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深化 金融抑制 经济发展 房地产市场 税收制度 贸易自由化
一、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
(一)金融深化的概念
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金融领域的政府“管制”为“有效管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优化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价格扭曲、市场分割、结构单一的现象,形成正的储蓄、投资、收入和结构优化的效应,建立起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金融抑制
1.概念。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抑制的原因是政府为了刺激投资,要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业远未达到成熟,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因而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2.结果。金融抑制的结果是金融浅化,即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小、品种少、期限种类少。
抵押了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
二、当前中国金融深化的现状
(一)央行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21日晚间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称,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3%下调至2.75%,而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由1.1倍基准利率扩大至1.2倍,公积金贷款利率跟进下调,利率市场化继续加速前行。过了“金九银十”的楼市暖季之后,经过11月份的央行降息,楼市也出现了小幅的回暖。只能说,楼市回暖是央行降息最好的反馈;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其《2015年中国房地产前景报告》中写道,“包括最近降息在内的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公布后,抵押贷款申请将更加容易、房地产市场人气将改善,因此房屋销售量将开始企稳。”此次降息将进一步增强短期市场信心的确立,去库存增长,销售有望明显上升。不过,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亦将根据市场情况存在明显的分化。降息等一系列政策短期来看,降息会让楼市迎来新一波行情,可能会集聚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起作用,三四线城市仍不被看好,并且对于大多数二线、三四线城市来说,库存偏大、去化周期偏长的问题迟早会暴露出来。
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如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人为压低利率,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改善部分房地产产出下滑带来的GDP增速减缓,但在房地产产能过剩,内在需求疲弱的背景下,同时也会加剧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的现象,一旦泡沫破裂,中国经济将遭受破坏性打击,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人为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刺激了对实物资产的追求,而且由于借贷低廉,刺激了对边际收益很低的项目的投资,致使不合理投资增长,降低了储蓄使用效率。如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产能过剩的情形下,央行降息,使对其的投资增加,储蓄减少,资本没能的到有效利用,不利于经济发展。
因此,如若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货币当局对控制名义利率乏力、反高利贷心理、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抱有怀疑等,而采取金融抑制战略,不仅会抑制储蓄的增长,降低资本利用效率,而且会刺激不合理投资的增长,如我国产能过剩的房地产市场,为了抵消部分GDP增速减缓,继续放任泡沫经济增长,可能会酝酿新的金融危机,阻碍了经济发展。
(二)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是推动与各国、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所付出努力最多的国家。目前,紧随APEC会议,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自贸区谈判完成后,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有6个,涉及21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斯里兰卡和挪威的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升级版。前不久,中国还再次提出推进亚太自贸区的设立。
中国这一举措引领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为世界经济贸易上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法。推动了亚太地区双边甚至自贸区的建设,这可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其他持观望态度的国家纷纷效仿,有利于我国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与金融自由化相配合,有利于金融深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三)税收制度与经济发展
今年2月,税务总局公布了所有税务行政审批事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4月份主动将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纳税人即时可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受惠面因此增加30%以上。8月初税务总局取消和下放的审批项目,占国务院批准取消29项非行政许可中的33.3%。2013年至今,已取消和下放43项审批事项,并同步清理了与取消下放审批项目相抵触的文件和制度。今年国务院先后做出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小微企业范围和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决策,前三季度办理税务登记的小微企业有856.1万户,243.34万户盈利的小微企业中,有236.43万户享受所得税优惠,受惠面逾90%,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74.62亿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优惠政策惠及约2100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减免税款296.47亿元。这三个税种合计减免税371.09亿元。工商总局数据显示,3月至8月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61%,大多数为小微企业。税务总局积极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在税收政策扶持和各部门协同配合下,外贸形势逐渐回暖。前三季度出口退税增长11%,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多项涉及税收政策和税务部门,因此,财政政策有可能会转向实质上的“积极”。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要体现在对中小企业的减税,对贫困人口的补助上,这些政策措施能够推进金融深化,促进经济的平衡、可持续的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
三、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24-02
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便是金融,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快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基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现状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完善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每一个行业中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同。在农村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还没有工业,大部分经济活动仅停留在农业活动,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农业活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农村服务业这类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农业化程度加深,农业经济活动相对减少,仅占农村经济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可以说,当前农村经济的主体主要是第三产业与农村工业。而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文化工业水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农业结构在政策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在不断地优化与整合,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改革开放前只有不足10%,如今已经超过了50%。2004年国家提出的三农政策,连续11年锁定农业问题,全面推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农民才会有更多的收入,而农业生产条件才能不断完善,但是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居民收入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以政策性质为主的金融手段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农业银行在正规农村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信用社是以合作性金融机构形式存在,农业发展银行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逐渐削弱了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力度,部分农村地区的信用社被逐步撤销。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存在,在农民融资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机构极度缺失,随着金融服务网点或者试用网点的退出,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第二,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以往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可以说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半壁江山,但是垄断局面之下必然是较低的效率,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已经无法真正承担金融领头羊的角色。第三,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逐渐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他们的收入也随之通过金融机构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就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生产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第一,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符合标准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研究银行改革实施的总体方案,目的是对政策性职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强化。让更多的商业银行能够主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中,然后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对目前的金融战略进行调整。例如,战略调整应该坚持以“三农”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金融手段不断强化对“三农”支持力度,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从而探索出符合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第二,从农村地区经济实际情况入手,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当地农民经济状况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让更多的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参与进来。政府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度引进民间资本,从而建立新型金融机构。例如,村镇银行可以放宽对发起人的限制,允许民营资本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参与运营农村信贷公司。第三,积极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方面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就必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由于目前农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比较陌生,应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政府更应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宣传工作,让更多农民真正了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宗旨,充分利用“口碑效应”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优势在农村地区积极流传开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在村镇银行存钱的积极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广泛收集存款信息,重视把握储户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适当为储户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真正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二)建立农地抵押制度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经过多次改革,但是农村资金剥离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就是农民的基本金融需求与目前金融服务存在“错位”现象,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内生性金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作用过程体现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发展与本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唯有深化地区金融服务才能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贷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抵押品,这样的金融风险也会更高,而且会影响到金融渠道的流通。农村经济发展依赖的基本资源便是土地,但是土地资源必然受到现实因素、历史因素的制约,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引入农地金融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让农民将农地当做抵押品,建立更加灵活的金融C制,需要注意的是农地抵押制度要以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前提,如果农民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金融机构必须能够收回本金,降低风险的手段就是变卖抵押品。但是,农地抵押制度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这是农地金融模式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唯有建立农地抵押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农村金融配给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三) 大力l展乡镇企业
第一,积极鼓励与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金融结构指标也就是用乡镇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从而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研究之后进行衡量的。重视乡镇企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做活县域地区经济,从基层经济一步一步向上发展,逐步完善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从而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渠道,才能保障劳动力不会持续外流,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保障资金在农村地区更加稳定地凝聚起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要发展乡镇企业,资金固然关键,技术创新也非常重要。传统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发展的需求,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增强技术开发的应用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产品,向集约化发展目标一步一步靠近。第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包括产业结构方面的矛盾、农产品结构的矛盾,而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建立流通的市场,才能真正将城乡之间的壁垒冲破。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就能增加非农业就业人数,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真正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田杰,刘勇,刘蓉. 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112-118.
[2]张丽娜,王静. 农村金融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59.
[3]赵洪丹.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赵洪丹,朱显平.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 当代经济科学,2015(5):96-108,127-128.
1.指标选取将社会发展分为经济发展、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其中用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诠释发展水平,分别用ECO、TRA和STR表示。在金融发展的衡量上,国际学者通常用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价值之比的“金融相关比率”和麦金农提出利用货币存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称其为“货币化比率”。由于我国缺乏各地区的货币量统计资料,所以,麦氏指标在我国不能应用,我国多数文献采用了金融相关比率来度量金融发展水平。又由于我国缺乏各地区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统计资料,所以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FIR)时,我国所有用到金融相关比率的文献都是以存贷款总额除以对应地区的GDP以替代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价值之比。由于地区存贷款数目的多少是衡量金融规模的标准,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价值性,因此用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率表示金融发展水平。2.数据处理为了研究青岛市金融发展和经济、贸易、产业结构的关系,选取了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并通过《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中的人民币与美元在这十年里的汇率变化,把进出口贸易总额换算成元,并于GDP作比;其他数据来源于2004年到2013年的《青岛统计年鉴》和2003年到2012年的青岛经济发展公报。
二、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为了拟合模型方便,以下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将指标名称做如下改动:将金融发展用FAN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贸易发展指标以及产业结构发展指标分别用ECO、TRA和STR表示,然后对数据取对数,消除异方差。1.单位根检验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为Dickey和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lnFAN的一阶差分、二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各序列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I(2)平稳序列。因此,它们满足构造VAR模型的必要条件。2.协整关系这些指标可能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法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根据表2中存在的三个协整关系,分别写出表达式:lnFAN=0.588289lnECOlnFAN=0.869052lnTRAlnFAN=1.051236lnSTR从系数符号来看,随着青岛市金融业的发展将会长期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理论分析一致。3.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5]。为了进一步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对上面4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具体格兰杰因果表如表3,其中Y、X1、X2、X3分别表示lnFAN、lnECO、lnTRA、lnSTR。基于表3结果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下,Y和X1具有双向因果关系,X2、X3是Y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4.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利用sim(1980)提出的向量自回归VAR技术进行冲剂反应分析,以进一步探索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根据Picture1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差存在正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快速经济的发展的正向冲击起初会推动金融发展,这一效应在滞后4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发生改变,抑制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期数的增加而逐渐趋于0,表明不断缩小的正向影响。根据Picture2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金融的发展短期内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在2期时为最大;而金融业的发展短期内对进出口贸易存在负向关系,长期看,为较弱的正向影响。根据Picture3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金融的发展在3.6期为最大,长期存在逐渐减弱的正向推动作用;金融的发展短期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而长期存在负向关系。表4给出了金融的发展的方差分解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其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而不断扩大,第5期开始保持在10%以上。而产业结构与贸易对金融发展贡献度比较小,虽然逐期增加,但变化不明显。
三、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地方政府 金融支持
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是解释目前各县域经济发展差别的因素之一,但地域相邻的县市在资源禀赋相近的情况下仍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则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本文对山东省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金融因素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又密切相关。
一、寿光农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政府职能与金融支持
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市场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的典型模式,在其经历的三个阶段中,地方政府职能与金融支持的演变如下:
1.1989年之前,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农户以积累性投资为主发展蔬菜产业。1978年后寿光农民开始蔬菜种植,政府则通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等农村公共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农民种植蔬菜,1984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由财政出资兴建。该阶段农户投资主要以积累性投资为主。
2.1989年~1995年,金融部门的支持成为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1989年,农业银行首次发放贷款7万元支持三元朱村农民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1990年,当地金融部门提供贷款1980万元,发展冬暖式大棚5600个;1990年~1994年期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1亿元,扶持新建改建大棚3.13万个。在该阶段,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成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有力的助推器。
3.1995年后,寿光农业发展进入多主体投入、多渠道融资的阶段
(1)农业银行从乡镇领域撤出,网点收缩,业务有所调整,1999年~2003年期间累计投放农业贷款15亿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支农主力军,2003年该社各项贷款余额28.8亿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30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1.88亿元,占全市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8%。
(3)政府职能由直接投资、干预市场向提供服务、政策引导投资为主转变。蔬菜批发市场由政府投资管理15年后由企业经营,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已实现与外商合资独立经营。1998年~2004年间,政府累计安排财政资金5000多万元落实贴息贷款2亿多元以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4)农户是农业投入的主体。随着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638元提高到2006年的5936元,寿光农民对蔬菜产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每年的净投入即达20多亿元。
(5)农业企业在融资行为上表现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并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市场。最近几年,寿光大多数企业进行了民营化改革,通过吸收职工入股来解决进一步发展的资金约束问题,改变过去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的状况。同时,企业通过参与保险、期货等各种金融市场获益。
二、寿光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1.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等措施促进农户、农业企业调整生产投向、加大投入。一般而言,在该阶段,资本成为最稀缺要素,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的投入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在传统农业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的时期,农户一般已有了一定积蓄,农村合作金融有利于调节农户之间的资金余缺,通过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等制度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在农业企业的发展上,政府应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商业性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3.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发达的阶段上,已适合商业性金融的生存与发展,而合作金融也出现向商业化经营的趋势,各个经济主体对农村保险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资本市场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对现有的农村制度如土地制度等也产生了内在变革的需求和动力。
4.在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从寿光的经验来看,政府实行了适度的干预政策,但政策目标是农业支持而非农业剥夺,制定政策是为其确定的主导产业-蔬菜产业的发展服务,投资重点是提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农村公共品;在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各经济主体的交易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后,政府转变职能,农户、企业、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导力量。
三、地方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个引申结论
在对农政策上,一般情况下,作为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地方政府实行农业支持政策并不符合其目标,于是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方工业化进程。但从寿光政府对农业支持行为的案例分析来看,当地政府在信贷、财政等领域的行为显示其政策偏好是农业产业化而非工业化,而寿光蔬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满足了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了包括当地公众对政府满意度在内的租金收入的目标。该案例的分析表明,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和财政资金投入支持,能够达到包括农户、农村企业、当地政府在内的各经济主体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毅: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
当前,对于民营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二是民营企业的诚信与道德经营问题 ;三是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问题。林剑、梁树新(2005.11)提出我国民营企业需要通过产权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等来增强竞争力,政府需要健全民营企业出口促进体系、金融支持体系来促进其外贸的发展。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资金流向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民营经济的竞争力。许多经验表明,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能规范和调整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保护金融机构客户的合法权益、促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的角度研究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融资难问题
资本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资本。对于民营企业,是否拥有生产经营所需资本已逐渐成为其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民营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难度有所降低,但由于体制、制度、政策以及供求运行等方面的原因,信贷支持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很不理想。民营企业融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外源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融资成本高,民间融资成为民营企业除银行信贷、利用外资以外的重要补充渠道。根据有关调查,北京、顺德、温州三地民营企业初始资本90%以上来源于创立者的自有资金,私营企业主所依靠的主要是各种资金积累及民间借贷。
(二)诚信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改革的深化,民营企业的诚信问题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少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违规案例日益增加,导致诚信环境的恶化,这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经济难以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诚信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
恶意拖欠。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诚信观念,只考虑自已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其他企业的利益及国家利益,出现了“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能不还就不还”的心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
编造不实信息骗贷。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贷款,利用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不实信息骗取国家贷款。如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虚增会计利润,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人为地提高资产评估价值等。
(三)股权结构改制难
在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 绝大多数企业是小规模和个人经营方式为主的家族企业。但目前,典型的家族制企业在美国所有企业中所占比例已经很小,并且基本上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所有者直接经营的著名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仍摆脱不了“小、散、全”状况,家族成员控制着企业的相当份额的股份,决定着整个财团的经营方针。尽管近几年,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引导了一些民营企业改制上市,但总体上看,股份制设立和上市公司的数量仍然偏少,资本无法扩张,市场份额难以扩大,企业业绩难以提高,股权结构改制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
缺乏技术管理人才。影响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不足,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而民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投入很少,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人力资源不足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经营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企业本身还不是很规范,缺乏系统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离上市公司尚有不少距离,经营管理缺乏规范化问题影响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积极性,还有部分民营企业家担心企业上市后,控制权会受到稀释,并将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改制意愿,很多民营企业“不敢改制、不想改制”。
金融生态环境中阻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现行的《企业破产法》和《刑法》等制度安排落后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现有的破产法律特别是《企业破产法(试行)》制度等已不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清算组成员构成的不合理。按规定,清算组成员由来自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但在现实中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充当清算组,由政府主导企业清算的运作模式,往往会导致在清算中对债权人利益的忽视。2、破产程序中止的不合理。我国法律规定:债务人申请破产的应当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如果其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整顿且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的,则中止破产程序。这些规定增加了民营企业破产的难度,使企业经营者容易利用上级主管部门的优势与债权人讨价还价,错过破产的最好时机,最终侵害债权人的利益。破产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已影响到民营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金融诈骗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例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等。二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贷。目前涉及金融机构的欺诈行为大部分是第二类。我国《刑法》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金融诈骗有明确规定,但对上述第二类欺诈行为,《刑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此只能通过《合同法》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现行《刑法》对上述欺诈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缺乏刑事威慑力,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降低和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民营企业信用体系的缺失
筹资是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的存在,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民营企业无力履约的风险,即信用风险。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由此造成了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等关键环节上基本无法可依,征信当事人的权益难以保障,致使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在金融交易活动中资产重复抵押、关联担保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未能被相关金融机构及时识别而导致资产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放贷时,总是力求把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的水平,要求民营企业通过抵押、担保才能获得贷款,且贷款手续较繁锁,办理贷款时间较长,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
(三)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金融服务体系是金融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即金融生态。如果一个地区具有较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地方经济就可以较快发展,经济金融就会步入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目前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能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与个人诚信系统建设才刚起步,政银企协作洽谈制度尚未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很少,有关贷款抵押登记评估程序还不规范,很少开展有关提供便利的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中间业务,民营企业运用资金的效率仍然很低。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
完善金融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方面,完善金融法律环境首先是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特别是《破产法》和《担保法》。《破产法》应成为债权人依法保护其债权的最后底限。应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特别是赋予债权人主动申请将债务企业破产清偿的权利。在完善《担保法》方面,应强化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顺序,使担保确实成为规避债权风险的有效屏障。而对于其他法律制度而言,则应当按照既保护债权人又保护债务人的原则进行系统修改,《刑法》的修改则应当与时俱进,强调对单位犯罪的刑事制裁及对个人刑事责任的追究。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应加快征信立法,形成有法可依的征信市场。要充分发挥会计、审计、法律等金融中介服务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运用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加大中介服务的诚信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次,建立区域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和信用档案库,统一关键技术和业务标准,促进信息共享,提高民营企业的信用透明度,对民营企业信贷产生激励作用。最后,逐步建立区域信用登记、信用评价、风险预警、风险管理等企业信用评价机构,提供征信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用甄别和监督。
构造新型银、政、企关系。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和要求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已发展为投资理财、资产保值增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好坏,将更加直接地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金融生态的宣传力度,使民营企业在充分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深化改革,特别是继续深化行政体制和民营企业改革,强化政府依法行政和企业预算约束,努力改善银、政、企关系,建立平等、互利、互信的新型关系。
创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把民营企业作为重点的融资客户发展,积极构造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以适应不同民营企业多样化的信贷和担保需求;要引导和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的高效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如成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基金,资金来源由政府、银行、地区民营企业、个人共同提供;鼓励具备条件的个人出资参与担保机构的建设,进一步规范有关贷款抵押登记评估程序,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的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中间业务,提高民营企业运用资金的效率;开展金融创新,努力探索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展信贷市场。
积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运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把民间资本转化为民营资本;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申请利用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主动拓宽外源融资渠道;加强民营金融资本与民营产业资本的融合,鼓励、支持以民营企业为贷款对象、管理规范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农村信用社等方式组建一批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并允许民间金融机构采用较高的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补偿,建议利率的最高限不得超过同期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4倍。
参考文献:
1.项俊波.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金融研究,2005(8)
2.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课题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中期报告[N].金融时报,200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