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工业产品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范文第1篇

一、Inventor工业产品设计教学简介

Inventor工业产品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零件设计。首先根据产品的设计方案和分析计算进行概念化设计,然后再进行详细设计,是将几何设计与零件设计融为一体。(2)装配设计。AutodeskInventor的装配设计完全支持各种设计流程,无论是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设计,或者是混合设计,AutodeskInventor都可很方便地在零件环境和装配环境中转换。由于在装配过程中采用了自适用技术,所以,装配设计是基于装配关系的关联设计,从而使得设计流程更加顺畅。(3)表达视图。表达视图演示了在整个装配的过程及装配体的具体组成,整个分解过程可以录制并保存动画。这样,可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装配体的安装及拆解过程,更好地读懂装配体。(4)二维工程图。AutodeskInventor软件中二维工程图是由三维实体模型直接生成的,包括基准视图、轴测图、剖视图、辅助视图、投影视图和局部放大视图等。二维工程图与对应的零件模型或装配体模型具有全相关性,其二维工程图可以保存为其他格式,便于和其他软件交流。而机械制图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对空间形体的表达能力。由“体”到“面”、再由“面”到“体”即由“三维实体”到“二维图形”、再由“二维图形”到“三维实体”是其教学的主要过程,这一过程与传统的设计过程是一致的,即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构思出整个产品的三维模型,再根据一定的投影原理,表达成二维图形;看图者根据二维图形想象出产品的三维形状。

二、机械制图在inventor教学中的应用

1.在“物体三视图”教学中的应用

“物体三视图”是机械制图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它是教导学生怎样利用二维平面图形来表达空间物体的三维形状。由于现在教学时间的减少,对于点、线、面的投影往往省略,从正投影的基本性质直接进入到物体的三视图的画法当中。而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搞清物体的表面对投影面的位置关系以及对投影面的投影特性,因此,绘制出来的物体的三视图往往是不正确的。现在利用inventor进行工业产品设计,我们可以利用其提供的功能,来解决这一难题。具体的实现过程是:首先依次选择三个平面作为三个投影面,在右键菜单选择“新建草图”,进入到绘制草图状态,再选择“投影几何图元”的功能,依次选择物体的各个表面并加以确认,结果,物体在投影面上的投影(视图)就自动创建了。这一过程直观地显示出,物体的表面与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及其投影特性。“投影几何图元”的功能相当于画法几何中的“正投影”。

2.在“相贯线”教学中的应用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过渡线”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一些稍微复杂的形体相交产生相贯线(包括过渡线),特别是对于特殊的相贯线,由于没有比较直观、逼真的实体模型,学生在理解上非常困难。即便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仅停留在对于两个较简单形体相交产生的外部相贯线的理解上,但对于较复杂形体相交、多个形体相交、形体空腔内部的相贯线以及过渡线却束手无策。利用inventor进行工业产品设计时绘制泵体的实体模型。它不仅清楚地将泵体外部相互接触的形体产生的相贯线(过渡线)显示出来,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提供的分割工具,将泵体从中间分开,则泵体内部孔与孔之间的相贯线也一览无余,还可根据不同要求变换各种位置,做各个方向的投影和轴测图,更优秀的是它的参数化功能,通过改变相交形体的形状和尺寸,来观察相贯线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形体,极大地增强了空间想象力。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范文第2篇

总体来看,市场需求引发的机械产品开发和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是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动力,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及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是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基础和知识源泉,反之,基础共性技术及机械工业发展也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机械产品的开发不断对基础共性技术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并为其发展提供广阔天地。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为基础共性技术输送新的科技原理和知识,使基础共性技术作为基础学科、高新技术和机械工业生产之间的桥梁、通道及接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1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围

机械行业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大型铸锻焊结构件制造技术、智能化传感器技术、精确成型制造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重大工程中先进工程材料应用技术、关键基础件和关键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防腐蚀表面处理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从具体含义上,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是电流电压等级和频率、电气信息结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机械振动与冲击、铸造、焊接、无损检测、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锻压、热处理、螺纹、机器轴与附件、技术产品文件、筛网筛分和颗粒分检方法、机械安全、电工术语、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激光修复技术、微机电技术、绿色制造等的总称,它是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基础共性支撑技术,在机械工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2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中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造型与设计中,设计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性能与功能要求、使用环境、材料性质等条件,正确选择铸造、焊接、涂层、锻压、热处理;正确选用与产品相关功能要求的零部件;还要在造型与设计制图时,合理正确选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图形符号、图样画法与尺寸标注,来满足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设计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基础共性技术在产品制造中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制造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合理的采用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法,选用既能满足制造要求,又能满足经济要求的刀具、卡具等;还要将工艺参数与影响制造功能的产品设计属性联系起来,采用先进的机加工工艺仿真、制造数据以及制造规划、统计工艺模型等。所以说,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4基础共性技术在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作用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工业的基础共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进步,基础共性技术在CAD、CAM、CAPP、CAQ等的开发与应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在机械工业的产品设计中提高设计速度和质量;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提高制造工艺减少废品,节约成本等。因此,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基础共性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作用

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循环再利用或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极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极小、人体健康与安全危害极小,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优化。基础共性技术的范围是机械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共性支撑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将对绿色制造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6我国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发展现状

基础技术的落后,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开拓高端市场、打造知名品牌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在传感器技术发展方面,由于国内的大电流传感器技术相对不够成熟,国内风电整机厂商在采购大电流传感器时,大多数会选择进口产品,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往往高于国内产品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压力;在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相对落后,给国产工程机械等装备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带来了较大影响。2009年5月,国务院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机械工业的基础工艺主要包括铸造、锻造、焊接、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基础工艺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目前我国在铸锻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不落后,很多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较少。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铸造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和先进铸造技术的推广力度,铸造技术向大型化、轻量化、精确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及清洁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锻压工艺将向提高锻压件的内在质量、发展精密锻造和精密冲压技术、发展柔性锻压成形系统、发展新型锻压材料和加工方法等方面发展。近几年,我国表面处理行业发展迅速,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表面处理材料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逐渐增多。未来几年,装备制造、汽车行业、有色金属、船舶行业、钢铁、家电等行业的发展将继续推动表面处理业的快速发展。在热处理领域方面,我国热处理行业目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生产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偏低、产品质量分散度大、开发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根据热处理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我国热处理行业将重点突破几大技术难点,包括:(1)地铁、城铁、高速铁路大功率机车关键零件热处理;(2)10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大型关键零件热处理;(3)100万kW以上汽轮机转子及超临界转子热处理;(4)六米以上轧机支撑辊热处理;(5)航空航天超大型零件真空热处理。

7基础共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十二五”规划

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关键是上等级、上层次、上规模,而目前解决以上关键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促进高科技领域、高技术项目的迅速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商品化,通过不断发挥高科技项目的经济效益,刺激大量高技术项目尽快转化为基础共性技术,使之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并同时促进基础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迅速向前发展。总体来看,“强化基础战略”作为“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将使我国机械工业突破“基础”瓶颈。也只有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使高端装备的发展不会受制于人。《“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将主攻五个重点领域、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由大到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六大目标。在实施的“五大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强化基础战略,可见在机械工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进展中,抓“基础”仍被视为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内容。在主攻的“五个重点领域”中,有两个方面是针对强化“基础”提出的,一个是关键基础产品领域,包括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关键基础零部件、模具及加工设备、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另一个是基础工艺及技术领域,重点推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CAX)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总体来看,强化基础战略作为做强机械工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的共性基础领域。总体来看,“强化基础战略”作为“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将使我国机械工业突破“基础”瓶颈。也只有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使高端装备的发展不会受制于人。总之,“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共性基础领域。在加强基础的问题上,要打破原有行业分割,主机行业与零部件行业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和配合,全力推进。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范文第3篇

开放谋得话语权

说起改革开放30年的变革与成就,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立刻提到“7月27日~3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联合品牌展会‘200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会(ITMA ASIA+CITME2008)’,就是一个纺织机械行业发展30年的成就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纺机行业国际化的重大标志。”

此次展会是目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际纺织机械专业展览会。高勇说到:“30多年来,纺织机械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并拥有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1TME)与ITMA亚洲展览会这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业内展会品牌的联合,融合了东西方纺机行业发展的精髓,将中国这个龙头市场置于全球纺机市场的中心,同时中国这个最大的纺机消费市场正逐步向世界纺机生产基地的角色转变,我们也通过品牌联合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这是我们不断开放的成果之一。”

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30年来,纺织机械行业企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外资企业逐步进入,民营经济发展迅猛。高勇介绍到,1999年开始,国内改革开放环境利好,很多外资的独资企业进入国内,独资企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从这一年开始,纺机行业保持了8年左右的快速发展期,每年增长额都超过20%以上。这一时期,纺机行业国际化程度提高,需求量大幅增长,也是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从1984年纺织机械工业产品实现贸易出口,到2007年,已经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值达到15.2亿美元。2001年后,外商进入明显增加,我国纺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国际知名的纺织机械制造商几乎都已到我国投资设厂,外资企业数量增长了60.71%,其比重已达我全部企业的17%,外资企业在我出口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2007年已达47%。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目前国有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不过30%,目前国外独资企业所占比例达到17%,产值不断扩大,如瑞士立达,欧瑞康,特吕茨勒,不断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和产量,他们开始进入中国时是瞄准了中国市场,现在则是以中国为基地向亚洲市场扩展。

规模不断扩大

高勇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获得快速发展,产量已超过世界三分之一,出口量已达世界四分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规模和最完整的产业链,快速进步的技术优势也逐步显现。在此期间我国纺织装备制造业为纺织工业提供大量装备的同时,行业自我发展也取得史无前例的速度。与30年前相比,各方面都有着惊人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纺织机械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218.60亿元,发展到了2007年的500多亿元。2006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统计的748个生产纺织机械的企业中,从业人数为17万人,产品销售收入510亿元,实现利润27.9亿元。目前,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和产量已具世界生产大国。

纺织机械工业生产企业按统计口径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就有923家,而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的1978年,全国生产纺织机械产品的企业只有153家,企业数量增长了6倍。1978年,纺织机械工业的总产值只有8.27亿元,而2007年纺织机械工业的总产值达到574.99亿元,是1978的66倍。1978年,纺织机械工业的利润总额是1407万元,而2007年纺织机械工业的利润总额是28.5亿元,是1978年的20倍。计划经济时期,纺织机械工业产品出口到境外的途径只有援外任务,没有对外贸易的出口和换汇。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引下,1984年纺织机械工业产品实现贸易出口,到2007年,已经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出口额由2000年的2.78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5亿美元。

新型纺机设备武装行业

与此同时,纺织机械工业的产品品种从单一到发展全面。纺织机械工业中的纤维生产机械、纤维加工机械、纱线与织物印染和后整理机械、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有3000多个品种,有上万种规格。可以说品种样样都有,规格基本齐全。主要产品产量由2001年的34万吨增长到了2007年的60万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纺机企业为纺织工业提供了2000多万吨生产能力的各种化学纤维机械设备,提供了8000多万枚各种纤维生产纱锭,100多万台各种织造机械,提供了近300多亿米的印染和后整理机械,还有相应的非织造布机械、针织机械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技术装备使我国化学纤维的2007年产量达到2338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7%,棉纱、棉布的产量均居世界之首。

“十五”期间,纺机行业为纺织工业提供各种技术装备60多万台(套),开发纺织机械新产品500多项。纺织机械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3%。

在制造技术方面,全行业机械加工机床的数控化率达到5%,其中重点骨干企业达到8.27%。铸造、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不少企业采用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种产品、工艺明细表计算机自动汇总和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技术管理的工作效率,从产品设计的源头降低产品成本。

未来,自主创新仍然是纺织机械行业的关键和主要任务之一。高勇补充道,发展的根本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则是发展的路径。高勇谈到已经设定的纺机行业“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提高纺织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到2010年,为国内纺织企业提供的主要技术装备中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并由自主开发的产品占50%以上。继续扩大纺织机械产品出口。由满足内需型向扩大出口型转变,到2010年,争取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占同期产值的30%以上,提高纺织机械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2010年,纺织机械行业装备的数控化率达到10%以上。按照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标准,2010年,我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能进人世界先进行业的行列。”对此,高勇显得信心十足,他认为“将来的行业特征将由满足内需型向扩大出口型转变,在进口纺机设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大约30亿~40亿美元),在保持全球最大纺机消费市场的同时(年均80亿~100亿美元),到2010年,我国纺机产品销售额如果达到600亿元,出口达到20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纺机制造基地。”

在技术创新率上,我们的企业仍然需要努力,要形成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际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吸收费的合理比例是1:10,我国在1:2.6左右,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引进技术,但只引进一套,消化吸收直至创新,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比例为1:12。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工业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其中设立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高校就有上千所,如今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但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一 工业设计简述

工业设计是以经济学、美学、工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以求产品在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同时更具有特色。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认为,工业设计是研究如何设计并制造工业产品的学科,主要是凭借知识经验、视觉感受、技术等赋予结构、材料、色彩、形态、装饰、表面加工等新规格、新品质。通常,可以将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是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设计对象的造型活动,如汽车、电器、玩具、家具的设计均属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平面造型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传递视觉信息,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等均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也被称为空间设计,是以自然空间为中心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能进一步改善产品的有用性,使产品更有价值,更有魅力。

二 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的工业设计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同时,国内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产品制造联系并不紧密,不能准确找到设计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1]。

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如艺术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形态与造型,理工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忽略了设计学科的综合性。以往的设计教学主要有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组成,是典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科的有机性与统一性。

此外,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内容杂乱,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缺乏反映工业设计方向的新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作业布置不科学。

三 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建立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工业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有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够从事产品设计的创新型、应用型、能力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彻底摒弃传统的重义轻技的教学模式,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将宽专业、重实践作为教育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2]。此外,课程体系设计的分裂也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的工业设计人才,因此,应深入推进工业设计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实现从课程教学为中心到课题研究为中心的转变。如今,教科研一体化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推进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产品设计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它与人机工程学、产品色彩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实践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设计技能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业产品设计能力,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立项、产品设计、营销传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整个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可以建构扩散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改进工业设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三维建模问题时可以用常见的玻璃杯、手电筒等作为模型,讲解金属材质的属性时可以将教学楼的楼梯扶手作为对象,让学生真实感受材质的属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讲解NURBS曲线建模时,能够通过放样、旋转等方法进行对比[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通过三维建模实例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融入其中,如通过“铺着棋盘格桌布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玻璃杯,杯中有酒有冰块”这样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反光、透明、折射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业设计之中,以此改进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工业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而在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文理渗透,强调多学科交叉,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只有全面推进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才能提高工业设计教学效率,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颖淑,程宪春.工业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6,(2).

[2] 张简一,张莉.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UI;信息系统UI设计;用户体验

JefRaskin说过:在你使用工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所做的操作以及工具的响应,这些结合起来构成了界面。一个好的信息系统界面不是设计的美伦美奂,用了各种精美的图标、界面上摆满按钮和菜单,而是不但要好看,更是要好用,要充分考虑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情况,能够给予用户便利易用的良好体验。

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界面应该具备能用、会用、好用、快用4个特点。

1)用户能用:界面上的所有功能键都正常使用,不会报错,功能满足对应的用户的需求,用户可以使用本界面完成需要操作。

2)用户会用:界面不会让用户产生陌生感,不会因逻辑、层级或者界面表达导致用户不会操作,误操作,繁复操作。

3)用户好用:架构清晰合理,一目了然,用户知道在哪操作,功能简便流畅,界面美观,使用舒适,不会产生疲劳厌倦。

4)用户快用:操作要便捷,执行速度快,服务响应及时,在用户心理接受范围内完成操作。

要实现用户能用、会用、好用、快用的良好体验的信息系统界面,在UI设计上需要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明确系统需求。进行UI设计首先是确定清晰的任务和目标。要与用户进行深入详实的交流,进行需求调研,把握住系统的方向,了解系统需求,明确所有需实现的功能,以及与界面的关联。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并规定UI设计规格。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方案可与用户进行沟通,多征求用户意见,此时多做规划会减少后期大量的工作量。

2)优化交互界面。界面设计的交互性很重要,用户能不能用好系统,很大程度依赖系统的交互设计。如同两个人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对话,想沟通顺畅,就要遵循着对方的交流习惯。在设计上遵循用户的交互习惯和方式是实现良好交互性的关键。比如功能的摆方位置,界面逻辑等等。在界面设计上,要友好易用,不要为用户增添不必要的工作,尽量在系统后台处理。对于提示说明,要明确,符合逻辑,避免误导用户。

3)引导用户完成操作。界面的设计需要让用户能够自如的无障碍的进行操作。重点体现在界面上的导航与标识的设计,很多时候导航就在充当标识。标识协助用户得知当前的位置,处于什么情况,要进行什么操作,下步工作是什么,而导航则引导用户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在设定导航时要分析用户的操作步骤,完成路径规划,区分权限对应的导航层级。标识一般包括图标、按钮以及文字。标识应该与界面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简洁明了,并清晰的反应出所标识的含义,为用户起到指引作用,并且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方式,比如垃圾箱的图标体现的就是删除的意思,灰色的按钮一般为不可点击等。

4)视觉风格一致。界面保持尽可能少的格式样式,风格、文字、图标、按钮等等都尽量保持整体性。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来设计界面风格、框架以及布局;信息系统的界面以大方简洁为主,尽量少用不同色块,一般不超为4种为宜;统一文字的字体、颜色以及大小,语法和描述尽量简洁清楚;按钮等操作符风格保持统一,图片显示形式、清晰度、裁剪大小保持一致。控件的颜色、背景、大小等也保持一致。

除了以上四个基本原则,UI设计上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不同的环境反复测试。由于显示器、显卡等电脑硬件问题,不同机器上显示的色彩是不同的,应改在多个不同显示环境下进行测试,选取在大多数显示环境色调都合适的颜色方案进行使用。此外,因为计算机显示器大小和比例不同,界面最大化的显示也不相同,在进行界面设计及布局时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以满足大部分显示环境为易。

2)检验窗口缩放时的布局显示。要考虑窗口缩放时界面不会出现显示不完全,或比例失调的问题。可采用固定窗口大小或设置等比例改变。另外,在界面初始化时的大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小尺寸的功能没必要以全屏幕显示,大尺寸的功能超过显示器屏幕显示尺寸,应加入滚动条等设置。

3)界面布局设计的规则。界面布局一般遵循:窗口的位置和对齐方式要保持一致,每个相似窗体沿用同种布局、字体和颜色;界面整体操作方式保持一致,如添加信息都点击添家按钮进行添加,用同样的按钮代表显示;栏目的级别一般不超过三级,用户浏览哪一层级都应该可以获得而页面路径,栏目的题目与内容想关联;窗体打开一般尽量少打开新窗口;常用的按钮可支持快捷方式操作,系统具有默认处理走向的默认按钮,在用户敲回车键时可快速执行操作,并且操作可以还原;浏览点击过的内容颜色可以产生变化,以区分未浏览内容;在整个交互的过程中,都要可以识别鼠标操作,鼠标右键能弹出快捷菜单等等。

4)颜色使用的规则。一般来说,信息系统适合用简洁干净的颜色,同色系的过渡色使用起来即不会显得突兀,又增加了层次感。而一些造成强烈反差效果的颜色,适合用于特殊意义或警示,比如一些无法撤消的操作,以特殊的颜色提醒用户操作时多加注意。颜色也可以划分结构,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来显示不同功能功能,能视觉上清晰的分割作用。总之,使用颜色要遵循人们的思维逻辑和使用习惯。

1)设置出错信息。在界面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尽量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操作中让用户能看出如何做出正确操作,并且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予以警示。在用户出现错误时,不应该只告诉用户无法完成和操作失败,而是应该明晰错误的含义,给出用户如何解决问题、正确操作的建议。

2)适当给予提示及帮助。在特殊操作和功能界面上加入提示,必要时加机帮助。提示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以简明的描述告诉用户当前功能的情况、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处理。没必要的提醒不要出现,会引起用户的逻辑偏差,不但不是对用户的细致的关怀,还对用户造成了扰乱。联机帮助作为轻型的帮助文件,要有清晰的分类和索引,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信息系统的UI设计工作贯穿整个开发周期,在需求与设计阶段,需要分析了解用户需求,提出UI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需要与程序开发人员共同协调进行,在后期也会根据用户的需要再进行完善调整。可以说,UI设计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工业产品设计技术、美学、心理学等多种元素,是用户了解系统的门户,也是用户与系统直接交互的桥梁。企业从战略角度和长期利益出发,做好以用户为中心的UI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UI群英汇用户体验交互视觉设计方法论,徐海波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加瑞特(著)、范晓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