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传播的特征

新闻传播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传播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传播的特征

新闻传播的特征范文第1篇

数字化技术与新媒体传播环境迎来了读图时代和影像时代,无论从摄影的物质形态到摄影的文化形态还是摄影的艺术形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普通大众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以高度的热情与参与意识,用数码摄影记录生活,表达自己,目击、见证新闻现场。摄影走出艺术象牙塔,开始大众化的摄影时代。数字化的新传播环境作为存储载体和传播载体,以全新的传播方式构建着时代影像的形态及走向。

一、互联网提供了新闻摄影传播的新语境

新媒体有三个特点:其一,传播载体的综合化。其中包括手机、电视、电脑、纸媒这些传统和移动终端设备等;其二,传播内容的立体化。传播内容多样,声音、静态图片、动态影像、 flash、多媒体影片等形式相互交叉结合;其三,传播受众的全面化。新媒体整合了可以使用的各种传播工具或载体,充分利用了各种形式内容,对社会的全部人群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传播。它们的传播基础是互联网,通过网本文由收集整理络,新媒体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用。可见,互联网是新媒体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新媒体环境,为我们创建了一个以网络通信技术为中心的大众传播社会。无线上网技术的普及又一次改变了互联网传播的限制,解放了信息固定有线传输的时空局限。无线网络接入点和手机供应商提供的无线上网功能,使得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由固定网络、移动网络相互结合的数字网络系统,我们生活的城市都被网络化了。在这每个无限网络空间,只要有一台上网的设备就可以与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交流和传输功能。

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相撞事故”中, 相撞列车上的乘客,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全面真实地记录下了列车相撞、疏散撤离、人员受伤、医疗救助等各个环节。他们上传到微博许多图片,与公众分享了真实的一幕。

新媒体环境弥补传统媒体的滞后及缺位,充当着为公众提供一定的证据和满足公众知晓权等作用。在拍摄和传播过程中,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以及网络“把关人”都把新闻图片作为与公众分享事件现场和体现其价值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和目的。

二、手机成为新闻现场的重要见证和传播媒介

手机作为简单的纯语音通信工具,也逐渐增加了拍摄功能。虽然影像成像像素较低,但它拍摄的简单、快捷及彩信转发和上传微博的良好的传播方式给普通人带来见证、参与、分享、表达的可能。随着手机的拍照功能不断改进,手机像素大幅提高,尤其以苹果iphone、诺基亚、三星等品牌引领风潮。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大爆炸,在现场的普通人用手机拍照,并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等世界性大报的头版。新闻现场有人就有手机,有手机就能发挥“见证的力量”。如果“伦敦大爆炸” 手机拍照被专家誉为改写新闻摄影史的话,中国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新闻图片传播就更神速了。

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携奥运圣火登上了地球最高峰。新华社当时特约了数名登山队员使用改装后的诺基亚n82手机拍照片,即拍即发照片,使手机拍照在新闻摄影史登上了另一个重要台阶。它是手机拍摄新闻事件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2010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四张一组由该报专职摄影记者戴蒙·温特发自阿富汗战地的新闻图片,他在随美军的采访中,为取得自然效果,尝试用iphone手机拍摄了战地前线状况,这是专业摄影记者在有专业拍摄器材的条件下,有意识地改选手机拍摄。这四张手机拍摄照片的刊登,在世界新闻摄影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使手机拍摄成为职业摄影记者有意识地参与新闻摄影采访的一种选择。

从业余人士的自发到专业人士有意识地自觉使用,仅仅用了5年时间。在这个互联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已不需要只通过笨重的台式电脑。手机等信息接收端口,通过便捷的3g、wifi无线上网方式,就能够实现图片信息的上传和分享。用手机拍摄身边的生活,用照片见证新闻事件,未来将有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摄影传播行为中。

三、新闻摄影专业疆界被打破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和互联网通信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开始拿起手机或数码照相机进行拍摄。摄影逐步从专业走向普通大众,发展成为“公民摄影”。 有时公民摄影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专业摄影照片,为人们提供第一手突发事件现场的真实佐证,这也证实了新媒体时代手机摄影的传播优势。尤其对突发事件的即时记录,如2011年7月23日晚20点34分,甬温线发生特别重大铁路事故。该事故发生之初的照片,都是事件现场网友用手机拍摄的。随着相机的普及和手机等数码拍摄工具的不断提升,微博、sns网站等交互式新媒体形态的兴起,照片有了更高效、便捷的上传渠道,拍摄并上传照片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会拍些巧遇的社会问题或突发新闻现场,并将照片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他们在新闻现场的关键地点和关键时机,能够还原事实,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为新传播环境下诞生的一个摄影人群,改变颠覆着传统摄影,对专业摄影组织、专业摄影创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摄影人队伍以摄影专家、学者为领军核心人物,以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为骨干主体。而在新媒体摄影群体中,喜欢、热情是第一位,技术不是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在这里也得到了验证。

“公民摄影”打破了由专业新闻工作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真正把公众推到前台,对传统新闻规范提出了挑战。新媒体带来的最大便捷是公民的高度参与性。图片渠道已突破原有的传统渠道,摄影师可以方便地把以往可能被传统媒体把关人阻拦的照片到互联网中。如果这些照片恰好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又能反映某方面的社会问题,就能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最终引起政府关注。“在web2.0时代,公民新闻的日益兴盛,维护公民的权益将是公民新闻运动的最终目标,或许在新媒体时代,这也可以成为公民摄影的目标所在”。[

四、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话语规则的改变

1. 信源多元化。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当代电子影像新传媒科技,主要包括影像处理数字化和影像传播网络化两大部分。它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信息称: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手机网民3.18亿。另外,博客、qq空间的广泛运用使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从2004年网民在博客上《中国第一街王府井惊现杀人一幕》的多幅照片,到具有震撼力的重庆最牛钉子户照片,再到华南虎照片风波等一系列事件,网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民新闻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得以充分的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人们不再仅接受 “统一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获得资讯,并对事物做出判断。

新闻传播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审美;本质;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81-01

目前,新闻美学还是一门尚不系统、完善、科学甚至还有争议的年轻学科,有待于新闻界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去研究探讨。有学者认为“以最吸引人的表现形式传播真实新鲜的新闻,就是新闻美”。那新闻美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传播的新闻是最吸引人的,新闻美是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的美,是新闻工作者思想与业务方面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刊播出受众最想知道的新闻的表现形式,是符合新闻价值及传播规律、时代要求的新闻,具有美感的新闻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都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和普遍关注。

一、新闻美的本质

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人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本质,从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东西,“新闻美的本质就是要反映和传播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反映和传播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成果都是美的新闻,新闻美是对新闻价值的最集中、最纯粹的概括。新闻美的本质具体体现在新闻的真、新、活这几点,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是新闻美本质的第一要素,没有真实性的假新闻谈不上新闻美,新和活使得真的新闻锦上添花,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的新闻媒体会得到更多的受众,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综合运用使得新闻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新闻信息更能深入人心,受众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新闻美的特征

新闻美的特征从属于美的特征,即形象性、悦情性、创造性特征,又以新闻的特性体现出来。

形象的新闻是生动、具体、直接可感的美的新闻。生动的新闻就是充满活力的报道,它抓住了事物最鲜活、最个性的角度进行报道;具体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深入实际采集具体的事实,让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来表达主题;可感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尽可能的到新闻现场,要善于观察和表现事物的直接形象,或者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地表现出来,迅速及时地将消息报道出去。新闻传播媒介通过优美的文字、可感的画面、生动的声音刺激着受众的视听感官,传递着自然及社会中的美好的事物。

新闻美的感染性是由美的悦情性而定的。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美的事物能够调动受众的高度注意力,能够激发受众的最大精神和身心愉悦,人生需要美,需要美的生活,需要美感,而新闻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报道新闻时不仅要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使受众在阅读和观看时感觉舒服。优秀的新闻作品所塑造的美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件能使人们在了解信息的同时获得愉悦的心情,它们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去追求美的生活,美的感受,美的人生。

美是由人所创造,它是人的创造性智慧、思维及力量的充分体现,它是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动作及心智技巧、合理的联想及高效的行动能力的人群开创性的活动。具有美的创造性的事物是新闻报道的重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已经不是唯一,丰富百姓生活,传播大众文化已成为共识。记者应发挥新闻人过硬的新闻敏感能力去发现美的具有创造性事物,发掘美的思想,创造美的形式,写出美的新闻作品。

三、新闻审美的本质与传播

新闻审美的主体是传播者、受众,新闻审美的客体是新闻作品,传播者发现美、反映美、创造美,受众欣赏美、享受美、内化美,新闻作品是传播者美的实践的物质载体,是受众与传播者沟通的桥梁。新闻审美就是以的审美人类学所主张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新闻就是本着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关心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不断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及思想境界,进而营造优质的社会文化氛围。

新闻传播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新闻传播业;跨越式发展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40年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确立已久。市场经济体制由最初确立,到不断的发展,现已经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精神以及发展规律,已经为人们所认知和掌握。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迎来深入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实现新闻传播业的跨越式发展应当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明确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实现转变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其次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新闻传播业应当明确新闻传播业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路径。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市场运行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是世界上多数所采纳的一种经济制度。从具体分类来看,市场经济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所实施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所实施的市场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早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对世界市场经济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鲜明的规律和特征: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既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规律。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市场经济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市场在生产生活资料的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大多数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易均是通过市场交换所实现的,因而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亦与市场产生紧密联系。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者进而获得决定生产产品数量、种类以及产品定价的自主决定权。生产企业的生产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尊重;二是政府在经济运行及发展过程中仅仅起到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等监管者和服务者的作用,其不直接干预经济的具体运行。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与计划经济体制截然相反,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国家计划作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国家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国家对于具体具体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品种、数量予以实现限定,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这一生产计划,其自身没有决定生产及生活资料的自主决定权。这种情况下,市场在计划机制体制下没有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进而难以形成。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又具有我国的自身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特征在于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这种公有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有制的经济运行模式决定了我国采取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公有制特征。公有制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遵循市场在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规律同时,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依然扮演的重要角色,即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实现其对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适当干预与指导,以纠正市场在“失灵”。如此一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点。

新闻传播的特征范文第4篇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是生活。”那么新闻不仅反映生活,而且介入生活,干预生活,所以才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种审美愉悦是不可否认地存在于收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之中的。在我国,人们常说的,新闻是和工具。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新闻干预生活、介入生活的作用是十分必要和大有可为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 美学特征 外在内在 真实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48-02

引言

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是对电视新闻的美的特殊性质的概括。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其美学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探究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把握新闻的美,进而更加积极地塑造和更加深刻地欣赏新闻的美。了解新闻的美学特征,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去捕捉美、发现美和塑造美,也有助于他们以具有深远意境、高尚情操、思辨力量的新闻作品去熏陶人、感染人和启迪人。

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世界变化的电视新闻,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上存在发生的人、事、物的直接体验的意识活动和实践作品。电视新闻该怎么做,怎样才能让新闻报道自然产生、流露出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审美力量?如何发现电视新闻内在的美学特征以及如何利用好它,并借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因此,用美学的角度和原则重新审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中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在新时期制作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意义非常。

1 电视新闻的外在美学特质

1.1 形式之美

电视新闻借助的载体是电视,那么它首要的外在美学特质的就是直观性。而一则电视新闻的直观性就表现在新闻的包装形式。

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剪辑、写解说词、配音、合成这几个程序来完成。以上这几个程序需要有效运作、合理搭配,才能做出一档既富有新闻价值有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电视新闻。

先说外采这一块。这一块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来自视觉美学元素。外采包括新闻镜头、记者出镜镜头和采访镜头。在新闻镜头拍摄中,美学的特征和摄影息息相关。新闻现场往往人头攒动,新闻要素也经常被埋没。此时,需要拍摄者运用敏锐的观察意识,争取拍摄一次到位。还要进行多角度采摄。当然,光影对画面的影响是很直接的,拍摄者也切不可因为片面追求画面美感而故意摆拍,有损新闻的真实性。新闻镜头依据现场情况可随机变换拍摄方法,而记者出镜和采访镜头是有一定的硬性标准的。基于电视新闻的客观性,所以仰拍、俯拍等带有一定寓指的镜头角度在拍摄人物的时候应严格摈除。另外,为了让后期制作出来的成片更有美感,凡是过肩镜头的都应充分考虑画面中人物的身高和体形,进而选择符合最佳视感的角度进行拍摄。

再说镜头的设计和剪辑这一块。一系列零散的新闻画面还不能称之为电视新闻,需要加以一定的制作者的心思和对新闻的个人理解。基于电视新闻的新闻属性,在编辑过程中,编辑人员无法像做娱乐、文化宣传等电视节目那样随心所欲。它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譬如,新闻是严肃的,所以在剪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少用甚至不用特效。特效的美学特征是炫目,但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是真实。所以它需要的美学特征就是客观。

再来说说配音。人们常说,某某人的声音像新闻主播,某某人的又像娱乐主播。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合适的新闻声音,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好的新闻声音呢?我想,这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关键是要适合某当新闻的属性,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配音本来只是喉咙的工作,但放到电视新闻中讲,这就变成了一个人从嗓音到五官到形象气质等全方位的工作。虽然新闻是严肃的客观的,但并不代表着就可以一成不变。在这点上,我们可以举众所周知的,国内电视新闻老大哥,央视的《新闻联播》为例。《新闻联播》一直以来都给观众以固定的印象,因为主持人年纪、风格的相似性,网上渐渐有了所谓的“新闻联播体”。有了固定的版式是可以,但一旦变成刻板,就会让受灾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新闻联播》也开始了“换新”的工作。主播首次加入了“70后”的两位新主播欧阳夏丹和郎永淳,这样一来换了新面孔的同时也给观众以“小清新”的感觉,进而给观众给好的审美乐趣。

电视新闻尤其注重形象美,因此播出前,编辑要十分注意新闻版面简单明了的设计,通过美的统筹,能够使得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一种舒畅的感觉,感觉到美的享受。电视新闻和平面媒体一样,适当地“留白”或者插入一定与主体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不仅给受众一个轻松适宜的观看、阅读、接受空间,而且增加了整体的美感,更利于新闻的广泛传播。还拿《新闻联播》来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播出时更换了新角标,字幕颜色由原来的白底蓝字变为黑底白字,开播画面增加了3D立体效果。这样一来,在视觉上增加了多维的角度,让观众感受到了更为巨大的空间,观众在电视机前也能有很强的现场感。

1.2 结构之美

新闻结构中的美学特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讲。即重点突出、内容起伏、首尾呼应。

关于重点突出,放到电视新闻中讲,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倒金字塔结构。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引受众“入胜”。开门见山的结构安排,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传递新闻事实,进而增强电视新闻的事实和艺术感染力,给受众以诸多美的享受。

关于内容起伏。古语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电视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文章”的范畴,同样要遵循这一审美规律。其一,任何新闻事件都会有“矛盾”参与其中。所以,电视新闻在组织内容时,应充分重视矛盾的组织,最大程度上促使结构迭起。既能让情节说话,也能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方位转换,更好地反映新闻事件变化的过程。其二,要想起伏的作用恰到好处,悬念的设置必不可少。合理、合适的悬念能在一期电视新闻中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样一来,新闻事件的主题就能被深刻且艺术地表现出来。

关于首尾呼应。首尾不但要呼应,更要“巧”呼应。如果开品有悬念,那么在接下来的片段中就需要有照应方使整个电视新闻浑然一体。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在结尾处有巧妙呼应,便可起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开头所卖的关子,到最后却变成一个解不开的迷,这样完而不完的运作方式容易造成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误读,同时也有损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

1.3 层次之美

一期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在形式和结构上满足了美学的特征,它仍然不能称之完美。电视新闻的外在美学特征,更细致也更重要的研究内容应该反映在新闻内容的层次展现上。内容的层次展现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标题、导语、主体。

标题是电视新闻的眼睛,起到的作用是告知与宣传。题目的宣传作用直接关系到该期电视新闻能否被广泛传播。在标题这一问题上,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有很大的区别。报纸标题通常使用大字号、在版面中占据显眼位置的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而新闻标题通常在屏幕下方,一般是通过多次出现、经过线条、颜色的搭配,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动感全出。所以,标题用字的形状讲究、节奏次数都需要制作者反复考究,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突出美学的特征。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也给受众以美的享受。

导语作为电视新闻中有一定独立性和统领性的开头部分,具有很强的提炼之美。电视新闻中,它的要求是,简明扼要地表现出一起新闻事件中最重要和最新鲜的内容,进而充分揭示事件的新闻价值,同时唤起读者的注意。所以,它首要的美学特征就是简洁之美。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说最少的话,表达最最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四个字,言简意丰。

有了标题和导语,主体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充实全篇。电视新闻中,主体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对导语起着补充和说明的作用,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细节部分做进一步的解释与扩充,使受众对新闻事实和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因此,新闻主体的美学特征是饱满之美,让受众获得一种具体形象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的外在美学特征,包括了形式、结构、层次三方面的多个小点。这些特征是建立在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新闻记者、编辑以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手段在新闻事件的传达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2 电视新闻的内在美学特质

2.1 真实性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意义非常。在新闻传播的研究议题上,电视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一切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都是电视新闻反映的对象。在这些内容的传播过程中,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美感。诚然,这些美感要经过恰当的表现,客观的反映事物的形象美。在充实显现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才能借助其内在情感唤起人们的审美共鸣。

众所周知,真实是电视新闻的生命。著名学者先生曾指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也就是说,客观真实是电视新闻美学的基本,是基石。其次,真理和情感是美的灵魂之真。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真与美学中的真都是以客观真实的存在为基础的。在新闻传播整个过程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审美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本价值、理由和意义,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新闻失去了真实,新闻将不成为新闻,失去了传播的意义,更失去了新闻美学的品性,失去了美之根本,从而也失去了人民对媒介的信任,失去了媒介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2.2 新颖性

电视新闻的内在美学特征除却最基本的真实性外,再推的应该是其新颖性。真实性体现的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鲜性则是体现其魅力。电视新闻的概念中有两个字特别重要,新近。所以,电视新闻的新鲜性又可以称为新闻的时效性。这时效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越短越好。

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采用记者现场连线的播出手段。我们可以理解与想象,这种手段比起以往的录播所产生的最贴近的“耳闻目睹”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电视新闻的新颖性也是区别纸质媒体的鲜明美学特征。

2.3 艺术性

电视镜头的作用如果一言以蔽之,逃不出叙事与抒情。而新闻因其真实、直接等节目特性,其镜头也主要以“讲故事”为主,抒情较少。按个人理解,新闻虽然要以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为主要内容,但“感人心者,莫外乎于情”,要想做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摄像同样要在镜头的情感表达上下足功夫。似乎没什么艺术特色可言的新闻镜头,也有它独特的亮点的。好的新闻,在镜头的把控上,往往是严肃而不刻板,抒情而不矫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就是要把“人”的因素,也就是把“人情味”,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每个画面中去。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展现这个“人情味”呢,我觉得可以用增加写意镜头的手段来处理。写意镜头,顾名思义,就是区别于写实镜头的、建立在客观事物上并且以传达拍摄者思想为主的的写意镜头。这是我觉得最能展现电视新闻艺术性上美学特征的地方。,

3 我国电视新闻的特殊美学

在我国,新闻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电视新闻在我国的特殊美学可以理解为,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新闻干预生活、介入生活的作用。

在我国,电视新闻的美学特质还包括一定的审美教育。电视新闻通过直观的形象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在审美教育方面呈现综合性特征,具体的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以美导善,寓德育于美育之中。电视新闻用美的形象,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社会主义党性和道德风尚。比如,报道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新闻,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后祖国巨大变化,国力强盛,国际地位提高和申奥成功的一刹那间,万众期盼,群情喜悦兴奋激动的场面,被广大观众评价为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二种,以美引真。人们收视电视新闻时,借助美的欣赏可以扩充自然和社会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电视新闻,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其中工农业、科教文卫、军事、体育,新闻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如《上海APEC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越极地》等等,人们在观赏新闻时,产生了一种审美愉悦,增强了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速了理解知识的真谛的过程。以美促进修养及人格的完善、以美育人。用美好的、先进的人去教育广大人民,去塑造人们的灵魂,去美化人们的生活,去推动社会的前进。

4 电视新闻美学特征的实现

在当今快速阅读、读图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电视新闻选取何种题材进行报道,既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相关,更取决于他们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对电视新闻审美标准的把握。换句话说,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办得“叫好又叫座”,与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受众审美需要的正确评价以及自身的审美意识是分不开的。

作为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坚持“两为”方向,更应深刻理解提出的“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以进步的审美观点,创作出充满美感的电视新闻作品,使观众感受美、接受美,并从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可以说,提高和加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它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坚持学习,努力掌握新的电视新闻理论与知识,善于运用各种采编手段去开拓更为广阔的创作领域。加深对电视画面美学特征的认识,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以及表现力。

当然,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更要深入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现和挖掘蕴涵着真、善、美的新闻。这也有利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提炼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进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新闻作品。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生活的逻辑制作出的新闻片也将是符合受众视觉习惯和审美需求的好的电视新闻作品。

5 结语

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是一个包含面非常广的概念,电视新闻记者应加强美学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即具有美学思维和审美人格,这是追求新闻的真善美的重要条件。

同时,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媒体融合的社会,媒体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电视新闻传播不仅仅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要研究新闻的美学特征,为现代社会构建一个真、善、美的媒介环境,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现代传播美学.

新闻传播的特征范文第5篇

本文结合具体的新闻传播现状,探讨了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以及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以及新闻传播所具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问题,最后针对新闻传播不全面主要现象及其防治问题提出相关的有效建议,希望对于今后我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新闻传播;传播规律;基本特征纵

观新闻发展的历史,是从16世纪的威尼斯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手抄新闻到现在的周报、日报。新闻事业真正是在19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媒介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新闻事业有着明显的特点,所以应该积极努力进行探讨新闻传播的规律,保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1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

在分析新闻传播构成要素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收受主体以及传播内容。相应的传播规律就蕴含在上述四者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特殊性和普遍性是新闻传播规律的两个方面。所谓的普遍性,就是说明只要存在相关的新闻传播活动,就肯定蕴含着新闻传播规律,这点毋庸置疑;所谓的特殊性,就是指在不同形式、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应该看到,这种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共时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所以基于认识论来说,新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对于全世界进行有效的捕捉;基于道德角度,新闻的客观性则是具有较强的理想化和规范化的目标;基于形式方面,新闻客观性则是表现出一定的技术标准形式内容;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也是包括公众对于新闻的共识以及对于社会组织框架的认识。一般来说,用事实说话,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这些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具体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二是新闻的基本要素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三是新闻材料背景具有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要求。同时,为保证本质内容的真实性,应该把所要报道的内容的客观存在进行真实反映,体现出历史和时代的本质。

2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探讨

在分析新闻传播的具体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新闻的两个主体相互进行选择的过程。对于新闻的传授行为来说,整体上分析主要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方式,可有效保证新闻传播得到支配。对于双重主体的选择进行探讨,这种新闻传播选择主要是表现在不同的新闻传播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以及影响范围,选择传播主体则对新闻传播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相应地对于收受主体的收受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对收受主体的影响方式大都是通过累积方式进行,也涉及到各种不同渠道。可以看出,针对新闻传播的完整性应该考虑到满足收受者的新闻满足以及传播效果之间的互动,从客观规律来分析,这种新闻传播具有必然的稳定关系,也是所要分析的重要规律之一。一般来说,传受主体间对于事实进行分享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过程,能够有效保证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存在较为感受一致的交流,从而出现行为上的一致关系,这就是能够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水平。

3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

在分析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于整个传播的过程。一般来说,从传播和收受方式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自发方式,二是主体自觉运用方式。对于自发作用来说,就是不考虑传播主体或者收受主体是否受到传播规律的影响,任何存在的新闻传受过程都要受到相应的新闻传播规律的影响,其行为受到规律的支配。所以,新闻规律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对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规律的自觉方式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则是一个长期艰苦过程,所以对于从事新闻活动的双重主体来说,应该保证能够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新闻传播规律进行准确了解,保证通过有效的实际方法实现自觉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

4新闻传播必须客观的要求

对于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来说,也就是要求服从事实本源。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主要是对近期发生的焦点问题进行时事报道,要求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应该保证尊重事实本来的面目,只有保证新闻具有有效的客观传播,才能保证新闻传播具有强大的力量。受传者往往对于虚假新闻并没有多大兴趣,同时还可能产生不相信媒介的想法;新闻倾向性则是体现在客观报道中,能够有利于受传者所接受,同时保证进行有效传播。可以看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内容就是保证新闻传播的客观性要求,这也是新闻传播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5新闻传播的公正性要求