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西医; 康复治疗; 急性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061-01
急性脑出血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自发性脑出血和损伤性脑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主要是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而损伤性脑出血主要是见于意外事故、外伤、车祸等[1-2]。本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了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经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之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脑出血患者全部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1.5岁。原发性脑室内出血者44例,其中硬膜下血肿20例,硬膜外血肿24例。自发性脑出血56例,其中基底核出血10例,皮层下出血24例,丘脑出血12例,损伤性脑出血6例,小脑出血4例。
1.2 方法
在手术和西药脱水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果糖)、控制血压(速尿、卡托普利等)、抗感染(抗生素)及抗应急性溃疡(甲氰咪胍、奥美拉唑等),术后静脉点滴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或复方麝香注射液等。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宜早期置鼻饲管,给予鼻饲饮食和本院协定方补阳还五汤(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加减。基本方药川芎、赤芍、当归尾、桃仁、红花、牛膝、地龙、三七粉(冲服)、丹参等。水煎两次,取汁400 ml兑匀,分两次服用。神昏、吞咽困难者鼻饲,连续30 d。随证加减:神昏加菖蒲、郁金;神昏、高热、血压高者加安宫牛黄丸(可鼻饲),视病情口服1丸;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加泽泻、车前子;痰延涌盛者加胆南星、竹沥;便秘不通者加大黄(后下),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瘀证明显加水蛭。
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内容包括:(1)急性期的康复训练,进行床上功能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即抗痉挛的摆放。有仰卧位及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和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侧卧位,被动运动,改变,肢体按摩,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2)根据病情进行坐位训练,床上训练,站立训练,垫上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梳头、刷牙等。(3)平衡训练,包括给予针灸治疗,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4)肌力训练。康复训练每日训练两次,30 min/次,针灸1次/d,20~30 min/次。
2 结果
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经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之后,痊愈50例(50%),显著进步21例(21%),进步21例(21%),无效8例(8%),有效率为92%。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急性脑出血“血液溢于脉外”,则为“离经之血”,而“离经之血”为“血”。活血化瘀中药水蛭、丹参制剂具有促进脑内血肿吸收,降低脑水肿,防止脑出血加重及再出血等作用。中医治病强调辩证论治,“有其证,则用其药”。因此,应用治血化瘀方药治疗脑出血符合中医基本理论[3]。
急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在发病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如精神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后遗症和并发症,严重地危害到了患者的生活健康质量。单药物治疗能够恢复微循环,改善脑水肿,降低血液私度,救治那些处于坏死灶周围的缺血受损功能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急性脑出血疾病的发展,局部增加脑组织的血液流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是无法有效恢复全部的功能方面障碍。早期康复治疗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有效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防治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让急性脑出血患者在短时间内逐步康复,慢慢地恢复行走,实现脑部血液循环[4-6]。
本组资料表明,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经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之后,有效率为92%,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许多文献表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患者有效率为70%~80%。因此,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出血对于提高脑出血治疗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文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24):112-115.
[2]李蓉,邹立新.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5):176-180.
[3]吴晓峰,李玉峰,刘俊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3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55-158.
[4]李晓峰,海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7):156-159.
[5]姜燕飞,匡素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34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177-180.
【关键词】重型脑交通伤 临床特点 治疗体会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脑交通事故伤越来越被神经外科医师所重视,且脑交通伤成了神经外科的常见病。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西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9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95例,男297例,女98例;年龄3~84岁,平均44.76岁。其中3~17岁28例,18~60岁325例,60岁以上42例。外伤至入院时间范围30min~15h,平均4.1h;致伤交通工具:大货车75例,轿车48例,摩托车106例,面包车16例,不详24例。晴天197例,阴天115例,雨天41例,雾天43例,不详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蛛网膜下腔出血216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135例,脑内血肿39例,硬膜外血肿54例,混合血肿34例。有中线移位者203例,平均移位1.07cm。合并伤:四肢骨折93例,肺挫伤35例,一侧血气胸有13例,双侧血气胸4例,肝脾破裂2例,结肠破裂1例,肋骨骨折21例,锁骨骨折15例,颜面部挫裂伤71例,颈椎骨折5例,胸椎骨折4例。意识状态及瞳孔情况:深度昏迷98例,中度昏迷118例,浅昏迷179例。格拉斯哥评分6~8分192例,3~5分77例。
入院时双侧瞳孔等大115例,双侧瞳孔不等大98例,双侧瞳孔散大81例。
1.2治疗方法:头颅CT检查提示幕上血肿大于30ml(颞叶血肿大于20ml),幕下血肿大于10ml均予以手术开颅血肿清除;对于已形成脑疝,或中线移位大于0.5cm,脑挫裂伤明显、环池封闭者,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本组开颅手术181例,左侧开颅66例,右侧开颅81例。双侧开颅19例,其中去骨瓣减压132例,气管切开305例。
2 结果
治疗结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随访6个月。Ⅰ级81例,Ⅱ级21例,Ⅲ级26例,Ⅳ级57例,Ⅴ级109例。死亡率高达21.8%。
3 讨论
重型颅脑交通性损伤是颅脑外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重型脑损伤的病死率报道不一。对重型颅脑损伤诊断依据入院时GCS≤8分并结合CT和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近年来国内外报道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26.5%左右[1],本组全部为脑交通伤,死亡率为21.7%。原发性脑损伤过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死于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原发性脑干伤85例(21.5%),由严重的脑损伤或脑干损伤所致患者持续深度昏迷,且常有高热。我科早期采用冰敷降温、肌注复方冬眠灵等综合治疗,有利于降低脑的代谢,使之能更好地耐受缺氧,有利于预防及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死亡率。GCS评分可客观地反映患者的伤情轻重。 本组资料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越低,其死亡率越高,死亡病例中大部分集中在GCS评分低的患者,与文献报道一致。颅内出血的患者多,由于撞击过程头部始终处于活动状态,脑组织在颅腔内来回运动,造成脑表面挫裂伤,血管破裂出血。本组合并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135例(34.2%),脑内血肿39例(9.9%),硬膜外血肿54例(13.7%),混合血肿34例(8.6%),蛛网膜下腔出血216例,占54.7%(216/395),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重型脑交通伤中较常见,应予以重视。在现场急救中,原则是抢救生命、局部包扎、抗休克、怀疑有高颅压时使用脱水药物等[2]。在手术救治中,有时颅脑损伤手术和其他部位的手术如胸腹部手术同时进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院内再次损伤,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使整个治疗过程达到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本组入院后进行手术治疗的有241例,其中19例行双侧开颅。手术例数占61.0%(241/395),说明重型脑交通伤患者大部分均须手术治疗来挽救生命。在非手术治疗方面以下几点极为重要:(1)要注意避免脱水剂的滥用,以免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甘露醇及速尿的过度使用潜在危险,可危及生命[3];(2)及时气管切开;(3)早期鼻饲。对于昏迷患者2~3天即可插胃管,临床研究证实,脑外伤患者是处于高代谢、负氮平衡状态。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胃黏膜血流的减少是应激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早期肠道营养能够改变重度脑外伤后胃肠道低灌注状况,增加胃肠道血流,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4]。笔者认为,严重颅脑交通伤后如能及时实行现场抢救和专科治疗,不但可以挽救部分伤员的生命,而且有可能提高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高进东,纵滔,常向东等.陕西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亡特点[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2):743-746.
[2]江基尧,张玉琪,刘佰运等.颅脑创伤现场急救与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6):40 5- 407.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约占颅脑损伤病人的13%~21%,多发于青壮年,病死率高达30%[1]。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会发生多系统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变化,为了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临床护理工作正是依据这些变化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现将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瞳孔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血肿的瞳孔改变占86.2%,以单侧瞳孔改变为多见;脑挫裂伤占42.5%,以单眼改变为主;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漫性轴索损伤占87.5%,以双侧瞳孔改变为主[2]。护士要严密观察瞳孔变化,正确观察和判断这些改变,这对判断伤情、确定治疗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循环系统的护理
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对心电图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传导阻滞,ST-T段改变等,如果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3 高颅压的护理
3.1 颅内压监测 给予连续动态监护,测量方法有液压传导测量和颅内直接放置传感器探头两种。动态监测颅内压有利于了解病情的发展,尤其是有无继发颅内高压,以有效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2 预防颅内压增高 重型颅脑损伤后因脑细胞弥漫性水肿、颅内出血、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出现躁动,护理不当及环境因素则可诱发脑病形成,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病室内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对烦躁不安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地西泮、复方冬眠合剂。②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脑内静脉回流。③按时应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④一般颅内压大于20mmHg时应做相应处理,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给渗透性利尿剂、冬眠降温、脑室穿刺引流等。⑤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变化,如发生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提示脑疝形成,应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
4 感染的防治
重型颅脑损伤后易发生多器官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最多见,死亡原因除原发性颅脑损伤加重外,呼吸道阻塞和感染是重要因素[3,4],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强呼吸道管理
4.1.1 防止误吸:平卧及延长平卧时间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5]。适当抬高头位,能增加脑部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并可有效防止误吸,头部抬高最佳角度为20~30[5],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血液、呕吐物等。
4.1.2 充分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7]。有学者发现,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可预防气管内吸痰引起颅内压升高和防止吸痰时引起支气管痉挛,气管内给利多卡因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给药[7]。
4.1.3 充分气道湿化:由于痰多而黏稠,除增加吸痰次数外,应进行气道湿化,稀释痰液,采取的方法如下:①气管内滴药:一般采用间歇滴药,可于每次吸痰后立即向气管内滴人湿化液1~2ml。②雾化吸人:可在气管套管口行蒸气吸人或雾化吸人,雾化液为祛痰合剂20~3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5mg或0.45%盐水20~3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5mg,痰多且粘稠不易吸出可加氨溴索15~30mg,地塞米松5mg,一般每天雾化3或4次,并应以双层纱布覆盖,纱布应湿透无菌生理盐水,以保持吸入空气有一定湿度。③气道冲洗:痰液黏稠难吸或呼吸道阻力增加,直接用注射器注人气管套管内1~2分钟后进行吸引,重复操作3 -5次,直到听不到痰鸣音为止。
4.1.4 胸部体疗:①变换: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及肺部通气,同时可减少胃内容物返流入呼吸道;每2小时翻身1次,可促进痰液的排出,翻身时动作要慢,并注意充分暴露气道,即头稍微后仰。②胸部叩击吸痰前先行翻身叩背有助于痰液排出,彻底吸净。
4.1.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1次1管,吸痰用物每日消毒。切口敷料每日更换,气管内套管每4~8小时更换消毒1次。②空气净化,保持环境清洁,感染患者要严格做好隔离。
4.2 预防泌尿系感染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及量,保持尿液引流通畅。
4.3 妥善处理中枢性高热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颅内出血,可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中枢性高热,并发感染时可出现体温升高。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每30分钟测体温1次,使体温维持在36~36.5℃,以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体温持续超过38.5℃应及时采取措施。②使用冰帽可降低脑组织能量代谢,减少脑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细胞功能。③亚低温疗法可降低颅内压及脑细胞代谢,保持脑细胞功能,使患者安全度过脑损伤早期。在亚低温维持过程中,冬眠肌松剂泵人速度控制在10~20ml/h,据病人体温、血压、脉搏及肌松程度随时调整滴速[8]。④对感染所致高热除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外,应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
5 营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时机体处于明显应激状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常合并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率和病死率上升[9,10]。
5.1 营养护理 ①保持静脉通畅,每日更换输液装置和消毒穿刺部位。②静脉营养期间要观察和测定以下指标:体重、上臂周径、血糖、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
5.2 鼻饲营养的护理 ① 根据患者年龄采用不同型号的硅胶胃管。②保持胃管通畅,每次滴注前后要用37℃左右的温盐水冲洗;如需从胃管内注入药物则要充分溶解。③营养液的温度一般保持在40℃为宜。④营养液的滴速,可用输液泵控制,以患者能耐受为宜。⑤每次滴注前要回吸胃内积气及储留液,根据吸出量决定营养液的量、间隔时间、营养液成分。
5.3 鼻饲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1]①滴注时或滴注完毕后30分钟,将床摇高30~40℃,以防返流、误吸。②滴注营养液前要检查胃管插人标记有无改变。③鼻饲前如有腹胀或胃内残留过多,应延长鼻饲间隔时间,减少鼻饲量。④鼻饲前吸痰1次,鼻饲后30分钟内一般不吸痰,防止诱发呕吐及误吸。
6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在康复期心理护理中,既要注重病人共有的心理特点,还应注重病人的个性、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属的态度等,以找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6.1 针对轻度功能障碍者 尤其对记忆力减退者,要帮助其锻炼用脑,如背诵唐诗等。另外,鼓励病人睡前听优美轻松的音乐,放松大脑,促进睡眠。
6.2 针对严重功能障碍者 由于活动范围变小,心理上感到压抑、悲观。对此,应注重室内的布置及颜色的调配,如墙面采用柔和、淡雅、赏心悦目的浅绿色,病床尽量靠近窗户,以使病人躺在床上能看到室外的风景及人们的活动,唤起病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7 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7.1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伤后第2周,并以老年病人为多。GCS评分下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12]。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适时有效地进行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应用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止血芳酸等抑酸、止血药。3.2 早期癫痫持续状态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且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51.6%~61.0%,正确外科手术和有针对性的术后监护是促其顺利恢复的有效保障。及时发现癫痫的信号,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癫痫药;早期控制癫痫,采用安定静脉注射治疗,首次静脉注射10mg,注射时间不超过5min;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高热。
7.2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FS) 颅脑损伤并发MOFS病人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救治困难,病死率高。措施是伤后积极治疗和护理原发伤,维持血氧饱和度>97%,观察消化道出血症状,尽早进行肠内营养,若连续6h尿量20ml/h,且出现血肌酐明显升高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参考文献
[1] MarshallLF,GantilleT,KlauberMR,etal.Theoutcomeofsevere closedheadinjury[J].JNeurosurg,1991,75:528.
[2] 贾玉琴,张殿文,王燕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瞳孔改变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32(4):274~275.
[3] 章尔昌,主编.外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1.
[4] 王英人,陈进华.脑外科医院感染不同监侧方法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4):264-265.
[5] 许静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新医学2000,2(11):1040-1041.
[6] 董萍,席淑华,胡文.护理操作对重型颅脑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1,18(2):4-5.
[7] 张延霞,时凤丽,袁康,等.医院内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346-347.
[8] 张鳗鹏,季晓侠.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3,2(1):29-31.
[9] 安小虎,袁应华,王丽萍,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71-173.
[10] 张晓军,刘长庭,张军民.老年机械通气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78-279.
[11] 解慧玲,李佩聋,王志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消化道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9):1204-1205.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预后较差的常见病,随着医学影像学及微侵袭手术的发展,微创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治疗发展、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穿刺引流术 手术时机 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手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081-02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脑出血微创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微创穿刺引流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脑出血的治疗中。因其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副损伤小、手术适应症范围广、治疗费用低而且疗效较确切,得到了患者及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
1 历史回顾
高血压脑出血传统的治疗观念是采取内科疗法,但疗效并不满意。本世纪初神经外科医生即开始努力探索外科疗法。1903年Harvey Cushing最早提出脑出血开颅手术治疗的观念,他认为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较出血本身所致的损害还要重,并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指征及可行性。1932年Bagley指出:脑出血的手术效果与出血部位密切相关,出血部位较深者,常预后不佳。早期对脑出血部位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无法达到准确的定位,所以手术效果亦不理想。20世纪50年代后,脑血管造影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为脑出血手术的定位提供了较大的帮助。然而,1961年Mckissock等对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外科手术治疗和内科治疗两组,手术和内科治疗相比,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有所升高[1],从而否定了手术治疗的优越性。Hankey等也认为手术的优点缺乏足够的证据,并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但仍有大量作者认为,从理论角度出发,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对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有较大的益处。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等先进医学检查设备的问世,脑出血的诊断进入了定位诊断和定量诊断的阶段,随之各种新的手术治疗方法也相继得到开展。自1989年Auer LM[2]率先引用神经内镜直视下微创清除脑内血肿,创立了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途径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设备更先进、手术时机的选择更合理、操作更规范,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其临床研究和学术争议也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微创血肿引流术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的内科保守疗法[3,4]。
2 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治疗现状
经过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无论从近期疗效、死亡率,还是从远期随访(用ADL评分)比较,现在多数学者基本上倾向于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包括立体定向、钻颅引流、锥颅碎吸、显微锁孔术等。其共同特点是创伤小、副损伤少;操作方便、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对病人的全身状态干扰少;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特别适合年龄偏大、体质弱或者合并严重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2.1 手术时机
微创穿刺引流术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应在发病2周后手术,而近代观点认为应在发病后24~48h之间手术较为理想。近年许多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在出血后20-30min形成血肿[6,7],且出血自行停止。6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水肿缺血半暗带,并且还存在远隔部位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剧[8],甚至发生恶性循环。血肿越大、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越严重。致死率、致残率就越高。因此,很多学者主张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行早期手术治疗清除血肿。但是否提倡超早期(7h)手术治疗仍有较大分歧。超早期手术能在血肿周围水肿带出现之前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改善半暗带的供血,有利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和挽救病人的生命。向强等[9]研究认为发病后5~7h作为微创手术救治时间窗是较为适宜的选择,有效率达76.9%,死亡率低只有11.5%,术后半年随访ADL1~3占86.9%。而发病7~24h手术ADL最低,仅有54.5%。然而刘甲才等[10]认为超早期手术因术中不能止血,发生再出血的几率较高,而且无法达到去骨瓣充分减压的目的,会增加死亡的危险性。综合考虑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手术时机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病时间、病情进展快慢以及有无合并重要脏器疾患等进行综合判断。
2.2 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微创穿刺引流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目前尚无准确界定,通过近些年的临床验证,需要根据术前多项评定指标综合考虑:(1)出血部位:壳核、丘脑、小脑、皮层下出血;(2)出血量:脑叶、壳核出血量在20~50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直径>3cm);(3)意识状况分级[11]:Ⅱ~Ⅳ级是绝对手术指征,Ⅰ级征得家属同意并符合第2条中的某一项也应积极手术,Ⅴ级患者已处于晚期,多不考虑手术;(4)血肿破入脑室,脑室铸型甚至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是脑室穿刺引流的指征[12]。
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禁忌证:(1)出血量>50ml,短时间内进入昏迷或出现脑疝;(2)有继续出血倾向或合并出血性疾病;(3)存在多个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或一般状况极差不能耐受手术;(4)年龄在70岁以上。
2.3 手术方法
于术前进行术区全头备皮,暂禁食水,如遇精神紧张或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适当镇静治疗。取出血侧朝上的侧卧位。穿刺点依据CT所示,选取血肿投影区最大的层面,以对应血肿腔中心点为靶点,尽量避开血管密集的侧裂和神经功能区。常规术区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选择适当长度的YL ―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固定于电钻上,从穿刺点按照定位方向钻颅,通过颅骨及硬膜后,将针芯拔出,换上钝圆头塑料针芯,拧紧盖帽。将穿刺针缓慢顺入血肿腔,侧孔接管,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抽吸量为出血量的30%-50%。抽取5 ml 冰生理盐水通过引流管进行等量置换,并采用震荡的手法为针型粉碎器制造出空间,然后拧开盖帽,接上针型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冲洗,每次3~5 ml,血性冲洗液即从侧孔引流管流出,注意出量大于入量,待冲洗液清亮后连接引流袋,无菌辅料包扎固定,术毕。术后予尿激酶2-4单位经脑引流管注入,促进血肿溶解引流,每日2-3次。复查头CT示血肿基本清除后,可拔出脑穿针。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颅内感染。(2)操作轻柔、缓慢,随时观察进针方向及深度,以免盲目进针发生意外。(3)抽吸血肿时负压适当,不宜过大过猛,以免造成再出血及脑损伤。
2.4 术后处理
高血压脑出血于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需要注意如下几点:(1)控制颅内压,减轻颅内压增高造成的继发性脑组织损害。(2)控制血压,防止血压过高造成再出血,血压过低至脑灌注不足。(3)防治并发症,包括肺内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褥疮等。(4)病情平稳后,尽早开始进行肢体及语言等神经功能的康复治疗。
3对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展望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目前仍没有一种彻底、高效的治疗方法。理论上,早期清除血肿,尽可能挽救血肿周围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总的发展趋势。而微创穿刺引流术在这方面与内科保守治疗及传统开颅手术比较,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相信随着新型手术器械(带成像技术的穿刺针)的不断研发以及借助微创穿刺的新疗法(造血干细胞)的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面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ckissock W,Richardson A,Taylor J: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controlled trial of surgical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180 unselected cases.Lancet 1961:2:221-226
[2].Auer LM,Deinsberg W,Nederkom,et al,Endoscopic surgery versus medical treat-ment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bemacerebral hematoma:a randomized study,J Neurosurg,1987,70(6):530-535.
[3].张悦柯,韩先起,綦玉洁等.CT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抢救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探讨.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10):634-635.
[4]周良辅,庞力.高血压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前瞻随机多中心研究.中国临床神经杂志,2001,9(2):151-154.
[5]杜勇健,张桂兰,王华.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小血肿.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4,6(3):175-177.
[6]朱 毅,李厚泽,韩世福.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12(4) :216.
[7]单宝昌. 高血压壳核出血超早期微创清除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3 (17) :108.
[8]郭富强,杨友松,宋文忠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部血流量的动态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5):277-279.
[9]向强,文亮,刘明华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间窗的选择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1):773-774.
[10]刘甲才,田宇,艾天贻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病情转归的影响.中国医药研究,2004,2(6):9-11.
【关键词】 脑清片;血液净化;用药分析
脑清片又叫脑宁片,是一种复合制剂,为氨基比林及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前者为吡唑酮类解热镇痛抗炎药, 后者为中枢兴奋药。过量服用脑清片可能引发肠道、肝脏、肾脏损害等许多不良反应,本例试述一例配合血液灌流得以救治的脑清片中毒者的救治过程及其用药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因情绪不佳口服氨基比林咖啡因片200片20 min入院。患者服药后无恶心、呕吐,无头疼、头晕、有意识障碍,无抽搐。入院后立即给予洗胃等治疗。既往:银屑病病史10余年。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体温正常,心率106 bpm,呼吸17 bpm,经皮血氧饱和度99%,血压108/60 mm Hg,患者意识不清,躁动。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可见散在不规则红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6次/min,节律规整,心音尚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动脉血气示:PH:6.85,PCO2:30 mm Hg,PO2:111 mm Hg,Lac>15 mmol/L,HCO3-:5.2 mmol/L,BE-:-28.2 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6.8%,血小板计数398×109/L。肝功示:总蛋白86.8 g/L,球蛋白36.0 g/L,直接胆红素1.60 μmol/L,间接胆红素10.10 μmol/L。离子示:钾离子2.76 mmol/L;凝血及尿常规未见异常。
结合入院后肝功、血象异常等,入院后给予患者禁食水、泮托拉唑抑酸、乌司他丁清除炎性介质、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保护脏器、维生素C解毒、阿魏酸钠改善循环、纳洛酮促醒、头孢替唑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并积极给予血液净化((血液灌流+CRRT))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病情平稳。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达37.4℃,血象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凝血酶原时间略有延长、胸部正位(DR)片示两肺纹理增强。鉴于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故停用乌司他丁、纳洛酮、维生素C等,并暂停血液净化治疗,并继续行脏器保护剂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病情趋于平稳,转入急诊病房继续治疗。继续给予抑酸、预防感染、保护脏器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中血压曾偏低,并出现心悸等症状,但听诊心律正常,心音有力,故给予保护心脏药物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后患者血象恢复正常,停用抗生素。后与住院8 d后,嘱家属注意精神疏导,在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后出院。
2 临件分析
因脑清片尚无特效解毒剂,且血气示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但未出现休克表现,考虑可能多为内皮细胞损伤代谢障碍所致。
脑清片的成分为氨基比林和咖啡因,其中氨基比林为0.15 g,咖啡因0.04 g,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并可兴奋大脑皮层,消除睡意,减少疲乏,振奋精神,提高脑力和体力活动,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症,还可用于缓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其中,氨基比林属于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较易引起不良反应,由于其半衰期常,宜造成急性蓄积中毒,过量使用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继而抑制,同时可引起肝细胞坏死,粒细胞减少,呼吸减慢,最后出现心率加快,体温下降,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咖啡因又称咖啡碱,属于黄嘌呤类,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促进蛋白磷酸化介导一系列生化及生理反应,主要作用是对大脑皮层选择性兴奋作用,治疗剂量内使用副作用较小,大剂量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一次过量服用可引起过度兴奋,肌肉抽搐,阵发性惊厥,进而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咖啡因致死量是1.0 g以上,氨基比林的中毒致死量是3.0 g以上,氨基比林致死血药浓度为80 μg/ml,中毒血药浓度为15~60 μg/ml,Tmax为 (0.76±0.18)h,而咖啡因的致死血药浓度和中毒血药浓度未见明确报道,但Tmax为(0.81±0.34)h[1]。该患者服用量已远超过致死剂量,该患入院后虽未出现明显的多脏器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考虑该药较长的半衰期,代谢较慢,仍有累积致多脏器损害的可能,此患及早行血液净化治疗以清除体内毒物,并纠正和改善患者体液理化状态,疗效较好,肝功、肾功、离子等生化始终无明显异常。
针对其治疗方案,可分析如下。
2.1 关于血液净化方法的分析 血液净化救治中毒的适应证主要包括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致死量者、无特异性对症解毒药者、两种以上药物、毒物中毒者、病情进行性恶化或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抑制、低血压、低体温者、机体对毒物清除功能障碍如肝、肾功能不全者、血液净化清除率高于内源性清除者、毒物对内环境有严重影响或有延迟效应等。此患服药已达到致死剂量,且脑清片无特效解毒剂,且服用的脑清片为复方,服用剂量已达到二者的中毒剂量,故行血液净化治疗非常必要。通常对于分布容积小、分子量较大、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或毒物中毒,血液灌流是较好的方法,可使机体内的毒物达不到致死剂量,减少毒物对组织器官的继续损害。血液灌流是利用体外循环中灌流器中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体内的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药物,以达到血液净化目的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与方法,是目前治疗药物中毒为其主要临床应用,一般6~8 h内为最佳治疗时机,它的适应证主要包括毒物水平达到或超过致死水平或剂量,或虽未达到,但估计毒物会被继续吸收、药物或毒物分子结构中有亲脂性基团或带有多芳香环或有较长的烷基碳链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蛋白结合力高且在体内不易解毒、排泄、能够产生代谢障碍或延迟效应的药物或毒物、严重的中毒症状伴多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等。其局限性主要包括血液灌流2~3 h后灌流器已趋于饱和,不能因为时间的增加而使疗效提高,但可根据患者血药浓度的改变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做血液灌流。且灌流治疗本身只能清除毒物,不能直接消除毒物导致的病理生理变化,所以应同时应用其他相应的药物治疗,以改善病理生理过程,会增高治疗的有效性。现氨基比林的咖啡因较符合上述特点,且辅之以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治疗方式的具有强大血液净化功能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起到积极的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从而为机体的自身修复提供足够的时间。但在出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或从性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时,CRRT宜慎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HP+CRRT在涉及炎性介质等“第二次打击”时效果显著,当然治疗频率可根据血药浓度计相关临床体征加以综合的判定。
2.2 用药分析 患者的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从脏器保护、改善循环、抑酸、预防感染、保护心肌等方面入手,其中,脏器保护方面主要应用了乌司他丁、还原性谷胱甘肽、维生素C、复方甘草酸苷、肌氨肽苷、复合辅酶等。
其中,乌司他丁为人尿中分离的一种糖蛋白,属于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胰蛋白酶等各种胰酶活性的作用,同时尚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和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有效降低循环中TNF-a及IL-6等炎性介质的水平等作用[2],故常用于急性循环衰竭的抢救治疗中。常用量为10万U,但可能考虑病情危重,此患应用剂量为30万U,每8 h一次。
还原性谷胱甘肽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含有巯基的三肽,主要存在于细胞之中,在多种细胞生化功能中起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又是乙二醛酶及磷酸丙糖的脱氢酶的辅酶,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它能激活体内的巯基酶,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还可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促进易代谢的低毒性化合物的形成,因此对部分外源性毒物有减毒的作用。可用于放化疗患者、低氧血症、肝脏疾病、有机磷、胺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辅助治疗,尚可用于解如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精神神经科药物、抗抑郁药、扑热息痛等的毒性。本例用量为1.8 g,1次/d。
此外,多用于脑保护的肌氨肽苷系从健康家兔肌肉和心肌提取的多肽、氨基酸、核苷及核苷酸类成分的药物,可用于脑部及心肌的保护,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改善血液循环障碍、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利用氧等作用,能促进造血系统活动增强,白细胞数量增多,同时具有增加血管弹性、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此药用量为20 ml,1次/d。
改善循环的阿魏酸钠为非肽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拮抗内皮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升压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NO的合成,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也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脂、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损伤;影响补体,增加免疫机能,并具有一定的镇痛、解痉作用。临床常用于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小球疾病、肺动脉高压、糖尿病性血管病变、脉管炎等血管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也可用于头痛、血管性头痛的治疗。
复合辅酶为辅酶A、辅酶I、还原性谷胱甘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其活性成分来源于酵母,上述个成分多是事参与人体内乙酰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转甲基反应和能量代谢的重要酶的辅酶,对体内糖、脂肪、蛋白质及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B氧化、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乙酰胆碱合成、组织呼吸、能量转移、保肝解毒、抗放射(辐射)作用得等方面,均密切相关。这些酶互相补充和协调,共同调控和保证机体代谢全过程的顺利进行,维持或回复细胞的正常功能。临床用于急慢性感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对冠状动脉硬化、慢性动脉炎、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尿毒症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此外患者出现血象白细胞有所升高,之后的病程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较高,考虑存在感染因素,但也不排除洗胃过程中所致的感染及血象因感染应激性升高的可能,故给予一代头孢-头孢替唑行抗感染治疗,并于血象无明显异常后停用。
3 讨论
脑清片中毒的预后与服药剂量、就诊时间、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密切相关。对于救治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观角度:医护人员对疾病判断是否全面、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否充分估计,宜考虑若患者长期服用此药,是否体内可能存有蓄积等。客观角度:患者是否为空腹服药,其服药的状态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和病情的进展快慢;此外患者可能长期服用此药,未引起家属的重视,院外催吐不彻底,从而可能延误了病情[3,4]。
本例治疗中,氨基比林和咖啡因本身的溶解性和分子量决定了其在服用达到致死量时,可采用血液灌流和CRRT治疗的合理性,治疗2-3次可清除血液中的毒物。但中毒的预后与服药物/毒物的剂量、就诊时间、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密切相关。宜在6 h内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并在评估病情时考虑长期服用可能的蓄积和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姚文,王晓波,李忠亮,等.氨基比林咖啡因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9,18(7):632-634.
[2] 何俊峰,山峰,刘淑红.乌司他丁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中国医药指南,2010,8(2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