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册语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部分阅读(58分)
一.文言文阅读(26分)
(一)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早有蜻蜓立上头。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4.___________,千骑卷平冈。
5.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6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6.解释加点字词。
1)蹄之:____________2)乃去: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8.读了这篇短文,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0分)
蝜蝂者,喜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之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注释】①蝜蝂:一种黑颜色的小虫。②踬仆:跌倒。
9.解释加点字词。
1)仰其首负之:_______________2)虽困剧不止也: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人或怜之,为之去其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觉得文中的小虫蝜蝂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六个馒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xuān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的一个,也是人缘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3.按拼音写汉字。(2分)
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xuān闹声炸响。xuān闹()
14.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A处和第⑥段B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分)
A.眼圈红了:___________________B.眼圈红红的: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⑤段中同学们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这句话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爱的礼物
①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②“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姐姐说。“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③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④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燥起来。“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
⑤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⑥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⑦“你喜欢吗?”
⑧“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⑨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⑩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本题共计17分)
18.在文中第④语段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错字为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19.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请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遭拒绝而十分失望、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4分)
21.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老师却说那是张“好看的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0字左右。(6分)
第二部分写作(40+2分)
23.题目:
1)我拥有____________
2)我眼中的幸福
要求:(1)两题中选择一题写作。文中不能出现姓名、班级,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等。
(2)字迹必须工整,卷面必须清楚,字数不少于600字。
【试卷答案】:
1.小荷才露尖尖角(2分)
2.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
3.衣带渐宽终不悔(2分)
4.锦帽貂裘(2分)
5.昨夜雨疏风骤(2分)
6.1)(用脚)踢。(1分)2)盘算(1分)
7.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2分)
8.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2分)
9.1)背(2分)2)停止(2分)
10.有人可怜它,为它拿走了它背的东西。(2分)
11.不自量力,贪得无厌。(2分)
12.做任何事都应该量力而行。或做人不能贪得无厌。(2分)
13.喧(2分)
14.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答出一点即可。3分)
15.A:自卑而敏感的她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里很难过。(2分)
B:领受了同学们善良的帮助,感动、感激(2分)(意思对即可)
16.要帮助她,还要呵护她的自尊心(意思对即可2分)
17.先是自卑怯懦后来变得自信开朗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改变了她的性格(答出性格变化2分,答出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8.燥改成躁。(2分)
19.倒叙(1分)示例:①往事又浮现在眼前。②回忆的门打开了……(过渡自然、恰当即给2分)。
20.“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1分)
“得意(地)”(1分)。
“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1分)。
因老师喜欢她的礼物(或:理解她的感情)而高兴、兴奋。(1分)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地理知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
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感情朗读的技巧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体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汇报,教师课件展示,进行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欣赏《黄河颂》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字词积累,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四、研讨探究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做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幅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哪一个词语统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体思想是什么?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延伸阅读、深化主题
1、诗词积累
(1)欣赏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古典诗词。
(2)教师小结补充。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焕《豋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豋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作业设计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阅读诗歌的诗词部分,完成下面练习。
①“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为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____”
手足(zhu zu)写字(zhi zi)大山(shan san)
竹(zhu zu)排只(zhi zi)
三天(shan san) 大人(yen ren yin) 两(lia lang liang)人
中国(guo guo)
2、数一数下面的字有几画,再写笔顺。
虫() 风() 马() 会()
3、把下面的字去掉一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自()() 禾()()
去()() 鸟()()
电()() 天()()
4、按要求填空。
医:( )结构,共有( )画,第七画是( )。
弯:( )结构, 共有( )画,第九画是( )。
脚:( )结构,共有( )画,第八画是( )。
敬:( )结构,共有( )画,第五画是( )。
5、比一比看下面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成词。
种() 自() 坐() 和()
白() 座()
哪() 手() 乌() 那()
毛() 鸟()
二、词。
1、选词填空。
(到处、处处)
乌鸦口渴了,( )找水喝。
(什么、怎么)
乌鸦喝不到水,( )办呢?
(用法、办法)
乌鸦想出()来了。
2、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小() 近() 来() 少()
直() 快() 笑() 先()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根() ()小河()的花
一朵() ()老师()的树
一片() ()小白兔 ()的衣服
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多少的词。
例:(一棵)大树 (两把)椅子
()小羊 ()楼房()尺子
()水井 ()水牛()苹果
三、句子。
1、为下面的句子填上标点符号。
哪座房子最漂亮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天空寻么蓝那么高
2、把句子补写完整。
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 )。
农民种了( )和( )。
( )到了,天气凉了。
3、用下面的词各写一句话。
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回答下面问题。①文中划线句子中所说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点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草鞋人和皮鞋人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刚才是草鞋人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14、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15、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冬日看山梁衡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17、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