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责任管理学

社会责任管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责任管理学

社会责任管理学范文第1篇

造成上述社会责任意识偏差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社会责任教育缺失难咎其责。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大三大四则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这就意味着大学四年有一半的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难以有机结合。此外,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主要课程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非常必要,但均属于通识性教育,缺乏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学生难以获得感性认识、思想共鸣,以及对未来职业中责任意识的深刻思考。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评估、财务管理等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与其他专业不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角色是一个“管理人”,他们不仅支配自己的个人行为,还掌控着其所管理的部门、企业、单位等组织的组织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讲公民责任,更要讲企业责任、政府责任等组织责任。作为未来的组织管理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培育的意义非凡。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培育中的角色

1.明确学生认知主体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的认知主体应定位于学生自己,而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则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情境资源。

2.重视家庭培育基石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应倡导、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亦要以身作则,并从家庭责任入手,逐步放大到社会责任,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塑造健康人格。

3.发挥学校培育功能

大学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不少大学生由于刚刚脱离家长的管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校需要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因而,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催化促进作用,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师资、制度、文化氛围,抓住责任教育,不断落实、完善德育工作。

4.整合社会培育资源

如今的大学校园不再是不可企及的象牙塔,高校环境正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呈现出渗透、开放、融合的发展态势。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中,大学生看到了真善美,也接触了假丑恶,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因而,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应大力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弘扬社会正气、完善监督约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路径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社会责任培育资源中,学校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且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最为有效的能动作用。因而,应以学校为基础培育情境,探寻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路径,并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而言:

1.创新责任培育内容

一是要与时俱进,合理开发新课程,丰富课程设置,形成集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体系;二是要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融入职业责任教育。如在会计专业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角色认同和责任体验;三是要在课程进度安排上,根据大学生意识发展阶段,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从大一到大四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2.改革责任培育方法

一是要改变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及教育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情境,鼓励他们主动地去丰富自身的社会道德体验,并从反思、重建中,获得逐步深化的社会责任认同;二是要丰富责任培育方法,摈弃传统的灌输说教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名师讲座、专题研讨、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弘扬和培育。

3.促进培育资源互动

社会责任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90-03

目前管理学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教学模式上,缺乏学生学习自主性、师生互动性,这种满堂灌为主的本本主义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管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契机,而目前美国流行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直接给管理学教学课堂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和变革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2011年秋季,由美国中小学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先开始创立。他们为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 制作ppt演示文稿,并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课外观看、学习,并以此辅助课上学习。由于效果明显,它逐步演变成一种教学模式。

可以看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的师生角色,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己学” 、“主动学”。

翻转课堂正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实践者、探索者。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正是根据学习活动的规律来重新设计“教”与“学”活动的,倡导“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自主探究者;教师则退居教练者的位置,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把更多的的思考、更多的话语权让给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考查的是学生的有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是否提高。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与学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管理学教学模式也应该从善如流,积极变革。笔者根据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努力构建管理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不是很成熟,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管理学的 “企业社会责任”专题为例来说明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论题构思:

1.教学目标:理解社会责任涵义;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了解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提出能使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

2.教学内容:组织社会责任涵义、社会责任内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

3.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指导下,主要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方法,以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4.教学设计关键点:教必须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地说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知识的加工、知识的存储、知识创新过程,使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的过程产生于一个不间断的流程,并全部由学生完成。

课题设计思路:首先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习过程分成若干步骤,用相应的信息一步步引导学生,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再次,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并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内化、构建、创新。

管理学社会责任专题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始于问题”。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准备阶段。

【活动设计】企业社会责任是目前社会热点问题,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企业社会责任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地或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来了解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实状况。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共同体”。一般7―8人一组,进行课外合作调查研究,组内成员人人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目标。

其次,提供资料、搭建平台。教师事先收集、挖掘、整理各种有启发价值的背景信息资料,如社会责任报告、参考书目、动态消息、视频、PPT等参考书目,充分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加强学生必要的理论储备。

再次,课前两三、周抛出问题,向学生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教会学生的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保证学生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如,针对特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回答:①何为社会责任;②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实状况;③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④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设计意图】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管理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管理知识。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创设问题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的科学意识、引导学生熟悉创新知识的路径。

第二阶段依据目标,自主尝试实践。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实践阶段。

【活动设计】主要由学生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查阅参考文献、访问网站、万方数据库等方式展开。

首先,各组同学事先分工协作,针对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访问、研究。各组通过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或实地访问等方法对特定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实践得来的资料,分析书本理论与企业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由于涉及社会责任内容众多,在把握重点内容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探究的侧重点。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QQ、邮件、电话频繁联系、持续指导,主要目的是教师协调沟通、了解进度、答疑解惑。如了解学生调查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帮助、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惑给予及时解答、了解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倦怠给予及时鼓励、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走的弯路给予及时引导等。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亲身观察到的事实,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自己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是保证学生的调查不走题、持续进行且具有创新点的重要工作。第二阶段工作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团队意识和新的学习方法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理论结合实践、自主提炼认识。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写作阶段。

【活动设计】首先,阐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其次,对所调查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详细描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优势、不足;最后,结合所学理论,提出可行性建议。

【设计意图】由于同学们进了企业、上了网站、了解了企业各种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把课本中的理论、实践来的材料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把别的学者的研究转化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构想,在进行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四阶段课堂焕发活力,加速知识内化过程。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确认阶段。

【活动设计】首先,教师简单介绍各组同学所做的工作,起到总揽全局作用;其次,小组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是学生把学习自己的成果展示、修正、确认、沉淀的过程。以学生为运动员、老师为教练员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比如名义小组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等,在这一过程中以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小结发言、交流互动,教师归纳等合作学习形式,不仅仅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引导学生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的这一章节内容, 而且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体验到知识获取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管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管理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它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有别于传统静悄悄的课堂,这种焕发活力的课堂体验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第五阶段 课外训练巩固、全面提升。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完成阶段。经过“走出去”、“请进来”两个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个人与群体的观点碰撞之后,为了完成社会责任理论最后知识构建,引导学生回到书桌前,运用掌握的资料与知识,完成习题、案例或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和自身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反思,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成绩与不足、反思知识探究活动经验和教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设计活动】首先,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一些问题。问题设置要有灵活性和启发性,如不同组织社会责任的内容有没有不同?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还是伦理责任?中国政府与中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态度、政策?你在与同学的探究、交流中有什么收获?

其次,通过案例解释、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实际问题,案例的选择必须有现实性和代表性,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富士康N连跳事件案例研究、苏宁企业慈善行为案例研究等。

再次,XX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学生对第三阶段写就的调查报告进行修改,做到内容正确、格式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习题、案例、论文,对已知的知识进一步探讨、补充,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和创新过程;同时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提炼过程,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又不断体验获取知识成功感。

三、管理学翻转课堂模式改革与提高的设想

(一)由于管理学的实践性,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需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持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管理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自我学习的时候,并不能简单地只看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还需要做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企业调研工作,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需要较强的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自我学习过程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可见在运用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向他们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源、充分交流机会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在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

新模式下的课堂活动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内容大大扩展,教师不仅仅对课本内容的把握,还要对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预测和掌控:对课堂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和创新能力、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事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都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更强的组织能力、更多的交流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自身首先得走出书斋,具备和周围组织打交道的能力或具备一定的实践管理经验。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教师做好保障工作

1.重视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资源的时效性和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支撑性的材料,除了数量大、种类多、质量好、随时获取外,还要求实效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非常重要,网站除了常规的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等之外,还要整理编写完整的网络课件、配套齐全的教学录像、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著名学者的学术前沿讲座、关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像资料等,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网络,并不断地更新、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学课程指导、学习数据库。

2.以研究促教学

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模式并不成熟,需要在探索中完善。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交流、学习制度,既可以是观摩教学,由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指导;也可以是教师间相互交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同时提倡教师积极总结新模式教学的经验,写成教学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公开学习、探讨,积极融入教学之中,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推动评价方式的改革

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动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根本的转变,对教师不以讲解精彩为标准,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程度;对学生不以考分为标准,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和体系,除了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能力外,还要评估的是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管理能力,这些方面的考核也要求学校、教师寻找最佳的量化标准。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管理学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上市公司均向社会提供其社会责任报告的背景下,对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针对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趋势方面表现出的“两多一增”的特点,结合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混杂、结构各异的现象,总结出社会责任报告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方审计制度、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等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15-03

作者简介:韩东(1980-),男,黑龙江宾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孟祥革(198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殷国文(1981-),男,黑龙江双城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Y201110)。

由于环境污染、产品质量问题和公益慈善透明度不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加剧,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现今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以往均是从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实践单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2010年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结合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的经营活动出发,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满足企业获利要求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链理论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20世纪初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我国学者袁家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世界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会与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三个中心圈”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而在众多的阐述中最被广泛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当属由阿奇·B·卡罗尔提出的“卡罗尔结构”,他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抽象的范畴。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了明确的内容,并突出了经济因素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所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主动考虑包括股东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其对企业各方面的期望诉求,积极满足其利益要求的行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客户(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等。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 1985 年首先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由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就称之为价值链。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是产品从原材料的初始形态,逐步实现增值,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支持性活动是用来辅助基本活动

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企业的支持性活动并不分别与每项基本活动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可以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环境支持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操作、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链理论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本质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通过价值链上的各种价值活动影响外部环境,同时外部环境影响着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种价值活动。也就是说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种活动必定会影响外部环境,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影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外部环境的同时企业本身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这种环境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只有企业利用价值链理论来整理归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社会影响,并对这些社会影响进行调查、排序和整理,才能尽可能地消除企业价值链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寻找并利用某些企业活动使之既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又能创造企业利润。

二、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亦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社会与广大公众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全球优秀公司的通行做法。本文以我国企业2010年公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趋势、企业构成以及具体内容做多角度的分析,为促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一)报告趋势

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趋势方面来看,表现为“两多一增”。即总体数量多、以“社会责任”为题的数量多和经第三方检验增多。

2012年5—6月,898家中国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同比增长了18%,其中工业企业639家。在报告名称方面,以“社会责任”为题的报告相比于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占到报告总数的3/4,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题的报告在缩小,还有少部分报告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公民报告”、“持续经营报告”、“环境·社会报告”等名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是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企业社会责任100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中国本土企业中,超过半数(7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第三方审验。而上榜的全部外资企业中,约3/4(76%)的报告都有三方审验。与2010年相比显著增加。

(二)报告的企业构成

从报告的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数量增长比上年有所下降。外资企业数量有明显上升,但整体占报告比例很小。上市公司数量继续上升,仍占到报告企业的多数。报告的企业所属的行政区域已经覆盖除澳门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取得了零的突破,了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行业来看,报告仍集中在部分行业,数量较多的依次为其他制造业(不包括纺织、医药、汽车、造纸、电子制造的其余制造类行业)、金融、冶炼、电力、运输仓储、信息科技、房地产和化工行业等。报告数量整体增长较为平均,其中增长较快的有金融、电信、电子制造、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三)具体内容分析

1对社会责任战略、风险和机遇的分析有所提升。超过六成的报告中提到了社会责任战略,但是对战略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的不多。在披露的报告中,多数报告对其利益相关方的情况进行了披露,并列出了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同时依据重要性的程度进行排列。其中,有半数报告能列出利益相关方关心的主要问题或期望,以及企业对此的回应。

2在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方面,管理信息完善与绩效信息相对缺乏同时并存。从内容完整性和信息质量上来看,员工管理的内容是最完善的部分。具体内容有“员工的管理培训体系”、“健康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和平等雇佣制度”等。在员工责任绩效方面大部分报告只有基本信息,而几乎没有对员工权益保障等重要信息的披露。

3在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方面,重管理轻责任。多数报告在产品和服务的管理方面阐述最多的是“产品/服务的管理体系”和“产品/服务的创新机制”;而只有半数左右的企业对客户反馈(投诉)机制和客户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描述,很少有企业说明反馈(投诉)的比例和投诉处理的情况。

4在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方面,“节能减排”和“绿色办公”占主要地位。多数企业均阐述了公司总的环境保护方针、目标以及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和减排情况以及能源、水或原材料的使用和节约情况等。

5在对社区的社会责任方面,公益慈善最完善、社区建设内容多样。在公益慈善方面,绝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企业公益慈善的制度,具体说明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在社区建设方面,不同企业根据其行业或企业运营的特点,在对周围社区的影响以及对社区或当地社会的贡献方面进行了描述。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价值链理论,可得出如下结论:1报告的总体数量在增加,并且能围绕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披露信息,但是信息质量仍需提高;2现行社会责任报告多专注企业成绩的宣传,而相关企业绩效指标较少,同时负面信息披露较少;3第三方机构审验和点评非常少,导致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信度偏低;现行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故其可信度偏低;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杂乱,针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阐述不明确具体,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向模糊,与企业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差甚远,多为完成制度所规定的最低要求;5缺少统一的行业社会责任标准,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为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力度,需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继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方审计制度。其次,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必须选取与自身的业务有交叉点的社会问题制定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利润,又能履行社会责任。第三,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经营范围,其价值链的重心和所关注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所不同,因此它们应承担不一样的社会责任。所以只有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才能真正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参考文献]

[1]吴丹红,罗幼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0(24):18-20

社会责任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A+H股;纯A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1.引言

近几年我国深交所和上交所均鼓励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对一些企业则提出了强制要求,因此近几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激增,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也大量出现,但目前仍未有研究对A+H股和纯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2.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旨在促使上市公司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并按其本身业务及行业特色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须至少包括员工保障、合理利用资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资助计划,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进行落实管理及监督的机制安排等内容。《通知》鼓励公司披露其社会责任措施和责任履行状况。披露内容应包括社会、环境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指引中也载有个别环境信息的披露规定。

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年9月发出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的通知,鼓励公司承担以如下方面的社会责任:股东及债权人的权益、职工的权益、供应商、客户及消费者的权益、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及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公司制定社会责任制度,并定期评核,形成社会责任报告,并规定报告必须涵盖关于职工保护、环境污染、商品质量、社区关系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以及改进措施和时间安排。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在披露规范中规定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该涵盖的内容,但缺乏具体的指标。

香港联合交易所于2011年12月的咨询文件《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指引》中把要求各个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分为多个范畴和层面,每个范畴包含多个层面,而每个层面又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绩效指标。《指引》中涵盖有四大范畴:工作环境、环境保护、营运管理以及社会参与。每项“范畴”下又涵盖多个层面及一般披露和多个关键绩效指标披露。例如,环境保护范畴下分为排放物、资源使用、环境及天然气等层面,而每个层面下又具体细分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绩效指标。如层面排放物下一共有六个关键绩效指标,其中包括排放物的排放量、密度等,还包括企业减少有害排放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改进方法等,规定较为具体。

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香港和内地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有诸多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是由于证劵市场的成熟度和法律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不难看出,香港联交所在此方面的规定更加具体细化,也更加严格。由此造成A+H股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比纯A股企业更加严格具体和规范。例如《指引》中范畴营运管理层面下第三类关键指标——反贪污中规定上市公司披露反贪污政策和具体措施(引自原条文:一般披露:有关防止贿赂、勒索、欺诈及洗黑钱的:a.政策;b.遵守及严重违反相关准则、规则及规例的资料),由此促使A+H股公司在此方面披露更加具体,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A+H股与纯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显著差异,且A+H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高于纯A股上市公司。

3.研究设计

3.1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取71家A+H股上市公司的2010社会责任报告,以及与这71家公司同行业同类型且规模相似的纯A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联交所、商道纵横网等资讯网站。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 19.0软件处理及分析。

3.2 模型建立及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作为因变量,将是A+H股上市公司还是纯A股上市公司做为自变量。根据以往研究,上市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盈利能力等均为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的因素,因此此本文将这几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SRDIi=β0+β1LISTi+β2SIZEi+β3ROEi+β4LEVi+λ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SRDIi)及评分标准

本文采用指数法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进行量化,考虑到指标分量的差异,评分参照里克特量表的方法,设置0-5分,0分为未涉及,1分为最差,5分为最好。

具体做法如下:

1)核心指标:披露详细,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为5分;定性分析和定量数据都有,但披露不充分,为3分;仅定性描述,为1分;未披露,为0分。

2)对补充指标:披露详细的为3分;披露不充分的1分;未披露的0分。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SRDIi,则为第i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披露实际得分之和,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最佳披露得分的比值。

(2)变量定义

4.2 回归结果分析

表3是模型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F值为7.882,P=0.000﹤0.01,说明整个回归方程在1%的水平上整体显著,本文回归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会对回归结果产生严重影响。所有自变量的容忍度(Tolerance)值均远大于0.1,且小于1,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远小于2,这说明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样本数据符合多元线性回归要求。

由表3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是否双重上市对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最为显著,在5%(0.009

资产自然对数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在5%上正相关,资产对数源自资产总额,说明资产总额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产生的影响显著。资产总额为企业自身因素,资产的多少影响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显著。说明净资产收益水平与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之间影响较不明显。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不显著。

5.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将71家A+H股上市公司与纯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状况对比研究显示,二者存在差异,是否双重上市在5%的统计水平上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A+H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明显好于纯A股上市公司,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受外界监管压力的影响重大。因此,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发挥外部监管作用和推动作用,以提高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三大交易所应根据我过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定合理、可行、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引和规范,使得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及最终披露,都能够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丽梅,侯涛.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99-104.

[2]何丽梅,李哲,朱红.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30(3):397-403.

[3]何丽梅,侯涛.电力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09,12(下):129-131.

[4]朱红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研究[D].河南: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

[5]何丽梅,李世明,侯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视角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2010,9(中):32-33.

[6]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06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R].2006.

[7]钟宏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回应及改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视角”(09YJC630005);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A+H股上市公司不同上市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比较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

杜帅君(1990—),男,现就读于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社会责任管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企业社会责任(CSR)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SA8000的诞生和“全球契约”的启动对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社会责任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较低,发展指数平均仅为31.7分,1/5的企业刚刚“起步”,2/5强的企业仍在“旁观”。存在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机制不健全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经营者的质疑和担忧,由此导致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动力不足。因此,现阶段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是将外部压力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一、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

管理学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是组织经营过程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这些相关者反过来又对组织的经营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Freeman(1984)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一书中指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Charkham(1992)根据群体与公司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性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后者包括消费者、监管者、政府、压力集团、媒体、社区。沈力等通过其研究框定了我国企业最为关注的十位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员工、管理人员、顾客、债权人、供应商、政府、企业所在社区、分销商和媒体。

鉴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除考虑股东利益外,还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目的,以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并非要求企业放弃利润或改变企业的逐利本质,而是将短期获利转变为关注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提升持续竞争优势。

二、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辨析

(一)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收益两个因素影响。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承担社会责任会由于增加了社会成本,从而需要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弥补社会成本对企业正常经营绩效的威胁。市场的竞争性决定了提高价格会减少市场份额,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润。从短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要分散企业的资源到不以获利为目的的活动中,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企业对员工尽到责任有助于增进内部凝聚力、提高工作热情;对供应商尽到责任有助于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减少交易成本;对政府尽到责任有助于减少管制、增加机会;按照市场规律,企业的经济利益来自于顾客的认可和自愿的货币选择,而顾客选择的依据依赖于其对购买对象的整体印象和价值判断,一个将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战略执行的企业更能够赢得顾客信任和进行长期投资。

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尽到社会责任后,利润将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他还说,不能把利润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否则,可能就得不到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研究成果证明,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收益。

(二)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核心竞争力是可以使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取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要素。

从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主要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当时西方少数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破坏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秩序和原则,直接打击企业的竞争力;传统经济学观点也坚持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借助于产品的包装、广告、营销等手段来提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一观点越来越难以立足,Greening和Turban(2000)研究发现,如果企业在社会责任绩效方面的声誉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复制的,那么它将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2003)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单纯意味着成本、约束或者是对慈善活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机会。国内研究也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罗殿军、张思亮(2004)通过论述提出:企业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来源于在企业承担各方面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杨蓉、杨宇(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刘玉艳(2008)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与权益报酬率的相关性证实了上述观点。

到目前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增加其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从战略角度认识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长期和深层次影响,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竞争力提高。

(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可持续性在其初级阶段主要注重环境问题,现在已增加了社会问题这一维度。在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采取持续发展型战略的企业需要重新确定自身的社会角色,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企业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不仅仅是谋利的手段。

如果我们把企业纳入社会这个整体来考虑,由于企业需要不断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发生复杂的资源交互关系,因此企业也要通过施加影响以改善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情形和处境,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保护和改善市场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等使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主体形成良性互动。

企业社会责任从本质上说是构建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积极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符合社会整体对企业的合理期望,不但不会分散企业的精力,而且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如果一个企业完全无视伦理行为,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就很难保证。《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曾组织了主题是“化社会责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讨论。与会企业家们共同的认识是:我们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被尊敬,社会责任实践更能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并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实践证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就无法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就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同,就无法持续地开展业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因

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看,既有经济动因,也有道德动因和制度动因,而经济动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根本动因。从经济动因的角度看待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员工、顾客、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认清承担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通过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改善内部和外部关系,为企业经营和实现公司目标创造良好的战略环境。

(一)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传导。美国学者戴维斯・扬认为:“任何一个固体组织要取得恒久的成功,良好声誉是至关重要的,声誉管理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产业。”良好的声誉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占用的一笔特殊无形资产,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抑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言,声誉都是一项举足轻重的企业战略资源。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经过数量竞争、价格竞争、质量或服务竞争之后,开始转向新的竞争――声誉竞争,使得企业声誉和企业声誉管理成为西方学者的热门议题和企业家们广泛关注的焦点。管理学者Hall在1992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英国的经理们把企业声誉作为13种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种。2001年,管理学者Hut-ton和Coodman等人对《财富》杂志评选的500家“最受尊重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声誉管理已经成为这些企业沟通与公关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有的企业管理学家直接把它定为一种资本――声誉资本。

1、企业声誉的形成机制。企业声誉是企业通过自己的行为在他人头脑中形成的对本企业的一种看法,且这种看法源于他人通过自己的感观、信息形成的综合性判断,通过这种判断的交流、传播在社会上形成的对某一企业的评价。即企业声誉是基于企业行为,赢得人们的尊重和青睐的评价结果。通俗地讲,企业声誉是众人的口碑,是众人对企业的好感价值,是对众人心智资源的占有。

2、社会责任对形成良好企业声誉的积极影响。企业声誉构成要素包括: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情感沟通、领导力、企业愿景、需求、质量、财务信誉、社会公益、环境保护、消费评价、社会公益。其中社会公益在企业声誉要素指标中是一个综合性因素。一般是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履行情况。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的逐利本质看似有“南辕北辙”之嫌,事实上,社会公益可以给企业创造一个“口碑”环境,良好的“口碑”效应可以为企业减少广告宣传和推介费用。因为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一定也会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最稀缺的资源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这种资源,除了基于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则基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正如Roberts和Dowling所言,企业的声誉资本是企业的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外部行动者对企业“好”与“差”的评价。企业声誉不是轻易能得到的资源,好的企业声誉需要企业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做出稳定而持续的投资。这已经被确认为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实证研究也发现,在企业声誉和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声誉资本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当企业有能力做到顾客对其忠诚、投资者对其信任、合作者对其满意,企业就可以享受其声誉资本带来的利益。

(二)社会责任对企业凝聚力的传导。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员工的归属感和创造力来自于组织的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由企业环境、企业目标、企业管理、企业效益、企业文化等各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协同的内在动力和合力,是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以及职工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将企业职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李雅慧等(2010)也在研究中发现,对企业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前两个指标是企业的吸引力和员工的认同感。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外是一种形象,对内是一种心理契约,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资本对成员具有激励效应,声誉资本租金越高,企业成员的诚信度也越高。因此,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有助于改善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增加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愿意为企业付出更多努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员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三)社会责任感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作出的选择,是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长期积淀的产物,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是支持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意识,这种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企业的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缺乏正确的商业伦理和经营理念,就会陷入自私自利、互相欺诈的无秩序状态。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以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为中心的精神文化。通过引导员工提高对企业价值理念体系的认同度,并转化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社会价值认同,使企业增强对外经营及对内管理运作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既然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那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确立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完成价值重建,构建与市场规律相一致的思维取向和行为取向。通过塑造对社会负责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员工行为,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达到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

纵观企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其先后经历了利润最大化、经营者与投资者分享利润、利润共享与履行社会责任三个阶段。当前我们正处于企业价值观的第三个阶段――利润共享和履行社会责任。既然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企业的价值观也必须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以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文化内涵,牢固树立文明竞争、利润共享、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在企业内部强化和渗透其核心理念。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群慧,彭华岗等.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J].2009.10.

[2]沈力,刘静静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