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价值;影响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1.现阶段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差距大、不平衡是现阶段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中近80%的份额,其余为发展中国家。各发达国家间经济水平相近,服务业在本国经济中占据份额也大,彼此间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远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增长。

2.服务业跨国转移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跨过转移服务业有利于贸易服务的迅速发展,这是促使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也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发展贸易,生产、运输等产业必将转移入发展中国家,即生产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

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1.服务贸易的结构改变速度很快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的结构改变速度很快。当前,世界范围内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正在向信息业中的最大产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正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2.垄断现象明显

服务业中的垄断有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两类,特别是美、日等国家的垂直集中和水平集中。垂直集中指少数几家私人公司的垄断,如六大会计事务所垄断全球的会计业务等。水平集中则指的是公司拓展相关业务和经营范围,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

三、服务贸易的新发展与特点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1.从高新技术引发服务商品的特点变化看服务贸易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服务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方式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独享性。某些行业其主体和客体是特定的,没有竞争和标准的价值及尺度,如城市规划、环境处理等。其独享性使得其国际价值和价格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其价格大多数都是由服务方提出,然后市场贸易双方再协商决定。第二,由于提供服务和消费基本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大多数国际服务有着不可贮存的特征。服务的不可贮存性使得难以通过加权平均多个国家从而得出社会必要劳动的平均时间,因为不能衡量每个国家所提供服务商品的价值量。

2.从服务贸易对象的两权可分性看其对国际价值实现的影响

贸易对象的两权可分性在当代贸易中很常见。即贸易出口者在关于技术或知识产权贸易时,可以靠合同在各个时段向不同进口者转让使用权。因为使用权的转让,在贸易中多次流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调控作用也要多次实施,并且结果也不尽相同。同时,虽然贸易出口方提供的服务价值相等,但是贸易中转让对象不同,其实现价格也必将有所差异。

3.从跨国公司内部服务贸易的发展看其对国际价值形成的影响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密集类产业的可贸易性和交换性的增强。这样公司内部贸易便处于一个相互协作的环境,不仅仅是物品间的交易或者是仅围绕某个特定的子公司展开。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金融信息收集和传输工作是由美国的子公司负责的。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发展可使多国权重在其服务商品价值中的比重加大。

四、服务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影响引发的启示

1.立足比较优势,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首先,对于已有的对外贸易优势的制造业重点把握。对于制造业来说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科技、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长价值链,在对外贸易上获得更大利益,同时更好的给予服务业以资金支持。其次,在保持现有的传统服务业水平的基础上,如旅游业、运输业等,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准与服务质量,用现今的信息技术对其改革,增加传统服务贸易中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同时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让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再者,扩大第三产业在产业链中的比重,提高发展质量。服务贸易是立足在国内服务业上的,加大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服务贸易质量的提高。

2.加强科技创新,改变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强弱,现今社会能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其多有生产率高、科技水平先进的特点。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服务贸易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缺乏技术密集类的竞争力。所以,我国在保证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有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制度定制和政策取舍。确立以增强自主能力为核心来改革发展方式、调控产业结构和推进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策略,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强国际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因此,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制度和政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身科技的创新,增加贸易商品的价值,增强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3.拓展多元化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比较优势

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别价值及其实现程度都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在当前世界贸易市场上,各个国家的生产率都以阶梯状分布,从低到高,发达国家在阶梯中都占据优势地位,不发达国家则处于底层,但有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则处于中层如我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虽然通过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经济体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何存进贸易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对发展落后国家进行投资,扩大自身的比较优势。

五、结束语

近些年来,服务业跨国投资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了推动服务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相对来说,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晚,而且传统服务业的比重相对高,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较低,因而研究当代服务业商品的国际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内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就业岗位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特点充分,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因此,客观上沿海地区外向型生产和经营企业数量众多,且规模经营企业众多,同时,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也居于我国前列,这些区域经济的特点都为外向型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现实的活跃的就业市场,反观内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情况与之有较大区别。以四川省经济特点为例:2011年广东省出口占比全国出口比重近30%,江苏省出口占比全国为近18%,上海出口占比全国近13%,而四川省出口占比全国仅为近3%。到2011年四川对外贸易依存度不到15个百分点,出口贸易依存度仍不到10个百分点。而对于全国,1997年至2011年对外贸易依存度最低都不低于30个百分点,而出口贸易依存度最低也不低于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四川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贸易依存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发改委最新的“中国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中四川对外开放度在全国排名第21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差距就更大,甚至还低于重庆和陕西,这表明四川省GDP的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比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四川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并非“外向型”,而是内向型经济体。也就是说,四川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都指出区域的企业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内向型企业为主。这样的区域经济特点客观上使得定位于外贸一线岗位的高职外向型专业的就业市场天然并不广阔,这是内地国际商务一类的专业乃至此类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岗位对口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生源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对外向型专业培养用人单位合格人才带来很大难度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是高考成绩分类档次中的一专和二专,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尤以外语成绩普遍较差为典型特点,再加上学生在中小学生涯里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致学和自学精神,这给外向型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如何针对实际用人单位培养合格人才,如何做好专业的生源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定位,变得异常关键。

(三)专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的可替代性强

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有“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这些专业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定位有较多的重叠,虽说高职院校这些年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学,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由于商科外向型专业的实际工作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知识综合素质尤其是贸易思维的要求较高,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最近几年本科院校也在改进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再加上本科生源的综合素质普遍优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当就业市场低迷时,这些种种因素造成针对外向型岗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中普遍选择本科以上学历,对高职院校的类似专业的可替代性是非常大的,这是高职院校外向型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较低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二、提高内地外向型专业就业对口率的措施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特点,调整就业定位思路,增设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类型企业为新定位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具有直接的意义。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大,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对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来说,必须研究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必须以本地区的现实经济为依托,做好产业发展的研判和预测将成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可能改变区域经济的特点,所以除了影响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以外别无它法。针对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行特点偏重于内向型经济体市场发展为主,利用区域内人力成本优势和人才素质的特点,内地区域近年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并作为区域的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如“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出以发展现代生产业为主的主基调,以建设区域物流金融商贸中心为主要目标,以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为其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群中的专业,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定位中除去目前确定的服务与对外贸易型生产和经营型企业以外,增设涉及国际商务活动的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类型企业为新定位方向,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样的服务外包企业中可以考虑尤以呼叫中心,远程物流管理外包,远程单证处理外包,商务外包等类型企业为主,因为这样类型的服务外包企业大多从事跨境服务外包,需要岗位人员具备国际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这样的岗位需要大量的一线服务人员,其工作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与高职高专相匹配。笔者在另一个四川省商务厅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国际服务外包”教学研究”在针对成都高新区服务外包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从事物流外包、呼叫中心、贸易采购外包和单证制作外包的企业主动要求高职专业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对以往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表现表示满意。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就业定位应以区域内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尤以生产型外贸企业为主

以四川省外经贸企业主体情况为例。据四川省商务厅官网统计数据:2005年四川省出口经营主体出口总额占比情况为: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比49.3%,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比为14.5%,民营企业出口额占比为36.2%;到2011年,国有企业占比为16.8%,外资企业占比为41.6%,民营企业占比为41.5%。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对外贸易主体正发生改变,目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已成为四川省出口贸易主体。针对这样的区域外经贸发展态势四川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就业定位应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

(三)专业定位岗位应具体化和层次化,避免抽象化

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就业定位岗位为例,过去的定位较为泛泛而论,通常定位描述为外向型企业一线服务管理人员,这样的定位虽涵盖了所有外贸生产和经营岗位,造成定位都沾边,但定位模糊化抽象化,其结果可能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的针对性上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应当就定位岗位具体化和层次化。应在对区域内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充分调研梳理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的技能素质要求,对定位岗位具体化和层次化。例如,在外向型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对一线订单跟踪和衔接协调内外业务部门的岗位即外贸跟单员岗位普遍有人员需要,跟单员岗位要求国际贸易知识够用,熟悉外贸服务环节流程,同时又能在一线留得住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其专业技能要求和人才素质要求与高职高专吻合,也就成为高职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定位首选。笔者认为,该专业就业岗位应针对跟单员、单证员、货运员、报检员、报关员和商务助理文秘,这样的就业岗位定位与一线生产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重要程度基本相适应。

(四)应增加短期与中期培训定位,生源的来源渠道应多样化

在实践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在外贸岗位人员欠缺或技能欠缺时,大多首选在本企业内部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不是直接对外进行人才招聘,进行短期或中期外贸知识技能培训,这样的用人策略对企业而言是人才流动成本最小的一种选择,也是人才信任度最高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外贸人才的短期中期培训市场活跃。例如,据四川省商务厅官网培训中心信息报道:四川省商务厅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每年都会针对而针对区域发展中企业发展和人才岗位转换的需要举办短期外贸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迄今为止,已举办近40期,每期50~60人。据此可以看出,对进出口贸易人才技能和知识的更新是区域外经贸经济发展的一种市场需要。高职院校的智能之一是对行业人才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外经贸人才企业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定位应有针对行业人才短期或中期培训的服务智能。对此生源的来源渠道不再局限于经高考后的一专二专初级人才,而应该扩展到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的转岗或在职培训,继而扩大到区域人才市场中人才为未来就业岗位的选择的继续教育职能服务,这样的多元化的办学定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应强调教育的终生性,而不是学历教育的一次性。应是人才在成长和工作阶段对为了职业发展或工作需要对高技能充实和完善,而不是一种学历或文凭教育。世界上优秀的职业教育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职教的成功经验也表明,高职的生源应是多元化的,不仅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是还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深造和培养的机会,更好地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

三、结语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分工与贸易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 基本范畴

当前国际分工与贸易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分工方式逐渐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成为工序分工;二是贸易对象逐渐从最终产品转变成为中间产品。这种转变正逐步影响着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及实际贸易形式,影响着整个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前景,需要予以重视。鉴于此,需要对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基本范畴进行准确界定。

国际分工与贸易发展阶段回顾

国际分工与贸易是相伴相生的。最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实施的专业化分工,才产生了为专业化服务的交换形式―贸易;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参与生产的国际化分工,才产生了为国际化分工服务的交换形式――国际贸易。因此,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形式的变化也将导致贸易形式的变化,研究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阶段,需要先从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内容入手。国际分工形式包括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和工序分工。

产业分工是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及产业结构特征,通过专业化发展自身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国际分工形式。各国通过产业分工,可以通过生产专业化和国际交换提高资源及要素禀赋的利用效率,促进本国乃至世界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分工实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扩张更是能够使各国在原有资源不变的条件下享有更多产品。产业分工与贸易是以产业标准为基准、以最终产品的交换为贸易内容、以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为目标、参与主体是各个产业或部门的分工与贸易形式,也是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关注的是各经济体专业化从事哪一种或几种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活动。

产品分工又称为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每个国家只是专业化生产产品整个生产价值链上的特定环节的国际分工形式。因此,产品分工是同一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是产业分工形式的进一步深化,既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实现,也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产品分工是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分工细化而出现的,并且在二战后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盛行起来的国际生产形式,自其产生以来,中间产品的交换开始逐渐盛行并逐渐在产品交换中占据较大比重,使最终产品交换不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相应的产业贸易也不再是国家贸易的仅有形式,产品贸易逐步走上历史舞台。于是,原来的产业分工标准不再适用,国际经济学界开始使用“产品内分工”来描述现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产品分工和产业分工相互补充,共同描述了当今现实世界经济中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并共同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基础。如果说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产品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产品分工与贸易既可以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扩展方式的中间产品贸易,又可以表现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延伸方式的中间产品贸易。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进行的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各类工序组合形成最终产品,并生成了一条具有相联关系的链式生产组织形式,这种生产组织关系在空间上延伸便形成了产业链(芮明杰等,2006)。工序分工与贸易是指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开始跨越国界,同时实现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并通过工序贸易形成生产联系的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工序分工与贸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生产工序;二是产品生产必须跨越国界,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的形成提供生产服务;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产品作为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并且生产出的一部分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别国(Hummels et al.,2001)。

国际分工与贸易各发展阶段对比

从产业分工与贸易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包括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其贸易主体是最终产品,从事的是一般形式的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消费者偏好相似理论、产品异质性理论等经济理论;而产品分工与贸易也称为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其贸易主体是作为下阶段投入品的中间产品,从事的贸易形式从最终产品贸易转化为了中间产品贸易,现实中其具体的分工和贸易形式表现为加工贸易、全球外包与合同外包、OEM、ODM、公司内贸易和战略联盟等,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等基础理论都是其理论基础。可以说,产业分工与贸易和产品分工与贸易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替代,共同构建了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础。

与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序分工与贸易相比,产品分工与贸易在二战后盛行,其界定范围既包括跨越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分工,也包括像斯密所描述的同一空间的生产分工;其贸易主体性质主要为中间产品,但是在一定贸易统计标尺下,它可能还涵盖一部分直接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具有中间产品性质的最终产品;其贸易主体是实物产品,具体形式不包括跨越工业或者行业的服务等劳务产品;其分工贸易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而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内涵小于产品分工与贸易,其界定范围与产品分工与贸易相比更具有专指性,它的出现是由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以及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带来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下降;它所界定的分工范围仅仅限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分工;贸易主体范围完全是投入下一阶段生产所用的中间产品以及生产性的服务产品,不包括任何进入直接消费领域的产品;主体性质是生产环节和工序,主体的具体形式既包括实物产品又包括服务和劳务产品;由于其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复杂性和分工方式具有较高深度,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理论综合构成了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石。

综上,产业分工与贸易、产品分工与贸易、工序分工与贸易的比较可以用表1清晰地表现出来。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界定

由上文论述可知,“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进行的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芮明杰等,2006)。工序分工与贸易是指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以工序分工为基础,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开始跨越国界,实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分离,并通过工序贸易形成生产联系的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

对工序分工与贸易中“工序”的进一步划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内涵。本文对工序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实物工序和服务工序;劳动密集型工序、资本密集型工序和技术密集型工序;高附加值工序和低附加值工序。其中,高附加值工序和低附加值工序将是研究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中重要的衡量标准。

根据工序投入品的性质和属性,工序可以分为实物工序和服务工序。工序分工与贸易最基本也最显著的特点是上游工序的成品成为下游工序的投入品。随着现代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提升,生产过程也更加复杂化,不但物质产品成为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服务业生产的产品、特别是生产产品也成为现代产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区段和工序。

根据生产工序的比较优势,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的工序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工序、资本密集型工序和技术密集型工序三种类型。工序分工与贸易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即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间分工的理论,但是其对于工序分工依然适用。由于在同一产品的工序链条上,具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各个工序环节是各国根据其要素禀赋、按照其比较优势进行选择的。因此,相应的工序也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按照生产工序附加值的高低,可以将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的工序分为高附加值工序和低附加值工序。附加值原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如果将生产工序看作中间投入品,也可以用附加值将工序进行分类。高附加值工序是指与一般工序相比“投入产出”比例较低、文化价值和技术含量较高、价值增值幅度较大、生产利润较多的生产工序。而与之相对的低附加值工序是指投入产出比例高、文化价值和技术含量低、生产附加价值增值幅度较小、生产获利较少的工序。需要注意的是,附加值的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高附加值工序也不等同于高科技工序,而只有高科技工序成为高效益工序时,才能称为高附加值工序。

综上可见,工序分工与贸易的概念范畴对于描述当代世界生产过程国际化,比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概念更加准确和具有专指性,更能够刻画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格局,不但刻画出产业链分工的特点,而且将贸易主体界定为工序和环节,更加准确而形象具体地描述了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特质,真正反映了国际贸易学分工贸易模式的理论内核(曾铮,2009)。

参考文献:

1.陈英.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J].学术论坛,2010(11)

2.代中强,梁俊伟.分工与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中国经验[J].当代财经,2007(9)

3.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梁碧波.工序贸易及其影响效应―一个基于工序分工的贸易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国际经贸探索,2011(12)

5.罗琳.国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曾铮.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研究―基于新兴市场国家视角的理论和中国经验[D].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8.朱廷,胡安亚.工序贸易的研究路径与进展[J].经济经纬,2010(4)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总量关系;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B

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看,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相对其他产业较为年轻,服务业也可以说是伴随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服务贸易的发展也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而独立出来。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在逐渐恢复,服务贸易被证明越来越有活力,服务业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第一、第二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于服务业结构的复杂性,想要把服务贸易的每个部门都研究透彻显然很困难,在此,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关系。

一、总量互补和差额替代关系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总量之间表现为高度相关性,而且是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这不仅是现实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对外贸易转型阶段的现实需要。

(一) 总量上,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发展呈互补性特点

在各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服务贸易出口额较高的国家基本上也属于货物贸易出口额较高的国家。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列出口前六位的国家中,只有英国和荷兰分别只占据一项,而其他5个国家同属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六位,仅是次序略有不同。以我国为例,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5779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出口额1702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两者的排名略有差距,同时出口额的差距更为巨大。这种对比情况,在英国、日本、荷兰等其他国家中都有所体现。基本上,无论是服务贸易出口和货物贸易出口,其数量都同该国的GDP总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从出口数量上看,会出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互补性特征。

(二)从差额上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着替代性

如前所述,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从总量上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会同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互补特征,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差额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替代性。2010年美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排名第一,而货物贸易却存在巨大逆差。反观中国,情况正好相反,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居全球第一,存在巨大顺差,而服务贸易上却是逆差。其他国家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差额也表现出一定的替代关系。

2010年纵观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一般在服务贸易上表现为顺差,则货物贸易就是逆差,反之也成立。服务贸易差额和货物贸易差额的关系表现为替代性。但在一定时期内,彼此的差额并不平衡,这是由于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对各国的影响不尽相同,各国的恢复情况也不一致。

二、内部结构变动关系

由于规模发展之间的不对等,货物贸易的发展变化对服务贸易的结构性变动影响比较大,而服务贸易只是对货物贸易的结构微调和升级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结构变动影响

1.服务贸易部门结构受货物贸易的总体发展的影响。当进行货物贸易的时候,对与货物贸易有直接关系的服务贸易部门的进出口就会产生影响,例如运输业。与服务贸易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有微弱影响或者没有影响。因此,货物贸易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

2.不同部门的货物贸易发展对与之相关联的服务贸易部门存在一定差额影响。由于货物贸易受服务贸易各部门拉动的弹性存在差别,货物贸易的进出口对服务贸易部门间的影响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货物贸易影响服务贸易各部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各国在服务贸易上的结构变化。

在此,我们对以上两点进行举例分析。以中国为例,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情况直接影响决定了服务贸易各部门在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最先利用的就是运输业,运输业因此成为了仅次于传统优势服务部门旅游业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部门。2005年我国运输业服务贸易额达154.27亿美元,占2005年服务贸易总额的20.9%,而在2001年运输服务贸易额仅为46.3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4.1%,而且连续五年其比重逐年增加,这与中国货物贸易持续快速的增长对运输业的引致需求是分不开的。

同样,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会对货物贸易产生影响,旅游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及其发展也推进了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服务贸易许费和专利权使用费项目和咨询项目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和发展,对我国制造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货物贸易逐渐由过去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而转变为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服务贸易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对各自贸易部门的贸易差额产生影响

同样以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运输业的影响为例,货物贸易迅速发展在推动运输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运输服务业进出口影响也差别巨大。在运输服务贸易额大幅增长且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不断加大的同时,其逆差额也由2008年的166.89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330.21亿美元,远远大于中国当年的服务贸易逆差总额152.63亿美元。这是由于中国运输业竞争力不强,导致运输服务的进口大于出口,造成了运输部门的逆差额随着货物贸易的增长和运输贸易总额的增长而扩大。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三者占贸易顺差总额的60%以上。而这些部门仍然是以资源和劳动力为基础的部门。这也说明,中国服务业尤其是运输、保险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的发展层次较低,这些以资本、技术、知识等为核心要素且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服务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动态上影响和改变着各自内部结构和格局,尤其是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更为巨大,这是由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比例和其第一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所决定的。

三、结论

(一)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关系

由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两者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因此,从长期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我们可以选取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归纳。

1.从几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总量上考察,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动关系。即货物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反过来,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为货物贸易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如果两者中有一者发展受到制约,那么另一必然不会得到良好发展。

2.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内部结构上考察,两者存在相互引致的结构变动关系。货物贸易总体结构的发展,带动了服务贸易对应部门的结构发展。但货物贸易部门如果做出重大调整,服务贸易对应的部门必然受到巨大影响。

(二)服务贸易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前文总结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关系,大部分内容都在介绍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然而,服务贸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又不完全依赖于货物贸易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在未来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超越货物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服务贸易的相对独立性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要求也相对复杂。由于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高度复杂性和不可存储性,相对于货物贸易,其具有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和严重滞后性。消费者在购买服务贸易的同时,无法完全预估服务贸易是否能带来最大利益。另外,一旦信息失灵,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在国际市场中马上会陷入混乱状态,信息不匹配会造成巨大误解,接着就会损害双方的利益。因此,政府在管理服务贸易的时候,就要分门别类地把各种服务贸易严格区别开,根据不同服务贸易部门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同时,保障市场信息完全公开,防止相对垄断的发生。由此看来,相对于货物贸易,政府对服务贸易市场的干预要复杂得多。

[参考文献]

[1] 程南洋,余金花.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1997一2005 [J].亚太经济,2007(1).

[2]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3] 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4] 谢康,李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证 [J].国际贸易问题,2000(9).

[5] 郑吉昌.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下的服务业国际化 [J].中国软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