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果感到孤独,请不要沉默。摆脱孤独的第一步是多与人交谈。如果没有人在身边,或者不喜欢与朋友或家人聊天,那么做出改变是很重要的。多和朋友和家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多帮助别人,这样别人也会乐于和自己交谈。
2、经常锻炼。
锻炼会向大脑释放感觉良好的荷尔蒙,因此定期锻炼可以帮助改善心情,使人充满活力,这样也可以减少孤独感。如果经常去健身室的话,还可以结交一起锻炼的朋友,这对也提高运动效率,缓解孤独都是有帮助的。
3、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或爱好,如果感到孤独的话,可以尝试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从事自己热衷的活动,通过某些群组或者兴趣团体,并找到有共同兴趣的人。
4、经常做志愿者。
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另一种很好的方法是做一个志愿者。这不仅可以结交新朋友并和朋友保持交流,帮助他人也会让人感到快乐,也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如果平时有时间的话,与其一个人呆着不如去帮助别人,也可以让人不再孤独。
5、少玩手机。
玩手机,电脑是现代人的日常习惯,很多人有事没事就喜欢抱着手机上网。这其实是不好的习惯,会减少社交的时间,让人变得更加孤独,不愿和人交流。面对面交流的与人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6、参加户外活动。
关键词:社交媒体;人力资源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在国外,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有Facebook,Twitter等,而在国内,则包括微博,人人网,微信等。
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一个广为接受的认识是:社交媒体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最重大变革。企业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们的顾客和合作伙伴互联,及时通讯沟通。在社交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发出自己的声音,随时参与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甚至随之采取在线下行动,亲身参与热点事件进程。
生活中的新事物,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抗拒,社交媒体也同样。在一个企业中,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往往对外界的变革反应最快。技术部门的职责就是研究最新技术,开发最好的应用,评估最新的风险,所以他们往往先知先觉。而市场部门本身就肩负着开拓新市场,发掘新需求的任务,他们对于新生事物通常也接受很快。
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往往被认为是最抗拒变革的一个部门,是对新事物反应最慢的部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要负责维护企业现行的制度,程序,用既有的制度评估和管理所有雇员——他们是企业内现行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当然不愿也不能随意改变。可是,当下的社会现实是:数以亿计的人可以用手机上网、通过社交媒体与世界联通,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亿万人生活的一部分,人力资源部门想要拒绝社交媒体的影响已经很难。而如果人力资源从业者能够主动示好,研究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恰恰可以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巨大便利。正因如此,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开始主动接受和利用社交媒体,使其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工具。
社交媒体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员工沟通
——在社交媒体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异常迅捷。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在微博上很快会获得成千上万的转发和评论。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管理层要与员工沟通主要通过开会,个别谈话,电子邮件,内部办公系统等。企业有什么信息要向全体员工,信息会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整个过程费时费力。而在社交媒体时代,雇主们基本可以假设,他告诉一个员工的事,很快所有员工就会知道了。HR们再也不用费劲地跑到一个地方跟那里的员工开会,宣布,然后再飞去另一个地方。一个单独的企业微博账号,随时更新,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2 员工信息反馈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想了解基层员工的想法建议,通常需要设立一个意见箱、员工热线或者 通过“总裁时间”这样不定时的会见制度。,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技巧实在显得太古老太费力。用这些工具,大概只有非常聪明的管理者,再加上一定的好运气,才能比较多地了解他的员工。而有了社交媒体就不一样了:通过员工的博客,微博,人人网页面,高层管理者可以在员工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微服私访”,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与员工留言私信互动。而员工若有什么问题要反应,也可以随时@或私信给特定的管理层人员,既方便又私密。在一个人人互相联通、随时可以自由交流的社交媒体网络中,基层的员工的意见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获得了表达和传播的机会。
3 社交媒体有利于企业寻找人才
过去,企业需要招人时,人力资源部门常用的手段有登广告,找猎头,参加招聘会等,当然在企业自己的网站上也可以挂出招聘启事,但是被看到的几率一般不会很大。但是现在,一个企业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挂出招聘信息。140个字,写出简要招聘需求,留下相关人员邮件和电话。由于关注企业微博的人,大多是对企业有兴趣的人,所以这样的信息很容易获得转发。有兴趣者的层层转发,会使得招聘信息迅速在社交媒体的亿万用户中传播开来,而且,最重要的,这个过程全部免费。企业往往能使用0成本迅速获得大量应聘者信息。如今在微博世界,类似的招聘手段已经屡见不鲜。最早尝鲜的,是开风气之前的媒体,不少媒体通过社交媒体招聘记者编辑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如今,社交媒体上的招聘主体已经五花八门。笔者最新看到的一例是@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 的热门招聘信息:“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招聘领事事务助理,年薪101900元”。
4 社交媒体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部门辛苦定出绩效考核体系的目的,根本目的是督促员工工作,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衡量一个绩效考核体系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恰恰是看其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生产效率。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交媒体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上有显著作用。这可以成为人力资源经理们重视社交媒体的一个理由。
通过社交媒体,企业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员工更好的互相联通起来。在这些人数众多的员工中,往往蕴藏着比管理层更多的智慧火花。一些管理层人员感到头痛棘手的问题,或许某个员工正好有个点子。比如,如何一个技术问题如何解决,或者公司下一步应该如何拓展市场。
再高明一点的公司,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 “悬赏”,挂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定向给本企业员工群组,(目前新浪微博有定向给某一群组功能,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外的人看到。)“悬赏”可以给出三到五天的期限,鼓励员工集思广益。凡是提出的意 见被采纳的员工,都可以得到企业的奖励。对企业和员工来说,这样的互动真是再便捷再容易不过了。没有了层级之间报告的繁文缛节,平等的互动交流,轻松有趣的手段。极低的成本,可能极高的收益。有什么企业不愿意试一下吗?
社交媒体,改变了人力资源工作,迫使人力资源从业者重视网络世界。在线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当下企业HR人员和高层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阵地。一方面它能为企业带来许多便捷,另一方面,若企业有负面新闻爆出,社交媒体也会以惊人地速度传播。社交媒体改变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处的方式。HR作为一个管理人的部门,显然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社交媒体时代的生存战略。
对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拥抱社交媒体”,听上去像是一个高风险,费时费力且回报很低的工作——要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放下架子”去了解一个看上去只有赶时髦的小年轻才玩的东西,听上去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在社交媒体中,任何一个小人物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发表对公司的看法,甚至不小心泄露公司不愿公开的信息,这使得一些管理者,甚至将社交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封堵还来不及,哪有心情拥抱?!
这些因素使得很多公司还不愿正式社交媒体。没有利用它来招聘人才以及做市场推广等。
事实上,IBM公司曾经对700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一项调查,有78%的人认为他们的公司在合作与社交方面做得并不好。然而,只有21%的公司增加了这方面的投入。他们或许还在侥幸的希望,有一天员工会厌倦了facebook或者twitter,他们会不再愿意把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挂到网上去。
但事实是,社交媒体毫无过时和衰弱的迹象。Facebook,在全世界已经有了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在中国,单单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在今年2月已经超过了5亿。(新华网)。而腾讯公司则在今年1月15日宣布,它旗下社交应用“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
社交媒体在信息分享和人际合作方面,是一个革命性的发明。它可以让你与多年失联的老同学重新搭上线,可以让你寻找某个路上邂逅的朋友,但它真正的能量还在与,它可以用来创造许多商业机会,并将它们变成现实的盈利。
在积极应用社交媒体的公司,如IBM中,雇员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彼此的想法,分享一些经验,由此变得更有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事实上,IBM公司2010年做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财务表现最好的公司中,有57%更愿意使用社交媒体去帮助公司在全球的各分部开展合作。
不过,即便社交媒体有种种好处,人力资源经理们对它有所顾虑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HR的重要职责是控制员工,使其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努力。而每个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都可能对公司的形象产生影响,任由其自由发展,意味着人力资源经理可能每天都睡不好觉,随时防备哪个冒失的员工出口不慎,伤害企业声誉或者泄露企业机密。更何况,个别员工可能沉溺于在社交媒体上浏览、聊天,所谓“刷微博”,从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如何在拥抱社交媒体的同时尽量避免这些风险呢?IBM公司有一套社交媒体应用规则,这套规则随时在更新并融入到员工培训中去。
我在国内一家中央级媒体工作,在我工作的媒体,人力资源部门也有对于使用微博的相关规定,比如: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上,你的身份即为某媒体记者,你的言行与所效力媒体密切相关,如果出言不慎给企业形象带来损害,员工本人会受到企业内部纪律处罚。如果你想以个人身份随意一些表达,请不要实名认证,即不透露你的工作身份。或者单独注册另外一个账号,用来“吐槽”。那时,能够规范你的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了。
5 结论
关于社交媒体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我在中文资料的检索中所见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社交媒体还处于初发阶段,大量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环境的革命性改变。另一方面,我们处在一个无法登陆Facebook,Twitterd等世界性社交媒体的区域,这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社交媒体的绝大作用有所低估。试想,如果有一种工具,可以让你随时随地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自由沟通,你会轻视它吗?任何一个以盈利为己任的企业,会想不到从中掘一桶金吗?本文引述美国部分人资资源工作者对于社交媒体的评述,介绍一些国家化大公司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对国内社交媒体的认识,就人力资源工作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Ahlqvist, Toni; B?ck, A., Halonen, M., Heinonen, S (2008). “Social media road maps exploring the futures triggered by social media”. VTT Tiedotteita - Valtion Teknillinen Tutkimuskeskus 。
[2]|accessdate= requires |url= (help)Kaplan Andreas M., Haenlein Michael, (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Vol. 53, Issue 1 (page 61)
据bShare5月的分享数据显示,QQ空间以37.56%的绝对优势依然稳坐排行帮龙头位置,而新浪微博在5月以0.17%的分享量占比优势超越腾讯微博重夺排行榜第二名,两大平台的分享量在本月出现焦灼状态。SNS类平台依旧没有明显变动,其余8大平台排名与4月保持一致,从新浪微博在本月的排名反超现象来看,微博平台还在不断的升温,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微博的排名就达到总分享量的36.41%,这说明有1/3的社会化信息被分享到了微博平台,这一数据也正以阶梯的方式递增,因此微博平台名副其实的成为了社会化分享最大的“终端平台”。
分享量占比=使用bShare网站中分享到各别平台的比例
“社会化分享热”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报告来看,社会化热分享区域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以及中国的南方一带,但根据bShare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本月,全国的热分享量占比照比上月上涨了5.16%,广东省依然是一级热分享区域,北京、河南、江苏、陕西一跃成为二级热分享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东北的辽宁、华北的河北也成功晋级三级热分享区域,由此可以看出,全国热分享的行为正在朝着北方逐步蔓延,而根据分享回流比来看,在以上海为首的“最具活跃度区域”进行推广的社会化价值,将是最大的。
分享量回流比=平台回流量/平台分享量
活跃度=分享回流比,越高越活跃
多平台“串联“能有效带动分享行为
腾讯微博的成功则与自身的产品优势密不可分。2011年,腾讯率先将旗下的四款产品腾讯QQ、QQ空间、腾讯微博、朋友网四大平台进行“串联“,从去年的分享数据上看,这一行为有效的带动了4大平台的浏览、点击、分享以及回流的数据,因此在年底时,腾讯微博分享数据已然接近新浪微博,成为第三把交椅。到底是什么带动了流量与分享量?bShare认为这是一种平台间的社会化行为串联造成的。而串联的好处,其一:减少网民登录的步骤,增强用户体验。其二:更新消息提示,吸引网民进行跨平台分享行为。其三:利用旗下多产品的整合,做到了信息同步曝光的效应。因此,从腾讯的成功经验上来看,多平台串联是带动分享行为的一大有力手段。
“搜狐、网易”微博交互的下一个爆发点
关键词:协作学习;SNS;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052-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的社交行软件大量涌现,常见的如博客、威客、微博、微信等这些Web2.0元素。特别是微信已经“垄断”了我们的生活,可以在里面记录生活的点滴、上传照片视频以及分享心灵鸡汤等其他的信息[1],对它的热衷程度不亚于以前开心网的“偷菜”、“抢车位”。但是随着网络迷失的现象越来越显现,更多的声音呼吁要更加理性的应用这些社交软件,比如可以利用它们进行协作工作、协作学习等。虽然社交性媒体平台并不是专门为辅助课外教学而搭建的,但是它通常具备很好的网络学习的构建和功能,可以运用于网络协作学习,服务于非面对面的教学,并且协作学习也是国家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模式。
在SNS环境下构建协作学习平台,可以使师生、生生在此平台上通过交流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而致力将教育最大程度信息化,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而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社交性软件用到我们的个体学习中,有效的辅助学习者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要探索的。
1 SNS概述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iv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依据是根据哈佛大学教授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2] 。那么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我们要学会运用SNS来有效的为学习服务,实现“信息与知识、经验与兴趣”共享。常见的SNS网站类型有:校园娱乐类、平台类、工具类、情感类、商务类、社群类、文化类等,我们最熟的有人人网、开心网、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随着这些社交网站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愈加频繁。
2 构建基于UCenter Home 的协作学习平台的设计
2.1协作学习模型设计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某种特定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小组在协作活动中的可以将学习资料及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好的优质资源分享给其他成员。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双向互动,协作交流,最终完成任务,协作成果。教师主要是进行任务分配、过程管理和评价。SNS环境下的交互协作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协作平台和形式多样的交互方式。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协作学习模式有:学生小组成绩区分法,小组游戏竞赛法,拼图法,学习集合,小组辅助个别化学习,小组调查法等多种形式。在平台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组建群组,然后发起学习主题、讨论等,分享其他群成员的学习资源。SNS的协作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2.2系统功能实现
本系统采用“平台+服务+应用”的设计思想,按照课题的实际需求,可以将它划分为:基本模块、学习活动模块、协作学习活动及评价模块。系统的主要的内容:
基本模块:主要是群组,但是群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页,包括学生、老师,系统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及学习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同类的放在一组。这样当确定了学习主题,就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不同的主题协作小组。
学习活动模块:当发起新话题,有兴趣的学习者组建群组后就可以来参加话题的讨论,并进行系列的交流协作活动,直至完成协作学习,协作成果。在群组活动中,系统按照活动的时间排序把信息送个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及时掌握学习资源,如果学习主题没有结束则可以继续参与到群组的学习主题中去。协作学习完成后,学习者可以撰写日志信息,例如记录师生、生生的互动,教师的各种答疑,自己的协作心得等。在学习活动模块中,能实现将最新状态推送到其他学习者前面(实时更新的学习主题),也能记录每个人的活动轨迹(如这同学都参与了哪些学习主题)。
协作学习活动评价模块:包括成员评价、教师评价、量表评价(前两个评价可以通过设定几个级别来评价,例如:投票、评论、人气值、积分、活跃度、评分等,量表)、激励奖励。
2.3基于UCenter Home的SNS协作平台建构
UCenter Home是一款基于PHP技术业内开源的SNS平台,使用期预置的博客、相册、文件、网摘、微博、资讯、论坛、活动、圈子等应用模块,可以快速地搭建SNS特征的社区网站。 通过 UCenter Home,建站者可以轻松构建一个以好友关系为核心的交流网络,让站点用户可以用一句话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便快捷地日志、上传图片;更可以十分方便的与其好友们一起分享信息、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轻松快捷的了解好友最新动态[3]。
2.4 UCenter Home的安装与配置
使用UCenter Home套件搭建PHP+MySQL+Apach安装环境,从网站上直接下载用于WINDOWS环境的软件,在安装 UCenter Home 2.0 之前,请确认在服务器上已经安装过 UCenter。然后下载 UCenter Home 2.0 程序包到本地,下载地址为:http:///UCenter_Home/2.0/,再将二进制上传 upload 文件夹里的所有程序文件到服务器并重命名 config.new.php 为 config.php、修改文件和目录属性,最后按照提示说明安装即可。
3 结束语
SNS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协作学习、共享学习资源、交互学习的学习环境。并且可以探索在SNS环境下,教师、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平台学习主题、协作交流、协作成果等多维度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师生、生生通过交流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共享各种学习资源,为改革教学方式提供了启发,为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优化学习平台,把SNS的学习模式的涉及面扩大,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实质的好处,并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 张凯,杨再明,宋慧宁.SNS协作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3(10).
[2] 李亚娇,段金菊.SNS平台在促进深度学习方面的比较严峻[J].Jourrnat of Distance Educatuion,2012(5).
对于这款新产品,施凯文理解的定位是以Video Message为主的聊天工具。Blink上的沟通方式包含图片和短视频,并且将“阅后即焚”作为基本属性。在微信越来越“重”的今天,Blink主打的是轻量级和简单、无拘束,施凯文想借此营造的是一种可以轻松到无目的性、无压力的聊天状态。
新的兴奋点
从Jing.FM出来之后,施凯文说自己痛苦了挺长一段时间。在这之前,他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一直和音乐有关,无论是4岁开始学习古典钢琴,16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还是之前自己参与的一系列创业项目,这其中包括一家唱片公司、Koocu音乐网、Saylikes音乐网和后来的Jing.FM。“因为一直都想在音乐上做些改变。”
今年春节过后,施凯文也尝试过继续待在音乐行业,甚至还去腾讯面试过,拿到offer之后也犹豫过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决定出来再创业。但国内的音乐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贵”,大公司陆续进入,版权费日益高涨,施凯文不得不接受:音乐行业已经不再适合创业型公司进入。
“还是再去找些能让自己兴奋的东西吧”,把国内比较热门的几个创业领域比较了一番,施凯文最终选择了社交。兴奋点则在于社交产品的风险性:做得好每个人都会去用,市场空间很大,而做不好的话却几乎不会有用户。
国内的社交产品大致可以被划分成三类方向:一类是当时正火的匿名社交,媒体热议,创业者也在不断加入;一类是熟人社交,因为微信的存在而成为相当红海的市场;还有一类则是以陌陌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考虑到匿名社交的负能量不太符合自己的性格,施凯文决定从熟人社交下手,计划在这类方向中直接做一款IM。今年5月初,施凯文接受了来自创新工场百万美金左右的天使投资,开始研发新产品。
初次打开Blink时很容易感到茫然,因为直接就是一个拍摄界面。学习适应之后则会觉得Blink的使用过程相当流畅:打开之后,点击屏幕右侧的联系人头像即可给对方发送图片,长按则会进入15秒短视频的录制倒计时;拍摄时只需要左右或者上下滑动屏幕就能切换前后摄像头;拍完照片之后,还可以附上语音、文字和涂鸦,来增加聊天内容的趣味性。
Blink的聊天记录只会出现在最后到达那一方的手机屏幕上,而如果对方超过24小时没有回复,信息即被自动删除。施凯文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熟人之间的聊天状态更加轻松,随时随地和朋友分享――打开,拍摄,加入语音或文字,“咻”的一声发送出去。
但为什么要用Blink和朋友聊天呢?施凯文把那些能够在这上面找到存在感的内容比喻成“垃圾信息”――不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看起来琐碎无用,却在线下生活中构成了每天和身边的熟人交流的大部分内容。在他看来,微信上的对话的发起大多会基于一定的目的,即使是和关系相对紧密的熟人甚至亲人,“也都是想要说什么事情了才会点开对话框”。但他发现,线下的日常生活中,好友之间经常分享的却是那些并不带目的性的碎片化信息――八卦、闲扯、讨论对方的新衣服……。这些很难被称为“社交”的交流,却构成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于是Blink就成了这样一款产品,在微信承载了越来越多工作内容的情况下,消化用户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无用对话。而这也正是施凯文的目的:“把生活的碎片化打造到极致。”
这种新的聊天方式,在施凯文看来,主要意味着无拘束,操作简单、不会保存,并且支持离线,可以在无聊的时候才打开接受来自朋友们的“无聊信息”;另一种则是聊天形式的不拘束,图片、短视频、文字、语音、涂鸦,很难用什么方式来界定。
阅后即焚就是不再端着
Blink推出之前,今年7月初,施凯文和团队还推出了一款新的壁纸应用――无限壁纸。这个业余项目用五天时间就开发完成了,被放到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日活跃用户量很快就到了两万多。“(做这个项目)就是想试探下我们可以有多快。”
Blink的开发也很快――5月定下产品方向,8月中旬产品已经正式上线。在融资方面施凯文也在追求尽可能地快,产品推出之后公司就已经启动了A轮融资。对“快”的追求来自施凯文的危机感:在同类产品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他要让Blink尽快占有市场。
虽然把Blink看作熟人IM市场中微信之下可能存在的新机会,但施凯文对这款产品的预期却相对轻松:“用户也不会使劲挂在上面,但每天总会上来一两次,转移他们‘垃圾’生活的那部分。”
这和施凯文对“阅后即焚”概念的理解有关。国内对这个词的理解可能更多偏向隐私方面,但他认为应该还有另一层含义:并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被沉淀下来。“像Instagram、美拍、微信这些,用户可能拍十次才会发一次”,因为发上去的东西都会被记录,施凯文觉得这种生活状态更多是在“端着”,而阅后即焚就可以免除这些考虑,“用户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创造垃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