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的主要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导师制 病理学
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是培养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住院医师。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可追溯到1921年,并且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培训大纲和执行办法,但全国各地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为适应国际形势提高我国医师的专业水平,2010年上海率先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在全市实行统一其标准[1]。
然而现阶段的住院医师管理模式也需要做不同的改良和尝试性的探索,以往病理医生培训基本还是处在一个“传、帮、带”的模式当中,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病理学是一门重要桥梁学科,其任务是让学生在认识疾病病理变化的同时学会如何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找到诊断依据,得出正确诊断。在临床病理教学中建立导师制教学平台,缩小教学单位,重塑师承关系,逐步实现教育个体化的观点。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发展
导师制是导师针对固定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津、剑桥大学在实施学分制后,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开始实施导师制[2]。导师制模式是学生在校期间,学校通过给学生指定导师,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的教学方法。导师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导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行阶段导师制对于一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临床专业技能强化、科研思维养成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病理住院医师的学习目标
医学生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只获得了在工作中能够使用得上10%医学基础知识,其余90%要通过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才能取得。导师制要求住院医师通过在两到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病理学技术、临床病理取材等基本技能,培养病理诊断和尸检诊断的思维方法。最终使住院医师胜任临床病理工作要求,成为合格的病理诊断人才。
三、明确病理住院医师导师的职责
如何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对病理学医学生而言,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但能够掌握处理常见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病理学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言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尤其是对病理学的发展有自身的见解和认识,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导师必须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结合培养对象在不同阶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指导督促住院医师的工作及学习,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导师制保障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序进行,促进了青年住院医师顺利成长。在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组织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与主导权交给学生。
四、病理导师制实施的方法
临床病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等手段对手术等标本对疾病进行及时、准确地做出病理学诊断。因此结合病理科的工作特点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导师制是,应采用以下具体办法:
(1)导师每年带教1-2名住院医师。(2)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因此学生首先要认真复习解剖学和组织学知识。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学习病理学。(3)临床工作中,将所带教的住院医师和导师安排一起值班,并采用分阶段带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理的实践技能包括病理技术和取材,首先学生观摩导师取材、切片和染色。进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操作导师在一旁指导,最终到达独立操作的能力。临床病理诊断主要培养学生诊断思维能力,也可分成几个阶段进行。先在多头镜下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病变,经过一段学习,学生可初步做出诊断再由导师复诊。(4)尸体解剖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是对疾病的系统化学习。住院医师通过尸检可明确诊断,查明死因,又能认识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以及最终死因。(5)科室应组织定期集体授课,并按各个系统分阶段进行。从常见病到疑难病理,让学生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系统的学习。学生还应积极参加各种读片会。(6)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有效检验学生是否达标的重要方式,导师也可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安排每月末住院医师集中考核,包括笔试和口试的方式进行。
五、病理导师素质的提高。
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导师综合素质。导师的技能必须是多种多样的,更关键的是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阶段等具体情形,有针对性地正确应用,从而达到与学生间出现“化学反应”。医院、科室也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方式,对导师有计划地培训,提升他们的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和激励技巧,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可疑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对于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促进病理专科医师的健康成长。但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在管理、考核及评价方面有待完善,将进一步规范组织管理、加强部门合作、完善考评制度,以促进导师制工作健康发展,提高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妙霞,朱明华.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责任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3):136,144.
[关键词] 病理学;教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66-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了大众化教育,教育部本着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目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增,导致人们对人才培养观念发生了改变。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把对知识的消化、溶解、吸收与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放在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首位,而研究生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传授知识的能力又是其综合能力素养中的最重要的体现。医学研究生学习阶段面临强大的科研压力,如何在全面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强化传授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让研究生担任兼职助教,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1925年美国医学教育者Abraham Flexner所述“医学研究不能与医学教育分离,正如医学教育不能与医学研究分离一样”。
1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意义
1.1 符合研究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心和进取心、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来推动,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在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日趋成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经过研究生入学选拔和课程教育,有能力胜任部分教学任务。虽然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他们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不满足于一般的校园学习生活,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强烈,希望自身的才智和个性能够得到展现和张扬。让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正好与他们现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符合,给他们提供了融入社会、参与实践、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
1.2 有助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学是医学院校一切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从教学任务的下达,到组织实施、考核上报、分析讲评,是一项极其严肃、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在组织实施阶段,从备课开始,要经历熟悉教材、参考文献、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试讲;授课时的仪容仪表、语音语速、板书设计、师生互动也是必须注重的细节。研究生经过教学各环节的锻炼和培养,可以不断地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关注细节、统筹管理的观念,还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
1.3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提高研究生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其他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带课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和透彻、生动地讲解,除了掌握课本知识,还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无形之中锻炼了文献检索、阅读、提炼的能力。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病理切片的过程中,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对组织结构作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在特性之中总结出共性,在共性之中归纳出特性,进而激发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在自己掌握的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立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锻炼综合分析、全面衡量的能力。
2 如何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实践
2.1 参与教学的时机和方式
我教研室研究生参加教学的时间是研究生第一学年的下半学期(即总共六个学期的研究生教育中的第二个学期)这时正是我教研室教学任务最为繁重的春季学期,人员相对短缺,研究生参加教学有助于缓解教学压力。此时,研究生刚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核,理论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进入课题的科研实施阶段,需要文献的查新等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充裕。
我教研室研究生一部分是医学院校的应届本科生,从未接触过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对病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本科生学习阶段的课本里;有的是在医院病理科或病理教研室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基础,但还不是很牢固,对理论课的授课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很欠缺,难以保证授课质量。针对研究生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结合我教研室工作实际,他们参加教学的方式主要为实习课的教学。这样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课,既是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再提高,也符合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2.2 强调教学观摩
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熟悉讲授的内容,还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和魅力。特别是在实习课的教学中,更加强调师生的互动,课前讲解、课中辅导、课后总结这三个环节,是由教师的经验和能力主导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体现。为了达到实习课的授课目的,我们强调研究生要跟班听课,观摩教学,特别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员的授课,从中汲取有益的方法和技巧,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教学能力。
2.3 强调认真备课
助教是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重要阶段,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我们认为关键是强调认真备课,其中撰写和完善教案又是重中之重。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和指导性文件,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反映了教师所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的,精通了教学内容,掌握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教案。而完善教案的过程则是提高、巩固、再学习、再强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研究生助教的教案进行指导和批改,使之达到教学要求,并督导其实施。
初次站在讲台的研究生多少都会有压力,感到紧张,不知道课程该如何开始、展开和结束。试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试讲,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战胜胆怯的心理,还能够帮助他们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不断地指导和改进,他们都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2.4 强调督导和总结
经过实践,让研究生担任助教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一种手段,对全方位地提高研究生的能力素质有确实的效果,也能够缓解教研室的人员紧张的压力,但前提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的。除了备课和试讲之外,我们还强调对研究生助教的授课进行督导和总结。这样不仅是对研究生助教的督促,还能及时发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难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授课质量。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所说:培养青年人才,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和高科技工具,人才的培养要在实践当中去完成。通过参加教学实践,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也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加上行之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缓解了教研室的教学压力,并为病理学教学事业的人才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结语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热点,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重视和规范研究生的教学实习,使之成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健.现阶段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知识经济,2009,(12):139-141.
[2]周沐科,何俐,徐严明,等.医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9,(4):47-48.
[3]孙洪滨,单连杰.浅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49.
[4]贺岩,金晓明.研究生参与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5):500-501.
[5]蔡跃明.新形势下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过程评价;改革
社会发展既需要发现知识和探索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将知识和客观规律运用到实践生产中、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潘懋元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大类。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许多地方院校已将自己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部分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通过学以致用和社会实践,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应用型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科技发展促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就是考试,只有将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过程考核,是指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纪律、出勤、回答问题、小考、实验技能、应试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给定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学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合理细化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同的课程、考核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应不同。传统的课程考核机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面存在的弊端比较突出,在高校中,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主要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存在“一考定终身”现象。就《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而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评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较大,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平日知识的积累,考试前集中突击也能取得好成绩。但因不注重平日积累,在后期的实践课中表现为: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验技能没掌握,动手能力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评价过程化或考核过程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对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性学习,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考核改革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期末考试、实验技能、实验报告、考勤、提问和学习态度几个方面考核,其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考试成绩占45%、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技能成绩占20%、课堂随机口试成绩占5%、考勤成绩占5%、学习态度成绩占5%。
1 期末考试
为闭卷考试,学生参加结课后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前提,授课内容和实验时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基本内容,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确切地说,期末考试是学生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学习过程及内容的再次回顾和复习,是比较轻松的再学习,考试成绩的55%计入课程总成绩。
2 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之一。考核内容包括从植物病害的诊断到防治、从实验室到田间涉及到的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方式灵活,主要通过对园艺植物各种病害症状的描述、以及病原鉴定、病害综合诊断技能的考核,对学生的动手制片技术、观察能力进行量化评分。这样,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注重每次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验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次数可能每位同学的不完全相同,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技能的体现和补充,为了保证学生在一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实验要在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当堂独立完成,杜绝抄袭、造假。如当节课请假,可申请补做实验。无故不交或抄袭实验报告,本次成绩记为0分。实验报告成绩采取百分制,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4 课堂随机口试
口试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需要抓住每次上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课堂上随着教学情景主动回答来获取成绩,每人作答次数不限。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量化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5 考勤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考勤工作直接关系到班级学风体系的形成。考勤成绩实行百分制。无故缺勤,本次成绩扣10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本次成绩扣50分。将其平均成绩的5%计入总成绩。
6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学),是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保障。学习态度成绩实行百分制。上课应用手机、大声喧哗、或做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影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50分。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作出补充更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过程化考核评价的实施比传统的考核方式更能保证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而尊重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郑家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1(1):70-72.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1-28.
[4]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2,(8):3-4.
[5]张文彬.地方高校考试模式现状分析与过程化考试模式的建立[J].考试周刊,2012,(29):1-2.
关键词:生理学 临床实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2-02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常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阐述生物体生命活动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但是,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抽象繁杂,较难记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费神,表现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长效性不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 运用临床实例课前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生理学知识饶有兴趣,我认为课前巧妙运用临床实例吸引学生很重要。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询问一些与自身或周围人有关的疾病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输血时为什么要输血型相同的血液?人为什么会打喷嚏?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尿糖?为什么有的人粗脖根?这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授课之前,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恰当地导入临床实例,构造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释疑欲望,启发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刺激的三要素时“为什么有些护士打针痛,而有些护士打针不觉得痛?”;在讲授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时,可设疑“为什么人在蹲下后突然站起来时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过了片刻后又能恢复正常?”。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生理学在临床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
2 运用临床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除了需要记忆外,更要注重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觉得生理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讲授机体散热方式时,联系临床上发热的患者可以采用戴冰帽、开窗通风和酒精擦浴的方法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相应地运用了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的原理。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慎给患者误输蒸馏水这种低渗溶液,严重的患者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患者可出现溶血,重者危及生命。这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达到了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3 运用临床实例课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与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甚至临床医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适宜的临床实例就起着重要的桥梁衔接作用。例如:在讲授心肌的收缩能力与静脉血回流的关系时,就要运用解剖学的体循环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静脉血的范围这个知识作为基础,从而解释病理现象:右心衰竭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肝淤血和下肢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肺水肿和肺淤血。通过临床实例,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维持机体的水平衡。这样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4 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通过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完尿的生成与排放这一章内容后,引入下面临床实例,让学生综合分析。某男,14岁,学生。十天前咽喉肿痛,发热。现水肿,血尿3天,前来就诊。经入院检查:尿蛋白(++),少尿,血压轻度升高,最终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问题1:解释患者少尿的原因;问题2:解释患者血尿和蛋白尿的原因;问题3:解释患者水肿的原因。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寻得答案。反馈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前两个问题仅依靠本章内容就可得出结论:滤过膜的面积影响尿液的量,而滤过膜的通透性影响尿液的质。而第三个问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联系曾经学过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才能全面解释现象:主要是由于蛋白尿的产生使机体丢失大量血浆蛋白,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使得水从血浆渗出进入组织间隙,便出现水肿。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讲述,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增强了,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 反馈与思考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临床实例是成功的,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首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层面,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其次,由于临床实例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师生互动充分,收效良好。
总之,在生理学课堂中运用临床实例,可以将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分析临床实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