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艺作品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那么除夕作文600字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除夕作文6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除夕作文600字一除夕那天一早,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爷爷拿出一副副红通通的对联,开始忙活着准备贴春联了。等春联贴好了后,我过去瞧了瞧,上面是用毛笔写上的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体:“处处桃花频送暖,年年春色去还来”“百福尽随新年到,千祥俱自早春来”。嘿,真是些好联!
忙活了一天,终于到了晚上,爷爷奶奶早就做好了一桌子的菜,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团圆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这一天,身处异地的游子们无论离家多远,也要想办法赶回来,吃一顿团圆饭。而且,听爷爷说,除夕那晚吃团圆饭时,桌子上会有一道鱼,但是那道菜不能吃,因为这是一种习俗,它意味着“年年有余”。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那场面别提有多温暖了。
饭后,我们全家人都坐在一起,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个习惯也成了许多中国人在除夕夜的新一项“习俗”。无论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小品,或是意味深长的相声,还是精彩的魔术表演、歌曲、舞蹈,这些都是让“春晚”成为新一项“习俗”的原因。
“五、四、三、二、一!”终于,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门外,烟花爆竹齐燃放,震耳欲聋的声响好像是在合奏一曲“新年交响乐”。整个天空成了烟花的海洋,大地仿佛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爆竹棉袄”,浓浓的年味充斥着整个神州大地。
爷爷把鞭炮拿了出来,放在院子里点燃,鞭炮“噼噼啪啪”地炸响了,好像是地上开了一朵朵红色的花一般;烟花一束束射上天空,天空中犹如天女散花一样,美丽极了。
家里的客厅内,爷爷奶奶已在中央的大桌上摆放整齐了十几种贡品,全家人轮流拜天,奶奶说这叫“祭天公”,是为了祈求来年好运。
看着门外的烟花爆竹,听着那一阵阵响声,我觉得身上的晦气好像被驱散了一般,像脱胎换骨似的。我想,来年一定是个好年吧!
除夕作文600字二今天是除夕,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夜。
今年的出席是马年的最后一天,也意味着羊年的开始。今天下午,我们来到奶奶家。路上,到处都是鞭炮声:有的轰隆轰隆,如同打雷了一般;有的零零碎碎“噼啪噼啪”的,有的“嗖”一声,像枪的子弹发射的声音一样……
不知不觉中,我们便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急忙迎了过来,我们下了车,我和姐姐都叫了一声:“奶奶好!”奶奶和蔼可亲地说:“又长高了……”奶奶还没说完,爸爸就叫我们贴春联。我先拿起一张春联,颤颤巍巍地站在架子上,再拿来胶枪,将胶水喷射在春联反面。接着进行位置固定,姐姐就站在架子的不远处指挥,在姐姐的“高点!”“右边高点”声中,我终于把春联上面的部分平整地贴好,然后,爬下架子,再将下部分贴好,一张春联就贴完了。接着,照此方法贴完了另一张。
贴完了春联,我们便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的菜各种各样,有螃蟹、红烧鱼、红烧肉、狮子头、八宝菜……共有11道菜,把桌子摆得满满当当的,饭香飘满了屋子,这就是家的味道!
吃完团圆饭,我们就开始放鞭炮。我拿起了一个小型筒状鞭炮,姐姐躲一边,不敢点火,我壮壮胆在爸爸的带领下跑过去点火,点完火后,听到“滋滋”的声音,马上躲开,只见小型筒状鞭炮的烟火像喷泉一样,向上慢慢扩开,忽上忽下,五彩缤纷,真漂亮!爸爸开始放其他类型的鞭炮,那鞭炮“嗖”的一声飞上天,到空中一下子绽放,犹如天女散花,洒出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朵。放眼望去,夜幕中到处是各色烟花,真像一幅百看不厌的长长的画卷。
放完了鞭炮,我们也要走了。奶奶和叔叔连忙往我们手上放压岁钱。我们坐上车,挥手向奶奶和叔叔告别。
路上,两边的路灯上也挂上了轰轰的灯笼,透着浓浓的喜气;夜幕中,烟花点亮了一角又一角,照亮了回家的路;隆隆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让除夕夜显得热闹非凡。
回到家,我和姐姐将压岁钱整整齐齐地放在枕头下,因为这是长辈们对我们的祝福!
除夕真难忘!
除夕作文600字三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也是我们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我发现小区楼下很多老奶奶老爷爷,还有叔叔阿姨都在忙碌着:有的在杀鸡,有的在洗菜,有的生柴火灶,还有的在烧菜,他们一边忙,一边高兴地说着话,喜气洋洋的。今天,孩子不仅要穿上新衣服,还能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包。当然,我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妈妈在收拾房间,奶奶在厨房里烧菜,厨房里飘出一阵阵香味,让我感觉到年味似乎就弥漫在这热闹的空气中。
吃过午饭没多久,叔叔一家三口赶来了。我拿出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给堂弟吃,堂弟一边和弟弟吃着,一边摆弄他们各自喜爱的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叔叔悄悄地钻进厨房帮忙,和奶奶一起做除夕晚饭的美味菜肴。我和婶婶一边下棋,一边聊天。此刻,欢乐的氛围在整个房间里萦绕。过年就是一家人团聚的喜悦,暖暖的年味在心底流动着。
五点多钟了,爷爷下班回来了,我迎上去,幸福地和爷爷拥抱在一起。爷爷的工作很辛苦,没有节假日,更没有休息天,这让我想到了过年的时候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不能与家人一起团聚。其实,除夕夜最期盼就是一种团圆,万家团圆,一起吃一顿幸福的团圆饭。回忆起我小时候在安徽老家过年的情景,那时住在农村,爷爷总是喜欢放鞭炮,震耳欲聋的响声划破夜空的宁静,冉冉升起的烟花在夜幕中绽放,五彩缤纷,整个夜空都被照亮了。
不知不觉中,爸爸和妈妈已经把丰富的菜肴摆满了餐桌。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心里别提有多快乐了。看看这一桌的佳肴,有我爱吃的“钱串”,有弟弟爱吃的“聚钱斗”,还有爸爸最爱吃的“展翅高飞”……其实它们并不是什么名贵的食材,都是普通菜。只不过是爸爸妈妈在过年时,喜欢给它们取吉祥的名字,寓意着美好。我们全家人倒满美酒、饮料,举杯畅饮,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起欢庆中国年!
除夕作文600字四除夕之夜是多么美丽,多么精彩。今年也不例外,街上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好一派过年的景象。除夕之夜像一股团圆风把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吹在了一起。总之,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夜晚。这天,我们一家很早就吃过晚饭,起身到街上观夜景。哇!街上的人真多呀!简直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来到了正街,只见两旁的树枝上都挂满了彩灯,五颜六色的灯使我眼前一片璀璨。树干上还缠着五光十色的晶条,如同一条条美丽的小蛇盘绕树干上。再看才开张的富安百货,门前更是光芒四射。彩灯复线形挂起,中间还穿插着大红灯笼,灯亮笼红,把富安百货打扮得如同一位光彩照人的新娘。和它相邻的跃华超市也不示弱。超市门前的彩灯垂直而下,像一帘彩色的瀑布从高空中倾斜下来。尤其是超市的屋檐下,那一串串、一行行,冰糖葫芦似的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又瞧马路对面年深已久的立丹百货也是星光灿烂,门前的灯火就像彩色的浪花闪烁不定,又像大海的波浪一起一伏。除夕之夜真是灯火辉煌啊!
我们信步来到即将开放的电影院门前的一个小广场上。广场正中有一个美丽的音乐喷泉。那喷泉中间有一个大理石做的大球,一个巨型花瓶将它托起。突然音乐响起,从花瓶里冒出许许多多的水来,球靠水的浮力不停地滚动起来,像一名不知疲倦的摇滚明星。与此同时,四周的水也一下子冒出来,冲上了天空。这无数的水柱汇聚成一个大大的礼花,在空中绽开,许多的小水珠从空中散落下来,纷纷飘洒在围观人群的脸上、手上……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叫声。啊!美丽的喷泉,给除夕之夜增添了一份喜庆。
回眸向街中望去,转盘才叫美中美呢!转盘中间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灯笼,高足有五、六米。宽足有七、八米。灯笼中间是空的,里面有灯,外面也有灯。现在正值除夕之夜,所有的灯都亮了。放出耀眼的光芒,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特别是外面那一道道彩灯就像爬山虎的叶子,一顺朝下,铺得那么均匀,形成了一块巨大的灯肩,披服于街中心。灯肩外面挂着无数的小灯笼。最外面挂着古代各式各样的铜钱儿。转盘的周围也是美丽多姿的。左边是用黄色的灯一上一下扎成的金字塔,塔前还挂着一些红灯笼。右边是用各种颜色的灯和带子扎成的金孔雀。孔雀羽毛上的彩灯忽明忽暗,夜色之中宛如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在抖动,真是美不胜收。前、后两面都是用“喜”字串联成的弧线形的`垂幕。幕前挂着一长串红灯笼,仿佛一条从天而降的神龙,十分威武。
站在街的尽头,我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彩灯,满目都是红灯笼,照的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都那么亮堂,那么红艳。这不正预示着我们来年的生活更加红红火火吗?
除夕作文600字五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象征着美好幸福、团圆欢聚。它就是新年的开端,旧年的末端新春佳节春节。傍晚六点种,我和爸爸妈妈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赶往外婆家,与亲人团聚。一路上,行人稀少,大概人们都回家过年去了吧!虽然人影很少,但是城市却被装点得十分美丽。一眼望去,路两旁的树木上都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五光十色,翠绿的树海仿佛成了“彩海”,火树银花,分外妖娆,看久了,还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产生步入仙境的感觉。
来到外婆家,就闻到一股股浓香,沁入心脾。原来呀,外婆已经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等着大伙儿来呢!外婆的厨艺一向相当不错,不比大饭店的差。是因为有了外婆,才有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外婆撑起了这个大家庭那片湛蓝的天空。今天,她的女儿也有了自己的蓝天,这时,大家再欢聚一堂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大伙儿来齐了以后,便开始吃年夜饭,我肚子早就“咕咕”叫个不停了,就“大吃特吃”起来,一会儿开饮料,一会儿夹菜,一会儿吃饭,呵,真是手忙脚乱。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给在场的亲人们拜了年:“祝女士们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漂亮;祝男士们猪年发大财,新春好运来;祝外公外婆健康长寿,万事顺心。”我给大伙儿都敬了酒,红包一个连一个的放在我的手里,我感到乐滋滋的。
“嗖嗖嗖”,晚上8:30,有人家放起了烟花,大伙儿都来到楼顶上欣赏,那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炮花,仿佛象征着一次次幸福或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炮花带着人们的祝福撒向无边的天空。身处这种环境中,我不能不说:“啊,幸福万岁!”
摘要: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思想教育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浅要论述,并指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意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学作品通常指的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形式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内容与形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赞誉的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综合体现,是语言综合运用的重要载体,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的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了解英美文化作品赏析的意义,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目前已成为探索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之路的热点。基于此,笔者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及教学策略作如下探讨。
一、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
1.提高文学素质
文学作品的内涵决定了人们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去了解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是人类传承历史的主要方式,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势必要去了解英语的国家,而学习英美文学则是主要的途径,英美文学作品就像一个民族文化宝藏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除了使学生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思想等内容外,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由此,不断跨上文学素质提升的新台阶。
2.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积累词汇,逐渐熟悉各种语法的用法等,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言现象,大量地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还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更深层次上的意义,在作品赏析中所获得的这些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英语的交流交际能力。
3.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果在学生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将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比如,在赏析《环球航行》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65岁的弗朗西斯切斯特尽管身患重症,但依然不惧艰险,挑战自我,完成了历史上单人航海的最远航程事迹的品读,去欣赏这位伟大的老年冒险家的光辉形象,以此帮助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建立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积极心态。
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策略
1.通过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对作品进行主动的探究,我认为,在学生对作品进行了阅读并形成一定的理解后,开展研讨式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结合作品中的某一方面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理解,开展调查研究,以这个问题为点引发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探究中的新发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可以在师生间、生生间展开讨论,在研讨活动中赏析的文学作品,其所涉及的四个要素是作品、作家、作品所反映的问题现象及读者,它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分析,应该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思考、社会生活的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达,作为赏析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与作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并在对作品的逐步理解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真正的理解所赏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在执教的过程中,善于对学生运用启发式及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使学生在巩固了所学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并欣赏那些作家的语言特色,从他们的作品中更深刻地剖析社会,感悟生活,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阅读作家完整作品
教材中的英美文学作品的选用,基本都是选取了某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彩片段,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失去了整体性的把握,其感觉也很容易是零散破碎。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整体性的阅读,才能真正的了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其写作的语言特点、社会背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认真地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才能对莎士比亚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与别人一起来讨论哈姆莱特、才能感受到这一形象身上人文主义理想和对现实的悲观认识的冲突,也才能形成自己的评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选取的文章片段,去阅读整体的文章,让学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2.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作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网络、电子书库的等方式搜集到过去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为学生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我认为,今后执教的重点应该进行转换,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例如:我在讲授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杀手》的主要内容,比如,本文所揭示的主题是什么?安德森选择等待死亡而不是逃亡?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一般运用对话描写、叙述、议论等,你认为是这样吗?这些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了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在赏析课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文学素养,提高了英语水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及思想教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适当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的阅读,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并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意青.从赏析到阐释——英美文学经典及其在我国教学与研究60年.[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5):85—88
[2]胡小红.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科教文汇.2011(32):121—122
[3]李应雪.思想灌注+作品赏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新思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2
[关键词] 赤子之心;儿童崇尚;老子;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66-04
当我们看到在欧洲大陆流传极广的一些中世纪甚至更早的童话故事竟与闭关自守的古代中国传奇故事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联系背后的深层含义。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文明的长河之所以能横亘数千载而流贯至今,正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文明是一件百衲衣”。在此,笔者以老子“赤子之心”对西方儿童文学中的《皇帝的新装》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分析,寻找它们背后的共通之处。
一、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崇尚儿童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便很推崇儿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尤其崇尚赤子的状态,从“婴儿之未孩”的角度去描述人的本真之性。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婴儿最早的活动表现了心与物、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赤子的身上喷薄欲出、压倒一切的是他们的无忧无虑、率真坦白、毫无心机、口无遮拦,以及他们的快乐、好奇、勇敢、胆小、天真、豪迈……老子崇尚的是儿童身上的这种自然天性。
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是一个十分厌恶成人社会的怪人,他对儿童世界却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近。他严重口吃,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平时拒绝各种社交和宴请,终生未婚,不与“十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女人”交往。但一到儿童中间,这些怪癖就全然消失,他变得无拘无束,语言也活泼流畅起来。
在卡洛儿的眼中,儿童是他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地位远胜于成人。儿童们的单纯、善良、稚拙,不会使他感受到任何压力,这也正是卡洛儿一直能保有真正的“儿童自己的眼光”的原因。他与儿童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如此美好:
那是个金黄的午后,我们悠闲泛舟水上……
唉,怎奈三个调皮顽童!想听故事实在难缠……
大女儿先声夺人,要故事马上开始……
二女儿声音温和:“故事情节要离奇荒诞!”
三女儿频繁插嘴说话, 每隔一分钟故事就被打断。
正是崇尚并保护这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卡洛儿厌弃成人对儿童的久已习惯的教训和说教口吻,从他真正熟知的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出发,创作了这部真正属于儿童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朵童话奇葩绚丽绽放,盛开在每个“赤子”的心头。
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非常喜欢儿童,对儿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是第一位把“为儿童讲故事”作为终身事业的儿童文学大师。“童话就是祖母或者母亲对这天真好奇的儿童娓娓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新奇的故事。童话应该以流淌着母爱般的温情为创作前提。”温良的安徒生对笔下的儿童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道主义的温暖和人文关怀,这是因为在安徒生的眼中,儿童是天真、善良和伟大的代名词。
周作人曾经指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应当注重理解“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便没有什么标准”。总之,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安徒生和卡洛儿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大师也是因为他们即使成年以后,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崇尚儿童。这也与老子的儿童崇尚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对象,因此,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必然会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产生相应的影响。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与儿童观的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在这里将蕴含深厚玄德的人比作新生的婴儿。新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伤害他,凶鸟不搏击他。为什么儿童可以拥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在老子看来,赤子之心犹如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纯净无疵”。所以人在生命的早期可以说是德行最深厚的时候,无知无欲,无利害之心,无人“我”之心,对于自己之外的事情一视同仁。然而,长大之后,嗜欲日深,诈伪日增,便渐渐失道失德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像一头温柔的小鹿,她具有一种天然的平等思想: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伟人还是普通人,她都同样对待,因为在她心中一个国王和一只乌龟一样都要以礼相待,一个公爵夫人和一个保姆都同样荒谬可笑。作品中的爱丽丝是现实中怀有同情之心与赤子之心的千万个儿童中的一个。等级的观念和势利的思想都如同“皇帝的新装”一样,那是只有成人才看得见,只有成人才去信仰、去追逐的东西。
“皇帝的头顶上撑着华盖,走在游行队伍当中。站在街道上和窗户后的人都在激动地高呼:‘真的,皇帝的新衣服实在是无与伦比!他衣服的后裾真长啊!多么合身啊!’”
“没有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就会知道他是不称职或是愚蠢的。”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最后,一个儿童说。”
这个儿童的声音如同晴天霹雳在成人的天空上方炸开!难道成人的视力远不如儿童吗?难道他们真的看见皇帝的新装了吗?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衣服。这便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成人心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使原本淳朴的心灵变得僵硬污秽,如同镜子上面积满灰尘,因此也就无法再用这面镜子洞察人生了。
成人经常羡慕儿童,在儿童的世界里,事情远比想象的要简单得多。真的即为真,假的即为假,喜欢就会大声说出来,不喜欢就从不作任何掩饰。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简单清晰的心态,他们的身心完全协调一致,没有缠人的烦恼,没有患得患失的忧虑。无论是远古的老子,还是后来的安徒生、刘易斯・卡洛尔都极为崇尚这种纯洁无疵、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三、骨弱筋柔而握固
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儿童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由于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处世经验尚不足,一直被视为弱者,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受到蔑视。但是,老子早在春秋时期便能对儿童精神的价值持一种正确的认识和崇尚,不能不让我们后人对之肃然起敬。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在老子看来,婴孩的筋骨虽然柔弱,但是握拳坚固,整日啼哭不停,却没有气逆声哑的现象,这是由于他的精气充沛的缘故。这真是元气纯和达到了极点。
爱丽丝从掉进兔子洞就开始了这场不平凡的冒险经历,一直在不停地变大变小,身陷眼泪潭,参加热身赛跑,疯狂地吃茶点,和王后一起打槌球,听乌龟讲故事,和龙虾跳四对舞,为馅饼事件出庭作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遇什么惊险,爱丽丝都没有失望、放弃,相反她总是充满力量。赤子之心代表的是一种生的希望,一种面对困难的力量,一种善待别人的关怀。
四、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当然也表现在儿童文学中。早在著名教育家卢梭“发现儿童”,在诗人华兹华斯、人类学家泰勒、心理复演论者霍尔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之前,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与儒家提倡的“父父子子”观截然不同的“儿童崇尚”。
老子认为赤子之心就像一面纯洁无疵、明亮无污的镜子,而成人心灵的镜子由于受到外部社会的污染已经覆上了厚厚的尘埃。他主张成人涤除玄鉴,返璞归真,返回到赤子的本真状态。
安徒生和卡洛儿对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的看法可以说是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皇帝的新装》中儿童的率直、单纯与成人的虚伪、心机形成巨大反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儿童天然的民主、平等思想与成人上下尊卑,严格阶级划分形成鲜明对比。
马克思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吗?“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不正是安徒生和卡洛儿所崇尚的在儿童身上所体现出的人类本真的、自然的一面吗?
五、教,法自然
儿童作为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念,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本真的一种理解。对儿童的教育是受制于这一观念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念,如果没有自觉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那么它便自发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儿童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
《老子》开篇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弗始。” 老子在崇尚赤子的儿童崇拜观念下,“不言”“无为”并不是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通过“希言”和“不言”达到“有言”和“善言”,借着“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就是顺应自然。老子还认为“道法自然”也就是指顺应自然。道是如此,所以照着道这个样子接受教育的人,也要顺应自然,故,教,亦要法自然。
翻阅安徒生和卡洛儿的作品,找不到任何说教的言词,这是因为他们持有和老子相似的儿童观,他们认为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物,也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他们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位习惯在一切事物里面寻找意义的公爵夫人,她总是不停地对爱丽丝说教:“这件事情的意义是……”她认为自己对爱丽丝说的每句话都是珍贵的礼物,但是爱丽丝却道出了全世界儿童的心声:“我有权思考!”是的,所有的儿童都有自然成长的权利!
无言的教化,如春夜的细雨,慢慢浸入每个儿童的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无为不言的教育理念实质是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成长,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的爱。
六、总结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因为老子认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关于儿童的观念和教育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后人深思,更对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启示。美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埃里克・基梅尔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理论初探》中写道:“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为它的儿童所产生的那种类型的文学,最好地显示出那个社会所理解的儿童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1]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
[2] 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易斯・卡洛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5] 安徒生.我的一生[M].玄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17.
[6] 韦苇.韦苇与儿童文学[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
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
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养成教育 原则 内容 方法
美国学者萨穆尔·斯迈尔fSamuelSmiles1曾经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冈此,在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
1职专英语教学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1长期性和阶段性结合的原则
职专生作为社会人.其养成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与终身教育和终身社会化融为一体职专生作为学生,其英语教学中的养成教育又是受时空限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专业、每个年级都有其养成教育的特定内容。
1.2可塑性和不可逆性结合的原则
职专生是“准成人”.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心理结构都正值确立之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可预测性但人的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职专生的不良习惯容易对在校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负效应。
1.3认知性和实践性结合的原则
良好的职专生素质的形成.一要靠长期系统的认知教育.二要靠职专生自身反复的实践锻炼.包括通过职业素质演练、课外文体活动锻炼、见习、实习等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和自我转化。
1.4自发性和约束性结合的原则
经过职专生的自觉学习.一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便会渐渐养成.但与此同时.职专生尚未“定型”,在外界的干扰下.某些行为可能发生扭曲.甚至发牛“质变”.这就需要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加以框束和纠正。
2职专英语教学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2.1养成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
职专生往往比较缺乏组织纪律观念,纪律松懈,自由散漫.自制力较差。例如,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迟到、早退、旷课.有的上课心不在焉,开小差,有的则故意在课堂上制造“动乱”.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课堂规范并严格执行,从而引导学生从遵守英语课堂纪律开始,养成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
2.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职专生在英语学习中,比较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有的学习英语目的不明确.来到课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有的英语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存在畏难情绪:英语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现象也比较严重。对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好学乐学.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实现自由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则是一项重要任务,它与听、说、写构成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养成经常默读、诵读的习惯、归纳整理的习惯、运用二具书的习惯、抽象思维的习惯,等等。对职专生而言,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可以巩固并扩大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拓宽知识面,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2.4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听觉的训练.也是思维的反应。卡耐基说过,倾听足沟通的各项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有效的沟通从真正的倾听开始只有听清他人的话语.才能理解其真实含义.才能有针对性地应答和交流。在英语教学中.专心倾听使学生进入独特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通过专心倾听习惯的训练,使他们养成集中思想、捕捉信息、理解分析、持之以恒的品格和能力.对各门课程的学习都起到促进作用
2.5养成英语口语表达的习惯
1:3语是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31头交际的工具.英语口语则是学生转换语言知识的一种能力.当前.外语课程评价和测试的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这对学生养成英语口语表达的习惯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具体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把词汇与平时的生活相联系、让英语成为平时交谈的主要语言、让英语成为我们视听中的语言之一、让英语读物成为生活的必需,等等。
3职专英语教学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此,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到言传身教.模范表率埘违规违纪的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知行结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二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开展“遵守纪律”的主题班会、请民警举办法制讲座、播放法制教育电影等,以此加强学生的法纪意识。三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有关法规和配套设施.增强法治意识,严惩漠视法纪.随意违规的学生,净化校园环境。
3.2加快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其一.积极进行职专英语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校本教材,要结合校情、学情,贴近学生专业,要体现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侧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二,实施分层次教学。职专学生英语基础的个体差异很大.不能片同一个“模子”来要求学生通过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在各自的层面上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考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开卷、闭卷、半开卷、半闭卷、笔试、口试等,要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侧重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表达能力和阶段考试等过程性考核.督促学生平时学习要用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四.实行弹性学制改革。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修满必学学分的前提下提前毕业,也可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这样。上进生可以发挥优势,早拿学分.早毕业.许多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选课、选时间和选择学习方式等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准予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