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贷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贷后管理认识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大贷款投放,能够为信用社带来明显的当期收益,客观上造成了信贷管理人员贷款扩张冲动。但是贷款发放后,一是由于信用社客户涉及千家万户,再加上信贷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适应、技能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信贷人员不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只能被动的接受结果;二是信贷人员的分析基本全部依赖贷款前的调查,误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贷款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粗略的认为贷后管理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认真对待。尤其是面对上级领导部门的客户。由于缺乏对等关系,怕得罪客户,得罪上级领导,不敢管、不会管、管理不到位。以上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成为贷后管理问题出现的思想根源。
(二)贷后检查履职不足
1、贷后检查频率少。据抽查发现,大部分信贷档案中无首次跟踪检查资料;对贷后日常检查次数不够,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检查一年1次;个体工商户贷款检查一年最多2次,公司类贷款一年检查平均1~3次。未按时发送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等现象依然存在。信贷政策制定的主体并不明确,信贷政策是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组织实施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的职责。但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如何落实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目前人民银行在具体实施信贷政策时面临任务重、手段少的困境,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效果:
2、对贷户资产信息档案没有比较完整的记录,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最近一些年来,一些企业以改制为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所有逃废债企业在逃废债之前,都会出现注册新企业、从原贷款企业向新成立的企业无偿划转资金、调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转移技术等不正常行为。为此,客户经理应当在贷后管理中及时发现,迅速向有关方面反馈、预警。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同时对这些异常行为必须收集证据,记录在案,作为制止企业逃废债行为的重要依据。但对此种情况,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没有很好的落实。这是必须应当改正的。
3、对贷户的资产运作和财产变动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力度不够。现金流量作为借款企业的还款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借款人出现了现金净流量不足或下滑的趋势,则提前警示着我们即将面临贷款无法按期足额收回的风险。目前,信用社注重于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非常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信贷政策权威性不够,目前大多数信贷政策仅仅是以部门文件形式下发,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信贷政策的责任缺乏有效约束,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的保障:
4、未及时按规定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复测。一些客户的信用级别还是2005年时的信用等级,至今无任何变化。配套政策不到位影响信贷政策执行效果。以扶助弱势群体为目标的信贷政策。社会效益显著,但对商业银行而言,这些贷款的经营成本较高。所面临的信贷风险较大,在贷款利息较低,不足以覆盖经营成本与信贷风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扩大对弱势群体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出台并落实配套的优惠政策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激励,以进一步发挥扶助弱势群体信贷政策的效率
(三)贷后监管与预警不足
1、从大环境来看,信息的不对称是长期导致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一方面,银行内部信息共享不足,目前国内有多家银行,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而信息无法达成共享,因此一些重要的信息不能在最快的时候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信息的不对称,还有部分客户有意而为,隐瞒实情,导致信贷管理人员无法获得信息或者信息部全面,无法对企业做出全面而正确的分析,对企业缺乏及时的预警能力
2、从信用社管理层来看,贷审会成员来自工作在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听取汇报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汇报的内容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消化,因此也变成为一种形式,造成潜在的风险点揭示不了,从而延误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四)缺乏信贷管理人员
目前信贷管理人员对贷后管理缺乏经验和成功模式。
1、信贷管理人员普遍欠缺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工商业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等技能知识培训,在风险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等方面不能做出及时敏锐的反应,贷后管理停留在表面,难以深人。
2、信贷人员能力不强的同时也显现出责任心的不足,一些情况是由于人员的工作形式化,无意中必然造成的后果。
二、强化贷后管理的建议
强化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可控范围内对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全方位构筑贷后管理体系,是强化贷后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强化队伍建设,构建“职业客户经理”的信合团队
1、强化培训。信贷管理队伍是保持农村信用社生机活力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唯有加大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既是为信贷管理人充电,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强化队伍稳定。信贷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3、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客户经理是贷款放出的第一个关口,也是贷后管理的第一关口,把关能力相当重要,要求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和决策能力,因为客户经理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的效果,是贷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
1、强化贷后检查。对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和公司类贷款,应在贷款业务发生15天以内,进行首次跟踪检查。重点检查客户是否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以及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在贷后管理的日常检查中,对生产经营贷款应每季度检查1次,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应每半年与村(社)干部或联络员配合对辖区农户贷后情况进行逐户检查。对出现逾期等风险预警信号,信用等级或风险分类形态发生不利变化的客户至少每月检查一次。
2、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列入不良信用客户内部控制名单和高风险行业、区域的客户,要制定信贷退出计划,采取提前收回贷款、到期减少续贷、停止贷款或诉讼的措施,清收贷款本息。
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客户账户信息、信贷管理系统、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表及公开信息、上下游企业、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客户信用等级监测及贷款风险分类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控制、化解信贷风险。
(三)加快立法,用法律类强化社会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尽快进行完善,现在这方面的法律尚未健全,必须尽快立法完善,使之尽可能健全,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职权和信用,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更新数据和保证数据的准确及可信,撒下大网,坚决打击金融犯罪,对破坏社会信用体系的行为严厉惩处,逐步改变信用杜在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地位,为金融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出口贸易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据海关统计显示:2004年,新疆海关进出口总额达56.3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2.7倍,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17位。2005年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达79.4亿美元,在全国列第14位。到2005年与新疆有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7个,进一步扩大了中亚及俄罗斯、欧洲、美国等传统市场,还拓展了南亚、西亚、东盟、非洲、北美市场。
但是,对外贸易毕竟不同于国内贸易,它涉及环节多、风险大,外贸企业稍有不慎,便会遭受风险。这其中,又以出口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最为严重。相对于其他省市的外贸企业,新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出口具有交易形式多样、结算方式不规范等特点。这意味着新疆出口企业比其他省市的出口企业面临更多的信用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疆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更为薄弱:企业对交易对象缺少足够的信息和资信调查;对交易额度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的审批管理;对形成的应收账款缺少有效监控。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已成为新疆出口企业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新疆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笔者随机走访了近30家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大部分企业都对信用风险有一定了解,认为国外逾期应收款对自己企业的经营影响严重。但谈及如何防范,却没有明确认识。目前新疆出口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1.1 与主要贸易国整体信用状况不佳
新疆与1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但贸易伙伴的布局很不均衡。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占新疆外贸总额的一半,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占新疆外贸总额的70%左右。由于这些国家正处于转轨时期,传统计划经济的流通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体制尚未建立,市场处于混乱状态。虽然逐步建立健全了本国的各项法令法规,但由于政府目标的变化、地方保护主义和人员更迭等原因,其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且海关官员的频繁更换及口岸管理人员的腐败等问题,随之产生了各种限制性措施,造成贸易操作不规范。中亚五国普遍没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不能对进行外贸活动的主体进行有效地监管和制约,造成全社会整体信用程度低,中亚进口商信用不良,拖欠货款甚至赖账的事时有发生。
1.2 企业外部的信用服务体系缺乏
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出台专门的信用法规,也没有明确主管部门。新疆没有制定信用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整个信用服务业基本处在自发状态。企业间也没有成立行业自律组织,企业缺乏了解国外进口商资信情况的渠道,不知如何正确判断海外客户的信用度,一旦遭遇信用风险,发生坏账,也不知要如何寻求外界帮助。
1.3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漠
新疆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来讲经济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虽然外贸发展势头良好,但外贸并未形成一个好的环境和格局,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及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出口企业从整体上讲处于较为混乱的竞争状态,企业之间产品的同质化情况严重。尤其是服装和鞋,存在着恶性竞争,而依靠降价已经没有多少利润空间。规模较小的出口企业选择赊销作为结算方式,虽然目前这种短期行为有一定积极作用,可能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使得企业获得原始积累,但从长期看,对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不利。因为与国外企业积极推行商业信用不同,新疆出口企业对赊销这种非契约形式的经济活动并不是建立在自身良好的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一般采用信用证方式,但信用证也存在着种种风险。总之,新疆出口企业没有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且不了解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缺乏对外商的资信调查,没有制定客户授信额度的标准及应收账款的追讨制度。
2 建立出口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机制
2.1 建立风险管理内部机制
2.1.1 前期信用风险管理
设立专职信用风险管理机构。信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客户资信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负责建立、管理企业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审查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约;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监控和追收等。大中型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小企业而言,可雇佣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或设立信用管理岗位,负责信用管理工作。
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制定合理的信用额度。要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以往交易记录、企业信誉、与银行往来情况以及银行对企业的评价、其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为制定信用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结合企业实际,确定针对不同客户赊销金额的大小和期限,即确定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在信用额度范围内进行控制,超过信用额度不予赊销。
严格订立合同,避免合同纠纷。合同必须合法和符合国际惯例,条款完整,语言规范,合同资料要严格保管。出口企业要特别注意销售合同中和质量有关的条款,确保和买方在产品质量问题上不出现争议。尤其需要注意销售合同中的品质条款和检验条款。按照各国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定,按照合同检验条款得出的结果,是确定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等是否符合合同的依据,同时是买方对货物品质、包装等提出异议、拒收货物、提出索赔的依据。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外贸出口、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涵盖了买方无力偿还债务或破产、买方拒收货物并拒付货款和买方拖欠货款等商业风险,还包括出口企业更难抵御的政治风险,如汇兑禁止、贸易管制、征收或没收财产、颁布延期付款令、战争、内乱、巨大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等。其目的是为了分担我国出口企业从事对外贸易的风险,开拓国际市场,使其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
2.1.2 中期信用风险管理
出口企业应保存好与客户所有的来往记录,包括传真、电话记录、来往信函以及所有的合同、补充合同等。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根据原始记录及时与客户沟通,即使发生纠纷,原始记录也可以为追讨应收账款提供法律依据。外贸企业应该建立经常性对账制度,经常与客户保持沟通,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同时应做好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工作,监督应收账款的回收。
2.1.3 后期信用风险管理和追收机制
制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收款程序和催收制度。外贸企业要利用账龄分析表及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对于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应积极催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催收方法:①企业在拿到所需要的单据后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即使向银行缴纳一定数量的贴现费也应执行;②对于故意拖欠、恶意逃避债务的客户,出口企业应该尽早采取强硬的收款措施,给对方施加压力,以达到收回账款的目的;③对于经营出现暂时困难、资金周转不灵、经过客户自身努力可以走出困境、恢复支付能力,出口企业应给予宽限期。帮助客户渡过经营难关,以有利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同时也会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经营的进一步拓展;④对于超过宽限期仍无力偿付债务或濒临破产或已宣告破产的企业,则只有通过法律途径来收回应收账款。相对于诉讼手段,采取追债公司追账的方式比较可行。
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保理业务即保付业务的简称,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通过国际保理业务将风险转移至保理机构,可在增加营业额、扩大利润的同时,有效避免信用风险和坏账损失。保理业务既能消除承兑交单(D/A)、付款交单(D/P)甚至是赊销(O/A)等结算方式对出口商的信用风险,又可避免信用证货款收付方式对进出口商所要求的过分繁杂的程序和手续,同时还具有为进出口商融资的特点,能为出口商免除后顾之忧。
2.2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增强竞争力
在当前企业外部信用环境不佳、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出口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以赊销方式获得订单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要想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必须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入手,增强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可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以特色占领市场。同时,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以服务开拓市场。良好的服务能使企业避开价格战,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这才是贸易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
3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3.1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制定相应的信用法规、规定和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中亚各国信息,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有关的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我驻外机构的密切联系,加强与国内外银行间、大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着力拓宽信息来源。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对新疆出口企业的开放,公布信用不良的国外客户名单,为企业规避信用风险提供支持。政策应为资信调查业、追收欠款业等相关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逐步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农村信用社迅速成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主要力量。本文开篇介绍了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背景知识,继而介绍了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况及主要方式,然后分析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为全文总结。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贷款;农业保险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有所减弱,但与之相对比的是,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呈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农村信用社借贷风险的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1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1.1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含义。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具体来说就是指出现违约情况的风险,第一种是借款人尚存有还贷能力但故意不履约;另一种是借款人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而经营失败无力偿还,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不良贷款比例偏高、资金质量差、不良资产占比高且呈上升趋势、大量资金死滞、形成逾期、呆滞乃至呆账贷款。
1.2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必要性及目标。有贷款就有风险,就意味着可能收不回贷款。加强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应对风险的能力;使农村金融业务成为商业上可持续、风险上可控制的业务领域,从而扭转当前大规模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领域的趋势。
2当前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
通常农村信用社会运用多种方式来减少或控制信用风险,以减少信用风险引发时所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的方式主要有:
2.1事先控制。事先控制指银行在进行放贷的前期,对贷款人的资产信用进行评级处理。信用评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在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要发展出真正与农户借款风险相匹配的信用评级,即信用评级能够真正的体现农户的信用状况;二是信用评级要及时的跟进,每年都应该根据农户实际情况的变动而变更相应的信用评级及授信额度。
2.2农村信用社运用担保贷款方式减少或控制贷款的信用风险。在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担保的方式进行,主要体现在保证、抵押和质押这几个方面。保证方式主要是指农户联保,是农村信用社在现实中为了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所常用的手段。
2.3风险转移。对金融机构而言,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是最便利,最明智的选择。在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将信用风险转移主要有信用风险转移方式和以及间接的信用风险转移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保证贷款农户收入在不利条件下不发生较大波动。
2.4信用风险评估和足额拨备。这是指农村信用社需要对农村信用社整体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整体度量并及时足额拨备。根据一定的风险分类体系而得到的准确的信用风险拨备能够保护农村信用社免受突然的流动性打击和资本充足率的突然下降。
3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自身的问题包括管理方式落后,风险识别能力差,信贷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外部环境包括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等。
3.1风险防范管理意识落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机制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较为落后,近年改变极为缓慢。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三会一层”,该体系的效率有待考究,此外,风险识别的专业人员能力有限,各部门工作出现重叠现象。第二,农村信用社极度缺乏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各个风险管理人员的方法、手段都不尽相同,良莠不齐。第三,农村信用社管理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
3.2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
3.2.1贷款审查制度存在着缺陷。作为放贷的各个步骤的考察,贷款审查制度是涵盖所有程序的脉络,只有拥有良好的贷款审查制度,才是放贷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审批和审查出现分离,这严重制约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3.2.2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专业的贷款人员在整个贷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各农村信用社中,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比例比重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3担保贷款模式过于形式化。在农村信贷里,担保是信用贷款的主要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标的物估价过高,大于实际价值,监督不到位,造成信息的虚假等为风险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3.3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不完善。在我国,信用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做好风险的管理显得尤其的不易。第一,在农村社会中,人与人缺乏良好的信任环境,这极易造成违约现象的产生。第二,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金融税收应当和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否则不够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不利农村信用风险的降低。
4结论
针对文章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农村信用社要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信贷制度、创新担保体制制等。此外,加强农村金融人才的输送也是重要的手段,只有在政府和市场的全面推动下,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才能做地更好,农村金融才能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郝铁钢.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金融经济,2014(20).
[2]林祥涛.农信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经济危机;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正向全球蔓延,欧美国家经济的衰退使外销为主的企业以及外销企业的供应商面临严峻挑战。不少企业销售订单大幅度下滑,产品成本升高,货款回笼困难,银行融资渠道断裂,供应商收缩信用规模,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优质客户成为商家争抢对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少企业发出感叹:信用销售是找死,不信用销售是等死。从某种程度上说,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最后是演变为了信用危机。在当前恶劣的经济形势下,信用销售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但信用销售作为有力的促销方式,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在经济危机下如何控制风险、如何做大销量,如何实现一个最佳平衡点,是本文力争解决的问题。
一、信用、信用销售、信用风险的基本概念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资及服务的能力。信用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信用经济。
信用销售就是我们俗称的赊销,信用销售是买方市场下的必然结果。信用销售对于卖方而言,存在巨大的利益动机:一是信用销售作为促销手段,对于资金暂时有困难的客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信用销售能增强供货方的市场竞争力,在价格、品质、服务相差不明显的同质化产品中,有实力进行信用销售的企业会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三是信用销售可以稳定客户。
信用销售对于购买方来说,实质上是一种短期的融资,因此在信用销售过程中永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就是客户到期不付款的风险,通常称这种风险为信用风险。
二、国内信用环境分析
与欧美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销售相对滞后,我国的信用销售规模估计在30%以下,有的欧美发达国家信用销售高达90%。恰恰因为我国信用销售起步较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因此受损程度大大降低。中国沿海发达城市因为外资企业多,因此信用销售相对发达;中国内地信用销售相对较少,不少地方“三角债”依然严重。许多企业仍未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仍然停留在“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低级管理阶段。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信用销售较低有以下原因:一是国家相关的信用奖罚机制还未形成,整体上信用环境较差,不少企业经常发出“欠钱的是爷,收钱的是孙”的无奈感慨。二是许多企业未掌握信用风险的管理技术,想信用销售但是不敢,宁愿低价让利现款销售。三是信用风险的分担机制还未完善,尽管中国出口信保等公司已经探索式的开展国内贸易保险业务,但是这一新兴业务,由于保费较高且操作复杂,还未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四是信息分散。信用销售单位无法收集到散布在交易伙伴间的相关信用信息,也难以从政府部门共享到相关信息。因此,很难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对信贷政策的态度
2008年11月11日,国资委紧急召开央企视频会,要求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工作,加强现金流管理,要“现金为王”。2008年11月9日、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第一条是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第二条是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资金合理需求。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的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销售发展,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2009年3月,商务部等五部门在《关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称,要推动和引导企业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鼓励企业购买信用产品及服务。鼓励企业购买信用保险。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国外需求继续减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推动商业信用健康发展,以拉动国内需求,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石油销售企业信用销售策略探讨
1.石油销售企业信用销售的特点
石油销售企业的信用客户广泛分布于制造、电力、公交、物流、港口、基建、混凝土等行业,制造业中又包含电子、印刷、造纸、塑胶、五金、机械、制鞋、制衣、玩具等企业,客户行业非常复杂,不同行业的经营及资金周转情况差别很大,因此难以采用同样的信用评估标准及信用政策,管理难度较大。但是,恰恰是这种广泛的信用客户分布,反而使公司在经济危机下将产生一些新的市场机会,因为有的行业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2.经济危机下需要适时更新风险观念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少客户用油需求的急剧下降表明,这些企业正面临“寒冬”状态。毋庸置疑的是,大部份客户的信用风险系数正在大幅度升高。同时,我们应重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状态,调整客户风险排序。显然,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将成为高度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制鞋、制衣、玩具等行业,成为了我们的高风险客户,而之前我们通常认为风险较高的社会加油站,反而风险相对较低,以及我们一直认为风险较高的混凝土行业,由于承接大量的市政工程,不但销量稳定,而且风险相对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