的事迹令我们自豪,乡土历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生动教材。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已成为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对学生来讲都是比较陌生的,这会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是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离人们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同时,某些历史教师为了教学质量的评比,大搞题海战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使本来鲜活的历史面目全非,味同嚼蜡。所以一些学生说:本来很喜欢历史,但不愿上历史课,最厌恶历史考试。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基层历史教师的反思。于是从教伊始,笔者就努力探索多种形式,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因为地方历史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为它接触的是来自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强。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迁移到历史学科中去。乡土历史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麻栗坡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于是,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给学生穿插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实践证明,收效较好。

2.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活动课实施的重要场所

历史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课件、教具等虚拟情景的欠缺,还发挥了任何资料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乡土历史以其资源的丰厚和实践方便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地位。麻栗坡是祖国的一颗明珠,全县拥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比如小河洞遗址、大王岩崖画,老山战争遗址、新寨的彝族干栏式民居、民族英雄项崇周的坟墓等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搜集、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说家乡、话历史"的故事会,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这样有效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使师生之间的知识得到交流、提高。

3.乡土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3.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家乡历史又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3.2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不论大小,在历史上都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由于篇幅所限,历史教科书不可能把每一民族的历史都详尽地写出来。而乡土历史教学却有条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民居等多种教学形式,介绍本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由来,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介绍为促进民族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各族人民、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3.3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历史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多向沟通的教学机制。

3.4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5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3.6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如围绕家乡的"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

4.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地影响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了搞好乡土史教学,几年来,笔者跑遍了县内几乎全部的文化遗址,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积累了许多史料,经整理后再向学生讲授,不但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了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总之,乡土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应当利用好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好教学,并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陈相武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论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作用》,甘泉县城关初级中学贾斌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47-02[ZW(N]

[作者简介]孙佳乐(1985―),男,江苏张家港人,硕士,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乡土资源指学生家乡的一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即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进乡土资源,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家乡情感,开拓学生视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传统历史教学过于侧重教材,忽略乡土资源的引进,历史课堂略显沉闷。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开拓教学思路,让乡土资源助力历史课堂教学。

一、穿插乡土资源,引活历史课堂

从目前来看,大多历史教学以教材为本,很少穿插其他内容。历史学科本身很枯燥,如果教师不注重运用鲜活的学习资源,那么历史课堂会更显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没有学习激情。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穿插乡土资源,以鲜活的乡土资源激活初中历史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教师课前搜集了当地各种各样的粮票、布票、肉票、米票等,利用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实物增强学生的认识。看到这些票以后,学生产生了很多疑问:“老师,这些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布票是用来换布的吗?不用钱直接交易吗?”……学生七嘴八舌,很快历史课堂活跃起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只是微笑,引导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改革开放前人们利用这些票换购的情景,以此向人们展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些实实在在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当地老人的生活,引导学生向他们咨询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的事情,并做好记录。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搜集这些票,并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穿插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起来,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引进乡土资源,激发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改的重点。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将历史学习与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利用乡土资源,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教师以学生家乡为研究对象,设计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家史。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小组学生可以研究家谱、家庭收入、饮食、服饰、发型、住房等(符合家史的研究内容即可)。

2.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家乡名字的由来、变迁故事、家乡经济发展变化、人口变化等。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家乡,采访家乡老人、村委等,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书籍等。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得出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信息,形成报告,小组派代表展示。这样,历史课堂就变得生动有趣,更具乡土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了。

三、开展参观活动,深化学习体验[HT]

每个地方的历史遗迹、故居、纪念馆等,都是活生生的历史乡土资源,可以为教师所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历史内容,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了优化参观效果,教师还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历史学习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西的鉴真东渡纪念馆,让学生想象当时高僧鉴真东渡时的情景。通过参观一幅幅历史图片,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鉴真大师的风范,感受到了他博爱、和平、开拓、开放的思想和精神。

[HTH]四、设计多元活动,弘扬乡土文化[HT]

文化需要传承,但是传承的前提是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因此,在引进乡土资源时,教师可以设计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中华民族》这一章后,教师设计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调查,并写出调查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日本侵华时,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每个地方都有抗日传奇故事,都有为抗日而牺牲的烈士。教师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家乡,调查家乡中的老人,向他们询问家乡有关抗日的故事、人物等,并记录下来,写成抗日调查日记。这样的历史活动让历史学习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充满兴趣。调查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历史舞台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将当地某位抗日英雄的事迹表演出来,从而深刻体会当时的场景。当然,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铭记历史,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我,将来为祖国效力,使其不再受别国侵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校所在地,挖掘本土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学校所在地的手工业、工业的发展史及历史遗迹等,并以历史小报形式弘扬这些乡土文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总之,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资源。教师要结合历史教材,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将这些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精彩而高效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课程资源 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越发重视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这一新课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首次将历史科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明确地提出来。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如何推行、如何开发和利用,是首要问题。

一、历史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在我国高中教学中的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中,老师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每天只是叫学生看书、背书,说背好知识点就能在考试中拿高分,并不在乎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因此,我国高中教育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总体来说较为落后。

但是受新课改的影响,我国对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投入和重视相对加大。比如,近几年课程教学中,已经将历史遗迹、历史影像资料、历史文献及博物馆等作为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因此,我国历史教学已经不再只利用历史教材进行教学了,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

二、历史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高中教学中学生学习接触最多的,因此它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对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一个总体认识,学校要组织老师认真学习并用好历史教材,让学生完全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2.重视学生课程资源

由于新课改一直提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对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习中,学生也是课程资源之一,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历史老师在平时教学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实践,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科学合理地利用历史网络课程资源

历史网络课程资源包括历史专业网站与非历史专业网站,网站上有丰富的历史主题及与之有关的各种历史资料等。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网络上充足的信息使自己的视野及思维更开阔,让学生查资料更有效、更快速;模拟功能一直是网络的一大优点,因此,可以利用模拟功能为学生提供模拟场景和操作平台,让学生在历史情境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历史事件;老师可以将历史事件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促进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4.重视利用历史老师人力课程资源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平日学习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历史老师广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的学科知识。历史老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将教师资源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便更好地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带动其他课程资源优化发展。

5.合理发掘利用乡土文物古迹的课程资源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当地地域文化特点的人文古迹及景点就是乡土文物古迹课程资源。历史课程教学中,乡土文物古迹课程资源是兼具现实和历史双重影响的天然传承历史史实和知识的最佳媒体。因为它是经过无数年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现在就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双手触摸学习其中留存的具有历史气息的古代文化知识。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课程实施及课程目标制定中,应着重发掘和利用那些存在于我们生活周边的乡土史实资源,让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仅仅来自于课本,从而促进学生加深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直观感知。

6.合理发掘和利用家庭中的历史课程资源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就像人有细胞一样,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学生从出生开始,家庭就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他们学习的大多经验都是来源于家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宝贵的课程资源。每个家庭都有不同历史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看照片,或家里老人亲自讲述等方式,了解家庭由来与发展,对社会历史变迁有一定了解。充分并合理地发掘和利用家庭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认识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的作用下,将有力促进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结语

课程资源作为新课改中一项全新的实践活动,它的发掘和利用远远不止上面陈述的几个途径,因此,教学历史课程时,历史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多开发课程资源利用途径,从行动上将课程资源落到实处,避免教学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聂佳辉,陈成聪.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周刊,2007,28:146-147.

[2]魏献策.论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7.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5篇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现实,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1.备课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地名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事牵连,或依人联想,或在导入新课环节,或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巧妙地引申拓展,既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结合郡县制,可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针对宗法制,就与学生探究本地姓氏中几个“大宗”的来历;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时,结合本地的一些地名比如“横溪”“田市”“皤滩”等的来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向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历史名胜,要求学生课余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课堂教育效果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会让遥远的、全国性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历史,学生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乡土文化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乡土历史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家乡的辉煌过去、灿烂文化、名人事迹都是让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情感的生动材料。同时,家乡历史名人的非凡经历和生动感人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例子。本地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乡土人文资源可以说相当丰富,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活教材。有位法学家说:“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活生生的榜样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家乡资料,形成自己的“家乡英雄谱”,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当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觉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榜样那样的人物,而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中的优秀人物、先贤名人的格言、历史人物的成长足迹的同时,效法先辈、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也被激发起来。家乡美景、历史名人凝结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学生在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达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功效。

三、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