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体健康的条件

人体健康的条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C14-尿素呼吸试验

【中图分类号】R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36-0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等多种胃病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约有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5%以上的胃溃疡与Hp感染有关,中国也是Hp高感染国家之一。此外,Hp还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与胃癌、胃MALT淋巴瘤具有相关性[ 1]。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法、细菌涂片、细菌培养和病理组织切片等,后者主要有血清学方法、C13、C14呼气试验[ 2]。我们对26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C14 -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以了解其Hp感染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9年1月~12月本社区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632例,其中男1720例,女912例,年龄20~74岁,中位年龄45岁。符合下列要求:检查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铋剂,在近2周内未服用过硫糖铝或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

1.2研究方法:C14 -尿素呼气试验试剂盒由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方法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仪器为HUBT-20A型Hp测试仪。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在2632例健康体检人群中,Hp总感染率为54.22%,其中,男性感染率为59.30%;女性为44.63%,差异有显著性(χ2=3.93,P

2.2 各年龄组的Hp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60岁以上年龄组除外),50~59岁年龄组为Hp感染高峰组,部分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2.3 不同职业的Hp感染率不同,工人72.22%,农民48.43%,干警54.38%,干部54.43%,教师47.91%,商人57.25%,其他56.82%,部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人是Hp的惟一自然宿主,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就可以感染Hp。它有很强的活性与繁殖能力,且有较强的传染性,常有家庭聚集特征,父母Hp阳性患者,其子女也为Hp阳性患者,充分说明了Hp的高致病性,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2 本文结果显示,发达地区农村Hp的感染率高达54.22%,明显高于北京顺义地区和广州地区[ 3]。且与性别、年龄和职业相关,可能与中年男性工人、商人和干部平时在外就餐、聚餐机会较多有关。早已有许多资料证实唾液及牙斑中存在Hp[ 4]。故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减少疾病的发生,杜绝经口或间接接触等传播途径,建议注意饮食卫生,改变用餐习惯,实行分餐制等措施来预防Hp感染。

3.3Hp感染遍及全世界,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中Hp检出率有很大区别。中国为Hp高感染区,但各地区人群中Hp感染情况目前尚不明确。因此对健康人群尤其是有上消化道不适的人群,进行Hp感染检查具有重要意义。C14-尿素呼气试验简单易行、敏感性高、特异性好且安全可靠,在Hp感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体内药物敏感试验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有报道显示,Hp感染与种族、经济状况、住房条件、教育程度及水源有关,深入研究各地区不同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因素,将有助于加强对Hp感染的防治,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意见》解读.中国医刊,2007,42(1):4~6

[2] 胡伏莲,周殿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5

[3] 曾海清.幽门螺杆菌感染趋势.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5383

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第2篇

医疗气象学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目前医疗气象学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医疗气象学的发展与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认为应从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组织协调等方面进一步大力发展医疗气象学,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1医疗气象学的定义

医疗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对人类机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影响规律,为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又称人类生物气象学。属于大气科学下的应用气象学科。医疗气象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气象和人体健康的情况,进一步衡量、分析、研究“气象要素”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而阐明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即避免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2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为止,国内外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气象学。研究气象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健康人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宇航、航海和采矿等特殊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气象条件对生殖的影响;大气电磁场、空气电离、太阳黑子、紫外线、红外线、空气污染及生物病原体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古代医学中与气象相关联的内容;人类对特殊气象条件的防护;环境舒适度对工作能力的影响等。

(2)病理气象学。研究气象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季节气候下的多发病;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疾病在不同气候地区的分布特点等。例如:自然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气象卫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方病、流行病监测中的应用;医疗气象预报的方法及精度等。

(3)环境气象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医疗气象学还研究城市、农村、住宅区环境小气候以及人工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城市和环境小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天气气候对行为以及人口密度及移居的影响等。

3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3.1中国古代的医疗气象学思想

中国的医学气象学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代,如,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有大量精妙论述,明确指出了人与气象和环境的关系。《内经》通过对天体的运行、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此相应的气候条件,做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循环变更。并进一步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特征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用以说明时间迁移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用药的关系。深刻阐述了气象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气象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之间的关系。《内经》中医疗气象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时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为每种生物的习性与生活习惯,都受到四时阴阳这种节律的支配。昼夜交替、寒暑往来,日夜节律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四季节律以一年为周期,还有些节律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二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如《灵枢•岁露》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指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人类极易受到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影响。三是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日常保健具有重要影响。《内经》把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并认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六气”不正常、不协调则称为“六”,人们在“六”的作用下,极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并且指出季节对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天气、气候情况下发病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如,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隆冬多寒病等。

3.2医疗气象学在国外近代以来的发展

国外近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但是研究呈离散状态,彼此之间联系较少。1955年,在荷兰地理学家Tromp博士与德国首家医疗气象研究站的创建者Ungheuer博士的共同推动下,于1956年8月29—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生物气象座谈会。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自1957年,该学会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不少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学会,并在英、美、德、荷、罗、捷、意、波举行过地区性学术交流会。某些国家也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如联邦德国自1953年以来,每3年举行一次生物气象学术研讨会;日本自1961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美国自1969年开始每3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瑞典自1980年、澳大利亚自1982年均定期召开生物气象学术会议[1]。目前,在美国有19所大学设有医疗气象专业,其中10所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有些国家还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所,专门进行医疗气象学科的研究。有些国家通过研究,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1—周5按时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近50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1]。

3.3中国现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对一些疾病的防治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一些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相关分析,这些报告也包括了疾病的季节分布等。但真正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开始于60年代,中国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研究中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于是在1972年成立了全国气象条件与呼吸道四病(感冒、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74年中央气象局召开的第二次应用气候学术会议上,将医疗气象列为内容之一。从此,中国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1973,1975,1977年,先后在南京、镇江、天水等地举办了医疗气象讨论会与讲座;198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医学气象研究座谈会;1995年7月在北京首次组织了国际生物气象学术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气象科学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意见》中指出,医疗气象服务是专业气象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2008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学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正式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任学会主任,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张书余任学会顾问。2009年10月,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医疗气象学术研讨会。

4目前中国医疗气象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难点

(1)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气象是介于医疗和气象之间的一门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研究。这就要求从事医疗气象专业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作者又不懂医学知识,加之个人的文化修养仅限于专业知识范围内,使这门学科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2)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的院校偏少。目前,中国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大约只有10所左右,而医疗气象学这个专业还未设置。只有兰州大学根据“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考虑发展医学气象学这样一个分支,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联合,来共同配合培养医疗气象人才。前文提到的张书余、王式功两位研究员都已开始招收医疗气象研究生。据张书余研究员介绍,他的研究生中,硕士生都是学气象的,博士生中有学医的,目前,在博士招收方面,他个人更倾向于有医学基础的学生。他本人也是先学医后学气象,后来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

(3)医疗气象资料欠缺,且实现医疗气象研究资料共享困难。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或者资料的欠缺,有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指标因子不全面。医疗气象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在目前情况下,疾病发病情况资料由卫生系统掌握,而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所有,实现两方面的资料共享十分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4)医疗气象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应用还远远不够。全国仅有上海、广西、甘肃、吉林等少数几个省市开展了医疗气象服务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人体疾病与天气之间的联系还没能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有关医疗气象的研究还远远没有深入展开,更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更好地应用。医疗气象这一市场相当具有潜力,比如医疗气象预报,可以提供给卫生医疗和防疫部门,供他们在预防、治疗疾病和调集药品时进行参考。还可以为普通市民提供专业的医疗干预,对某些异常天气下的“高危人群”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防护,减少某些急症的发生。

(5)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候并不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其他诸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地域、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医疗气象学研究中,关键技术在于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气象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往往十分复杂,很多疾病至今发病机理尚未搞清。这些都会给检测和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5几点思考与建议

(1)注重加强医疗气象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医疗气象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用技术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经验总结多,机理分析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气象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并通过与模型、信息技术等相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因此,组建跨学科的医疗气象综合试验基地,加强医疗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加强培训、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需求决定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目前医疗气象研究仅限于科研机构,医疗气象专业人员奇缺。建议在大学中设置医疗气象专业,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另外,加强对气象和医疗部门在职人员的医疗气象知识培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医疗气象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医疗气象预报的预报流程是分析各种天气预报资料,制作出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预报,依据病理生物气象学理论制作出医疗气象预报。通过预报使人类在日常活动中避开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大气环境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合理开展生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3]。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生活服务。

(4)在气象站设立特殊观测项目。在气象站设计医疗气象服务需要的特殊观测项目,加强对紫外线、大气主要化学污染物含量等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子的监测。

(5)加强医疗气象应用的组织协调。一是气象部门内部的协同。医疗气象研究、预报、服务不能分割,要建立专门机构来完成。要培养一批熟悉医疗气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强气象部门与医疗部门的协同。开展异常天气情况会商、资料共享、风险评估、减灾预案、合作立项等方面的合作。

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铁;锌;碘;硒;氟;人体健康;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83-02

生命必需元素按其在人体中的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含量0.01%为分界线,人体中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也称痕量元素)[1]。人们在研究了生物体内金属元素存在的状态、结构及其生物功能之后,发现微量元素参与了人体内酶的组成,构成了体内重要的载体和电子传递系统,参与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并与某些疾病直接相关[2]。微量元素不能在体内自行合成,只能来自饮食、空气及各种外源性物质,容易产生缺乏或过量,从而引起疾病。因此,研究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是医药学领域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就微量元素铁、锌、碘、硒、氟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揭示它们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促进健康长寿。

1 铁、锌、碘、硒、氟缺乏

1.1 铁(Fe)

铁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必需微量元素,它有参与氧的运输和贮存、参与合成细胞色素和多种金属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1]。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在体内参与氧的贮存、运输。Fe2+也是细胞色素的组成部分,参与氧的利用。当机体摄入铁不足时,往往导致缺铁性贫血、电子传递、氧化还原等代谢紊乱。

1.2 锌(Zn)

锌主要以结合状态(大分子配合物)存在于多种含锌酶中,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尤以视网膜、脉络膜、前列腺内含量最高。锌对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维持细胞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具有重要作用。缺锌时酶的活性下降,引起有关的代谢紊乱,使人体发育和生长受阻、厌食,影响生殖、皮肤病变并发炎症、伤口愈合差,味觉减退及胎儿畸形等。缺锌对生长期儿童影响最大,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性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甚至智力发育障碍[3-4]。

1.3 碘(I)

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碘缺乏会出现甲状腺肿大、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还可导致不可逆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聋哑、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克汀病(呆小症)等一系列症状。缺碘可累及整个人群,由于婴幼儿和儿童对缺碘比较敏感,缺碘对他们的危害最大[5]。长期服用碘盐可以防治缺碘性疾病。碘缺乏过去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地方病,现在认识到它是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2]。

1.4 硒(Se)

硒是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抗氧化。硒对心血管病的防治和降低癌症发病率均有一定作用。人体缺硒将会导致因脂质过氧化物堆积而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硒有抗衰老的功能。硒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关系密切,患者经服用亚硒酸钠进行治疗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这是我国医学上的重大成就之一。硒是人体免疫调节素,既能激活淋巴细胞又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产生,提高人体免疫力。癌症患者的血硒水平比正常人低,癌症的死亡率也与血硒水平呈负相关[6]。

1.5 氟(F)

适量的氟元素对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十分必要的。在适当的pH条件下,氟有助于钙、磷形成羟基磷酸石,促进成骨过程,具有预防龋齿、保护牙齿健康的作用。急性氟中毒引起呕吐、呼吸困难、神经损伤及肺水肿以致死亡。地方性氟中毒(即氟斑牙及氟骨症)患者全身疼痛,骨僵直或变形,严重时脊髓损伤或瘫痪。何锦等[7]通过测定阿坝州4个大骨节病县饮用水中微量元素硒、氟的含量情况,认为病区硒、氟元素与大骨节患病率之间有明显负相关关系,除需进行补硒措施外,还应该辅地增加水氟含量。

2 铁、锌、碘、硒、氟过量

微量元素虽然是人体必需的,缺乏时会导致各种疾病,但是,过量时又是有害的,只有适量才能使人体健康长寿。如铁是必需微量元素,也是人体组织中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2],对分子氧的运送、电子传递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铁的供应或不足,满足不了血红蛋白的需要,将导致缺铁性贫血;反之,如过量输血,不恰当的形成了过量的血红蛋白,导致铁吸收过量,过剩的铁聚集且不被排除体外时,则铁在体内将催化氧自由基的产生,生物组织遭到损伤[8]。研究提示[9],铁过量可能诱发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铁过度沉积会导致神经元坏死,导致脑萎缩。妊娠期高浓度的SF可导致早产、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10]。长期大量补锌可发生慢性中毒,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甚而导致肝铁含量下降,发生顽固性缺铁性贫血[11]。碘过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和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12]。体内硒水平过高,可导致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紊乱,铁代谢失常,贫血,抑制一些酶的活性,发生心、肝、肾的病变。氟过量会使牙釉质受到损害,出现压根发黑,牙面发黄、粗糙,失去光泽,牙齿变脆,还会使许多器官系统受损[2]。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从地方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失调、某些肿瘤以及新药和营养素,从减轻病状至增进健康和防止衰老,无处不显出生物微量元素的活力,合理发展和利用微量元素对预防和诊断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孙长峰,郭娜. 微量元素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1,28(2):64.

[2] 铁步荣,贾桂芝. 无机化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41-346.

[3] 胡焰,韩光宇,王健,等. 微量元素锌与人体健康初探[J]. 当代医学,2011,17(31):152.

[4] 牛丽凤,刘剑辉. 微量元素锌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35-236.

[5] 陆玉培. 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3):361.

[6] 李军,张忠诚. 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1,28(5):15.

[7] 何锦,安永会,贾小丰,等. 阿坝州饮水中硒和氟元素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J]. 地下水,2012,34(2):9.

[8] 刘斌,刘志红. 无机化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225.

[9] 姚蕾,王晓平. 关注铁过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5):388.

[10] 贺木兰,程海东. 孕期补铁导致的高浓度血清铁蛋白对母儿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25(31):4632.

[11] 王丕玉,刘海潮. 锌失衡与人体健康[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 12(7):50.

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第4篇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是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人体健康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制度。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国家对禁止进口不能作原料的废物;限制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未列入该目录的固体废物禁止进口。确有必要进口列入上述规定目录中的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须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方可进口。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人体健康的行为。

    申请进口废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申请进口废物用作原料利用的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法人,并具有利用进口废物的能力和相应的污染防治设备;

    2、申请进口的废物已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申请进口废物的单位必须提交如下材料:(1)《进口废物申请书》;(2)《进口废物作原料利用环境风险报告书》或者《进口废物作原料利用环境风险报告表》。受理进口废物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

    所谓“擅自进口固体废物”,是指行为人未经有关部门许可超越自身职权,独立决定进口固体废物的行为。未经许可主要是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一般是指不符合申请进口废物的条件,或者已符合申请进口废物的条件,没有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形;伪造、变造国家环境保护局《进口废物批准书》的情形;逾期未向国家环境保护局补办进口废物经营审批手续,并继续从事进口废物经营活动的情形。具备了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这一前提条件,行为人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的行为才告成立,否则行为人以合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有在其使用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才构成犯罪。另外,行为人擅自进口固体废物是用作原料,即用于从事进口废物加工利用或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经营,为从事废物加工利用的单位提供固体废物。总之,其用途应限于用作原料,对于非用作原料,而以原料利用为名,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于他途或是以此牟利,进行倒买倒卖的,则不构成本罪。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行为必须是已经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人体健康的后果才构成犯罪。这是本罪的结果特征,也是区分构成本罪与不构成犯罪的标准。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也就是说行为人对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果主观是过失的,但是,对于未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人则是明知的。

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X射线工作防护;乡镇卫生院;现状;对策

X射线在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1885年发现后首先被应用到医学诊断上,使X射线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地位。医学影像科的工作是临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X射线射入人体后被吸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有损害,尤其在乡镇卫生院中,由于工作设备落后、人员观念意识不到位,使得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的防护形势不容乐观[1],这一方面对患者造成健康危害,另一方面也对操作者本身有所影响,X射线防护工作的缺失可能引发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可引起皮肤损害,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并且减低射线危害已成为医技放射科室迫切关注的问题,我院近年来结合本院特点,结合现状对放射室进行干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一些实践工作的展开及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以来我院使用的是500 mA常规X线机,2台洗片机,透视mA:0.5-5mA,连续可调,透视KV: 45-110KV 连续可调,最小摄影mA≤30mA,最小摄影KV≤45KV,最高摄影KV≥125KV

1.2X射线使用防护现状 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大多为 200~500 mA X线机,由于缺乏射线防护知识的普及宣传, 患者主动提出X线检查要求,医院也增加一些不必要的X线检查,数据显示其使用频率高达62%,而且防护条件不完善,《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法规得不到有效贯彻,使辐射量成倍增加,损害健康、诱发癌症的几率也明显增高。

1.3干预对策 为更好的规范使用医用诊断X射线,提高诊治率和防护效果,我院针对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干预指导,具体为:1.3.1制度人员管理 积极落实各项放射管理规定,进行观念意识更新,加强责任意识培养,使用屏蔽设备,房间布局要合理,加强岗前培训,健全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工作人员应执行防护规章制度1.3.2基础措施 进行宣传教育,告之X线的可能危害及防护措施的意义,消除恐惧心理,取得积极配合。利用增加术者与辐射源(即球管焦点)和散射体(即受检查)的距离,减少术者所受辐射剂量,在射线源与工作人员之间设置屏蔽,减少或消除射线的辐射,如铅衣、铅围裙、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1.3.3操作防护 累计曝光时间不应超过30min,避免重复照射1.3.4患者防护 合理使用遮光装置和滤线器、采用屏蔽防护以及防护、用铅制品遮盖非照射野以减少患者射线辐射量,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因此对患者防护中应合理进行X线检查,优先选择单次检查剂量小的检查,通过疾病风险评估确定发病风险,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放射检查项目,禁止不区分年龄和性别,采用统一的放射检查项目。

1.4效果评定 在对策实施一年来,按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使用BH-3130型X、γ剂量监测仪,进行X射线防护监测,依据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进行评价

2.结果

经临床综合干预对策后,我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达到国家技术标准要求,X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患者能积极配合检查治疗

3.讨论

放射检查技术是临床重要的诊治参考依据,随着医学快速发展,X线检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X射线能使人体细胞电离而破坏,短期大剂量照射会导致身体损伤,局部大剂量照射可使组织烧伤。长期小剂量照射可使精神衰颓、记忆力下降、头晕、脱发、血象改变,产生射线病。

射线危害是指射线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按照射方式通常分为大剂量短时间急性照射和小剂量长期慢性照射,其出现在人体的损伤时间和症状程度各有不同。实践中我们在技术方面采取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以减少曝射量,由于x线管到达人体的x线有原发射线和继发射线两类,因此可以通过采用x线管壳、遮光筒和光圈、滤过板、荧屏后铅玻璃、铅屏、铅橡皮围裙、铅手套以及墙壁等进行屏蔽防护,在这里应注意X射线管窗口辐射很强,可达700~750R/s左右,稍微疏忽大意就易受到伤害,对于60kV衍射仪,1mm厚的铅板足可挡住直射线及散射线,也可以用铅玻璃或含铅聚丙烯加工一个防射线罩子将整个光路或整个测角仪罩住。随着现代医学及科技的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也应积极进行X射线技术改进升级将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

综上,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中存在着不合理应用以及防护设施的不完善,使工作人员、受检者以及公众等受到X射线损害的潜在危险。只要切实遵循上述各点,进行综合有效的干预对策将有利于X放射室防护工作的有序进行,减少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X射线诊断治疗技术得到合理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